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22:56: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代建筑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古代建筑藝術分析論文
摘要:建筑,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和光輝的成就。從陜西半坡遺址發(fā)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建于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技術同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guī)模建筑群。
關鍵詞:古建筑建筑藝術傳統(tǒng)
一、圍院的平面空間
眾所周知,外國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圍房子,中國建筑則相反,院在內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圍院子。房屋、墻垣等圍合成院落,以院為中心;或是以主單元(即正殿、正廳)為中心,次單元(即兩廂)圍繞主單元,一正兩廂,并以抄手廊連接,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間。其特點就在于把“院子”作為建筑平面的組成部分,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以房廊作為過度空間,富有生活氣息。院周圍建筑互不獨立,相互聯(lián)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體,而只是“一座”建筑。
從四合院住宅到萬里長城雖然空間層次不同,但都屬于一樣的空間形態(tài)——即內向的外封閉的空間形態(tài),共同體現或服務于一個系統(tǒng)。國,古為城的廣稱,即機構、軍事實力及絕大部分的民眾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廣川,可以村居結廬,造別業(yè),但它不是獨立的。從東周起,一城一國或數城一國模式,一直到秦統(tǒng)一中國,仍以城池為“國”,數“國”合為大統(tǒng)一的國家。國中有家,故稱國家。但家的空間模式與國相同,只是范圍縮小了,可以這樣說家是國的單元或細胞,或者說家是國的縮微,國是家的擴大。長城原為御敵戌疆而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好比“國”這個大空間的圍墻。無論是歷朝都城,宮廷、園林和寺、廟、祠、觀,還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這種圍院空間布局為特點。
這種內向層次型的建筑空間模式,尤以傳統(tǒng)園林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園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筑或粉墻,院在內,以樹木、假山、池水、墻垣或建筑分割空間。“庭院深深深幾許”,令人心曠神怡。
古代建筑保護與利用論文
摘要:的與古建筑保護的矛盾,要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筑和文化遺產;做到既讓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讓部分古代文化遺產產生利用價值。
關鍵詞:現代社會節(jié)奏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古建筑的商業(yè)利用
首先需要解釋的是:現代社會節(jié)奏;節(jié)奏這里指的是所有居民的活動以及生活的居住的方式,以及現代社會政府的各個方面的價值觀等,是一個大范圍的社會概念。古建筑指的是具有意義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筑。
經過五天的調查、考查,實踐小分隊掌握,了解了一些情況,我們也選擇了這個感興趣的主題作為論文題目。
古建筑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作為唯一體現古代建筑風格的遺產,從這個角度看,那是應該完全的,無條件的保護。
但是社會是向前發(fā)展的,在這期間必然會出現:現代生活節(jié)奏與古建筑的矛盾;現代城市的發(fā)展與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長與古建筑的矛盾;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的。
古代建筑空間觀念解釋論文
摘要:在假設一種模式的基礎上,文章把古代建筑空間概括為“明堂式”構圖和序列化空間組織兩種類型,對其演進聯(lián)系意識形態(tài)進行解釋。
關鍵詞:古建筑空間圖式意識形態(tài)
一、關于理論模式的討論
在/人文學科和建筑史學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的今天,建筑空間往往和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或社會制度乃至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聯(lián)系起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通過建立一種理論模式來進行解釋的。本文把“理論模式”理解為研究者用來描述對象的術語及其關系和規(guī)定。
對中國古代建筑空間和中國古代文化進行考察,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式就是:把一種文化的高級意識形態(tài)(一般是宗教、)和它的主流建筑形態(tài)(一般是寺廟、教堂或宮殿)進行對應性的考察,在意識形態(tài)和建筑形態(tài)的各種要素之間尋求對應關系。這種理論模式的特點是靜止的、典型的和對應性的。這一的關鍵是對應性關系的判斷和分析,合理的對應性關系可以使理論模式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這種簡化的理論模式的缺點在于:
我國古代建筑特征試析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明顯地打上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烙印。同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筑在材料、結構、布局、空間及環(huán)境的選擇和處理上都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關鍵詞:古代建筑傳統(tǒng)思想民族特色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歷史滄桑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綜觀中國的古代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打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觀念。
中庸和諧
“中庸”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最高價值原則,是由孔子提出來的。他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它后來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之意。古人論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離“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必須以“中”為標準,即做到所謂“天人合一”。
“中庸”的觀念體現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對稱均齊布置,布局上必須有一條莊重的南北中軸主線,起著中樞神經作用。這一格局成為中國古代各類建筑組合方式的縮影——如宮殿、王府、衙署、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中軸線對稱的建筑觀念雖然早在商周時代就開始,但最典型地代表這種中軸文化的當數明清的北京城和宮殿了。整個明清時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著一條長達7.5公里長的中軸線有機地組織在一起,該中軸線以最南端的永定門為起點,以地安門北面的鐘鼓樓為終點,其間建筑空間序列重重疊疊、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宮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這種關于中軸線的建筑空間意識,也體現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古代建筑對現代首飾設計的啟示論文
【摘要】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tǒng)文化積淀豐厚,創(chuàng)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獨特的木結構建筑體系。現代首飾設計中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故從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色彩、裝飾、材料、設計理念等方面分析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特征,以求深刻理解,巧妙的運用在現代首飾設計中。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斗拱;首飾設計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國際首飾潮流發(fā)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由原先的貴族化、高檔化轉向平民化、個性化。這為現代首飾設計拓展了可喜的空間。現今的珠寶首飾發(fā)展趨勢,亦要求珠寶首飾設計不斷推陳出新,尋找傳統(tǒng)與現代的兼容并蓄,對民族元素的再認識和再利用。中國古代建筑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逐步形成了其獨特的體系和風格,滲透出中國的民族氣質和美學思想。將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元素應用到現代首飾設計中,讓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成為我們進行設計的一個新的創(chuàng)意點和啟示點,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途徑。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特征
1.1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古典美學家把建筑列入藝術部類的首位,建筑和繪畫、雕塑合稱為三大造型藝術。建筑使用者在實用過程中獲得美感,得到享受。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它本身的復雜與精微是磚石結構建筑所無法比擬的,而這也決定了其在幾千年的歷史演化中獨特的形式美。
以北京天壇祈年殿為例,其建筑整體形式采用圓形,層層收縮的漢白玉圓形臺基與層層收進的青藍色琉璃瓦三重攢尖頂相對呼應,金色的寶頂與天相接,體現出象征“天圓地方”的祈年殿的崇高莊重的性格。
古代建筑中色彩藝術探究論文
摘要:在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國建筑色彩始終煥發(fā)著神奇的魅力。人們不僅發(fā)現、觀察、創(chuàng)造、欣賞著繽紛絢麗的色彩世界,而且通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不斷深化著對建筑色彩的認識和運用。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色彩
“彩色之施用于內外構材之表面為中國建筑傳統(tǒng)之法。雖遠在春秋之世,藻飾彩畫已甚發(fā)達,其有逾矩者,諸侯大夫引以為戒,唐宋以來,樣式等級已有規(guī)定。至于明清之梁棟彩繪,鮮煥者尚夥。其裝飾之原則有嚴格之規(guī)定,分劃之結構,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綠與純丹作反襯之用,其結果為異常成功之藝術,非濫用彩色,徒作無度之涂飾者可比也。……蓋木髹漆為實際必需,木材表面之純丹純黑猶石料之本色;與之相襯之青綠點金,彩繪花紋,則猶石構之雕飾部分。而屋頂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則,莊嚴殿宇,均限于純色之用。”從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論述可見中國建筑雖名為多色,但建筑施色卻重在有節(jié)制的點綴,氣象莊嚴,雍容華貴。“色調以藍、綠、紅三色為主,間以墨、白、黃。凡色之加深或減淺,用疊暈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營造法式》對于中國建筑彩畫制度的闡述不僅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筑對于顏色選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總結了中國古建工匠們精湛的建筑施色技術。中國建筑的色彩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視覺、藝術形式和美學追求獨樹一幟,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在世界建筑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早期中國建筑中的色彩藝術
中國建筑的萌芽雖然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但是直到商周時期中國的建筑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發(fā)展,并且初步形成了如方整規(guī)則的庭院,縱軸對稱的布局,木梁架的結構體系,由屋頂、屋身、基座組成的單體造型等一些重要的中國建筑藝術特征。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候割據,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一樣的建筑風格:大體可歸為以齊、晉為主的中原風格和以楚、吳為主的江淮風格。秦統(tǒng)一全國后建筑風格才趨于統(tǒng)一,建筑室內墻壁出現了以人物、動物、車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種邊飾為內容的壁畫,黑、赫、大紅、朱紅、石青、石綠等的建筑色彩才在建筑上得到體現。盡管兩漢時期中國建筑事業(yè)極為活躍,建筑組合和結構處理日臻完善,中國建筑體系也已大致形成,但漢武帝時,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思想的提出,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儒學雖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儒學卻由先秦時充滿理性、意氣風發(fā)的思想逐漸蛻變成為一種死氣沉沉、埋沒人性的哲學,中國人的思維遭到嚴重的限制,秦朝出現的中國古代建筑色彩藝術并沒有得到較好的發(fā)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統(tǒng)治階級大量興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經濟強大,數量眾多的佛教藝術作品,使文學藝術得到了解放。正處大發(fā)展技藝階段的中國建筑,在宗教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建筑裝飾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吸收了“希臘佛教式”工藝表現風格,中國古代建筑的形象得到了豐富,但建筑色彩的施用仍然不多見,直到隋朝的結束。
2唐代建筑色彩藝術:等級的象征
先秦典籍中的古代建筑文化論文
一、中國古代建筑及建筑文化概述
中國建筑一直以來以土和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后來又伴隨加工石料、燒制的磚瓦等材料構建而成,故中國又把建筑工程稱為土木工程。建筑藝術則是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應運而生的。在階級社會,建筑藝術無疑打上了統(tǒng)治階級審美的烙印,而眾多民居則更多表現出了老百姓的喜好和追求。建筑藝術的產生首先來源于實用,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加上匠師們的美化處理,產生了建筑藝術。比如中國建筑的坡形大屋頂就是為了排水和遮陽的實際用途。被稱作“飛檐翹角”的屋蓋也是由于使排水拋遠、多納陽光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形象。在這技術與藝術構成的文化綜合體中,建筑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作為文化,建筑的主角是人。所以,當我們認識中國建筑文化的本質時,必然要考慮處于一定建筑環(huán)境中的人的意識、觀念、思想、情感和行為。因此,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典籍,不僅能幫助我們探究建筑的形式和技藝,同時發(fā)掘形式后面的哲學現象,還能使我們真正了解中國的建筑文化,掌握中國建筑的主體價值,從而在現代化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質。
二、中國先秦典籍中的建筑文化現象
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的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文化脈絡的漸進歷程,構成了中國建筑偉大的文化旋律。在漫長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作為東方文化與哲學的物質載體,中國建筑的崇高形象,在世界建筑史中絲毫不亞于歷經許多世紀業(yè)已發(fā)展成熟的西方建筑。在高超的土木結構技術與迷人的藝術風韻中,中國建筑文化,鑄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與深奧的哲思境界,這一切毫無疑問全部折射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
(一)中國建筑文化之“天人合一”的時空觀
中國人最早提出了道德這樣的東西,用來約束人類的獸性。然后把它投射到天上,這就是“天人合一”哲學觀的開始。古代中國人在文化觀念中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對應的,即所謂“天人合一”。這在中國先秦典籍《周易》與老莊的著述中表現很突出,《周易》關于“天地人”三才之說與老莊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歸真”等思想莫不如此。董仲舒甚至說:“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而程明道則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語錄》二上)。因而,中國建筑文化,令人深為感動地體現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宏大的時空意識。從自然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庇護人類生存的“大房子”,所謂“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為宙”。從人工建筑角度看,建筑象征宇宙,“天地入吾廬”也。中國建筑文化的時空意識,是一種自古就有的、人與自然合一的有機論。
古代建筑中色彩分析論文
1早期中國建筑中的色彩藝術
中國建筑的萌芽雖然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但是直到商周時期中國的建筑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發(fā)展,并且初步形成了如方整規(guī)則的庭院,縱軸對稱的布局,木梁架的結構體系,由屋頂、屋身、基座組成的單體造型等一些重要的中國建筑藝術特征。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候割據,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一樣的建筑風格:大體可歸為以齊、晉為主的中原風格和以楚、吳為主的江淮風格。秦統(tǒng)一全國后建筑風格才趨于統(tǒng)一,建筑室內墻壁出現了以人物、動物、車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種邊飾為內容的壁畫,黑、赫、大紅、朱紅、石青、石綠等的建筑色彩才在建筑上得到體現。盡管兩漢時期中國建筑事業(yè)極為活躍,建筑組合和結構處理日臻完善,中國建筑體系也已大致形成,但漢武帝時,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思想的提出,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儒學雖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儒學卻由先秦時充滿理性、意氣風發(fā)的思想逐漸蛻變成為一種死氣沉沉、埋沒人性的哲學,中國人的思維遭到嚴重的限制,秦朝出現的中國古代建筑色彩藝術并沒有得到較好的發(fā)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統(tǒng)治階級大量興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經濟強大,數量眾多的佛教藝術作品,使文學藝術得到了解放。正處大發(fā)展技藝階段的中國建筑,在宗教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建筑裝飾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吸收了“希臘佛教式”工藝表現風格,中國古代建筑的形象得到了豐富,但建筑色彩的施用仍然不多見,直到隋朝的結束。
2唐代建筑色彩藝術:等級的象征
回溯早期中國建筑色彩藝術,雖然在秦時已經出現,但可見的作品也只是鳳毛麟角,唐代以前中國建筑色彩以體現自然功能、材料本色為主,沒有人工堆砌的建筑施色,建筑裝飾淳樸而耐人尋味。真正在建筑上大量施用色彩作裝飾直到唐代才出現。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建筑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建筑氣勢雄大,造型質樸,體態(tài)道勁。由于唐代建筑有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建筑歸“禮部”所管,因此有了等級制度的劃分。依附在建筑上的色彩也就自然成了等級和身份的象征:黃色成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宮寺院采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等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唐代盛行直欞窗,窗根上的紋樣有龜錦紋及花紋繁密的球紋等。室內壁面上往往會有壁畫,天花板形式很簡潔。這時候的彩畫構圖已初步使用“暈”,它對以對暈、退暈為基本原則的宋代彩畫有一定的啟蒙作用。在使用花紋方面,除蓮瓣以外,窄長花邊上常用卷草構成帶狀花紋,或在卷草紋內雜以人物。這些花紋不但構圖飽滿,線條也流暢挺秀,還常用半團窠及整個團窠相聞排列,以及回紋、連珠紋、流蘇紋、火焰紋及飛仙等富麗豐滿的裝飾圖案。可以說,唐代是用色彩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
3宋代建筑色彩藝術:主流文化的印證
唐宋建筑一脈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繼承和發(fā)展。但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規(guī)模小,秀麗、絢爛而富于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臺。受唐代建筑的影響,宋代建筑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為代表,裝飾上多用彩繪、雕刻及琉璃磚瓦等,油漆在這一期開始大量使用,建筑構件也開始趨向標準化,裝飾與建筑的有機結合是宋代的一大特點。受儒家理性主義和禪宗的哲理作基礎的宋代社會思想所致,宋代建筑用色喜用穩(wěn)重而單純、清淡高雅的色調。自唐玄奘在佛廟中引入西藏風格開始,至宋代,印度佛教文化開始滲透到中國文化各個角落,宋代建筑寺塔的裝飾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渾厚,蘇州的虎丘塔、泉州的仁壽塔便是宋代典經之作,建筑顏色突出為紅色,屋頂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與青瓦相配合成為剪邊式屋頂,彩畫和裝飾的比例、構圖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效果,因而當時建筑給人以柔和而燦爛的印象。宋代建筑的色彩充分反映了當時的主流文化,并且對后來中國建筑裝飾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指導性的意義。
古代風水建筑文化論文
1對于風水的一些認識
今天來講可以說是一種全面的環(huán)境認識。而對于理發(fā)的定向、定時,有關于空間、時間的計算內容,無論其對錯,以我們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理論體系而言,很難去深入的理解。其中原因之一是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和斷層,另一個原因是古代的經驗推到并不能被今天的科學實驗所證實。所以簡單的定性,可能會讓人們對于一些傳統(tǒng)文化帶來誤解,但如果我們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推動科學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2外來的“和尚”也許會念經
既然我們不能用傳統(tǒng)的思維來理解風水學,不妨以外來的“和尚”的認識來理解,用更加現代、簡潔的解釋更通俗易懂一些。英國傳教士伊特爾《風水、古代中國神圣的景觀科學》中寫道:“在我看來,風水無論如何是自然科學的另一種名稱。”伊特爾對古代風水元素中的“理”、“數”、“氣”、“形”,歸納為“自然法則”、“自然數值比”、“自然氣息”、“自然外形”。通過四個角度解釋了風水所依據自然的基本面貌。同時,伊特爾也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風水發(fā)展中的遺憾:“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再通過實踐分析來解剖自然,或者真正科學性的研究一直未得到應有的地位”。簡單的來說就是初級的、淳樸的認識沒能以實驗來推導,而是以一種經驗的邏輯來無限的推廣,是一種沒有發(fā)展成熟的古老學科。日本學者郭中端在《風水:中國的環(huán)境設計》中指出,在中國的農業(yè)文明中,人們的生活、耕作、收獲與天地間的關系非常緊密,這種天、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局限于克服自然界的影響,進行再創(chuàng)造,而是逐漸的產生了對天地萬物的信仰和向自然學習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如果拋開風水理論,就很難理解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真正奧妙所在。關于風水,我們除了想古人學習有用的東西之外,在風水誕生之初的一種向自然學習的態(tài)度,更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一個地道的中國通。他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談到:“中國人不僅根據天象來占卜,也相土或風水來卜地。風水產生的深遠影響,已比占星術更為近代學者所注意。風水與占卜不同,從羅盤發(fā)明,可以認識風水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風水對于中國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種植樹木和竹木以防風,強調流水近于房屋的價值。雖然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總是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遍中國農田、居室、鄉(xiāng)村之美,不可勝收,都可藉此以說明。”李約瑟談到了風水對于科技的貢獻“當歐洲人甚至連指向性都還沒有聽說過時,中國人就已在為磁偏角的起因而操心了”,肯定了風水的確在很多方面對于人類史有益的,也清醒的認識到它存在說不清的迷信,并且出人意料的從美學的角度來衡量的風水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同樣是封建社會,歐洲的中世紀城市,逐步自然發(fā)展到了一種有機的城市尺度,場所的感覺適宜人的心理及尺度,但是這是一種自然的發(fā)展結果,并未有過實際系統(tǒng)的研究,而在中國在探究居住環(huán)境領域卻形成了一套相當實用的理論,同時這種理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結合形成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美學,比如我國的古建筑群的布局,古典園林,都有著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效果。牧尾良海對風水的定義:“當人們在構筑都城、住宅、墳墓等建筑物時,對構成所擇地點環(huán)境的大地自然的形式、方位,流泉的有無以及它的形態(tài),地表下的精氣(龍脈)的優(yōu)劣吉兇,整個局面的陰陽調和程度等,進行觀察判斷,尋求各種條件盡可能優(yōu)良的佳境勝地,包括上述種種理論和方法的思想的體系,即是風水思想。”牧尾良海的這一定義,把握住了整個風水的思想。
3結語
風水,就像一個看不見的系統(tǒng),如何將這個系統(tǒng)描繪的越來越清晰,并且能夠讓大多數人所理解是今后風水研究中很重要的方面。在今天越來越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下,風水理念應該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充分肯定風水看待問題天人合一的高度,并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繼續(xù)挖掘其有用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風水的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在實際中解決問題。
傳統(tǒng)社會心理古代休閑建筑論文
當人類滿足了物質上的基本需求之后,就有了一定的閑暇時間進行各種活動。從詞源上看,“休閑”源于古希臘語中的skole,其本意為休憩和教育,現在人們一般理解為余暇時的休息和娛樂。與物質文化一樣,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步形成了一種休閑文化,指的是人類在閑暇的驅動下,為不斷滿足多方面的需要而處于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或生命狀態(tài)。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閑是實現文化理想的基本要素,使靈魂尋到高尚的寄托。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理: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等實際上也是休閑的一種反映。
1中國古代休閑建筑
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的休閑方式就會有所區(qū)別,如中國人的文化性格相對內斂,其休閑行為大多采用自娛自樂、寄情山水、靜觀內省、修心養(yǎng)性等形式。中國古代盡管沒有明確提出休閑空間的概念,但實際上存在很多休閑空間。包括園林、寺廟一帶的風景區(qū)以及一些村落中人們的聚集地或街頭巷尾等一些自然形成的場所[1]。在這些空間中,園林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休閑空間了。中國古代的園林大多是融居住與休閑于一體的,盡管它只是一些王公貴族或士大夫的專利,但是卻鮮明地反映出了一種休閑生活和文化,讓身處其中的人不僅得到身體的放松,更得到心靈的閑適。因此,休閑是一種物欲以外的狀態(tài),它依賴于精神的富足。休閑是一種心靈的放飛,自由的心情可以給休閑生活一份個性的釋然。
中國園林最早的形式為“囿”,發(fā)端于商周時期,主要用于帝王畜養(yǎng)禽獸、游獵等活動。臺是最早的園林建筑。秦漢時期將囿繼承和發(fā)展,出現了以大規(guī)模宮苑建筑為特色的皇家園林。魏晉南北朝時期,苑囿向自然山水園林轉化,寺觀園林和文人園林開始興起。唐宋時期園林進入了發(fā)展的興盛期,既有皇家的大型宮廷園林,又有文人墨客借景寓情的府宅園林,還有供市民游玩的邑郊公共園林。明清園林又達到了我國造園史上一個高峰期,先后興建了許多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園林,而江南私家園林也極其興盛,達到了文人園林的頂峰。
總體上看,中國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種,皇家園林主要為帝王表現權威和休憩的場所,私家園林乃是住宅生活的延伸和調劑[2]。傳統(tǒng)私家園林基本上是“文士園”,園主多是隱退后以園居自樂。所謂“文士園”,就是指私家園林的造園目的在于滿足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要求。中國的文士園屬江南一帶的私家園林尤為獨特,造園技藝尤為高超,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的美譽。園林既然不僅是為了居住,更主要的是為了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園林中如果只有居住功能的建筑,那也就達不到休閑的目的了。園林一般分為生活區(qū)和游賞區(qū)。生活區(qū)中的建筑一般有廳、堂、館等,這類建筑主要供生活起居之用。堂是家庭聚會與祭祖用;廳供會客與宴請、觀賞之用;館供居住食宿之用。游賞區(qū)中的建筑一般有亭、閣、臺、榭、廊、橋等,這類建筑主要供游覽、賞景、休息之用。園林中正是有了一些休閑建筑的存在,才給園林賦予了休閑的意味,給文人士大夫以精神的寄托。而這些休閑建筑又正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心理的鮮明寫照。
2傳統(tǒng)文士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