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醫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00:59: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等中醫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等中醫論文

高等中醫藥院校繼續教育論文

一、存在問題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長期以來,高校里有人認為繼續教育是高校教學工作的“副業”,有剩余的資源和精力就開展一些,沒有條件就不必開展。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高校即使是開展成人繼續教育,也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統、不規范,更不用說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繼續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繼續教育長期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經費投入缺乏、沒有經濟手段和激勵機制等問題,以致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缺乏足夠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無法盤活市場,辦學效益極低。

(三)繼續教育學院定位不明確

目前,許多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繼續教育學院,不僅是管理學校繼續教育的職能部門,還是承擔一定辦學任務的辦學實體,職能的雙重性造成學校對繼續教育學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繼續教育學院在具體實施辦學任務時,被視作辦學實體,但沒有相應的教學資源調配權及經費使用調控權,難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職能;而在福利分配時又被視作管理部門,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難以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此外,絕大部分高校的繼續教育管理機制仍然沿用傳統的封閉式管理模式,繼續教育仍處于計劃經濟時代買方市場,已很難適應社會人力資源開發市場的快速變化。

(四)辦學模式單一

查看全文

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對策

摘要:提升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對于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以地方院校的C中醫藥大學為樣本,通過對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進行分析,分析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中藥學;專業學位;人才培養

隨著國內中醫藥行業的不斷升級,業內對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中藥學專碩”)的需求和能力要求逐漸提高。吉林省有著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近年來中醫藥產業發展迅速,中藥學專碩供求矛盾更加突出。C中醫藥大學作為省內培養中藥學專碩的主要單位,是提升中藥學專碩的人才培養質量的主體。因此,科學分析中藥學專碩培養現狀,針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在實踐中提高中藥學專碩人才培養質量,對于地方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高等中醫藥院校中藥學專碩培養現狀分析

1.1培養目標及特色

C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碩培養主要依托于C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學科,C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學科是吉林省首批重點學科,2003年獲批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18年被列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學科一流學科”,2019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中藥學學科在54所高校中,排名第10,進入前19%。中藥學學科在深化服務地方中藥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加快省內中藥資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地方中醫藥法規體系建設,打造道地中藥材優質品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中藥學專業學位旨在培養掌握中藥學學科相關理論和實踐技能,勝任中藥生產、質量評價與控制、新藥研發、藥品流通、中藥炮制和鑒定、臨床及社會服務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中藥學專門人才。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吉林省中藥材產業需求為導向,將崗位所需倒掛融合進培養方向與培養方案中,積極調研并緊密結合社會需求。近些年來,為省內外中醫藥行業,培養了一批實踐能力突出,適應崗位要求的中藥學專碩。C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碩培養采取項目引導原則,共分4個方向,為中藥制藥技術方向、中藥分析與檢驗方法方向、中藥資源與鑒定方向、中藥健康產品研究與開發方向。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將學生納入自己的研究計劃當中,學生入學后在導師指導下按照本學科培養方案要求制定個人培養計劃,以研究方向為引導,以課程學習為基礎,教學方式采用課程講授、案例研討和專業實踐等多種形式,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參與教學,教學方式注重教師講授與學生研討、實踐、案例教學的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研究方向不同,將學生安排到藥品生產企業、臨床醫院、藥品檢驗所等單位,進行為期不少于12個月實踐教學。

查看全文

小議教學與教改的道路詮釋

論文關鍵詞:中醫藥教育教師邊學邊教更新認識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當教師,要始終堅持邊學邊教,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斷更新知識。一個不能隨時更新知識的教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高等中醫藥教育的教學改革,在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上,要著眼于兩者的結合、整合、融合、協調發展。通過實踐去“優化”選擇,不搞一種固定模式,不搞“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充分的開放性、兼容性,并給學校以較大的自主權、較多的靈活性和個性,以期打破僵局、走出新路。

1邊學邊教的教學之路

20世紀50年代末,我踏上了中醫藥教育之路,那正是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初創時期。我在大學學的是生物學,中醫藥學對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我需要加快補上中醫藥學這一課,才能進人教師角色,于是,如饑似渴地學習,邊學邊教成了我唯一的選擇。我積極參加學校為青年教師舉辦的中醫基礎學習班,學習中醫學概論、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針灸學等,并發奮自學中醫藥經典。當時的院長、著名中醫學家李斯熾、著名醫經學家吳掉仙等都親自授課,引領我們進人中醫藥學這座博大精深的殿堂。成都中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前身)作為全國最早創辦的4所中醫學院之一,于1959年率先開辦了中藥學專業,我被分配到中藥學系任教。但是,還沒有正式走上講堂,卻獲得了一個進人大自然課堂的機會,令我終生難忘。1960年,我有幸參加了全國首次中藥資源普查,隨普查隊進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那時,環境條件異常艱苦,我們乘車翻過二郎山、折多山抵達甘孜。從甘孜到下面普查點大多不通公路,牧區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州政府很關心普查隊,給每個隊員分配了一匹馬。我們白天騎馬挎槍翻山越嶺開展調查及采集標本,夜晚住宿帳篷或藏胞民舍。我國的中藥資源普查就是這樣開始的。我運用所學的植物分類學知識辨認中藥原植物,第一次看到野生的川貝母、冬蟲夏草、大黃、羌活、雪蓮花、察等藥用動、植物。我深為祖國豐富的中藥資源所感動,也使我更加真摯地熱愛上中藥學專業,建立起為之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中藥學專業創辦時,除了現成的古代本草文獻之外,結合現代實際的中藥學教材幾乎都是空白,需要進行開創性的編寫工作。在老一輩中藥學專家凌一擺教授的主持下,我們編寫出了嶄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藥學》。那時我剛20歲出頭,也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獨自編寫了《藥用動物學講義》,并首次在中醫學院開設藥用動物學課程。在其后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始終堅持邊學邊教的信念,先后執教過藥用動物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品種品質與資源學等。而對于藥用動物學依然情有獨鐘,不懈地進行研究積累,于1993年主編出版了《藥用動物學》本科教材,1996年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優秀教材一等獎。我和我的同事們為中藥學專業的開創和發展曾做過不懈的努力,使成都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始終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至今仍然保持著國家級重點學科的地位。

如果問我從教40年的體會,我會回答:永遠不要以教師自居,要努力適應教學發展的需要,要先當好學生再當先生,要邊學邊教,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斷更新知識。我認為,一個不能隨時更新知識的教師,就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

查看全文

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探索

[摘要]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使得醫學教育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滿足健康中國戰略的現實需求及社會對復合型醫學人才的需要,新醫科應運而生。在新醫科背景下,為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加速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作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的搖籃,理應順應時展趨勢,變革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著力從轉變教育理念、改進實踐平臺、完善保障體系等方面探索重構新醫科時代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從而為培養符合新時代醫學發展要求的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提供有益啟鑒。

[關鍵詞]新醫科;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爆發、互聯網科技的應用普及、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建設發展新醫科教育。在此背景下,高等中醫藥院校必將更加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變革。因而,以新醫科對創新創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為出發點,從理論體系、實踐體系、保障體系三方面著手,深入探討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變革與發展。這對培養復合型中醫藥人才以及推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新醫科對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

1.1新醫科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它從形成后經歷了實用經驗發展、理論總結與探索、傳統延續與創新以及中西醫交匯碰撞等多個發展過程。醫學模式也從經驗醫學模式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1]。為主動迎接全球工業革命4.0和生命科學革命3.0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滿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現實要求,2018年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基礎上,提出加快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著重強調建設發展新醫科。與傳統的以臨床醫學教學為主的醫學教育不同,新醫科旨在推進“醫工、醫理、醫文”相融通,是為了適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需求的產物[2]。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最新要求,也是健康中國戰略對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素質能力提出的新要求[3]。1.2新醫科背景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變革。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或生活的思維方式,同時也推動著醫學領域的變革。新醫科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以預防治療康養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為醫學發展方向;培養具備實踐能力,醫工理文融通的高層次醫學人才[4]。創新成為了高等中醫藥教育在新醫科背景下實現轉型升級的硬性指標?!爸嗅t藥大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多元化人才,但傳統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難以滿足中醫藥行業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發展訴求”[5]。這對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中醫藥創新型人才重任的高等中醫藥院校,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必須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根本原則,緊跟現代科技發展趨勢,推進中醫藥學科與工理文學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基于“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理念的中醫藥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促進我國中醫藥事業高質量創新性發展。

2構建新醫科背景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理論體系

查看全文

詮釋高等中醫藥教育現狀和趨勢

論文關健詞:高等中醫藥教育現狀發展趨勢研究

論文摘要:文章對新時期高等中醫藥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從加強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對學分制和課程體系、開放型課堂、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動手能力、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等方面的教育特點作了分析,并提出其發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強調,人才培養是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深人開展《中醫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落實《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明確今后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的發展目標、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推進高等中醫藥教育體制改革和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證高等中醫藥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醫藥教育現狀

經過5年發展,高等中醫藥教育圍繞“發展是主題,調整是主線,改革是動力,質量是根本,重心適度后移,加強繼續教育”的工作方針,中醫藥教育有了較快發展。首先是中醫藥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國中醫藥本??坪椭袑T谛I鷥H9萬人,如今已達到45萬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萬,成教生4萬。其次人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1999年以前,培養醫療類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醫、藥、護、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級各類的中醫藥人才,滿足了社會的發展需求。第三,中醫藥院校初具規模,成為中醫藥事業的亮麗風景線。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積達到1.3萬畝,經費投人70億元以上,如江西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當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盲目建設、盲目發展的狀況。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又提出了“發展重條件,調整重市場,改革重模式,質量重標準,繼續教育抓落實”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個與教育相關的標準,包括中醫藥教育機構設施標準、中醫藥專業設置標準、中醫人才培養標準、中醫臨床教學基地設施標準和中醫基礎名詞術語標準等。通過標準戰略,以保障教育教學質量。

2高等中醫藥教育發展趨勢

查看全文

小議中醫藥教育現代化的路徑

論文關健詞:高等中醫藥教育教育現代化實現路徑

論文摘要:高等中醫藥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是一個系統、動態的發展過程。高等中醫藥教育現代化需要政府行為及政策支特;需要實現教育思怒觀念的轉變,需要實現辦學定位的現代轉換;需要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要走適度規模效益之路;要走結構效益之路;要實現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多元、跨學科發展;要處理好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師承教育的關來;要以辦學條件現代化為物質基礎和前提;要確立奴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益;要加強師資隊伍內涵建設,樹立教師新形象.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鄧小平以偉大戰略家的眼光,從全局出發,關注我國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事業提出的根本戰略方針和發展方向.在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的21世紀,深入學習研究、貫徹落實“三個面向”,深入研究高等中醫藥教育現代化問題,對于發展高等中醫藥教育,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具有現實意義.

“中醫藥學是我國醫學科學的特色,也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推進中醫藥的現代化"()。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高等中醫藥教育,作為繼承和創新中醫藥事業的主導力量,在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進程中,理應承擔起其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因此,在教育現代化和中醫藥現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醫藥教育現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

而如何推進高等中醫藥教育現代化,也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結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經驗,筆者以為,要推進高等中醫藥教育現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醫藥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師,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離等中醫藥教育現代化需要政府行為及政策支持

查看全文

中醫高等教育的現狀與思路詮釋

論文關健詞:中醫藥教育市場臨床教學

論文摘要:目前,中醫藥高等教學規模日益擴大,卻存在其培養的學生臨床技能不強,就業竟爭力差等問題,文章就此探討了中醫高等教育的發展改革思路,認為中醫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面向市場辦學,加強學生的臨床能力的培養,切實保證教學質蚤。

高等中醫教育起源于上世紀中葉,發展到今天,在校學生人數,辦學規模,固定資產,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高等中醫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并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中醫學專業高等人才,從這一點看高等中醫教育是成功的。但是,從目前中醫臨床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來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業情況是:西醫院基本不錄用中醫學專業畢業生,一部分中醫院也不愿錄用中醫專業畢業生,更有甚者,寧可錄用西醫院校本科畢業生,而不錄用中醫院校臨床碩士研究生。為什么一個中醫臨床碩士研究生沒有西醫院校一個本科生有竟爭力?中醫專業畢業生的劣勢在什么地方?換句話說,中醫教育失敗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這緣于很多中醫專業畢業生進人醫院工作,臨床工作能力不強,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診能力差,不能為醫院創造效益。與同期被醫院錄用的同樣經過五年西醫院校教育的臨床專業畢業生進行比較,臨床工作能力存在較大差距。就是已經走上臨床工作崗位的中醫師,工作后也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補習西醫課程。對錄用人員,醫院經過比較,當然會選擇能給醫院帶來最大效益的人員,而且還會為以后的錄用工作提供一個參照標準。由于更多的中醫專業畢業的學生不能被醫院錄用,不能從事對口的臨床工作,影響到中醫從業人員的數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醫臨床陣地萎縮。從中醫教育對中醫臨床事業的發展來看,非常有限。因而,培養和提高中醫臨床專業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是中醫教育覓待解決的問題。

1樹立教育服務理念

隨著教育的產業化,中醫院校實行收費教育,學生付費上學以來,大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服務的消費者。隨著“教育服務,教育消費”成為一種理念,人們開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錢、時間與所接受的教育服務是否等值、有沒有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既是教育消費者,又是教育的產品。產品質量的好壞必須由畢業生是否受到社會歡迎,為社會所接納來檢驗。如中醫學專業五年在校教育,畢業后能否被醫院這個市場認可?能否從事對口的臨床工作?五年的中醫學本科教育投人,畢業后能否有一個好的發展平臺?針對這種情況,中醫院校應該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服務理念,以優質的服務來吸引更多的中醫教育消費者,滿足消費者合法要求,維護學生的利益,同時也推動學校朝著更符合市場經濟需求的方向變革,真正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學有所值,真正成為合格的中醫教育產品。

查看全文

小議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綜述

〔論文關鍵詞」中醫藥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

〔論文摘要」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推行中醫藥國際化戰略的重要基礎。實現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關鍵在于推動中醫藥教育的標準化,促進中醫藥教育與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相結合,推動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擔負著培養國際化復合型高級中醫藥專門人才的重任,必須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積極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促進中醫藥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國際交流,加速高等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同疾病斗爭的經驗結晶,在世界醫藥學寶庫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近年來,隨著人類回歸自然、重視天然藥物和自然療法熱潮的興起,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再度引起世人矚目,推進中醫藥國際化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高等中醫藥教育是實現中醫藥國際化的基礎,在推動中醫藥國際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國際化之路。了解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把握其特點與規律,化解其矛盾與問題,提出其辦法與思路,對于加快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有機部分。中醫藥教育,尤其是中醫藥高等教育是我國的傳統優勢學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包括本??平逃?、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在內,層次、科類齊全的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目前,全國擁有獨立設置的高等中醫藥院校44所,另有設置中醫藥專業的西醫藥院校75所,非醫藥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達30余萬人。因為高等中醫藥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在制訂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時,總是把中醫藥連同中國傳統文化一起作為最有條件首先走出國門的兩個領域來規劃。高等學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責任率先走上世界,實現與國際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對話與交流,并利用國際教育資源豐富和發展自己。實際上,我國中醫藥院校從1957年起就開始招受外國留學生,此后中醫藥留學生教育規模和范圍持續、穩定擴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醫藥院校設立了承擔留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國際教育學院,招收的留學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學生教育層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學歷教育包括博士、碩士、本科等層次,非學歷教育包括高級進修生、普通進修生和短期進修生等多種形式。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在國際上影響的日益擴大,中醫藥學成為來華留學最熱門的專業,其規模已牢牢占據我國自然科學留學生教育人數之冠。同時,在走出國門方面,經過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和有關部門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顯著標志之一。

查看全文

中醫藥教育對外開放的進程透析

論文關鍵詞:高等中醫藥教育對外開放歷史進程

論文摘要:擴大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也是我國實現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而在各級各類高等教育體系中,擔當著弘揚祖國瑰寶任務的高等中醫藥教育率先開始了對外開放的進程,已經成為全球性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把中醫藥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從中醫藥發展史和中醫藥教育發展史中提取出來將其分為四個階段,通過梳理重要歷史事件有利于客觀認識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現狀及其階段特征,對發現問題、提出發展對策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意義。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人類衛生保健事業的寶貴財富。在中醫藥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成為繼師承教育后的中醫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為高等教育醫學門類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歷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發展(1956年一1977年)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我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中醫藥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醫藥對外教育應運而生,成為國際間文化合作與交流的紐帶。1956年9月,上海、成都、廣州、北京四所中醫學院相繼成立,標志著中醫藥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醫藥學的知識傳承也從傳統的師承模式轉為現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據中蘇科技委員會決議,前蘇聯派遣3名專家組成針灸考察小組來華,在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學習3個月。1957年4月,衛生部下達(56)衛廳秘字184號《關于分配朝鮮留學生到江蘇省中醫學校學習的通知》,我國首屆中醫外國留學生于4月人學。朝鮮平安道保健部部長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蘇省中醫學校學習《針灸學》、《中醫學概論》、《內經知要》等課程。同年前蘇聯、蒙古、緬甸等國留學生相繼分配到該校學習中醫學。1957年9月1日,北京中醫學院招收首批外國留學生,這是建國后中醫藥對外教育的起步階段。隨后上海、廣州等中醫學院也承擔了中醫藥對外教育,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有所增加,其階段特征表現為:僅限于幾所老校開展中醫藥對外教育,以進修教育為主,學習課程集中在針灸學,總體發展比較緩慢。19“一1976年是“”十年動亂,像其它事業一樣,中醫中藥事業遭到嚴重的破壞,受到嚴重摧殘,造成中醫中藥日趨衰落,中醫隊伍后繼乏人,中醫藥從業人員人數減少三分之一,全國中醫醫院從1960年的330所減少到129所,中醫學院由21所減少到11所,中醫藥對外教育也一度中斷。盡管如此,進人70年代后隨著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訪華,針灸在美國引起轟動,引發了全世界范圍的“中醫熱”)。1976年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個面向世界各國醫學界的“國際針灸培訓中心”,開展以針灸學為主的中醫對外教育。不久上海中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先后開辦首期外國醫生針灸學習班。

查看全文

中醫藥留學生的教育工作綜述

論文關鍵詞:WTO中醫教育留學生

論文摘要:中國加入WTO后,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即面臨嚴峻的挑戰,也同時存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通過分析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現狀及入世對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影響,提出了發展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對策。

目前,中醫藥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評價“中醫藥是世界傳統醫藥的榜樣”,并向各國鄭重推薦。不少專家預言21世紀將是中醫藥世紀。由于人類經濟、文化和生活變革,疾病譜的變化、人口的老齡化、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生存環境的破壞和日益加重的污染,西藥的毒副作用,使人們的保健意識日趨增強,日益青睞于天然藥物、天然保健品和傳統藥物、傳統療法。全球范圍的中醫藥熱方興未艾。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藥機構。中醫藥在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國已被廣泛應用,歐美一些國家也在逐步解除對中醫藥的限制。部分國家將中醫藥納人醫療保險范疇,并在法律上予以認可,一些國家已開辦了中醫藥正規學歷教育。目前,在我國正式加人WTO以后,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經濟全球化對教育的挑戰,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也必將受其沖擊,從而帶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存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如何面對“人世”對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影響,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工作者應該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1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現狀

從國內方面看,具有政府獎學金資格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還較少,在國際上缺乏吸引力;許多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教學和生活設施嚴重不足;個別院校只重經濟效益,忽視教育質量,影響了我國高等中醫藥對外教育的聲譽;有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不夠鍵全,部門之間因利益不均而各行其是的現象比較嚴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地區發展也很不平衡,社會化的服務和管理水平還難以適應留學生增加的需要;攻讀學位的高層次留學生的數量和質量也有待提高。從國際方面看,世界中醫藥留學生市場的竟爭日趨激烈,一些發達國家相繼開辦了中醫藥的正規學歷教育,從而爭奪了部分的中醫藥留學生生源市場。

2入世對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