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護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04:10: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婦護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婦分娩痛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觀察的標準為凡在2003年9月~2004年5月來我院門診定時檢查且在本院住院的初產婦,年齡22~32歲,單胎頭位,孕周37~42周,無妊娠合并癥,可擬陰道分娩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排除剖宮產者,觀察組48例,對照組42例。
1.2方法運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對觀察組產婦實施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產前教育產婦入院后由分管護士收集產婦資料,對產婦生理及心理狀態做出正確評估后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娩知識宣教。(1)通過講解、示范,配以電化教育,讓產婦及家屬了解分娩過程、增強產婦對分娩痛的認知,減輕她們的思想負擔,消除緊張恐懼和焦慮不安心理。(2)對產婦進行呼吸法訓練及“觸摸―放松”運動的練習。
1.2.2產時護理分娩過程中,由分管護士實行陪伴分娩,給產婦強有力的心理和情感支持,適時給予精神鼓勵,并鼓勵其進食進水,保持體力。(1)為產婦播放平緩、輕柔、優美的輕音樂,音量在70dB以下。(2)潛伏期產婦可在產科區域內走動,分管護士用親切的語言解釋分娩痛的性質及心理因素對分娩過程的影響,使產婦心理放松,同時嚴密觀察產程,滿足產婦生理需要。進入活躍期晚期和第二產程,分管護士床邊指導產婦掌握呼吸技巧,用鼓勵的語言來消除產婦對臨產的恐懼,在宮縮來臨時,給產婦以舒適的撫摸,并通過誘導性想象、聽輕音樂、觸覺轉移等方法分散產婦對疼痛的注意力,使產婦在整個產程中獲得持續的心理生理支持。
1.2.3分娩痛評定標準疼痛程度分級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分級標準可分為,0級(無痛):腰酸或稍感不適;Ⅰ級(輕度):輕度可忍受的痛,腰酸痛,微汗或不適,睡眠基本不干擾;Ⅱ級(中度):明顯腰酸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但可忍受,睡眠不干擾;Ⅲ級(重度):劇烈腰酸痛,不能忍受,呼叫輾轉翻身,不能睡眠[1]。
護士對剖宮產婦心理護理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剖宮產術已是不能經陰道分娩、高危妊娠產婦首選的一種生產方式[1]。而面對剖宮產術畢竟是一種相對陰道分娩創傷較大的手術,產婦都會產生恐懼、焦慮、緊張心理。作為手術室護士,與產婦圍術期密不可分,及時了解每位剖宮產術產婦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有效地進行心理護理,讓每個產婦以最佳的狀態接受手術,為手術順利進行以及術后早日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1剖宮產產婦的心理分析
1.1恐懼心理由于產婦對剖宮產術知識的欠缺,對手術醫生的不了解、不信任,對麻醉醫生和麻醉技術的不了解,因此,會擔心手術時出現意外,危及自己和胎兒的生命,擔心麻醉時對身體造成損傷或者麻醉后麻藥的作用長久不退影響哺乳。
1.2焦慮緊張心理臨產后宮縮導致身體的疼痛不適,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對分娩中出現胎兒窘迫、滯產等產科特殊情況而需急癥手術,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擔心切口會留瘢痕影響美觀等問題思慮過度,因此,產生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2]。
1.3這兩種心理都會對圍術期產婦產生不利的生理干擾,不利于手術和麻醉的進行。
1.3.1術前緊張的情緒可致血壓升高、心率增快,重者會致產前子癇,加重心血管的負擔,增加了產婦和胎兒的危險,甚至會危及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心理因素導致的血壓升高有時用藥物很難控制穩定,此時心理護理可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滿意效果。
循證護理對產婦焦慮影響
產褥期婦女不僅面臨著機體方面的恢復,心理及角色方面的轉換也有其獨有的特點,如處理不佳不僅對其母親角色的轉換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產后抑郁的發生,極大地影響到產婦的生存質量[1-3]。本文中筆者就循證護理對產褥期婦女焦慮及抑郁狀態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0年10月~2011年11月的150例產褥期婦女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兩組均為單胎足月。對照組的75例產婦中,年齡21~41歲,平均(26.9±4.2)歲;初產婦70例,經產婦5例;剖宮產31例,順產44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6例,大專以下49例。觀察組的75例產婦中,年齡21~42歲,平均(27.0±4.1)歲,初產婦69例,經產婦6例;剖宮產32例,順產43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5例,大專以下50例。兩組產婦的年齡、生產方式及文化程度構成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75例產婦以常規的護理方案進行干預,包括對飲食、環境、機體恢復、哺乳及心理疏導等方面的護理干預,尤其是心理疏導方面應予以加強,通過密切觀察產婦的情緒狀態予以針對性疏導。觀察組的75例產婦則以循證護理的方案進行干預,首先根據產婦的產后情緒狀態、接受能力及機體上存在的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然后將其中發現的問題采用循證處理的模式進行解決方案的制定及實施,解決性方法從國內外的權威醫學數據庫中的相關問題解決方案中提取,并結合平時的經驗,將多方面的知識點進行融合然后進行針對性的應用,其中對于每例產婦的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均采用此種方法進行,并且這個方面是整個護理過程中應給予足夠重視的方面,另外對于產婦出院后的相關指導問題也予以強化指導。后將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1周、2周SCL-90量表中的焦慮、抑郁評分及醫院焦慮抑郁量表評估情況進行比對。
妊娠糖尿病產婦剖宮產外科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在妊娠糖尿病產婦剖宮產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0例妊娠糖尿病剖宮產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快速康復護理方法。比較兩組產婦的疼痛緩解情況、24h陰道出血量、首次離床活動時間、切口感染率發生率、平均住院日、母乳喂養情況以及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術后VAS評分、24h陰道出血量、首次離床活動時間、切口感染率發生率、平均住院日均低于對照組(P<0.05),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妊娠糖尿病剖宮產產婦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可減少手術后出血,預防并發癥產生,加快康復,提升產婦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妊娠糖尿病;剖宮產;圍手術期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孕婦妊娠期極為常見并發癥之一,而感染是GDM的常見并發癥,直接影響孕產婦的健康[1]。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干預,可能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為保證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產婦分娩時多采用剖宮產手術[2]。剖宮產作為解決難產及嚴重產科并發癥的有效分娩方式,在降低孕產婦及圍產兒病死率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3,4],但使用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的產婦,其產后身體恢復的速度慢,陰道的出血量大,其并發癥的發生率高[5]。因此,剖宮產術后能夠快速實現產婦快速康復非常重要。快速康復理念(fasttracksurgery,FTS)指采取一系列、一整套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處理的優化措施,減少手術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創傷應激,以達到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6]。為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在妊娠糖尿病產婦剖宮產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本院婦產科對2016年1月—2017年1月妊娠糖尿病初產婦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擇期剖宮產、無妊娠期合并內外科疾病的GDM初產婦2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0例,術后均使用自控式鎮痛泵。觀察組年齡19~40歲,平均年齡(27.41±5.23)歲,孕周38~40+6周;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6.90±5.01)歲,孕周38~40+3周。兩組GDM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1.2.1.1術前宣教與禁食由醫護人員向其詳實講解手術注意事項及相關的風險,并讓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再對GDM產婦宣教相關剖宮產手術的知識;指導其本人和家屬有效配合治療,術前12h禁食,術前禁水6h。1.2.1.2術中保溫措施與術中操作對照組產婦入室前將手術室溫度調節至25℃,術中操作確保手術安全性。1.2.1.3術后鎮痛模式、營養干預、術后早期活動、尿管以及母乳喂養①術后疼痛無法忍耐時給予鎮痛劑;②產婦在肛門排氣之后,及時囑咐其飲水,在其排便后再指導流質食物進食,逐步向正常飲食過渡;③24h后產婦自愿活動或在護理人員協助下被動活動;④術前常規放置尿管,術后平均留置24~48h;⑤指導產婦正確母乳方法及喂養重要性。1.2.2觀察組采取剖宮產產婦圍手術期快速康復護理,護理方法參照《中國加速康復外科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2016)》[5]。1.2.2.1術前宣教與禁食觀察組產婦術前接受醫護人員講解手術相關注意事項及風險,并由GDM產婦和其家屬簽署自己的手術知情同意書。此時,醫護人員將FTS的各項措施和實施的好處,向產婦和其家人作非常詳實的解釋,提高她們的依從性。進一步取得GDM產婦的理解和配合,同時消除其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促使術后快速康復。術前禁食,依據美國麻醉師協會(Th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于2017年重新修訂的術前禁食及應用相關藥物降低肺吸入性風險,任何年齡病人術前2h可以進清飲料,如清水、茶、咖啡、果汁等[7]。1.2.2.2術中保溫措施與術中操作觀察組的產婦在術中不斷監測其體溫,特別是全程保溫。室溫保持25℃,加保溫被覆蓋,術中輸液用輸液加溫器加溫至38.5℃[8],術中行精細操作,動作輕柔,避免過度牽拉,盡量減少手術應激反應。1.2.2.3術后鎮痛模式、營養干預、術后早期活動、尿管以及母乳喂養①留置鎮痛泵24~48h,護士應用《面部表情疼痛評分法》及時進行疼痛評分,疼痛評分為中度及以上者遵醫囑給予止痛劑[9];②手術后2h,評估GDM產婦的吞咽功能(反復唾液吞咽試驗方法)及腸蠕動情況,如果其生命體征平穩,吞咽正常,腸鳴音達4~5次/分,可以適當飲用50~100mL的溫開水。在6h后,可適當進食一些流質食物,通氣后可半流質,逐步向普食過渡。③術后1h,可指導GDM產婦適量開展踝泵運動,術后6h則對病情及肌力進一步評估,確認有無異常,協助產婦早期的下床活動;④術前常規放置尿管,術后12h內拔出[10];⑤術后1h內,指導產婦乳頭清潔,其后在指導早吸吮、喂奶體位和新生兒含接姿勢,重點闡述按需哺乳和母乳喂養的好處。1.3評價指標。記錄兩組GDM產婦術后疼痛緩解情況、24h陰道出血量、首次離床活動時間、切口感染率發生率、平均住院日、純母乳喂養成功率情況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其中疼痛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11](VisualAnalogueScale,VAS)評價產婦術后12h、24h、3d、5d時的項疼痛感受,共計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0分:不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夠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可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難以忍受。1.4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17.0統計軟件來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來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來表示,組間比較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產婦分娩痛護理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運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實施護理干預對產婦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抽樣的原則抽取同期住院產婦90例,分觀察組48例,給予常規產科護理,并運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實施護理干預;對照組42例,僅給予產科常規護理。對兩組產婦分娩時疼痛程度及分娩方式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產婦分娩時疼痛程度較對照組明顯減弱(P<0.05),差異有顯著性;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顯著性。結論運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實施護理干預使產婦在整個分娩過程中處于最佳心理、生理狀態,能夠減輕分娩疼痛,降低剖宮產率,提高自然分娩率而不影響母嬰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關鍵詞:分娩痛;實施;護理干預
近年來,社會衛生健康需求出現了新的變化,分娩的醫學模式也逐漸向科學的回歸自然的方向發展,要求在保障母嬰安全的同時提倡自然分娩。而分娩時的疼痛卻往往使產婦產生緊張和恐懼心理,在宮縮時易發生躁動,消耗體力,影響產程的進展,嚴重時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發生難產、流產、產后出血等[1];加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學科學的發展,產婦對無痛分娩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減輕和緩解分娩痛已成為人類所關心的重要課題。筆者對臨產婦運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實施護理干預,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率,減輕分娩疼痛,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觀察的標準為凡在2003年9月~2004年5月來我院門診定時檢查且在本院住院的初產婦,年齡22~32歲,單胎頭位,孕周37~42周,無妊娠合并癥,可擬陰道分娩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排除剖宮產者,觀察組48例,對照組42例。
1.2方法運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對觀察組產婦實施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術后護理產婦順利康復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的護理方法對術后患者的影響。方法:對2009年1月~2009年12月968例在我院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患者進行了護理。結果:對術后患者采取必要的觀察及護理,可以防止剖宮產給產婦帶來的并發癥和后遺癥。968例患者術后康復情況良好。結論:采取剖宮產術后護理確保了母嬰安全、健康。
關鍵詞:剖宮產;護理
1引言
剖宮產手術是一種解決陰道分娩困難或胎兒緊急情況下快速分娩的手術,是經腹部切開子宮取出胎兒、胎盤的手術,是產科較大的手術。手術傷口大、創面廣,很容易引起并發癥和后遺癥。因而加強術后護理是產婦順利康復的關鍵。隨著剖宮產指征的放寬,剖宮產手術的普及,并發癥似有增加。現將對剖宮產患者的術后觀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臨床資料
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患者968例,年齡18歲~45歲,其中,因頭盆不稱及臀位200例,巨大兒50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10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8例,社會因素(因家屬和孕婦要求選擇分娩時間)600例。
產婦的護理論文
1產褥期家庭護理
1.1產褥期自我檢查
分娩后一周內,檢點包括:
1.1.1子宮收縮情況產褥期第一天子宮底為臍平,以后每天下降下1~2cm,產后10~14天降入骨盆,經腹部檢查觸不到宮底,并檢查有無壓痛。
1.1.2惡露的性狀惡露由血液、壞死膜組織及粘液組成。分為:
①血性惡露約持續3~7天
多方位護理管理在產婦圍生期護理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多方位護理管理對住院產婦圍生期護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該科住院的臨產產婦102例為觀察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給予多方位護理管理。比較兩組圍生期不良事件、圍生期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圍生期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住院產婦圍生期護理中實施多方位護理管理,對減少產科不良事件、提高產婦對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多方位護理管理;住院產婦;圍生期護理
產科是醫患沖突高發科室,護理稍有疏忽會影響母嬰安全,所以產科護理責任重大。不斷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改善護理服務是確保產科醫療安全的關鍵[1]。我院產科于2013年起實施多方位護理管理,取得滿意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與分組
選擇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臨產產婦102例為觀察對象,均為足月單胎,且在分娩前一周入院。排除有精神病史或孕期應用精神疾病治療藥物、存在引產指征及社會因素剖宮產者。其中年齡18~36歲,平均(26.8±4.5)歲;孕周37~41周,平均(38.3±0.5)周;初產婦53例(52.0%),經產婦49例(48.0%);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9例(8.8%),妊娠期糖尿病8例(7.8%),前置胎盤5例(4.9%)。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大體一致。
高齡產婦孕期護理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研究對高齡產婦加強孕期護理管理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0例高齡產婦,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將2016年6月前收治的600例產婦納入對照組,提供產科常規護理程序;而對2016年6月后收治的600例產婦納入觀察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中加強孕期護理管理。比較不同護理措施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結果:自護理管理實施后,觀察組產婦孕期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5.33%vs14%,P<0.05);且觀察組母嬰不良結局事件發生率同樣顯著低于對照組(3.33%vs13.33%,P<0.05)。結論:為高齡產婦提供常規護理的同時,還應加強孕期護理管理,避免或降低孕期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母嬰安全。
關鍵詞:高齡;產婦;孕期;護理;管理
高齡產婦主要是指年齡在30歲以上進入妊娠期或受孕時年齡超過34歲的產婦[1]。據有關資料統計,截止2015年我國高齡產婦占所有孕婦適齡孕婦的31%[2]。高齡產婦不僅影響到母嬰結局,同時也為產婦護理增加困難,加上現如今圍產醫學的不斷發展,使得高齡產婦的妊娠問題越來越受到婦產科醫護人員的重視[3]。本研究對高齡產婦的孕期護理管理進行探討,旨在改善母嬰結局,確保母嬰安全,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案例資料來源于我院2016.1~2016.12期間接收的1200例高齡產婦,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2016.6月后接收)與對照組(2016.6月前接收),觀察組產婦年齡均在30~42歲,中位年齡36.0歲,孕38~42周,平均39.15±2.07周;對照組產婦年齡均在31~43歲,中位年齡36.5歲,孕38.5~42周,平均39.18±2.06周,所選產婦均符合高齡產婦的診斷標準[4];精神正常;未合并心肺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害;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收集兩組產婦的臨床資料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值得比較。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艾滋病孕產婦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艾滋病;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在臨床工作中,對艾滋病患者多一些關愛,即做好心理護理,是預防HIV進一步傳播的有效措施。方法對HIV感染者做到熱情、耐心、細致、解釋、安慰、同情、關心、體貼、不歧視,使患者感到尊重和關愛,讓其對醫護信任滿意,構建和諧的醫、護、患關系。結果解除HIV感染者焦慮、緊張、悲觀、抑郁的情緒,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配合各種治療和護理。結論預防未感染的人感染HIV,減少HIV感染進一步在人群中傳播,讓艾滋病人及家屬對艾滋病有一般的了解,對生活的一般接觸能否傳染艾滋病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消除恐懼的心理,減少感染危險的個人行為,免受艾滋病威脅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艾滋病;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心理護理是指在對病人的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的方法以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使病人達到身心康復的一項工作[1]。近年來艾滋病的傳播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據專家估計如果控制不好,到2010年中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將有1000萬[2]。現在認為HIV是一個行為疾病,即艾滋病不能僅僅看成一種純粹的軀體疾病,其間牽涉到諸多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在護理工作中我們發現艾滋病存在某些心理問題,故及時做好心理護理及艾滋病衛生宣傳,是降低/改變危險行為,預防和減少艾滋病在社會上傳播的有效措施。
1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艾滋病孕產婦5例,其中4例均是G1P0孕足月入院待產,需實驗室檢測確診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階段/感染者,1例是G2P1孕足月待產,需實驗室檢測確診為艾滋病(AIDS)階段/病人,這例孕婦已有臨床表現:面部、胸部有帶狀皰疹。通過對5例產婦的護理,我們發現她們及家屬對艾滋病的認識還處于非常表淺階段,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識更是模糊,正因為艾滋病知識的缺乏又加劇了一些人對艾滋病的歧視與恐懼心理,這種低知識水平狀況造成艾滋病防治形勢嚴峻。因此,預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全面宣傳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消除盲目恐懼歧視與偏見,才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治和社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