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考察報告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4:21: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出國考察報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出國考察報告

電子商務監管出國考察報告

近幾年來,伴隨著世界范圍內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和中國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電子商務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電子商務的交易雙方可能遠隔萬里而互不相識,在交易過程中也可能自始至終互不謀面,這就為假冒者提供了假冒他人身份或捏造虛假身份從事交易的機會。因此,必須加強電子商務的監管,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權益。作為國家監管市場經濟秩序的主要政府部門,工商部門通過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法律對市場實行全方位的監管,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廣大經營者和消費者營造良好的消費和經營環境。依法對方興未艾的電子商務市場實施監管,既是工商部門的職責所關,更是“知識經濟”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2002年9月14日~29日,根據國家工商總局黨組的指示,在總局外事司的大力協助下,國家工商總局研究中心組團赴美國和加拿大,就電子商務監管問題進行了學習和考察。美國是全世界電子商務發展最早和最為發達的國家,政府和相關組織在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和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次考察的目的是在中心組織的《電子商務監管》課題研究已經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赴美國、加拿大兩國實地考察了解發達國家電子商務監管體制、方式、手段,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動全系統工作在電子商務監管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研究中心主任譚小英同志任考察團團長,考察團成員包括來自地方工商部門的8位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并卓有成效果的同志,以及研究中心的3位同志。出國前夕,總局李東升副局長和外事司袁有祥副司長、吳潔處長接見了考察團全體成員,要求大家在考察期間一定要堅定地維護祖國和民族的榮譽,嚴格遵守考察團各項紀律,在認真完成考察任務的同時,了解并批判接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制度、風土人情、社會習俗,以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總局領導的囑托和外事司同志們的幫助為這次考察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全部考察工作歷時15天,考察了美、加兩國的6個城市,詳細了解了美、加兩國政府的電子商務監管機構設置、職能分工、法律法規、執法程序以及政府鼓勵電子商務發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邀請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了研討講座,圓滿完成了預定的考察任務。美國、加拿大兩國的電子商務監管經驗以美國的更為典型和成熟,下面主要就電子商務在美國的發展、美國政府對電子商務的法律政策支持、美國電子商務監管體系以及中美兩國電子商務的比較與借鑒等幾個問題報告如下:

一、美國電子商務的關鍵發展時期

根據國際商會在世界電子商務會議的定義,電子商務是指整個貿易過程中各個階段貿易活動的電子化。狹義的電子商務就是商業交易的電子化,它涵蓋的業務包括:信息交換、售前售后服務、銷售、電子支付、組建虛擬企業、公司和貿易伙伴可以共同擁有和運營共享的商業方法等。電子商務涉及的法律問題比較復雜,包括電子合同、知識產權、個人隱私、網上管制、法律適用、甚至計算機犯罪等多方面的問題。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通過法律手段解決電子商務活動帶來的新問題。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運營方式,電子商務的成長不僅取決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更取決于國家和整個國際社會如何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一個適當的法律環境。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提出電子商務概念和目前電子商務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期(1985年~1990年)、快速發展期(1990~2000年)和2000年以后的低潮期。在其快速發展期間,美國政府對電子商務的監管采取了積極扶持的政策,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電子商務在美國國內及世界范圍的發展。

1993年9月,在美國總統克林頓提議下,美國商業部創建了基于國家信息基礎(NⅡ-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的美國顧問委員會,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設想和計劃。1995年,美國政府又推出了“全球信息基礎(GⅡ-Glob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合作議程”,旨在把國家信息基礎構建的事業有計劃地擴展至全球平臺,分階段將NⅡ和GⅡ相互聯通,從而形成有利于美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全球網絡系統。隨著這些計劃的逐步實施,美國在電子商務技術和電子商務推廣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一躍為世界領先水平。

查看全文

寫考察報告建議

干部人事考察報告,考察報告是指機關企事業單位派出的有關人員對有關的人和事進行實際考察之后寫成的書面報告。對人的考察報告主要有選拔任用干部考察報告。模范人物考察報告等。對事的考察報告主要有外出參觀考察報告,重點項目考察報告,市場狀況考察報告等。關于干部人事類考察報告的寫作,各級組織人事部門有專門的規定和要求,本文不再贅述。這里僅就外出考察報告的寫作談幾點意見。

一、考察報告的文體特點

名級各地公派人員的外出考察活動日漸增多。每次考察活動結束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考察人員往往要將考察的情況、學到經驗及受到啟示等,寫成文字材料報告本單位或上級有關領導,以便借鑒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經驗,推動和改進本單位的工作。正因為如此,這些年外出考察報告的寫作頻率明顯提高,而且越來越為各級領導所重視。

一種類似于調查報告的獨立的應用文體。既不屬于記敘文,考察報告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常用的事務公文。也不屬于論述文,有三個明顯的文體特點:

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一是記敘和論述兼而有之。考察報告的寫作以考察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為基礎。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對考察的情況和事實加以敘述和說明,有時還需要少量的描寫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當地的諺語、慣用語或群眾議論等。敘述情況的同時,考察報告中還要明確地表示出作者對考察對象及有關情況的看法、意見和態度;有時還要將外地的經驗與本單位的情況進行簡要的分析比較,提出一些評價性、結論性或啟示性的意見。而這些又需要用議論的方式來表達。可見,考察報告中的記敘和論述缺一不可。

寫作者必須先對考察中所獲取的大量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二是觀點支配和統帥材料。考察報告的寫作同其他應用文寫作一樣。形成綜合性、結論性的觀點或意見,然后才能進入實際的寫作狀態。離開豐富的考察材料,就難以提煉報告的主題和觀點;離開正確的結論和觀點,同樣無法準確地歸納考察的情況、事實和典型事例。考察報告中,議論成分明顯地占居著主導地位,而敘述成分只是對結論和觀點起著配合作用。

查看全文

電力對外交流思考

一、供電企業開展對外交流的重要性

2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是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徑,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供電企業而言,由于長期以來的封閉格局,過于強調自力更生,習慣于故步自封,限制了企業前進的步伐,供電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企業管理水平、經營理念、員工綜合素質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大型企業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要求。而通過開展對外交流,不僅能使我們盡早地了解、熟悉、掌握引進設備如開關、變壓器、電纜等的性能,特點和工藝,還可以學習和借鑒國外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如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質量管理方法、財務管理方法等,以提高企業實力與人員素質。采取對外交流的形式之一如請外國專家到現場指導,可使更多的技術工人掌握先進工藝,施工技術;派遣技術骨干、后備干部參加對外技術交流(如中長期有針對性地到國外學習、培訓),也可培養出一批思路開闊、反應靈敏、了解世界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易于將先進的管理理念應用于工作實踐的供電企業所需人才。

企業要發展,離開科技不行;科技要進步,離開人才不行。開展對外交流,既能利用國際先進技術資源,又能借助外力培養我們自己的人才,這是一種花錢少、收效大、事半功倍的好形式,對加速企業的發展是有利的和必要的。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多種形式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使我們的管理和科技人員及時獲得新的信息,更新知識,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減少浪費,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供電事業的發展。

武漢供電公司是隸屬于湖北省電力公司的特大型供電企業,承擔著武漢市800多萬人口、8467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供電任務,輸變電設備數量和供電能力在華中地區處于前列。鑒于武漢供電公司所處的重要地位,企業除需要搞好內部管理外,還必須放眼世界,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學習國際社會一切先進的東西,為我所用。要真正成為與國際接軌的一流供電企業,必須通過學習、吸收世界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一流的技術、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管理水平。通過引進國外智力,使廣大科技和管理人員的觀念得到更新,職工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開展對外技術交流和科技咨詢活動,推動本企業的科技進步,為企業的設備和技術引進工作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拓寬在電網建設規劃、城、農網改造、經營管理工作方面的思路;通過不斷采用新技術、新設備,進而提高企業的整體裝備水平,縮短我們與發達國家供電技術與管理水平的差距。

二、開展對外交流必須堅持不懈,加強管理

查看全文

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綜合素質

當前,組織部門的干部素質總體上是比較好的,其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工作作風是過得硬的,特別是政治立場堅定、組織紀律觀念強、擬文辦事嚴謹細致、為人忠誠可靠,得到了各方面認同。可以說,組織部門是優秀人才的薈萃之地。這主要得益于組織部門有條件在大范圍優中選優、組工干部政治榮譽感的支撐、組織部門良好文化的熏陶,以及干部個人的修煉等。

但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組織部門的干部也有一些不足。有的不同程度地存在脫離實際、脫離基層、脫離群眾的問題;有的知識面比較狹窄,視野不夠寬廣,根基不夠扎實,素質不夠全面。由此產生了三個問題,一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意識不夠強。有的干部想問題辦事情,只是從組工業務本身出發,就黨建抓黨建,不能自覺地把組織工作放到黨的工作大局中去謀劃、使組織工作緊密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來開展。二是服務干部和基層的辦法不多。對分管干部所處的復雜環境、從事的業務工作不甚了解,對他們的追求和艱辛體會不深,難以設身處地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服務。三是組工干部本人的發展也受到限制。由于組織部門的特殊職能,社會上對組織部門干部比較尊重,在這種氛圍下,不少同志的加強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的緊迫感不強,影響到個人全面發展。

關于提高組工干部綜合素質,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了解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基本思路,增強服務于大局的自覺性。主要是了解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即“兩個一百年”目標:在建黨一百年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在建國一百年時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在此基礎上,還要深入了解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制定的五年規劃。

到建黨一百年,還要有3個五年規劃,本世紀初的前二十年,即前4個五年規劃期間,是國家面臨的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了解每個五年規劃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基本思路、主要任務和關鍵性舉措。在這個大局內謀劃組織工作,才能定位準,方向明,思路清,貼得緊。

了解經濟建設的基本知識,增強圍繞中心開展工作的本領。干部工作中,少不了要評價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工作水平。怎樣評價、怎樣看待?這就是既要看總量指標,又要看結構指標;既要看增長速度,又要看增長質量,既要了解經濟增長的動力,又要了解經濟成果的使用。此外,還要了解金融情況,如存款、貸款總額和增長率,以及存貸比等。對這些基本的情況不了解,就很難對所考察的干部和領導班子的工作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也很難對干部本人的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只有了解經濟工作全局,才能整合組織資源,把握工作主動權,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查看全文

技術人才選拔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強我市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切實做好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以下簡稱拔尖人才)的選拔管理工作,根據中央、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拔尖人才主要是指經選拔在我市從事科學研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開發與轉化、經營管理、文教衛體等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條拔尖人才選拔工作應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和控制總量的原則,不受身份、技術職務和資歷的限制,以對社會貢獻和政治表現為依據,嚴格按照選拔條件和規定程序進行,確保質量。

第四條拔尖人才的選拔管理工作由市委組織部負責,具體工作由拔尖人才所在單位及主管部門負責。

第五條對拔尖人才實行動態管理,每三年選拔一次,管理期限為三年。

查看全文

醫學技術檔案管理辦法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批準的《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加強對醫學科學技術檔案的管理,達到完整、準確、系統、安全和有效利用的目的,為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服務,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醫學科學技術檔案,是指醫學科學研究、科學管理、生產技術和基本建設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材料、圖紙、照片、表報、錄音帶、錄相、影片、計算機數據等科技文件材料。

第三條醫學科學技術檔案是國家檔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醫學科學研究過程的真實記錄和反映,是深入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必要條件和依據,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醫學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是衛生部門科研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醫學科研技術部門,都應加強領導,把科技檔案工作納入科研管理、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的工作之中。

第二章科技文件材料歸檔范圍

第四條醫學科學研究檔案

1.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課題研究計劃任務書、說明書、選題報告、工作方案。

查看全文

民政干部轉變職能經驗交流

近幾年來,我們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緊緊圍繞轉變工作職能,在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實踐,收到了一定成效。去年,在176個市直部門、單位考核評比中,我局由第23位提升到第16位;環翠區民政局由第42位提升到第10位,、、民政局的位次也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一、適應職能轉變要求,著力扭轉干部隊伍的思想觀念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體制轉軌的磨擦沖撞,迫切要求政府機關盡快轉變職能。我們作為主管社會行政事務的政府部門,同樣需要轉變職能,實現精簡、統一、高效。而我們的實際情況是,到1998年上半年,全局工作人員27名,除班子成員和工勤人員外,僅有20名公務員,配備在10個科室里,平均每個科室只有2人,有2個科室僅科長一人唱“獨角戲”,再加上局機關承擔著大量事務性工作,使干部疲于應付,根本談不上創造性開展工作。新的形勢和自身現狀,都迫使著我們必須調整職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三下一轉”,即權力下放、重心下移、財力下沉,轉變工作方式。就是把事務性工作及相關的權力和財力,能下放到基層的就下放到基層,能剝離到社會的就剝離到社會,使局機關跳出具體事務圈子,轉到綜合指導上來。這個指導思想一經提出,就遇到了很大阻力:一是思想因素。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形成了較強的“慣性”,習慣于傳統的工作方式,習慣于從事具體工作。二是權利因素。職能轉變的實質是權利的再分配,權利的剝離下放,必然觸及切身利益,部分干部一時接受不了。三是素質因素。部分干部缺乏綜合指導能力,想轉也轉不動。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局黨組經過分析論證,統一了認識:轉變職能是個大潮流,不轉就要落伍。要轉,首要的是解決思想觀念問題。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分別于1998年8月、1999年2月、2000年2月,召開了三次全市民政工作會議,參加人員擴大到市局機關全體人員、各事業單位正副職領導、縣級民政局中層以上干部。議題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但內容一次比一次深化,主題一次比一次明確,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第一次會議,議題是開展“兩個清理”、貫徹“三個觀點”,即徹底清理“左”的影響,徹底清理計劃經濟的影響;運用改革的觀點、市場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研究探討民政工作的發展趨勢,要求廣大干部適應職能轉變,更新思想觀念,樹立“大民政”意識。第二次會議,主題有三:逐項梳理傳統民政工作誤區,研究確立新時期“大民政”工作思路,分步實施工作職能轉變。強調工作人員切實加強學習,強化自身素質,搞好調查研究,提高綜合指導能力。會上,我們還搜集印發了20多篇文章,既有上級領導的講話,也有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國情咨文》和日本首相小淵惠三的《就職演說》,供與會人員學習參考,開闊視野。第三次會議,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基礎上,圍繞構建“大民政”工作格局,進行了深入探討,形成了符合我市實際的“大民政”工作體系。同時,舉辦了WTO專題講座,引導廣大干部樹立全球意識,在思想觀念、工作方式上逐步與國際接軌。大家說,“這三次會議,使我們的思想來了三次大飛躍,觀念來了三次大更新”。

通過三次時間相互間隔、主題保持不變、內容逐步深化的會議,全系統形成了議改革、論創新、談發展的濃厚氛圍,基本消除了舊的思維定式和工作“慣性”,為實施職能轉變掃清了障礙,打下了基矗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都學會了用市場化這把“尺子”衡量工作。對適應的,寧肯冒風險、承擔責任,也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大膽地推進;對基本適應的,積極創造條件,使之向適應的方向發展;對那些不適應或一時認不清的,就維持現狀,認真觀察分析,看清之后再下結論。近幾年,我們根據轉變職能的要求,清理了所有的經濟實體,把社區服務項目、最低生活保障等審批權,毫無保留地下放給縣級民政部門。目前,我們正著手研究論證婚姻登記、殯葬管理、福利企業管理等職能的剝離問題。

二、適應職能轉變要求,著力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

查看全文

民政干部素質調研報告

近幾年來,我們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緊緊圍繞轉變工作職能,在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實踐,收到了一定成效。去年,在176個市直部門、單位考核評比中,我局由第23位提升到第16位;環翠區民政局由第42位提升到第10位,榮成、文登、乳山民政局的位次也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一、適應職能轉變要求,著力扭轉干部隊伍的思想觀念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體制轉軌的磨擦沖撞,迫切要求政府機關盡快轉變職能。我們作為主管社會行政事務的政府部門,同樣需要轉變職能,實現精簡、統一、高效。而我們的實際情況是,到19*年上半年,全局工作人員27名,除班子成員和工勤人員外,僅有20名公務員,配備在10個科室里,平均每個科室只有2人,有2個科室僅科長一人唱“獨角戲”,再加上局機關承擔著大量事務性工作,使干部疲于應付,根本談不上創造性開展工作。新的形勢和自身現狀,都迫使著我們必須調整職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三下一轉”,即權力下放、重心下移、財力下沉,轉變工作方式。就是把事務性工作及相關的權力和財力,能下放到基層的就下放到基層,能剝離到社會的就剝離到社會,使局機關跳出具體事務圈子,轉到綜合指導上來。這個指導思想一經提出,就遇到了很大阻力:一是思想因素。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形成了較強的“慣性”,習慣于傳統的工作方式,習慣于從事具體工作。二是權利因素。職能轉變的實質是權利的再分配,權利的剝離下放,必然觸及切身利益,部分干部一時接受不了。三是素質因素。部分干部缺乏綜合指導能力,想轉也轉不動。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局黨組經過分析論證,統一了認識:轉變職能是個大潮流,不轉就要落伍。要轉,首要的是解決思想觀念問題。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分別于19*年8月、1*9年2月、*年2月,召開了三次全市民政工作會議,參加人員擴大到市局機關全體人員、各事業單位正副職領導、縣級民政局中層以上干部。議題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但內容一次比一次深化,主題一次比一次明確,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第一次會議,議題是開展“兩個清理”、貫徹“三個觀點”,即徹底清理“左”的影響,徹底清理計劃經濟的影響;運用改革的觀點、市場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研究探討民政工作的發展趨勢,要求廣大干部適應職能轉變,更新思想觀念,樹立“大民政”意識。第二次會議,主題有三:逐項梳理傳統民政工作誤區,研究確立新時期“大民政”工作思路,分步實施工作職能轉變。強調工作人員切實加強學習,強化自身素質,搞好調查研究,提高綜合指導能力。會上,我們還搜集印發了20多篇文章,既有上級領導的講話,也有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國情咨文》和日本首相小淵惠三的《就職演說》,供與會人員學習參考,開闊視野。第三次會議,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基礎上,圍繞構建“大民政”工作格局,進行了深入探討,形成了符合我市實際的“大民政”工作體系。同時,舉辦了WTO專題講座,引導廣大干部樹立全球意識,在思想觀念、工作方式上逐步與國際接軌。大家說,“這三次會議,使我們的思想來了三次大飛躍,觀念來了三次大更新”。

通過三次時間相互間隔、主題保持不變、內容逐步深化的會議,全系統形成了議改革、論創新、談發展的濃厚氛圍,基本消除了舊的思維定式和工作“慣性”,為實施職能轉變掃清了障礙,打下了基矗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都學會了用市場化這把“尺子”衡量工作。對適應的,寧肯冒風險、承擔責任,也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大膽地推進;對基本適應的,積極創造條件,使之向適應的方向發展;對那些不適應或一時認不清的,就維持現狀,認真觀察分析,看清之后再下結論。近幾年,我們根據轉變職能的要求,清理了所有的經濟實體,把社區服務項目、最低生活保障等審批權,毫無保留地下放給縣級民政部門。目前,我們正著手研究論證婚姻登記、殯葬管理、福利企業管理等職能的剝離問題。

二、適應職能轉變要求,著力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

查看全文

電力公司市場營銷考察團赴歐洲考察報告

古語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對于個體還是企業來說,善于取長補短、借鑒他人的經驗成就自身的發展和壯大,都是智者所為。幾年來,內蒙古電力的發展步伐可謂迅速,不斷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這與公司博采眾家之長、立足打造學習型企業是分不開的。

在4月19日至5月2日的十幾天時間里,由公司營銷部牽頭,呼供等8家企業主管營銷工作的負責人分別對歐洲部分國家的電力市場運營、電力設備制造及電價機制等問題進行了考察。此次考察的幾個國家不僅在經濟上屬世界發達國家之列,在電力技術發展方面也具有權威性。考察團不僅帶回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同時看到并了解了今后電力工業發展趨勢和方向。

這份考察報告對歐洲電力市場及用電營銷方面進行了較為詳實的介紹,并從專業的角度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對促進內蒙古電力營銷工作具有重要啟迪作用。2006年4月19日至5月2日,公司組成由市場營銷部劉萬福副部長帶隊,呼和浩特供電局××*副局長、烏海電業局××*副局長、薛家灣供電局××副局長、阿拉善電業局××*副局長、錫林郭勒電業局梁××副局長、公司市場營銷部××科長、調通中心××*科長、鄂爾多斯電業局××部長為成員的市場營銷赴歐洲考察團一行9人對北歐瑞典、芬蘭以及南歐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電力市場運營、電力設備制造及電價機制等相關問題進行了考察。通過考察與交流,加深了對電力市場運營及電力系統高壓電器設備的認識。結合目前國內電力市場建設及運營的情況,考察團針對自治區電力體制改革和公司發展的實際,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性意見。

電力系統建設及市場運營

北歐包括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和冰島五國,在世界上屬經濟發達地區。北歐地區電網非常發達,除了冰島外,其他四國均實現了電網互聯,故北歐電網常指挪威、瑞典、丹麥和芬蘭。此外,北歐四國與歐洲其他相鄰國家也實現了聯網,挪威、芬蘭與俄羅斯,丹麥與德國,瑞典與德國、波蘭之間均有直流和交流聯系。北歐國家的輸電網電壓等級從110-400千伏,有110千伏,132千伏,150千伏,220千伏,300千伏,400千伏多個電壓等級。本次主要考察了瑞典和芬蘭兩個有代表性的國家。

北歐電力交易市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開展多國間電力交易的市場。北歐電力市場化改革源于挪威,歷經十年。1991年挪威建立了國家電力市場,1996年瑞典率先加入,1998年6月芬蘭加入,最后,丹麥于2000年10月加入。北歐電網的裝機構成以水電和核電為主。其中:水電占總裝機容量的50%以上,核電約占30%,火電為15%,其他可再生能源約為5%。北歐四國內部有資源互補的優勢和需要,國家間的電力構成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北歐四國的水電主要集中在其地理版圖的北部,這些地區人口較少,負荷較低;火電則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這些地區相對人口稠密,負荷較大。在豐水季節,北歐北部地區大量成本較低的富裕水電憑借價格優勢流入南部地區,導致市場實時電價較低;在枯水季節則相反,南部的火電流入北部地區,市場實時價格則較高。北歐四國除內部進行資源優化外,和俄羅斯、德國、波蘭也有電能交易,國際間電力交易非常頻繁,北歐地區在用電高峰時期,需要從鄰國俄羅斯、德國、波蘭進口電能,國際聯絡線為這種電力交易提供了保障。

查看全文

清末新政探究論文

20世紀中國的開端,是以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等奇恥大辱過后的清末新政為標記的。近年,越來越多中國大陸的史家沖破意識形態束縛,走上冷靜、客觀從學術角度研究這一重大事件之路,寫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專著。他們分別確認:

“這次新政是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較大程度改革舊的封建體制,推行新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一次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i]“單純的封建專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關法律有些在試行,有些在準備和確立之中,整個政治制度正在向資本主義近代化演變邁進。”[ii]

清末新政(1901~1911)是中國社會變革的非常可貴的開端。[iii]最值得重視的是它提供了一個東方傳統中世紀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典型。無論其成就或失敗,都蘊藏著足以啟迪后人的東西。

最大成就是經濟自由

竊以為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經濟自由。這樣說的不言而喻的前提,是傳統或中世紀中國沒有現代意義的自由。

中國人獲取自由是由經濟領域開始的。就傳統經濟領域而言,中國人當然可以經營農業、商業和手工業。可是,有個障礙迎面而來:財產所有權的限制。《大清律》承襲傳統,明確規定:“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一百。若居父母喪而兄弟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八十。”理由是:“祖父母、父母在,子孫不得私財,禮也。居喪則兄弟猶侍乎親也,若遂別立戶籍,分異財產,均為不孝,故有杖一百、八十之罪。仍令合籍共財。”[iv]這是嚴重壓抑經營積極性的規定。更為嚴重的是清政府為新經濟的發展設置了種種障礙。突出的表現是辦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業,一律實行批準制,往往相應設置壟斷特權,不準民間資本自由進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