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8 15:16: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蘇教版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蘇教版教案

篇1

讀一讀,并選用其中的詞語說一段話,描繪一處霧景或雪景。(籠罩、凝結(jié)、模糊、彌漫、潔白晶瑩、蒸騰、綴滿、繚繞、淹沒、瓊枝玉樹)

過渡:這些優(yōu)美的詞語都是文中用來描寫吉林霧凇的,想親眼看看霧凇的美嗎?

二、精讀第一自然段

生看課件;師述:隆冬時節(jié),走進東北的吉林市,沿著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壯觀。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看到如此美麗的霧凇,你有什么感受?(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想想這段課文中哪些詞句描寫霧凇的奇特景象,在關(guān)鍵詞下面加圓點。

生討論;師出示詞語:潔白晶瑩、銀光閃爍(指導朗讀)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師指名讀,齊讀。生有感情地齊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霧凇那如雪般潔白、似銀樣閃爍的容顏,……難怪作者要說它是……(生:奇觀)

三、精讀第二自然段

師:看到這么美麗動人的霧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問嗎?(霧凇是怎樣形成的?)是啊,所有來到這兒的游客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要是有一名專業(yè)的導游能給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問題就好了。你想做一名專業(yè)的導游嗎?老師這里有一個導游證,你把第二節(jié)讀懂了,就有可能拿到這個導游證了。

生快速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話概括地寫霧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jié)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jié)而成。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霧凇形成需要哪些條件?(生:嚴寒季節(jié)——過于飽和的水氣——遇冷凝結(jié))(句中詞語變紅)

師指導學生朗讀此句。(抓住重點詞語)

這些條件是一般霧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霧凇的形成符合這些條件嗎?

生自由朗讀第2~7句,邊讀課文邊思考,然后小組討論。

師:你們讀懂了什么?

①霧氣是什么時候形成的?(生:“當年12月至第二年”或“嚴寒季節(jié)”)

師: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樣寫“嚴寒季節(jié)”的?(生:三九嚴寒、大地冰封)

②過于飽和的水汽是從哪里來的?(生: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fā)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jīng)市區(qū)的時候,非但不結(jié)冰,而且江面上總是彌漫著陣陣霧氣)

師指名朗讀。

③當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遇冷后霧氣有什么變化?

映示: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

師:自由朗讀這句話,你覺得這霧氣怎么樣?(生:濃)是的,霧氣非常濃,達到了飽和的狀態(tài),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彌漫)

生再齊讀這句話。

④師引讀:“這時,樹木被霧氣……漸漸地……”

⑤師:霧氣是怎么凝結(jié)成霧凇的呢?

映示: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生齊讀。師小結(jié):這個過程就叫“凝結(jié)”。(板書:凝結(jié))

師:再讀這句話。霧氣是怎樣鍍在松針、柳枝上的?圈出有關(guān)的詞語。

“慢慢地”——寫出了什么?(凝結(jié)的速度慢)指名讀句。

“輕輕地”——寫出了什么?(樣子輕,無聲無息)女生讀。

“一層又一層地”——說明什么?(霧氣不斷,逐步結(jié)成)齊讀。

其實作者只用了一句話,把霧氣凝結(jié)時的情形寫得既具體生動,又十分精煉。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生齊讀)

師:這些詞和句告訴我們霧凇是無聲無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結(jié)而成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課文中的哪句話更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最初……,逐漸……,最后……)

師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讀。

師小結(jié):霧凇形成的過程是那樣的奇特!我們拿起課本齊讀第二段,再次來感受霧凇神奇的形成過程。(生齊讀第二自然段)讀的真不錯,可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導游,可不能捧著書本為游客做介紹啊。請看著屏幕,圍繞著霧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幾個條件,試著脫稿介紹一下吧,想不起來的可以看書。(提醒注意:導游要懂禮貌,說話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臺做導游給游客做介紹,其余生評價,頒發(fā)導游證。

四、精讀第三自然段

過渡:美麗的霧凇就是這樣逐漸形成的,我們跟著導游一起再去欣賞一下吧。要邊看邊想,霧凇有哪些姿態(tài)?它們像什么?自由瀏覽點擊,欣賞霧凇圖片。

師:多美的霧凇呀!用上這句式,將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繪出來吧。(生略)

師:說得真不錯,那你能用書上一個詞來概括嗎?(板書:千姿百態(tài))你還能用哪些詞概括?

同學們,此時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觀賞著這美麗的霧凇奇觀,你會如何贊嘆?(學生談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們是怎樣贊嘆的呢?自由朗讀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①你們見過梨花嗎?什么顏色?

師:請聯(lián)系課文想想,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篇2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具體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直觀認識平面圖形角,了解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角,積累活動的經(jīng)驗,感受角的特點,體會角的變化過程,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角的直觀認識

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邊的關(guān)系。

一、導入:

師:今天老師想跟同學們做個猜一猜的游戲,猜猜它們的形狀

師:出示圖形,你們在猜最后這個圖形時為什么不說是三角形或長方形呢?前面幾個圖形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什么?

師:他們都有

“角”,角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認識的新朋友。(板書“認識角”。)

二、新課

1、指一指:

師:角總是藏在我們周圍的物體中。把你們找到的有角的物體拿出來,哪一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從什么物體上找到了角,選擇其中的一個角指給大家看看。(指導指角的方法)師:角是一個點嗎?誰能完整指出角,師生共同指一指角

師:我這也找到了一些藏著角的物體,你們看,現(xiàn)在我要把角請出來,仔細看。(放課件)這些圖形都是角,想更深入地了解角嗎?(想)

2、小組活動1:學一學

師: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學習任務(wù):

(1)摸一摸:摸一摸三角形學具的一個角,互相說說你有什么感覺。

(一人展示,拿三角板帶大家一起,摸一摸,說一說)

師:通過摸一摸,仔細觀察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點?

(2)畫一畫:畫一個角,并且標上角各部分的名稱。(課本84頁)(1人邊畫邊講解)

師補充:我們在兩條邊之間用一條小弧線作為角的標記,以后可以用這個方法表示角

(3)填一填:角有()個頂點,()條邊。

(4)師:角的一個頂點是……,兩條邊是……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就要看有沒有尖尖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你能在教室里找一找角嗎?下面老師要考考你認不認識角。

(出示課堂檢測題,第1題口答,第2題小組討論)

2、小組活動2:做一做

師:剛才我們找到了角,還能把它畫出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角呢?(想)請從你們桌上的

筐里選擇材料:(1)選擇你需要的材料,動手制作一個角。

(2)組內(nèi)互相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角,指一指頂點和邊在哪里?

師:哪一組來展示你們的作品,(展示時,說一說你用什么做的,指一指,頂點和邊。)

展示完問:其他組有不同的嗎?

3、小組活動3:玩一玩

師拿一個活動角:下面我們來比比角,好嗎?我伸出我做的角,看誰根據(jù)指令做角快速。

師:先用邊較長的活動角做一個角,要求學生:做一個比我的角大的角。

師:再用邊較短的活動角做一個角,要求學生:做一個比我的角小的角。

師:想一想,什么情況下,角越來越大,什么情況下,角越來越小?

小組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生發(fā)言)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guān)系?

師:生活中有像我們做的活動角一樣的物體

觀看扇子打開,剪刀合攏的過程,發(fā)現(xiàn)我們早已在生活中見到角的大小了。

師:生活中,還有這樣能活動的角嗎?(鐘面)轉(zhuǎn)動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可以形成各種大小不同的角。(85頁第3題,問:哪個角最大,哪個最小,為什么?)請學生口頭做出判斷,并講明原因。

(2)猜一猜,比一比:

小結(jié):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guān)系。(沒有)板書

三、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哪個新朋友?(角)下面有一首兒歌,對角有了全面的概括。

篇3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學過近三年科學課,他們愿意合作交流,能自己動手實驗探究,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高,這就需要我們科學教師引導。本課就是在學生認識形狀與承受力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動手制作活動,研究形狀與承受力、結(jié)構(gòu)與穩(wěn)固性的關(guān)系。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也會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三角形增大支架牢固程度的方法,會設(shè)計和制作立體支架。

知識與技能:知道不同的形狀結(jié)構(gòu),穩(wěn)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jié)構(gòu)不容易變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驗自主設(shè)計、自主發(fā)現(xiàn)的樂趣,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不同的形狀的結(jié)構(gòu)穩(wěn)固性不同。

教學難點:

搭建承受力大的立體支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陸老師去上海旅游的時候拍了這兩張照片,認識這個建筑嗎?

出示:東方明珠電視塔圖片

簡介:東方明珠塔高約468米,塔身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其設(shè)計抗震標準為“7級不動,8級不裂,9級不倒。”

師:想知道這樣美麗、雄偉、堅固的高塔是怎樣建成的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搭支架來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搭支架)

二、搭建平面支架

1、支架的定義:

支架:是指起到支撐作用的構(gòu)架。

2、支架的形狀: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和六邊形平面支架

提問:你認為哪種形狀的支架最穩(wěn)固,最結(jié)實?(學生猜測)

通過實驗驗證猜想。

實驗方案

1、實驗材料:大頭針、吸管

2、操作步驟:

(1)每人搭建不同形狀的支架(注意安全)

(2)測量支架的穩(wěn)固性(往兩邊拉拽)

(3)填寫實驗記錄

小組動手操作,填寫實驗報告,上講臺匯報。

師:大家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更深入的了解有關(guān)三角形支架的知識。(播放視頻)

再次出示:東方明珠電視塔。問:說一說東方明珠電視塔為什么如此堅固嗎?

3、支架的穩(wěn)定性

想一想:

用什么辦法可以使易變形的支架變得穩(wěn)定、牢固呢?我們來試一試。

分組動手操作,指名匯報。

出示:不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可以通過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結(jié)構(gòu),使它變得穩(wěn)定。

師:老師這兒也有個正方形支架,試著用同學們的方法拼了拼,可問題來了(吸管作為對角線長度不夠),那怎么解決呢?

學生上臺展示,教師出示成品。

三、搭建立體支架

1、演示立體支架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支架,這和我們前面認識的支架有什么區(qū)別?我們來看看這個立體支架它的穩(wěn)定性。哎呀,它怎么倒了?你能幫老師把這個立體支架變得穩(wěn)定嗎?咱們今天來了多少小組?那咱們來個搭支架比賽怎么樣?

2、穩(wěn)固立體支架

搭支架比賽:以小組為單位,搭建一座最結(jié)實、最穩(wěn)固的立體支架。

提問:(1)怎樣搭才堅固呢?(小組匯報)

(2)怎樣檢驗測驗立體支架的穩(wěn)固性,我們需要考慮些什么?(將科學書放于立體支架的頂部,檢測其承受力。)

學生動手搭建立體支架。

3、檢驗立體支架

(1)檢測立體支架的承受力

在立體支架的頂部一邊放科學書一邊仔細觀察。

(2)分析各組支架的優(yōu)缺點

成功的喜悅,失敗的苦惱。展示成功的立體支架分析它的優(yōu)點所在,出示失敗的立體支架對其提提建議。

(3)完善本小組的立體支架

聽了大家的評價,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支架。

四、知識拓展

師:剛才啊,同學們在搭支架的時候,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使一根根吸管也有了一定的承受力。其實在生活中,生產(chǎn)中,建筑學家也用這些知識給我們搭了許多漂亮的建筑,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出示圖片)

篇4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并在操作的活動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guān),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角的概念,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扇子、剪刀、鐘面、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認識角

1.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面上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大三角板上面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數(shù)數(shù)共有幾個角(注意:老師在示范時要規(guī)范,不能只指著角的頂點。)

(2)出示一個五角星,學生說出五角星上的角,再說出有幾個角。

(3)出示鐘面,指名學生指出鐘面上的角,示范時用手指著從頂點起沿兩條邊指,說明這就是角。

(4)再轉(zhuǎn)動時針和分針,讓學生指出哪里是角,然后老師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邊演示,邊說明時針和分針張開得大,角就大;張開得小,角就小,(只是引導觀察,不做進一步說明。)

2.認識角各部分名稱。

(1)將剪刀、三角尺、鐘面上形成的角抽象出來說明是角。

(2)提問:這里的每個角都有幾個頂點?(在每個角上指一指。)

都有幾條邊?(在每個角上的兩條邊上描一描。)追問: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相應(yīng)板書各部分名稱。)請學生上黑板分別指一指角的頂點和邊。

3.引導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1)讓學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看到哪些角?

(2)引導學生觀察教室中什么東西的上面有角。

(3)學生們獨立判斷。

(4)集體訂正時,請學生們說判斷的理由,特別是對反例判斷的理由。

二、制作角,感悟角的大小

1.我們認識了角,你能想辦法做出一個角嗎?

(1)提問:角必須具備些什么條件?(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頂點要尖,邊要直。)

(2)學生動手操作。組織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2.初步感悟。

(1)將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拉動開合兩根硬紙條。提問:看一看這樣能不能形成角?角的大小一樣嗎?

(2)說明: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就是這樣的原理出示鐘面模型,從

12點開始轉(zhuǎn)動分針。提問:現(xiàn)在時針和分針叉開的角度怎樣?(越來越大。),它們所形成的角又有什么變化,(角也越來越大。)

(3)提問:你能看出上面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為什么?(因為它們時針與分針叉開的角度最大(或最小)。)問:通過觀察,你覺得角有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與誰有關(guān)?

3.進一步感知。

(1)請學生們用手邊的扇子進行操作,進一步感知。

(2)組織學生小組活動,一邊動手,一邊觀察角的大小、扇子兩邊開合的大小。

(3)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請學生們用剪刀再操作一下,觀察一下。

(4)提問:你現(xiàn)在明白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guān)嗎?角大,說明什么?角小,又說明什么?

三、比較角的大小

1.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角是大小之分的,那么如何比較角的大小呢?

2.兩幅鐘面圖:

(1)請學生指出鐘面上的角。

(2)組織分組討論:有沒有好的辦法可以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

(3)組織全班交流,只要方法合理均可。

3.重點說明重疊比較法。

先把用硬紙條做成的角拉成與左邊鐘面上的角一樣大,再把它放到右邊鐘面上,就可以看出右邊鐘面上的角比較大。

4.動手比一比。

請學生用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再比一比它們的大小,可以四人一組進行活動、交流,教師注意巡視,做適當?shù)闹笇А?/p>

篇5

千克和克

第1課時

認識千克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zhì)量單位千克,通過看一看、稱一稱、拎一拎、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等活動,初步建立1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

2.結(jié)合實際問題,使學生初步掌握用秤稱物體質(zhì)量的方法,并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對一些常見物體輕重的感知,從而進行簡單的估測,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建立1千克的質(zhì)量概念,估計出一些物品大約有多重。

教學難點:

使學生建立1千克的質(zhì)量概念。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預(yù)設(shè):2分鐘)

猜一猜:哪一盒重?哪一盒輕?為什么?

①大小不同的兩盒物品。(大的重,小的輕)

②大小相近的兩盒物品。(小的重,大的輕)

引導:有時光憑眼睛看,看不出來,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呢?(板書:掂一掂)指出:這種方法簡單又方便。

掂一掂:分小組掂一掂紅棗和膨化食品,感悟哪袋重?哪袋輕?并說一說。

指出:在數(shù)學上,一般把物品的重量稱為質(zhì)量。(板書:質(zhì)量)要準確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要用秤稱一稱。(板書:稱一稱)

二、自學例1。

(預(yù)設(shè):20分鐘)

(一)認識千克

1.導學單1:(時間:3分鐘)

自學書本第29頁“試一試”以上的部分,自己試著口答28頁上的問題。

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

2.小組交流。

交流內(nèi)容

:①稱一般物體有多重,通常用什么作單位?用什么符號表示?

②在左面臺秤的秤面上看到了什么?右面臺秤的秤面上指針指著數(shù)字幾?表示什么呢?

③在秤面上指一指2千克、3千克和5千克。

交流要求:認真傾聽,輪換著說,有不同想法的及時補充。

3.全班交流。

哪些問題小組里還有疑問的或有爭議?給予適當點撥。

導學要點:

1.kg是千克的符號,稱一般物體的重量時,通常用千克做單位,千克又叫公斤。

2.用秤稱物體的重量時,秤面上的指針指著幾,就表示這個物體重幾千克。

追問:你能看出這臺秤最多可以稱多重的物體嗎?

(二)建立1千克概念。

1.導學單2:(時間:5分鐘)

小組合作:

①稱一稱、拎一拎1千克的大米。

②邊數(shù)邊稱出1千克的數(shù)學書大約有幾本。

③邊數(shù)邊稱出1千克的雞蛋大約有幾個。

學生活動時,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

2.全班交流。

①為什么同樣是1千克的雞蛋,但每組數(shù)出的個數(shù)有些差別呢?

導學要點:同樣1千克雞蛋,雞蛋越小個數(shù)越多,雞蛋越大個數(shù)越小。

②想一想:1千克雞蛋約有17個,照這樣計算,2千克雞蛋約有幾個?

(三)感受幾千克。

1.稱一稱你書包大約多少千克?

專家建議: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書包重量最好不要超過2.5千克;四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不要超過3.5千克,否則會影響骨骼的發(fā)育。

2.拿出或放進一些物品,使稱出的結(jié)果大約是2千克,并拎一拎。

三、分層練習。

(預(yù)設(shè)10分鐘)

(一)適應(yīng)練習。

1.完成第29頁“想想做做”第1題。

思考:下面袋里的食品各有多少千克?凈含量是什么意思?如果把這袋鹽水鴨放在臺秤上稱,指針是不是就指著1千克上呢?為什么?

點撥:好多物品的包裝袋上都標出了該物品的質(zhì)量,所以要知道物品的重量,除了掂一掂、稱一稱,有時還可以直接看標注。(板書:看標注)

2.完成第29頁“想想做做”第2題。

載重量是指能負擔的重量。同時進行安全教育。

(二)比較項練習。

完成第29頁“想想做做”第3題。

指出:生活中我們再稱一些蔬菜水果或其他東西時,往往不能得到整千克數(shù),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大約幾千克”來表示。

引伸:根據(jù)圖中的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創(chuàng)編練習。

1.判斷。

(1)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2)1只乒乓球約重2千克。(

(3)1千克=1公斤。(

(4)2袋奶粉約重1千克。(

指出:要正確運用單位。

2.口答:1袋大米100千克,倒出一部分后還剩76千克,倒出了多少千克?

點撥:求部分數(shù)用減法。

四、課堂總結(jié)

篇6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結(jié)合具體事例,認識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會讀寫假分數(shù)。

2.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自學、交流、操作、發(fā)現(xiàn)等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逐步養(yǎng)成用數(shù)學眼光觀察并思考問題的

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經(jīng)歷認識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的過程,會讀寫假分數(shù)。

教學難點

假分數(shù)表示的意義。

教具學具

課件、圓形紙片

教學過程

清點學生人數(shù),應(yīng)到30人,實到30人。

一、課前談話,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圖片上的人物是誰?

生:豬八戒

師:他在做什么?

生:吃西瓜

師:豬八戒把西瓜平均分成了幾份?

生:4份

二、德育教育

通過師生的對話,讓學生知道把西瓜皮丟在地上,會傷害他人的

健康;西瓜皮應(yīng)丟在垃圾桶,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

三、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師: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一個好聽的故事(豬八戒吃西瓜),但有一個要求,同學們在聽的時候,要把藏在故事里的分數(shù)找出來。

豬八戒吃西瓜

豬八戒最喜歡吃西瓜,有一天,他在路邊的瓜田里看見了又大又圓的西瓜,饞得口水直流,于是就買了一些,想帶回去和師傅、師兄一起吃。豬八戒挑著西瓜走在回家路上,走著走著,他覺得渴了,就坐在路邊拿出一個西瓜,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一口就吃了其中的一份,他咂了咂嘴,覺得還沒有嘗到味道就吞了下去,于是又一口吃了兩塊,吃完后,他看了看最后一塊,心想,還有一塊,帶著也不方便,我也吃了吧。就這樣,一個西瓜就被他吃完了。可是八戒很貪吃,還想吃一塊,怎么辦呢?

師:誰來說說故事里的分數(shù)是哪一些?

生:

過渡:同學們在故事中找出了分數(shù),很了不起,那請用你們手中的學具把你最喜歡的一個分數(shù)涂色表述出來(請學生上臺展示)。

2.師帶領(lǐng)學生說出

剛好涂滿一個圓,有4個這樣的分數(shù)單位,再加上1個分數(shù)單位,表示的分數(shù)是

3.學生分組涂色表示

這個分數(shù),然后上臺說出自己涂色的過程。

4.師:剛才我們所涂色的都是分母是4的分數(shù),那誰來說出一個分母是5的分數(shù)。

生:

師:請同學們把

這個分數(shù)涂色表示出來,然后上臺匯報。

師:

里有2個分數(shù)單位,再加上8個分數(shù)單位,

表示的分數(shù)就是

小組合作:把

這個分數(shù)涂色表示出來,然后上臺和大家分享他的思考過程。

師:

涂色時需要兩個圓片,但這里是把一個圓片看作單位“1”。

里有10個分數(shù)單位,再加上3個分數(shù)單位,表示的分數(shù)就是

請同學們把這個分數(shù)表示出來(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然后上臺匯報自己的涂色過程。

5.認識真分數(shù)與假分數(shù)

師:請同學們觀察剛才這些分數(shù),想一想,可以把這些分數(shù)分成幾類?分類的依據(jù)是什么?(小組進行討論)

生;第一類

依據(jù)是分子比分母小

第二類:

依據(jù)分子比分母大

依據(jù)是分子和分母相等

小結(jié):我們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shù)叫作真分數(shù),分子比分母大或

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shù)叫作假分數(shù)。(邊講邊板書,從而揭示課題)

6.概括特征

師;回顧涂色的過程,討論和思考:真分數(shù)與1有什么關(guān)系?假分數(shù)與1有什么關(guān)系?

生:真分數(shù)小于1;假分數(shù)大于或等于1。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真分數(shù)沒有涂滿一個圓,假分數(shù)剛好涂滿一個圓或多于一個圓。

四、課堂練習

1.

第一關(guān):挑戰(zhàn)自我(自己站起來回答問題)

“練一練”第1題。

2.第二關(guān):對口令(師讀出一個分數(shù),你們就說出它是真分數(shù)

還是假分數(shù))

“練一練”第2題。

3.第三關(guān):愛心傳遞(愛心卡在誰的手上,誰就回答問題)

(1)寫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數(shù)。

(2)寫出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數(shù)。

五、課堂總結(jié)

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什么是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有什么特征?

板書設(shè)計

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shù)叫作真分數(shù)。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shù)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shù),會畫線段。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緒,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shù)學事實。

教學重、難點:

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畫線段。

教學過程:

一、認識線段

1.感受線段,認識線段

(1)談話引入:剛才曹老師和大家一起玩了什么游戲,開心嗎?其實這根毛線中還隱藏著數(shù)學知識呢!想不想研究它?

(2)操作觀察,并小結(jié):

a、請小朋友拿出這條毛線,放到桌上,這條毛線是什么形狀?

b、現(xiàn)在把這條毛線拉緊,它的形狀有了什么變化?(板書:直的)

生演示

c、師說明:對,我們捏住了線的兩端,把它拉直,兩手之間的這一段可以看成線段。(板書:線段,領(lǐng)讀兩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線段。

我們手捏住的線的兩端就是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板書:兩個端點。齊讀端點兩遍。)

d、繼續(xù)捏住這根線的兩端,并把它拉緊,但兩手位置一高一低。

提問:現(xiàn)在兩手之間的這一段也能看成線段嗎?

換一根長一些的線,仍然用手捏住它的兩端,并拉緊。

提問:現(xiàn)在呢?

(3)體驗感知,認識線段:好,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a、請坐在中間的小朋友拉緊毛線,坐在兩邊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這條線段從哪兒到哪兒?指一指它的兩個端點在哪兒?

b、好,交換!請坐在兩邊的小朋友拉緊毛線,坐在中間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這條線段。它的兩個端點呢?

c、現(xiàn)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線段是什么樣兒的嗎?

設(shè)計說明:先用毛線引起學生興趣,然后讓學生感知放松的線是彎的,拉緊的線形狀變直,告訴學生直的這一段是線段,手抓住的地方是兩個端點。讓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教師變換毛線的位置,長短,學生感知位置長短變了,仍是線段。小組合作拉線段,指端點,增進了學生間的合作意識,加深了對線段的認識。

2.認識線段的圖形,小結(jié)特征

(1)那,表示線段的圖形是怎樣的呢?

指出:線段可以用這樣的圖形來表示。

啟發(fā):他是直直的,這兩個短短的豎線表示線段的兩端,也就是兩個端點。

提問:線段有幾個端點?它還有什么特征?

小結(jié):線段都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

3.尋找身邊的線段

(1)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線段。看,(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課本的每條邊,使學生知道這些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可以動手摸一摸數(shù)學書的每條邊和端點。

(2)下面請小朋友們找一找,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可動手摸一摸)

(3)小結(jié):你們都是善于觀察的孩子,找到了這么多線段,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設(shè)計說明:這部分的設(shè)計遵循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原則。先從身邊的尺子、數(shù)學書來找現(xiàn)實中的線段,動手摸,具體找。再到黑板,從而讓學生自己找生活中的線段,感受生活中處處有線段,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折紙

請拿出長方形紙,找找這張紙上的線段。

現(xiàn)在曹老師變一下,有什么變化?這條折痕也是一條線段。你能折出一條跟我不一樣的線段嗎?

學生活動。展示,比較。

小結(jié):通過剛剛的操作我們知道線段是有長短的。

你記住線段的樣子了嗎?好,下面我要考考你們了。

設(shè)計說明:這部分先通過折紙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可以自己創(chuàng)造一條線段,然后通過比較感受到線段是有長短的。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線段的特點,并進行抽象的概括。

5.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獨立思考,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題

看來大家真的記住了線段的特點,那你會數(shù)出圖形中的線段嗎?

先看這個正方形,誰來指一指?(一生上前)。下面的會數(shù)嗎?看誰填得又對又快!

看來這幾題沒難倒你們,曹老師這里還有一道拱門,看看有幾條線段?

設(shè)計說明:在新授過后,立刻鞏固了線段的特點,加深印象,并練習了一些簡單的數(shù)線段習題。

二、嘗試創(chuàng)造,學畫線段

1.嘗試畫:小朋友數(shù)線段數(shù)得又對又快,想不想畫一條線段? 如果讓你畫一條線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來?除了尺呢?你還能用其他的工具畫線段嗎?

小結(jié):我們通常用尺子畫線段,有時當身邊沒有尺子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借助別的工具來畫線段。

師示范用尺畫一條。(畫線段時,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動;畫出的線段要是直的,不能彎曲;要在線段的兩端標上端點。)

學生自己畫一條線段。

2.交流畫法

畫完了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方法注意點。展示2個小朋友的校對。

設(shè)計說明:在教學畫線段時,結(jié)合線段“直”這一特征,讓學生知道只要是直的物體的邊都可以用來畫線段。也通過畫線段再次感知線段的直,和兩個端點。

三、由淺入深,鞏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題

聽說小朋友們會畫線段了,白菜老師急著要考考大家。

提問:連接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還能畫出不同的線段嗎?

小結(jié):連接兩點,只能畫一條線段。

(2)想想做做第4題

現(xiàn)在多一個點,課件。

小結(jié):在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三個點,畫了三條線段, 是一個三角形。

(3)想想做做第5題

那給你四個點呢,在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你能畫幾條呢?

引導:每兩點就是只要是兩點間,能畫的都畫。

小組內(nèi)先猜一猜交流一下,再畫一畫驗證一下。

設(shè)計說明:練習部分是由易到難,從連接兩點,到三點,四點,每次的難度都有提升。這樣有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加深了對線段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進一步體會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有長短。在連接四點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猜一猜,畫一畫,加深了學生對此知識點的理解。

四、總結(jié)全課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活動中逐步理解“親昵”的內(nèi)涵,激感沖動,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欲望。由“感覺——感知——感受——感動”的內(nèi)化過程,向“表演——表述——表現(xiàn)——表達”的外化過程進行轉(zhuǎn)換。

過程與方法目標:以泥塑的方式塑造人為主體形象,嘗試用陶藝的手法去表現(xiàn)主題、表達感情,提高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各種有益的感知和體驗活動,感受親情友情,學會釋放、表達愛心愛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認識、了解不同親昵行為的形態(tài)特點,感受到什么是親昵,通過演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親昵的不同動態(tài)特點,學會用泥塑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的方式方法。

教學難點:在創(chuàng)作中,學會表現(xiàn)人們親昵時的表情、姿態(tài)、組合之間的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一、

初步感知

1.

今天,李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段動畫,你們想看嗎?

師:動畫中你看到了什么?

這是女媧造人的一段動畫,我發(fā)現(xiàn)女媧太厲害了,用泥土和上水捏出人的造型。你想不想也來捏一個呢?先來看看老師是怎樣快速的捏出來的。

2.

教師示范:首先先用工具刀切一部分泥,將其搓成一個泥條,用工具刀從中間切出一條,分開兩條腿,加上手,搓個泥球做頭部,戳個洞,去就牢固了,這樣一個人就出來了。

剛剛小朋友都看的很認真,誰來幫我歸納下我剛剛用了哪些方法?(板書:方法:切、搓、粘接、挖、插)

我還可以給他一些簡單的動作,手臂彎一彎,和同學們打招呼,你學會了嗎?

3.

第一次作業(yè):現(xiàn)在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捏一個人物動態(tài),比一比誰做的又快又好

(要求:站穩(wěn),有動態(tài))

站穩(wěn)?有動態(tài)?自評,豎大拇指

4.

李老師看到了這么多大拇指,小朋友們都太厲害了,獎勵你們玩一個小游戲放松一下,準備好了嗎?請同座位的同桌一起來做做這些動作,誰知道這些動作都表達了什么意思?

這些動作表達了同學之間友好、喜歡、親密、親切的關(guān)系,我們用一個詞概括就叫“親昵”。

二、欣賞圖片

深入體會

5.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字眼,親昵是世界上最動人的景象。因為有愛,所以有了這些動人的畫面,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這些美好的場面到處都有,一起來欣賞這些美妙瞬間吧。

哪一幅最能打動你?他是怎樣表現(xiàn)親昵的?你愿意上臺來表演一下嗎?

(板書:動作:擁抱

親吻

依偎...)

這些美妙的瞬間是不是也勾起了你和爸爸媽媽之間親昵場景的回憶呢?你們是用哪些方法表現(xiàn)“親昵”的呢?把你的經(jīng)歷和大家一起分享。

6.

小朋友們講的,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你們親密無間的友好感情。我也想來表現(xiàn)一下,我喜歡這一幅,這是一個怎樣的動作?誰來描述一下。

我這有其他小朋友做的3個人,我該選擇哪個呢?

誰愿意上臺來做一做?師生合作完成

其他的動作是不是也能這樣完成呢?

同桌之間商量一下,你們想表現(xiàn)怎樣的親昵動作?

我也感受到了你們對愛的表達,你想不想也來試試?動作可以適當?shù)目鋸堃恍?/p>

第二次作業(yè):合作完成親昵

展評:哪個小組想來展示?你們表現(xiàn)的是怎樣的動作?

7.通過小朋友的合作,我發(fā)現(xiàn)小朋友手中的人不僅有了動作,還有了感情,其他班級的小朋友也帶來一些他們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他們的作品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用了什么方法?工具?

(用獨特的視角,抓住了父親和孩子之間游戲瞬間)

親昵時的神態(tài)表情是什么樣的?眼睛、嘴巴可適當夸張,添加細節(jié),讓親昵更加逼真

(板書:表情:瞇眼、微笑...)

【8.第三次作業(yè):讓你的作品也更精致一些吧,在前兩次的基礎(chǔ)上添加細節(jié),五官,發(fā)型,服裝等等

三、

展示與評價

各個小組選出代表將自己的作品向全班同學做介紹,相互說說本組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以及創(chuàng)作的思路(哪個小朋友愿意上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紹下他們的動作、表情)】

四、

拓展

今天我們用陶泥制作出了許多動人的“親昵”場面。其實在我們的周圍,一句親切的問候、

篇9

一、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正確)1.下列物體中質(zhì)量最接近50 g的是 A.一只雞蛋 B.一本八年級物理教材C.一張課桌 D.一只螞蟻2.下列與分子相關(guān)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破鏡難圓說明分子間沒有引力B.花香四溢說明分子是運動的C.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觀粒子的歷程中,人們首先發(fā)現(xiàn)了質(zhì)子 D.物質(zhì)在固態(tài)時體積最小說明分子間沒有空隙3. 打籃球是大家喜愛的體育運動.向空中斜拋出去的籃球運動軌跡如圖所示,不考慮空氣阻力的影響,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籃球在上升過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B.籃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籃球具有慣性C.籃球能繼續(xù)運動,是因為受到力的作用D.籃球受到重力作用,運 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4. 下列實例中,材料的選用與描述的物理屬性不相符的是 A.電線的線芯用銅制成,是因為銅的導電性 好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為玻璃的透光性好C.水壺的把手用膠木制成,是因為膠木的導熱性好D.劃玻璃的刀刃用金剛石制成,是因為金剛石的硬度大5.一個輕質(zhì)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時,它們相互吸引,則小球A.一定不帶電 B.一定帶負電 C.一定帶正電 D.可能不帶電6.由做 飯聯(lián)想到的物理知識,錯誤的是A. 向熱湯中滴入香油,散發(fā)出濃濃的香味,是由于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B. 土豆沉入水盆底部,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C. 用吸盤掛鉤掛鏟子,是利用大氣壓強D. 把雞蛋往灶臺上一磕,雞蛋就破了,是利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7.小明的書桌上擺放著多種資料書籍,對放在水平桌面上靜止的英漢詞典,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詞典平放與側(cè) 放時,對桌面的壓力是不同的B.桌面對詞典的支持力與詞典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C.詞典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詞典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桌面對詞典的支持力與詞典所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8.如圖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增大壓強的是9.為了探究壓強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guān),老師準備了如圖所示的器材:①用釘子做腿的小桌 ②海綿 ③砝碼 ④木板 ⑤盛有適量水的礦泉水瓶 ⑥裝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學們選擇.同學所選的四組器材中,不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10.如圖所示,將兩個一次性紙杯杯口向上疊套起來,用手握住外面的紙標,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方向用力吹氣.請你猜測里面的紙杯將A.保持靜止 B.發(fā)生旋轉(zhuǎn)C.壓得更緊 D.向上跳起11.通過實驗,得到了a、b、c三個實心體的m﹣V圖象,如圖所示,分析圖象可知:A.a(chǎn)物質(zhì)的密度最小 B.a(chǎn)物質(zhì)的密度是c的兩倍C.b物質(zhì)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種物質(zhì)組成的物體,質(zhì)量越大 ,密度越大

12.如圖所示,甲、乙兩個不同的實心圓柱體放在水平面上.其中甲的高度小于乙,甲的底面積大于乙,而它們對地面的壓強正好相等,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B.甲的密度大,甲的質(zhì)量小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D.甲的密度小,甲的質(zhì)量大13.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10kg的物體在水平力F作用下,靜止在豎直的墻上,當力F逐漸減小的過程中,物體靜止一段時間后,向下運動,則在這過程中,摩擦力f與時間t的關(guān)系,可能符合下列圖線的是14.如圖所示,三個完全相同的容器內(nèi)裝有適量的水后,在乙容器內(nèi)放入木塊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內(nèi)放一個小球懸浮在水中,此時,甲、乙、丙三個容器內(nèi)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三個容器中,水對容器底的壓強相等B.三個容器中,水對容器底的壓力相等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鹽水,木塊受到的浮力變大D.把三個容器分別放在臺秤上,臺秤的示數(shù)相同二、填空題(本題共12題,每空1分,共32分)15. 宇宙大千世界,從宏觀到微觀,從天體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驚人的相同規(guī)律.如圖所示,是太陽系模擬圖,行星們在各自的固定軌道上圍繞恒星太陽運轉(zhuǎn),這與_________的核式結(jié)構(gòu)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當于太陽,繞核運動的 ___________就相當于行星.它帶_____電.16.如圖所示的“押加”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項目之一,又稱為“大象拔河”.比賽中,甲、乙雙方通過腿、腰、肩和頸用力拖動布帶互拉,以決勝負.在僵持狀態(tài)下,甲對布帶的拉力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對布帶的拉力;參賽隊員為了獲勝,在鞋底上纏繞幾圈繩子,目的是為了   (選填“增大”或“減小”)摩擦.17.地溝油中含有雜質(zhì)及有毒物質(zhì),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應(yīng)該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為了驗證這種猜想,小明找到質(zhì)量為0.46kg的地溝油,測出其體積為0.5L,該地溝油的密度是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這一指標來鑒別地溝油,請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約為0.91×103kg/m3~0.93×103kg/m3).18.現(xiàn)有一瓶某品牌的飲用純凈水,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靜止不動,此時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對瓶的________力是一對平衡力;若在松開手的瞬間,水瓶所受的所有力都突然消失,水瓶將___________ ;若將水瓶拋向上空,水瓶能夠繼續(xù)向上運動,是由于它有____________.19.如圖甲,裝滿牛奶的平底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倒過來放,牛奶對蓋子的壓強將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瓶子對桌面的壓強將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小陳利用牛奶瓶做紙片托水試驗后,倒光瓶中水,立即將原紙片蓋在瓶口,倒立后紙片不落下,如圖乙,這是為什么呢?小陳猜想:A.瓶中的氣壓小于大氣壓,大氣壓使紙片不落下;B.瓶口和紙片上有少量水,分子間的引力使紙片不落下.你認為哪種猜想錯誤, (選填“A”或“B”),理由是

20.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圖象分別如圖乙、丙所示,由圖象可知,當t=1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當t=3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21.如圖甲所示,在A孔下方開一個相同大小的小孔B,將瓶蓋擰開,發(fā)現(xiàn)從B孔噴出的水較急,這是因為 .如圖乙所示,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并將手移開,乒乓球并不會下落,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從分子模型來說,空氣可以被壓縮,是由于  ,而將兩個表面干凈的鉛塊緊壓后會粘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下面掛上一個比較重的物體,這是由于   所致.23.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將它擠癟,另一次將它撐開,兩次都擰緊蓋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圖所示.兩次牙膏袋的質(zhì)量m甲和m乙的大小關(guān)系是m甲 m乙(選填“>”、“=”或“

篇10

物理探索(一)

一、1-5:CABDB6-8:BDB

二、9受力面積壓強增大減小10、4200011、甲F甲=F乙p甲=p乙12、大減小減小13、6×10⁴1.5×10814BC

三、(1)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不同,其作用效果不同(2)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不同,壓力作用效果不同(3)受力面積和壓力

16、(1)相平(2)液體深度(3)丙、丁無關(guān)(4)乙丙(5)各個方向

四、

17解:(1)牛奶對杯子底的壓強

P=ρ牛奶

gh=1.1×103kg/m3×10N/kg×15×10-2m=1650Pa

牛奶對杯子底部的壓力

F=PS=1650Pa×100×10-⁴m²=16.5N

(2)牛奶和杯的總重力

G=mg=(2kg+0.5kg)×10N/kg=25N

則這杯牛奶對桌面的壓力為

p2=F2/S=25N/10010-⁴m²

=2500Pa

18、解:

(1)根據(jù)G=mg,得:

m=G/g

=125.6N÷10N/kg

=12.56kg

(2)吸盤的面積s=π(D/2)2=3.14×(0.3m/2)2=0.07m2;

以玻璃板為研究對象,受到向下的重力G,吸盤內(nèi)氣體向下的壓力F內(nèi)=P內(nèi)S,外界大氣向上的壓力F外=P外S,玻璃板受力平衡得:

F外=F內(nèi)+G,即:P外S=P內(nèi)S+G

所以:P外-P內(nèi)=G/S=125.6N/0.07m2=1.79×103Pa

物理探索(二)

一、1-5BBAAD6-8BCC

二、9、808×10510010、0.98豎直向上下沉11、0.986.86×10-512、4212013、87.4

三、

14、解:作圖如下:

2014八年級暑假作業(yè)答案:物理(南方日報出版社)

15、0.220F浮

物理探索(三)

一、1-5:CBCBA6-10:CDCBC

二、

11、書包書包我們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2、相互形狀運動狀態(tài)

13、0-5N;1.6

14、上升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下降玻璃瓶會發(fā)生彈性形變

15、慣性摩擦力

16、4重力和支持力8×10⁴阻力和牽引力6×10³

17、不變2

18、乙甲

19、量程不能

三、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