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貨幣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11:30: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儲備貨幣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儲備貨幣論文

人民幣儲備貨幣論文

摘要:本文認為一個小國的貨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只有三個必要條件,而一個大國的貨幣生成儲備貨幣還須附加一個條件。根據這些生成條件和我國的現實情況,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的政策選擇應該是先升值,然后實行由市場定價的浮動匯率;先讓人民幣生成儲備貨幣,再實現完全自由兌換。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國際儲備貨幣;儲備貨幣生成條件;儲備貨幣生成路徑

“貨幣國際化”一詞來源于日本。廣場協議前后,日本的一些英文文獻中出現了“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yen”(日元國際化)一詞。但在英文文獻中,沒有關于internationalizationofacurrency的用法,在英文中,internationalization和intemationalized是技術用詞,表示將一種電腦軟件系統用各種語言來使用。近年來,國內經濟界根據日本人對英文詞匯的創造,相應地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說法,而且還將人民幣國際化“炒”成了一個熱點。日元國際化是在日元已經被廣泛使用,日元的國際儲備地位已經確立的條件下提出的。此時日元國際化的涵義是擴大日元在國際交易中的使用,進一步增強其儲備貨幣的地位。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由于討論的起點不同,我國的人民幣國際化與日本的日元國際化涵義出現了較大區別。目前,我國學術界的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演化成這樣的涵義:人民幣從目前狀態發展成為中心儲備貨幣的過程中任何一步有利于此方向的變化。依據這一理念,人民幣從目前還不是一種國際儲備貨幣,到最終成為像美元那樣的中心儲備貨幣,要經歷三個階段:(1)從非儲備貨幣演變成儲備貨幣;(2)從地位較低的儲備貨幣演變為地位較強的儲備貨幣;(3)從地位較強的儲備貨幣演變為中心儲備貨幣。可見,日本人所討論的日元國際化實際上是第二個階段,而我們中國所探討的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第一階段。

人民幣從非儲備貨幣邁向儲備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不可逾越階段。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第三大國,經濟總量第四大國,但人民幣仍然不是國際儲備貨幣,而排在世界經濟第20位以后的港幣卻是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一員,IMF統計的國際儲備貨幣中有十幾種貨幣其發行國的經濟地位遠在中國后面,為什么它們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而人民幣不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值得研究。為了避免誤解,本文使用“人民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這一概念來代替“人民幣國際化”以精確表達國際化的第一階段。人民幣生成國際儲備貨幣就是人民幣至少被一個經濟體的貨幣當局列為儲備貨幣,從而成為眾多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一種,而不論其在全世界國際儲備貨幣總額中所占的比例。港幣在世界儲備貨幣中所占比例還不足1%,但它也是一種儲備貨幣,因為它是其他經濟體(例如中國大陸)保留的儲備資產。

一、國際儲備貨幣生成條件的細辨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學術界通常認為需要四個條件:第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第二,它的金融市場——國內資產和外匯——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第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第四,在金融和貿易上有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認為,貨幣發行國必須是一個經濟大國。這與第四個條件較接近,因為一個經濟大國通常就會有較大的金融和貿易交易量。

查看全文

人民幣國際化與儲備貨幣分析論文

一、國際上流行的國際儲備貨幣必要條件與現實的沖突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通常認為需要四個條件:一是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二是它的金融市場——國內資產和外匯——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三是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四是在金融和貿易上有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認為,貨幣發行國必須是一個經濟大國。這與第四個條件較接近,因為一個經濟大國的貨幣通常就會有較大的金融和貿易交易量。

下面我們就來考查牙買加體系誕生以來,所有儲備貨幣發行國(26個以上)是否達到了上述四個條件。

(一)完全可兌換并被廣泛接受根據1980年的《國際貨幣基金年報》,日元在1976年時,已經占世界外匯儲備的2%,但是我們知道,日本宣布取消外匯管制的時間是1979年,而實際執行是在1980年。由此可見,“完全可兌換”作為儲備貨幣的條件值得置疑。另外,《國際貨幣基金年報》每年均列出世界儲備貨幣的構成,自歐元創立以來,《年報》的世界儲備貨幣構成表通常只列出美元、歐元、日元、瑞士法郎這些占世界儲備貨幣之比例最高的四種貨幣。其中,瑞士法郎雖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僅有0.7%(2002年),除了以上四種貨幣之外的所有儲備貨幣約占6.3%。因為其他儲備貨幣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這些貨幣至少有10種以上。這就是說,目前世界上已經成為某一經濟體儲備的貨幣在14種以上(在歐元發行之前應在26種以上),其中絕大多數占世界儲備貨幣總量的比例不足0.6%。盡管許多儲備貨幣只有極少數經濟體將其用作儲備,但我們也不能說它不是一種國際儲備貨幣。所以,“廣泛的接受性”的標準也是一個相當模糊的表達。

(二)金融市場應具有廣度和流動性這句話通常理解為“開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場”(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眾所周知在這一時期日本不僅沒有開放金融市場,而且還實行著嚴格的外匯管制,日本對金融市場的封閉遭到西方國家的一致抗議。可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并非必要條件。

(三)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1963~1975年問,日元在成為儲備貨幣的初期存在著較嚴重的通脹。日元不僅對內通脹嚴重,對外的價值也不穩定。從20世紀70年代(史密森協議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從1美元兌換360日元,25年間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20左右,波動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查看全文

探析主權貨幣思維導致金融震蕩論文

摘要:貨幣主權是一個國家主權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國家失去對主權貨幣的控制權,那么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必將為別人所控制。但是,貨幣主權也是造成許多國際金融動蕩的根源,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更是背道而馳,因此,只有超主權貨幣的建立才能在根本上消除主權貨幣帶來的種種弊端,世界經濟也必將在更加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貨幣;金融動蕩;全球化

《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以小說般的筆調,描述了自英格蘭銀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來貨幣和金融的發展史,展現了國際金融集團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翻云覆雨影響力,深入揭露統治世界的經濟精英通過煽動政治事件,進而產生金融動蕩,最終迫使美元與黃金完全脫鉤,金融精英趁機在世界范圍內攫取財富的過程。

一、主權貨幣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國際金融精英通過控制的各國的貨幣發行機構,進而巧妙調節本國貨幣的供給,進而控制國內財富和國際財富的分配,因為美元和黃金直接掛鉤,因此,美元的發行權就成為各國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圍內瘋狂掠奪財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和上世紀七十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甚至追溯到前面的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都是國際金融集團為獲得美元的世界經濟霸權地位而策劃的陰謀。

國際金融精英為獲取國家的巨額財富,一般會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奪手段,首先他們會通過在國家政府機構中培養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從而提高貨幣的流動性甚至造成流動性泛濫,在低利率的情況下,群眾的投資消費熱情高漲,經濟出現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在經濟的泡沫被認為膨脹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采取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使經濟發展速度因為缺少資金而陷入蕭條境地,然后金融精英們會趁機以遠遠低于實際價格的成本大肆購買優質資產。

查看全文

金融危機原因分析論文

2008金融危機論文摘要: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國際經濟失衡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經濟失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缺陷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而國際游資的攻擊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實現條件。從目前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形勢來看,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因而防范國際游資攻擊是制定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2008金融危機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1]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世紀末期,區域經濟體化趨勢要快于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世紀末的20年里,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源于德國統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查看全文

貨幣管理回歸金本位有效性分析

摘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市場上由于金融危機而引起的軒然大波也漸漸的得到了平息。然而,就在各國都在為經濟新一輪的涅槃而摩拳擦掌之時,國際間貨幣市場卻看似余波未平。近年來,美元與他國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持續走低,有些甚至跌至了近四十年來的谷底;而同時,美元匯率的不穩定性也使得美國的主要交易對手普遍對之產生了信任危機。例如,在2008年末,當國際油價在100美元大關處徘徊不定之時,以阿聯酋、卡塔爾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都曾考慮用其他主要貨幣來替代美元作為國際間油價的計價單位。就在這個時點上,一些知名的經濟學家公開呼吁國際社會摒棄美元,回歸金本位制。那么,在當今的經濟大環境下,回歸金本位制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它又有著怎樣的可行性?本文通過著重分析回歸金本位制的優劣之處,試圖對這一個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金本位制國際市場金融危機

作為一個超過一個世紀的主要造幣,金本位有其優點。首先,成功地避免了在金本位制下的固定匯率造成的波動率,這肯定會有助于穩定世界貿易的不確定性。二,由于對稱的金標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這個系統中享有的特權。干預外匯市場,然后是每個國家的義務。第三,因為每個央行要求其黃金價格在一個固定的水平針,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量將永遠能夠更迅速地超過其實際需求和國家去,從而可以躲避通脹的風險。

然而,美元的想法,回到金標準,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windbaggary。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和哲學的角度來看,總是在走向革命的某種東西躺在道路的必然性和客觀性。其實,確切的原因,紙的標準取代了一次當時的黃金標準金標準的存在,嚴重抑制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由于每個國家的黃金儲備的限制和黃金開采效率低,貨幣供應量只能共享一個相對緩慢的上升,在金本位制度。統計顯示,在世界各地的約386噸的黃金儲備在1900年,全球黃金的年產量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中間時期以來20世紀90年代,在每年2500噸。然而,在20世紀的經濟總量16.4倍的速度比在19世紀末。所以很明顯,貨幣體系將是無與倫比的的快速發展的世界經濟,如果我們粘貼的金標準。盡管一些專家和學者主張,美元應該和必須返回在其彎曲的頂部的黃金標準,這是毫無疑問對歷史的軌跡,甚至一個世紀前就注定的命運。

其次,黃金標準本身不是一個絕對穩定的硬幣,人們普遍認為。即使是真金的支持下,貨幣體系的貨幣危機的爆發仍然指日可待。由于是固定匯率制的情況下,有了一個在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如政府赤字水平比較高,嚴重的不當行為,在交流炒家將傾向于以期望政府的困難保持的價格比率之間其貨幣和黃金。投機者則可能為了保住價值,甚至賺錢的黃金兌美元的運行。讓我們在西方國家,例如在1960年的野生傳播動蕩。由于焦慮的財政危機日益加劇,在美國,這是造成美元進一步貶值,在倫敦市場的黃金價格從最初每盎司35%美元直線飆升40.6娃娃。此外,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以及加拿大都遭受了從國家這是lateer作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描述和空前的恐慌購買。即使在紐約市場,黃金量只買了10月20日達到了創紀錄的2000萬美元。因此,黃金標準,作為對持續貶值的事實對策,卡上的是促使新一屆的波動。

查看全文

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研究論文

匯率制度是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匯率制度選擇理論也一直是國際經濟學界的熱點問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新的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層出不窮,例如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發展中國家匯率選擇的“原罪論”、害怕浮動論等等。筆者擬從一個較新的角度來對匯率制度選擇理論進行梳理,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匯率制度與經濟增長

一般來說,固定匯率制度的支持者認為,長期穩定的匯率水平有助于人們建立穩定的

預期,為國內外投資者的決策制定提供一個確切的基礎,促進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發展;而未來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會對投資決策制定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國際貿易和投資。雖然企業可以在遠期外匯市場上和期貨市場上進行對沖操作以規避風險,但這意味著交易成本的上升。在發展中國家中,由于外匯市場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對缺乏,它們在浮動匯率面前尤其顯得束手無策。極端的易變性意味著貨幣錯配(CurrencyMisalignment)仍然發生,而這將導致資源配置不當,減少投資和外貿,引起經濟增速降低,這對于缺乏遠期套期保值的國家來說尤其如此(BirdandRajan,2001)。

而浮動匯率制度的倡導者聲稱,作為本國貨幣的外國價格,匯率可以在外匯市場上由供求決定,由市場力量決定的價格信號往往是最優的,有利于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很多經驗研究證明,匯率的短期易變性對于貿易的影響是極小的。而且,被觀測到的匯率易變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實際風險。即使該風險在外匯市場受到壓制,它也會在其他場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發出來(Frankel,1996)。(例如,美國為避免因實際供求因素導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會引發通貨膨脹。)

匯率制度選擇的中間派和靈活派則認為,匯率變動對產出的影響是不確定的,而且可能與經濟實體的特點及初始條件有關。因此,應對外部沖擊的合適政策應該是具有本國特色的政策(ChangandVelasco,1999)。

查看全文

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研究論文

匯率制度是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匯率制度選擇理論也一直是國際經濟學界的熱點問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新的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層出不窮,例如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發展中國家匯率選擇的“原罪論”、害怕浮動論等等。筆者擬從一個較新的角度來對匯率制度選擇理論進行梳理,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匯率制度與經濟增長

一般來說,固定匯率制度的支持者認為,長期穩定的匯率水平有助于人們建立穩定的

預期,為國內外投資者的決策制定提供一個確切的基礎,促進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發展;而未來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會對投資決策制定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國際貿易和投資。雖然企業可以在遠期外匯市場上和期貨市場上進行對沖操作以規避風險,但這意味著交易成本的上升。在發展中國家中,由于外匯市場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對缺乏,它們在浮動匯率面前尤其顯得束手無策。極端的易變性意味著貨幣錯配(CurrencyMisalignment)仍然發生,而這將導致資源配置不當,減少投資和外貿,引起經濟增速降低,這對于缺乏遠期套期保值的國家來說尤其如此(BirdandRajan,2001)。

而浮動匯率制度的倡導者聲稱,作為本國貨幣的外國價格,匯率可以在外匯市場上由供求決定,由市場力量決定的價格信號往往是最優的,有利于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很多經驗研究證明,匯率的短期易變性對于貿易的影響是極小的。而且,被觀測到的匯率易變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實際風險。即使該風險在外匯市場受到壓制,它也會在其他場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發出來(Frankel,1996)。(例如,美國為避免因實際供求因素導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會引發通貨膨脹。)

匯率制度選擇的中間派和靈活派則認為,匯率變動對產出的影響是不確定的,而且可能與經濟實體的特點及初始條件有關。因此,應對外部沖擊的合適政策應該是具有本國特色的政策(ChangandVelasco,1999)。

查看全文

人民幣國際化的亞洲貨幣合作透析

摘要:我國人民幣國際化處于區域化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是成為亞洲區域的主導貨幣,因而加強亞洲貨幣合作十分重要。當前我國在諸多方面參與了亞洲貨幣合作,但合作還存在不深入、形式松散、缺乏約束力和持續性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強化亞洲貨幣合作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亞洲貨幣合作

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分為周邊化、區域化和全球化三個發展階段。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基本完成了周邊化,正邁向區域化階段。未來一個時期,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是使人民幣成為亞洲區域的主導貨幣,而加強亞洲貨幣合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為此,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這是衡量貨幣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通用標準,其中最主要的是后兩點。

1.人民幣跨境流通的規模

查看全文

人民幣貶值原因與影響

摘要:從2014年開始,我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趨勢明顯,而人民幣貶值的原因較為復雜,是由政治,經濟博弈等眾多因素決定的,其中,央行的主動干預和國外金融機構的影響不容忽視。同時,人民幣貶值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將從不同的角度對人民幣貶值的原因與影響進行分析,希望對人民幣的研究提供有用的視角。

關鍵詞:人民幣貶值;貶值預期;央行

1人民幣匯率現狀分析

1.1我國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

我國央行從2005年開始進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通過調整貨幣籃子中各類貨幣所占得權重進而調節人民幣匯率的走勢變化。我國注重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以國內外市場供求為基礎,與貨幣匯率籃子有機結合,嚴格控制人民幣幣值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更加重視人民幣市場供求變化的影響。在2010至2014年的時間里,我國先后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數次調整,增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使人民幣匯率制度逐漸向市場化方向靠攏,加強匯率制度的動態管理[1]。

1.2人民幣匯率近期貶值

查看全文

探析主權基金與國際貨幣互補性研究論文

摘要:主權財富基金是指一國政府所有的投資基金,它具有主權性、來源于超額外匯儲備、無負債、資本市場中的長期投資者等特性。主權財富基金的崛起來源于當今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的霸權地位和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直接促成了主權財富基金的成立。

關鍵詞:主權財富基金;外匯儲備;國際貨幣體系;美元

一、定義及特征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WealthFunds,SWFs)''''又稱主權基金,與私人財富相對應,是指一國或地區政府通過特定稅收與預算分配、不可再生自然資源收入和國際收支盈余等方式積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與支配的,通常以外幣形式持有的公共財富。到目前為止,國際社會并沒有對主權財富基金的定義形成共識。IMF認為主權財富基金是一種基于許多宏觀經濟目標而建立的政府所有的基金,通常靠投資于長期海外的外匯資產轉移形成。主權財富基金機構對它的定義為:一種國家所有的投資基金,通常由股票、債券、房地產或其它金融工具所組成的金融資產,外匯資產為其提供資金。這些外匯資產包括,國際收支盈余,官方外幣運作,私有化收入,財政盈余以及商品出口收入。摩根士丹利的StephenJen認為:主權財富基金有5個特征,即主權性、很高的外幣暴露、無負債、高風險容忍度、長期投資。美國財政部對其的定義為:一種由外匯資產融資的政府投資工具,它(SWFs)管理那些從貨幣當局(中央銀行和財政部的儲備相關職能)的官方儲備中分離出來的那部分資產。

在現實中,目前沒有哪個國家的類似基金取名為主權財富基金,有的叫投資公司,有的叫控股公司,有的甚至叫養老基金。因此,主權財富基金是一類活躍在國際社會里的以國家或地區為所有者的投資基金的總稱。盡管各支主權基金在投資管理、投資渠道、資產來源等方面都有不同。在本文中,筆者所指的主權財富基金應具有以下方面的共同特征,即所有權歸政府所有、資產來自擁有國的巨額外匯儲備或自然資源出口、無負債、致力于長期投資,杠桿化較低、追求可容忍風險下的收益最大化。論文

二、當前的規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