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之九
時間:2022-01-04 09:55:00
導語: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之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費券,在充當新年“送溫暖紅包”的同時,還能否發揮撬動內需、拉動消費、刺激經濟之“魔棒”的作用?
春節前夕,杭州拿出上億元財政資金向市民派發每人100元或200元的消費券,惠及人群達67萬,在全國引起連鎖反響。不少網民稱贊這是政府關懷民生的善舉,但也有人表達不同的意見和疑慮。
消費券,在充當新年“送溫暖紅包”的同時,還能否發揮撬動內需、拉動消費、刺激經濟之“魔棒”的作用?
投資搞項目與出錢發“紅包”
杭州市政府19日開始向特困戶、退休市民、殘疾人和在校中小學生發放面值為20元,成人每人200元,學生每人100元的消費券。
據悉,消費券春節前生效,有效期三個月,使用商家達到400多家,包括聯華華商超市、國美電器、蘇寧電器(行情股吧)、銀泰百貨等品牌商業網點,華立通信、金松電器、摩托羅拉手機、華日冰箱等杭州本地電器制造商,48個杭州旅游景點以及當地主要影劇院和體育場館。持券消費享受一定的讓利折扣。
消費券發放的第一天晚上,聯華華商超市就接待了一位老年消費者,他拿著全家300元消費券在超市購買了年貨,最后尚余8元不能找零,超市又找了幾棵菜給他作為補償。
聯華華商超市慶春店店長章娟說,票面規定消費券到24日才生效,但20日開始每天都有幾十位消費者持券消費,消費券的確刺激了老百姓的購物熱情。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認為,消費券是拉動內需的重要手段。從增加居民收入入手,國家應采取配發購物券等手段,積極啟動消費,強力拉動國內經濟增長。他說,如果光是投資,老百姓不購買產品,會出現產能過剩,對解決經濟危機還是無濟于事。我國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群眾消費意愿不夠強烈,加之貧富差距大,高收入人口總量少。只有通過國家財政補貼,強力拉動社會消費才能在短期內解決企業產品滯銷問題,為企業轉型改造贏得時間和資金,同時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只要老百姓花錢買東西,工廠的機器就會轉起來,經濟就能活。”他說。(上海新東方劉源老師特別整理、推薦專題)
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說,當前的問題是消費不足,消費不足導致企業開工不足,開工不足導致員工失業,失業導致消費能力低下,解決這個惡性循環根本出路是拉動內需。他認為,“拉動經濟,眼前靠投資,長遠來看還是要靠消費。”
送上門的“溫暖”能否變成GDP
杭州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消費券的使用原則是“財政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市民拿一點”,以期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放大消費券的“乘數效應”,達到刺激內需的效果。
歐元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此前在多種場合建議中國政府發放消費券。他認為,中國在1個季度內發放1萬億元的消費券,將帶動每人消費800元,可以拉動3個月GDP增長的14%,這樣的增長率可以有效地應對各種各樣的經濟下滑局面。
據了解,前段時間,成都發放的3800萬元消費券全部送給困難戶和低收入者,杭州市的派送范圍除了市、區兩級持證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外,還擴大到企業退休職工和中小學生。顯然,這些人群并不是消費的主力人群。
一些經濟學家質疑,這種做法與其說是擴大內需,不如說是換了種形式的“送溫暖”。刺激消費是讓手中有“余糧”的人有信心花錢,而困難群眾拿到100元消費券,更多的是花在米和油這些剛性需求的生活必需品上,這本來就是日常生活雷打不動的基本消費。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一篇專欄文章指出,從日本的例子看,消費券增加購買的量僅占總金額的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是沒有發放消費券也會進行的消費——只是持券人改由消費券支付,而將原本用于消費的現金又轉為儲蓄。(上海新東方劉源老師特別整理、推薦專題)
該文說,日本于2014年支出6194億日元實施“地域振興券”,每人發放2萬日元。但該年日本境內因消費券推動的新增消費總額為2025億日元,僅占名義GDP的0.04%。有人據此認定日本該次消費券計劃無異于失敗。
但對這次杭州市拿出財政資金向市民派發消費券,記者接觸的采訪對象多數人還是持正面看法的。這個消費券政策是建立在政府、企業、市民共同出力原則上的。為了鼓勵市民多消費,達到有效刺激經濟的目的,參與商家也提供了一定比例的打折讓利,例如在超市使用時,100元的消費券作價105元使用,而購買彩電冰箱等電器時,100元消費券可以作118元使用,到指定的旅游景點或電影院使用時,100元消費券可作120元使用。
國民保障體系:一張永不過期的“消費券”
一些沒有加入消費券使用的杭州商家表示,無論是打折還是政府發“紅包”,營業額只能是暫時沖高,他們擔心這樣做業績在春節后就會急劇下滑。政府發消費券的數目畢竟有限,只有東西賣得出去、有市場需求的企業才可能渡過難關,否則單純靠政府投入“扶著走”,許多企業最終還是不能存活。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證券經濟管理總部的馬瑜說:“打折和政府發‘紅包’雖然有效,但更多的是一種即時行為或是減少庫存的方法,必須通過政策刺激讓居民擁有一種比較持久的消費動力。”
一些與馬瑜持相似觀點的專家建議利用目前日益完善的個稅申報制度,出臺消費退稅政策,因為這一政策能對具備購買力的中高收入群體產生明顯作用。不少人指出,如果社會保障領域的改革不能及時跟進與配套實施,進一步消除老百姓在上學、看病、住房、養老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老百姓的消費意愿與信心還是無法從根本上得到徹底的釋放。
世界銀行有關人士認為,中國現在的經濟重心應該由投資及出口轉向個人消費及服務業的發展,例如增加對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保障的投入,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幫助低收入者渡過難關并增強人們的消費意愿。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治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中國老百姓的存款是為了生存,甚至是救命的錢,基礎設施搞得再好,老百姓也不敢花錢。中國要真正拉動內需就要把現在的非消費型社會變成消費型社會,才能真正成為保持持續增長的經濟大國。(上海新東方劉源老師特別整理、推薦專題)
他指出,一定要加大投入用于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醫療改革、教育改革,才能真正為消費社會建立制度基礎。中國如果不能建立消費社會,就不能保證國際經濟秩序的公正性,無法真正和西方競爭。一個可能發生的局面就是中國人積累,發達國家消費。
在沿海一些發達地區,這些年地方政府已經作出了一些嘗試。如2014年財政收入達到130多億元的寧波市鄞州區,推行小學到高中12年免費教育,還對困難大學生每人每學期提供補助,最高達4000元。財政出錢保障農村醫療,農村醫生工資獎金全部由財政支出,藥價平均壓低33%。社會制度的健全完善鼓舞了居民消費的信心。該區姜山鎮居民陳翠君對記者說,2014年準備多出門旅游幾次,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說,自己比從前敢花錢的原因,就在于區里推出的免費教育和醫療新政策“替咱解了后顧之憂”。
"消費券"官方表態與網友觀點列舉
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日前表示,部分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的辦法是一種比較可行的選擇。姜增偉稱,成都、杭州等城市前段時間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是在特殊的條件下采取的特殊辦法。他表示,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應該作為擴大消費的主要舉措,同時也要保證建立覆蓋面寬的社會保障體系。
“消費券”發放要關照弱勢群體
新華群英會:商務部給“消費券”的“定調”使對其的爭論終于有了一個基本定論。作為普通百姓,我覺得地方政府“消費券”發放正當其時,既可以拉動內需,又可以切實地改善經濟不景氣情況下的群眾生活,這種雙贏舉措,短期內“何樂不為”呢?
樂享其成:就經濟狀況的現實看,消費券的發放是可以有效拉動民間消費的,因為它就相當于“真金白銀”,而且就杭州等地“試水”情況看效果確實不錯,只要“消費券”發放確實按規定針對了最需要群體,它在特定時間內就可以成為重要的惠民舉措。
王林:消費券的作用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較低收入人群,如果在不貧困人群特別是富裕人群中發放,就喪失了政府發放“消費券”的題中應有意義,既談不上找到了拉動內需的有效增長點,更談不上幫助群眾共度難關,反而易引發新問題。
嚴防公權力部門借機為己“謀福利”
穿鞋的兔子:“消費券”在特定時期發放是好事,但同時要注意其可能產生的連帶問題,特別要嚴防借機滋生的腐敗現象,這樣造成的不公平,將可能使原本的好事變成“眾矢之的”。
愛拼才贏:有的消費券屬于購物券,限在指定商場消費,有的消費券屬于購買服務,這樣的話,指定哪些商家成為消費券定點消費單位,很容易給權力尋租拓展空間,不能不防!
石評:由于消費券層層下撥到多個部門操辦,又涉及商家之間的“定點”競爭,財政資金在這些環節中很容易“跑偏”,甚至衍生權錢交易的腐敗,而且,這期間如果公權力單位借機為自身“謀福利”,很容易激起其他群體的非議,引發新的矛盾。
消費券雖是“鎮痛藥”,但依然有效果
什么都無聊:發放消費券是當下經濟積極運行的一個有效輔助手段,但如果要確保我國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有序健康發展,在危機中盡快復蘇,還需要多種經濟手段進行調控,“消費券”拉動內需只是“救急”的好手段。(上海新東方劉源老師特別整理、推薦專題)
說兩句:“消費券”并非萬靈丹,只是“鎮痛藥”,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看,其短期效果尚可,而想讓當地經濟進入良性循環,薄薄的消費券還是很難做到的。
小半仙兒:當然,拉動內需的最好方式還是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完善社會保障等,只有這樣才能讓老百姓安心消費、放心消費,所以想要從根子上提振經濟,“消費券”發放只是第一步,后續的合力政策推動要趕緊跟上。
發消費券只是一種形式,主要是體現政府對市民的一種關懷,100元或者200元,數目盡管小,但至少表達了一種心意;發消費券只是一種信號,它告訴我們一定要齊心把自己國家的事情辦好。而且,這樣消費,一方面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國家的內需……中國的老百姓為什么怕消費,不敢消費?說到底還是有顧慮,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但是未來隨著國力的增強,各方面制度建設的完善,老百姓“荷包”愈發“暖和”,大家消費不再顧慮,那時,中國將真正會是一個消費拉動型國家,老百姓的生活將會更好,更滋潤。
反對發放“消費券”觀點集錦
對反對派的理論觀點,上海新東方劉源老師特別整理如下:一是消費券存在替代效應。消費者使用消費券的同時,可能減少相應數量的現金支出。本來就要花100元生活費,先用了消費券,現金就節省了,可以存在銀行。民眾總體的消費支出并無增加。日本派發消費券后,當年GDP僅為此增加0.1%。也是由于大量對消費券沒有使用需求的人,仍舊將其轉化為儲蓄。
二是消費券沒有乘數效應。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涉及的產業鏈比較長,可帶動機械、建材、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就業問題,為后期吸引更多的投資創造環境。而消費券只適用于流通鏈條的末端,并且有時間、范圍等的限制,帶動能力很弱。
三是消費券治標不治本。一次性的消費券,不會改變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政府沒有辦法持續發放消費券。長期來看,政府應該將大量支出投向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老百姓沒有后顧之憂,才會放心消費。
此外,消費券操作起來難度很大。消費券適用的特定人群應該怎么確定?消費券的流通,會不會導致黃牛黨的投機行為?出于利益的誘惑,會不會出現偽造的消費券?發放消費券的工作量和成本不小,會不會增加政府財政成本壓力?凡此種種,都是消費券受到詬病的地方。
范文例舉:完善社保比發消費券更重要
[新東方劉源老師選編自“人民時評”,原作者:龔雯]
近段時間,成都、杭州、南京等地相繼派發購物券、旅游券等消費“紅包”,受到居民歡迎,帶動了即期消費,也引得其他一些城市眼熱心跳,紛紛醞釀發放消費券。
作為政府轉移支付和再分配的特殊手段,消費券能在短期內較快提振消費,擴大內需,不少國家和地區在經濟蕭條期曾多次使用。發放具有一定期限的消費券,不會形成現金沉淀和被動儲蓄,能及時全部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并形成良好的消費預期。以政府財力為支撐的消費券發行能推促民間消費,通過“乘數效應”拉動相關產業的生產經營。“歐元之父”蒙代爾建議給每位中國公民發放百元購物券,據此測算,若限期3個月內花費,可最終拉動經濟約1.33萬億元,相當于單季度GDP的18%。
目前,4萬億元投資大單正逐步落實,但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周期較長等客觀因素,投資成效尚需一段時日才能顯現。同時,國際金融危機還未見底,經濟前景預期不明朗,存錢過“冬”成為眾多居民的選擇,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安全感尤受影響。發放消費券,不僅直接刺激消費,也有助于改善民生,給低收入者添送暖意。成都向全市城鄉低保戶、農村五保戶及重點優撫對象共計發放近3800萬元消費券,反應熱烈,消費率達100%。無疑,在非常時期推出消費券這一非常之策,是可行的選擇。
發券是好事,但要把好事辦得更好,還得多動腦筋。比如,在財力允許的前提下不斷擴大消費券的受益對象,包括廣大中等收入者。此外,除了發放購物券、旅游券,可借鑒國外的做法,按不同群體消費需求,探索其他券種,如對老年人發放家政券、護理券、養老券,由社區家政公司提供相應服務;對學生發放教育券以及博物館、美術館等假期參觀券;對普通市民發放健身券、體檢券等,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以返鄉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和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為重點,發放就業培訓券,讓這部分人群享受免費技能培訓。相關部門可與遍布城鄉的超市、商店簽下采購協議,盡量方便居住分散的農村困難群眾“券”盡其用……
當然,消費券的作用不必過于放大。擴大消費需要發券等“短平快”的措施,但發券可救急,不治本,千萬別把發券當作擴大消費的萬靈仙丹。有的地方在促消費中,開始傾向于將“寶”押在消費券上,這種意識要不得。至于個別城市提出要從工資、福利中硬切出5%—10%以消費券形式發放,則未免強人所難。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認為,消費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未來長期收入的變化。我國消費率偏低,老百姓不敢花錢,根子在于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絕大多數人腰包不夠鼓;在于醫改、教改遲遲不到位,養老、失業等保障不健全,家庭后顧之憂太多,金融危機不過是加重了憂慮。一張消費券不可能實質性改變一個人的消費心理。擴大消費,關鍵是算大賬,干實事,真正通過增加收入、藏富于民來提升消費能力,真正通過完善社保、減輕壓力來釋放消費意愿,這比發多少消費券都重要,也更急迫。畢竟,擴大消費是為了持續的繁榮,而非短期的熱鬧。
- 上一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社會保障話題
- 下一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