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0:21: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典舞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典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摘要:中國古典舞作為中國文化的精華日益受到重視,但目前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過于注重舞蹈的外在形式,忽略了舞蹈的情感表達;過于強調對古典舞的繼承,忽視了對其進行創新。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重視古典舞蹈的情感表達和創新。
關鍵詞:古典舞;教學;問題;應對措施
舞蹈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主要強調的是舞蹈表演者通過不同形式的身體動作以及伴隨的表情等來表現舞蹈中蘊含的豐富情感。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度,舞蹈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進步,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舞蹈。一般來說,古典舞的形成主要兩種途徑。一種是在傳統的民間舞蹈的基礎上通過代際相傳積累發展而來,這些民間舞蹈通常是由一些民間故事或民謠改編而來,表現了當時當地的生活面貌和風土人情,鄉土氣息濃重,比較貼近現實生活;另一種主要是一些達官貴人或是宮廷中的專業編舞者創作的舞蹈,這類舞蹈通常恢弘大氣或是形式華麗,比如我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蘭陵王入陣曲》,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通過肢體動作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總的來說,中國古典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用舞蹈的藝術形式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為了更好的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形成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舞蹈,加強對中國古典舞蹈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是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在高校中開設相關的中國古典舞課程有助于新一代的年輕人深入的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斷增強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然而,通過查閱文獻和進入中國古典舞教學的課堂中考察,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各個學校在開設中國古典舞教學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很多問題和不足,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通過分析可知,中國古典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中國古典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在教學方式上,當前的中國古典舞課堂主要還是延續了普通教育中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一般來說,課堂上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優勢,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教學內容上,舞蹈教師通常只是單純的向學生傳授舞蹈的基本動作,比如手指怎么擺,腳的位置應該放在哪里等等,強調動作的精準化和標準化,學生只能在老師的嚴厲指導下不斷的重復動作的練習,日復一日地做同一個動作,學生難免會產生厭惡心理,如果遇到舞蹈教師太過嚴苛,不近人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是會受到巨大的打擊。
高校古典舞蹈教學模式分析
我國具有深厚的舞蹈文化,傳統的舞蹈代表我國不同時期的藝術發展形式,是我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瑰寶。古典舞在我國高校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北京舞蹈學院是我國古典舞教學的代表院校之一,經過長期的古典舞教學模式探究,通過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系統,我國古典舞教學發展光大。
一、高校古典舞蹈教學的概述
中國開展古典舞研究最早的學校是北京舞蹈學院,從1980年開始設立對應的古典舞教學活動,通過系統性地研究古典舞,將其融入教學中,用實際的教研成果展示古典舞在教學方面的突破。北京舞蹈學院的資深學者與專家花費10年時間,逐步將原有的基礎性古典舞教學轉為高等教育方向,并在此期間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古典舞教師,他們曾為古典舞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自此以后,其他院校在北京舞蹈學院的帶動下開設古典舞專業,為古典舞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現今古典舞已然是高校舞蹈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僅融匯幾代舞蹈人的努力,更是將中國的傳統舞蹈發揚光大的有效途徑,為國家培育高素質的舞蹈人才。古典舞將我國古代文化生活更好地彰顯出來,不僅通過肢體展示當時的舞蹈形式,還通過肢體語言向世人傳遞中華文明,所有古典舞具有較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其中的每個動作都有深意,每個舞步都要表達情感。古典舞的關鍵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每一個舞者,如敦煌舞沒有專門的舞蹈資料,很多舞蹈動作都是從敦煌的壁畫上臨摹下來的,這就要求舞者將固定的動作進行流暢組合,每個動作的過渡都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構建古典舞的教學模式
1.現存的古典舞教學模式
(1)銜接型古典舞教學形式古典舞教學活動中銜接型教學模式是關鍵,該教學模式的特點是讓藝術院校中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進行系統性銜接。簡而言之,即具有中等專業教育的教學基礎,能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該類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完整的學科建設、雄厚的師資、穩步的科研水平、較強的學生素養。(2)創作型古典舞教學模式關于古典舞發展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舞劇目創作研究和表演形式研究,通過這兩點能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隨著時代進步與發展,永不停歇地進行創新才是這個時展的關鍵所在,也是真理所在。高校開展古典舞教學活動要有雄厚的資金作支撐,通過不間斷的創新活動讓發展更平穩。近幾年,很多好的古典舞劇目涌現出來,它們具有特殊的編排形式和表達形式,教師通過創新古典舞的編排方式提升自身的編排能力,訓練學生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使學生在契合古典文化對古典舞的人物表達和文化體現上有新的突破。很多舞蹈教師推陳出新,將古典舞與現代舞或者街舞結合在一起,創造新的舞蹈形式,通過古典詮釋現代,通過現代解讀古典,現代舞蹈形式與古典舞蹈形式的配合可謂相得益彰,為古典舞的發展添磚加瓦。
簡析戲曲舞蹈中古典舞的特征論文
摘要:中國戲曲是一個值得我們珍惜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璀璨的產轉。因為她融合了文學,美術音樂,武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武術和舞蹈中蘊含了大量的舞蹈動作,置終形成了風格獨特、韻律優美的戲曲舞蹈。而中國古典舞是我囝舞蹈莽前輩在50年代研究總結創新出的具有中國古典風格的舞蹈學派,它主要是借鑒芭蕾舞的訓練手法,結合我國的戲曲.武術.雜耍等藝術彤式,形成的一種舞種。既然戲曲中蘊含著舞蹈,古典舞蹈中又融合了戲曲,那么,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戲曲舞蹈到底有著怎么樣的淵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戲曲舞蹈中國古典舞
華夏文明古國__中國,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孕育著中國獨特的文化。在這個大的傳統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國式的藝術文化,如中國的戲曲、武術、舞蹈等等。在我們這么豐富的文化國度里,如何更好的保護和發展我們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文化呢,這是我們每個從事各種領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當代中國的舞蹈發展中,中國古典舞存在著一種迷失發展方向的局面。中國古典舞是我國舞蹈界前輩在50年代提出的一門新的課題,它主要是借鑒芭蕾舞的訓練手法,結合我國的戲曲、武術、雜耍等藝術形式,形成的一種舞種。那么中國的古典舞在古代時期真的是以這種藝術形式存在的嗎?我們還有待考究,因此,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在中國傳統文化—戲曲中,尋找答案。
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一條血脈,又是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實際人生活動的戲劇形態,保存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許多歷史文化特征。它有別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戲劇。它并不“早熟”,但它卻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列為世界上三種古老的戲劇。正因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從中來探索中國古典舞的身影。
戲曲始終趨于融合,趨于歌、舞、劇三者的綜合,戲曲經歷了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間生活都鋪展于小小的舞臺,也為了使過著單調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觀看戲曲時感受到種種意想不到的精神娛樂。中國戲曲是在文學、音樂、舞蹈各種藝術成份中都充分發展,相互兼容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對話、動作為表現特征的戲劇樣式。
古典舞蹈教學多元化訓練分析
一、我國中職古典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古典舞蹈的理解過于表面化。在中職的古典舞蹈教學中,學生和教師對于古典舞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只是重視其外形的形體美,對于內涵并不了解和重視,在教學中也過于重視對動作和形體的訓練,但是更深層次的靈魂融合并不重視,所以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古典舞蹈中的動作,但是對于舞蹈并沒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這就使得舞蹈徒具其型。(二)教學方法比較古板。在中職的古典舞蹈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學都是依照傳統的方法進行示范和表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追求動作的規范性,這樣長時間的教學下來,就會使得學生對于古典舞的興趣降低,表現也會更加古板和僵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這些都會對中職的古典舞蹈教學造成不利的影響。(三)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明確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的效率、質量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現在的古典舞蹈教學普遍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現在的中職古典舞蹈教學中,教學目標普遍不清晰,很多的教師都是按照課程進度逐步開展教學活動,用古板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但是對于具體的教學目標和相關的要求都不清楚,這樣就使得教學活動本身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對于古典舞蹈教學有十分不良的影響。(四)學生基礎差。大多數中職的學生屬于零基礎,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在小學或是初中參加過學校的舞蹈演出,但是同樣沒有接受過正規專業的古典舞蹈學習和訓練,這就使得教學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教學的質量下降。
二、我國古典舞教學中的多元化訓練方法
(一)基礎訓練。古典舞蹈的基礎訓練是十分重要的,是舞蹈的基礎,也是舞蹈訓練中最為重要和最為核心的課程,舞蹈的基本功包括很多方面,主要的功效是提高腰部和腿部的軟度以及力量,幫助舞者更好地完成各個舞蹈動作。舞蹈的基本功訓練是舞蹈教學中極為重要的課程,通過對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克服自然形態的各種毛病,掌握正確的形態;訓練其肢體的柔韌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緊張、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關節的柔韌力量。培養其音樂感和伴隨音樂靈活、自如地運用手、眼、身、法、步各種動作的風格韻律。所以在進行古典舞蹈的訓練和教學中,要注意加強對基本功的訓練,注重學生的腰部和腿部柔軟度的訓練。(二)身韻訓練。身韻訓練也是古典舞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古典舞對于舞者的形體和身韻等的要求十分高,需要舞者具有優美的形體、高超的技巧和相應的神韻,要讓觀眾從中體會到舞蹈想要傳達的情感和思想。中國古典舞“神形兼備”是中華文化的根基精神,而身韻教學法為古典舞供給了最基本最關鍵的元素,它將外在練習“身法”和內在陶冶“神韻”相聯系,把“形、神、勁、律”作為古典舞動作元素,并將它們結為一體,振其形,攝其神、模其勁、順其律,作為實現身韻教學的目的,并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按照這個標準去做。身韻具有自身的系統性和練習要求,它練習學生“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有著高藝術賞識價值。因此身韻課不僅能獨立的進行教學,還可以把它看成中國古典舞教學諸環節的精髓的有機組成部分。身韻的訓練就是舞蹈語言的訓練,主要的動律特征有提、沉、沖、靠、含、腆、移等,并以此為基礎,發展成為一套具有邏輯性的、可發展的語言結構、短句訓練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加強對學生的基本功訓練之外,還要對學生講解舞蹈語言的相關知識,要對一個舞蹈進行比較詳細的分析,讓學生對其中的舞蹈語言表達有充分的了解,這樣能夠在表演中更好地應用相應的技巧等,更好地進行表演。
三、結束語
隨著世界日益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21世紀作為多元化的世界,對我國古典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用開放的意識去感應時代的脈搏,實現古典舞藝術和訓練教學的多元化,在教學中要合理使用多元化的訓練方法,提高古典舞蹈教學的質量,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舞蹈人才。
高校古典舞蹈教學論文
一、構建高校古典舞教學的必要性
古典舞是我國古文化的傳載體,它體現不僅僅是肢體動作的展示,它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很濃厚的文化觀念和舞蹈內涵,它的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深意,每一個舞步都在表達著人物的不同情感。古典舞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每一個舞者,培養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舞蹈者。
二、構建古典舞教學模式
(一)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學模式
1.銜接型古典舞教學模式
銜接型古典舞教學模式是最為基礎的一種古典舞教學模式,它就是將藝術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進行一個銜接式的教學,通俗的說就是具有中等專業教育基礎,能夠開始接受高等教育發展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學科建設完善,師資隊伍雄厚,科研水平穩步提高,學生專業素質較強,教學成績斐然等特點。
我國古典舞蹈蘊含俠義精神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古典舞;俠義精神;中國傳統;人文精神
論文摘要:中國古典舞對包括“俠義精神”在內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及發揚有著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也是中國古典舞成長之根基,尤其在中國古典舞的劇目創作上,我們更要把這些精神財富放在核心的地位,這樣才能真正推動中國古典舞的發展。
在當代藝術從中,“俠義精神”以它特立獨行的處世情懷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蓋世豪情,傲然在我們的面前:武俠電影《臥虎藏龍》、《英雄》在全球刮起了一陣“俠義”旋風,它們讓全世界都明白了“友難傷、國難忿”的中國武俠精神含義;
“武林盟主”金庸先生所著的諸多“武俠天書”中,在天馬行空、腥風血雨的背后,更向人們闡述的是俠義世界里朋友間的友愛之情、親人間的尊愛之情、夫妻間的忠愛之情等……在瞬息萬變的今天,“俠義精神”受到了大家普遍的關注和積極的宣揚。金庸先生認為:“現在中國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狹義的‘俠義精神’表現為對于弱勢群體的救助,而廣義的‘俠義精神’則是民間力量和聲音對國家和社會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當今社會,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以后,對包括“俠義精神”的一些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正在漸漸淡漠。那么中國古典舞,為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有必要,也有這個責任,通過更多的優秀作品來對“俠義精神”有所涉及,使人們在欣賞藝術的時,能夠重拾中國的優良傳統精神。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俠義精神
中國古典舞身韻課在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一、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的特點
當代中國古典舞教學的過程中最有效果的一項成果便是“身韻”,其主要具備一定的特點,促進中國古典舞的逐漸向自身的舞種化以及規范化邁進。身韻課屬于一個比較完整的舞蹈訓練體系,并為也是同創作和表演相互聯系的一種充分表現中國古典舞特色的體系。從當下的舞蹈教學的角度來看,舞蹈者針對中國古典舞身韻培訓的重要性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只是處在一個比較模糊的階段,在中國古典舞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的認識到身韻的價值,所以也沒有將有關身韻方面的教學同中國古典舞的教學相結合。為了能夠促進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應該將身韻的訓練視為核心內容,并且需要認真對待。
二、分析中國古典舞身韻課在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分析舞蹈教學中身韻課“元素”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典舞具有獨立的語言性。在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的過程之中,“元素”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針對舞蹈教學具有積極的影響。中國古典舞一直屬于一種具備民族文化精神的舞蹈,直至身韻出現之后,導致中國古典舞具備了自身的規范化和舞種化,同時身韻也打破了傳統舞蹈的限制,提煉出具有“元素”化的舞蹈動作。在身韻訓練中的元素包含幾個方面,即提、移、沉、腆、沖、含、靠和旁提等,然而具有中國古典舞氣息的舞蹈動作中與其元素具有密切的聯系,例如:燕子穿林、云肩轉腰以及青龍探爪等。根據相關資料表明,針對元素進行提煉、發展和運用是解決身韻訓練最有效的方式。“元素”也可稱之為要素,在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的過程中,其元素也是要素的含義。但是與要素相比,在本質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其內在聯系和區別,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才能具有創新性。
(二)分析舞蹈教學中身韻課“呼吸”的重要性
古典舞身韻在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國古典舞是在我國傳統舞蹈藝術的基礎上,以戲曲藝術為基礎,進行創造性轉化建立的一個新學科,中國古典舞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起步,如今已經形成一套日趨成熟的舞蹈體系。“身韻”概念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體現了中國古典舞蹈的精神與樣式,也體現了現代人對歷史的理解以及對情感表現方式的理解。“身韻”在中國古典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身韻;中國古典舞;作用
一、中國古典舞概述
“中國古典舞”這一名詞是1950年歐陽予倩先生提出的,當時,這一概念是指京劇、昆曲中的舞蹈,后來,吳曉邦同志在其主持的舞蹈干部運動訓練班結業后成立了兩個研究組,正式采用了這個概念,從此,“中國古典舞”這個名詞就被沿用下來了,它的發展凝結了老一輩舞蹈家的心血,他們在繼承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外來藝術豐富了中國古典舞的內涵。葉寧、李正一先后借鑒外來藝術經驗整理古典舞教材,為中國古典舞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中國古典舞”這個概念有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從廣義層面來看,“中國古典舞”指所有被古典化過程“化”過了的中國舞蹈;而狹義的“中國古典舞”則指被中國舞蹈界所承認并達成共識的我們今天稱為“中國古典舞”的特定舞種。中國古典舞不是從古代直接傳衍下來的,但毫無疑問,它是古代舞蹈精粹的集中體現,唐滿城先生曾說,說起古典舞,最好不要直接和古代題材、古代生活畫等號,應該把二者作為在民族文化發展長河中有淵源關系的事物來看待。由此可見,中國古典舞有比較深厚的歷史積淀,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演變,其動作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風味。
二、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產生與發展
在中國古典舞的建設發展階段,“身韻”這一名詞就已經出現,早期開設的身韻課程稱為“身段”課,“身段”一詞源于戲曲,它強調身體動作的美感,善于模仿戲曲表演中的舞蹈片段,強調認識身體三面兩軸的運動關系。后來,身韻課程被稱為“身法”課,“身法”體現了武術中的身體運動原理,強調認知空間運動的規律和特征。后來,“身韻”這一名詞出現在報道中,李正一、唐滿城老師高度贊同使用這一名詞,并將曾經用過的“身段”與“身法”一詞改為“身韻”。此后,以戲曲與武術為動作基因的“身韻”一詞成為對中國古典舞身體語言進行建構和標示的代名詞。“身韻”是對戲曲舞蹈、中國武術的動作樣式和動作審美的繼承,是中國古典舞動作語言與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典舞動作體系的核心。“身”是指身法,“韻”是指情趣、韻致、風格等。“身韻”是身體的韻味、氣質和風格,是中國古典舞身法與韻律的總稱。總之,從“身段”“身法”到“身韻”的概念的遞進發展,反映了中國古典舞在發展中尋找獨立空間的過程。
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研究
一、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相對應的重要性
劉建老師在《中國古典舞的危機與美學金規則的確立》一文中說到,“它以風格性的身體呈現著某種特定文化的積淀,并且能夠在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縱軸上連綴起許多代表舞蹈史轉折階段的經典之作,一直傳承到今天。”②所以說中國古典舞并不是簡單的古代舞蹈一詞就能涵蓋的,古典舞的舞姿里還凝聚著歷代古典舞蹈的風華,展現著歷代古典舞蹈的遺韻。宏觀上說,中國古典舞更是古典文化在當代某種程度上的呈現,將時代主流審美與古典舞特有審美規范有機結合,使得中國古典舞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在教學、創作、還是舞臺表演方面,都取得了質的飛越,得到國家重視,成為具有歷史經典意義的國家與民族傳統的標志性舞蹈。中國古典舞屬于舞臺表演藝術的一種,因此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為了令舞蹈作品在舞臺上有更完美的呈現,這就要求舞臺下的課堂教學訓練與表演性應緊密結合,使兩者之間達到相輔相成、相生相榮的辯證關系。中國古典舞課堂上的教與學通過對單一古典舞元素的學習,經過復雜、綜合化的演變訓練,在戲曲、芭蕾、武術中探索,再運用編導的編創手法,使古典舞元素不斷的更新變化,賦予古典舞作品獨特的生命感,找到了中國古典舞作品自己的位置。只有在很好的綜合性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中國古典舞的舞臺表演才能綻放出別樣的精彩。通過課堂系統的訓練舞者的身體素質,規范其肢體的姿態,培養舞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中國古典舞精神,以期達到古典意韻所要求的“形、神、勁、律”。在解決了肢體所要求具備的條件之后,才好在藝術實踐中融入情感,展現“古典美”。這,就是課堂教學之于舞臺的重要性。放觀古典舞舞臺的呈現從初期的《金山戰鼓》到中期《扇舞丹青》,再到后期《愛蓮說》等作品,都見證著中國古典舞課堂與舞臺交融共進的步步變化。舞蹈這門藝術學科本身就十分重視實踐與教學的和諧統一,把課堂教學訓練與舞臺表演做到有機結合,形成中國古典舞特色的一體化,把創作、教學和表演都融匯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其課堂教學訓練和舞臺表演的能動性,由此實現舞蹈的價值追求,培養“高精尖”的舞蹈藝術人才。而舞臺表演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反饋。在作品進行與欣賞者的精神溝通后,體現出舞者對作品的把握,舞者肢體問題的利與弊,情感表達的收與放,能夠在舞臺上清晰的展示出來,另外舞臺表演可以激發舞者在課堂教與學難以找到的表現力與潛能。說到中國古典舞課堂與舞臺的相互關系,其一是兩者孟不離焦般的親近。在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基訓課、身韻課、技巧課、劇目課)中主要是傳授舞蹈的基本表演素材,通過一定的訓練要求達到訓練目的,同時采取各種方式為課堂教學創造舞蹈表演的機會,讓課堂教學知識運用到舞臺表演實踐中去,用實踐結果促進教學的再提高。其二是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舞蹈藝術理論的構建,知識的掌握和精神的升華。
二、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相互關系的體現
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作為兩個密不可分但又相對獨立的體系,就像牙齒和嘴唇,一個支撐了基本構架,一個組成了完整形態,利用相互作用的特性,達到“外觀綿軟松弛,而‘氣’、‘力’以梗在內運行”的中國古典舞特色特征。辯證地說,課堂里的教學訓練是為舞臺所服務的,也就是第一步,舞臺體現則是第二步,而舞臺呈現又是課堂教學的最終宗旨。課堂在中國古典舞體系中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古典舞舞臺化的性質,同時,舞臺表演也是檢驗課堂訓練結果的重要途徑,它反作用推動了課堂教學,由此課堂與舞臺兩者之間的關系相生相榮,不斷運動,促使中國古典舞依靠自身獨特的藝術內涵健康發展,達到與各元素的相因相生,共成體系。(一)課堂教學服務于舞臺表演。課堂教學服務于舞臺表演,也就是說舞臺是第一位的,同時說明,課堂教學是舞臺表演的基礎,沒有科學系統化的課堂教學,就沒有成功的舞臺表演。另一方面來說,課堂教學也具有指導舞臺表演實踐的作用,其訓練意義在于為了更好的舞臺呈現。首先,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是舞臺表演的基礎,在課堂當中教學是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將古典舞規范、系統化的知識通過課堂的指導,充分傳遞給學生,這是舞蹈課堂教學的重點。古典舞的課堂教學又包含著舞蹈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舞蹈實踐的指導,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舞蹈實踐中,從而不斷充實理論體系,形成一整套的舞蹈實踐,用以促進舞蹈舞臺表演的健康發展。其次,從根本上說,在課堂化的教學訓練當中更注重的是身體素質的開發,在解決單一元素對于身體的改造之后,組合性的內容逐漸出現遞近。在身體素質達到中國古典舞所要求的基礎時,解決氣息、韻律等問題,內外兼修,把握中國古典舞中“擰傾圓曲”、“形神勁律”、“虛實結合”、“象外之象”的運動規律。把“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形與神合”的氣質要求,從內到外的找到感覺,這些都是應該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中國古典舞的課堂教學,不僅為舞臺表演提供了基本的語匯基礎,而且還有技術技巧的能力支持和表演經驗的傳達。例如女子三人舞《金山戰鼓》,其中對戲曲舞蹈的身法元素的運用,沒有扎實的課堂訓練,是無法把情感與表演完美融合的。通過在課堂教學訓練中,把單一的肢體動作與氣息、韻律配合的技法演化到練習性短句,再到形成富有情感的表演性組合,最后使得課堂組合過渡到舞臺表演綜合性上,以體現古典舞特有的傳情達意方式。《金山戰鼓》的人物塑造利用課堂習得的身法、動作等,著重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大膽打破固有的中國古典舞程式,從而構成完整的情節故事舞蹈。在彰顯人物形象特點時運用“閃身掏手”的舞蹈動作,就是在借鑒戲曲中“云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轉化成舞蹈意蘊美。另外,在道具的選擇上,結合舞者扎實的課堂訓練成果,創造出許多戰鼓上的技術技巧,如鼓上前橋、小五花擊鼓、后橋下鼓等,令舞蹈極具觀賞性,也突出了其主題思想,營造了舞蹈所需的激戰氛圍。通過大幅度的時、空變化,融入當代人的思想情操,突出展現了延心、延肢、延情的中國古典舞精神。又如于2009年首演的古典舞《愛蓮說》,作品從頭至尾層次清晰,結構緊密,一朵少女形象的蓮花貫穿始終。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軟度和技術技巧,如作品收尾的搬后腿接下腰,結合干凈利落的舞蹈動作,行云流水般把作品情緒不斷升華,推至高漲。舞蹈巧妙的運用舞者的肢體展示了中國古典舞所特有的身法韻律和審美風范,以此為基礎使得動作舒暢,有延續感,刻畫出人物心理,達到“舞中有情,融情于舞”。由此可以看出,完善的課堂教學體系可以解決舞者肢體基本問題,為良好的舞臺表演打下扎實的基礎。中國古典舞無論是在基礎元素、技術技巧、劇目形象以及藝術表現力等方面的訓練,都應該是在課堂上就解決的問題。平時課堂教學的訓練不僅是身體基本素質的訓練,同時還是對劇目舞臺表演技術進步的強化訓練,通過對各種表演風格的掌握和訓練,各種難度表演動作的適應,人物心理刻畫和故事情節表現的領悟,完成從課堂到舞臺的過渡。舞臺表演經驗的積累和成熟主要是靠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長時間的訓練和總結來實現的。反過來看,課堂化訓練則為舞臺表演提供了豐富的表演經驗。(二)舞臺表演推動于課堂教學。舞臺表演作為檢驗課堂教學核心的成果展現,是課堂訓練結果的體現,又起到了督促課堂訓練內容豐富的作用,兩者和諧統一,相互作用推動著中國古典舞發展的腳步。可以說舞臺表演的重要性,一是把中國古典舞基礎元素、語匯與當展相結合,推陳出新;二是對課堂教學訓練的成果進行檢驗。在舞臺表演實踐中,豐富了課堂所學不到的實踐經驗,更好的提升了舞者自身的舞蹈表現力、創作力,以及對舞蹈作品的熟練掌控性,使其在得到藝術修養提高的同時,作用于課堂教學,通過不斷的經驗總結,探索創新,更好的開發自身潛質,提高教學質量。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就是一個把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很好結合的例子。通過舞臺表演這種特殊的訓練,使得舞者更好的理解中國古典舞精神,培養其完美的舞蹈感覺,不僅僅是在課堂的訓練中“跳”舞,更是加上情感與服裝、道具、舞美等多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充分展現舞蹈這門綜合藝術的審美性。舞者用一把折扇,將中國傳統的劍文化、書法文化和扇文化巧妙的結合和運用。首先《扇舞丹青》在道具的使用上借鑒了課堂中———劍的技法,這就是舞臺實踐對課堂訓練的一個發展。其次舞者扎實的基本功與扇子相輔相成,靈活運用,使得兩者相互配合,可謂是天衣無縫。再者說技巧部分的運用,十分合理細致,盡管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技巧,但銜接得絲毫不顯生硬,多次出現的跳躍、旋轉、翻身等技巧都不露痕跡的融在動作中,借動作之余力完成了技巧,彌補了以往大部分古典舞中技巧與內容脫節,與感情分離的不足。所以說整個舞蹈對舞者的軟度、能力、控制力以及舞蹈感覺要求嚴格,檢驗了課堂教學成果,同時進一步升華其精湛的舞蹈表演功底。古典舞的繼承和發揚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訓練能夠真正反饋到具體的舞臺實踐,實現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的相互印證。為此,我們仍然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對古典舞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從最初人類內心的那一下悸動,到日常生活中所積攢到歲月里的感動,隨著時間的緩緩流動,生命的力量也在盈盈顫動。人們通過強大的感受力和創造力,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若說到當今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兩方面面臨的現實意義,就是前期兩者的關系相互依賴,關系密切,處在一個唇亡齒寒的狀態。之后,伴隨著時代的潮流,中國古典舞課堂與舞臺的發展,過渡到了一個相對獨立的關系,舞臺表演呈現不再緊緊依附于課堂的教學內容,顯得越發的變形、充滿臆想,從而脫離了課堂中的模樣,于此在動作意識流的軌跡中越行越遠。但歸根結底兩者關系體現的“遠”與“近”,終究不應脫離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意蘊與價值取向,相信“花開有意,清風無痕”,中國古典舞這個有著無限前途的事業,必將向著世界,向著遠方,展翅馭風。注釋:①江東:《古典舞新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頁。②劉建:《中國古典舞的危機與美學金規則的確立》,舞蹈中國,2015年5月,第57頁。
參考文獻:
[1]江東:《古典舞新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年版。
古典舞教學優化教學質量及途徑
【摘要】對于古典舞,其即由民族、民間等方面的舞蹈中所獲得的舞蹈藝術,不但即對傳統文化的傳揚,還是舞蹈藝術中的核心。對于舞蹈教學,其不但即動作、技巧等方面的教學,還需要引導舞者借助各式各樣的舞姿展現出舞蹈的各類情感,讓傳統文化、教學間能夠彼此融合、彼此促進,才可使得古典舞更具精神內涵。在各個大學中,古典舞即其藝術專業中十分關鍵的教學。為此,本次對古典舞有關的概念、價值進行分析、研究,并給予大學進行古典舞教學的各項對策。
【關鍵詞】大學;古典舞;概念;中國;價值;教學對策
一、前言
對于中國古典舞,其由古代而起源,具有十分久遠的歷史,兼具各類戲曲、武術中各式各樣的造型、動作,是古代文化、現代文化間彼此融合所獲得的新興舞蹈。古典舞是處于民間舞蹈前提下傳揚所得到的具有古典風韻的舞蹈,其具有較強的民族性,還兼具傳統文化的各項特色。在藝術專業愈加豐富后,使得古典舞教學逐步在各個大學中得到開設。但是在現階段,古典舞教學僅關注實踐性鍛煉,太過乏味、單調,缺少創造、創新。而古典舞兼具傳統文化、舞蹈藝術這一雙重特點,想要讓其在各個大學中獲得更為良好的發展,需要對現行的各類教學方法進行改良、優化。
二、中國古典舞的概念
對于中國古典舞,其初始創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處于民間舞蹈的前提下,通過各個舞者進行傳揚、改良、優化所生成的具有古典風韻的舞蹈模式。在我國,各個大學開始進行中國古典舞教學是在1980年,北京舞蹈學院最先開設這一課程,逐步拉開古典舞教學的大幕。中國古典舞具有較多的民族特色,其繼承我國傳統文化十分關鍵的表達方法,借助舞者本身的“精”“氣”“神”,加之其“手”“眼”“法”“步”間彼此協調,再借助“圓”這一形態、“流”這一過程,能夠把古典舞最為核心的內容、情感等體現出來。對于中國古典舞,其具有神、形、勁、律等有關的鍛煉系統,更為關注身法、韻律,是各個大學舞蹈教育系統中十分關鍵的學科。在古代,中國古典舞已經得到極大地發展,比如,在唐代,具有《霓裳羽衣舞》,其是早期古典舞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至宋代,各類戲曲逐步被融入至古典舞。戲曲,是我國古典舞的根源,同時,還包括武術。現代化的中國古典舞已并非古代舞蹈,而是汲取戲曲、武術等方面的精髓,歷經傳揚、發展所生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美學的舞蹈藝術。這一具有東方特點的古典舞,受益于傳統文化,即傳統文化、舞蹈間的彼此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