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6:4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明散文

篇1

文∕黃璜

自2008年始,清明節正式列入國家的法定節日,每到這天,人們都很隆重地開展祭祖踏青活動,以弘揚中華民族尊老孝親的民俗傳統文化。然而,寒食節并非清明節,寒食節的故事鮮為人知,卻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寒食節亦稱“禁煙節”或“冷節”,也叫“百五節”,即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節前一兩天,這天人們一般禁煙火,只吃冷食。后來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等風俗,寒食節綿延兩千多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恰巧在24節氣的清明節期間,于是人們便把寒食節當成了清明節了。眼看清明節快到了,為了了解這個民俗,我便仔細閱讀《古文觀止》中《介之推不言祿》篇,總覺得應該用文章形式告知人們,以紀念介之推這位值得崇敬的古代中國好人。

在晉國時,晉文公的弟弟當上國君,晉公子重耳便流亡國外,顛沛流離,由于生活貧困,加之有家不能歸等原因,公子重耳有時因為生活貧困常發牢騷,每天的粗茶淡飯難以下咽,追隨他的一位謀臣介之推,有一天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為公子重耳熬了一碗肉湯,眼看公子吃的狼吞虎咽,介之推顯得很坦然。晉公子雖然發現介之推走路一瘸一拐的,當時也沒在意,可后來有人告訴了他,晉公子發自內心的感激他。

后來晉公子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可在論功行賞時,偏偏忘了介之推,介之推無怨無悔,帶著老母親隱居到家鄉的山林里,介之推心想:沒我的幫助,他也能做國君的,雖然人們紛紛請功要官,介之推覺得這樣做對國家不利,對百姓不利。可見介之推的品質是多么高尚。

有一天,晉文公突然想起了介之推,便要部下請介之推出山,介之推不接見,也不出山林,晉文公便決定親自去請,偌大的山林,哪里能找得到呢?有人出了注意,用三面放火燒山的方法,逼他從這面山林走出來,結果有個奸臣因為嫉妒介之推出山后會被重用而遭到排擠,便偷偷讓人四面燒山,結果介之推和老母親被活活燒死在山林里,晉文公一行找到介之推時,發現他抱著自己的老母親,被燒死在一個大柳樹下。

篇2

山水之樂,美夢田園。草屋茅舍旁,裊裊炊煙中,采一束秋菊,聽一片蟲鳴……

那半掩在青山綠水中的農舍,那髭須飄然的五柳,如絮般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過往的流年。

若我能遠離塵世的喧囂紛擾,住守八九間草屋,躬耕于田畝之上,即使草盛豆

苗稀,會不會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若我能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是否( 散文網: )

亦能尋覓到那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若我能眷守一窗,捧一卷

清詞,呷一口清茶,吟詩作畫,會不會也能得菊之英魂,無意間、望見南山悠

然?

歸去來兮!聲聲呼喚。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田園彷佛能拂凈喧囂亂世中

的一抹塵埃,三兩聲的雞鳴犬吠喚醒了心底那份最初的眷愿。樹木交蔭,時鳥

更序,峰巒疊嶂,青翠欲滴。音韻裊裊中和風細雨繽紛,水流潺潺里淺足

輕叩桃源芳門。一襲青衫,一壺黃花酒,一把斷弦琴就這樣深深淺淺地走進了

我無端無涯的夢想,遙望琴聲悠揚、曲調婉轉的清溪澗,揣想林盡水源、若有

幽光的洞天山……那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那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悠悠然,伴著

流云舒展,伴著桃花飛舞翩翩……

隱隱桃花香滿天,悄聲暗問有漁船?空谷舊弦中,你低吟輕嘆,自古圣賢皆寂

寞,唯有寄情賦詩篇。或許今生已矣,或許感士不遇,但你心中始終保持著如

火的眷戀。若我溯流從之,找尋你前世的足跡,是否就能共你游歷那清幽一夢,

篇3

在一片濃密的森林中,住著一只患了嚴重白血病的小蜻蜓。它知道自己的病情正在一天一天的惡化,可是小蜻蜓知道家里的生活條件不好,便不向媽媽說自己的病情。

今天是一天快樂的一天,小蜻蜓正在幫媽媽打醬油的路上。“砰”的一聲,小蜻蜓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由于病情惡化得更嚴重,小蜻蜓才會倒下的!兩只正在去游樂場的小松鼠發現了小蜻蜓便飛快地把小蜻蜓送往山羊伯伯那里治療。

因為小蜻蜓沒有即使治療,所以白血病的毒素已經進入了它的骨髓。山羊伯伯說了,小蜻蜓大概也只有三天的壽命了。小蜻蜓的父母連忙趕到醫院看望生病了的小蜻蜓。小蜻蜓的媽媽說:“傻孩子啊,你為什么不告訴你媽呀!這樣媽媽也能幫你借錢治病啊。”她哭著說。小蜻蜓安慰著媽媽說:“媽媽,您別哭呀!沒事的,我死了,還有哥哥姐姐啊!媽媽,您不要哭了,難道您要讓我更痛苦的離開嗎?”小蜻蜓媽媽連忙說道:“好,媽媽不哭,我不哭了”。(請繼續關注第二部)

篇4

2、邊角邊,兩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和其夾邊對應相等,那么兩個三角形全等。

3、角邊角,兩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和其中一個角的對邊對應相等,那么兩個三角形全等。

4、角角邊,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相等,那么兩個三角形全等。

篇5

一位細心的讀者在閱讀數篇高考作文后,發現盡管各個考生敘述的對象和事件不同,但只要換幾個關鍵詞,便能“移花接木”,變成“一類美文”。一位資深的語文教師直率地說:“一個場景描寫作為開頭,當中歸納幾個畫面,然后提升或拔高,說幾句慷慨激昂的話,結尾再來一句‘警句’,這似乎是不少高考作文的統一模式。這樣的文章,說不上來是散文還是隨筆,但卻容易得高分。”

緣何時下考生寫高考作文“如同一轍”?一位語文特級教師指出,這同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出題有關。不少高考作文題,可能更多考慮的是考生“有話可說”,于是題目的寬泛性增大,而臨場考察的成分減少。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須跨過這道坎》、《他們》等,作文的外延較大,考生應對時的廣度就寬。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說:“作文題小,考生的準備量就要大,否則當場寫不出來,而作文題大,考生的準備范圍則會縮小。”

文體淡化:作文教學負面影響

高考作文題要讓考生“有話可說”,這本身無可厚非,但也要有一定的區分度,尤其是要與語文作文教學相關連。而現在高考作文題的寬泛,則會對學生的寫作意識和寫作能力產生錯覺。一位語文特級教師說:“現在有些地方教作文,已把文體看得很輕,似乎只要表達意思就行。另外,加強學生隨筆的訓練,在一些學校似乎就是作文教學的全部。而高考作文的評判標準,也讓“散文化”現象愈演愈烈。

一位語文教師指出,其實在作文教學上,對寫作文體本應相當講究,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隨筆等,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要求。而現在考生的“同質化”作文,事實上對正規作文教學也會帶來一些沖擊。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初中主要訓練寫記敘文和一事一議,高中則以論說文為主,兼顧說明文。讓學生學會不同文體的寫作,對他們將來運用語言、正確表達,無疑十分重要。

缺少個性:導致文風雷同

作文,是學生情感的反映,也是思維的體現,更是表達的藝術。把作文僅當作獲取語文高分的籌碼,就可能使作文的內涵流失。一位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師說:“現在學生的作文,缺少個性化的現象比較普遍。如果光從應對考試來做作文,那么學生的寫作之路會越走越窄,而且作文考試排除了詩歌的樣式,能用來作文的樣式更少了。”

篇6

一、修改標題

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均選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間追懷往事而寫下的十篇“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這些散文曾在《莽原》半月刊上陸續發表,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訂成書時定名為《朝花夕拾》。這樣一改使標題不僅具有了文學色彩,而且與文體(散文)相吻合。

二、修改詞句

《藤野先生》手稿寫藤野先生是:

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作者后來在“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前面加上一句“用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這樣改,描摹準確,刻畫生動,不僅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為鮮明,而且字里行間自然地流露出魯迅對先生的崇敬、愛戴之情。又如《孔乙己》原文中寫掌柜討債的幾個情節時,是這樣排列的:年關――清明――端午――中秋。收入《吶喊》一書,修改為“年關――端午――中秋――年關”為什么要這樣修改呢?作者考慮到孔乙己的結局是從掌柜的幾聲“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的討債聲中側面反映出來的,而商人結賬討債常在欠租欠債人最難過的一個關節――年關,所以經過深思熟慮,作者刪去“清明”,把最后一個時節仍然落在“年關”上。這么一改,說明討債遍數之多,周而復始,這就為結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點明了可靠性和必然性,含義深沉,耐人尋味。

三、修改文段(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閏土的父親傳授捕鳥的方法一段,未定稿是:

明明見它們進去了,一拉,跑過去看時,卻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是三四匹。閏土的父親是半天便能捕獲一二十匹,裝在叉袋里叫著撞著的,我問他緣由,他卻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沒有等到它走到中間去。

定稿時改為:

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么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是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這樣,或刪一字,或添一字,或單音詞改為雙音詞,或書面語改為口語,不僅用詞達意,而且錘煉了音調的和諧和節奏鮮明,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易于理解。

四、修改標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手稿中是這樣描寫壽鏡吾先生朗誦詩書的:

鐵如逸,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呢,千杯未醉噯噯。

篇7

在組織教學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應力爭通過一些詩歌的常識和淺易的詩歌讓學生親近詩歌,喜愛詩歌,讓他們從中獲得愉悅,認識到詩歌與其他文學樣式的不同,消除他們對詩歌的陌生感和隔閡感。為此,我們不妨做以下一些嘗試。

一、介紹詩歌的起源

我國的詩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黃時期,名字叫《彈歌》,最早見于《吳越春秋》,其中記載了越國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中引用了《彈歌》。它只有四句,八個詞:“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意思是說,打獵之前,制作工具砍伐野竹,然后連接野竹,再寫打獵的時候,使彈丸飛出,最后是追逐受傷的野獸,抓獲獵物。這首詩很可能在當時的民間已口頭流傳了很久,后經人寫定保留下來,文筆非常樸素。它非常簡單地記錄了當時的人們從制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詩歌的類型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藝術成就越來越高,具有了很高的審美情趣。

二、詩歌的特性和獨特的魅力

1.詩歌的概括性

概括性也就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現實生活和詩人獨特感受。教師可以學生都熟悉的杜牧的詩《清明》為例,作形象的解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的前兩句描繪是整體的畫面,它既寫出了當時的天氣狀況,又描繪了人事活動和當時人們的心情。后兩句則是一個特寫畫面,其中一問一答的情形躍然紙上。它對現實的描寫是凝練的、概括的,可以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隨后,我們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詩顯然是寫景抒懷的,如果我們不用詩歌這種樣式,而改用散文來描寫同樣的情境,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效果呢?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最后形成了這樣一種表達:這一天正值清明佳節,人們多么希望是一個柳綠花明、風和日麗的日子啊,可天公不作美,竟然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依照民間的習俗,本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掃墓祭祖的時刻,而如今卻是游子孤身趕路,春衫盡濕,觸目傷懷,內心是多么的傷感凄迷啊!唉,還是找個小酒店,避避雨,喝點酒,解解憂,去去愁吧。可哪有酒店啊?唉,那邊不是來了一個騎牛的小牧童嗎?我何不問問他呢?……

這樣的片斷,用散文來描寫,情境也是非常的優美,很符合現代人的寫作和閱讀習慣。對于散文這種文體,我們會感覺很親切,容易接受它,這是因為我們平日里對散文接觸得多了,也就感覺熟悉了的緣故。但這兩種文體描繪的都是同一內容,表達了同樣的情感。只是散文的形式靈活,更便于表達,字面篇幅也很大;詩歌則極為凝練,格式也有特定的要求。正因為是這樣,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要依其本性,需要借助于聯想和想象,將詩歌的意象和表達的意境加以合理的擴展,使其表現的內容情感得以充實和豐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表達意圖。

2.詩歌的形象性

在眾多的文學體裁中,除了小說、散文、戲劇等作品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以外,詩歌在塑形象方面的反映面則更為廣泛。在平時的測試和高考的考查中,常常以主觀題的形式要求學生就某一詩歌概括其形象,許多學生因為對詩歌形象感知模糊,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詩歌形象,以致回答得一塌糊涂,根本就不著調,就連閱卷教師都倍感遺憾。我們應該告訴學生,所謂的詩歌形象,大概包括如下三種情況:詩歌中所描繪的詩人的自我形象,詩歌中所描繪的外物形象和詩歌中所描繪的他人的形象。其中,詩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動、神態、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詩歌的外物形象主要是借助于各種自然景物的描寫來反映詩人情感的一種方式。詩歌中所描繪的他人形象,是指詩人借助詩中寄托的形象,來曲折言志的一種表現手法。詩人在其中,大多以旁觀者的姿態出現,借此來寓含哲理,寄托情感,反映現實。這類的形象大多表現為思婦思念征夫、游子的,或戍邊戰士思鄉的,或百姓生活艱難的,或借寫他人述說己志的等。

3.詩歌的抒情性

詩歌是具有強烈的抒情性的,詩人可以借助詩歌充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聯想。就詩歌的抒情性而言,大致可以有以下幾個類型。

(1)思鄉之情。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以及高適的《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等。

(2)戀舊之情。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

(3)惜別之情。即抒寫離愁別緒,對友人的留戀勸慰之情。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黍離之情。這類多抒發感時傷世,物是人非之感。如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類作品均是表達物是人非的無限惋惜、悲嘆之情。

(5)懷古之情。這類詩歌很多,且大多借懷念古人,或述古跡,而言己志。如杜牧的《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6)報國之情。這類詩歌大多直接或委婉地抒寫自己的愛國之情,或報國無門的苦悶之情。如王翰的《涼州詞》(醉臥疆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

(7)諷喻社會、同情百姓生活的。此類詩多揭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反映下層百姓的苦難生活,寄寓了詩人的無奈與同情之感。如《詩經》中的《碩鼠》《伐檀》,杜甫的《詠懷五百字》,白居易的《觀刈麥》《賣炭翁》,李紳的《憫農》,杜荀鶴的《山中寡婦》等。

(8)詠嘆自然,寄情山水田園的。這類詩歌多描繪自然風光的優美,田園生活的愜意,或抒寫詩人渴望歸隱之情。如陶淵明的《飲酒》《歸園田居》,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王維的《山居秋暝》等。

當然,這些只是一個大致的分類,并不是絕對的,就某一首詩而言,它抒發的情感很可能是多方面的,領會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詩歌的音樂性

詩歌是一種非常優美的文學表現樣式,其音樂節奏感,是最獨特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如《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節奏感是顯而易見的。

篇8

2.仰望詩意星空——2003-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印象趙雪源

3.新世紀文學選刊 隨筆三則培根,何新

4.松林一夜斯蒂文森,羅務恒

5.春天(節選)喬治·吉辛,鄭翼棠

6.遠處的青山高爾斯華綏,高健

7.臧克家的詩

8.每刊每月一首大解,周亞,王冷陽,宋曉杰,海男,李少君,繆克構,李森

9.箱子巖沈從文

10.門克·莫利,夏月

11.草莓雅·伊瓦什凱維奇,韓逸

12.荷塘風起顏元叔

13.涂鴉時代

14.在玄武湖畔李金發

15.提醒幸福畢淑敏

16.張小嫻小品選張小嫻

17.萬卡契訶夫,汝龍

18.真的故事莫泊桑,王振孫

19.阿內西阿美女皇后馬里奧·貝內德蒂,劉家海

20.月跡新世紀文學選刊 賈平凹

21.孟婆茶楊絳

22."詩衷歌慟魯川情"詩歌朗誦會

23.也許,道理就該如此陳春花

24.當城市穿越生命于丹

25.華老師,你在哪兒王蒙

26.摔碎的心佚名

27.孩子,請聽我說黃伯平

28.齊魯詩歌作品選江非,北野,田暖,張凌波,弓軍,曹瑞欣,李云

29.李耕:燃燒,以自己的生命——李耕散文詩選

30.李耕:激情燃燒的詩人耿林莽

1.過法門欣兒

2.回頭的浪子帕特里克·懷特,黃源深

3.生活在繼續多雷斯·葛·哈里遜,孔耕蕻

4.我在哪里彼得·康得拉,楊國斌

5.每刊每月一首

6.林明理詩選

7."今"

8.菜菌河伯爾,賀驥

9.人的創造力巴山德,石海峻

10.論快樂錢鐘書

11.書尤金

12.春來半島余光中

13.夜行者夢語(節選)韓少功

14.高雅而瀟灑的遁逃田中禾

15.燃燒的柴垛林宕

16.黃雀在后劉亞武

17.不該上鏡喬遷

18.冤枉沈海波

19.蝴蝶,你是誰家的靈魂徐迅

20.梅在霧上睡楚楚

21.誰在大塘里唱歌(節選)方如果

22.新世紀文學選刊 給樹留個杮子毛甲申

23.總有揮之不去的匡瓢

24.奔跑的樹李廣智

25.唯一的家周海亮

26.藍海灣(外四章)——沉沙散文詩選

27.詩與思的成功組合——沉沙散文詩選讀耿林莽

28.懸疑背后的自我救贖——電影《沉默的羔羊》賞析張穎

29.名人書趣雪焰

1.驀然回首的剎那艾明波

2.陳雪梅詩選陳雪梅

3.陶永生散文選陶永生

4.春天的遐想泰戈爾,白開元

5.人:一種無常的存在室·阿羅賓諾,石海峻

6.光輝逝去尼赫魯

7.希梅內斯詩選

8.林明理詩選林明理

9.每刊每月一首

10.讀書[法]薩特,柳鳴九

11.雪魯彥

12.我的遷悔(節選)列夫·托爾斯泰,佚名

13.案頭清供張中行

14.靜夜功課張承志

15.遠方許達然

16.風中的蘆葦梅潔

17.看畫馬克·吐溫,卞慧明

18.有聲電影老舍hHTTp://

19.擁堵的天堂路阿爾克·阿爾卡諾夫,李冬梅

20.美麗的繭簡媜

21.不如歸王怡子

22.與子同偕蔡碧航

23.她是如此陌生麥閣

24.天堂之門新世紀文學選刊 曹文軒

25.故鄉,您終于代替了我的母親東西

26.清明雨、月亮及其他——陳計會散文詩選

27.陳計會散文詩欣賞耿林莽

28.哀而不傷既純且美——讀川端康成小說《雪國》《千只鶴》《古都》賀彩虹

1.一枕落花香劉鴻伏

2.雪松詩選雪松

3.王惠娟散文詩選王惠娟

4.影子波·普魯斯,苗浡然

5.作家的自白(節選)切·米沃什,綠原

6.夜宿山中雅·伊瓦什凱維奇,韓逸

7.瓦雷里詩選

8.每刊每月一首

9.書朱湘

10.我與繪畫的緣分丘吉爾,王漢文

11.四季生活沃羅寧,曹世文

12.雨的四季劉湛秋

13.受傷的蘆葦陳芳明

14.石縫間的生命林希

15.寂寞書院冷葉文玲

16.莽撞漢馬可·布蘭狄羅,黃嘉琬,黃后樓

17.謊言張森鳳

18.誰是導演王立齊

19.姑蘇看水張宏

20.塤陳娜娟

21.捻碎了夏天的最后一聲嘆息朱千華

22.四月陽明蕭白

23.家庭瑣記葉辛

24.新世紀文學選刊 七年,一輩子閔彩霞

25.桐花聲里燕子飛鄭小瓊

26.時候不早了,坐鍋周和平

27.在風景中且行且唱——郭風散文詩選

篇9

沒有束縛地去寫,這可說是王蕓的長處,也使她的寫作獲得了最大的自由度。通常寫散文的人,寫久了往往會為追求風格化、個性化而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對自己做出某些限定,在選材、立意的價值取向上構筑起自為自足的表達空間,或在寫法上形成最具個人化的情感敘述話語,這往往容易引起關注,但限制也會由此而生。王蕓盡管寫作多年,活躍于湖北散文界,且有了80余萬字的作品積累,雖已形成了王蕓式的寫作特點及文本特征,但她的寫作卻有著一種不確定的豐富性。她的散文建構方式以及由此顯現的創作主體特征,雖然與性別有著直接的關系,表達著女人的感覺、獨白和傾聽,契合了女性最自然的表述,卻不能以女性散文來框定。文中雖有很強的個人意識流露,卻不是一種自我沉迷的、內在化的情感話語敘述。這些特點與她報社記者的身份有關,日常大量的新聞作品寫作,注定了她是一個觀察者、發現者,必須從容面對最真實而普泛的人生,面對最廣大而無限的生長。因此,她的散文世界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呈現出覆蓋生活的廣度,是具有相對的公共空間性的敘寫。

王蕓是一位精細的、毫不吝嗇自己感情和知覺的觀察者,她的散文主要以“我”的視點,將現實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理解到的一切,和偶遇事件所留下的深刻印記,路途中的切身感受,隨性之所至,轉化為散文中曼妙的文字。

幾篇聽來的故事,是我喜歡的篇什,這是三組奇妙的組合,《湖》《江》《古城》三篇寫景散文,分別與三個聽來的她、他、她的故事各成一組,既獨立,又有潛在的連接,前者是故事發生的場景,后者是住在湖、江邊和古城中的人的命運遭際。場景篇寫得極美,人的故事篇卻有些悲涼,與美景并列更讓人心生感嘆。王蕓不是編故事的高手,而是一個出色的文字描述者,所經所歷所聞所感,雖可以喚起她的想像力,卻不會像小說家一樣恣肆。她、他、她的故事,尤其是古城中投奔了匪窩的女俠她的經歷,完全可以在寫實與虛構中組合成很精彩的小說,而她只是以精練的敘述將其固形成速寫式的人物剪影,這也包括《2004年春天的一場相會》中的筱和奶奶。她比較擅長完整優美地描述視覺印象,并不去深入探掘世俗生活中的深刻和人性的深度,這也說明王蕓的天賦更適合寫散文。

王蕓的不少散文寫于路上,她對于可供自己觀賞景物的道路感興趣,同時對于一路上的事物也流連不已,將感知觸角流動于詩人、思者、游客之間。幾組大的散文,像《水韻江南》《夢回新疆的幾個記憶坐標》《因為一個名字來到鳳凰》等等,提供了一系列的風物小景,也提供了一系列人物寫照最細微之處。王蕓喜歡隨意地在人事或景色中停留,并不深深地沉入,喜歡寫一些純粹的帶有詩意的段落,把世界浸透在一種情緒之中,用激情或審美的眼光來鑒別人物,用最抒情的場景,情緒化的描述來深化審美效果。

她有一顆溫柔而富有同情的心,多情善感,有人情味兒。《路過》《遇見》《關于黑暗的幾個瞬間與故事》等十余篇散文,寫底層人生和現實世相。在對盲人夫婦、黑暗中的歌者、丟錢老人、路邊賣湯團小伙的寫照中,王蕓表現出由衷的、真切的憐憫,憂傷和牽掛,對人性的缺陷和黑暗,她給予的是苛刻嚴厲的同情和審視。

從電影藝術中,王蕓也在尋找著寫散文的恰當素材,這不僅僅是寫電影觀感,而是她的另一種沉思空間,從這十幾篇的篇名上可看出她思辨的品質,她是借助于影片在延伸自己的思緒,以生活的感悟來評價人物,去闡釋更廣闊的文化內涵,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

篇10

帶著傷口回到當初背叛的城市,唯一收容我的卻是自己的影子。——【夢醒了】

大巴在站牌止步時,南城里正陰雨紛紛尋找著荒涼的泊靠,這是我沒能想到的問候,那些能夠在心情里制約一段情愫的微涼氣息總會使人疲憊不堪,而我不想從一座陌生城市里載著美好歸來之時,卻還是要招惹這煩惱連絲細雨的沾染,孤獨也好寂寞也罷,空中盤旋的季風只會踱著邁不開的步子吸收著活潑盎然里的生機,我們誰都無從選擇,因為風的無處不在,我們總有那么一天會被抽離的了無痕跡。而氣候的遷徙與紛飛世界的悄然來臨也沒能給我們提前明曉的權利,這是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即使是逝去之時也不會讓我們提起一絲警惕。

這些天在撫城里已經被紛飛春雨捉弄的焦頭爛額,期盼中希望能在回到南城時會被美好接受,即使沒能有陽光的嫵媚,或然也只有那不帶潮濕的季風刮痛著臉頰我也會微笑著去面對微安的天地。然而清明里似乎總不會缺少雨的飄零,開始有了傳承的味道,我們掙扎著在文明里活過貳十的年歲,而清明仿佛就這樣沒能離開雨的陪護,嘩嘩啦啦,滴滴答答地,我們在這樣的協奏曲里度過童年與懵懂光陰,而那些所謂的春光明媚也總在這天里選擇成為過往,消失不見。只是如今,我們已開始漸漸去淡忘一些時節里的幻想,這或許就是長大的遺失吧。

當筆觸點點滴滴寫到這里,突然憶起余光中先生少有的幾篇散文中素描雨滴蔓延的象聲疊詞,瀝瀝的輕風飄過雨的左邊;叭叭的敲擊是右邊雨點對水晶玻璃的邂逅;相擁的戀人站在雨的身體里忘懷了爭吵的理由;霓虹旁昏暗的氣氛是行人焦急旅程里卸下的疲倦;而我站在檐下觀望遠處陰郁的山色里看春綠如何避著天際鳥兒的穿行。雨依然淅淅瀝瀝,沒曾停息,我已聽不清更多季節里的私語,而在回過神那刻突然發覺窗臺里未被收起的襯衣隨著風飛舞,左右袖口飄灑在風里的水珠附和著綿綿細雨,杳無音信地滴落在窗下的泥土里。

突然對自己笑著說,清明的雨在這個世間的任何時候里似乎總可以得到諒解與感動,忽然掉下的雨水頃刻間淋濕的身體,以及那熱戀時淡淡初妝里被沖刷的印記,女孩們也只會在嘴角留下幾抹明媚如花的微笑,淡淡然不曾言語。這或許就是春的魅力,也可能是青春的權利,我們在這樣的生命氣息里總遺留不下任何情緒中的煩躁,春風裹挾著溫暖氣息在這段時間里會撫慰每個等待傷痕劃過的心靈,而飄著的長發纏繞著老樹枯藤里的根須,在美好里淡視著每段彌留的心悸。閉上眼睛,帶上耳麥,不需要去聆聽春的聲音,這樣就很好,用鼻息感受,用嘴角微笑。( : )

但我依然還是明曉了自己一直堅持的那份執著,沒能在心動時接受春雨的撫慰,我在這些心情里就早已將悸動寄托在淋濕的天空里。而撫城里的陰郁氣氛不時的飄下幾絲淅淅瀝瀝的雨點,打在我陌生卻美好的單肩背包里,我開始有了一絲落寞情緒。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車站的破敗告訴我曾經這也有過一段文明。清明里清新明朗的世界,是個無法拋棄憂郁的紛飛季節,我將背包挎著右肩,左手插入外套的口袋里,頷首低頭卻依然沒能擠出一個完美的微笑。何來的固執呢?我在雨中佇立良久,終究還是沒能得到一個可以稱之為安慰的答復。

或許是晴與雨的邂逅,我們總是在讓心臟承受風與濕的痛苦,每每在這紛紛春雨降下帷幕之時就會隱隱作痛。我沒能去如余光中先生般講解清明里淅瀝的優美曲調,那些天氣里輕風浮云的消散與聚合,在漸行漸遠的淡淡聲音未及遙遠之時就已經被隔絕了禱告,而我們只是在用心情呈現心臟疼痛的痕跡,那些祈禱的祝福卻是在撫慰心情里沒曾經受紛飛煎熬的氣泡。那天,又一個聲音也在漸行漸遠,在慢慢遠離之后卻始終還是傳入了我的耳邊:天空只會隨著人的心靈選擇晴朗或雨季的來臨,在默然間給大地悄然的問候,而這或許,只是捉弄人的頑皮。

自此之后,我才在模糊的思緒里漸漸明白,天生里心情對氣候的依附竟是老天玩笑般的安排,我們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沒了自作主張的權利,而這晴雨的阡陌變化或許也只是上天在茶余飯后心血來潮地捉弄人們心情陰郁的嬉笑,我們無奈卻也默然地接受著這種被人牽絆的思考。清明里的雨是蒼天的慈悲,這是我對上蒼唯一的好感,沒再捉弄人的思維,也沒玩笑似的沒收禱告,天空很認真的下著雨,我們也在用著雨紛紛作為代名詞去感慨陰雨對逝者的祭奠。這是個不能快樂的季節,也是個不能哭泣的季節,雨自蒼嶺而下,清掃著每座墓前被人荒廢的心跳。

在這樣陌生的時節里,雨自掙脫老天的安排時就已成為了人們的思想羈絆。倘若雨在某個一如往常的時刻突然間丟失在清明這天里,整個天空陽光燦爛照耀著整片可以微笑的臉孔,或許此刻才是心情里真正需要排解的時刻。那淅瀝的輕風飄不到雨的左邊;叭叭的聲音不再是雨與水晶玻璃的邂逅;情侶在陽光下微笑,沒能在矛盾里重復一些感情龜裂的理由;而霓虹下的蚊蟲也沒能找到駐留的居所,開始在思維里懷念人的焦躁。這是個情緒不佳的時代,一些對立在此刻分開,開心與不開心得到抽離,再沒了雨紛紛里模糊的美好。

我沒曾去想象沒有春雨的清明會是個怎么的樣子,烈日當空風卷殘云里讓人清爽的季風刮在發絲飄帶游移之間,或者春光明媚里灑落繽紛燦爛讓人愉悅的瞬間里那些笑容的美好,但此刻的我始終都沒這種心情去寬釋這充滿陰郁氣氛的天空。朋友在下車時撐傘的速度沒能跟上節拍,猶豫之間淋濕了一半的身體,我在背包的庇護下也依然感染了幾滴水漬。這畢竟不是沒能下雨的清明,我們依然需要為自己的身軀在雨的空白里找尋可以選擇不被淋濕的間隙,只是每個人都被這蒼白時節左右了思維,忘懷了清明里不需要習慣的沉寂。

南城在昏暗里是不應該存在太多想法的,這或許是清明的特例,那些有點啼笑皆非漫漫擴散的思維,在這座熟悉味道的城市里早已被雨水沖刷干凈,只是一遍遍的刷洗之后我們卻總能找到遺言般留下的傷痕。我慢慢行走在不曾匆忙的街道里,朋友沒能跟上步伐在雨的煙霧迷蒙中淡淡消失了身影,我穿行于每個屋檐下,報亭、公交站、超市門口、還有那些傷痕累累早已破敗的南雜店。突然想起撫城旁那座名叫唱凱的小鎮,陰雨綿綿的天空下,那座霧靄沉沉小城里靜謐的唯美,我感動,佇立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