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新聞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14:2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制新聞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法制新聞論文

新聞傳播法制建設論文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傳播法制建設成就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新聞傳播思想日益成熟,我國新聞傳播領域的立法工作得到高度重視,有條不紊地循序漸進,新聞傳播法制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為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證。

1.新聞傳播法制基本框架逐步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傳播領域法制建設取得較大進步。有關新聞傳播的法規散見于憲法和各類法律、法規和規章中,這些法律規范初具規模,正在構建以憲法為統帥,以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主干,以部門規章為補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法律體系,構成了我國現行新聞傳播法制的基本框架。

2.以《憲法》為核心的基礎性法律日益完善。1954年《憲法》規定了公民的言論自由權,隨后的《憲法》對該條款基本沒有改變。《憲法》第35條關于公民言論、出版自由的規定,第41條關于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建議的規定,都是對新聞傳播活動具有根本意義的法律規范。我國的民法、刑法、國家安全法等實體法和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這三大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都有涉及新聞傳播活動的規范。

3.相關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相繼出臺。國務院制定一系列管理大眾傳播媒介的行政法規,如《外國記者和外國常駐新聞機構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幾乎涵蓋所有大眾傳播媒介。與此同時,新聞出版廣電部門制訂一系列專門規章,如《期刊管理暫行規定》《報紙管理暫行規定》《報社記者站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和主管單位職責的暫行規定》《報刊社社長、總編輯(主編)任職條件的暫行規定》等,是報刊管理方面比較完整的法規性文件,對規范和加強報刊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這些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出臺對新聞傳播活動起到很好的規范作用。

4.新聞司法改革逐漸推進。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妥善應對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新聞司法改革,司法理念與司法機制獲得革命性重構,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新聞司法制度,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司法公正。在新聞侵權訴訟案件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我國的新聞傳播法制在司法實踐的推動下得到完善和發展。1985年,上海市發生全國首例新聞侵權案———杜融訴記者沈涯夫、牟春霖誹謗案。此后,在我國出現的多次新聞訴訟浪潮中,新聞司法的成功實踐有效助推了新聞傳播法制建設。

查看全文

新聞輿論監督法制建設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得到了積極的健全與完善。在此過程中,新聞輿論也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本文中,就我國新聞輿論監督與法制建設的互動關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聞輿論監督;法制建設;互動關系

一、引言

近年來,在我國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新聞輿論監督在我國法治建設中也具有了更為顯著的作用。這其中包括積極的作用,也包括一定的負面作用。如何辯證地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對兩者間的沖突進行妥善的處理,則成為現今法治建設中需要重點解決的一項問題。

二、新聞輿論監督對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立法機關完善法規對于新聞傳播來說,其具有傳播范圍廣以及及時性強的特點,對于部分嚴重違反倫理道德且暫時沒有法律規范的問題,在經過新聞報道之后則能夠在社會中形成較大的輿論,以此促使立法機關及時給出回應,并在后續法規建設中對相關內容進行完善。

查看全文

新聞職業道德分析論文

一、對研究狀況與歷史的簡單掃描

對新聞職業道德的關注最早始于80年代初,基本是和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的。從那時到現在,相關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不僅產生數量龐大的論文和各類文章,而且已出版相關教材和專著10余部。

就專著與教材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周鴻書《新聞倫理學論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協會編《新聞職業道德》、陳桂蘭主編《新聞職業道德教程》、王軍《新聞工作者與法律》、黃瑚《新聞倫理學》、王天定《新聞道德與規范》、黃瑚編《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陳汝東《傳播倫理學》等。這些撰著已經涉及新聞職業道德的歷史、基本理論、原則規范、內涵等各方面內容,較系統地介紹了新聞職業道德的方方面面。

就研究論文來看,僅以CNKI收錄文章為考察對象,就可獲得專門研究“新聞職業道德”的論文617篇和涉及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文章近千篇,這還不包括CNKI未收錄期刊上的文章及國內出版的論文集中的文章等。可以看出,研究論文數量巨大。

就研究開始的具體時間來看,1979年12月,復旦大學新聞系編印的《外國新聞事業資料》(1979年第4期)上發表的《新聞道德的準則》首次將新聞職業道德引入我國新聞學研究中。但當時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并未引起更多人關注,直到1982年,由于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各行各業加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的教育”,從而大大促進了新聞領域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新聞職業道德概念隨之開始在新聞界流行和普及,并為各界所認同。

總括1979年至今的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可以看出這樣幾個階段:

查看全文

探究中國比較新聞學研究歷史現狀與問題

摘要:中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蹣跚起步的,而真有所發展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比較新聞學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其萌芽期;第二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是其成長與初步成熟期;第三階段為新世紀以來,是其繁榮與深化期。但從整體層面來看,比較新聞學的研究在整個新聞傳播學領域仍顯薄弱、稚嫩,無論從研究方法和理論運用,還是研究內容、對象、視角和深度上都有進一步展拓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關鍵詞:中國;比較新聞學;研究現狀。

比較新聞學是20世紀初發軔于西方的一門新興學科。這門學科的確立首先應當歸功于三位美國報刊研究學者:韋伯·施拉姆、佛雷德·塞伯特和西奧多·皮特森。其標志就是他們的合作成果———1956年出版的《報業的四種理論》。該書從對社會所有制的觀察出發,將有史以來人類社會的新聞體制分成四種形態:封建社會的集權主義、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責任論以及蘇聯共產主義的方式。這使人們對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報業現象及其歸屬第一次有了全球的觀點,由此來看,《報業的四種理論》是西方比較新聞學的奠基石。而本文所說的比較新聞學也主要是針對跨文化、跨民族、跨國界、跨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的兩種以上不同新聞現象之比較或類比的研究。

盡管比較新聞學早在20世紀的西方國家已蔚為壯觀,然而它在中土的落地開花,卻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日益深入之后的20世紀90年代。從國內第一篇具有真正比較新聞學意味的論文《中美法新聞教育之比較》

1989年刊發,到第一本研究專著《比較新聞學》在1994年出版,至今,比較新聞的學術研究,已在中國大陸歷經了整整20個年頭。

對我國內地比較新聞學的學術研究發展軌跡,筆者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比較新聞學萌動與初曙期,其作用在于為當代比較新聞學的興起積蓄力量;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是比較新聞研究的成長與成熟期,此階段創立起了比較新聞學的基本內涵與學術研究體系;第三階段,21世紀初至今,學術界與新聞實務界一道,對比較新聞學所涉各類問題展開深入、持久、卓爾不凡的梳理與探討,最終確保了比較新聞學學術研究水準的不斷提升,使得比較新聞學研究持續走向深入。

查看全文

報紙評論專欄品牌管理論文

2.1我國新聞評論的產生

我國的新聞評論作為一種文體,源于古代的論說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隨著近代報刊的產生發展,它逐步形成一種政論性的新聞體裁,成為新聞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論說文與中國近代報刊上的政論、時評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與當代的新聞評論差別更大,但從“直抒己見”的特點和邏輯推理的論證方式來看,它們之間存在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與現在的新聞評論不同的事,早期的報刊政論不強調新聞性,不注重時效性,寫法上多為設言解說,坐而論道。時評,是指以議論時事為主的評論,最初專指時事短評。1898年由康有為、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的《清議報》自26期起開辟的《國聞短論》專欄,所登言論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為時事短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與政論相比,時評更注重新聞性,特別是時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聞評論。正式出現報刊評論始于近代,我國近代報刊一開始就掌握在外國殖民主義者手里。1815年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主辦的。它揭開了中國近代報刊的歷史,也揭開了中國新聞評論的歷史。《察世俗》上的言論以宣傳宗教教義、宣揚倫理道德為主,雖有個別接近現實的言論出現,但基本上談不上新聞性。

2.2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出現

專欄是現代報紙業務發展的結果,最早是以版面或欄目式副刊出現的。早期的報紙多為書版式,不分欄,也無所謂編輯,嗣后出現了“白門柳色”、“鐵甕濤聲”之類固定題名,這既是標題的開始,也是欄目的萌芽。它的意義在于分類編輯。這樣,副刊文字就可能被集中刊登,辟為專欄,出現了“文苑”、“雜著”、“玉倌新鐫”等早期著名的文藝類欄目。1900年分別創刊于上海、廣州的《蘇報》和《中國日報》的《中國旬報》,各自在正版上設有“豆棚談助”和“鼓吹錄”,首次固定了欄目式副刊的形式,并為后來的一些報紙所沿用。1904年,《時報》創刊伊始,革新編制,明確了分欄編輯法,首創時論,分設小說、介紹新書、6詞林、插畫、口碑叢述、籟談拾零6個文藝欄目,促成版面式副刊內容編制的健全。至此,報紙成熟了,版面副刊也成熟了,誕生了具有綜合編輯特點的《申報.自由談》。[3]評論專欄也就是專門發表評論文章的固定欄目。在這些固定欄目里發表的評論文章被稱為專欄評論。專欄評論是指在報紙固定版面上特定的專門欄目發表的評論。[4]專欄評論是評論的一種,它是有固定欄目名稱、定期刊發的、作者個人署名的、短小的新聞評論。

2.3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沿革

2.3.1建國前我國報紙評論專欄的情況

查看全文

小學副校長述職述廉報告

一、基本情況

Xx,男,46歲,漢族,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現任Xx市Xx民族小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

二、主要專業技術工作

2009年度,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斷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改正自己存在的缺點,工作上團結協作,方法上開拓創新。在德、能、勤、績、廉等方面不斷完善自己。擔任六年級安全與生活教學、學校黨務、安全工作、群團組織和師生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學校創建、校園環境綜合治理、Xx市衛生單位、Xx市文明單位,Xx省愛路護路宣傳教育示范學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創建等管理工作,牢記宗旨,武裝思想,保持先進,盡職盡責,嚴格自律,創新工作。

模范守紀,以身垂范。我認真堅持政治學習,不斷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發揚奮發向上、勇于負責、勤勉敬業的精神,繼續加強學習黨的十七屆三、四、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入學習和模范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愛崗敬業,熱愛教育,熱愛學生,誠實守信,團結同志,熱心助人,熱情服務,模范遵守社會公德,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樹立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

追求卓越,創新工作。不斷加強學習業務知識,2009年4月,參加了“Xx省Xx市災后重建幼兒園園長培訓班”;2009年6月,參加了“Xx災后重建幼兒園長高級研修班”培訓;2009年7月,參加了“2009年西部十二省(Xx)中小學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國家級專題”培訓;2009年8月,參加了“教育技術培訓教程”培訓;2009年11月,參加了“Xx省省級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不斷更新觀念,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向優秀管理人員學習現代科學的管理經驗,在管理方面狠下工夫,思想政治工作耐心細致,安全管理,科學規范,做到制度保證,措施到位,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各類人員安全工作一崗雙責制度,層層落實安全目標責任,與各類人員簽訂安全目標責任書,加強日常檢查與督促指導,把安全工作抓緊抓細抓扎實,還和二分部教師一起指揮交通,對師生負責,為師生營造安全氛圍,為學校發展保駕護航。

查看全文

小學副校長述職述廉報告模版

一、基本情況

Xx,男,46歲,漢族,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現任Xx市Xx民族小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

二、主要專業技術工作

2009年度,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斷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改正自己存在的缺點,工作上團結協作,方法上開拓創新。在德、能、勤、績、廉等方面不斷完善自己。擔任六年級安全與生活教學、學校黨務、安全工作、群團組織和師生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學校創建、校園環境綜合治理、Xx市衛生單位、Xx市文明單位,Xx省愛路護路宣傳教育示范學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創建等管理工作,牢記宗旨,武裝思想,保持先進,盡職盡責,嚴格自律,創新工作。

模范守紀,以身垂范。我認真堅持政治學習,不斷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發揚奮發向上、勇于負責、勤勉敬業的精神,繼續加強學習黨的十七屆三、四、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入學習和模范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愛崗敬業,熱愛教育,熱愛學生,誠實守信,團結同志,熱心助人,熱情服務,模范遵守社會公德,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樹立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

追求卓越,創新工作。不斷加強學習業務知識,2009年4月,參加了“Xx省Xx市災后重建幼兒園園長培訓班”;2009年6月,參加了“Xx災后重建幼兒園長高級研修班”培訓;2009年7月,參加了“2009年西部十二省(Xx)中小學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國家級專題”培訓;2009年8月,參加了“教育技術培訓教程”培訓;2009年11月,參加了“Xx省省級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不斷更新觀念,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向優秀管理人員學習現代科學的管理經驗,在管理方面狠下工夫,思想政治工作耐心細致,安全管理,科學規范,做到制度保證,措施到位,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各類人員安全工作一崗雙責制度,層層落實安全目標責任,與各類人員簽訂安全目標責任書,加強日常檢查與督促指導,把安全工作抓緊抓細抓扎實,還和二分部教師一起指揮交通,對師生負責,為師生營造安全氛圍,為學校發展保駕護航。

查看全文

媒介自律研究論文

目錄:摘要2-4

Abstract(英文摘要)4-5

目錄6-7

第一章加拿大的基本國情與媒介現狀7-10

第二章加拿大媒介自律的歷史成因與理論來源10-17

第一節媒介自律的理論來源──功利主義與新教倫理10-12

查看全文

新聞媒體構建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聞媒體;構建和諧;作用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風向標,要正確引導輿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支持和諧社會建設;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監督,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風向標,應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積極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弘揚正氣,鞭笞落后,加強輿論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完善自身建設,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1新聞媒體要正確引導輿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支持和諧社會建設

當前,我國正處于“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現期”并存的關鍵時期,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狀況、新局面、新問題,新聞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充當黨和政府的“喉舌”,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通報解讀有關政策、法律、問題和情況,滿足大眾的知情權,消除大眾的疑惑和誤解,增加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二是充當大眾的“喉舌”,滿足大眾的表達權,及時反映他們的愿望、要求、意見和呼聲。政府部門通過對這些愿望、要求、意見和呼聲進行有效梳理,逐一加以解決、解釋,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大眾利益。反映民意的渠道暢通了,民眾的利益協調了-,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有效調動起來,營造“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才有希望。

媒體在充當黨和政府“喉舌”的時候,必須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①有些重大政策措施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而群眾對此又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媒體在報道時最好先做好政策的解釋說明工作,作些輿論的準備。例如當前很多地方正在開展的拆除違章建設工作,由于違章建筑的存在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當政府決定拆除這些違章建筑時,很多物主感到難以接受。安徽的《新安晚報》在報道合肥市的拆違工作時,采取了循序漸時的方式,拆違前作了充分的解釋工作,在拆違工作進行當中,又即時報道了政府對物主和租賃戶們的救濟幫助,取得了物主和讀者的理解支持,推動了拆違工作的順利進行,收到了比較好的報道效果。②對黨和國家政策冷靜分析,降低受眾的期望值。由于多種原因,受眾可能對某些政策產生過高的期望值,媒體對此類事物的報道宜淡化處理,以降低受眾的心理期望值,否則,一旦失望,受眾心理難以承受。當前房價居高不下,房價虛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黨和政府為降低房價出臺了多項措施,每當一項措施出臺時,眾多媒體一哄而上,一片叫好聲,群眾由此產生了過高的期望值,但由于房價牽涉到多方面的利害關系,有些措施收效不甚明顯,群眾感到失望,也給黨和政府的工作帶來了被動。③當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要充分尊重受眾的知情權,及時信息,引導群眾積極應對危機。群眾既是危機的受體,也是危機防御的主體,危機爆發后,群眾通過媒體及時了解危機的真實情況,既可避免出現恐慌局面,也有利于群眾及時接受指導,參與防御危機。2003年“非典”肆虐時,前期由于主流媒體的“集體失語”,社會上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許多大城市甚至出現了搶購風潮。直到4月份,央視等主流媒體向社會上公布了北京“非典”疫情的真實情況及各地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抗御“非典”的疫情動態后,民心才逐漸安定下來,并最終戰勝了“非典”。

查看全文

公民意識教育研討論文

一、公民意識教育是和諧社會的基石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因此,十七大報告將公民意識教育確定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重大任務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成果。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公民意識教育宣傳活動雖然開展過,但目前仍然還屬比較前沿的內容。作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要做好這方面的報道,首先應對公民教育的內涵有清晰的認識。從十七大報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公民意識教育分為三大部分,即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切實落實,人權得到尊重和保護,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自由平等就是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二、實施公民意識教育,要踐行“三貼近”,體現人文關懷

公民意識的培養,在今天還面臨著許多挑戰,一是社會成員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是多元化的;二是社會生活中的公共道德還在滑坡;三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因此,談到公民意識,首先要關注公民道德建設。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其道德素質應包含基本的社會公德素養、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這些都有賴于大眾傳媒契而不舍地進行傳播和熏陶。這種傳播和熏陶不能強行灌輸,而是需要我們記者、編輯使其作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從新聞媒體和群眾血肉聯系的角度把握新聞宣傳活動。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為報道注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關懷。在今年我國抗御五十年一遇的特大雪災之中,各級和各地新聞媒體就抓住這個機遇,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的公民意識教育。報道沒有用悲觀、絕望的心態夸大、渲染災難,而是真實再現了各地干群臨危不懼、舍己為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境界,體現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謳歌了無私無畏、至誠至真的人性美。

三、加強交流溝通,實現互動雙贏

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要讓民主法治切實得到發揚,自由平等能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可以實現,新聞媒體這個黨和人民的喉舌,就必須認真履行職責,真正成為上下聯動的“紐帶”和“橋梁”。要打造這個“紐帶”和“橋梁”,媒體就必須和受眾加強溝通和交流,在傳遞國家意志的同時,更應反映民眾心聲,在政府和人民之間構建渠道暢通的信息通道,搭建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平臺,使受眾確立公民意識,做出理性的公民行為,通過各種合法途徑和形式參與國家事務和經濟文化活動,真正成為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主體。新華網、人民網、央視國際等主流網絡媒體就充分運用其互動性強的獨特優勢,經常邀請各界嘉賓走進聊天室,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在網絡這個平臺上,嘉賓為網民答疑解惑,網民也能發表自己的觀點主張。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也應避免一些不良傾向。一是要避免大局意識的缺失。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還存在許多矛盾,如城鄉矛盾、地區發展不均衡矛盾、貧富差距擴大的矛盾等等,如果沒有大局意識,很容易使矛盾得到激化。因此,新聞媒體一方面要搭建好上傳下達的平臺,另一方面更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二是要避免低俗化傾向。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具有基本的社會公德素養,遵守公共秩序,敬業奉獻,和睦禮讓,作為媒體,應引導公民樹立高尚的情趣,不能只注重收視率或收聽率,更應講究社會責任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