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的嫁接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03:05: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柑橘的嫁接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柑橘種植技術與管理策略研究
柑橘是我國重要經濟作物之一,也是人們日常食用的主要水果之一。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柑橘產業迅速發展。但是我國柑橘產業仍舊與其他柑橘主產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我們應當提升柑橘種植技術,完善相關管理模式,以提高柑橘品質,并推動柑橘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1柑橘種植技術要點
1.1建園、整地。環境是影響柑橘生長與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之一。建園時,選擇有一定滲透性、肥力充足、適宜含水量與酸堿度、地勢平坦、遠離工業區及城區,具有較強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的地方作為建園場所,并修筑必要道路,建設排灌、蓄水、防風林、肥源及其他附屬設施,以滿足柑橘種植需求。整地時,先清理地面雜草、殘樁及枯枝,再深翻,每畝地施入3000公斤左右的有機肥作為底肥,碎土耙平后開寬度為1.25米左右的畦,確定溝寬33厘米、深13厘米;整細、整平畦面土,控制畦四周比畦面略高;必要時噴施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殺菌劑進行土壤殺毒。1.2選種、育苗。選種時,根據當地地質環境及種植情況選擇優質、豐產、穩產的品種,必要時做少量換種試驗,觀察其是否優質生產,再選擇是否推廣種植。育苗時,選擇根系發達、健壯無病毒、四季可種植、種植后無緩苗期、有豐產穩產優勢的苗木,在溫室大棚中進行培育,嫁接后將容器苗移至露地培育。嫁接過程中,采取單芽腹接法、單芽切接法等。1.3播種、栽植。播種時,在畦面施腐熟肥液,待液肥稍干后對砧木采取開畦橫行條播、撒播等方法進行播種。栽植前,按照當地氣候特點、苗木類型、苗木樹梢老熟情況、園地排灌設施及種植習慣等確定定植時間,并根據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寬窄行以及等高種植等栽植方式確定定植密度與定植點,確定完成后挖穴(溝),保證穴徑為1.10.1米、穴深為0.8米。若選擇秋季栽植,則需要在植前30天左右挖好定植穴(溝)。栽植過程中,控制回填土壤高于地面17.52.5厘米,并將其堆積成直徑60厘米左右的土墩,避免土層下沉而使苗木嫁接口埋入土中。1.4改土、施肥。改土指的是土層增厚、土壤培肥;我國大多數柑橘園地都是需要經過改土才能種植柑橘的。改土一般在種植前完成,倘若時間倉促來不及改土,則應在種植后三年時間內完成土壤改良,以便柑橘正常生長、如期投產。肥料的作用在于供給養分、改良土壤。施肥過程中,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合理使用無機肥和配方肥料;以土壤施肥為主,配合葉面施肥,采取環狀溝施、條溝施、穴施以及土面撒肥等方法;就幼樹而言,勤施薄施,以氮肥為主,配合使用磷、鉀肥;就成年樹而言,要施好萌芽肥、保果肥、壯果肥以及采果肥。至于具體如何科學施肥,果農還應以當地農技推廣站、土肥站給出的配方施肥方案為基準進行實踐操作。1.5節水灌溉。柑橘為需水性果樹,在土壤含水量少于60%的情況下要進行灌水。常規灌溉通常使用溝灌、澆灌等方法,且不說用水量大、投入人力資源多,實際管理也較為困難。在綠色生態農業的持續推進下,柑橘灌溉開始向微噴、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向發展。灌溉時,在定植15天內根據土壤干濕程度確定澆水量,采取滴灌方法每天或幾天灌水一次,定植30天后每周滴灌一次,以保持土壤通透性,并滿足柑橘需水要求。但要注意的是,滴灌容易使管道及滴頭堵塞,所以要定期對其進行清理。
2柑橘種植管理策略
2.1改善種植環境。實踐證明,合理應用覆草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改善柑橘種植環境,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并最大限度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目前覆草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為樹盤覆蓋、株間覆蓋以及整園覆蓋;其中整園覆蓋最有效果,可最大化發揮覆草儲水增肥作用。整園覆蓋時,要注意選擇在降雨集中期或者土壤解封期進行,以減少土壤水分流失;覆草后,撒上一層薄土,并在埋壓后重新覆蓋新草,以保護土壤淺層根系,同時防止火災隱患。此外,還應當注意及時翻土,清除其他雜草、殘枝及枯葉,以防止病蟲害寄生。2.2優化土壤管理。土壤管理的目的在于為柑橘樹生長結果創造適宜的肥、水、氣、熱等土壤條件。優化土壤管理過程中,根據果樹生長情況和氣候環境變化,及時采取深翻施用有機肥、綠肥、間作、覆蓋培土、中耕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壤維持最佳結構狀態。對于受澇的柑橘,采取開溝排水、清理污泥雜物、適時松土、根外追肥等措施予以恢復彌補。2.3加強病蟲害防治。根據不同病蟲害生物特性、柑橘生長時期以及其后環境變化選擇生物、物理、化學等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例如,防治橘權爪螨,也就是柑橘紅蜘蛛,在春季進行清園工作,剪除枯枝、病蟲枝,清理雜草、枯葉,柑橘萌芽前期噴施0.8~1.0波美度石硫合劑或者是松堿合劑8~12倍液,萌芽至開花期噴施5%噻螨酮乳油或者是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其他時期噴施10%螨死凈1000~1500倍液,保護并利用其天敵,如食螨瓢蟲、捕食螨、蟲生藻菌等。2.4及時修剪控梢。根據不同季節果樹的生長情況采取不同的修剪方式。在春季,以柑橘自然生長為主,不動大枝,不短截,僅在花蕾綻放前期對少量叢生性枝梢進行適量修剪;在夏季,以控梢為主,原則上不留夏梢,看見就抹殺;在秋季,由于果量較大,容易造成枝果擠壓,所以以“立柱固枝”為主,疏除畸形果、日灼果;在冬季,采果后立即實施重度修剪,回縮過高樹體樹冠2.5厘米左右,以大枝調優二三級枝組分布結構,并對過于下垂、突出的枝組進行短截,及時在剪枝口涂抹愈傷防腐膜保護傷口愈合快。在柑橘種植過程中,應當根據當地實際種植情況做好從選地整地到節水灌溉的每一個重要環節,并以柑橘生長情況為基準,改善柑橘種植環境,優化土壤管理,加強病蟲害防治,及時修剪控稍。同時,提高柑橘種植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從而實現柑橘質量與產量的穩定提升,保障柑橘種植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
作者:金龍 單位: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林農鎮農業服務中心
農業園區及示范點建設調研報告
一、工作進展情況
(一)獼猴桃示范園區建設。鄉村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規模1600畝,現已整合農開、發改、扶貧、國土、畜牧、農業等項目資金1800萬元,完成機耕道、園間操作道、冷藏庫測設選址和土地測繪工作,成立了村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園區豬場建設已動工,現已在示范園區開展技術培訓2期次,培訓200余人,發放資料2000余冊。鎮村、鄉村獼猴桃標準園建設規模400畝,現已全面完成苗木定植、施肥等工作。鎮村獼猴桃低改標準園建設規模1000畝,現已完成土地翻耕、苗木補植、立桿、施肥等工作。
(二)柑橘品改示范園區建設。鎮社區柑橘品改精品示范園建設規模1000畝,現已完成春季施肥、第一次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工作;鄉村柑橘品改示范園建設規模1000畝,現已投入資金75萬元,全面完成高接換種(主要嫁接湘蜜1號、大分四號),已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3次,開展技術培訓2期次,培訓橘農1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00余份。
(三)茶葉標準示范園區建設。鎮村茶葉精品示范園建設規模500畝,現已完成2次施肥、苗木修剪、中耕除草等工作;鎮村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建設規模1300畝,現已完成苗木補植、2次施肥、中耕除草等工作,已開展技術培訓3期次,培訓茶農3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400余份。
(四)優質稻標準示范園建設。鄉鎮優質稻標準示范園建設規模1萬畝,現已投入資金190萬元,全面完成育秧工作,插秧工作已經開始,已完成插秧面積2000畝,開展技術培訓5期次,培訓農民320人次;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新修0.3×0.3m渠道5200m,0.8×1m渠道450m,生產道路1025m。
二、下步工作打算
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建設方案
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發展壯大核桃產業,為半高山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提供可靠的保障。根據縣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專紀[2013]18號和縣委專題辦公會議紀要[2013]7號專紀精神,特擬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建設地點
根據我縣的地理位置、土壤條件、氣候條件、技術力量和設施設備等條件將項目建設的地點確定為縣柑橘良種繁育中心即九畹溪鎮硯窩臺村東風壩。
二、基地規模
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建設規模150畝,其中采穗圃50畝,苗圃地100畝。繁育品種以本地優良品種和引進苗木品種中的優良單株為主。
三、建設期限及業主
鄉村發展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市店村地處鎮西部邊緣,離集鎮5公里,緊鄰區和三峽機場,至店公路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捷。年,原楓橡樹村并入該村。全村現有5個村民小組,490個戶1585人。國土面積8.88平方公里,耕地3956畝,其中水田3337畝,旱田619畝。村域范圍內有蔣家沖水庫一座(占地400畝,庫容350萬立方米),堰塘150口,屬典型的丘林崗地。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該村積極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人平留下8分口糧地,其余發展苗木和柑橘”的口號,走出了一條適合本村實際的發展路子。近30年來,通過勤奮努力,該村終于摘掉了貧窮落后的帽子,實現人平純收入近萬元。戶戶打有水井,吃上了放心水。現在的店人,生活富裕,心情舒暢,揚眉吐氣。年,店村經濟總收入2853萬元,工業產值180萬元,人平純收入9317元。
一、發展概述
店村主導產業為柑橘和花卉苗木。目前,該村柑橘面積3000畝,年產量5000噸以上,年收入800萬元左右;花卉苗木近400畝,年收入400萬元左右。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以市人大代表陳明、易進等苗木大戶為龍頭的花卉苗木產業已成為農戶經濟收入新的增長點。據調查統計,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務工收入為主,個別農戶以養殖業為主,但養殖業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目前該村小集鎮有個體工商戶20余戶,其中從事機動車修理及加工制造的3戶,農家超市4戶、商品零售和飼料經銷8戶、交通運輸2戶、其他行業5戶。
近年來,該村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村中走出去的知名人士的支持,先后投資180萬元,為該村鋪上了水泥路,建設了1座橋梁,徹底改變了村里泥濘的道路問題,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狀況,該村還建設了高標準黨員活動室,實現了有線廣播戶戶通,使廣大黨員群眾有了學習活動的場所,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產生活條件。
店村地靈人杰,人才輩出,民風淳樸,學風猶濃。在外擔任副處以上領導干部的有8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批批學子外出深造,出色完成了學業。僅年,就有20多個村民子女考上大學。現在,該村在校高中生15人,大學本科在讀12人,已畢業分配工作的有80多人,幾乎每戶都有大學生。其中博士生11名、碩士研究生15名。
二、主要問題
培育新型農民經驗交流
培育新型農民是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要求。培育新型農民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務之急。近幾年來,遠安縣不斷加強農民文化、技術、經營能力的培訓,有力的促進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科學發展。
一、主要做法
堅持把培育新型農民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按照“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要求,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農民主體的模式,積極開展新型農民培育。
1、政府“掌舵”。一是整合資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和造就一支素質較高、門類齊全、結構合理、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農民隊伍為目標,整合農村鄉土人才培訓、“陽光工程”、“春風行動”、“雨露工程”等培訓資源,采取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培訓網絡、優化培訓環境等措施,圍繞優質米、食用菌、柑橘、桑蠶等主導產業,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勞動力轉移等培訓。從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期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學制一年,學習內容以柑橘、食用菌等實用技術為主,每年培訓主題班學員(農村種植大戶)80人以上。投資200余萬元建成了數控機械加工實訓基地和電工、電焊工免費培訓基地,并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和一批“雙師型”教師投入到教學工作;二是創新途徑。為切實減輕農民參加培訓的經濟負擔,通過以會代訓和設立“流動學校”,把技能培訓、普法教育送到農民家門口。年先后在各鄉鎮開辦了茶葉栽培與加工技術、食用菌加工與營銷、礦山安全管理、農機駕駛與維修等10余個培訓班。三是政策激勵。為充分調動農民培訓的積極性,制定了一系列資金優惠政策進行激勵引導,包括:免費為農村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免費為農民進行就業引導性培訓;對農村勞動力培訓人員所需的特種行業操作證和職業等級證,收費標準按國家規定的標準下降50%收取;對返鄉創業培訓和農村大齡未婚青年參加技能培訓每人每天給予10元生活補貼等。
2、多方“助力”。一是民營培訓機構拉動。積極整合三江航天集團主體調遷留下的存量資產,引進和培育青華職校、長城電腦、科苑電腦等一批民營培訓機構,積極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實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訓、自主管理、自主介紹就業和自主跟蹤服務,拓寬了農民培訓渠道。二是專業合作組織互助。充分發揮柑橘、食用菌、茶葉、桑蠶、畜禽養殖等專業合作社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開展培重點、樹典型等系列工程,實施結對幫扶計劃,為農民提供知識宣傳、技能培訓、信息推介、產品銷售“一條龍”服務,增強農民自主發展能力。目前,全縣各類專業合作組織29家,吸納會員近3萬人,帶動農民10萬余人。三是現代培訓載體促進。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在各鄉鎮設立遠程教育網點,對農民進行就業技能培訓。同時,堅持媒體宣傳、媒體教育和媒體督辦相結合,通過在新聞媒體舉辦專題節目等形式,對農民進行引導教育,著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
3、農民“揚帆”。一是能人示范。通過能人領辦項目、創建基地、示范引導等措施,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學技術。鳴鳳鎮北門村葉春分,利用三峽移民安置劃給他的4畝田種植柑橘,開展新品種、新藥劑、新技術的應用,并親身實踐去指導果農,在他的帶動下附近的農戶自發新建果園800畝。果農對技術有疑問時,可以隨時親臨他的示范田觀摩。幾年來,他的示范田里接待參觀學習培訓的果農達1500人次。二是典型推動。各類種養典型成功人士,通過典型引導,推動周圍群眾規模種養、科技致富。洋坪鎮萬家咀村村民奐忠榮,參加縣組織的柑橘技術培訓班后,現承包柑桔20多畝,平均每年收入8萬元,他的成功經驗帶動全村發展柑橘700畝。他不辭辛苦,不計得失,走崗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嫁接剪枝、施肥除蟲,讓農民在田邊地頭免費學習技術。三是網絡自助。部分有條件的農民自家買電腦、上寬帶,利用網絡資源滿足農業產業發展中各個季節、各種時段的需求,基本實現了足不出戶學技能。洋坪鎮馬渡河村柑橘種植大戶楊洪照,去年自家南豐蜜桔喜獲豐收,但受金融危機和四川柑橘大實蠅疫情影響,缺少信息和銷售渠道,導致柑橘全部滯銷在家。他通過在互聯網上銷售信息,很快鄰近縣市的客商紛紛打電話訂購,家里的柑橘一銷而空,6畝柑橘獲利近3萬元。當遇到柑橘病蟲害時,他時常上網搜索對策,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把握了防治的最佳時期。
鄉間中學生物教學課堂中應注重實用性
摘要:農村孩子在上初中時能通過學習生物學科時,學到一些有關種植和養殖方面的知識,就能在今后從事農業生產時取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初中生物教學對種植和養殖知識的實用性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
關鍵詞:生物教學提高實用性農業
日前,農民還是進行著比較落后的種植、養殖方法,使得原本可以提高的農作物、家禽家畜的產量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生產技術。目前縣級職業高中、中專等實用型學校開設的專業幾乎沒有一個專業是種植、養殖類的,全都是工業、商業、服務業的,并且農村中學在生物教學時只顧升學,沒有挖掘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潛力。這樣就決定了農業生產型人員生產技術的落后和奇缺。因此鄉鎮初中生物學教學時,加強生物學的實用性教學就尤為重要。
一、提高生物教學的實用性,提高教師自身業務水平是前提
目前農村初中生物教學普遍是按生物課標進行教學,按升學目標教學。近幾年來,筆者經常到鄉鎮中學調研,就初中生物課教學,對生物學知識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方面的教學內容,生物課外實習小組活動的開展情況,農村種植和養殖大戶的參觀等活動進行調查。沒有一所學校的生物教學過程中開展了上述活動。所調查的學校沒有成立課外實習小組、興趣小組。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是僅次于醫藥生物技術、發展最迅速、效益最顯著的領域,它將成為下個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生物技術將為未來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希望,生物技術將在環境治理上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合格的生物學教師要有淵博的生物專業知識,具備終身學習的思想,經常吸收各種科研信息,提高理論水平。除了理論知識,還應掌握基本的應用性技能,了解農村栽培、種植、養殖的主要生物種類,掌握科學的栽培、養殖及管理的方法,全面了解當地的農村和農業的實際情況。
二、提高生物教學的實用性,課堂教學是主陣地
市農業產業化的探索與創新
市農業產業化的探索與創新
——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江津市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取得了“組織最佳化、產品最優化、經營市場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慶日報》頭版頭條以《“江津模式”的啟迪》為題,報道了在重慶農業結構調整中“給人以全新的啟迪”的“江津模式”。何謂“江津模式”,《重慶日報》指出,“就是引進城市工商資本,用企業化的方式進行結構調整,使農產品的生產真正變成企業化的生產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
江津是一個農村比重較大的縣級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是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八五”時期起,江津的糧食、肉類、水果、淡水產品等農產品的產量都進入了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但是隨著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到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農業大縣(市)的優勢逐漸喪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嚴重地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江津曾經進入全國農業百強縣(市)行列,但是農產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賣難問題十分突出;農戶已成為相對獨立的市場主體,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很低,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缺乏有機聯系;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農業受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雙重壓力,投入大、周期長、成本高;長期困擾國民經濟發展的農產品供應不足的矛盾緩解了,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比較效益不高、農民增收困難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我市從“十五”期間就提出了“跳出農業抓農業,創新思路調結構”的指導思想。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和重慶市“三百工程”啟動以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調整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出“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把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基礎。在實施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用工業化理念狠抓了“四大農業”和“一個目標”:“四大農業”就是業主農業、特色農業、商品農業和科技農業,“一個目標”就是實現效益最大化。
一、實施業主農業,實現組織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龍頭企業的政策,龍頭企業管理辦法,成立了江津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大戶,廣泛推行“公司+農戶”、“業主+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業主制農業”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分戶經營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為主的各類農業企業已達到720多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市級龍頭企業55家,重慶市級龍頭企業9家;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158個,帶動全市約70%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農業產業化管理簡析論文
——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江津市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取得了“組織最佳化、產品最優化、經營市場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慶日報》頭版頭條以《“江津模式”的啟迪》為題,報道了在重慶農業結構調整中“給人以全新的啟迪”的“江津模式”。何謂“江津模式”,《重慶日報》指出,“就是引進城市工商資本,用企業化的方式進行結構調整,使農產品的生產真正變成企業化的生產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
江津是一個農村比重較大的縣級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是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八五”時期起,江津的糧食、肉類、水果、淡水產品等農產品的產量都進入了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但是隨著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到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農業大縣(市)的優勢逐漸喪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嚴重地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江津曾經進入全國農業百強縣(市)行列,但是農產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賣難問題十分突出;農戶已成為相對獨立的市場主體,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很低,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缺乏有機聯系;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農業受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雙重壓力,投入大、周期長、成本高;長期困擾國民經濟發展的農產品供應不足的矛盾緩解了,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比較效益不高、農民增收困難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我市從“十五”期間就提出了“跳出農業抓農業,創新思路調結構”的指導思想。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和重慶市“三百工程”啟動以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調整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出“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把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基礎。在實施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用工業化理念狠抓了“四大農業”和“一個目標”:“四大農業”就是業主農業、特色農業、商品農業和科技農業,“一個目標”就是實現效益最大化。
一、實施業主農業,實現組織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龍頭企業的政策,龍頭企業管理辦法,成立了江津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大戶,廣泛推行“公司+農戶”、“業主+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業主制農業”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分戶經營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為主的各類農業企業已達到720多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市級龍頭企業55家,重慶市級龍頭企業9家;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158個,帶動全市約70%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一是在經營形式上,以農業企業、業主經營、合作經營為主,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目前種植經營花椒50畝以上的企業、業主達350多戶,帶動了全市22萬農戶、61萬農民從事花椒產業,分別占全市農戶和農民總數的58%、56%。現已種植的3.14萬畝優質晚熟柑橘,全部實施業主制經營,其中企業、業主31家,種植面積1.65萬畝,占總面積的53%;專業合作社18家,占總面積的47%。二是在用地問題上,以業主轉包租賃等規模流轉為主,突破產業發展用地制約。2004年,全市農村土地流轉22萬余畝,其中13.8萬畝轉包出租給農業企業和業主,占流轉總面積的63%。三是在資金投入上,近三年來,全市由國家投入農業資金1.2億多元,由民間資本投入7億元以上,其中企業、業主投入資金達5.6億元,約占民間資本的80%,有效緩解了農業投入嚴重不足的矛盾。
市農業產業化研究論文
——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一個重要的任務是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江津市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取得了“組織最佳化、產品最優化、經營市場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慶日報》頭版頭條以《“江津模式”的啟迪》為題,報道了在重慶農業結構調整中“給人以全新的啟迪”的“江津模式”。何謂“江津模式”,《重慶日報》指出,“就是引進城市工商資本,用企業化的方式進行結構調整,使農產品的生產真正變成企業化的生產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
江津是一個農村比重較大的縣級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是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八五”時期起,江津的糧食、肉類、水果、淡水產品等農產品的產量都進入了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但是隨著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到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農業大縣(市)的優勢逐漸喪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嚴重地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江津曾經進入全國農業百強縣(市)行列,但是農產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賣難問題十分突出;農戶已成為相對獨立的市場主體,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很低,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缺乏有機聯系;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農業受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雙重壓力,投入大、周期長、成本高;長期困擾國民經濟發展的農產品供應不足的矛盾緩解了,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比較效益不高、農民增收困難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我市從“十五”期間就提出了“跳出農業抓農業,創新思路調結構”的指導思想。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和重慶市“三百工程”啟動以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調整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出“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把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基礎。在實施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用工業化理念狠抓了“四大農業”和“一個目標”:“四大農業”就是業主農業、特色農業、商品農業和科技農業,“一個目標”就是實現效益最大化。
一、實施業主農業,實現組織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龍頭企業的政策,龍頭企業管理辦法,成立了江津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大戶,廣泛推行“公司+農戶”、“業主+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業主制農業”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分戶經營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為主的各類農業企業已達到720多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市級龍頭企業55家,重慶市級龍頭企業9家;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158個,帶動全市約70%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一是在經營形式上,以農業企業、業主經營、合作經營為主,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目前種植經營花椒50畝以上的企業、業主達350多戶,帶動了全市22萬農戶、61萬農民從事花椒產業,分別占全市農戶和農民總數的58%、56%。現已種植的3.14萬畝優質晚熟柑橘,全部實施業主制經營,其中企業、業主31家,種植面積1.65萬畝,占總面積的53%;專業合作社18家,占總面積的47%。二是在用地問題上,以業主轉包租賃等規模流轉為主,突破產業發展用地制約。2004年,全市農村土地流轉22萬余畝,其中13.8萬畝轉包出租給農業企業和業主,占流轉總面積的63%。三是在資金投入上,近三年來,全市由國家投入農業資金1.2億多元,由民間資本投入7億元以上,其中企業、業主投入資金達5.6億元,約占民間資本的80%,有效緩解了農業投入嚴重不足的矛盾。
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調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
隸屬于省市,全縣轄11個鎮(鄉),299個行政村,2890個社,幅員面積703平方公里,總人口56.67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農業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將柑橘、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50個。其中天保柚獲得國家商標注冊,喜幫生豬獲得國家級示范專業合作社,助推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二、產業現狀
(一)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規模及生產經營情況。
縣屬柑橘產業發展適宜區,盛產甜橙、檸檬、柚子等柑橘。2014年,全縣水果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甜橙種植面積6萬畝,以柑橘產業為重點,建設萬畝核心示范區3個。全縣現有盛產柑橘的鄉鎮5個,柑橘專業村25個。建成萬畝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個,2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5個,1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7個;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銷售企業1家,縣城新老城區各有中型果品批發市場1個,有縣富鑫檸檬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省市級龍頭企業2家、有益發種植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2家、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實行訂單生產和二次返利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戶增收的目的。2014年,全縣水果總產20萬噸,實現產值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2.85%,助農人均增收8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