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時間:2022-11-30 11:01:00

導語: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為加快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產業,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規模,努力促進江蘇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如下政策:

一、支持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做大做強

1.對經有權部門認定的國際服務外包企業所得稅稅負高于15%的部分,由省、市、縣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2.支持成長型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加快發展,對當年向境外客戶提供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收入在100-1000萬美元之間、增幅超過30%且排名全省前20位的企業,由省、市、縣人民政府給予總額為50-100萬元的分檔獎勵。

3.加大對省國際服務外包重點骨干企業的扶持力度,對當年向境外客戶提供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收入超過1000萬美元的,由省、市、縣人民政府給予總額為100-200萬元的分檔獎勵。

4.鼓勵發展基地型、龍頭型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對新設立或并購重組的從事國際服務外包業務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國內大企業集團總部,由省、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其當年貢獻的財力給予獎勵。

5.由省有權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軟件企業的國際服務外包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和軟件企業有關優惠政策。

6.對承接中國境內跨國公司和國內百強企業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經有權部門核實后可享受國際服務外包企業有關優惠政策。

二、扶持國際服務外包公共平臺建設

7.支持省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區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技術平臺、公共培訓平臺和公益性基礎設施等建設,凡經認定的省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區分別一次性給予500萬元和200萬元的獎勵。

8.對于國家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區,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給予的資金支持,省級財政按照1:1的比例安排地方配套扶持資金(國家補助標準低于省級獎勵標準的,按省級標準執行),支持其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技術平臺、公共培訓平臺和公益性基礎設施等建設。

9.對國家級和省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區建設公共平臺和公益性基礎設施發生的貸款利息,由省財政補助50%。

三、鼓勵國際服務外包企業積極開拓市場

10.以省政府名義在境內外開展的國際服務外包商務會展活動,其公共費用由省財政承擔。

11.對國際服務外包企業發生的國際通信專線費用三年內由省財政給予30%的補貼,每年補貼金額不超過30萬元。

12.鼓勵服務外包企業申請相關的國際資質認證,對其認證維護費由省財政給予一次性補助15萬元。

四、支持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能力建設

13.積極支持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自主創新,在全省科技項目年度安排中重點加以扶持。

14.鼓勵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研發中心和接單中心,對在境外投資設立的單個項目投資額10萬美元以上的,由省財政按實際投資額的5%給予補助,單個項目補助不超過100萬元。

15.鼓勵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對國際服務外包企業申請發明專利(含中國、國外)所需申請費、實審費給予全額補貼,其中省財政承擔50%,其余由市、縣財政承擔。

五、加大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力度

16.對經有權部門認定的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開展的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按培訓合格人數和就業情況由省財政給予每人不超過5000元標準的補貼。

17.對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境外客戶主要接單人和信息技術外包的技術領軍人員,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低于外籍人員而承擔的稅收支出,由當地政府給予補助。

18.對國際服務外包企業選送知識產權工程師參加省級部門培訓所需費用,由省財政給予適當補貼。鼓勵國際服務外包企業選送高端人才赴境外實訓。

六、營造國際服務外包發展良好環境

19.鼓勵國際服務外包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收購、兼并和境內外上市加速擴張,培育一批大型國際化服務外包企業。擴大省級信用擔保資金規模,為國際服務外包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貸款擔保;推動各類貸款擔保機構向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傾斜。

20.經省勞動保障部門批準,參照國家在蘇州工業園區的試點辦法,國際服務外包企業部分崗位可實行不定時工作制或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

21.加大對國際服務外包企業用地支持力度,各地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對國際服務外包項目用地要予以優先安排。

22.加大國際服務外包服務中心和行業協會的建設。對設立國際服務外包企業服務中心并具備實際服務功能的,由省財政一次性給予50萬元資助;對成立的省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協會,由省財政一次性補助30萬元開辦費。

23.建立省對市縣人民政府的考核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國際服務外包統計制度。省將對各市縣國際服務外包發展情況進行考核,每年對國際服務外包發展較快的市縣進行獎勵表彰。

七、附則

24.本政策自2008年度至2010年度執行。具體扶持標準和操作辦法,由省財政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外經貿廳、勞動保障廳、信息產業廳等部門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