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10 19:1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練習六中有這么一道題:

(見題圖)這個頒獎臺是由3個長方體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兩面涂上黃色油漆,其他露出來的面涂紅色油漆。涂黃色油漆和紅色油漆的面積各是多少(題圖說明:這三個長方體頒獎臺緊靠著,且中間的1號頒獎臺最高,左邊的2號頒獎臺次之,右邊的3號頒獎臺最低。在1號頒獎臺的正面靠近這個長方形面的左邊豎直邊線的右側中下方標注“65cm”字樣,同時在這條邊線上面一小部分的左側標注“10cm”字樣,而在圖中還有五處標注“40cm”字樣,表明這三個長方體的下底面都是邊長為40cm的正方形,以及3號頒獎臺的右面也是一個邊長為40cm的正方形。)?

學生自主解答后,我發現大體有兩種不同的答案,其一是這樣的——

涂黃色油漆的面積:

[﹙65-10﹚×40+65×40+40×40] ×2

其計算結果為12800平方厘米;

涂紅色油漆的面積:

65×40×2+40×3×40

其計算結果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種情況則是——

涂黃色油漆的面積:

[65×40+﹙65+10﹚×40+40×40] ×2

其計算結果為14400平方厘米;

涂紅色油漆的面積:

﹙65+10﹚×40×2+40×3×40

其計算結果為10800平方厘米。

學生的解題思路大致相同,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兩種不同的結果呢?對此,我組織、指導學生進行了探究。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大家發現了兩種解法的差別在于1號頒獎臺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種解法的取值為65厘米,另一種解法的取值為75厘米。由于題圖中明確標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數值,則可以從中對三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取值,而正常情況下這幾個量(已知條件)的取值在圖中可以很容易得出來,為什么會有學生產生誤解呢?到底哪種取值是正確的?通過討論、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認為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

學生甲:如果2號頒獎臺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題的圖中就應該把“65厘米”字樣標在2號頒獎臺的左邊,所以根據“65cm”字樣標注在1號頒獎臺的正面上,我認為65厘米是給出的1號頒獎臺的高。

學生乙:我觀察到1號頒獎臺正面左邊的這條棱被分成兩條線段,上面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從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下面較大的部分則為65厘米長,而這兩個數字都是標注在這兩條線段附近的,所以1號頒獎臺的高就是10厘米與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師:既然同學們對題圖中已知數值的讀取存在分歧,現在我就給大家一個科學的解釋——我們可以把題圖理解成是由實際的頒獎臺按一定的比例縮小而形成的,這就要有一個縮小的“尺子”,我們把它稱之為“比例尺”,而在同一個圖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那么同學們就來求一下圖中有關線段在不同取值情況下的這個“比”如何?

聽了我的說法,同學們躍躍欲試,紛紛行動起來。

經過同學們的測量、計算、比較,最后證實了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

對于一道數學題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而課后想起來,我的這種做法并非“小題大做”,而卻是“大有益處”的。

1、 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2、 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3、 通過“借題發揮”而把知識向未知領域延伸,不但實現了“比例尺”這項知識的滲透,而且還使學生懂得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4、達成了培養學生形成細致而有序的審題習慣這一教學設想。

回顧此例的教學,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盲目地、簡單地教給學生問題的答案,正如上面的這個問題,如果我只是告訴學生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認識不清的學生只要照做就可以了,那么仍會有學生感到不解,甚至還可能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一頭霧水。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知道化簡小數和改寫小數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小數性質的含義。

難點:小數基本性質歸納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認識這個數么?(出示卡片5)老師會變魔術,我能這個數變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個“0”,這個5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擴大了10倍。

師:我還能讓它變大,現在又發生了什么變化?現在的數和“5”相比,末尾添了幾個“0”,它的大小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末尾添了2個“0”,擴大了100倍。

師:那我們能讓它變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師:現在去掉一個“0”,這個數發生了什么變化?再去掉一個“0”呢?

生:略。

師:看來在整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數也隨之擴大或縮小。那再看看這個數“0.5”,我在這個小數的末尾添上“0”這個數會變么?

生:不會變。

師:那我再添上一個“0”呢?

生:還是不變。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師:所以你認為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板書)這只是你的猜測,所以老師先在后面打上一個問號。剛剛某某同學說的只是一個個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證明它具有普遍性,該怎么辦呢?

生:驗證。

二、講授新課

師:在這老師給你們幾點建議。先寫出一個小數,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學習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識進行說明,小組合作,證明猜想,并記錄在樂學單上。可以證明一組或者幾組。小組內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匯報。這些清楚了么?現在我給大家一點時間,開始。

(生動手操作)

師:好了,同學們。我發現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時間內研究的都很不錯。那我們接下來開始匯報,在匯報前老師還有一個要求,一個組在匯報的時候,其他小組認真傾聽,聽完之后看看你們組研究的方法與他們一不一樣,再做補充,在匯報的時候要說明兩件事,你們是怎么驗證的?你么驗證的結果是什么?哪個小組先來匯報?

(生匯報)

師:這位同學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過他們的操作我們更一目了然了,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了正方形紙來驗證的,說說你們驗證的結論。

生:略。

師:有沒有哪個小組是借用皮尺來驗證的,誰來說一說?

(生匯報)

師:老師也準備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數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200米,它們都表示這段長度,所以0.2=0.20=0.200,結論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有哪個小組是借用數位順序表來驗證的么?

(生匯報)

師:還有哪個小組也來說說你們組研究的結果。

師:剛才我們借用了教具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有沒有哪位同學是借助已有知識來驗證的?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小數的意義……

生:略。

師:我們再來看看開始是的卡片,整數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個“0”,5被擠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個“0”5又被擠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么?由于5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那你們認為他的大小會怎么樣?

生:略。

師:整數是這樣,我們再看看小數,這是小數0.5,這時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這時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個“0”這時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師:5的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照這樣看,無論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個0,5的位置不變,小數的大小也不變。

師:剛才我們舉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從左往右看是單向思維,如果我們從右往左看,你們發現了什么?以這個為例誰來說一說。

生:略。

師:你們真棒,如果我們把從左往右和從右往左合成一句話,會是什么?

生:略。

師:在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后面的問號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就是小數的性質,(板書)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來的,大家一起齊讀一遍。

三、鞏固練習

師:這是一張購物小票,老師圈出了幾個數,你們認為這幾個小數當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師: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為0不在末尾。

師:那你們認為在小數性質這句話中,哪個詞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這題,你們知道什么是化簡么?

生:略。

師:把末尾的0去掉,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這樣是不是更簡單呢?那誰來回答這幾題?

生:略。

師:其實在不改變小數大小的情況下,我們除了可以化簡還可以改寫。把小面小數改寫成三位小數。

生:略。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篇3

一、 填空。27分)(命題思想及檢測意圖: 目的是考察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1、

有( )個( ),可以寫成加法算式( ),

也可以寫成乘法算式( )×( )=( ),

( )和( )是因數,積是( )

2、用3、12、6、2編出四道乘法算式。

3、用 7 、 1 、 3 ,能寫出( )個兩位數。

4、在下面括號內填上“米”和“厘米”。

(1)鉛筆長19( ) (2)一條河寬20( )

(3)門高2( ) (4)眼睛盒長16( )

5、 在圖中,有( )條線段,( )個角

( )個直角。

篇4

摘 要:新課改在全國進行開來。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小學數學作為新課改的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專業素養,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性階段,為學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階段,小學數學新課改給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新數學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為基本的教學出發點,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邏輯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有效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設置一些具體的興趣性教學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使學生都參與進來,不斷創新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獨立探究精神、合作本領和創新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即在上課前按照數學課標進行備課,在上課過程中按照目錄給學生進行講授,教師很少和同學們進行互動。這種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培養學生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引M“翻轉課堂”,提升學生自主意識

“翻轉課堂”就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變傳統的“講授”課為“學生主動學習”課,進而轉變課堂的講授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轉課”,必須要協調三個內容,也就是合理的網絡環境、自覺的學生和充足的時間。

例如,在講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平面圖形的拼組”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拼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邊的特點,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想象,理解一些基本圖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進行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即“同學們,做風車的紙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呢?我們可以用幾個正方形來拼出一個長方形嗎”教師指導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本上的知識,并與同伴之間進行討論,嘗試著尋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同學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拼接和想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即“老師,用一些三角形的卡片也可以拼成正方形和長方形,這是為什么呢?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點,指導他們與同伴之間進行具體的觀察,順利地解決了這些問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理解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雖然一直被小學課堂教學所倡導,但是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在小學數學新課改背景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是指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探究意識和自主態度,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人教版)“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用尺子進行測量的方法,通過組織一些活動,培養學生們對物體的估量意識。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并在每個小組內部設置一名組長,配合教師監督學生學習。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觀察尺子的特點,指導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在尺子上面分別標出一厘米的長度。之后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一個小的圖形紙片,讓學生在自己的小組內部進行實際的測量。小組內部同學遇到問題在小組內部進行共同解決。這種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使平時比較膽小的學生都積極融入課堂教學中來,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要提升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學校要經常組織數學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指導數學教師不斷追求創新,不斷激發自己的數學創新思維,從而把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學手段運用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專業素養,從而促進有效教學;其次,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教案過程中,多采用新型的現代化的教案模式,給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從簡單的問題出發逐漸過渡到比較難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刻思考和有效理解,順利地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數學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專業素養,創新數學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為教學的切入點,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