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知識5
時間:2022-04-28 05:01:00
導語:公共基礎知識5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概論重點選擇題
一.重點單項選擇題(10道)
1.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舊”階段轉化到“新”階段的根本標志是
[A]中國革命領導階級的變化[B]中國革命主要對象的變化
[C]中國革命基本性質的變化[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2.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實際上指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共同主題是
[A]通過武裝斗爭取得無產階級領導權
[B]通過改革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
[C]通過民族奮斗探索國家的根本出路
[D]通過開放探索有中國特色道路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內犯左傾錯誤的人提出“畢其功于一役”的主張,搞所謂的“無間斷”革命,這種錯誤傾向實質上是
[A]混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
[B]割裂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聯系
[C]混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
[D]割裂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聯系
4.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權問題上有著深刻認識,黨認為實現對革命的領導權的根本保證是
[A]動員全民開展武裝斗爭[B]建立最廣泛的人民統一戰線
[C]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建設[D]擴大革命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5.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建立過不同政權形式,而對地主階級態度差別最大的兩種政權形式是
[A]工農民主政權與蘇維埃政權
[B]工農民主政權與“三三制”政權
[C]人民民主專政與蘇維埃政權
[D]工農民主政權與人民民主專政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中國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內部沒有起碼的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強大的反革命武裝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進程的一個主要形式是
[A]爭取民主[B]農民運動
[C]武裝斗爭[D]工人運動
7.1928年在《土地法》中指出:“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種方法分配之:(一)分配農民個別耕種;(二)分配農民共同耕種;(三)由蘇維埃政府組織
模范農場耕種。”這段論述提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
[A]基本內容[B]主要斗爭形式
[C]戰略陣地[D]基本原則
8.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總結了前兩個時期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制定和執行了一整套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政策和策略。黨制定和執行這些理論、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原則是
[A]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B]以斗爭求團結
[C]一切經過統一戰線
[D]堅持反傾向斗爭
9.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依靠正確的政策。這里除了孤立和瓦解敵人的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團結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和壯大自己的問題,即統一戰線問題。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策略原則,而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基礎是
[A]又聯合又斗爭[B]堅持反傾向斗爭
[C]有理、有力、有節[D]工農聯盟
10.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指導性路線。黨中央制定這個路線的主旨是
[A]變革經濟體制[B]變革所有制
[C]變革政治制度[D]變革生產力
二.重點多項選擇題(10道)
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重要著作,這些著作
[A]是思想形成階段的主要成果
[B]分清了革命斗爭中的敵友問題
[C]概括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D]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
2.“目前在全國進行的鎮壓反革命的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激烈的和復雜的斗爭。全國各地已經實行的有效的工作路線,是黨委領導,全黨動員,群眾動員,吸收各派及各界人士參加,統一計劃,統一行動,嚴格地審查捕人和殺人的名單,注意各個時期的斗爭策略,廣泛地進行宣傳教育工作(各種代表會、干部會、座談會、群眾會,在會上舉行苦主控訴,展覽罪證,利用電影、幻燈、戲曲、報紙、小冊子和傳單作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打破關門主義和神秘主義,堅決地反對草率從事的偏向。”這里提到的工作路線的核心內容是
[A]到群眾中去[B]一切依靠群眾
[C]從群眾中來[D]一切為了群眾
3.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和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的共同之處是
[A]領導力量都發生了轉變
[B]革命的主要對象都發生了轉變
[C]革命的基本綱領都發生了轉變
[D]革命指導思想都發生了轉變
4.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是中國近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和革命發展、
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兩個“必然結果”的共同之處有
[A]經濟條件都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階級基礎都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C]思想條件都包括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D]國際條件都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
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直接目標實現的重大意義是
[A]為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目的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B]檢驗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后勝利的唯一標準
[C]從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縛的生產力
[D]改變了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政治上層建筑
6.“每個共產黨員須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有
[A]忽視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
[B]廓清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
[C]指出了社會主義革命與民主主義革命的繼承關系
[D]論證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聯系
7.抗日戰爭時期先后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集中全黨智慧概括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到抗日戰爭勝利
前夕和解放戰爭時期,又相繼發表了《論聯合政府》、《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等著作,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作了完整的概括。這兩個時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的概括的相同之處是
[A]都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進行
[B]都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的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C]都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人民大眾的革命
[D]都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8.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到新民主主義國家的經濟成分時指出:“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分,這些就構成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以下對這五種經濟成分相互關系的論述正確的有
[A]國營經濟成分領導其他四種經濟成分
[B]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國營經濟
[C]私人資本主義經濟與個體經濟性質相同
[D]合作社經濟的前途是國營經濟
9.“總之,我們不要四面出擊。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進攻。我們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這樣一來,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階級就孤立了,臺灣、西藏的反動派就孤立了,帝國主義在我國人民中間就孤立了。”對這段話分析正確的有
[A]這段話是對黨的統一戰線法寶的集中概括
[B]這段話的時代背景是中國正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C]這段話反映的主要思想后來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
[D]這段話提到的孤立對象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
10.“我國的工業過去集中在沿海。所謂沿海,是指遼寧、河北、北京、天津、河南東部、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在這兩者的關系問題上,我們也沒有犯大的錯誤,只是最近幾年,對于沿海工業有些估計不足,對它的發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這要改變一下。”對這段話分析正確的有
[A]這段話論述的實際上是關于生產力布局的問題
[B]這段話論述了中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發展的關系問題
[C]這段話認為我們要“改變一下”,要將工業主要布局在內地
[D]這段話提出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必須同時同步發展
思想概論重點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一.重點單項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1.A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是革命的領導階級已經由資產階級轉變為無產階級。B項革命的主要對象依然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C項革命的基本性質沒有變,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性質;D項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變化,還是帝國主義與人民大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因此這三個選項都不是正確答案。
2.C黨的十五大歸納的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任務實際上都涉及到中國根本出路的問題,第一個任務解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根本出路;第二個歷史任務解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中國現代化的根本出路。
3.A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階段,只有完成前一個階段的革命任務,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革命。因此凡是提出“畢其功于一役”左傾錯誤主張者,都混淆了革命兩個階段的界限。
4.C本題考查黨爭取和實現革命領導權的基本經驗之一,即加強黨的建設是黨實現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的根本保證。只有黨的建設搞好了,黨自身具有非常的先進性,才能確保中國革命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順利進行。AB是黨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D項內容是黨的基本工作思路。
5.B工農民主政權對待地主階級是敵視的,主要以消滅地主階級為目的;“三三制”政權形式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政權形式,對地主區別對待,其中開明紳士可以參加到政權中來。工農民主政權與蘇維埃政權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內性質相同而名稱不同的政權形式,因此A項可以排除。而人民民主專政將地主階級整體列入了專政的對象,因此與工農民主政權和蘇維埃政權對待地主階級的態度是一樣的,所以CD也被排除。
6.C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進程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由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決定的。其他三個選項都是中國共產黨采取的非武裝斗爭形式。
7.A本題考查對“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基本內容的了解。提出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涵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題干部分論述了土地革命中對土地的基本分配辦法,因此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
8.B本題考查黨制定和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是黨制定和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A項內容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C項提到的原則是統一戰線中“左”傾錯誤者堅持的原則;D項內容是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策略方針,因此這三項都不符合題干要求。
9.D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基礎。A項又聯合又斗爭是堅持統一戰線策略的總方針;B項堅持反傾向斗爭是統一戰線策略正確實施的重要保證;C項有理、有利、有節是抗日戰爭中無產階級在同頑固派做斗爭時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均不符合題干要求。雖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革命階段里,統一戰線有著不同的任務、內容和特點,但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始終不變,都是工農聯盟。
10.B本題考查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黨在制定“一化三改”總路線時,已經明確了這個總路線的實質是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所有制問題,即要變革原有的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
二.重點多項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1.AD本題考查兩個知識點:一是思想形成階段的主要理論成果和基本內容;二是的科學著作是思想的集中概括。B項是思想萌芽階段的基本思想,C項思想成熟時期的思想,均不符合題干的要求。
2.BD本題題干的關鍵詞是“核心內容”,A與C項都是基本的群眾觀點,而題干則是關于黨的群眾工作方法問題,因此被排除。B和D都是黨在群眾中的基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核心的內容。
3.BC本題考查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
轉變這兩個轉變之間的相同點。兩個轉變的共同之處有二:一是革命的對象都發生了轉變,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過程中,主要革命對象由封建主義轉變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過程中,革命的對象再一次發生轉變,即由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主要對象轉變為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要對象。二是革命的基本綱領發生了轉變,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過程中,由資產階級制定的反封建革命綱領轉變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基本革命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過程中,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基本革命綱領轉變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綱領。A項,革命領導力量的變化只發生在新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時期,即由資產階級轉變為無產階級;D項,革命指導思想只在第一次轉變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即以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轉變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因此AD項被排除。
4.BCD本題考查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社會歷史條件同中國共
產黨誕生的各方面基礎之間的共同點。兩者有很多共同之處,而主要的有:政治(階級)基礎一致,都以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基礎;思想基礎基本一致,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過程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都是重要的思想條件;國際背景相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促成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A項顯然不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必然結果,應當排除。
5.AD本題考查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直接目標的重大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直接目標的實現,徹底改變了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改變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為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創造了必要的條件。B項,只有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才是檢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唯一標準;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直接目標的實現僅僅為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創造條件,被束縛的生產力的解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BC項都不符合題干的要求。
6.BD本題考查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題干所引用的這段話是對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關系的正確概括,即“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它們具有時間上承接關系,任何割裂它們之間這種關系的言行都是錯誤的。A項是“二次革命論”、“畢其功于一役”等觀點的錯誤實質;C項否認了社會主義革命和民主主義革命的本質區別,它們之間不存在根本性質上的繼承關系,因此AC項都不是對題干這段話的正確理解。
7.AC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總路線從初次提出到完整確立過程中的相同點。抗日戰爭時期概括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是:“所謂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和解放戰爭時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完整概括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官僚資產階級中的親英美派還是屬于民族革命陣營的,所以當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中沒有反對官僚資產階級的內容,因此B項被排除。兩次概括都沒有提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這個提法是中共六大上提出來的,因此D項也被排除。
8.AC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社會五種經濟成分的相互關系。解答本題的關鍵首先是明確
五種經濟成分中居于領導地位的是國營經濟,因此A項是正確的;其次,區分五種經濟成分的不同性質,即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私人資本主義和個體經濟都是非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由此可知C項是正確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只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它里面還有私人資本,不是完全的國營經濟,因此不能將兩者簡單等同,因而B項被排除;合作社經濟屬于勞動人民群眾的集體經濟,與國營經濟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所以只會將它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而不是轉化為國營經濟,因此D項也是錯誤的。
9.BCD這段話是1950年6月6日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講話的一部分,這時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所以B項是正確的分析;這段話的主要思想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服務,后來進一步發展就成為了八大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即“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故而C項也是正確的分析;這段話提到的孤立對象是“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地主階級”、“臺灣、西藏的反動派”、“帝國主義”,這些孤立的對象概括起來就是帝國主義分子、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實質上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因此D項的分析也是正確的。這段話雖然提到了“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來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但這包含了黨的統一戰線的些許因素,并不是對黨的統一戰線法寶的集中概括,因此A項的分析是錯誤。
10.AB這段話是《論十大關系》中一部分,這節的標題是“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這實際上是生產力布局的問題,是中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發展的關系問題,因此AB項的分析是正確的。這段話并沒有否認黨的錯誤,只不過實事求是地說黨在這個方面沒有犯過錯誤,故而C項是錯誤的;這段話提到了黨要“改變一下”以往對沿海工業不重視的思路,而不是將工業主要布局在內地;而對于內地工業的發展只提出加大力度,沒有提出沿海和內地要同時同步發展。所以C、D項的分析都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