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0:46: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播描述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文獻書目分析方法,對收錄在《亞洲傳播手冊》中有關中國傳播研究的論文和專著進行描述和分析,就華人學者與非華人學者在研究課題上的區別,國外有關中國傳播研究的特點,研究成果在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情況等問題作了解答;并討論了國內傳播應當加強的地方,特別是加強合作研究。
[關鍵詞]研究課題研究特點核心學術期刊合作研究
自1982年11月全國第一次傳播學研討會提出“系統了解,認真研究,批評吸收,自主創造”的指導方針后,傳播學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傳播學已不再被認為是“偽科學”或“資產階級的東西”。它已正式被國家教育委員會確認為一級學科。同時,大量有關傳播學的譯著、編著、專著和論文相繼出版。
國外對中國傳播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們研究的情況,至今在國內尚未有過描述和分析。為了填補這一空白,本研究描述和分析了國外有關中國傳播的研究,希望能為今后中外有關中國傳播的對比研究提供參考。
一、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書目分析方法,對收錄在1998年出版的《亞洲傳播手冊》中有關中國傳播研究的論文和專著的書目進行描述和分析(不包括香港和臺灣)。
廣告傳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廣告傳播;擬態環境;作用機制
[論文提要]廣告傳播擬態環境的作用機制經由兩個方面實現:一是作為廣告傳播主體的意識形態灌輸,二是廣告傳播客體的“睡眠效應”與“沉默的螺旋”的共同作用。本文從傳播學的視角揭示了廣告發生效用的奧秘,并就廣告傳播擬態環境的正確認知提出了看法。
作為一種大眾傳播方式,廣告傳播必然遵循大眾傳播的一般規律并受其制約。大眾傳播的一般理論和原理也同樣適用于廣告傳播。從擬態環境及其作用機制的角度來探討廣告傳播,有助于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來深入理解廣告傳播的本質特征。
一、廣告傳播的擬態呈現
所謂“擬態環境”,是非真實的、虛擬的環境,是相對于現實環境而言的。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現實環境的折射和反映,它是超真實的、仿真的。
現代社會環境越來越紛繁復雜,人們不可能對整個現實環境保持經驗性的接觸,不可能事事親歷親為、面面俱到,只能依據大眾傳播所提供的擬態環境做出判斷,采取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擬態環境越接近現實,就越有利于人們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判斷和反應。
廣告傳播研究論文
一、廣告傳播的擬態呈現
所謂“擬態環境”,是非真實的、虛擬的環境,是相對于現實環境而言的。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現實環境的折射和反映,它是超真實的、仿真的。
現代社會環境越來越紛繁復雜,人們不可能對整個現實環境保持經驗性的接觸,不可能事事親歷親為、面面俱到,只能依據大眾傳播所提供的擬態環境做出判斷,采取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擬態環境越接近現實,就越有利于人們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判斷和反應。
擬態環境的存在,對廣告傳播提出了挑戰。我們知道,廣告應該具有真實性,真實是廣告的生命。廣告傳播的真實性主要是指在廣告傳播過程中所宣傳的內容必須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商品或服務的有關特征,不能欺騙或者使受眾產生誤解。
然而,在廣告傳播中,對真實性的理解和界定卻是復雜的。
從大眾傳播的角度來分析,真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絕對的真實是不存在的。那么,隸屬于大眾傳播的廣告傳播,其真實性也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是一種擬態的真實。廣告傳播中的真實相對性表現在:
廣告文化傳播論文
現代廣告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且無所不在,而且正越來越深入地進入意義生產這一領域,廣告不僅僅“廣而告之”產品與服務,還在指引人們購物的同時輸出某些觀念,給人們以意義,給人們以種種美夢和由這些美夢所標識的生活方式,并試圖速成某些慣例,把消費者納入這一“意義”框架。換言之,廣告首先推介和生產利益,這些利益包括大眾在消費這些產品的使用價值時獲得的實際利益,還包括他們同時獲得的某種“精神享受”,并把這種雙重滿足或通過廣告詞直接言說,或通過營造氛圍實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其次通過在大眾媒體上的廣泛傳播,通過把受眾建構為廣告主體,使創設的某種觀念化的說辭和極具誘惑力的意象推廣到大眾中去,竭力使之成為大眾的利益和觀念,在此廣告完成了它的意識的制造和傳播。當這一觀念或意象成為大眾或某一群體的自覺不自覺的觀念或意象時,意識形態便發生了論文。
正如理查特·奧曼所言:最常見的意識形態策略,就是說明這個群體的利益怎樣“真的”大體上等同于社會的利益或者人類的利益。①換言之,最常見的廣告意識形態策略,就是說明廣告角色的利益(廣告主的利益)怎樣“真的”大體上等同于廣告受眾的利益乃至社會或人類的利益。本文試從廣告言說的意識形態化和廣告受眾的假想主體化來探討廣告頗為“成功”的意識形態策略。
廣告言說的意識形態化: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界定游離于兩種意見之間。其一,一種某個階級特有的信仰系統;其二,一種可能以真實的或科學的知識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統,即偽思想和偽意識。法國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阿爾都塞則認為,意識形態不存在真實與否,他將其定義為“個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現實環境的想象性關系的再現”。②以此來認識廣告意識形態不無道理,因為看似虛擬的廣告世界中充斥著“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并且在此基礎上,廣告意識形態更有其獨特性。
廣告在它的各個歷史時期,從未像現在這樣進入商品使用價值之外的現實世界:功成名就、下崗待業、奮斗拼搏、甜蜜愛情,入世、申奧、伊拉克戰爭、文體賽事,廣告為每一件產品都粘上了通向現實世界的無數鏈接,廣告的觸角已深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在廣告世界中,“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并不同于阿爾都塞的相關本義,他認為意識形態是無意識的,而廣告意識形態所提煉或創設的這種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則是完全有意識的,有著其明確的目的。它在提倡“送禮送健康”的新觀念時,目的直指“收禮只收XXX”;它在兒子因疏忽了對父母的照顧而心懷歉疚時,借小孫女之口點題:小“為什么不給爺爺奶奶買XXX?”這種借天真的小女孩之口說出的話猶如道德拷問,質問著對父母的不夠孝順,但如此大的道德問題最后只輕輕落在了:未買XX口服液。那么根據廣告邏輯,其隱含主題則是:買了XX口服液=孝順父母。該命題似無不妥,作為受眾而言,自然不會對一則廣告的思維和推理是否合乎邏輯大加推敲。并且,更重要的是,它為現代人指出了一條對老人表示關愛和孝心的途徑——購買保健品。這一點非常體貼地為忙忙碌碌無暇顧及老父老母而心懷歉疚的現代人找到了一條快捷方便的彌補方式。而另外一些廣告則假托老人之口,從老人的角度回應了上述命題:“收禮只收XXX”,進一步證實了該命題的合理性和正確性。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實場景:商家在商場醒目處陳設著保健品專柜,促銷員的推薦進一步印證著消費者腦中的上述命題,于是,手拎包裝精美的保健品拜年的行人幾乎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正如阿爾都塞所認為的那樣,社會個體覺得自己在直接自由的把握現實,但實際上,他的意識由一系列思想體系和再現體系所限定,在這一系列思想體系和再現體系中,廣告意識形態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我國傳播學論文
關鍵詞:傳播學中國30年專業期刊論文
一、研究目的
傳播學傳入中國的濫觴,可從1956年算起,當時,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內部刊物《新聞學譯叢》開始翻譯、介紹來自美國的傳播學知識,但這一作業很快就由于反右斗爭而中斷。直到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風云,才得以重新接續這段脈絡,從而在中國(指大陸,下同)正式興起了這樣一門新興學科。[1]
轉眼,30年過去了!恐怕很少有人能預想到,傳播學在中國變成了一門顯學。當然,這種局面的出現,除了拜中國自身實行改革開放正確路線所賜,還有賴于全球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趨勢的推動。
既然是順應了大勢,則傳播學的前景可謂風光無限。但也因此而有憂患,即:生長過快難免發育不良,表面繁榮可能掩蓋了基礎貧弱。值此30年之際,與其歌功頌德,不如檢點反思,認真總結問題和不足,以利下一個30年的發展。
本文試圖從一個重要角度、即研究狀況著眼,具體而言,以專業期刊論文、尤其是高被引率的論文為視角,考察其特征、變化、得失、趨勢等,期待從中得出一些啟迪,供廣大同行參考。
廣告傳播理論分析論文
一、20世紀以來西方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
西方廣告傳播理論的系統研究可以上溯至19世紀末廣告理論的經典成果。美國在當時已經成為世界廣告業最發達的地區,廣告理論研究的最早成果也產生于美國。進入20世紀,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繁榮以及廣告業的發達,美國的廣告理論研究一直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進入20世紀,人們對廣告的認識逐漸深化和豐富,廣告學逐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在廣告學學科發展的過程中,廣告理論研究的內容、路徑愈益豐富,同時,營銷學和傳播學作為廣告學兩個最重要的支撐的廣告理論格局逐漸清晰。由此出現了廣告傳播理論與廣告學理論之別。明確這一點在理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廣告傳播理論”可分兩層理解:一是指關于廣告傳播活動與過程的理論;二是指廣告的傳播學研究路徑。兩者共同構成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視野。前者限定了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對象與范圍,后者則明確了廣告傳播理論的學科屬性和研究方法。
依據上述理解,美國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大致可以將其發展過程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廣告傳播的角度看廣告,傳者中心論時期廣告傳播研究的典型特點是強調廣告是以傳播者為中心的產品信息的灌輸行為。這一時期,對廣告傳播效果的研究不僅豐富了廣告學本體理論,而且,對傳播學理論也多所貢獻,其中許多研究成果成為傳播學理論的奠基性成果。在廣告界內部所開展的理論探討雖表現出明顯的對營銷功能的強調,但也用不同的言說方式總結了廣告傳播的說服策略。以約翰肯尼迪、克勞德霍普金斯、阿爾伯特拉斯克爾為代表業內人士提出“原因追究法”,強調廣告必須以理服人,廣告的信息策略應強調產品的銷售理由和購買理由。西奧多麥克瑪納斯、雷蒙羅必凱等人則強調廣告應用間接的提示或委婉的暗示來達到廣告的說服目標,被稱為“情感氛圍派”。當然,這一時期的業內流行觀點并無真正的理論自覺,只是一種自發的理論層面的總結。除廣告效果研究之外,對廣告傳播過程的研究并沒有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更談不上采用傳播學的研究路徑。
第二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這一時期,傳播學逐漸形成,為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提供了較堅實的理論支持。如卡爾霍夫蘭關于態度改變的研究成果、拉扎斯菲爾德的“意見領袖”概念均已成為廣告接受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告的傳播學研究已經走上自覺發展的軌道。
同時,這一時期的廣告實務界人才輩出,涌現出一批兼通實務與理論的廣告大師。他們針對廣告實務提出的理論觀點展現出獨特的魅力。這一時期關于廣告傳播過程的理論觀點的共同之處是對信息策略的重視,并涌現出四大創意理論,即羅塞里夫斯提出的“USP”(獨特的銷售主張)理論、大衛奧格威的品牌理論、比爾伯恩巴克的“新廣告”論、李奧貝納的“內在戲劇性”理論。(朱麗安西沃卡,1999)
新聞傳播學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博客傳播理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把關人理論;博客;博客傳播;自律與他律
【論文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新興傳播方式博客的興起,傳統把關人理論也隨之發生變化。文章就傳統把關人理論的演變進行梳理,對博客的傳播形式和特點進行分析,并就博客傳播對傳統把關人理論的沖擊進行觀點性的評析。
一、傳統把關人理論在傳播學中的確立
最早提出把關思想并在理論上開啟把關研究之先河者是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KurtLewin)。盧因于1947年的《群體生活渠道》一文中明確提出"把關人"概念。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Gate)"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盧因還從人自身的心理因素來進行分析影響"把關人"有關方面:一是人的認知結構;二是動機,包括選擇的價值判斷,需求和要克服的干擾或障礙[1]。
將"把關人"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領域的是傳播學者懷特。懷特提出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模式,即通過對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的對比,考察在一個具體的把關環節上,信息是怎樣被篩選、過濾的。懷特的調查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首次為新聞傳播中的"把關人"的存在及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和證據,同時也為"把關人"這一概念在傳播研究中得以確立奠定了基礎,正如麥奎爾所說的,"懷特以此給研究傳播的整個學派命名"[2]。
之后,蓋爾頓與魯奇在《國外新聞的結構》文中提出了"選擇性守門模式"。直到1969年,巴斯在《使守門人概念更趨完善》提出"雙重行動模式",即信息流通中,最關鍵的是把關人是傳播媒介[3]。傳播媒介的把關活動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步驟:一是新聞采集,這里的把關人主要有記者,因為記者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傾向與信源的人。二是新聞加工,這個階段的把關人主要是以編輯為代表,編輯是那些對流入的新聞內容進行挑選、修改或剔除的人。這樣,他們的工作最具有守門意義,巴斯的這一"雙重行動"理論也更深刻地強化和鞏固了守門人及守門行為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表現。
互聯網傳播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對迄今為止國際和國內傳播學界有關互聯網的傳播研究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通過有關研究論文的數量統計,本文認為有關互聯網的傳播研究自1996年開始受到主流傳播學研究的重視。本文通過四個方面,即(1)互聯網使用研究,(2)互聯網影響(效果)研究,(3)互聯網采納研究,以及(4)其他研究等,對大量以互聯網這種新傳播技術為研究對象的傳播研究作了梳理,包括研究主題和內容的介紹以及研究方法的述評。本文為學者們今后進行有關互聯網的傳播研究無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起點。
【關鍵詞】互聯網;效果;使用;采納
一、引介
《傳播電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編輯White(1998)指出,互聯網傳播研究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出現是在傳播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領域已經比較成熟之后。此前的很多傳播技術,包括電話、報業、收音機和電視,其產業發展之時,傳播學基本上還未登大雅之堂。事實上,以媒介研究為核心的傳播學,是伴隨著這些重要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演變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的。
然而,對互聯網的傳播研究,卻基本上是最近10年間的事,而互聯網成為傳播研究的熱點,更是只有幾年的時間。雖然White(1998)認為在互聯網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傳播學者具有自己獨特的貢獻,但更多的學者(如Rogers,1997;Newhagen&Rafaeli,1996)認為,從技術的角度而言,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技術,互聯網在其為大眾所熟知以前的20年發展和演變歷程中,傳播學者基本上無所作為。不僅如此,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萬維網(WWW)的出現,當互聯網的使用群體迅速擴大,逐漸由精英技術變成大眾技術時,傳播學者對于這一新傳播技術的關注也遠遠滯后于通俗媒體報道。顯然,作為一種仍處于不斷演變中的傳播技術,其商業和社會使用前景尚未完全明朗之際,學術界出于種種原因(見Morris&Ogan,1996),對于互聯網之于傳播研究的意義缺乏敏銳意識和認同(Soukup,2000)。Rogers(1997)從歷史分析的角度,以技術擴散為分析框架,指出互聯網技術從出現到擴散達到臨界點(criticalmass),歷經了近20年的沉寂和醞釀。如果我們以有關互聯網的傳播研究的數量作為分析對象,則這一醞釀期對于傳播研究而言至少還要延長幾年。1996年,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旗下的首要學術刊物《傳播學刊(JournalofCommunication)》出了一期互聯網研究專集,標志著主流傳播期刊對互聯網這一新傳播媒體的關注。在一篇其后被經常引用的對話式討論中,兩位研究新媒體的學者,即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ofMaryland)的Newhagen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的Rafaeli(Newhagen&Rafaeli,1996),展開了一場傳播學者為什么應該以及如何進行互聯網的研究的討論。他們甚至呼吁,傳播學者應該積極介入互聯網的技術和相關社會政策的發展過程中去,以傳播學者的視野來影響互聯網技術的走向,這一極具倫理和社會關懷的觀點和White(1998)不謀而合。
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對于研究者而言是一種投資行為,因此主流學術刊物的興趣和方向對于學科研究具有很強的引導意義,它們的關注無疑對于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研究價值起著“正名”的作用。與此同時,其他重要新聞傳播期刊,包括《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傳播電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等,都紛紛推出有關互聯網研究的專題或專集;而一批以互聯網等交互技術為研究重點的學術刊物也應運而生,包括《新媒體與社會(NewMedia&Society)》,《網絡傳播期刊(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網絡傳播雜志(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Magazine)》等等,吸引了大量的傳播學者的學術興趣。作為一種影響深遠的傳播技術,很多其他學科,包括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和應用科學的學術期刊上,也大量出現有關互聯網的研究論文,其研究路向和研究重點與傳播研究雖各有側重,但也多有重疊交叉,與互聯網相關的各種問題乃成為整個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
新聞傳播學論文規范寫作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