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12:14: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播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播學論文

我國傳播學論文

關鍵詞:傳播學中國30年專業期刊論文

一、研究目的

傳播學傳入中國的濫觴,可從1956年算起,當時,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內部刊物《新聞學譯叢》開始翻譯、介紹來自美國的傳播學知識,但這一作業很快就由于反右斗爭而中斷。直到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風云,才得以重新接續這段脈絡,從而在中國(指大陸,下同)正式興起了這樣一門新興學科。[1]

轉眼,30年過去了!恐怕很少有人能預想到,傳播學在中國變成了一門顯學。當然,這種局面的出現,除了拜中國自身實行改革開放正確路線所賜,還有賴于全球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趨勢的推動。

既然是順應了大勢,則傳播學的前景可謂風光無限。但也因此而有憂患,即:生長過快難免發育不良,表面繁榮可能掩蓋了基礎貧弱。值此30年之際,與其歌功頌德,不如檢點反思,認真總結問題和不足,以利下一個30年的發展。

本文試圖從一個重要角度、即研究狀況著眼,具體而言,以專業期刊論文、尤其是高被引率的論文為視角,考察其特征、變化、得失、趨勢等,期待從中得出一些啟迪,供廣大同行參考。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國際傳播學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國際傳播學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其學科來源主要是傳播學、新聞學、國際關系學等,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現實性,但目前國內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術化等問題。本文認為深化國際傳播學研究應從國際傳播本體研究、國際傳播史研究、國際傳播“術”(技巧)研究及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研究等幾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新聞學;傳播學;國際新聞傳播;國際傳播

一、國際傳播研究的現實狀況

國際傳播是一個年輕的、正在發展的、充滿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現實性的新興學科。

從國際方面看:國際傳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國。60年代末,國際傳播作為一個學科在美國開始得到了承認。1971年,位于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率先開設了國際傳播的碩士學位課程。70年代,國際傳播研究走向國際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成立于1957年的聯合國下屬的教科文組織國際大眾傳播協會,于1978年設立了國際傳播分會,作為其12個分會之一。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先后組織出版3本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1981)、《世界交流報告》(1989)和《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1997)。1994年,國際傳播分會開始出版自己的會刊《國際傳播》,每半年出版一期。在每年召開一次的國際大眾傳播協會的近幾次會議上,國際傳播成為最熱門的論題之一。

與此同時,民間的研究自8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在我們不完全的資料收集中,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就有十數種。如:《組織中的國際傳播》、《國外新聞和世界信息新秩序》、《全球信息與世界傳播:國際關系的新領域》、《二十世紀的國際新聞播報》、《傳播的國際百科全書》等。90年代以后的研究著作更多。例如:《國際傳播中的現實議題》、《全球新聞業:國際傳播的歷程》、《資本主義與傳播:全球文化和信息經濟》、《超越國家主權:90年代的國際傳播》、《國際傳播與全球化:批判導論》等(以上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書目)。①筆者發現,國際傳播的研究以美國領先,大部分的著作也多出自美國。這一點顯然與美國是一個國際傳播大國,掌握了世界傳播信息量中相當大的比重有關。在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媒體集團中,美國就占了5家。②

查看全文

傳播學研究范式論文

關鍵詞:傳播學庫恩范式融合競爭

[摘要]:

對庫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的本質含義考察與分析,范式具有創新循環性、命題示范性與動態競爭性。作為新興發展的傳播學,由于學科的邊緣性與交叉性,多元范式的格局顯露出尚未成熟與缺乏獨立的特征。目前多元范式的融合與借鑒的主流解決策略,并非符合范式的本質與規律,而是應強調多范式之間的競爭機制,以此促進學科的成熟與獨立,形成科學客觀的一元獨大或雙元交織上升的傳播學范式格局。

Abstract:AnalyzingtheconceptionofparadigmbyT.S.Kuhn,thethesispointsouttheparadigmofscienceresearchhavethreefeatures:recyclinginnovation,demonstratingsubjectandcompetitivetrend.Asarapidlyrisingacademicfield,multi-paradigmofcommunicationreflectsthesituationwhichislackofmatureandindependence.Amalgamationofthemulti-paradigmisthecurrentmainstreamstrategy.Onthecontrary,competitivesystemneedstobeemphasizedinordertofacilitatethe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ommunicationresearchparadigmstructure.

Keywords:CommunicationResearch;ThomasS.Kuhn;Paradigm;Amalgamation;Competition

近十年來,對于回答中國傳播學的研究范式的“是什么”問題,學者與研究人員已經有相當積極的嘗試與貢獻。在回答“是什么”的同時,“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研究范式,研究者們也有所涉及,但一般點到為止。面對多范式的現狀,研究者們給出的解決方案幾乎達成難得的共識——融合或相互借鑒。然而,研究范式的融合之道是否符合科學范式的本性呢?是否有利于中國傳播學的學科發展與建設呢?當前,三十年中國傳播學正處于一個多范式并存階段,對其進行研究的獨特意義在于“對其自身研究的本質和合理性有自覺的反思和觀照”(金兼斌,1999)。“傳播學拒絕反思,將意味著傳播學的研究仍將停滯不前,傳播領域將進一步充滿困惑。屆時,不僅僅是傳播學的研究范式,甚至傳播學這一學科的生存權也會受到質疑”(胡翼青,2004:47)。本文將在傳播學學科發展的現狀與背景下,通過對范式概念的本質分析,對中國傳播學范式的選擇與走向提出一孔之見。

查看全文

體育傳播學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主要概括了體育傳播學作為學科興起的傳播學背景和體育傳播研究歷史演進體育傳播理論的學術積淀;討論了建構體育傳播學的理論范式、基本觀念、知識體系、學科方法、學術地位、現實價值等。認為體育傳播學是體育理論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一個重要理論分支,也是傳播學中文化傳播中的一種重要類型,因此體育傳播學具有鮮明的學科邊沿性。

【關鍵詞】體育傳播/理論范式/研究路徑

1體育傳播學的學科背景

傳播學(CommunicationStudies),作為一種研究傳播行為和現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其興起成為20世紀西方學術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自20世紀初第一個演講學系在美國誕生,傳播學便開始作為一個獨立而充滿生機的學科開始了輝煌的學術旅程。20世紀80年代以后,傳播學在學術上逐漸形成相對自足的理論領域。傳播學學術活動的目的開始清晰起來,傳播學被定義為通過理論來理解和把握象征符號和符號系統的生產、處理和效果,以便解釋與這些生產、處理和效果相關聯的現象。

傳播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信息傳遞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信息制作、接收及其影響現象和行為規律的科學。就其誕生過程而言,可以說是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等研究的衍生物。這也就決定了傳播學的交叉性學科的特點。法國著名傳播學家阿芒·馬特拉在《傳播理論史》一書中指出傳播學本身處于一個學科交叉的中心,涉及到哲學、歷史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種學、政治學、生物學、控制論等等。實際上,作為這一學科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早就預料到了傳播學的泛學科性,他說:“傳播學就是一個公共汽車站,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都可以在這里上車,也可以隨時在這里下車。”因此可以說,傳播學是新興學科中最開放與最具活力的學科。目前國內外傳播學研究所涉及的話題包括:理論傳播學、大眾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網絡與傳播、傳播與文化、傳播媒介研究、跨文化傳播學、國際傳播、科技傳播學、傳播與電視、傳播與道德、傳播法學、傳播學史、傳播思想史、傳播學研究方法、人際傳播學、組織傳播學、社會傳播學、傳播與發展、教育傳播學、藝術傳播學、醫學傳播學、傳播心理學、輿論傳播學、媒介倫理學、經濟傳播學、政治傳播學、知識傳播學、學術傳播學、傳播語言學、傳播符號學、傳播美學、建筑與傳播等三十多個方面。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一個學科的研究對象被不斷的復制與放大,乃至于其邊界開始模糊起來,清理與界定這一學科的理論范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體育傳播的相關研究在我國應該說從近代就開始了。早期來華傳教士就在中國報告中強調體育的重要性。20世紀以來,中國的體育史學者在對近代體育傳入中國過程的研究中,實際上也涉及了大量體育傳播的研究,比如馬約翰的《體育歷程十四年》中就專門介紹過上海青年會的體育傳播情況。隨著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面對體育運動實踐過程中傳播活動和傳播規律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不可忽略時,傳播在體育發展中的作用與意義被逐漸發現和認識。以體育賽事轉播為主體的大眾體育傳播業直接推動了體育運動的社會化、輿論化、產業化和全球化發展。以各類職業競技與奧運會為主體的觀賞性競技與大眾傳媒的互動,促使體育運動由傳統的個人健康事業演變成為以體育傳播和體育消費為主體的產業門類,同時也使體育賽事轉播和體育節目日益成為大眾傳媒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體育娛樂化和產業化變革過程中,以大眾傳媒為主力的體育傳播成為世界體育發展的主要引擎和動力之。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在大眾傳媒的體育報道實踐,還是在體育運動發展實踐中,體育傳播理論應運而生。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研究論文

2005年新聞傳播學研究中出現了一些新話題,或由新聞事件而聚焦,或是在屏幕熱映之后引發。這年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中也有一些前兩年的熱點,在2005年繼續得到關注。新話題引起人們對新現象的深層思考,豐富了原有研究領域的內涵;老話題則由于有了新角度或新的切入點,加深了人們對原有問題的認識。本文通過翻閱2005年國內較重要的10余種新聞傳播學刊物中的近千篇文章,歸納了這年新聞傳播研究的10個較為集中的話題,以期能對過去一年的研究動態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觀照。

1、傳媒與構建和諧社會:角色、責任與效能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目標。這一新提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構建和諧社會”也成為新聞學界在論述媒介角色、責任與效能的時新話語。

有的研究者對應關于和諧社會的特點,認為這是一個戰略性的目標,大眾傳媒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應該是民主法治的推動者、公平正義和誠信友愛的體現者、安定有序氛圍的營造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念的傳播者。還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建設和諧社會,媒體應該凸現“建設性”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建設性”較之過去的提法更具時代氣息,而“以人為本”則意味著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交流平臺,順應價值觀多元化的多中心社會[1]。

同時,也有一些研究者做了辯證解析:構建和諧社會不是掩蓋問題、報喜不報憂。正視并揭示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不和諧因素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并行不悖。不能將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理解為可以回避甚至掩蓋社會的某些不和諧因素。大眾媒體掩蓋社會矛盾或許可以在一段時間之內營造出表面和諧的景象,但只有正視矛盾才能長治久安,實現真正的和諧。“和諧”歸根到底是媒體、民眾和政府三者互動的結果[2]。

2、新聞倫理與職業規范:熱點新聞引發的思考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研究論文

2005年新聞傳播學研究中出現了一些新話題,或由新聞事件而聚焦,或是在屏幕熱映之后引發。這年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中也有一些前兩年的熱點,在2005年繼續得到關注。新話題引起人們對新現象的深層思考,豐富了原有研究領域的內涵;老話題則由于有了新角度或新的切入點,加深了人們對原有問題的認識。本文通過翻閱2005年國內較重要的10余種新聞傳播學刊物中的近千篇文章,歸納了這年新聞傳播研究的10個較為集中的話題,以期能對過去一年的研究動態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觀照。

1、傳媒與構建和諧社會:角色、責任與效能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目標。這一新提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構建和諧社會”也成為新聞學界在論述媒介角色、責任與效能的時新話語。

有的研究者對應關于和諧社會的特點,認為這是一個戰略性的目標,大眾傳媒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應該是民主法治的推動者、公平正義和誠信友愛的體現者、安定有序氛圍的營造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念的傳播者。還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建設和諧社會,媒體應該凸現“建設性”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建設性”較之過去的提法更具時代氣息,而“以人為本”則意味著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交流平臺,順應價值觀多元化的多中心社會[1]。

同時,也有一些研究者做了辯證解析:構建和諧社會不是掩蓋問題、報喜不報憂。正視并揭示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不和諧因素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并行不悖。不能將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理解為可以回避甚至掩蓋社會的某些不和諧因素。大眾媒體掩蓋社會矛盾或許可以在一段時間之內營造出表面和諧的景象,但只有正視矛盾才能長治久安,實現真正的和諧。“和諧”歸根到底是媒體、民眾和政府三者互動的結果[2]。

2、新聞倫理與職業規范:熱點新聞引發的思考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規范寫作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論文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將論文寫成了工作經驗總結或理論宣傳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讀研前是做宣傳工作的,或者擔任領導干部的文字秘書,這種工作經歷使得作者寫的論文,文字流暢,話語是成套路的,諸如:在……形勢下,在……領導下,為了……,以……為基礎,以……為指針,做到打實幾個重點……、突出幾個……、落實幾個……等等。讀了文章,好象在喝白開水,除了有些詞句漂亮外,實際上并沒有提出新觀點、新發現、新視角。例如有一篇關于輿論監督的論文,作者為了在第一章顯示論證的理論性,三個小標題分別是:輿論監督是……生命、輿論監督是……旗幟、輿論監督是……保證。但是輿論監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沒有說出來。因為作者真心誠意地以為,這就是“理論”論證,報紙上理論版確實盡是這類“理論文章”,有些還是級別較高的黨政領導人的文章。有一篇論述某報紙論文,本來是可以寫成學術論文的,但是作者陷到這個媒體里太深,進去出不來了,沒有站在客觀的立場用學術眼光來觀察問題,當談到這家媒體存在的意義時,小標題是“……的理論意義”,內容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分別為該單位的題詞。作者誤以為,高級領導人題詞,就是“理論”。

這種情況與中國大陸的新聞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傳、商業公關與新聞報道混同有關,每年在論文中這種類型的所占比例也較大。除了學生的問題外,這與部分導師本身就在具體的新聞工作領導崗位,對于學術研究不夠熟悉也有關。因此,需要強調區分學術研究論文與政治宣傳、企業公關文章,有時它們都叫“理論”,但所指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三,論文中缺乏基本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一些論文,分析太缺乏本學科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仍然在使用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學時代學的大眾哲學常識,來“分析”問題。不能說他們說的不對,但是實在沒一點學術研究的味道。這種情況到了寫論文的時候再糾正,已經晚了。這反映出研究生的學科基礎理論教育較為薄弱。從入學就應加強學術理論思維的訓練,將文科的基礎知識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論文的理論前提不可靠或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即使行文、具體論證和結構不錯,由于論文的立論不成立,全盤皆敗。例如一篇論述古代文論對現作啟示的論文,將韓非談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為“綱”,展開來寫。顯然,作者誤將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為現在的“文章”(先秦文獻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這個理論前提一錯,后面再怎樣寫都沒什么意義了。另一篇論文,闡述輿論學的發展歷史,談到18世紀西方第一部使用現代“輿論”概念的著作,根據別人的介紹,將作者對輿論的劃分(“公意”與“眾意”),抄寫中誤為“眾意”與“民意”,沒有再看原著,就論證起這兩個抄錯的概念含義如何不同。一開頭就出現這種理解錯誤,后面的論述自然跟著錯。

這與學術研究存在不同意見是兩回事。不同學術爭論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實,包括事實本身和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公認的原因,總要正確。理論前提起碼能夠自圓其說,也就是能夠“成立”,不然就沒有共同的討論基礎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