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20:11: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氣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氣論文

大氣的運動板圖設計論文

一、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1、板圖設計

(附圖{圖})

2、設計說明

用三條等壓面分別表示出低、中、高三個不同高度氣壓分布(如圖1)。當受熱不均時,熱的地方空氣膨脹上升,冷的地方空氣冷卻下沉,產生垂直運動;與此同時,上升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壓,等壓面下凹,高空形成高壓,等壓面上凸;下沉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壓,等壓面上凸,高空形成低壓,等壓面下凹(如圖2)。由于高低壓產生,使得同一水平面產生氣壓差,進而產生氣壓梯度力,促使空氣由高壓向低壓的水平運動,遂形成閉合的大氣環流——熱力環流(如圖3)。

3、設計目的

查看全文

天空的顏色與大氣污染論文

自然界中絢麗多彩的晚霞和日出東方時的壯麗景象是任何一位藝術家都難以描繪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目睹的大部分顏色是污染造成的。城市的落日和空氣清新的鄉村落日是不同的。

在非常潔凈、未受污染的大氣中,落日的顏色特點鮮明。太陽是燦爛的黃色,同時鄰近的天空呈現出橙色和黃色。當落日緩緩地消失在地平線下面時,天空的顏色逐漸從橙色變為藍色。即使太陽消失以后,貼近地平線的云層仍會繼續反射著太陽的光芒。因為天空的藍色和云層反射的紅色太陽光融合在一起,所以較高天空中的薄云呈現出紅紫色。幾分鐘后,天空充滿了淡淡的藍色,它的顏色逐漸加深,向高空延展。但在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區域,當污染物以微粒的形式懸浮在空中時,天空的顏色就截然不同了。圓圓的太陽呈現出桔紅色,同時天空一片暗紅。紅色明暗的不同反映著污染物的厚度。有時落日以后,兩邊的天空出現兩道寬寬的顏色,地平線附近是暗紅色的,而它的上方是暗藍色。當污染格外嚴重時,太陽看上去就像一只暗紅色的圓盤。甚至在它達到地平線之前,它的顏色就會逐漸褪去。

為什么在潔凈的空氣中太陽呈現出黃色,同時天空呈現出藍色呢?在19世紀末期,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在1871年首先對此作出了解釋。在地球表面的人是透過經空氣散射的太陽光來看天空的。在潔凈的、未受污染的大氣中,大部分的散射是空氣中的分子(主要是氧和氮分子)引起的,這些分子的大小比可見光的波長要小得多。瑞利理論指出,散射光強和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I∝1/λ4),在這種情況下,散射主要影響波長較短的光。因為藍色位于光譜的后面,所以天空本身呈現出藍色。太陽光直接穿透空氣,在散射過程中它失去許多藍色,所以太陽本身呈現出燦爛的黃色。

根據瑞利的理論,當光波波長減少時,散射的程度急劇加強。所以光波波長最短的紫色光應該散射最強,靛青、藍色和綠色的光散射要少得多。那么為什么我們看見的是藍天,而不是紫色和靛色的天空呢?原來當散射光穿過空氣時,吸收使它喪失了許多能量,波長很短的紫光和靛光雖然在穿過空氣時,散射很強烈,但同時它們也被空氣強烈地吸收,陽光到達地面時,所剩的紫色和靛色的散射并不多。我們所目睹的天空顏色是光譜中藍色附近顏色的混合色,它們呈現出來的就是蔚藍天空的顏色。

除了散射外,太陽光還被空氣中的臭氧分子和水蒸氣所吸收。因為空氣層散射和吸收的共同作用,最終到達地面的太陽光消耗了許多能量。正因為早晨和傍晚,太陽光經過空氣的路程長,能量損失過多,所以我們可以欣賞壯麗日出和美麗的日落景色。而在白天,陽光在大氣中經過的路程短,它的能量損失少,這時用肉眼直視太陽會使人頭暈目眩,是很危險的。

在太陽剛剛落山前,你會看到太陽圓盤的周圍有一圈燦爛的紅色光環。這個光環是太陽光被遠大于空氣分子的灰塵顆粒——通常它們是懸浮在地球附近空中的——折射的結果。這個光環看上去從太陽圓盤的中心向外延伸了大約3倍。因為光環延伸的角度取決于光波波長和微粒的大小,所以估計折射的顆粒直徑大約為塵埃顆粒的大小。如果一陣大雨在落日前清洗了一遍空氣的話,在落日時通常就看不到這個光環。瑞利未能明確地解釋受污染的空氣問題。雖然他的理論指出了光的散射強度將隨著散射顆粒的增大而急劇增強,但它只適用于比光波波長小得多的微粒,對于直徑超過0.025毫米的顆粒(例如空氣分子)就不適用了。在當今的工業社會,污染物通常是懸浮的微粒,它們由直徑從0.01到10毫米不等的微粒組成。瑞利的理論不能解釋這種情況。后來,戈什塔夫·米證明了大粒子的散射取決于粒子線度與波長的比值,并于1908年提出了一個更為普遍的理論,它所覆蓋的顆粒大小范圍更大。這個理論指出,如果空氣中有足夠大的顆粒,它們將決定散射的情況。米氏的散射理論可以解釋我們看見的城市天空的景象,顆粒越大,散射越多,同時散射的效果取決于波長。散射不僅在光譜的藍色區域強烈,而且在綠色到黃色部分也很強。

查看全文

大氣顆粒物中金屬元素處理方法論文

測試儀器:日立170-70型塞曼效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試劑:HNO3、H2SO4、HCIO4、HCI(均為優純)HF(超純)。

2、操作步驟

采集樣品體積一般20—30m3。樣品前處理方法(個別略有改動)如下。

(1)硫酸-灰化法[1]樣品膜置入石英坩堝,加2Ml0.7%H2SO4,玻璃棒攪攔使樣品充分潤濕,浸泡1h,然后電熱板上加熱小心蒸干,將坩堝置馬福爐400±10℃;加熱4h,至有機物全部灼燒盡停止加熱,冷至室溫。再加1mLHNO3及少量去離子水,小心加熱轉入四氟坩堝,加4—6滴HF,在電熱板上(鋪石英砂)小心加熱至盡干,用0.01molHNO3溶解,轉移定容15Ml。

(2)常壓消解法[2]用不銹鋼剪刀將樣品膜剪成小塊,放入200mL三角瓶中,加2mLH2SO4,8MlHNO3,瓶口放置小玻璃漏斗,在電熱板上加熱至膜完全炭化,取下冷卻。用水吹洗瓶壁,再加入3mLHNO3,2MlHCIO4,繼續加熱至溶液清亮(炭末除盡再加HNO3,HCIO4)取下漏斗,將溶液蒸至冒SO3,白煙,近干,冷卻,加0.1molHNO3少許,微熱使殘渣溶解.轉移定容15mL。

查看全文

氣象學專業英語課堂教學論文

一、閱讀科技論文,提高專業知識

高校學生經過小學和中學的英語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和寫的技能,而氣象專業的學生經過專業課程的學習,也已掌握了基本的氣象專業知識。為使氣象專業的學生將已掌握的英語技能與氣象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我們應當從大氣科學基礎知識的英文文章開始學習,從而能在氣象學與英語之間有一個良好的銜接性。選擇與當今氣象科技、環境問題、人文與氣象等題材豐富新穎的文章,體裁包括論述文、說明文、描述文等,讓學生接觸內容和體裁多樣的科技論文,不僅可加強學生對氣象學專業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們將來科技論文的寫作。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氣象科技論文的能力也日益重要。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生從英文文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應當在閱讀時注意這四個方面。第一,要將一些專業詞語連成詞組連貫閱讀,而不是逐詞閱讀,如大氣邊界層(atmosphericboundarylayer)和萬有引力定律(thelawofuniversalgravitation)。第二,避免過多地依賴詞典和多余的翻譯,遇到生詞時可根據上下文提供的線索來判斷其詞義,閱讀的目的是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要進行逐句翻譯,自己理解即可。第三,要擴大眼睛的視距,即增加兩次停頓之間目光所見的詞數,盡量抓住一個意義相對完整的詞組,按詞組進行閱讀,視距越大,閱讀速度越快。第四,抓住段落和全文的中心思想,利用提示語,理解句子之間和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如因果關系(because、therefore等)、對比關系(but、however、otherwise等)、總括關系(generallyspeaking、inaword等)。例如,在《Thestructureandcompositionoftheatmo-sphere》的教學中,可以從單詞開始,以學生已掌握的氣象知識為基礎,如大氣圈的分層,按照溫度和空氣的垂直分布特征,將大氣圈分成對流層(troposphere)、平流層(stratosphere)、中間層(mesosphere)、熱成層(thermosphere)和外逸層(exosphere),讓學生用英語描述各層次的主要特征。對于較為專業的詞匯,如遞減率(lapserate)和逆溫(inversion),一邊以英文描述,一邊在黑板上作出遞減率和逆溫的溫度垂直廓線特征,這種語言與板書圖解的方式相結合,可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牢記專業知識和英文詞匯。

二、翻譯與寫作練習,提高科技論文撰寫能力

翻譯是一個理解與表達的過程,科技英語的翻譯也是如此。翻譯氣象專業英語文章時,需要根據科技英語的特點,透徹理解原文的意思,并能夠準確地用中文表達出來。經過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學生接觸了一些英語翻譯的練習,氣象學專業的學生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當前他們亟需掌握的是在翻譯氣象科技英語文獻時應注意哪些方面。首先,作好詞語的翻譯。氣象專業英語有一些專門的詞匯,在翻譯時最好備有大氣科學的專業詞典,勤于查閱,遵循氣象專業詞匯的特點,譯文應該做到規范和專業性。例如,condensation屬于大氣科學領域專業詞匯,意為“凝結”,還有一些氣象領域的縮略語也應當加以注意,如WMO為世界氣象組織(WorldMeteorologyOrganiza-tion)。其次,作好句子的翻譯。在準確選擇詞義的基礎上,根據上下文,適當地引申詞義和增減詞語。增詞的原則是增加一些原文中無其形而有其義的詞,而對于英語中必須減去在漢語中多余的詞,如某些冠詞和連詞,則可省略。在翻譯長難句時必須抓住全句的中心內容,理清句子的構成和語法關系,因為英語中的長難句都是由基本句型擴展或變化而來的。氣象專業英語的寫作,應遵循一般科技論文的組成部分和寫作要求,通常包括標題、摘要、引言、正文、結論、致謝和參考文獻等組成部分。標題要求簡短明了,概括全篇,引人注目。在課堂上可針對標題作適當的練習。給出一篇專業論文,在學生閱讀理解之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標題,再將這些標題進行比較和選擇。摘要是全文的縮影,簡短扼要,涵蓋主要的研究內容和突出的研究成果及其意義。摘要本身要完整并能獨立使用,一般科技英語論文摘要長度在300字左右。摘要雖然一般放在正文前面,但是常常是在最后寫作的。在課堂上,可根據已學習過的氣象論文,讓學生分組討論相應的摘要寫作,然后教師分析摘要里每句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是否反映了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創新點和意義等。引言主要是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意義、歷史背景、當前國際上的研究進展、本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總體規劃等。正文主要包含了研究的方法、內容和結果。正文寫作時可先列出框架結構,然后逐段寫作,每一段應圍繞一定的主題,條理清晰,文法規范。結論必須完整、鮮明和客觀,反映作者通過分析和推理所形成的總觀點。

三、聽說材料的練習,提高專業英語交流水平

選取專業的英語聽說材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而且可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氣象學專業來說,美國和英國等官方語言為英語國家的天氣預報可作為很好的聽力材料。另外,可選取一些介紹天氣現象的聽力材料,如臺風、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和霧霾等,在練習聽力的同時,也起到了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作用。提出一些與材料相關的問題,在聽力練習初級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效果更好。而在聽力練習到一定階段后,提高難度,讓學生聽完材料后,以自己的語言來復述材料的主要內容。其中的一些專業詞匯,也可讓學生練習用英語來解釋其含義,如potentialtemperature(位溫)的定義,該專業術語已在氣象類課程中學過,但讓學生此時用英語表達出來,有一舉雙得的效果,這樣的聽說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和回顧專業知識。不少學生在課堂上不擅于英語口語,這與他們相對較高的英語寫作水平不相符。我校每年都主辦或承辦氣象相關的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進行學術交流,這也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國際交流機會。因此在課堂我鼓勵他們多開口說英語,盡量不打斷他們的思維和口語練習;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與學生相互交流,有助于學生在學術報告和學術會議中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同行展開充分交流。具體實施時,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很難在課堂上進行一一互動,因此我將班級學生分組,每組自選一個氣象相關的主題,課后按照科技論文的規范寫一篇英文氣象科技論文,教師對各小組的論文進行認真批閱和指導,對其論文的英語語法、段落結構和文章整體框架進行審閱,將修改意見返回給學生。然后在課堂上輪流選取各分組,讓這些小組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用英文講述該論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鍛煉不僅可提高主講學生的口語,而且聽講的學生也會更加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同小組同學,在聽完主講學生的報告之后,針對其報告內容和匯報技巧加以點評。如,對于相同的內容,口語匯報與書面論文具有較大的不同,口語匯報時應盡量避免長難句,否則聽眾將失去耐心;不要把論文的全部內容平鋪直敘,對于論文的重難點要適當地放慢速度和提高語調;不要一味地只顧著自己講,要適當地通過眼神和手勢與聽眾進行交流;對于所講內容應當非常熟悉,才能顯得胸有成竹,講得有條不紊。

查看全文

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排放開題報告

一、立論依據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全球機動車數量持續增加,機動車尾氣造成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在國內外許多大城市中,機動車尾氣污染排放分擔率相當高。以CO為例,1983年英國汽車尾氣CO排放率占85%,1967年芝加哥為94%,1970年洛杉磯為98%,1965年紐約占96%[1],美國1995年汽車尾氣污染排放率占總排放的66%,上海市在1998年機動車排放的CO就占到了總排放的64%[2],廣州市1994年CO占88.8%,北京市1992年占62%[2]。機動車尾氣中另外兩種主要污染物NOx、HC的排放在總排放量中的分擔率也非常高,如NOx,東京市在1975年汽車尾氣排放分擔率占到了80%[1]。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機動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機動車排放所造成的污染也日益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3~9]。自九十年代以來本市加強了在用車尾氣排放檢測、普及使用無鉛汽油、提前執行輕型車新車排放標準等一系列機動車污染控制措施,較為有效地控制了中心城區的環境空氣質量繼續惡化的勢頭,但郊區環境空氣質量受機動車污染排放影響日益突出。2000年全市NOx年均濃度0.056毫克/立方米,比1995年上升了10%;城區和郊縣NOx年均濃度為0.090毫克/立方米和0.032毫克/立方米,分別比1995年上升了23%和39%,見表1[10]。

表1.1995~2000年上海市NOx年日平均濃度變化

年份全市城區郊縣

濃度

查看全文

太陽活動能量傳輸和釋放精細物理研究

1概況

太陽主導著日地空間環境及地球生態系統,是唯一可進行高分辨率觀測和研究的恒星,也是人類研究宇宙最基本物質形態(等離子體)及電磁相互作用的最佳實驗室。劇烈太陽活動是災害性空間天氣的源頭,為了更深入地認識太陽活動的機理,揭示太陽大氣中能量傳輸和釋放的精細物理過程,準確預報災害性空間天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本項目依托全球一流的太陽望遠鏡: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對太陽活動進行了長達十年的高分辨率觀測和深入研究,獲得了以下突破性科學發現:一是首次觀測到太陽大氣中的小尺度磁重聯以及磁重聯釋放磁扭纏的過程;二是首次發現小尺度太陽活動觸發大尺度太陽爆發;三是發現了太太陽活動能量傳輸和釋放的精細物理過程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陽大氣中多種新的活動現象。項目研究發表核心論文20篇,18篇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2篇發表在國內SCI天文學術期刊,其中,8篇代表性論文影響因子累計64,SCI他引353次,單篇最高引用110次,1篇入選NatureCommunications亮點,2篇獲英國皇家物理學會頒發的高被引用論文獎(2017-2019年全球天文引用top1%)。核心論文影響因子累計136,SCI他引545次,多項研究被寫入Springer出版的《NewMillenniumSolarPhysics》、《PhysicsofMagneticFluxTubes》、《MagnetohydrodynamicModelingoftheSolarCoronaandHeliosphere》等學術專著中。研究成果獲2016年全國“十大天文科技進展”。項目執行期間多人入選云南省及中科院人才計劃。經第三方科技成果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基于國內自主研制的觀測設備在太陽精細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科學發現,研究成果總體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特別是在小尺度磁重聯的高分辨觀測與研究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2重要科學發現

1)利用云南天文臺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的高時空分辨率數據,首次觀測到太陽大氣中的磁環-磁環之間的小尺度磁重聯以及暗條和色球纖維之間的磁重聯釋放暗條磁扭纏的過程(圖一所示),觀測到與理論模型完全符合的磁重聯事件,提供了完整的磁重聯觀測證據。并通過非線性無力場外推和磁流體力學數值模擬,驗證了這一重大發現,研究結果揭示了一種新的能量傳輸和釋放方式。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TheAstrophysicalJournalLetters《天體物理學快報》(美國)和ResearchinAstronomyandAstrophysics《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中國)上。研究成果發表后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成果在中國科學院首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國家航天局網站,中國科學報及幾十家媒體進行了報道。該論文被《自然-通訊》遴選為等離子體物理方面的亮點文章。2)首次發現小尺度太陽活動觸發大尺度太陽爆發。通過對NVST高分辨率觀測數據的深入挖掘,發現微小黑子的旋轉導致了在同一位置先后形成兩個具有扭纏磁結構了活動區暗條,并觸發大級別太陽耀斑,觀測結果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太陽爆發活動形成的詳細物理過程,而旋轉太陽黑子是磁流繩形成的關鍵原因,也是磁能積累的驅動源(圖二所示);利用NVST與美國GST望遠鏡的聯合觀測數據,發現新浮小尺度磁流繩的浮現和爆發產生了大級別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非線性無力場外推和三維磁流體力學數值模擬也重現了這一物理過程,這也是首次定性觀測和定量研究完整的小尺度磁繩浮現過程。這一系列研究結果揭示了此類太陽爆發活動的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

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TheAstrophysicalJournal《天體物理學報》(美國)系列上。3)發現了太陽大氣中多種新的活動現象。例如,首次觀測到扎根在太陽黑子亮橋上垂直震蕩的亮結構(圖三所示),將其命名為“亮墻”,該名稱得到國內外學術同行的公認和使用,亮墻的整體都要比周圍區域明亮,尤其是墻頂的亮度更高,并提出壓力波引起的太陽徑向脈動激發了亮墻的振蕩,而亮墻持續的亮度增強表明存在著持續的小尺度磁重聯或者磁聲波加熱過程;首次發現太陽耀斑期間黑子快速的反向旋轉,該項研究可能預示著耀斑期間伴隨磁場螺度的反向輸運,并首先提出該現象源于耀斑導致的日冕磁螺度的急劇凝聚,從新的角度詮釋了色球耀斑擾動光球的現象,對現有理論提出了挑戰。多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和TheAstrophysicalJournal《天體物理學報》上。

單位: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

查看全文

大氣旋轉力研究論文

一、大氣和地球是整體運動

大氣也在旋轉,大氣和地球是轉成一體嗎?

假設高空有一物體,沒有任何運動的現象,是一個空中停留物體,我們用一架直升機來做比喻。

如:一架直升機在赤道附近某地四十公里高處停止飛行,這時飛機和某地地面、地心三點垂直的。一小時后又如何呢?

已知地球自轉一周24小時,地球半徑6378.1公里。那么地球自轉一小時是360°÷24=15°地面一小時運動6378.1×2×3.14÷24=1668.9(公里)。

飛機一小時運動(6378.1+40)×2×3.14÷24=1679.4(公里)。

查看全文

園林植物滇潤楠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滇潤楠;生物學特性;組培;抗性生理

【論文摘要】:園林綠化是城市生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樹種選擇與優化配置在園林綠地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文章概述了園林植物滇潤楠的生物學特性、培育方法及其抗性生理生態研究現狀,并對滇潤楠的研究及發展進行探討。

引言

園林綠地作為城市生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建立在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的。因此合理的樹種選擇與優化配置在園林綠地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

滇潤楠(Machilusyunnanensisvar.)為樟科潤楠屬,常綠喬木,木材黃褐色,具光澤,材質優良,葉果可提取芳香油,皮和研粉可作蚊香的調合劑及飲水凈化劑[1-2]。該樹種具有樹齡長、冠大蔭濃、樹形優美,萌芽力強、耐修剪等特性,是很好的園林綠化樹種已列入昆明市城市園林綠化規劃中采用的鄉土樹種之一,被選昆明市市民"最喜愛的十種園林綠化樹種"之一,近年來苗木呈現出供不應求的趨勢。園林科學工作者已經對滇潤楠的生物學特性、抗旱及抗污能力、指示環境污染現狀的能力進行了研究,綜合全面了解滇潤楠的各項特性對科學合理配置及繁殖育種具有重要作用,對指導將來的科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滇潤楠的生物學特性

查看全文

功放面板意象造型設計評價探討

摘要:為客觀評價功放面板造型設計中設計師的主觀情感帶來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等因素,對造型設計方案進行有效評價,尋找一種客觀公正的造型設計評價方法。文章提出一種將感性工學和TOPSIS方法相融合的評價方法,通過感性工學方法對造型意象詞匯進行匯總篩選,并確定目標意象詞匯,采用TOPSIS方法建立造型特征與意象詞匯之間的關聯模型,構建模糊綜合評價矩陣,計算各意象詞匯權重并進行排名。最后結合功放面板造型方案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

關鍵詞:TOPSIS;感性工學;設計評價;意象造型

產品造型設計是一個包含發散思考和收斂思考的復雜過程[1]。如何規避產品意象造型評價中主觀情感帶來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因素[2],找到準確客觀的造型評價方法勢在必行。基于此本文通過感性工學將定性和定量問題相結合,運用改進的TOPSIS法對方案進行排序,并通過功放面板設計項目對該評價模型的準確性進行驗證。

1功放面板設計方案評價流程

1.1感性工學

感性工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主張將主觀的情感理性化[3],從用戶角度出發進行產品設計,避免設計師以主觀喜好出發進行產品造型設計,更多地關注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情感享受、滿足程度等感性特征[4]。通過第三方評測網站、企業內部員工訪談和用戶問卷調查等渠道搜集功放面板造型的感性意象詞匯,共80個。經設計師和企業代表討論與刪選,初步刪選為8個感性詞匯。將8個詞配對相應反義詞,并制作五級李克特量表。邀請潛在用戶、企業制造商和專業設計師各10名,進行打分。最終篩選為動感的、現代的、大氣的。

查看全文

空氣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并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