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語文考試重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9 11:02: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一語文考試重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一語文考試重點總結

篇1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第二實驗中學成立于2008年7月。建校以來,作為新教育人,我們總想辦出一所品質獨特和品位個性的學校,總想給師生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總想讓我們的生命在這塊土地上自由、豐盈、舒展地

生長。

近年來,我校在市縣組織的各類質量檢測中連年取得優異成績,連續榮獲市縣教育質量獎。2015年河南省中招考試,我校共被修武一中錄取249人,絕對升學人數和升學率再次位居全縣第一,全縣前十名共進4人;中招綜合考評總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全縣第一。2015年5月,我校榮獲首屆全國初中質量建設獎,被授予“初中質量建設先進單位”。2015年7月,在全國新教育實驗第十五屆研討會上,我們學校又榮獲“新教育實驗示范學校”榮譽稱號。

這些成績,注定要在學校發展史上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我們最初豪情滿懷地踏上了一段研發課程的艱辛而又美好的旅途。隨著課程的逐次推進和師生們的深度卷入,我們才收獲了這些額外的獎賞。好學校,就是要有好的課程!

一、 時間在哪里 ?

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出口,初中的升學壓力很大,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加之我們還是一個完全走讀的學校,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時間做課程開發呢?

如果把課程做成加法,那時間總是有限的。

我們的做法是:整合現有課時,讓時間足夠保證。

我們把原來一節課45分鐘縮減為40分鐘,由每上午四節大課變為“四大一小”。這樣,大小課時結合,靈活機動,使我們在研發、編排和實施課程上有了閃轉騰挪的時間和空間――課程開發在時間上有了一種可能。

請看我們為師生編織的校園生活:

周一升國旗后,全校師生在國旗下誦讀“國旗下經典誦讀120首”,用詩歌開啟一周的生活;然后是各班每天一節的特色課程――“天天成長課”;在教室里,大家還會不斷穿越諸如“語文晨誦”“生日課程”等一些“完美教室”,以及各學科教師精心研制、適時提供的各類小課程;孩子們的課堂是新教育實驗理想課堂下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自主達標課堂”;課間十分鐘里,輪播著 “經典歌曲90首”;大課間,有體育教研組開發的“兔子舞”“太極拳”等身體課程;午后,有英語教研組的“每周一支英文歌”;下午第五節,是我們雷打不動的“閱讀課”;還有我們間周一次

的“電影課程”,一月一次的“名家

有約”……

新教育實驗認為,課程即生活,課程即經驗。當課程滲透在孩子們校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以及每一個時刻,成長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 教師們能不能做 ?

誰來做這些課程?我們的教師們啊!

可是,教師能不能做這些事情呢?

我們的答案是,能!我們旗幟鮮明、千方百計、不遺余力地發展教師,促進教師不斷成長,使教師成長為課程研發的主體。

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是教師,教師必須有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必須有站在課堂里“我就是課程的底氣、大氣和霸氣”,教師最終必須成為卓越課程的開發者。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一直持守的辦學理念之一就是“教師發展第一”。并通過如下方式來予以實現:

一是狠抓讀書提升――這是最經濟的成長方式。如我們的“‘四

棵柳’讀書沙龍”,還有“每日一語”“每周一文”“每期一書”等。

二是狠抓寫作反思――這是最個人的成長方式。每月教師必須提交“精彩瞬間”,教案檢查的重點就看教后反思。

三是狠抓課改實驗――這是最規范的成長方式。但是,我們更為強調課題研究必須能夠為課堂、課程、課改服務。

四是狠抓校本培訓――這是最實惠的成長方式。因為大家可以面對面直接交流,現場互動。

五是組織外出學習――這是最直觀的成長方式。每一次的外出學習,都有一種開天眼的感覺,我們學校每逢重大改革之際,也都要伴隨著一次深度的大規模的外出學習。

六是做好“共同體”――這是最智慧的一種成長方式。用朱永新老師的話說,這是“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

七是狠抓聽課研課――這是最高效的一種成長方式。因為我們只需走進隔壁伙伴們的課堂!

八是狠抓課程開發――這是最幸福的成長方式。因為課程研發和最終研發的都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胸懷和積淀,我們的智慧和能量,我們生命的信念和經驗,無一不與課程息息相關!

正如新教育人所說的:“只要堅持,就有奇跡!”就這樣,走著,走著,花兒就開了!

2013年12月25日,焦作市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現場會在我們學校召開,我們學校共向大會提交了17份交流材料,呈現了27節公開課,包括初中各個學科組的課。“‘天天成長課’的課程開發與研究”獲批河南省“十二五”規劃課題,2015年榮獲“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6年5月6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主辦、山東省濰坊市廣文中學承辦的全國“初中教育創新現場會”上,“天天成長課”又榮獲全國“2015年初中教育創新十大成果”,并向與會的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余名代表做了現場展示。

所以,我們堅信:有好的教師,

就一定會有好的課程!站在講臺上的那個人,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質量。

三、 我們的課程怎么做 ?

1.課程研發的三種模式。新教育實驗認為:師生共同經歷的課程,不是一堆知識的羅列,而是讓知識擁有生命的溫度,通過一組生命體驗的過程,讓我們成為具有德行、審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卓越課程,就是最大程度地實現人幸福完整的可能。在此指導下,一是目標主導模式。立足學校實際,依據學校的發展和定位來做,如我們的“天天成長課”等;二是需求主導模式。著眼學生,依據學生的需要來做,即在國家課程之外,學生還需要整合或補充

什么,如“閱讀課”“經典歌曲90首”等;三是條件主導模式。挖掘教師的潛能,依據教師的特長和優勢來做課程,如“名家有約”“每周一支英文歌”等。

2.課程研發的三個發展階段。一是由點到面。從開始的單一性漸進到如今的豐富性;二是由個體到團隊。由單兵作戰逐漸成熟為團隊攻關,個個有項目,人人有課題;三是由“行動”到“項目”。

課程研發初期,我們以“行動”為主,現在則以“項目組”形式整體

推進。

3.課程的兩個類別。我們把課程研發分為“常規課程開發”和“特色課程開發”。如此劃分不一定很科學,但是,這么一區分,我們知道了學校應在哪里如何發力,教師該在何處用心。

(1)常規課程開發

所謂“常規課程開發”就是對國家課程進行二度開發和深度開發,主要學科有思品、歷史、生物、地理、物理、音樂、體育、美術等,主要實施主體是各學科教師和備課組、教研組,主要目的是要落實好新課標的要求,重點研發那些我們以前想做卻不敢做、或者是做不成的一些課程。我們努力在常規中滋養生命!

每個課堂都有精彩。我們的思品常規課程開發有《青春課程》《手工制作課程》《愛的教育課程》《維權課程》等四個小課程。歷史常規課程開發有《千年古縣一日

游》《歌曲中的歷史》《史話修武》等三個小課程。生物常規課程開發有《手工課程》《植物課程》等,美術常規課程開發的《美術筆記》是美術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與校園生活相結合、與美術技能與素養的培育相結合,用美術眼光看世界,用繪畫形式寫生活,用美術的視角去解讀、詮釋、感悟其它學科――從此,我們的美術課不在“漫游”!

每個課間都有音樂。《經典歌曲90首課程》是我校音樂教師研發的一個課程,一學年30首,三年90首。音樂課程不僅在音樂課中穿插教唱,而且還創造性地在每一個課間都安排了一首,為孩子們提供了一道道極佳的精神和藝術食糧。

每樣課間操都有創意。體育組研發的《花樣兔子舞》《太極拳》等,讓我們的課間操更增添了青春的朝氣與活力和傳統的經典和厚重。

每個午后都有歌聲。《每周一支英文歌》,純正的歐美經典歌曲,每個午后如約而來,“一體機”激情播放,師生唱響整個校園。一個學期15首,三年下來90首,提升的是英語水準,積淀的是國際情懷!

(2)特色課程開發

所謂“特色課程開發”就是我們結合學校的實際和發展,從學校層面組織力量研發,然后適時推進,全力落實,為孩子的成長不斷開辟新的時空,努力在特色中匯聚美好!

閱讀課程:每天一節,風雨無阻。閱讀的時間:每天下午第五節;閱讀的內容:經典名著,單元“主題閱讀”;落實形式:名作推介課,名著推進課,主題研討課,總結匯報課,自由閱讀批注等。

天天成長課程:用主題引領,以話題切入,每月一個大專題,每周一個小主題,每天一個小話題,配套有寫本《成長明白卡》。這個“課”具有強大的課程功能,它可以做成德育課,也可以做成智育課,還可作為語文寫作訓練、思維訓練等的一部分;同時,它還是培養孩子們卓越口才、密切家校聯系的一個良好載體。

國旗下經典誦讀課程:我們編有教材《國旗下經典誦讀120首》六輯,每個學期全校學生每人免費一本。每周一升旗后,全校師生在國旗下激情朗誦經典篇目,精神抖擻,信心百倍地開始一周的工作和學習。

名家有約課程:這是我們校本化的“聆聽窗外聲音”專題系列講座,目的是為師生們提供一個比較豐富的校園智力生活背景,對師生的生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觸動和提升,努力把美好的東西點滴滲透到師生的內心世界。每學期5場,三年30場次,按照科技、人文、社會、自然、熱點等序列編排。

電影課程:這是我校微機組研究開發的一門特色課程,間周一次。項目組通過定期組織學生觀看經典影片,或者播放與學科教學相關的視頻資料等,給學生以全新的校園生活,為教學添加了鮮活的直觀元素,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四、 實效究竟怎樣 ?

從某種角度說,課程決定了一個學校的品質和品位,也決定了校園里的人――師生生命的長寬高,乃至他們的當下和未來。

也基于此,我們才敢于在力所能及范圍內,一點點去想,一點點去做……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和想不到的感動:教師的生命一次次被點燃,由里到外地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一種職業的幸福感、專業的自尊感、事業的成就感,我們的學生在這些本土化、校本化、師本化、生本化的課程穿越中逐漸外顯出一種絢麗、一種厚實乃至一種極致。而我們,也能夠在立定現實的門檻,有了一份左顧右盼的閑暇與驚喜:教育原來可以如此美麗,校園原來可以如此幸福!

五、 下一步要怎么做 ?

方向比方法更重要。今后朝向三個方面繼續努力:

一是力求精致。已經做的,無論是內容上、形式上、實際操作上,以及到對課程的理解、評價上還需進一步完善和深化,要力求做到最精致。

二是追求卓越。這是課程永遠追求的品質。這種品質的核心就是:生命在場,教育生活的完整與幸福,在課程的穿越中實現與知識、生活與師生生命的共鳴。

三是盡力創生。從管理角度來說,要繼續為課程的開發創造條件:豐富的資源,寬松的環境,強大的支撐,智慧的整合……深度的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