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英語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11:5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位英語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位英語作文

篇1

It’s not like enthusiastic laughter, but just warm, makes your heart warm.

Mother’s smile is like a spring wind, so gentle when you are sad, it can make you happy again; when you fail, it can make you stand up and work hard again; when you give up, it can make you try your best again…

Smile, so easy, but also so useful.

篇2

品味文學語言要著眼于語言的藝術性。基于這一點,指導學生去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推敲字詞。文學語言是有很強的表現力的,作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很注意錘煉字詞,只有認真推敲,才能明白其中的妙處。一些用得好的字詞,看似作家不經意的一筆,實際上可能是作家已經“捻斷了幾根須”才確定下來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借一個女子香菱之口說:“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因此,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應當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聯系全文,反復咀嚼品味那些含義深刻雋永、表達形象生動的字詞。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非常形象的、富有表現力的字詞。如魯迅的《孔乙己》一文有兩次寫到孔乙己付酒錢:①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②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一次是“排出”,一次是“摸出”,兩者作用不同,不能互換。前者的“排”字是個很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值得好好體味。“排”這個動作是孔乙己在被人們嘲笑的環(huán)境里做出,它表現了孔乙己當時怎樣的心態(tài),人們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有人說“排”表現了孔乙己“窮酸”的本相,有人說“排”流露出孔乙己對九文大錢的戀戀不舍,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幫面前顯示闊氣,炫耀自己有錢。我認同另一種說法:“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個規(guī)矩人,又是對短衣幫的取笑表示若無其事,以掩飾內心的不安,活畫了孔乙己拮據窮酸的本相。后者的“摸”字寫出孔乙己付酒錢的吃力,形象地表現了孔乙己在窮途末路時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神氣。詩歌要比其他文學作品更能體現文學語言的特點,在詩歌的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對字詞的推敲,否則,很難理解詩歌的情思。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的“濺”字和“驚”字,只有反復咀嚼,才能理解詩人內心那傷時恨別的痛楚。

推敲字詞的做法,其實可以參考香菱賞析《塞上》一詩的做法:先看字詞本來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該句中的作用,嘗試找個字詞來替換,看看有沒有比它更好的。即“詞語的品味、理解、鑒賞的方法與層次:本義一般意思課文中意義用法及其效果換一個詞語如何?”(曹殿成《中學文學作品教學:品玩語言藝術》)這是很好的做法。

第二.賞析修辭。“修辭是語言形式的選擇和調整,修辭的目的就是追求語言形式的最佳選擇,求的最佳的表達效果。”(張維耿《漢語修辭學》學習提要)文學作品為了使語言表達鮮明生動,具有感人的力量,通常會積極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每一種修辭手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作用,品味修辭,最主要的是要看它的表達效果如何,這可以用作一個比較辦法:用運用了修辭的表達和假如不用修辭的表達進行比較,看看那一個的效果更好。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楊二嫂的外貌特征,通過這個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放肆的性格。如果去掉“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這個比喻,也寫出了楊二嫂的外貌特征,但遠比不上原句那樣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賞析修辭,欣賞最佳的表達,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第三.填補作品語言的空白。本來,空白是藝術家在進行藝術構思與創(chuàng)作中通常運用一種技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有時也采用了這種創(chuàng)作技法。因此,我們在品味欣賞文學作品的時候,需要用想象和聯想去填補作者留下的語言空白。如:杜甫的《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婦啼的苦,在下面的敘述中可以直接看到,吏呼什么,作者卻省略了,留下了語言的空白,但空白的內容,通過老婦的言語可以推斷出來:由老婦的“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可以想象出官吏那“你家的男人呢”的怒問;由“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可以想象出官吏在追問“難道你家就沒有別的人嗎?”老婦在官吏的逼迫下,曾“請從吏夜歸”。但她到底有沒有被抓走,作品沒有明確交代,但只要從“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的詩句中可想象出老婦已經被抓走了――官吏征兵連老婦也不放過。這樣,作品的主旨就表達出來了。通過想象和聯想,填補作品的語言空白,再現出作品的具體情景,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思想,還能欣賞作品的藝術的美。

第四.留意句式結構。在不同的作品中,為了使作品行文富有文采,作者會根據表達的需要,靈活的使用各種句式,例如:長句和短句,主動句和被動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散句和駢句等。教學這些文學作品,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品讀那些靚麗的讀起來瑯瑯上口的語句,使之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例如:冰心的《談生命》中有這樣一段話“宇宙是一個大生命,我們是宇宙大氣中之一息,江河入海,葉落歸根,我們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葉。在宇宙的生命中,我們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葉的活動生長合成了整個宇宙的進化運行。”行文中靈活地運用長句與短句,使語句既語意連貫,氣勢磅礴,又生動明快,富有節(jié)奏感。各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是不同的,有的是強調的對象不同,有的是語氣的程度不同,有的是表現語言的節(jié)奏。因此,留意句式結構,品味表達效果,也能幫助理解作品的內容與思想。

篇3

【關鍵詞】創(chuàng)新思維、中職語文、作文、應用

在中職語文作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從思想上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看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寫作時,學生經常會感到無話可說,在面對作文題目時無從下筆,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開發(fā),讓學生在作文面前,輕松自如,通過對事物的思考,運用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同時也能夠提高中職教師的語文作文的教學質量。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做好創(chuàng)新基礎

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的興趣作為基礎,學生具有好奇心才能積極主動去探索,去不斷探究為什么,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打下基礎,激發(fā)學生不斷去學習寫作,在興趣中探索寫作。教師在中職語文作文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要不斷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寫作。讓學生不斷在發(fā)現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興趣點,從興趣出發(fā),開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語文作文寫作打下基礎。從歷史上來看,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興趣是許多人才的特征,這些人才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作文題目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成語”,教師在課前通過準備一些成語故事,如“盲羊補牢”“守株待兔”“拔苗助長”“塞翁失馬”等等,通過對這些成語進行故事性的闡述,學生對這個作文題目能夠更好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寫作。

二、培養(yǎng)學生思考,激活創(chuàng)新細胞

學生對事物的不斷思考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所在。在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fā)之后,對寫作有了興趣之后,教師就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光有發(fā)現,沒有思考,學生就對事物的本質缺乏探究,失去了發(fā)現的意義。就目前來看,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懶惰的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指望老師的講,在考試的時候背課本,只愿意接受現成的知識,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問題,去探索答案,只依賴于教師的教,自己不主動去學。這樣的行為不僅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也對學生整體學習產生不好的影響,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教師在中職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作文題目出來后,通過開展對論文題目的討論和指導,讓學生有一個充分的時間對作文的題目進行思考,在這個時間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開發(fā)。比如,關于作文題目“扶不扶”,通過對作文給出的一段材料,材料描述了當今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關于路上碰到摔倒在路上的老人,扶不扶的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有所接觸,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引導,通過提出一些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如,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你是怎么看待這類現象的,如果是你面對時,你將如何應對?學生就可以積極去思考,然后在寫作時抒發(fā)自身的真情實感。

三、鼓勵學生表達,落實創(chuàng)新指導

學生完整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思考的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點。如果只發(fā)現,只思考是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的。就目前來看,中職院校的學生多數學生害怕當眾發(fā)言,當眾發(fā)言就會語無倫次,思維混亂,不善于表達。學生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就會在表達時產生畏懼心理,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不利于學生的整體成長。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語文作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并鼓勵學生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樣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得到訓練,有利于學生作文的寫作。例如,教師在平時可以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如演講比賽,趣味朗讀,詩歌朗誦口頭作文等等活動,都有助于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布置學生寫作任務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口頭式作文,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捋順自己的寫作邏輯。如,作文題目為“讀書的好處”,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口頭式作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學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列出讀書的好處;有的學生從成功人士的身上發(fā)現的讀書的好處;有的學生從書的種類,不同的書能夠帶給我們哪些知識和啟發(fā)談讀書的好處。通過口頭作文,關于“讀書的好處”學生可以借鑒其他學生的優(yōu)點,學生也可以將自己的作文進行邏輯上的梳理,在寫作時,能夠更加順暢。教師在平時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育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中職語文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成長之路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加強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探索,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在自己不斷地探索和發(fā)現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可以提高自身的作文能力。教師在中職語文作文的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愛上語文的學習,愛上寫作。

參考文獻:

[1]臧瑞云.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根本—例談高中作文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2013,12(3):11-12.

[2]楊慧.論中職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5,6(1):32-33.

篇4

School-aged Children Drop Out

It’s reported that in China about one million school-aged children drop out of school each year and 80% of the drop-outs are from the families which are too poor to keep their children at school.

To tackle the problem, the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the Hope Project. It has helped thousands of children go back to school. But in my opinion, this is far from enough.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complete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aside an adequate amount of money fo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al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laws to ensure that no children should drop out of school as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is compulsory in China,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aid the poor families so that they can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To sum up, so long as our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whole society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take effective action, this situation will be changed.

【參考譯文】

適齡兒童輟學

篇5

一、兒童強壯的體格是智力發(fā)展和人格形成的物質載體。

身體素質是人的各項素質的物質基礎,也是一個國家文明和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兒童的體質不僅直接影 響到游戲活動和智力開發(fā)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日后學業(yè)與事業(yè)的成功,甚至有可以通過遺傳基因影響到下一 代人的健康成長。試想,一個長期處于體弱多病、無精打采狀態(tài)下的孩子,怎能堅持正常的生活,怎能享受各 種游戲的樂趣,又怎樣能勝任繁重的學習任務?當然,更談不上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人格了。如果一味地只強調智 力開發(fā)和識字閱讀,很可能導致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生態(tài)平衡”錯位。

二、兒童的抗病能力較弱,容易感染各種疾病或受到傷害。

兒童的身體非常嬌嫩,易受各種不良因素的傷害。我國流行病學的調查說明,我國人口死亡率中,兒童死 亡率居前列。這是因為,一方面兒童年齡小,免疫系統的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種病原體的侵襲; 另一方面,是他們的好奇心強,什么東西都要親自探索一番、體驗一下,都要去摸一摸、看一看、聽一聽、嗅 一嗅、嘗一嘗;但是,由于他們的認識水平很有限,不可能認識到事物間的各種復雜關系和估計到自己行為可 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因此,很容易造成意外傷害。

三、兒童期是身體和大腦生長發(fā)育最快的時期,一旦有所失誤,會貽害終生,將悔之晚矣。

孩子從出生到滿1歲,是生長發(fā)育的第一個高峰期,各種器官和組織迅速發(fā)育。以大腦為例,出生時,大腦 皮質的溝、回還不明顯,神經細胞體積很小,神經纖維的長度和分支較短、較少。腦的平均重量約為370克,相 當于體重的1/8—1/9,到6個月時,即達700克左右,1歲時達900克左右,成人的腦重約為1500克,相當于體重 的1/38~1/40。3歲時,大腦神經細胞體積增大,纖維變長,分支增多,機能基本成熟。在身體和大腦發(fā)育最快 的時期,最需要充足的營養(yǎng),氧和活動量。如果兒童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可能導致身體或大腦發(fā)育障礙,甚 至畸形,貽誤終生。

四、嚴酷的現實告誡我們,把體育放在兒童早期教育的首位,非常必要。

(1)1994年編制的《中國兒童狀況分析報告》中指出:“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60.03‰,大城市為20. 86‰,農村為71.08‰,在極為落后的農村(四類縣)高達99.69‰。”這是一組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

(2)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有關報告指出,中國兒童在生長發(fā)育曲線在6個月以內基本上接近國際參考標準, 而后則明顯地向下偏移,農村尤為突出。這就說明,我國兒童在6個月以后的體質發(fā)育水平明顯下降。

(3)少數地區(qū)的調查結果表明,兒童營養(yǎng)不良的比率在40%左右,其中城市比農村嚴重、女孩比男孩嚴重。 兒童缺鐵性貧血比率在50%左右。某大城市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0%以上的孩子缺鋅。缺鐵、缺鋅都直接影響兒 童的生長和智力發(fā)育。

(4)許多地方的調查說明,肥胖兒的比率逐年上升。肥胖兒童中的50—70%有“高胰島素血癥”,胰島功能 下降,成年后極易發(fā)生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預防肥胖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

(5)由于營養(yǎng)不均衡和用眼衛(wèi)生做得不好,我國城市小學生近視率達20%,最高達32%。

(6)許多調查表明,當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據兩大城市對學齡前獨生子女的調查,心理變態(tài)率超過 50%。患孤獨癥的兒童,約有50萬人,并以每年千分之幾的速度增加。打罵體罰兒童,不僅給他們帶來皮肉之苦 ,還會帶來精神創(chuàng)傷,嚴重地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因為對于心靈的傷害,遠比皮肉的痛苦,更加刻骨銘心 ,還有什么舔犢之情可言?

把體育放在首位,并非成天都要孩子去搞體育和游戲活動。它的本質涵義是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它 不僅要求孩子能成活,保證孩子有強壯的體魄,而且還要保證孩子有一個健康、聰慧的大腦和健康的心理、較 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新近制定的世界保健大中,對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 虛弱,而且應包括體格、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世界衛(wèi)生組織又指出:“如果家長和兒童能重視自我保健,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飲食結構,全世 界可望減少1/3兒童疾病的發(fā)生。”為此,家長應給孩子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保證孩子有良好、充足的睡眠, 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更多的睡眠時間。良好的睡眠有三大功能:有利于生長發(fā)育,22點至凌晨1點是生長激素 分泌的最高峰,但必須在熟睡后1小時才能進入高峰期;加強新陳代謝過程,有利于消除疲勞;有利于開發(fā)智力 潛能,提高學習效果。據統計,7歲的小學生,每天少于8小時睡眠者,有60%的人跟不上班,39%的人勉強達到 班上平均分數線,沒有一個人名列前茅。

美國一位早期教育學家說:“不要讓孩子的心靈裝進恐懼、憂慮、悲傷、憎恨、憤努和不滿,這些情緒和 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經,引起身心虛弱。同時,孩子會由于這些情感而患病,影響身體健康。要讓孩子寄喜悅 于明天,高高興興地進入夢鄉(xiāng),抱著喜悅的希望早起。”

篇6

【關鍵詞】高中語文 作文 自主學習 教學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多展開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多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這會讓學生更加享受寫作和表達的過程,學生自身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寫作技能也能夠得到充分鍛煉。

一、個性化寫作的鼓勵與推崇

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需要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都有所革新,教師要在課堂上更加鼓勵與推崇學生的個性化寫作,讓學生能夠在作文中真實自然的表達,這會產生更多具備可讀性的文章,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鍛煉。不少作文課堂上教師都會或多或少的束縛學生的思維,要么就是采取命題作文的形式強行限制了學生寫作的范疇,或者是讓學生用特定的文體、寫作方式等進行習作。這種作文教學的形式并不是完全不可取,但不應當成為作文教學的主流。這會限制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阻礙學生的個性化表達,也會降低學生寫作的欲望。作文課堂上教師應當更多的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可以設置相對更為開放的話題或者主題,讓學生自行發(fā)揮。這樣的訓練形式更加有助于學生高效的自主學習的展開,并且學生會在寫作中產生更多亮點。

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有一課是“寫作口語交際:想象與聯想”,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平臺,也能夠讓學生在過程中有非常多樣的發(fā)揮。筆者組織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后來讓學生以“翱翔”為主題展開寫作,結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部分學生通過翱翔一詞聯想到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老鷹和小鳥,以此展開寫作。還有一部分學生通過翱翔一詞聯想到人,認為人應該勤奮上進、努力進取等等。聯想和想象本來就應當成為學生習作時創(chuàng)意來源的動力,然而很多教師卻在作文教學中束縛了學生這些思維靈動的發(fā)揮。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鼓勵與推崇學生的個性化寫作,讓學生真實的表達自己,這樣的作文教學形式才能夠更充分的體現出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

二、作文中體現自主探究意識

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對于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學習機會與空間,以幫助學生搜尋自己更想要表達的內容,并且促進學生形成更好的行文。教師可以讓作文教學或者作文習練和其他的教學內容相融合,比如,閱讀和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就是一個很值得的嘗試。拓寬教學范疇、豐富教學內容會讓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更充分的體現出來,學生的習作中也會出現更多可圈可點的表達,寫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夠慢慢得到提升。

比如,某次作文的訓練主題為“向青春舉杯”,在學生正式寫作前教師可以展開一些有針對性的寫作指導。教師可以讓學生溫習和回顧的《沁園春?長沙》,引用里面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等句,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未來充滿期待與向往,對于與青春有關的一切事物都比較好奇,比較感興趣,因而,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通過這種方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從人生、理想等不同的角度開展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能夠讓學生更充分的挖掘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樣作文中才能夠流露更多真情實感,寫出的文章也會更打動人。

三、勇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

讓學生在作文課堂上充分有效的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體系下的一些桎梏,改善那些不合理的教學模式是關鍵。教師要經常做出必要的教學總結與反思,將一些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入課堂,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更好的得到體現。只有伴隨著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條件才會更理想,學生在作文課堂上才能夠真正實現思維上的解放,這樣學生才能夠寫出更多有質量的文章,學生的寫作能力才會得到鍛煉與提升。

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開展個性化寫作教學,可以用限定寫作范圍的方式來代替命題作文的方式。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寫作教學。舉例來說,有一部分學生擅長寫記敘文,但不擅長寫議論文,語文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給學生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文寫作范圍,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材與內容進行寫作。隨著學生寫作興趣的一點點積累,以及自身寫作能力和技巧的慢慢豐富,教師再來讓學生慢慢熟悉那些自己不擅長的文體,引導學生逐漸挑戰(zhàn)這些從前對自己來說的障礙與難關。這樣的過渡方式學生接受起來會容易很多,學生也不容易存在寫作上的障礙,并且可以在逐漸深入的自主探究中實現自身寫作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周鳳. 談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 才智,2014(30).

[2] 王頂. 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 新課程(中學),2014(10).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善于學習;整體性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67-01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在我們倡導的新課程改革中,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才能達到高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正確指導學生學習。

1.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強,要注重其整體性

從語文學科內容來看,從包容的內容的多方面性看,它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從語言形式看,有字、詞、句、段篇;從語言的應用規(guī)律看,語文講究修辭邏輯;從語言的運用過程看,有聽、說、讀、寫。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注重整體性。筆者嘗試著從引導學會學生獨立閱讀入手,首先讓學生對作品建立起第一個印象,盡量減少對學生閱讀第一印象的干擾,少一些扶手和拐杖,讓學生自己"學步"。語文是作者心靈,語感對象化的一個整體性反映,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只有學生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并被學生整體性占有,作者的語感、心靈才會不覺地被滲入到學生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積淀為語文素質、人文素質,最終形成自身的語文能力與修養(yǎng)。文本是審美愉悅的最初源泉,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大多是內容與形式的完善統一,文體范式與人文意蘊是一種水融的關系。魯訊的《祝福》通過倒敘結構來引發(fā)懸念,引導讀者去思考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產生的社會根源。《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三顧茅廬,是通過烘托,引導讀者去感受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一字一句構成的文體范式中去感受一種內在的生機、精神,結合自身的先天素質、人格素質、審美素質,內化為一種語文素質,語文能力。這說明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機械地割裂和對立的。

2.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思考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效率。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單一的教學方式。首先,要轉變自身觀念,進而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后作業(yè)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改變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多、主動思考少的現象。在教學方式手段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會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通過聲、光、色、形,將教學過程直觀地、形象地、生動地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時,更容易把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再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積極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制度,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它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受到大家的青睞。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發(fā)展思維的發(fā)散性、求異性。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現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我們廣大教師所喜用。"合作學習"把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fā)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體地位會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學習,使學生互相檢查、幫助、促進。同時還要投入小組活動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師生合作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兩者地位是平等的,應該平等交流,合作學習,創(chuàng)建學習型課堂。 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掌握應學知識、積極思維、提高能力。學生則完全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參與學習,對所學知識主動探索、認真思考、深刻鉆研、相互討論、敢于質疑、主動提問,變過去的被動聽講為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靈活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優(yōu)化學習方法,讓學生善于學習

教學過程本身,是教師"教"學生怎樣去"學"的過程,而不應是教師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師生雙方,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習是內囚,教師的啟發(fā)誘導是外因。因此,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就不只是指教師"教"法的優(yōu)化,還應包括學生"學"法的優(yōu)化,學生"會學"了才能"愛學", "愛學"才能促進"會學",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課常教學效率才能提高。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8

關鍵詞:寫作能力;培養(yǎng);氛圍

一、小學生的語文寫作現狀

寫作能力作為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小學生對中文的靈活運用能力,因此提升小學生寫作能力迫在眉睫,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一次全面的診斷,以此來判斷學生寫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基本問題,正所謂對癥下藥也就是這個道理,我認為在小學生寫作過程中主要會出現這樣幾個問題:(1)對于人物或者是事物的描述不夠細致,也就是說學生容易出現寫作中的詞窮現象,這是由于學生沒有對人物的形象或者是對事物的狀態(tài)了解清楚造成的,寫作是需要察言觀色的,也就是說,人們對事物的印象是通過細致的觀察在腦海中逐漸形成的,這是需要花費一定的過程的。(2)寫作的恐懼心理,這一般是所有學生共有的狀態(tài),因為害怕寫作完成自己所描述的事物或人物不夠仔細而引來教師的批評,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因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造成學生對教師的權威性的抵觸,而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這種關系,往往會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其實也是來源于對結果的不確定以及對自身的不自信,如果教師能夠放下身段,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減輕學生的寫作壓力,這對寫作的恐懼自然也就能降低不少。(3)寫作的題材太過于單一,由于小學生對中文的掌握能力并不是很強,所以教師對學生規(guī)定的命題一般是簡單的人物描寫或者是對某一個景點的大致說明,一般是以記敘文或者是簡單的說明文,像邏輯思維較強的議論文很少涉及,這是非常客觀的因素,因此寫作其實對于學生來說,鍛煉的機會還是比較有限的,記敘文一般是把握好人物、時間、地點等要素后就能大致寫出來,

這種題材的寫作學生只要掌握基本的寫作模式都能快速地寫

出來。

二、課堂氛圍的營造手段

一般認為課堂氛圍的營造離不開這樣幾個基本的因素:基本的情景教學和互動教學。這是兩個關鍵點,情景教學的方法多樣,對學生的自我能力的發(fā)揮非常重視而且關鍵的是,寫作能力是否能夠得到快速提高關系到學生對某一事物的描述能力,而描述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大腦對其基本狀況的了解,如果課堂的氣氛是活躍而自由的,學生就能夠具有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意識,當然這個時候認為寫作就不難了,這就是情景教學在其中起得作用。還有一點就是互動教學,所謂互動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學生與教師的頻繁互動教學,這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雙向過程,其目的是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語文教學的核心其實也就是對中文的流利表達,

這樣的表達模式是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體現出來的。

氣氛營造的具體措施。其實需要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來帶動課堂氣氛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好奇心來布置寫作,小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使他們對故事的期待很強,如果教師每次在上課之前總帶著一個新鮮有趣的故事來,那么相信對課堂氣氛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另外,針對學生自身的行為進行調動,其實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以文學沙龍的模式來進行聯系。這樣可以克服一些靦腆的學生的恐懼心理,這是主要的目的。

結合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寫作能力的提高不僅僅要求課堂氣氛非常輕松,對學生自身知識的貯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寫作要求對中文的聽說讀寫是缺一不可的,寫作要求學生對事物的客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的延續(xù)能力越來越高,當然如果在課堂上學生就能對語文的寫作有一個很好的初步認識,那么對寫作的基本準備工作也就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很好的寫作模板,其實每一次的寫作過程都可以讓學生對每一件事物或者人物有很好的認識,當然寫作過程必須是對客觀世界的基本表達,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關系到其對接下來的寫作的提前知識體系的構成,每一次的細致觀察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可能成為今后寫作的素材積累,其實課堂氣氛的形成也不過是為了讓寫作的素材以及具體的習作過程變得美好,那么教師對課堂氣氛的營造也就很容易形成了,因為寫作的過程也就是課堂氣氛調動的預熱。

參考文獻:

[1]顏移秧.職專思想政治課新課導入淺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6).

篇9

關鍵詞:中國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教材建設;課程設置

學習外國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交際的基礎是文化。…交際的過程是雙向的:一方面,通過外語這個橋梁,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質,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發(fā)展;另一方面,通過外語,將自己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介紹給世界,為世界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加強

篇10

關鍵詞 會計英語 學選修課 二語習得

0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需要的人才越來越多元化,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無論是在會計人員還是非會計人員中,對會計英語的需求的人數不斷增加。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使外資企業(yè)與中外合資企業(yè)在中國逐年增多,會計職業(yè)國際化發(fā)展的趨勢也就越來越明顯。另外,各種會計資格考試對英語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甚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加國外會計認證。因此,近些年,會計英語的教學無論是在專業(yè)英語還是在輔修專業(yè)中都有所體現,許多大學開展了雙語會計或者英語會計教學;還有些大學或者培訓機構在商務英語課程中加入了會計英語的教學,以達到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因為學生的英語程度和所學專業(yè)的限制,使得會計英語的教學出現了許多問題。為此,教學者和學習者應該對教與學的策略和方式進行探討,特別是教材設計和學習方法的開發(fā),非常值得會計英語教授者的關注。

1 會計英語教與學中的主要問題

1.1 學習者的二語習得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初學者獲得詞匯最有效的方法是:目的語詞匯+目的與文化知識+母語知識。而隨著目的語言水平的提高,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使用目的語思考,理解,解釋和記憶,把母語完全的排除。這正是第二語言教學和學習的最高境界。(劉兆和 2008)。而對于目前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接觸英語的大學生來說, 對英語已經并不陌生,并且這些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已經掌握了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技巧和方法。但是這些并不足以使他們有效地掌握用英語進行的特殊領域知識的學習,包括使用這個領域知識的學生們。

1.2 學習者在會計英語學習中的瓶頸

在語言學研究中我們發(fā)現有很多因素會對學習者語言習得產生影響,這里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例如學習者動機和態(tài)度、性別、年齡等等。在這里我們根據大學生把會計英語作為選修課程的情況,特別從態(tài)度和動機角度分析一下大學生在會計英語學習中遇到的瓶頸。

目前,學習會計英語的學生主要有兩大類,會計專業(yè)學生和非會計專業(yè)學生。而非專業(yè)的學生大多是為了學習商務英語或者技術職稱等等目的而選修,因此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能否學習好這門學科。R.Gardner(1989,轉引華厚昆等 2003)認為學習動機涉及四個方面:學習語言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愿望,學習中做出的努力以及對學習所持的積極態(tài)度。我們在教學中的目的是希望學生把這門專業(yè)性較強的學科可以應用于實踐;雖然這個學科適用范圍相對局限,但是在有限的群體中可以應用在會計操作或企業(yè)管理中。那么如果是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學習會計英語,相對其他專業(yè)的學生目的性較為明確,因為他們有取得會計職稱或者各種會計師證書的壓力;另外其中一部分學生有可能在未來職業(yè)中有對專業(yè)英語的需求。

而非專業(yè)的學生大多因為選修課程而學習會計英語,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會發(fā)現較強的專業(yè)知識增加了學習第二語言的難度,這個時候專業(yè)基礎知識成了他們的難題。專業(yè)用詞使得非專業(yè)學生難于理解大篇幅的英文閱讀和練習,艱難的閱讀也增加了他們記憶的難度。例如單詞journal,在會計用于中有一個意思表示日記賬,那么對于對會計語言一竅不通的學生,對這個詞的記憶難度表現會增加,甚至記住后卻反問什么是日記帳。“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的運用歸根結底是交際者運用語言交換傳遞信息的過程。”(王興中,王渝光 2007)那如果學習者未能夠準確地掌握第二語言的詞義句義,就難以達到理解的目的,更不用說能夠理解信息傳遞信息了。那么拋開實踐應用的部分,單單在考試或者練習中出現的題目已經成為學習者的難題了。

1.3 教學者在會計英語教學中的困難

教與學是相輔相承的,但對于教學者來說,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教與學難以達成和諧。出現的首要問題是學生學習目的不同。有些只為修學分而忽視學習內容的學生會表現出應付了事,甚至作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個別學生遇到難點就選擇逃避以致會逃課。另外,老師常常會在讓學生用英語學習會計還是先教會計再教英文之間產生疑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側重會計的教師常常把會計英語教學當作會計教學;另一種就是側重語言的老師會避重就輕把會計英語知識變成單純的語言教學。 第三就是對教學者的知識覆蓋面要求較高,只懂英文的老師如果沒有會計知識,是難以透徹直接地解釋會計語言,所以會計英語的教師大多有財務理論知識或者實踐知識等,這給英文教師的教學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2 會計英語教學中的策略

2.1 任務教學

“任務型教學是通過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教學,任務本身不是語言任務,但需通過語言來完成”(彭增安,2007), 這種教學形式非常適合會計英語的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者課堂下均通過會計習題的方式來導入英語概念。因為在任務給出的過程中,語言是一個工具,必須通過所學習的語種來給出任務,這樣達到了語言學習的目的是語言使用,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提高語言使用的流利性。例如,針對選修的學生可以給一些英文的會計基礎練習題,可以選擇較低難度的;或者選擇一些常用財務報表等。雖然開始學生會覺得有難度,但逐漸適應英文的會計語言后,學生會覺得這種方式遠遠比只背生澀的概念和專業(yè)詞匯要容易理解和記憶。Corder(1977)說過這樣的話“只要有學習動機,誰都能學會一門語言。”而且這種方式非常適合教師講解完一部分定義后進行,選修這一學科的學生也更容易完成任務。

2.2 文化教學

文化學習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對比分析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差異,由教師引導學生,使學生適應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而對于會計英語來說,教師不但是在傳遞英語言文化,還要傳遞會計概念和思維方式。如果教師能夠恰當的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之間的差異和術語使用的環(huán)境, 那么學生也會很快的轉換思維,熟悉會計英語的使用習慣。而選修這一課程的學生大多不是學習英文專業(yè)也不是會計專業(yè)的,所以對于他們來說會計英語屬于完全陌生的內容,進入這種專業(yè)性強的語言環(huán)境較難。那么對于會計英語的教師來說,會計語言的專業(yè)性和英語語法結構表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征,所以可以成為教師教學設計過程中文化分析的重點。如何選擇恰當的內容是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對象的接受程度來設計,不應全盤復制,而應有所側重。教師更不應該把語言學習當作完全的會計學習,而是要通過側重選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會計語言的理解技巧,使學生在未來工作實踐中通過學到的知識可以深入地理解和解決問題。

2.3 教材的設計與應用

目前,國內會計英語教學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包括:會計概述、會計假設與原則、會計循環(huán)、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負債與權益、財務報表等章節(jié)。 而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發(fā)現個別章節(jié)偏重于理論而且語言生澀, 未接觸過會計學的學生會覺得學起來十分困難而且多余;另外在一些實踐應用較多的章節(jié)中,講解過于簡略,讓實踐中需要的學生覺得內容不豐富;統觀大部分教材,為了使說明的內容全面,在每章的內容安排上或多或少地進行精簡壓縮。而實際上,會計英語的教學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教材,例如初級會計學習者可以選擇會計基礎英語,學習管理方向的學生可以側重選擇財務報表,管理會計之類的教材。所以會計英語教材可以把會計的介紹精簡,突出會計基礎、財務報表、報表分析、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負債與權益;或者可以部分組合成冊,增加一些細節(jié)介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有目的地選擇教材,而不是盲目地把目前教材中常常出現的內容一股腦地講解卻沒有側重。但教材設計中也要避免編纂成專業(yè)英語會計,而是要突出實踐和實踐中使用頻繁的內容,并豐富著部分內容的一些案例或者練習;整體教材應該突出交際和應用,英語難易度不應過高,適當加入術語或者會計理論的中文介紹,這樣也減少了教師在課堂大量介紹會計知識的時間。

3 總結

會計的教學與實踐本身已經是比較多元化的內容,如果想教好并學好會計英語,并能夠在實踐中應用,那是非常花費精力的事情,也并非是一位老師一本書就可以做好的。本文從教與學的角度,總結了一些在實踐教學中體會,其中教學對象鎖定的是選修課學生。其中有學生學的過程和出現的問題,有教師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策略,還有對教材的一些看法和建議等等。 這些教學內容中作者提出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任務和文化教學方式進行,而教材方面作者覺得可以相對有側重地加強重點介紹,省略繁冗生澀的理論和術語。總之,會計英語在實踐中有很重要的價值,無論教學還是習得都值得探討的。

參考文獻

[1] 楊兆和.二語習得時段及其詞匯積累[J].外國語言文學與外語教學探索,2008:110-116.

[2] 華厚昆等.試論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動機[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

[3] Corder,S.P.Simple codes and the sour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itial herristic hypothesi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