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學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22:44: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代科學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我國古代科技衰落緣由
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
(一)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思想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的特點.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這就使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世代相傳、連續積累,并在這個基礎上走向自己的巔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高潮.
(二)官辦為主.幾千年來,天象記錄、歷法編制都是連續不斷,代代相傳,和它相關的大型天文儀器的研制,大規模的天體測量,水利工程的興建與治水理論的探討,地理志的編纂,一些大型藥典的修撰等方面都是在"士"的積極參與下由統治者組織龐大人力、物力來完成的.另外,技術的絕大多數精華也都掌握在官辦企業及其人員手中.《考工記》、《武備志》、《營造法式》等技術著作也都是在官辦情況下編纂完成.對各門科學技術有重要貢獻的著名科學家或技術專家多數人又均出身于官僚世家,而本人也都是現任的高官.
(三)以滿足封建自然經濟和統治階級生活等需要為目的的實用科學技術得到發展.從總體上、從主導方面來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基本上屬于經驗科學.重視經驗而忽視理論抽象的傳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古代科技向高級形態的發展,這一缺點在中國古代實用科學體系終于走到了經驗科學形態的盡頭之后便暴露出來,它使中國古代科學遲遲難以過渡到近代科學形態.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更多地具有實用性的色彩.實用科學特別注重生產實踐和直接經驗,注重工藝過程、工藝方法和實際操作的效益,具有實際經驗的工匠、文人、醫生對實用科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實用科學把研究的最后落腳點放在應用上,如把天文學的研究建立在觀測的基礎上,以便更好地為修訂歷法服務.
二、中國近代科技發展滯后的原因
(一)從地理上來看,地理因素對社會的發展、民族的特色、人們的思維模式等都是有影響的.我國處于東亞,地勢相對閉塞,東西文化交流不易,中世紀時基本未吸收古希臘文化,也未能吸收古埃及、古巴比倫等國的文明.傳統文化一直在本土發展,雖然保證了它的延續性,但無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刺激,就很難更新文化模式.于是,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到成熟階段后,就很難再有突破,漸趨衰落.在經濟基礎方面,中國這個農業大國自古以農耕經濟為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農民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生產規模狹小,分工不發達,男耕女織即可安居樂業,似乎并無擴大生產規模,積累更多財富的迫切需要.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統治階級一直采取的政策就是"重農抑商",嚴重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大規模生產,這就使中國沒有催生近代科學技術的土壤.
李約瑟現象的“官科技”解讀
內容提要本文從制度角度對“李約瑟現象”進行了解析。說明了中國古代“官科技”的起因與具體表現。特別是闡釋了它對中國古代與近代科技發展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巨大作用,對李約瑟現象的形成與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李約瑟現象官科技科學技術史官僚政治
李約瑟博士曾在各種場合、以各種方式提出這樣一個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問題:“為什么在公元八世紀中國社會比西方社會更有利于科學的發展,而到18世紀以后卻阻止了科學的發展呢?”①“為什么近代科學(如我們所知道自17世紀伽利略時代起)不在中國文明(或印度文明)中間產生,而只在歐洲發達起來?”②由于李約瑟博士的特殊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以及這一命題本身內涵的博大精深和極強的擴展性,使它在中國乃至更大范圍內,多年來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國內外的學者們不斷地以各種方式表達和豐富這一命題并給予各種各樣的解答。比如,英國著名科學史家、科學社會學家J.D.貝爾納很早就提出:“有史以來,在大部分期間,中國一直是世界三、四個偉大文明中心之一,而且在這一期間的大部分時間中,它還是一個政治和技術都最為發達的中心。研究一下為什么現代科學和技術革命不發生在中國而發生在西方是饒有趣味的。”③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中,從來沒有哪一個外國學者像李約瑟博士那樣受到廣泛的尊敬,也從來沒有哪一個問題像“李約瑟現象”那樣受到廣泛的關注,更從來沒有哪一種思考在問題本身以外讓我們獲得如此多的擴展。學者們圍繞這一問題給出的答案更是林林總總、多姿多彩,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東西方科技史的認識,豐富了我們對東西方古代及近現代社會發展的研究。本文將從一個比較具體、比較直接的角度對這一問題給予解析。
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活動有一個較為特殊(相對同時代的世界各國而言)的特點與現象,即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學習、傳播、科技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多以官方為主,古代科學家多數同時又是政府官員,④他們進行科技活動的目的,常常是為統治活動服務或邀寵于皇帝,“集中統一”的特征明顯。我們稱這種特點與現象為“官科技”。
“官科技”現象及其制度化存在,在我國古代科技活動中始終占據著主導性地位。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多方面的表現和巨大的影響等都與李約瑟現象的形成有著極為直接、極為密切的關系。我們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認為它們是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李約瑟現象是中國古代(影響到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果性表述;“官科技”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體制性、事實性表述。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比較全面的剖析,對我們深刻地解讀李約瑟現象大有益處。
李約瑟的研究論文
摘要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方面的偉大成就,是毫無疑問的,是無法忽視的。但是多年來媒體宣傳給公眾造成的印象和觀念并不正確。我們希望從李約瑟那里得到的東西,很可能并不是我們應該從他那里得到的。
關鍵詞李約瑟媒體道家性偽問題
一、大眾心目中的李約瑟與中國科技史
由于多年來大眾傳媒的作用,李約瑟成了"中國科學史"的同義語。至少在大眾心目中是如此。
通常,大眾心目中的李約瑟,首先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因為他主編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作了極好的宣揚",[1]為中國人爭了光。這部巨著新近的"精彩的提煉",則是R.K.G.坦普爾的《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由國內專家推薦給"廣大青少年讀者"的一部普及讀物,其中共舉出了100個"中國的世界第一",以至于可以得出驚人的結論:"近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國。"[2]
由于中國至少一個多世紀以來一致處在貧窮落后的狀態中,科學技術的落后尤其明顯,公眾已經失去了漢唐盛世的坦蕩、自信心態。因此這些"世界第一"立刻被用來"提高民族自尊心、樹立民族自信心"。從李約瑟的研究工作被介紹進來的一開始,就是按這樣的邏輯來認識的:李約瑟作為一個外國人,為我們中國人說了話,說我們中國了不起,所以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
國內科技倫理學綜述
科技倫理學的建構
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倫理學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包含一系列分支學科、邊緣分支學科的學科群組。科學技術倫理學作為介于科學技術學與倫理學之間的交叉性邊緣學科,作為應用倫理學、職業倫理學的新興分支學科,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后果的日趨凸顯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1.對科技倫理學學科理解的分歧(1)從學科演進的發展規律看楊懷中在《科技倫理學研究之內涵》中指出,科技倫理學是科學技術學與倫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14],所以,對科技倫理學進行研究要聯系科技的倫理本質、科技發展與道德進步的互動。(2)從研究學科生成建構上看楊懷中指出,就研究科技道德現象而言,科技倫理學既有職業倫理學的一般性質,又有自身的特殊規定性。它實質上是一種職業倫理學。劉則淵和王國豫認為:“科技倫理學并不等同于職業倫理學和責任倫理學。要達到技術的和諧目的,必須從技術的決策、創造、生產、傳播、使用各個環節,從技術的工程過程、經濟過程、文化過程各個方面,對技術進行社會建構;這不只是工程人員的責任,而且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這是一種基于技術社會建構論的技術倫理觀。”[15]還有一些學者主張:技術倫理是對高技術發展中出現的倫理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套倫理法則或規范,進而發揮駕馭、控制和引導技術發展的作用。王國豫和劉則淵等人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16],“甚至有必要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對一些高新技術的應用作倫理上的評價,或給予一定的制約與引導”[17];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防止其濫用,不讓潛在的危害轉變為現實;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學研究認清自身的局限或某種不足,以便及時糾偏補納,改善其理論與技術”[15]。(3)從學科關注的研究領域看科技倫理學起源于倫理學的應用,即科技中的倫理問題,是一種應用倫理學,研究的是具體科技領域中的道德問題。有學者認為,科技倫理學就是以科學技術為控制對象的科學技術控制論。這種以倫理道德為標準來建構科學技術的未來走向,可能會使人們對科技倫理學的存在產生質疑。謝懷建、王貴明在《科技的倫理與倫理的科技》一文中指出:“倫理對科技的規范與限制可以有效于一時而無法維護長久。相反,科技對倫理的作用與影響才是根本的、決定性的,持久而深遠的。”[18]2.科技倫理學建構的必要性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和技術活動都承載著一定的價值,技術和倫理密切關聯。可是,當前國內大部分學者對是否有必要建立科技倫理學及其與其他一般倫理學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上產生了一些爭議,甚至一些對立的觀點。眾所周知,“科技本身是否存在倫理問題”決定了科技倫理學能否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成立。甘紹平說:“如果不能對科技本身有無倫理之問題做出一個肯定的回答,則科技倫理這一概念及由這一概念所代表的這門學科就不成立。”[19](1)國內有些學者認為沒有必要建構科技倫理學在孫道進看來,研究科學和技術的倫理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的倫理化”問題,因此“抽象的烏托邦主義”的“科學技術倫理”易導致科學技術的停滯與消亡,這對于科學技術本身恰恰是非人道的、不倫理的。另外,“科技倫理”的價值訴求與其執行后果相反,正形成“科技倫理”悖論。孫道進說:“科技本身是否存在倫理問題仍是個問題,而科技領域的職業倫理又不能視為科技倫理學成立的要件,那么,我們只能這樣說:科技倫理學,它是一門難以成‘學’的‘科學’!”[20](P60~61)因此,孫道進對建構科技倫理學的必要性持否定態度。王國豫在《技術倫理學的理論建構研究》中認為“謝懷建、王貴明、廖小平等人將技術倫理學的作用理解為對科學和技術的限制和阻礙,指出技術倫理無法阻擋科學技術的發展。既然阻擋不了,就應該任其自然發展,其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到時候自然會得到解決,因為倫理必然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正如現代社會對安樂死從拒絕到接受的轉變一樣。”[15](2)大部分學者認為有必要建構科技倫理學目前,大部分學者承認技術倫理學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關于技術倫理的研究對象還存有一些爭議,或者定位于“探尋科技人員在其科技活動中是否涉及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涉及倫理道德問題”或者定位于“對倫理的預見性”和對“技術的導向”[21]。楊懷中認為技術倫理學應包含三項內容: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需要研究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作為一種職業倫理學,它需要研究科學技術道德現象;作為應用倫理學,它還需要研究具體科學技術領域中的道德問題[22]。張小飛認為科學技術倫理學應該關注技術的負面效應;同時他指出技術倫理學具有廣泛性、差異性以及復雜性。他在《現代科技倫理問題表現及特征的哲學探究》一文中對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科學技術這種在許多人看來“無所不能”的特性促使了人類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人對物質欲望的不斷追求與科學技術相互促進,構造了一個“物化”的世界,使人的生命價值帶上了濃重的物化色彩。物質財富的占有和享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衡量生命價值的重要參數,追求自由的生命價值服從于對物質利益的價值追求,在進化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的創造欲望和潛能,人的生命的精神價值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被消解,這顯然背離了人的自我實現的初衷[23]。江雪蓮認為:“科技倫理學研究的是如何使倫理道德要求內化為社會制度或社會體制的整體性倫理機制,使社會的決策程序的設定或社會結構的調整符合倫理道德價值的要求,與其說科技倫理學專注于研究個別境遇下的個體行為選擇,不如說它更重視通過各種方式在社會普遍討論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反復權衡、比較,而選擇的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模式;科技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由于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緊迫問題,對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往往是生死攸關的課題,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只能在不同的利益權衡、不同的價值判斷與抉擇中通過各種商討和探索不斷地推進問題的解決”[24]。
我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正致力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學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在生態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推動了近現代應用倫理學的不斷前進。但在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國內的學者對于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和科技道德挖掘較少,關于技術“雙刃劍”以及生態等日益嚴重的問題,并不是在現代社會才出現的。即使在原始社會也不例外,生態問題在狩獵經濟時代也已存在,據史料記載,我國在夏代就有在春夏季節禁止任意捕殺小動物和砍伐森林的禁令,由此可以推斷那時就有因為無節制的開發自然資源的行為而危及人類生存的現象。所以,當今的學者有必要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進行梳理和研究。徐少錦主編的《科技倫理學》是國內較早涉獵古代科技倫理思想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專著。書中詳盡的論述了中國遠古神話中所包含的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一致以及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萌芽等信息。另外,在他發表《中國傳統工匠倫理初探》中,將官營工匠制度性倫理準則歸納為遵行程度、毋作淫巧、物勒工名和工師效功四個方面。《管仲及其學派的科技倫理思想》一文中指出管仲及其學派在生態倫理、工匠倫理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見解。《中國傳統師德及其現代價值》在勾畫傳統師德產生與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概括出六大師德規范。《孔子科技倫理思想探析》中認為孔子具有求真殉道的治學倫理、知德統一論與無神論傾向、惜生愛物的生態倫理與資源倫理思想以及將自然美與倫理美結合起來的比德教育方法,這些思想對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當前科技倫理的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國內一部分學者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的某些領域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例如,何兆雄在《中國醫德史》中把扁鵲的醫德品格概括為“認真負責,不顧個人得失”、“隨俗為變,不避風險”、“謙虛謹慎,不圖名利”、“反對鬼神迷信,宣傳群眾,相信醫學”、“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五個方面。[25]是一部專門研究中國科技倫理思想史的分支學科發展史的專著。該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中國醫德起源與形成的寶貴資料。陳萬求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博大精深的生態智慧,從宏觀上看,這些生態倫理智慧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底蘊、“萬物平等”的生態價值取向以及“節用愛物”的生態倫理實踐。并提出這些思想盡管帶有某種樸素的直觀或頓悟的性質,卻都是人類生態倫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跡般深刻”,值得我們今天在深入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價值時認真分析和汲取。[26]楊明亮在《農業科技道德》一書中闡述了神農氏和后稷的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農業科技倫理萌芽,認為農家的農業技術高尚品格,是農學家職業道德思想的雛形。[27](P52~55)王前的《中國科技倫理史綱》,是我國第一部論述中國倫理思想史的專著,該書沿著工程技術倫理、環境倫理、醫學倫理和學術倫理四條主線,敘述了從先秦至現代科技倫理思想的發展,認為先秦時期是我國科技倫理的萌芽和成長的時期。并指出后來人們的各種科技倫理觀念和道德行為,都與先秦時期科技倫理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聯系。該書還提出了“以道馭術”的概念,即技術行為和技術應用要受倫理道德規范的駕馭和制約。徐朝旭在《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一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禁忌、生產祭祀禮和神話。先秦時期,一部分的禁忌和生產祭祀禮轉化為具有科技倫理屬性的禮。遠古神話折射出原始先民在探索和改造自然中形成了某些道德品格和精神特質,它們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的一切科技道德的原發點。先秦時期,科技倫理形成的歷史條件已經具備,一般道德原則開始應用到科技倫理領域,產生了一些科技倫理范疇,個別科技人員的科技道德品格初步養成,這些都是科技倫理形成的顯著標志。全書通過對古代科技人員活動的探討,歸納出中國古代主要科學倫理規范和技術倫理規范,分析了儒家文化對古代科學倫理形成的影響,比較了儒家、墨家和道家的技術價值觀。全書深入研究了農耕文化時間觀的形成及其科技倫理意蘊,認為農耕文化時間觀是在農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時間觀念系統。此書還闡述了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文化淵源、現實原因、科學前提、哲學前提和主要內容。[28]盡管國內學者對中國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史的研究仍算是一個比較薄弱的領域。但是他們的努力研究為后繼者更加全面、更科學地把握科技倫理思想提供了線索。
現代科技發展的困境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外在客體世界的能力,但同時高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也逐步成為科技倫理學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認為有必要對現代科技發展困境展開倫理學的討論。當前,現代科技發展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倫理困境劉大椿指出:近代以來,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相互促進,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利用抽象的理論和實證方法,人實現了對自然過程的部分揭示與控制,主體的價值得以充分的彰顯。但與此同時,當科技成為人們追逐物質利益的有效手段之后,科技發展逐漸打破了傳統的價值信念體系,使人類進入了快速變遷的世俗化時代。他多次指出,科學與技術活動中的倫理問題己成為現代科學技術實踐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問題。[29]李醒民指出:“科學家應該為科學的應用承擔某種有限的道德責任,但是究竟怎么承擔或如何承擔,卻面臨諸多困境。”[30]他以愛因斯坦為典型案例,論證了科學技術工作者的重大倫理和道德責任。這在鄒志勇的《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思想研究》一文中有所體現。鄒志勇指出:“李醒民從科學探索的動機、科學追求的目的、維護科學自主、捍衛學術自由、科學活動的行為、對研究后果的意識、對科學榮譽的態度等七個方面,論述了科學家的良心及其道德內涵和加強科學技術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31]當然,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也涉及科學界的學術倫理問題。有學者認為,科學界頻頻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建構和完善科學規范已迫在眉睫。根據科學規范的抽象程度或強弱程度、科學規范調整的對象、科學活動的階段或目標、科學家的權利和義務,提出了科學規范的具體分類,并闡述其各自的功能。[8]殷正坤在《高科技時代的和諧社會》報告中指出:高科技為一部分人創造了富裕而舒適的生活,卻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世界范圍內貧富兩極分化的趨勢;在高科技最為發達的國家里,它沒有被用來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事業,卻反而成為推行霸權主義、屠殺無辜平民的手段;高科技發達的國家里仍然存在著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人們盲目崇拜金錢、社會風氣敗壞,許多人喪失人生理想,不重視自身的價值和尊嚴而淪為物的奴隸,這與和諧社會的價值標準相去甚遠,并認為發達的科學技術和高度的物質文明并不會必然為人類創造出一個和平、幸福、和諧的社會。[32]2.生態困境盧風在《21世紀科技的生態學轉向》報告中指出:造成生態困境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現代科技本身是有片面性和缺陷的”:一是設定的機械論世界觀把非人的一切都看作機械性的對象,而看不到自然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也看不到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二是還原論的方法論認為只要認識了構成事物的基本單元,就徹底認識了事物;三是重分析,輕綜合,過分重視對特定對象的分析、“解剖”,不重視事物與其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四是征服性、擴張性的技術設定只有人才是主體,非人的一切都是機械性的東西,因此只是供人類使用的工具。擴張性、征服性科技使人類空前強大,但又把人類置于巨大的危險之中。[33]史兆光在《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倫理視閾》一文中指出:“剖析海洋環境污染、海洋資源掠奪性開發、海洋技術負面效應對海洋生態平衡的影響,說明建立全球性海洋可持續開發倫理觀的必要性,即破除人類中心觀念,樹立公平原則,明確人類沒有理由剝奪海洋生物對海洋自然資源與環境享用的權利。”[34]作者其實就是對由海洋科技引發的倫理問題進行研究、探論。
量衡制度研究論文
一、古代中國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會度量衡的萌芽
中國古代計量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末期[4-6]。古書記載,黃帝創立了度、量、衡、里、數五個量,命大撓作甲子以記日。堯命令羲、和兩人參照日月、星辰制定歷法。舜東巡時協調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時季節,統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規矩準繩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長、體重作為長度和重量標準等,這些傳說記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時代計量發生的萌芽情況[4,5]。
(二)商周時期計量器制的出現
商周時期已出現度量衡器制和計量年月日的歷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積單位“田”字;采用干支記日法和“十三月”的記載。商代歷法以366天為一年,一年分為12個月,每逢閏年加一個月。計量晝夜時刻的漏刻,相傳始于黃帝,應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中的符號,可推測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前或同時,重量計量已經產生并得到應用。
(三)春秋戰國—度量衡發展繁榮時期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對比研究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科技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比較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科技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比較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科技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昌盛的秦漢文化教案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初中歷史教案: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