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20:45: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詩教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古詩教學論文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合計240篇(段)。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筆者經過十余年的實踐,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學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古詩教學的課堂效率頗為有效。
一、課始“引趣”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這個故事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唱著手,激疑設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持趣”
語文古詩教學論文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不僅歷史悠久,作者眾多,而且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一絕。古詩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美而著稱,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古詩自然成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那么,作為蘊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下面淺談四點: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古詩教育技術教學論文
當前,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已經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學科,對教育教學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龍頭,以及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融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的強大優勢,贏得了廣大教師的喜愛。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古詩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樣更好地進行古詩教學,開辟了古詩教學的新天地,就成為教師的一大課題。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媒體都是以物質形式出現的,教學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傳統教學媒體,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正是教師所追求的。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教學時,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如教學《楓橋夜泊》古詩時,學生還未走進教室,我便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巳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旋律優美的樂曲。整個教室回蕩著音樂,學生們在強烈的文化氛圍的感染下,產生了學好古詩的強烈愿望。
鈴聲響了。我站在講臺前掃視了一下教室,只見同學們靜靜地坐在那里,注視著我。此刻,我飽含激情地開始講解:“說起唐詩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古詩發展的最高峰。許多作品雖然距離現在已有千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那經久不衰的魅力。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這首唐詩并結識他們的作者。”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產生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這節課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生動的語言,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并使這種興趣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再現詩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句
大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論文
【摘要】中國古典詩詞,不僅擁有濃厚的藝術感染力,也能夠給人們帶來積極的啟蒙作用,引導現代人盡可能遠離物欲,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對此,在大學語文教育革新發展中,教師應充分重視、發揮古詩詞教學的優勢特點,以此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思想、情感熏陶,真正實現語文教學民族化發展,促進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大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分析
一首經典詩歌能夠提升現代人的見識與素養、凈化人的心靈與思想。但就目前來看,很多大學語文教師在設計、組織古詩詞教學活動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以及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傳授,而學生學習方法、策略的選用與積累經常被忽視。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從傳統的主導者逐漸轉變成學生學習、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而要想引導學生開展更高效、有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就必須要注重學習方法、策略的傳授,全面挖掘、發揮學生各方面學習潛能。
一、古詩詞教學中的困難分析
(一)現代因素分析。首先,院校及教師的忽視。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背景下,很多教師將授課重點放在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上,經常會忽視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再加上就業壓力的影響,大多數學生也將學習重點放在了實踐技能的掌握應用上,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古詩詞教學增加了難度。其次,現代文學的沖擊。不斷涌現的文學種類,以及靈活多樣的文字形式,能夠快速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相較于年代久遠且理解難度較大的古詩詞來講,學生更喜歡學習網絡文學、虛幻小說等一系列新穎、多樣化的文學內容,進而導致古詩詞教學效果、效率一直難以得到顯著提升。(二)古代因素分析。首先,語言太過簡練。古詩詞篇幅看似簡短,其實往往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意義,既有表象,也擁有豐富內涵,所以若沒有較為深厚的文學底蘊是無法對其中存在的妙處有深入理解與準確把握的。其次,年代太過久遠。不論是唐詩、宋詞,還是《詩經》和元曲,與我們有著幾千年的距離,要想透徹理解古人在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其實難度較大。再加上,對當時的情境、事件與人物了解片面,這更增加了學習難度。最后,背景較為模糊。雖然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等手段來學習和獲取古詩詞的背景資料,但也有一些資料因為種種原因難以全面獲取,再加上很多古詩詞若脫離了創作背景,是很難帶領學生做深入分析的,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給大學語文教師設計、組織各項古詩詞教學活動增加了一定難度。
二、大學古詩詞教學的策略分析
古詩詞作文教學論文
一、研讀詩詞,學習修辭
誦讀古詩詞,不僅可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增加文化積淀,提升語文素養,而且對于學生改進作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有很大的作用。仔細研讀古詩詞,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常用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隨處可見,而且運用得更為恰當。1.比喻:如“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用“珍珠”比喻露珠,不僅形象地道出其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2.擬人: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歷久不衰。3.夸張: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壯觀的瀑布從高處急沖而下,真讓人懷疑這是從天上傾瀉下來的銀河,夸張的手法道出了廬山瀑布向下傾瀉的磅礴氣勢,現在人們常常用這兩句詩來描寫瀑布的壯觀景色。4.對偶: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5.設問: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除上述修辭外,還有反復、排比、互文、借代等,真可謂博大精深。只要我們潛心研讀,一定會受益無窮。
二、引經據典,增強魅力
要想提升作文語言的魅力,一靠生動形象,二靠文化特色。如果語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動形象,又有內容上的文化內涵,就能一下使文章變得厚重起來。因此,在作文中正確、巧妙地運用一些經典的東西,會使文章更具魅力。如在痛苦中執著,我們可以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迷惘中追求,我們可以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豁然開朗,喜獲豐收時,我們可以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又如寫到春播可引用詩句“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寫到螢火蟲可引用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寫到荷花可引用詩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到秋天的楓葉時可引用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如果覺得經典古詩詞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適當改動,表達效果更佳:市場上看到兩位婦女較勁,一學生這樣表達“黑云翻墨未遮山,‘唾沫’滿天落臉盤”;弟弟年齡小,卻是萬分“奸詐”,一學生慨嘆“老媽呀老媽,您老人家真是‘不識老弟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一家中’”;考試前夕,一學生這樣改動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考試快到了,復習不慌張!”……
三、展開想象,填補空白
詩詞語言往往高度濃縮、概括,情節跨度較大,具有很強的跳躍性,這就使得詩詞中存在許多“空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象,把空白的情節補充出來,將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就是很好的練筆。《江畔獨步尋花》是唐朝詩人杜甫在去黃四娘家的路上被似錦繁花深深感染后寫下的詩。我們在閱讀時,要充分發揮想象,展開聯想,努力想象詩中的畫面,還可試著用簡筆畫把聯想到的內容描繪出來。對詩文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我們即可以此為材料進行描繪春景的練筆。再如《憫農》一詩,教者緊抓“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讓學生發揮想象,進行擴寫,一學生精彩描述如下:“正當農夫們將割下的稻子一捆一捆扎好時,田邊出現了幾個肥頭大耳的大漢,他們手持皮鞭,個個氣勢洶洶。‘快收,快收,打曬干凈后交到我們老爺那兒去,還有縣老爺那也正等著呢!‘’官爺,您就發發慈悲,讓我們自己也留點吧。’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跪地不停地作揖,‘我們也指望著這些糧食過……!’‘啪!’老者話音未落,無情的皮鞭已抽到他的身上。‘哪有這么多廢話,滾一邊去。’彪形大漢抬腿又是一腳。四周一片沉寂……”社會的不公、農民的疾苦及所受的殘酷剝削在這種情節描寫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許多古詩詞內容充實,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完全可以作為作文教學的補充。練筆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教師應將詩詞的出處、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詳盡地介紹給學生,使學生領悟詩詞內涵。總之,只要我們多讀、多誦、多想、多積累古詩詞,并在文章中巧妙地加以運用,就一定能使文章的意境更優美,語言更吸引人,更具文采。
古詩詞誦讀教學論文
一、活動準備
1.投影儀、記分牌及投影片若干。
2.學生選定誦讀篇目、備齊紙筆。
3.學生自帶一本詩詞讀物或一幅抄寫詩詞的書法作品。
二、分組準備,推薦選手
學生自愿組成3-5人活動小組,推薦一名選手上臺參賽(小組成員要輪流當選手,不能連任),另選兩首課外詩詞寫在投影片上(各小組選題重復的不能超過3首)。
語文教材古詩文教學論文
1.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文教學現狀
1.1重視知識積累,輕視情感體驗。在小學古詩文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教師只重視串講,逐字逐句的把句子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單純的詞語解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也毫無意境可言,還讓學生養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比如,我們把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直接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就是“我們一會抬頭看天上的月亮,一會低頭想想我們的家鄉”,這句膾炙人口的詩詞中表現的那份淡淡的思鄉之情就不復存在。讀起來毫無美感可言,味同嚼蠟。總之,在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生反復的朗誦詩詞,不要刻意的逐字逐句的去理解,詩詞的言外之意就需要學生自己去慢慢的體會和思考。1.2教師引導過多,具有明顯的主觀傾向。古詩詞表現了作者的個性魅力,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但是在傳統的古詩文教育課堂上,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的時候主要依賴課本,沒有進行及時的知識擴展。在教學中,基本都是教師為主導地位,學生是從屬地位。教師在進行問題的提問的時候,就會看到這樣的情形,教師心中其實有正確的答案,但是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差強人意,于是教師就開始慢慢的引導,在引導過程中向學生透漏自己的思想,希望讓學生往正確答案的標準上靠攏。教師本應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結果教師卻成了教學的主宰和中心。比如,在理解“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個詩句的時候,不一定就要引導學生認為這句是是贊美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在沒有了自由理解詩詞的權力之后,就開始死記硬背答案,漸漸的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2.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文教學現狀的突破
2.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現”。在古詩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做為教學的主導者,只有把握好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配合教師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按照教學大綱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閱讀詩詞,獨立思考,質疑解疑,分析討論,真正實現對話,不斷幫助學生去“發現”。比如講解曹植的《七步詩》的時候,孩子們定然很難理解親兄弟間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們可以借助孩子們對《三國演義》的一些了解,講一講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這樣更激發了他們接下來去學習這首詩的興趣,還能讓他們能夠深切地體悟作者短短20字中所蘊含的無奈與悲憤。要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素質,最關鍵的因素是非智力因素,要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對詩詞學習的追求和熱愛,這也是實現詩詞學習的關鍵。2.2讀吟畫演,體會深刻。首先,讀。在我國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要理解一篇文章,需要多讀,讀很重要。對于古詩文,讀一遍是一個意思,再讀一遍又是其他的意思。在紅學研究的人員中,他們都是讀了很多次的《紅樓夢》,才能更好的理解這部作品。既然讀是如此的重要,在詩詞教學中,就要學生反復的讀古詩,把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朗誦,慢慢的去理解詩中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教師只需要給予適當的點撥。其次,吟。古代文人在進行詩歌朗誦的時候跟現在不同,他們喜歡拉長聲調,一板一眼的讀詩詞,這就叫做“吟”詩,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詩歌的韻味。那么,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效仿古人,小學生正是模仿能力比較強的時候。他們在電視上也經常看到古人吟詩作對的情境,這就可以安排學生效仿古人,平聲拉長,仄聲短促,這樣就在課堂上片飄滿了詩的韻味,也提高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畫。作為小學生,畫畫是孩子們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我們在學習詩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把詩中描繪的場景用畫筆畫下來,這就可以帶給孩子們很多驚喜。比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比如,“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在畫畫的過程中,既讓學生增加了對詩詞的理解力度,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演。小學生的天性是愛玩的,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的時候,可以抓住孩子的這個天性,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分成小組把詩中描繪的情境表演出來,而且,可以讓每一個小組的成員聚集在一起,讓他們自由討論怎么去表演,怎樣才能演好,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比如,《贈汪倫》,再比如,《尋隱者不遇》等。
綜上所述,好的古詩文具有美好的意境,豐富的感情,是深受小學生喜愛的語文學習內容。因此,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本質,自覺養成自讀自悟古詩詞、自我積淀古詩詞的能力。
參考文獻:
小學語文古詩文情景教學論文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科學應用情景教學進行古詩詞教學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對其加強重視,本文分別從情景導入、知識遷移、情景優化和閱讀方法四個方面探究如何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人員具體工作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情境教學法
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階段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科學創設教學情境,確保學生能夠基于特定情景展開具體教學,實現課堂效果的有效提升,為了進一步明確在小學階段進行古詩文教學活動時如何有效應用情境教學,特此展開本次研究。
一、強化情景導入
在我國現代科技不斷發展過程中,教育工作建設過程中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先進教學技術普及化應用,其中多媒體技術是應用最為普遍的先進設備,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有效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強化情景導入,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古詩文情境之內[1]。在進行具體教學活動中時,教師可以通過科學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相關視頻和音樂的播放,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景之內,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探討音樂和視頻欣賞獲得的感悟,在對學生進行有效激發之后,保障學生能夠基于現實生活環境進一步感受古詩文所傳達的情感,以此同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積極探討,確保學生之間進行深度交流。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通過科學應用該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將學生帶入具體生活情景之內。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時,需要確保應用的相關視頻和圖像與古詩詞內容高度一致,避免對教學活動造成不良形象,有效保障課堂教學效果,確保教學流程的有序性。
二、改進知識遷移
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論文4篇
第一篇
一、正確認知古詩詞對于高中語文學習的積極意義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詩詞是偉大的民族瑰寶。古詩詞映射了燦爛文明的古代文化,古詩詞以其優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意境,延續流傳到今天。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語文科目都以其豐富的內涵,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古詩詞是人文精神發展的代表。我國的古詩詞能夠千古流傳,是因為古詩詞是時代變遷的結果,從多個角度反映了時代變遷的影像。《詩經》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楚辭》印證著人文理念的升級。古詩詞是靈魂的沉淀,是文化的積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可以從根本上塑造學生的人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古詩詞對語文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閃光之處。
二、重視教學過程中的精神與審美追求
古詩詞教學中的核心手法就是培養學生的精神享受。語文是思想的集合,語文在思想內涵上,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性的光輝。例如李白的詩浪漫而寬闊,杜甫的詩蘊含了人間真情的濃厚,陸游的詩展示著家國情懷。古詩詞會從一個又一個角度,提高學生對于精神世界的認識,從個性層次上突出審美的追求。我國的教育重視愛國主義思想,重視人性的善良與生命的價值。古詩詞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語句的凝練,迸發出情感的訴求,融入到情感的世界中。這對于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培養學生自身素養的重要體現。
三、運用朗誦促進語句的理解
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論文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長久影響,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形式太過于單一,教師在教學時首先看中的是考點和提分點,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理念是和素質教育理念相違背的。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萌生的時代,也給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帶來了一次發展的契機,那么如何才能抓住這次契機提升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質量成為了一個關鍵性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致力于提升古詩詞閱讀課堂教學效率。下文針對提升閱讀教學效率展開了幾點論述。
一、一讀一思,培養學生鑒賞能力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中,誦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找出一個固定的時間進行誦讀,眾所周知晨讀是學生學習效率最高的時間段,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晨讀的時候找出固定的15到20分鐘進行誦讀。同時教師還要在學生晨讀的時候給學生加以指點,拋出一些切中要害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前誦讀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一讀一思,讓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充分利用晨讀,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一篇古詩詞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晨讀時段進行誦讀,嘗試去理解詩文中的知識點或課下注解。好比在學習杜甫的《兵車行》這一篇古詩詞的時候,學生可能在誦讀過程中產生許多疑問,教師就可在晨讀前拋出一些問題以供學生理解:這篇詩詞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詩歌的語言是何種風格?如何通過語言去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現實社會等等。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誦讀可以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反復誦讀也會讓學生對杜甫的詩詞所傳達的情感產生共鳴,更能結合詩歌創作的社會背景、詩人的身世等,進一步理解詩歌,理解作者,理解主旨。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點明詩歌理解的重難點,問題的拋出,恰恰是結合了高考試題的命題方式,能讓學生更快地適應考場環境中的詩歌鑒賞模式,在平時的學習與訓練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對提升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效率具有莫大的幫助。
二、情境帶入,激發學生想象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貫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會讓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陷入機械與刻板中,學生在課堂中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甚至還會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課堂產生厭煩的心理,創設情境教學法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對于一首詩詞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和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還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引導不無裨益。比如當教師在講到《赤壁賦》這一篇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第一視角去思考問題,通過想象之后再讓學生去感受作者在創作這篇詩詞時聯系自身身世和命運,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感受周瑜的人格魅力同時,也為作者的命運而悲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這篇詩詞,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與學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將學生帶入詩歌,由淺入深去體味和品悟詩歌的韻味及作家創作的復雜情感。
三、觀念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