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習題及答案三
時間:2022-10-29 02:21:00
導語:公務員考試申論習題及答案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給定資料:
1.近年來,高考報名人數一直處于持續增長的狀態。教育部有關數據顯示,2014-201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由527萬人增長到1050萬人。但到2014年,除廣東、江蘇、重慶等省份的高考報名人數比去年稍有增長之外,大多數省份的高考人數出現了減少狀況,個別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過了10%。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表示,今年山東報名參加高考的考生人數為70萬余人,比2014年減少了約8萬人,減少幅度超過10%。河南省教育部門稱,該省今年高考考生總數預計為96萬人,比去年減少2.9萬人,出現連年考生人數高漲后的首次下降;其中,洛陽市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今年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首次下降。上海市今年高考報名人數約為8.3萬人,比去年減少了兩萬人左右。河北省今年高考報名人數約55.9萬人,比去年減少了1.63萬人;這是1995年以來該省高考報名人數首次下降。
對此,北京理工大學一名招生工作人員向記者分析說,各地高考人數普降有許多深層的原因,一是現在報名參加高考的應屆考生大多數是“90后”,他們出生在中國第三個生育高峰(1985-1990年)之后,絕對人數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進課改,這使得一些非應屆考生擔心課改后高考變化較大,放棄復讀,考生相應地比往年有所減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自去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的就業神話破滅,高中畢業生通過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動搖,部分學生就轉變觀念,甚至不參加高考。”
“高考人數減少,社會的成才觀也將逐漸從‘高考一元論’轉變成‘多元并存’。”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陳女士認為,高考決定命運的觀念淡化后,人們可以更多地從孩子的自身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學是從”。
2.近年來,農村學生在重點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過高考的農村學生進入高職、大專院校讀書。在就業寒冬中,研究生擠占本科生就業崗位,本科生擠占高職專科生崗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倒逼高職專科生崗位的現象,使得缺少社會關系和創業資金的農村高職、大專畢業生難以求職就業。
這一現象,刺激著即將參加高考的農村學生。重慶市涪陵區一名農村教育工作者告訴記者,面對當前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不少農村學生自認考不進名牌大學,讀高職或高專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還不如早打工,早掙錢。一名棄考考生告訴記者,有的職業院校每學年收費8000元,相當于父母一年的收入。假如自己把錢用了,弟弟讀書怎么辦?當記者吿訴她進入大學可申請助學貸款時,她反問說:“如果畢業就不了業,拿什么還?”
在采訪中,不少學生家長跟記者算起“教育賬”:培養一名大學生,一般要14年,義務教育階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萬元。現在大學生就業難,起薪按照2014元計算,除去生活費,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將教育投入“掙回”。即使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學階段,孩子考不上好大學,真不如早點就業。
記者采訪的一些農村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農村學生棄考暴露了當前農村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普遍素質教育缺失、教學資源匱乏,造成農村學生學習成績難提高,綜合素質難完善的現狀。
重慶一所農村中學校長告訴記者,該校2014年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有60%以上處于三本線以下,多數學生成績只達到高職和大專分數線。這名校長說,雖然高考藝術、體育等方面的加分看似公平,但農村學校和家長無力培養孩子的特長,學生也無法以加分的途徑提高高考成績。
“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忽視城鄉教育差距,給農村教育更多的關心。”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長說。
3.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按生源下達招生計劃,按生源確定招生地域。一些貧困落后地區考生人數多,但得到的招生計劃反而少于考生少的大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知名大學招生指標地域分配的不公平,引發了社會強烈的爭議。
為此,中國政法大學在2014年高招工作中引入新的各省招生指標計算方法:用今年學校計劃招生的2014個指標除以13億,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數,基本上就是下達到各省的指標數。在此基礎上,考慮國家開發西部的政策、生源質量、地域因素等,確定本科招生分省計劃。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政法大學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學,而是全中國的政法大學”,“對生源質量的追求絕不以犧牲教育公平為代價。”該校學生處也表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育公平應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起點、過程、結果上的公平。科學合理地把招生計劃下達各省,使考生能夠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從而實現“起點的公平”。
4.7歲開始寫作、現已出版9部作品的“美少女作家”蔣方舟以高考總分561分被清華大學降低60分錄取,此事一經媒體報道,立刻引起一片嘩然。這位6年前就因寫作《正在發育》而備受爭議的少女作家,日前再度卷入巨大的質疑之中。
“561分的高考成績為何能被清華錄取,這其中必有蹊蹺!”一時間,蔣方舟博客、貼吧都成了網友的攻擊目標:有人認為清華此舉嚴重違反教育資源公平競爭的原則;也有人指責蔣方舟投機取巧,并侵害了別人的權益;更有甚者直接在蔣方舟個人博客中留言:“若不是這60分,別說清華,恐怕你連武大都進不了”。
在博客中,蔣方舟談到了讓人敏感的60分。“據我所知,絕大部分高校,通過自主招生的人,高考達到一類本科線就可以被錄取。清華的提檔線非常高,優惠60分,意味著要超過一本線30分以上。我估量自己通過努力可以上線,就選擇了這條既有保障又有風險的路。”
對被網友們質疑的占名額一說,蔣方舟表示,保送生和自主招生都不占招生名額,不存在擠掉其他上線考生的名額。而對于破格,蔣方舟的解釋是:“有很多同學通過藝術特長、體育特長、發明特長有更大的降分優惠。”她認為:“目前的保送政策,更傾向于理科生。從湖北的情況看,我的師姐戴漓力、我的偶像胡堅,還有我——我們都在渴望和爭取憑借自己的人文特長進入大學,接受深造。往大了說,給一個國家的青銅器鍍上黃金的,應當是文化,而不是其他。所以,蔣方舟不認為自己堵住了別人上大學的路,認為自己“不過是參與了開路。”
與蔣方舟素未謀面的童話大王鄭淵潔,昨天趁著在上海書城簽售《皮皮魯總動員》的間隙,接受了記者采訪。鄭淵潔表示,他完全支持清華大學的這一舉措。“錢鐘書當年考清華的時候,數學只得了15分,但清華還是錄取了他。現在,卻很少再有這種破例了,所以,這個時代也就沒有了大師。”
對于蔣方舟在面對高考作文題《舉手投足之間》,研究了半個小時依然沒寫一個字,最后語文只得了117分這件事,鄭淵潔表示,一個作家看不懂作文題,不代表所有人都看不懂,但一個作文題,讓出了多本書、并且是靠文字來體現自己價值的作家看不懂,還是值得大家去想一想。
5.如果不是遇到無法辦理銀行卡的偶然事件,羅彩霞也許永遠不會知道5年前的真相:2014年高考后,考取總分514分的她沒有被任何高校錄取,而冒名頂替她的同學王佳俊,雖然總分只有335分,卻被貴州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錄取。命運由此發生轉折,羅彩霞被迫復讀一年后考取天津師范大學,而王佳俊于2014年順利畢業。本應今年畢業的羅彩霞,不得不面臨因身份信息被盜用而無法辦理銀行卡與教師資格證等一系列問題。
“我不停地問自己,為什么他們選中了我?”5月4日下午,在天津師范大學校園,羅彩霞對記者說,難道就是因為我們家沒有什么社會背景,王佳俊的爸爸王崢嶸是當地官員?
媒體報道顯示,王崢嶸2014年任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牛馬司鎮鎮長,2014年8月,從牛馬司鎮黨委書記的位置調任邵陽市隆回縣公安局政委,2014年被評為“全省人民滿意的公仆”。據媒體報道,王崢嶸曾涉及漣邵礦業集團牛馬司實業有限公司原經理沈順康(正處級)、鄧檢生(副處級)等人受賄案。檢察機關查處的該案入選湖南2014年度十大反貪案排行榜。
6.據調查,羅彩霞高考成績沒有達到二本錄取分數線而被貴州師范大學錄取的原因,在其享受了定向生降分待遇。
貴州師大招生辦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考慮到學校有大約3%的考生已經錄取卻不報到,為了不讓資源浪費,在學生報到前,有可能補錄一部分。
貴州師范大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原招生就業處處長對記者說,貴州師范大學依據湖南省招生考試中心招生錄取系統在網上的檔案信息進行錄取,這些信息包括姓名、考號、高考成績、體檢表等基本信息,這些網上信息都是羅彩霞的,照片也是羅彩霞的。貴州師大錄取羅彩霞時,主要看羅的高考成績、是否殘疾等,羅彩霞符合錄取要求。
一位熟悉以往幾年湖南定向生錄取情況的人士分析認為,定向生向高校交錢,由高校點名錄取是公開的秘密。羅彩霞沒有填報貴州師大卻被錄取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王佳俊的家長通過某些關系進行運作,而其成績符合貴州師大定向生的錄取條件,由貴州師大“點招”錄取成功。
不管貴州師大最終錄取的是不是真羅彩霞,如果錄取通知書寄送到羅彩霞手里,王佳俊冒名頂替也可能不會成功。
7.一個問題牽出一連串問題或一連串類似問題,是近半年來引起全國輿論關注的公共事件的一個普遍現象。“羅彩霞事件”的曝光,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高招過程中冒名頂替現象的強烈關注;在各地媒體與公眾的監督舉報中,又有多位“王佳俊”浮出水面。
首先是“湖北版羅彩霞”。2014年高考錄取時,成績不錯的王俊亮始終沒有接到錄取通知書,雖然感到蹊蹺,但老實本分的他并沒有去深究,而是決定再復讀一年,并于轉年考取了恩施的湖北民族學院。大學期間,王曾到當地公安機關申辦身份證,但被告知他的名字有同號的,無法辦理,他也沒在意。2014年夏,已經工作了的王俊亮回到家鄉孝昌縣王店鎮,終于順利地辦理了身份證。2014年,刻苦攻讀的他考上廣州某大學的研究生。2014年初,他去銀行申辦信用卡時,突然發現自己“王俊亮”的名字被人冒用了,無法辦理信用卡。他回憶起復讀的時候曾去孝昌一中提檔案,結果被告知檔案丟失,他這才開始意識到,辦不成信用卡的后面,很可能有人冒用自己的名字頂替他上了大學。為了證實這些,他向當時的班主任老師鄧某某詢問,鄧老師沒有隱瞞,承認確實有人冒名頂替,并告訴他,那個人就是高二的鄭某——憑借王俊亮的錄取通知書,鄭某到長江大學(原湖北農學院)計算機與技術專業報到,并完成了四年的學業。
此外又出現了“北京版羅彩霞”。2014年,山東單縣一中高三十班女生鄒志靜(單縣徐寨鎮原時集村人)考取了山東淄博醫藥學校,錄取通知書寄給了班主任劉民。鄒志靜告訴劉民放棄就讀該校后,劉民找原單縣徐寨鎮派出所戶籍員時巖,按照鄒志靜的戶籍信息為表妹劉彥麗辦理了假戶籍遷移手續。劉彥麗憑鄒志靜的入學通知書和假戶籍,進入淄博醫藥學校就讀。2014年,鄒志靜考取天津工業大學,畢業后在北京工作并落戶。直到最近買房貸款遭拒,鄒志靜才發現自己已被一位老鄉冒用身份證近10年之久,用其自己的話說“我比羅彩霞更曲折離奇”。
8.6月9日一大早,李明全(化名)夫婦氣沖沖地到吉林省松原市招生辦為兒子討說法。他們的兒子李爽(化名)在昨天上午的高考中,考卷被后面一名考生搶走抄襲,以至于最后未能答完題,而且答題卡也被撕壞,這一科成績受到嚴重影響。
李明全給中國青年報記者看了一張成績單,李爽在高考前摸底成績是全班第二名。“我兒子學習好啊,本來是要考清華的,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這兩天,沒想到出了這事兒,連一般大學都上不了了,孩子哪能受得了啊!誰能給個說法?誰能為這件事負責?”李明全在招生辦大聲嚷道。他無法保持冷靜,他愛人則眼圈通紅說不出話來,而他們的兒子此時正在家里蒙頭哭泣。
因為此前有幾家媒體披露了松原高考舞弊的情況,今年高考,松原非常重視,成立了由教育、公安、電信等18個部門組成的高考委員會,主任是主管副市長,嚴抓高考舞弊。但記者實地采訪發現,嚴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絕。
6月7日、8日,記者在松原市扶余縣看到,開考之后,一些家長就在“堅決打擊高考舞弊行為”一類的橫幅下席地而坐,吐著瓜子皮兒,高談闊論中冒出的往往是“抄”、“儀器”、“買場”等字眼。每場考試過后,都能聽到有學生或喜悅或懊喪地談論,剛才抄了多少或哪個沒有抄上。一位父親概括:“現在這學生,啥招都使,只要能考上就光榮。”
6月8日下午,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松原市公安局一名大隊長的辦公桌上看到,一份情況匯報里就提到,扶余縣兩名教師因出售作弊器材被抓。在松原督查的吉林省公安廳經文保支隊張隊長告訴記者,其中一人叫劉艷華,另一人姓何。但只買設備沒用,還得另買答案。每場開考后,場內的人會把試卷拍照傳給作弊團伙,場外的人組織高手團隊解題,再把答案發給考生,整個過程大約耗時1個小時。
有人告訴記者,一臺5000元的設備,連同答案就要價20140元。但行情因答案的“質量”而定。有出售者打包票,使用設備后,包進本科院校或包進重點大學,考試成績不到本科線不收答案的費用,過了本科線收16000元,超過重點線收40000元。
一位高中女生坦率地和記者說,外地學生之所以要到扶余來參加高考,是因為“在這塊兒考試有手段”。她解釋說:“可以買場啊,只要有錢都行。假如說你在別的地方打500分,在這兒能打600分。”
9.重慶市屬重點南開中學尖子班的高考考生張華西給自己估分675分(裸分),但他仍然覺得自己的清華夢就要破碎了。原因在于他的競爭對手——高考剛剛結束,他的班主任告訴大家,另一家重點中學巴蜀中學今年一共有74名考生享受了20分的最高少數民族加分,并且這74名學生大多集中在尖子班。
高考如戰場,這些尖子生之間的高手過招,“也就是幾分的區別”。張華西說。如果同樣目標為北大清華的對手們多了這20分,他基本上也就沒戲了。
高考加分政策規定,民族考生加分分為兩種情況:一類是聚居民族考生(即戶口所在地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考生),加20分;一類是散居民族考生(即戶口所在地是非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比如戶口在重慶市區里的少數民族考生),加5分。對照此規定,位于重慶主城區的巴蜀中學2014屆考生中卻共有74名來自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學生。
這并不是高考加分首次在重慶引起關注。2014年的重慶市高考,市文科狀元差點上不了北大。這在重慶教育界成了人所共知的“笑話”。2014年,重慶市文科狀元劉超然的高考成績是666分,但他沒有任何加分。而當年北京大學在重慶市的錄取分數線(高考成績+加分)為665分,其最終能入讀北大,還有賴于北大在重慶原有文科錄取計劃20人外,增加了4個招生指標。同年,清華大學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為691分,該校錄取的理工類考生的平均分竟高達699.6分。事實上,來自于重慶市一中的理科狀元劉薇,高考成績是706分,這位同樣沒有享受任何加分待遇的復讀生錄取成績最終只在重慶市排到并列第七名。
文科狀元劉超然最終在北大的錄取線上排名倒數,理科狀元劉薇的前面突然又多站出了六名考生,還有一個和她并肩。各式各樣的加分最終導致狀元們成不了狀元的尷尬。
10.除了民族加分,運動員加分亂象歷來突出。據重慶當地媒體報道,舞弊主要采取“假打”和“”代考的方式。有重大比賽時,學校讓真運動員與欲辦二級運動員證書的學生共同前往比賽場地,由真運動員上場比賽,如果取得名次,則真假運動員合影,由假運動員支付給真運動員“辛苦費”,最后讓假運動員辦二級運動員證書。
來自于重慶市教委的文件稱:針對近年來部分體育尖子生成績弄虛作假的現象,重慶著重對體育加分政策進行了調整,2014年起,取消跆拳道、散打項目。值得注意的是,跆拳道曾是這次“民族加分”風波主角巴蜀中學體育特長生中加分的一個重要科目。
取消的加分類別還包括重慶市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足球加分從每隊申報15名減少為11名;排球、乒乓球加分均從名次前8名減少為前6名。重慶市教委一位負責人表示,“總的原則是,加分越少越好,范圍越窄越好,盡量減少通過不當加分造成的不公平,減少鉆空子現象。”
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政策調整展開了賽跑。今年的加分風波則主要集中在了少數民族考生和庫區考生這一新的領域。
- 上一篇:公務員考試申論習題及答案二
- 下一篇:公務員考試申論習題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