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補貼工作措施

時間:2022-07-31 07:25:18

導語:涉農補貼工作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涉農補貼工作措施

v近年來,國家實行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都強調,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也逐步加大,2007年全年打卡發放27項補貼農民資金71.7億元,農民人均直接受益139元。今后,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將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具體說,一是增加良種補貼品種,二是擴大補貼范圍,原來是局部的試點性的補貼,隨著財政投入的增加,向全面性的普惠制的方向過渡。

一、糧食直接補貼

2003年,我省率先在全省范圍推行糧食補貼方式改革,對農民給予糧食直接補貼。隨著形勢變化發展,我省糧食直接補貼政策不斷完善,補貼資金逐年增加。我省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由2003年的6.27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8.89億元,主要包括五部分資金:

1、對農民糧食直接補貼資金。是指按照計稅面積、計稅常產(或計稅面積、計稅常產各占一定比例)為依據對農民發放的糧食直接補貼。這部分糧食直接補貼基本固定,總額約為8億元。由于當初核定各地商品量不同,因此各地補貼標準也不相同。

2、承包國有農場和農墾企業土地糧食生產者糧食直接補貼資金。根據國家要求,2004年,我省將承包國有農場和農墾企業土地糧食生產者納入糧食直補范圍。補貼依據為生產者實際種植小麥、稻谷的播種面積(不含復種面積),補貼面積在當年統計上報,補貼資金在下年隨同對農民糧食直接補貼資金一同發放。承包國有農場土地糧食生產者的補貼標準按照當地農民糧食直接補貼標準核定,承包國有農墾企業土地糧食生產者的補貼標準按照全省平均水平每畝13.4元核定。

3、對種糧大戶增加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為鼓勵種糧大戶多種糧,我省對種植小麥、稻谷面積(不含復種面積)達100畝的種糧大戶按照每畝10元增加糧食直接補貼。補貼面積在當年統計上報,補貼資金在下年隨對農民糧食直接補貼資金一同發放。

4、對小麥良種良法示范戶增加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為扶持和鼓勵農民種優質糧,大力推廣小麥良種及其科學種植技術,提高小麥單產和品質,實現增產又增收,2005年,根據有關專家建議,我省實施了“小麥高產攻關”計劃,建立了300萬畝小麥良種良法核心示范區,并對示范區農戶按照每畝8元標準增加糧食直接補貼,并取得了預期成效。2008年,小麥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面積將增加到600萬畝。

5、對稻谷良種良法示范戶增加糧食直接補貼資金。根據“小麥高產攻關”計劃的成果和經驗,2007年,我省又實施了“水稻提升行動”,建立了500萬畝核心示范區,并對示范區農戶按照每畝5元標準增加糧食直接補貼。

二、對種糧農民農資綜合直補

2006年,國家進行了石油價格改革,并根據國際原油價格多次調高成品油價格。為彌補因油價上漲帶動的柴油、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上漲對種糧農民種糧成本的影響,保護和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國家安排了種糧農民農資綜合直補資金。2006年我省為9.8億元,2007年大幅增加到16.5億元。預計2008年還會有所增加。其資金來源為中央財政從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業收取的特別基金。

三、水稻良種補貼

這是國家支持發展糧食生產而采取的一項措施。中央財政對以計稅耕地為基礎的水稻種植實際面積給予補貼,2007年水稻良種補貼資金為46509.8萬元,其中早稻3792.7萬元,中稻39848.3萬元,雙季晚稻2868.8萬元。補貼標準:早稻每畝補貼10元,中稻每畝補貼15元,雙季晚稻每畝補貼7元。補貼方式:按照核實面積和補貼標準,省財政將補貼資金及時通過財政涉農補貼的“一卡通”支付到農戶手中。

四、水稻產業提升行動

省財政從2007年起安排專項經費3000萬元在全省14個水稻主產市的32個水稻重點縣試點實施良種良法配套補貼政策。補貼對象:在選定的500萬畝水稻核心示范區內,對購買按合法程序推薦的良種、實行良種良法配套的農戶進行補貼。補貼標準:按照每畝水稻補貼5元的標準進行補貼。補貼方式:根據農業部門驗收后的供種清冊,由財政部門通過涉農補貼資金“一卡制”將補貼資金發放到水稻良種良法示范農戶。

五、小麥良種補貼

2007年,國家安排我省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1100萬畝,每畝補貼10元,共1.1億元。補貼方式:由省農委和省財政廳統一組織公開招投投確定供種企業,按每畝統一供種10公斤,每公斤補貼1元,農民以比招標價格每公斤低1元的優惠價格購買良種,通過優惠價格購買良種得到補貼。示范縣財政部門按照招標確定的供種量預撥70%的項目補貼資金給供種企業,其余30%由供種企業憑供種清冊、銷售發票原件和供種驗收原件等到財政部門結算。

六、小麥高產攻關活動

為穩定糧食生產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省政府決定從2005年起,用5年的時間在9個小麥主產市正式啟動實施以“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全面提高小麥生產水平“為主題的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省財政為此安排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專項經費2900萬元。補貼對象:在選定的300萬畝核心示范區內,對實施良種良法示范農戶給予補貼。補貼標準:按每畝補貼8元標準進行補貼。補貼方式:通過涉農補貼資金“一卡通”發放到小麥良種良法示范農戶手中。

七、棉花良種補貼

國家從2007年起開始實施棉花良種推廣補貼項目。中央財政安排我省棉花良種補貼面積200萬畝,補貼資金3000萬元,每畝補貼15元。我省補貼項目具體落實在沿江和淮北優勢棉區的9個棉花主產縣(區)。補貼方式:實行省級政府采購供種,補貼面積范圍內的棉農按優惠供種價格扣除國家補貼后的差價付款購買棉種。

八、測土配方施肥補貼

2007年我省共有64個項目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3600萬畝,按照新建和續建的不同補助標準(每個續建縣安排50萬元,每個新增縣安排補貼資金100萬元),中央財政安排補貼資金為4550萬元,省級配套300萬元。補貼對象:包括承擔測土配方施肥任務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依照配方加工配方肥的企業等。補貼內容:包括對測土、配方、配肥等環節給予的補貼以及項目管理費。

九、農業機械購置補貼

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是國家支持發展糧食生產的一項重要措施。補貼對象是符合購買農業機械的農民(含國有農場職工)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2007年我省爭取中央的補貼資金是9000萬元,省級財政配套1000萬元。補貼標準:按不超過機具價格的30%,且單機補貼原則上不超過3萬元進行補貼(具體補貼機具種類、補貼標準根據每年制定的《年度農業機械補貼專項實施方案》)執行。補貼方式:使用中央財政補貼資金的,購機者購機時向供貨方提交“中央購機補貼協議”,并按扣除補貼金額后的機具差價款交款提貨,供貨方出具購機發票。供貨方憑補貼協議和發票存根定期向省農機局提出結算申請,省農機局核實無誤后,出具結算清單,并向省財政廳提出結算申請,省財政在接到申請后10個工作日內,予以審核,并將補貼資金直接支付給供貨方。使用省財政補貼資金的,購機農民憑“省購機補貼協議”、發票和本人身份證,到市或縣(市、區)財政局按“一卡通”方式領取補貼資金。

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

根據《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通過對農民進行15-90天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掌握用工量大的非農產業的職業技能,并保證受訓農民實現就業。補貼標準:培訓補助資金由中央財政、省財政和市、縣財政共同負擔。2007年補助標準,中央和省財政按每人275元確定,市及縣財政要求每人配套補助50元。補貼方式:培訓補助資金使用以農民直接受益為原則,主要以“打卡”、現金或培訓券形式直接補貼給受培訓農民,也可以通過降低收費標準的方式補貼給培訓機構。

十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

國家從2001年開始啟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中央財政專門設立了“森林生態補償基金”。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我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8434萬元(補償面積為1685.85萬畝)。省財政安排省級公益林補償資金4221萬元,補償面積804.66萬畝。補償對象:主要用于公益林管護者發生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等支出。補償標準:國家補償標準為5元/畝。其中:直接補償給林農的標準是4.75元/畝,用于公益林的撫育和保護;用于跨區域森林防火、林區道路維護的標準是0.25元/畝。補償方式:資金通過財政涉農補貼“一卡通”發放。2007年直接補償給林農的資金于2007年8月底全部通過財政涉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到林權所有者或林權經營者手中。

十二、退耕還林工程補助

我省從2002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02-2006年國家共安排我省退耕還林任務805萬畝,其中:耕地造林330萬畝,荒山造林475萬畝。退耕還林包括坡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兩塊。坡耕地造林,一次性每畝補助種苗和造林費50元,當年驗收合格后,每畝補助原糧300斤(從2003年開始折現金210元),現金20元;坡耕地造林補助年限:經濟林補助5年,生態林補助8年。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一次性每畝補助種苗和造林費50元。

十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民辦公助”

這項工作2005年開始啟動。2007年,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共安排資金54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3600萬元,省財政1800萬元),比上年增加1400萬元。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小型水源、渠道、機電排灌站等工程設施的修建、新建、續建與改造,對項目建設所需的材料費、設備費和施工機械作業費等給予補助,補助對象主要是農戶、用水者協會或其他農民合作組織、村組集體或若干行政村。省財政安排的此項資金將與中央財政安排的資金,本著突出重點,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則,捆綁使用。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確定項目縣。

十四、貧困村“村民生產發展互助資金”

是指以村民組為基本單位,政府從財政扶貧資金里無償提供一筆資金給村民組,由村民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管理小組按照“民有、民管、民用,周轉使用,滾動發展”的原則,在村民組內有償周轉使用,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促進共同發展。2006年,省財政廳會同省扶貧辦在全省30個國家和省扶貧工作重點縣全面開展在貧困村建立“村民生產發展互助資金”試點工作。試點村民組由各試點縣擇優選擇確定,提倡選擇那些民風純樸、偏遠貧困、有自然資源條件或產業基礎、農民發展意識強的村民組為“互助資金”試點單元。試點村互助資金規模由各縣根據村民組規模大小確定,財政一般按戶均1000元的規模設計無償提供資金,村民配套資金的多少、“互助資金”借款的數額、利率、時間、用途、程序等由各試點村民組民主討論確定形成制度,由全體成員共同執行。互助資金是以互助資金組織形式實施運行,單個的農民需加入互助資金組織,不能直接申辦。

十五、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

2005年,省財政廳會同省扶貧辦、省農委制定了《省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財政扶貧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在全省30個國家和省扶貧工作重點縣全面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對象是各扶貧重點縣在冊貧困農民;培訓補助標準人均500元;培訓基地由各縣公開招標或在陽光工程培訓基地中選定;培訓時間、培訓工種、收費標準由各縣根據情況確定。2005—2006年省財政連續兩年安排財政扶貧資金專項用于勞動力轉移培訓,2007年起,省不再安排專項培訓資金,由各扶貧縣從省分配下達到縣的財政扶貧資金中自主安排。

十六、促進生豬生產發展政策

1、能繁母豬補貼。補貼對象:根據國務院“應補盡補、據實補貼”的要求,我省對飼養能繁母豬的養殖戶(場)給予補貼。補貼標準:2007每頭能繁母豬補貼50元的標準,補貼資金由各級財政負擔。其中,中央財政負擔60%,省財政負擔28%,市、縣(市)財政負擔12%。補貼方式:經張榜公示并經市、縣(市)財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核實后,通過“一卡通”將補貼資金直接兌現到農戶(場)。2008年,能繁母豬補貼標準將提高到每頭補貼100元,各級財政負擔比例不變。

2、能繁母豬保險補貼。保險模式:能繁母豬保險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經辦保險機構:試點階段,按照中國保監會的要求,由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省分公司作為全省能繁母豬保險的經辦機構。保險范圍:在全省范圍內從事能繁母豬的養殖戶(場),存欄達30頭以上,能夠保證飼養質量的,可以直接投保;存欄未達到30頭的,通過專業合作組織或以鄉、村為單位,以統保方式參加保險。保險金額和保險費:保險金額統一為每頭能繁母豬1000元,保費為每頭60元,其中財政補貼48元,養殖戶(場)負擔12元。各級財政對養殖戶(場)投保能繁母豬保險的保費補貼實行分級、分比例負擔。其中,中央財政負擔保費總額的50%,省財政負擔21%,市、縣財政共同負擔9%。保費補貼資金納入國庫集中支付,通過農村義務教育專戶下撥縣區財政。

十八、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我國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針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夫婦年滿60周歲以后,由中央或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給予獎勵扶助的一項基本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獎勵扶助對象從60周歲起領取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為止。已超過60周歲的,以獎勵扶助制度在當地開始執行時的實際年齡為起點發放。獎勵扶助金按每人每年600元標準(中央標準)發放,其中只生育一個獨生女的另增發120元(我省另增)。

十九、全面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是一項緩解廣大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惠民工程。

我省于2003年在肥西等10個縣(市)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截止2007年底,我省共有81個縣(市、區)開展新農合試點。參合農民3593.5萬人,覆蓋農業人口4160.9萬人,參合率85.8%。2007年籌資水平為人均50元,其中中央補助20元、省財政補助15元、縣級財政補助5元、農民個人繳納10元。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有關會議精神,2008年我省將全面建立新農合制度,并將新農合籌資水平提高到人均100元,其中,中央補助40元、省財政補助30元、縣級財政補助10元、農民個人繳納20元。2008年全省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4486.9萬人,覆蓋農業人口5050.1萬人,當年預計籌集新農合資金448690萬元,其中政府資助資金達358952萬元。

二十、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簡稱農村低保),是指對持有農業戶口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農村低保標準的貧困居民給予差額補助的一項救助制度。農村低保的標準,按照當地維持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費用,適當考慮用電、燃料等所需費用確定,并隨著當地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化、經濟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適時調整。農村低保的申請、審核和審批程序:農村低保實行個人申請、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初審、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縣(市、區)民政部門最后審批確認。

二十一、農村五保供養制度

農村五保供養,是指對農村居民中的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應當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疾病治療,應當與當地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相銜接。

為確保上述惠農補貼政策能夠真正落實到農民手中,省財政借鑒金寨縣工作經驗,從2005年起,經省政府同意,決定將所有的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納入“一戶”統一管理和“一卡”集中發放。為切實加強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充分利用現有的“一卡通”管理系統網絡平臺和數據信息,更好的為廣大農民服務,省財政廳于去年8月份研究開發了“省財政補貼農民資金信息查詢系統”,目前全省有二十二個試點縣區已開通查詢系統,試點效果反響非常好,省財政計劃今年在全省全面推開,盡快將國家的各項惠農補貼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遞給農民。

但目前因種種原因在涉農資金補助對象管理工作中還存在對象不準、數字不實等問題,影響了涉農政策的落實。省財政針對惠民政策、資金落實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去年在金寨縣積極開展“一線實”試點工作,去年11月29日,省政府在金寨縣召開惠民資金管理“一線實”工作現場會,在全省推廣“一線實”工作經驗,這將有利于把各項惠農政策真正落到實處,讓農民得到政策實惠,共享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