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16:33: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典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深究激進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
美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霍華德?J?謝爾曼(HowardJ.Sherman)在一篇發表于1984年第4期《經濟教育》雜志上的題為《當代激進經濟學》的文章中,就當代激進經濟學的先驅,激進經濟學的社會根源,激進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一般激進范式,以及激進經濟學的某些特殊的應用等問題,做了深入的討論。
該文關于當代激進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觀點的比較分析,尤為引人注目。本文擬對其分析略做評介。
一、關于當代激進經濟學的先驅
謝爾曼首先指出,雖然某些美國激進經濟學家曾經受到了索爾斯坦?凡勃侖(ThorstEinVenlen)以及美國其他持不同意見的經濟學家的影響,但大多數激進經濟學家無可爭議地受到了卡爾?馬克思的鼓舞,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所引用的方法,都受到了馬克思的影響。
謝爾曼揭示了作為激進經濟學理論基礎的馬克思的哲學。他認為,馬克思有四個主要的同科學哲學相聯系的信條。第一,馬克思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他認為,沒有超自然的世界,以至于人們必須使其分析立足于這個世界的事實的基礎之上。第二,馬克思相信科學決定論,認為,任何給定的事件,包括我們自己的行為,都可能根據先前的事件來解釋。第三,馬克思相信一種辯證法,這種辯證法表明,人們必然總是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現象同其他現象是相互聯系的嗎?任何過程的兩個明顯對立的方面是實際相關的嗎?這種關系是矛盾的關系還是合作的關系?我們觀察的某些緩慢的變化將導致某種相關的變化嗎?如果存在質的飛躍,那么,是何種緩慢的變化導致這種質的飛躍?第四,馬克思是一個講究道德原則的人文主義者。既然沒有比人性更高的東西,那么,改善人的生活便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但是,馬克思在對于階級利益的分歧和矛盾的認識上卻不同于功利主義者,例如,合乎道德的最好政策從奴隸和奴隸主的各自的觀點上看是不同的。馬克思也認識到沒有脫離道德價值的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每個有價值的論斷都是事實和價值的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應當反映被壓迫、被剝削團體的道德價值。
由對馬克思哲學的討論,謝爾曼進而探討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他指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把歷史看作是由兩個因素構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經濟基礎(或生產方式)和社會-政治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不僅僅是土地、勞動、資本和技術等的技術成分(馬克思稱之為生產力),而且還是人們的生產關系——特別地說,是經濟過程中的階級關系。社會上層建筑包含(a)制度,例如政府、教育制度和家庭;(b)思想觀念,從個人的心理觀念到科學思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作為一個統一體相互作用,各自都決定其他方面。馬克思既反對思想觀念(它們自身不能得到解釋)決定經濟基礎的狹隘理論,也反對經濟基礎(它們自身也不能得到解釋)決定思想觀念和制度的狹隘的理論。
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
2002年10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致福軒做了題為“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的報告。在比較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蘇東的休克療法基礎上,林教授提出了自生能力的概念,探討了自生能力和比較優勢之間的關系,并擴展了對新古典經濟學體系所包含的基本假設的分析。最后,林教授結合中國改革的事實,提出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要著重提高企業的自生能力。下面是林教授報告的摘要:
中國改革到90年代初,各項經濟宏觀指標表現都非常好。當時大多數著名的經濟學家只是對中國改革好奇,但并不看好;他們從新古典經濟學出發,為蘇聯和東歐的改革提出了“休克療法”,認為休克療法能夠幫助蘇東改革超過中國。到現在,兩種改革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休克療法遇到了巨大的困難,蘇東國家的經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盡管中國經濟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是中國的經濟還是在迅猛發展。在對比這兩種經濟改革之后,林教授提出了質疑:為什么這些經濟學大師們沒有預測到,也無法解釋推行“休克療法”遇到的困境?又為什么不看好中國的經濟轉型呢?
理論是用來解釋現象的邏輯體系。檢驗理論的標準是內部邏輯自恰和理論的推論要與觀察到的現象相一致。理論體系也是一樣的,從最基本的假設出發,能夠用來解釋一系列經濟現象。比如新古典經濟學可以應用到消費者行為、廠商理論和國際貿易等領域。但當理論或理論體系的推論和觀察的現象不一致時,就有必要對理論或其體系進行改進。
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提出的休克療法沒有獲得預期效果,新古典經濟學也無法很好的解釋實際改革進程中遇到的困境,這時我們就有必要對新古典經濟學做一番反思。問題不是出在經濟學大師們不了解現實或者理論模型,而是新古典理論體系本身不適合解釋轉型經濟,問題的根源出在新古典的一個暗含的基本假設——自生能力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在馬歇爾的時代就比較完整了。除了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設之外,它還有一些暗含的假設,如信息是充分的,無交易成本等。斯蒂格勒提出了信息不充分獲得信息需要成本,斯蒂格里茨和阿克羅夫等提出了信息不僅不充分而且還可能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形,科斯率先提出了交易成本,認為企業是節省交易成本的一種方式。這些研究放松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暗含假設,拓寬了新古典經濟學對現實經濟現象的解釋能力。然而,思考不同轉型經濟改革過程的經驗和教訓,新古典經濟學還有一個暗含的假設,即企業具有自生能力的假設。
所謂自生能力,是指“在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只要有著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預期這個企業可以在沒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護情況下,獲得市場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潤率。”這個假設在解釋發達國家的經濟現象時是合適的,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在競爭市場上如果好好經營還不能賺錢,大家就不會投資,這樣的企業就不會存在,所以,存在的企業應該有自生能力。而在轉型國家里,自生能力的假設就不成立了。很多企業即使有了正常的管理,在競爭的市場中也無法獲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預期利潤率的。新古典提出的“休克療法”卻依然假定了轉型國家中的企業具有自生能力,顯然和現實不符合,其提出的政策建議推行的結果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轉型經濟中的企業不具有自生能力,可以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理解。在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一個企業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決于它的產業、產品、技術選擇是否和這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是否一致而定。如果不一致就沒有自生能力,日本的農業就是一個例子,日本的農場都是自耕的小農,所以,不會有公司治理和管理的問題,但日本土地稀缺,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在日本不具有比較優勢,勞動力也貴,勞動密集的農產品也沒有比較優勢,因此,日本農場的生存必須依賴日本政府的補貼和關稅保護。
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
2002年10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致福軒做了題為“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的報告。在比較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蘇東的休克療法基礎上,林教授提出了自生能力的概念,探討了自生能力和比較優勢之間的關系,并擴展了對新古典經濟學體系所包含的基本假設的分析。最后,林教授結合中國改革的事實,提出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要著重提高企業的自生能力。下面是林教授報告的摘要:
中國改革到90年代初,各項經濟宏觀指標表現都非常好。當時大多數著名的經濟學家只是對中國改革好奇,但并不看好;他們從新古典經濟學出發,為蘇聯和東歐的改革提出了“休克療法”,認為休克療法能夠幫助蘇東改革超過中國。到現在,兩種改革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休克療法遇到了巨大的困難,蘇東國家的經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盡管中國經濟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是中國的經濟還是在迅猛發展。在對比這兩種經濟改革之后,林教授提出了質疑:為什么這些經濟學大師們沒有預測到,也無法解釋推行“休克療法”遇到的困境?又為什么不看好中國的經濟轉型呢?
理論是用來解釋現象的邏輯體系。檢驗理論的標準是內部邏輯自恰和理論的推論要與觀察到的現象相一致。理論體系也是一樣的,從最基本的假設出發,能夠用來解釋一系列經濟現象。比如新古典經濟學可以應用到消費者行為、廠商理論和國際貿易等領域。但當理論或理論體系的推論和觀察的現象不一致時,就有必要對理論或其體系進行改進。
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提出的休克療法沒有獲得預期效果,新古典經濟學也無法很好的解釋實際改革進程中遇到的困境,這時我們就有必要對新古典經濟學做一番反思。問題不是出在經濟學大師們不了解現實或者理論模型,而是新古典理論體系本身不適合解釋轉型經濟,問題的根源出在新古典的一個暗含的基本假設——自生能力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在馬歇爾的時代就比較完整了。除了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設之外,它還有一些暗含的假設,如信息是充分的,無交易成本等。斯蒂格勒提出了信息不充分獲得信息需要成本,斯蒂格里茨和阿克羅夫等提出了信息不僅不充分而且還可能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形,科斯率先提出了交易成本,認為企業是節省交易成本的一種方式。這些研究放松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暗含假設,拓寬了新古典經濟學對現實經濟現象的解釋能力。然而,思考不同轉型經濟改革過程的經驗和教訓,新古典經濟學還有一個暗含的假設,即企業具有自生能力的假設。
所謂自生能力,是指“在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只要有著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預期這個企業可以在沒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護情況下,獲得市場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潤率。”這個假設在解釋發達國家的經濟現象時是合適的,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在競爭市場上如果好好經營還不能賺錢,大家就不會投資,這樣的企業就不會存在,所以,存在的企業應該有自生能力。而在轉型國家里,自生能力的假設就不成立了。很多企業即使有了正常的管理,在競爭的市場中也無法獲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預期利潤率的。新古典提出的“休克療法”卻依然假定了轉型國家中的企業具有自生能力,顯然和現實不符合,其提出的政策建議推行的結果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轉型經濟中的企業不具有自生能力,可以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理解。在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一個企業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決于它的產業、產品、技術選擇是否和這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是否一致而定。如果不一致就沒有自生能力,日本的農業就是一個例子,日本的農場都是自耕的小農,所以,不會有公司治理和管理的問題,但日本土地稀缺,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在日本不具有比較優勢,勞動力也貴,勞動密集的農產品也沒有比較優勢,因此,日本農場的生存必須依賴日本政府的補貼和關稅保護。
古典經濟學對經濟理論的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古典學派人口理論勞動價值論報酬遞減
論文摘要:在古典經濟學派中人口經濟理論占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斯密和李嘉圖在各自的分配理論中都較為詳細地論述了人口問題。作者對古典經濟學派的人口問題以勞動價值論為主線加以分析,闡述了人口與財富、人口與收人之間關系的經濟學說。同時,對以馬爾薩斯為代表的反人口主義的現實根源和理論依據進行了分析
一、威廉·配第的人口經濟思想
古典經濟學派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初期。其創始人威廉·配第就開始探討人口問題。配第提出了著名的勞動創造價值思想,認為“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從而把土地和人的勞動看成是構成社會經濟生活的兩大要素。但是威廉·配第對于人口的考察還不僅僅局限于人口數量,是從勞動性人口的角度來考察這一問題。這主要是基于他的人口眾多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這一思想。配第認為生產性人口是一國財富增長的重要因素。但這種與財富增長聯系在一起的人口,不是單純的人口數量,而是具有一定經濟質量的人口。他認為一國財富的規模取決于人口數量、勤勉程度和技藝水平。由于一國人口在一定期間內是穩定的,因而配第重視從事生產性勞動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根據這一思想,配第實際上把一國的人口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從事物質財富或對國家具有實際效用和價值的物品生產的人、以及不生產這些東西的人,包括土地耕種者、手工業者、還遠、上人、士兵;第二類人包括醫生、僧侶、律師、政府官員等。他主張限制第二類人的數量,增加第一類人的數量,以增進一國的財富。“人口稀少,是真正的貧困。一個800萬人口的國家所擁有的財富,將是有著相同國土面積但人口卻只有400萬的國家所擁有的財富的兩倍。而對于同一統治者來說,他們統治較多人口與較少人口的花費是相差無幾的”。
威廉·配第的人口思想之所以把生產性人口數量看作是國家財富的標志主要是來源于重商主義的人口思想以及當時英國的法令政策。重商主義的人口思想主要是“人口眾多、人們勤奮工作,不僅能提供大量的為保護國家榮譽和財富而戰斗的士兵和水手,并且能夠保證勞動力的充足供應從而可以保持較低的工資水平。”“較低的工資水平,其亦可以降低出口產品的價格,從而增加黃金的流入;其二可以減少人們的懶惰,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勞動力大軍”。重商主義的人口觀點明顯的表現在了當時的英國的政策和法令上。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統治時期(1509一1547),英國一共有7200名小偷被絞死。并在1536年頒布法令,宣布身體健全的流浪漢將被割去耳朵。1572年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也通過一項法令:未經當局許可的14歲及14歲以上的乞丐都要受到鞭打并被打上烙印,除非有人愿意雇用他們;若第二次觸犯,如果沒有人愿意雇用他們,他們將被處死;若第三次違反法令,將被視為重罪犯立即處死。
在《賦稅論》中,配第也是贊成重商主義的“充分就業”觀點。他提出的按人頭征稅的理由就是“這可以激勵所有的人將他們的孩子送到適合孩子能力的地方去工作賺錢,用這些收入所得來支付每個孩子自己的人頭稅。”配第反對處死小偷,但卻主張將它們變為奴隸。這說明,像其他重商主義者一樣,威廉·配第也贊成國家應該擁有大量的人口。
古典經濟學價值論論述
國內外學術界對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的評判,有的集中于其邊際效用論,認為邊際效用存在難以衡量的難題;有的認為其價值論是一種主觀主義的產物,因而是非科學的理論體系。本文從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與牛頓自然哲學觀的關系出發,或者說從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是牛頓自然哲學觀影響下的一種理論建構的角度,通過具體比較兩種理論體系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深入認識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的實質。
一、線性因果決定論與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
新古典經濟學家并不是物理學家,我們不能說新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是牛頓自然哲學觀的翻板,但鑒于牛頓自然哲學觀的巨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幾乎遍及當時所有的學科,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論深受牛頓自然哲學觀之影響,認為線性因果決定論是經濟學家研究經濟現象、建立價值理論的方法論前提就不足為奇。具體而言,這種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古典經濟學家相信經濟現象服從嚴格的因果決定論
重建經濟學價值理論,沒有方法論的指導是不可想象的。新古典經濟學家所處的時代是牛頓自然哲學觀取得巨大勝利的時代,仿照牛頓力學體系建立一門精確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是當時經濟學家的目標和夢想,而牛頓力學體系中因果決定論的巨大解釋力給予了經濟學家們極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啟示。正因為如此,門格爾在其主要作品中開宗明義地宣稱:“一切事物都受因果規律的支配。這個大道理是沒有例外的;并且,我們若要在經驗的范圍內,去找尋這個原理的相反例子,也將是徒勞無益的。不斷進步著的人類發展,不但沒有動搖這個原理的正確性,而且還使人們對于這個原理的使用范圍的認識,比從前更為擴大。所以,對這個原理不可動搖的和不斷增長的承認,是與人類的進步相結合的。”隨后他又指出:“我們人類從這一狀態到與此相異的另一狀態的過渡,除依從因果規律而外,其他都是不可想象的。”[1]可見,門格爾對于按照因果規律認識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是深信不疑的,其他的新古典經濟學家也都強調邏輯推理,重視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認為經濟現象服從嚴格的因果決定論,否則科學的經濟學價值論是難以建立起來的。
(二)新古典經濟學家把線性因果決定論作為建立理論體系的方法論武器
古典政治經濟學分析研究論文
摘要:古典政治經濟學對后來誕生的經濟學理論起著奠定基礎的功能,甚至成為經濟學新范式的標尺。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為古典經濟學所發現和尊崇。在完全放任條件下經濟活動需要“看得見”的手進行干預。經濟過程的循環往復激勵著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與制度性保護。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趨同化經濟思想馬克思
0引言
古典政治經濟學派指的是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并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不可否認的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結構對后來的經濟學家發生了深遠影響。古典政治經濟學受到過度地膜拜,似乎發展成為了許多后世經濟學理論框架的起點和基準線。著名古典經濟學家史密斯(Smith),理查德(Ricardo),馬爾薩斯(Malthus),米爾(Mill),甚至包括馬克思(Marx)和凱恩斯(Keynes)撰寫的傳世之作為當時社會的經濟過程描繪了第一幅藍圖。經濟學理論自此不斷發展,現今流派紛呈,不過,古典經濟學看來已經構成現代經濟學理論趨同化的理論起點。
1市場自我調節理論
小議新古典經濟學看就業促進策略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我國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為此國家采取了各種措施和手段來解決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本文試圖從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角度論述我國的就業促進戰略。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失業理論
新興古典經濟學以超邊際分析來復興古典經濟學思想,把研究重點放在分工與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上。在楊格看來,分工包含著三個方面:一是個人的專業化水平;二是不同專業的種類數;三是生產的迂回度。而生產的迂回度是工業化的一個主要特點,工業化發展的程度越高,迂回生產鏈條的長度就會越長。伴隨著新技術的產生和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或經濟增長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分工水平演進的過程,表現為個人專業化水平加深,生產的迂回程度提高,迂回生產鏈條上每個環節的產品種類數增加,而這意味著不斷出現新的專業和分工領域。
根據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失業是與分工相關聯的一種經濟現象。如果沒有分工,整個社會都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時,不存在失業;當整個社會處于完全分工狀態,每個人都進行專業化生產時,社會也沒有失業。失業發生在一定水平的分工階段上。從一般意義上講,當分工演進機制受阻,原來的專業化生產不能進行時,從事專業化生產的勞動力既不能重回自給自足狀態,也不能躍進到新的分工水平狀態,失業便會產生。具體而言,新興古典經濟學解釋失業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式是分工網絡的可靠性,即交易風險來解釋失業現象。在新興古典產權理論中,若每個交易都有一個失敗的風險,則當外生交易效率改進時,均衡的分工水平會上升,而整個經濟分工協調完全失靈的風險也上升。但是因為外生交易效率改進時,增加的分工好處大于增加的總外生交易費用和增加協調失靈風險的壞處,所以人們會從這些相互沖突的效果之間的最優平衡角度,同時選擇高分工水平和高協調失靈的風險。而高分工水平意味著商業化程度、大市場容量和高總量需求,分工協調失靈的風險則意味著人們在協調失靈中可能被迫回到自給自足的低生產效率。因此,整個經濟分工協調失靈的風險意味著大規模失業的風險。
第二種方式是所謂整數理論來解釋失業現象。所謂整數問題就是瓦爾拉斯均衡存在的整數條件,即能產生最高效用的角點均衡中,選擇專業化模式的角點均衡人數必須是整數。假定一個經濟中只有3個人,當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出現分工,瓦爾拉斯全部均衡意味著每個專業有1.5個人,這與整數條件不符。因此瓦爾拉斯均衡可能不存在,但如果3個人中有一個人的生產率低于其他兩人,則瓦爾拉斯均衡仍會存在。而兩個生產率高的人會發現,與生產率低的人進行分工將會影響他們的收入。所以,他們將會形成一個瓦爾拉斯均衡并將生產率低的人排除在分工之外。生產率低并不是這個人被排出分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整數條件不滿足。因此他是在愿意卷入分工且當整數條件滿足時也能卷入分工,但卻因整數條件不滿足而被迫處于市場和分工之外。這類失業就是非自愿失業。
淺析古典經濟學與產業分工的關系
一、新興古典經濟學對服務經濟研究的適用性分析
服務業是實現分工的重要保障,經濟要素的流通靠服務業實現,信息、情報、技術等服務業對于分工的協調具有決定性的意義.AllenYoung的《遞增報酬和經濟進步》發展了斯密關于“分工受到市場廣度的限制”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是一種“網絡效應”.在分工網絡中,經濟因為分工而產生整體的遞增報酬,服務流通網絡與市場的規模相互決定.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為服務經濟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分工、專業化、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成反比),內生和外生等基本概念可以為經濟現象特別是服務經濟現象給出新的解釋.服務經濟是分工與專業化的產物,也是分工的過程體現.在經濟實現的過程中,大量的服務經濟是作為交易費用的形態出現的,服務經濟對交易效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內生和外生成本的概念可以用來很好分析服務經濟本身的效率.
二、服務經濟、分工與專業化
服務業的發展是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結果.服務最深刻的根源在各類勞動的獨立化和社會化,也就是生產勞動社會分工的發展.社會專業化和協作化的程度越高,與此相應的服務業的發展越快.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水平提高,組織管理水平同時也大大提高,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促進了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自我服務轉化為社會服務.服務業發展與分工演進是互為因果的關系.斯密定理指出,市場的范圍決定分工的程度.服務業的核心部門流通服務業如商業、金融、交通、信息、物流等,都是通過建立市場網絡來提供服務的,服務業將分割的市場在空間和時間上聯接起來,服務業的發展某種意義上直接決定了市場的范圍與深度,也決定了市場分工的水平.此外,服務業功能性部門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如咨詢、技術支持等行業,作為高效的中間投入為生產服務的同時,更加速了信息傳導,強化了各類資源的整合能力,大大減少了社會分工試錯過程的盲目性,間接推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發展.
三、工業經濟與服務經濟的融合發展
一些研究者將服務經濟簡單地等同于“發達經濟階段”、“后工業化社會”、“豐裕社會”.事實上,“服務經濟”雖然在表面數字結構上有其突出的特征,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代表著原有的工業經濟增長路徑的逐漸改變,并隨之不斷延伸拓展、以及從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會生產生活特征.
約翰·羅默新古典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述評
約翰·羅默(JohnRoemer)是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價值取向和關于社會的基本假設方面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但同時又維護新古典經濟理論。他為之做出決定性貢獻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已被稱之為“新古典馬克思主義”。該學派認為,要解決很多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不僅是適當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羅默的學術經歷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幾個時期:1980年以前,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成份占主導地位;1980-1985年間,他的新古典馬克思主義思想成份達到頂點;1985年以后,他的新古典主義思想成份到達頂點,而馬克思主義思想成份有所減弱。
一、新古典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形成
1975年,羅默偶然讀到了一本森島通夫的著作(1973),森島證明,可以運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來對馬克思的經濟思想進行精確的研究。森島的著作對羅默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在接下來的4年中,羅默以置鹽信雄和森島創建的模型為基礎,對經典的馬克思主義問題進行研究。他系統地提出了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的一般均衡模型,并且利用其技術推導出一種必要和充分條件,證明了森島所謂的“基本馬克思主義定理”的正確性:對工人的剝削相當于均衡狀態下的一種正的利潤率。而且,在羅默的模型中,不同企業之間利潤率相等是作為一種均衡條件而出現的:森島的模型不是一個均衡的模型,只是簡單地假設了這一點。
在這一時期,羅默寫了幾篇關于利潤率下降問題的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概括了置鹽的觀點:在一個資本家采用成本-節約創新的經濟中,只要實際工資保持不變,利潤率將永遠不會下降。在羅默的模型中,他假設資本家對于一種新技術的經濟壽命有著理性預期。然而,如果固定資本在經濟上比預期時間更早地被廢棄了,那么由于技術變革的速度很快,利潤率就會下降。不斷提高的實際工資是利潤率下降的另一個途徑。因而,資本主義是否會傾向于經歷一種下降的利潤率問題,包含著實際工資與技術變革之間的聯系,以及資本家是否是缺乏遠見的。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分析基礎》
大體而言,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術成就正處于一種相當沉悶的狀況。其主要的解釋模式是機能主義和結構主義:前者表明,社會制度和行為方式可以用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利益來加以解釋;而后者認為,結構的強制力沒有給個人選擇行為留下任何空間。就方法論而言,個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屬于“資本主義”概念論的領域,而且與馬克思主義是不相容的;解析論理學、統計數據分析和數理經濟學也是如此。
新興古典商業交易認知綜述
[摘要]新興古典經濟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依托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新框架,將貿易的起因歸結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而對貿易的原因給出了新的解釋思路,使貿易理論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規模報酬遞增,是一種內生動態優勢模型,是貿易理論和貿易政策統一的模型,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的模型,能夠整合各種貿易理論,是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關鍵詞]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分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楊小凱等人創立的新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經濟學放棄了新古典經濟學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分的假設,引入了專業化經濟和交易費用作為核心概念,運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將古典經濟學中最有價值的分工思想形式化,并在新的框架中,將現代經濟理論進行重新組織,對各種微觀和宏觀經濟現象做出解釋。該學派認為,各種經濟現象都是勞動分工的內生演進引起的,貿易作為勞動分工的一個側面,也可以從分工角度進行解釋。新興古典經濟學在新的框架下,對傳統的貿易理論進行重新思考,并以新框架為依托,對貿易理論的基本問題給出新的解釋,創立了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一、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對貿易理論的歷史考察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對貿易理論的創新正是始于對貿易理論發展主流評價的重新思考,其中包括對貿易理論的源頭和發展線路的考察。
1.重新定位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原理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