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英語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4:4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年級下冊英語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Study raises a gender, reading can cultivate their temperament, make oneself is so mild and gentle, have the bookish; Read volumes, such as writing, reading can improve our writing skills, writing articles is sharp; Old tire back to read, read up on thoughtful child knows, reading can improve understanding ability, as long as the master thought, you will know the truth; Reading can make their ow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he gentleman to gather. In short, the hobby reading is a good thing. Let's have to study.
The benefits of reading has a lot of, I introduce you to the following:
1. Can make us see the world, don't go out, that is what's going on in the world.
2. Can improve our abilit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level.
3. We can make the change has the tutelage.
4. Can let us find a good job.
5. Can make us in an impregnable positio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society.
......
Actually there are many benefits of reading, is up to you to find slowly.
讀書的好處很多。
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卷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才思敏捷;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累,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好讀書是好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讀書的好處有很多,我給你介紹以下幾點:
1.可以使我們增長見識,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3.可以使我們變的有修養。
4.可以使我們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于不敗之地。
篇2
今年中考,部分考試科目試題分值、考試范圍有變。昨日,記者采訪了部分教師,對《考試說明》進行了解讀。
襄樊七中語文教師劉虹說,今年中考語文科目考試的最大變化是作文題型有變。去年中考,作文題共50分,其中有5分為考生自評,今年中考,作文題取消考生自評。
據介紹,今年中考,英語聽力分值下降,由去年的30分降到今年的25分;另外,每種題型的分值有不同的變化,考試題型也會出現較大調整。
地理考試范圍變化較大,較之去年中考,考點明顯增加。去年中考,七年級上冊只考前兩個章節的內容,下冊為非考內容。今年中考,七年級上冊教材全部要考,七年級下冊,要考前三個章節的內容。
篇3
關鍵詞:聽說能力 各種資源
一、 教師方面
1. 積極正確的引導
從七年級開學的第一堂課,我就強調聽、說能力及語音語調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我經常告誡學生:“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語言與人交流,如果我們的發音不準確,那么,別人聽不懂我們的話,我們要理解別人的話也有困難。因此,掌握良好的語音、語調是學好英語的前提。而要聽得懂,說得好,就必須多聽磁帶,多跟讀,多模仿,并且大膽地開口說英語。”
2. 提高自身的語音修養,言傳身教
在教學中,教師的語音、語調是否標準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終身的,尤其是對于起始階段的學生。我平時十分注重自己的語言語調,不因為自己是一名初中教師就以為自己在大學中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就足夠了,而是時時為自己“充電”。我每天都抽時間看CCTV9的英語節目,經常收聽BBC和VOA的廣播節目,模仿地道的發音。
在上每一個模塊前,我堅持跟讀課文磁帶,直到模仿得惟妙惟肖。經過不斷的努力,在課堂上我能運用清晰、標準的英語口語組織教學,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 學生方面
1. 課堂創設情景,用英語交際
《英語》(新標準)的每個模塊都有一個題材內容,課堂上在學習詞匯、語法及功能用語后,我盡量創設貼近生活的場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材料圍繞題材展開聽說訓練。例如《英語》(新標準)七年級下冊Module 5 My Hometown and Country是以家鄉為題材,要求學生理解掌握本模塊學習材料中關于方位、位置等語言現象。我設計了一個話題,要求學生先介紹自己家鄉的人口、地理位置、氣候、風景名勝、著名特產等,然后完整地介紹自己的家鄉,這個話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即使平時不愿開口的學生也積極參與說的活動。
2. 利用早讀,跟讀課文
《英語》(新標準)的錄音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分角色配聲錄制,語音語調標準、地道,人物特征明顯,可模仿性強。而課堂教學有限,學生不能充分利用磁帶訓練,因此每周輪到我指導早讀的那幾天我都早早來到學校,準備好錄音機和磁帶,要求學生模仿磁帶中的語音語調進行跟讀,一遍遍地朗讀,強化了學生的語音語調。
3. 利用錄音作業,培養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在學校訓練后,我布置了課后朗讀錄音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模仿磁帶上的語音語調朗讀,然后用錄音機或MP3把每個模塊的Unit 1的對話和Unit 2的課文錄下來交給我。我聽審每位同學的錄音,寫上評語,如“Well done!” “Good!” “Excellent!”等,并選出優秀的作業,播放給全體同學聽。對于發音存在問題的學生,我利用下課時間進行個別糾正,直到發音標準為止,經過七年級一年的錄音作業錄制,許多同學的口語已經相當純正,聽力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課堂上能比較自如地和老師交流,提高了課堂效率。有的學生為了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在錄音前反復跟讀,直到能夠背誦,形成了良好的語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為閱讀和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 采用競賽,激勵學生注重聽說技能的訓練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在初中三年的各個階段舉行不同的競賽:
1. 七年級舉行朗讀比賽
起始階段的聽說教學非常重要,而且學生對一門新的語言充滿了好奇。我采用不同的形式分階段進行朗讀比賽,先進行對話朗讀,然后進行課文朗讀,最后,自己選取課外書刊雜志上優美的詩歌、散文及故事進行朗讀。每一次都對優勝者進行張榜表揚。每次參加比賽,學生們都反復練習,積極準備,良好的語音、語調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2. 八年級舉行英語演講比賽
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我在班級中積極倡導英語演講比賽,比賽的演講稿是學生圍繞所學模塊的題材結合生活實際所學的作文。例如學習了初中二年級上冊Module 8 Animals in Danger之后,可以用How to protect animals,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為題進行演講。為了能在比賽中有良好的表現,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注重口語,而且還注重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演講比賽既促進了口語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提升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篇4
關鍵詞:初中英語;話題教學;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33-0052-03
在初中英語話題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學習。那么,如何利用初中英語“話題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呢?
一、提高教師的素質
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過程中,教師的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提高教師的素質。
首先,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在“話題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從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相關話題的引入者、話題深化和升級的推動者、學生活動的組織和指導者以及學生精彩表現的欣賞者。教師只有科學合理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充分發揮相應角色的作用。
其次,教師要不斷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問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不斷學習做好相關知識的儲備,防止被學生“問倒”。教師還必須能夠根據每單元的相關文本資料整合出適合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的話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話題的準備和討論中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具備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的能力。師生之間需要彼此溝通,在小組互助合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走下講臺,與學生“打成一片”。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常伴隨著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在這種情感體驗的推動下,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二、抓詞匯構建,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發散思維的流暢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景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對同一個問題,想到的答案越多,思維的流暢性就越高。
在“話題教學”的過程中,詞匯構建工作完成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發散思維的流暢性。教師不能忽視詞匯構建工作,這是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理解并掌握新授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對本單元話題相關語言知識的總結、梳理和訓練的過程。只有當學生對各項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非常熟悉之后才能達到聯想豐富、運用自如的境界。只有這樣,學生在語言知識的具體運用時才能呼之即出、左右逢源,思維流暢。如人教版教材中Introduction這一話題就涵蓋了七年級上下冊共15個單元、八年級上下冊共8個單元及九年級全一冊4個單元的內容。學生需要構建的話題參考詞包括people around you, name, age (numbers), address (places), jobs, interests and hobbies, personalities, looks, dreams 及能夠支撐本話題的多組話題參考句等。
英語詞匯豐富多彩,有一詞多意、同音異形、同義異形、派生詞、合成詞等。教師可以結合這些特點在詞匯構建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如:play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play cards打牌, play chess下棋, play football踢足球, play badminton打羽毛球, play the piano彈鋼琴, play the drums敲鼓, play the violin拉小提琴,play games做游戲等等。同一個句子在英語中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我們昨天玩得很愉快,我們分別總結出I had a good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great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nice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wonderful time yesterday. / I enjoyed myself yesterday. / I had great fun yesterday .等句型。日積月累,學生對談論話題所需的參考詞和參考句自然而然就會非常熟悉,就可以用英語自如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及觀點,思維的流暢性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小組合作,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發散思維的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能想出不同類型的答案。
在“話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互助來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掌握變異規律,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對同一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去認識,使學生掌握好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所學的知識形成網絡系統。學習語言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交際,針對同一交際目的,不同的學生表達方式也是不同的。這樣就為培養學生的變通性提供了空間。在“話題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用變化、發展和創造的眼光去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通過組內或組間進行的舉一反三、一句多譯、一句多型、一詞多義等活動來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這樣可以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既鞏固了舊知識,又使新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內化,逐步擴展知識網絡。這種知識網絡給思維的變通性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從單一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并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去做事情,真正把語言知識轉化為使用語言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這一單元中,有關服務員接待顧客時的用語,學生總結出了Can I help you? / May I help you? /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 What can I do for you? / May I take your order? / May I have your order? Can I take your order? / Can I have your order? 等句型,為在真實的語境中自由靈活地使用英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為了提高本組的得分,小組內每個成員都積極準備,有的查閱課本,有的問老師,還有的上網去搜。學生對同一個情境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分享自己的所得、補充自己的不足,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擴大了詞匯量。
四、課下延伸拓展,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發散思維的獨特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眼,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的見解越新奇獨特者,獨創性越高。
篇5
一、 對癥下藥,從“心”開始
古人言論指出:文有定則,術有恒數,寫作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同時又須妙運從心。每一個初學英語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較大的新鮮感和渴望。他們滿懷信心又無拘無束,在課堂上愿意表現自己,無論是在游戲活動中還是在小組競賽中都躍躍欲試。但在寫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困難。他們就會不自覺地表現出自信心不足、緊張、煩躁和抵觸心理。這時就需要老師給與循序漸進的引導,同時及時鼓勵,克服畏難心理。
Go for it 的編排體系是以topic為主線,有很多會話環節,學生很喜歡編對話,,因此最初的寫作任務就是寫下在課堂上和同伴編排的對話,稍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每個單元sectionB 3a,3b寫作模式,模擬寫作。再后來,就引導學生寫出各種命題作文。當然在每個階段不要忘記鼓勵:你們真棒,現在都能寫出自己的對話了;真不敢相信,你麼能寫出這么好的英語作文了。還要善于從幼稚的、粗糙的習作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尤其是講評差生作文時,即使他們全文僅有一兩個用得恰當的詞,一兩句精煉的話,也要加以鼓勵,下次作文時有所進步。
就這樣,遵循先說后寫、由易到難、由模擬到按自己思路寫的規律,同時又能得到老師熱情洋溢的鼓勵和贊揚,學生不僅不怕提筆,而且還會喜歡上英語寫作。
二、 巧除障礙,茅塞頓開
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巧為善教者也。‘初一學生的作文常常會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這時就需要老師采取一些巧妙有效的措施
1. 巧除字詞障礙。
(1)積累單詞 詞匯是寫作的必須材料。在教學生根據語音拼讀記憶單詞的基礎上,采取單詞競賽、編兒歌、猜測、聽寫、實物獎勵等多種方式激勵學生記單詞,再組織學生科學的復習單詞。另外,準備一個單詞積累本,摘抄課外閱讀書籍上、電視電腦上看到的 、廣告語中的 、英語歌詞中的自己覺得喜歡的單詞,也可記錄老師口語使用的新單詞、諺語等。 早自習時經常讀讀。
(2)使用單詞 很多學生往往有一定的詞匯量,可是不會運用。那么老師在課前的free talk或者和編對話的時候就要刻意使用新學的詞。比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 學了很多的動詞和形容詞,我就在free talk用上了這些詞:on weekends, I often have fun. I take a taxi to visit my grondmother. her house is on a quiet street. I take a walk down Hebin Road and enjoy beautiful flowers and warm sunshine.when I am hungry, I gohome.再如,skill, show join relax等單詞是學生不常使用的,我會在課堂充滿激情的說:Come and showus your performance e and join us. lets relax for ten minutes。學生本身模仿力很強,聽得多了 ,就會在自己的作文中使用
2. 巧除語法障礙
(1)創設情境,在“聽“,”說“活動中操練專項語法,改變單一的單項語法講解
在學生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時態,人稱錯用,冠詞代詞錯用,主謂不一致等等語法問題。很多老師在處理語法方面主要采取講解方式,不少學生仍然屢犯同樣的錯誤。我的做法是在活動中對某項語法進行專練。比如針對冠詞的活動:同學四人小組,不同的組配發不同的實物。A: I have a book. B: I have an interesting book.(a,an 的用法)C: The interesting book is on the desk.(the 用在上文提到過的事物前) D: Let’s look at the students in next group.(the 用于說話雙方都知道的人或物) 再比如: 一般現在時態中的單三形式,我把學生按縱列分成A,B C D E F 六列。給A列的每一個同學不同的實物 或者圖片。然后按橫行進行操練。
A:I like oranges.I dont like pears.
B:A likes orangges.He donesnt like pears.
C: Does A like oranges?
D:Yes, he does. He likes oanges.
E: Does he like pears?
F:No,he doesnt.He doesnt like pears.
這樣每一橫行都操練到,學生對現在時態的肯定句,否定句,疑問句及其回答就能很熟練準確。
(2)掃除句子結構障礙
學生書面表達中出現的錯誤現象有:詞序混亂,機械照搬中文句式;詞性混用,把具有同一中文意義的詞,不加分析、不加選擇地用在句中,而不考慮詞性問題;只要句中已經出現了含有該意義的詞,便認為這個句子的結構已經完整。
在學到第三單元的時候就要讓學生接觸到詞性、句子結構的說法。開頭只介紹動詞、名詞。句子的結構也只教學生分析s+v(系動詞)+p和s+v結構,再慢慢引入更多的詞性和句式。經常給他們分析句子成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英語句式寫作,就減少了上述錯誤現象。
(3)采取多種批閱作文的方式,讓學生及時更正語法錯誤
很多學生拿到老師精心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就走馬觀花的看看,記憶不深刻。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多種批閱方式:a. 小組長批改,然后小組長給講解錯誤的原因。(小組長都是尖子生,而且在找錯,講解方面,我專門培訓過);b. 同座之間交換批改,再互相指出錯誤,并監督對方改正。c. 全班同學之間交換批改,找出錯誤,并批注上錯誤的原因,摘抄下別人作文中精彩優美的句子。這樣就會降低以后作文中的出錯率。d. 老師面批面改,和學生一起研究該作文的成功和不足之處。
(4)力求精彩”
在語句通順,語法正確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寫出精彩的文章。我采取了如下措施:a. 背誦課文,而且經常復習,避免遺忘,增強語感,積累語言素材。b. 我在批改作文時,摘抄下優美的句子,讀給學生,讓他們記錄下來.c. 上課講解單詞時,師生造的句子,也讓學生盡量多大記錄下來,在早自習時間讀讀。d. 朗誦并分析優秀作文,并把優秀展示在教室里,讓小組長帶領組員去讀。讀得多了,背得多了,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文章就會在學生大腦里留下印象,老師再鼓勵他們套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堅持一學期,學生就能寫出優秀的作文。
3. 駕輕就熟,享受成就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是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他還說:“要讓學生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克服了焦慮情緒,激發出了寫作興趣,掌握了大量的語法,這還不夠,還要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方式解決實踐問題,最終感受成功的喜悅。教師創設一個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提供給學生真實的寫作機會。比如,看圖編故事,改變人稱改寫課文中的對話或者聽力材料中的對話等。還有,Go for it! 教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從篇章中也可以看出,email,書信,廣告,啟事等是主要體例。老師要引導學生把生活愛好和這些題材充分結合起來。比如,丟東西的同學用英語寫失物招領,為自己喜歡的電影寫影評。在學到Wheres your pen pa from?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在北京就讀的筆友。從此,他們就經常互相英語書信或email聯系。學習wheres the post office?我要求學生繪制從學校到自己家的英語地圖,然后彼此交換,拿著地圖找到同學的家。再比如,描寫同學或明星的外貌,讓同伴猜測,等等。
篇6
【關鍵詞】初中英語;評價;過程;激勵
在過程中評價學生是了解學生學習問題和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方法的有效途徑。按照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認知特點,多關注學習過程,注重感悟生成、互動探究和情感升華等,能使得學生在獲得豐富認知體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同時,在教學中運用表揚來多給學生的進步和閃光點喝彩,能在激活他們學習內驅動力的基礎上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動性。
一、關注學生自悟生成,激勵評價
尊重學生的個體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自我評價自己學習感知的基礎上多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更利于他們增強學習感悟。多激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感悟來自我評價,能使得學生在倍受激勵的過程中主動轉化思維感知。
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認知思維進行評價,引導他們在自我評價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方法。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多從他們的語言閱讀理解、認知感悟、語言表達等方面引導他們做出全面的評價。多給學生適當方法策略指導,引導學生運用適當的語言對自己的理解感知過程予以描述,幫助他們在充分自我陳述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有效評價。針對學生在自我評價的發現,建議他們就自身認知感悟收獲予以評價,特別是針對他們的長處予以指導,幫助他們活化思維感知。
通過建立在學生自悟基礎上的形成評價,更能夠使得學生有更多深刻的認知體驗。例如,在譯林版《英語》(下同)七年級下冊的Unit 5 Amazing things的“Reading The ghost in the park”教學評價中,針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圍繞Can you tell us whatMIllie and Amy found in Sunshine Park?的描述進行評價,幫助他們在理解感知的過程中獲得深刻體驗。在此基礎上,可根據學生在自我理解過程中的不同,建議他們就“What do you do when you meet the same thing?”和“How do you tell the story for your classmate?”等理解感知進行自我交流,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思考交流,增強理解感知。
二、突出任務互動探知,表揚評價
根據課程知識重點,鼓勵學生在互動探究的過程中客觀總結評價自己,幫助他們在受到鼓舞的過程中激活學習內驅潛能,更利于他們主動接受。在任務互動中中發現學生的進步,通過表揚他們的進步和閃光點,能使得學生在精益求精的過程中增強學習信心。
在任務互動探究評價中,多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適當調整相應的策略方法,幫助他們在深入總結反思的基礎上調整學習策略。多評價學生參與學習的激情和信心,引導他們針對各自的學習內容主動找出差異和相關問題,主動修正。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進步,評價他們在合作中中突出表現,多給他們掌聲和喝彩,讓他們在受到肯定和激勵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理解感知。帶著欣賞和肯定來表揚學生,能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便于他們在激活自身潛能動力的基礎上更好拓寬思維。
以任務互動過程為評價依據,多運用激勵的眼光來認可學生,便于他們更好增強學習效能感和信心。例如,在七年級下冊Unit 4 Finding your way的“Reading A trip to zoo”教學評價中,按照學生對布置的“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unshine Zoo?”“How do you introduce Sunshine Zoo?”任務互動過程,從他們的合作探究認知、語言表達運用、團結協作精神等方面予以點評,針對學生在語言表達中的流暢性和地道性等突出之處予以表揚,激活學生的自我學習效能感,提高英語學習有效性。
三、重視認知情感升華,鼓舞評價
圍繞學生的學習認知情感,多作適當的指導,尤其是鼓舞學生在自我主動參照的過程中更好發現自身的認知需要和情感態度發展需求。多給學生鼓舞和激勵,讓學生在重視自身認知情感發展過程中客觀真實地評價自己,讓他們在獲得更為全面深刻的感知,提高他們學科綜合素養。
評價學生的學習認知情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認知需要和性格特征予以指導和點撥。像針對學困生,多給他們鼓舞,建議他們結合自身的學習能力主動思考存在問題和不足,幫助他們查找的過程中更好調整學習思維方法。對對性格內向學生,則多給他們自由表達機會,評價他們的與眾不同,鼓勵他們主動呈現學習思維,讓他們的情感更加深刻。在鼓舞過程中,多讓學生有自由施展才華的機會,以發展和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的問題和不足,讓他們在感受到主人翁學習地位基礎上更好調整學習心態。
總而言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多運用激勵肯定的方式認可,能使得他們的體驗更為深刻,更能夠充分了解他們的學習過程。通過過程性評價能改變傳統的單一結果評價方式,幫助學生在主動了解自己的學習思維方法的基礎上主動校正問題和不足,便于他們更好學習運用英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郭浩.形成性評價對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4
篇7
關鍵詞:初中英語;寫作教學;讀后續寫
引言
寫是英語教學中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雖說與聽、說、讀并駕齊驅,但其難度大、綜合性強,對學習者的語用水平要求更高[1],因此,一直以來都是教學中的難點。英語寫作有著鮮明的綜合性,對學生的語用水平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這導致不少學生對寫作敬而遠之,一談到“寫作”就面露難色,一碰到“寫作任務”就避之不及。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幫助學生消除這種畏難情緒,教給他們學習寫作的正確方式呢?所謂“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筆者認為,讀與寫本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寫”的能力,不妨從“讀”入手,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讓學生“胸中有墨”“筆下有神”。在實踐過程中,筆者嘗試以“讀后續寫”的方法,將讀與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鼓勵學生開展多元化的閱讀嘗試,并在讀的體驗與啟發下,開展更具指向性的寫作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降低寫作難度,提高寫作效率。
一、啟發讀——激發學生情感體驗
讀后續寫,顧名思義,讀在前,寫在后。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始寫作之前,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在有效、豐富、多元的閱讀中,激發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文本產生獨特的見解,為后續寫作奠定一定的語料與情感基礎[2]。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情境扮演、故事體驗、模擬對話等方式感受文本,領略字里行間的情趣,以多種形式、多種節奏的閱讀形式,引導學生感受,啟發學生思考。例如,七年級下冊Unit8Mypets這一單元的Reading部分,在教學Mygoldsh這一小語篇時,為了拉近學生與金魚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筆者在教學前創設了“Whatisit?”的情境活動。在這一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小謎語,“Ithasbigeyes.Itlivesinthewater.Itscolorisoftenorange.Itsleepswitheyesopen.”導出“金魚”這一主人公,隨后以一連串的反問句引發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為語篇的情感趣讀奠定基礎。“Whatcolorisit?Doyouneedtocleantheshtank?Whatdoyoufeedthem?Doyoulikewatchingthemswimaround?”在討論中,筆者鼓勵學生模仿小金魚“bubbles”時的模樣,引導他們將語篇中“Justbubbles.Bubbles.Bubbles.”的可愛之處朗讀出來。這樣的先讀活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達到有目的閱讀的教學效果,這對于學生的后續寫作實踐很有幫助。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寫作靈感,找到寫作方向,并積累寫作素材。在之后對“Mypet”的描寫中,不少學生能夠抓住動物的特征,如動物的毛皮顏色、聲音、形態等來描寫,有位學生在描寫“Mycat”時,就模仿語篇“Mygoldsh”,寫出了“Justmiaow.Miaow.Miaowallday.”這樣的句子,憨厚可愛,充滿情趣。
二、模仿寫——提高學生寫作技能
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模仿天賦,他們善于觀察,樂于模仿,而寫作教學也應從最基礎的模仿開始。在仿寫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寫作技能進行指導,通過文本重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寫句子、寫長句,并由句到段,逐漸寫長、寫豐富。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讀與寫的模仿過程中,教師應避免“復制粘貼”這樣的模仿任務,不能機械地要求學生抄寫句子,而應把模仿放在具體的、變換的語境中,以此提高學生的跳躍性思維能力,有效培養他們的寫作技能。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Unit4Myday這一單元時,筆者考慮到在小學四年級時,學生們就對“Myday”這一教學話題進行過討論,對話題有一定的認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復習鞏固舊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開展有意義的仿寫活動。在“Reading”部分,語篇圍繞Millie'sschooldays展開討論,文中Millie以書信的形式向小伙伴Tommy介紹了自己的校園生活,在語篇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關于時間的信息。為了幫助學生厘清思路,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找出文中的時間線索,如inthemorning,sometimes,intheafternoon,onTuesday,onWednesdayafternoon等,以及Millie在學校的主要活動,如domorningexercise,havelessons,gototheReadingClub等。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畫出語篇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構語篇的骨架,隨后引導他們以遷移的方式,在動筆寫作之前畫出自己的思維導圖。
三、創造寫——發揮學生寫作想象
讀后續寫,最精彩之處就在于“續”字。在體驗式閱讀的基礎上,對文本內容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對故事、對話、文本內容進行創造性續寫,可以就故事的某一環節進行續寫,也可以就故事的結尾進行創造性改編或續寫。在續寫活動中,教師將結合文本對學生的活動成果進行創造性評價,評價以激勵性為主,盡量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中,并為學生創造作品展示的平臺,支持他們以講故事、角色扮演、對話再現、配樂誦讀等多種形式,呈現寫作成果,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推動寫作教學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7Seasons這一單元中的Reading部分以詩歌的形式出現,介紹了Apoemabouttheseasons:Seasonsoftheyear,體裁新穎,文質兼美。在這一語篇教學過程中,筆者將重點放在學生對語言美的感悟與體驗上,開展了配音朗誦、詩歌創寫等實踐活動。再如,在語篇的拓展訓練中,筆者設計了Odetotheseasons的微作文實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筆者結合語篇以微課的形式,指導學生如何在語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歌頌四季,表達自己對四季的情感。如在Winter的小詩中,學生就在語篇的基礎上,進行了如下的創編:“Winterdaysarefullofsnow,Whentreesandowersforgettogrow,Whenthesunforgettosmile,Whenthedaysbecomeshorterandshorter,Andthebirdsyfaraway.Tondawarmandsunnyday.”每位學生都是語言的創造者,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搭建平臺,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寫作,把續寫變成一件有意義、有挑戰性的事,只有這樣,寫作教學才能既新奇又充滿挑戰,富有吸引力。
結語
篇8
【關鍵詞】初中英語 出錯原因 糾錯藝術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不可避免地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出錯是自然學習過程必然經歷的一部分。糾錯(error correction)是英語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藝術性地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積極性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就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出錯原因以及教師在課堂上應如何藝術地進行糾錯進行了探討。
一、出錯原因
1.受母語的影響
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 易犯“中國式英語”的錯誤。所謂“中國式英語”, 就是中國人按自己的思維方式使用的英語。例如:I want to do a doctor when I grow up. 應為: I want to be a doctor when I grow up.
2.受文化背景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東西方在文化習慣、 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 導致漢英兩種語言所表現出的文化內涵也不相同。因此,在某些場合,就不能把母語中的話照搬到英語上,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中國學生在初學英語時常常會將本國的文化照搬到英語中去, 交際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錯誤。例如:
A: Anna, you look so beautiful today!
B: Don?蒺t say so. (誤) B: Thank you.(正)
3.沒有掌握好英語中的一些習慣性表達
每一門語言都有其習慣表達方式,英語也不例外。例如:外研版七年級下冊Module One中,學生在學習“躺在陽光下”這個短語時,很多同學都會反復犯錯,把“lie in the sun”錯說成“lie under the sun”。
4.語音、詞匯、語法基本功不扎實
什么是英語的基本功?簡單地說,中學英語就是基本功,或者再進一步說,初中英語就是基本功。在課堂上,我經常會聽見學生把“put it on”說成“put on it”,把“They have a big house.”說成“They has a big house.”等等。
二、怎樣進行糾錯
1.善待學生出現的錯誤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要善于變“錯”為寶,并合理利用這些 “錯誤”資源,讓學生對錯誤有正確的認識,千萬不能給學生造成畏懼心理,應該幫學生樹立信心,讓學生知道錯誤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一個小插曲,是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從不完美達到完美的“路標”。
2.把握糾錯時機
所有學生在學習語言的不同階段都會犯錯誤。在教學中,我通過分析學生出錯的類型及原因,并結合當堂教學活動的內容及目的,有效地使用了“即時糾錯”與“延時糾錯”的策略。那么,什么時候應該進行即時糾錯,什么時候應該進行延時糾錯呢?
首先,教師要弄清錯誤的性質。例如:在進行語音、單詞教學和句型操練時,要強調語言的準確性,對學生所犯的很小的錯誤也要即時糾正。如:S: There has some milk in the bottle. T: No, 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bottle.
其次,要看教學活動的目的。在語言的運用練習過程,比如:復述故事內容、口頭作文等活動時,為了保持語言的流暢性,即使學生出現語言錯誤,我也不會立即打斷,而是選擇延時糾錯。
3.多種方式變換糾錯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可以單獨或交替使用自我糾正、同學糾正和教師糾正等糾錯方式。有時,我去聽其他教師授課時,會聽到以下方式的糾錯:
S:I buyed it from London.
T:No, not buyed, bought. And not from London, in London.
S:Yes.
教師用以上方式糾錯對學生是沒有什么幫助的。教師只是把正確的形式說了出來,但學生并不一定真正明白和掌握。要知道,學生在課堂上總喜歡說“Yes”,是因為他們覺得說“Yes”比說“No”更討老師歡心。
如果教師用以下方式進行糾錯,效果就會好很多。
T:Where did he buy it?
S1:He buyed it from London.
T:(indicate mistake by facial expression or gesture)
S1:He buyed it from London.
T:Can anybody help?
S2:In London.
T:That?蒺s right―anything else?
S:Silence.
T:Not buyed―anybody?
S2:Boughted.
T:(smile) No―nearly…anybody?
S3:Bought.
T:That?蒺s right. Everybody…bought.
C:Bought.
T:Again.
C:Bought.
T:So where did he buy it?
S1:He bought it from London.
T:(smile and shake head) No―not from, S2?
S2:In.
T:(nod and look at S1)
S1:He bought it in London.
T:Good, everybody.
C:He bought it in London.
T:(look at S1 again)
S1:He bought it in London.
篇9
關鍵詞:數學教學 ;現代生活; 趣味教學;工具;高效課堂 創新;終身學習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分為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它在科學發展和現代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數學(漢語拼音:shù xué;希臘語:μαθηματικ;英語 : Mathematics/Math),源自于古希臘語的μθημα(máthēma),其有學習、學問、科學之意,以及另外還有個較狹隘且技術性的意義——“數學研究”。即使在其語源內,其形容詞意義和與學習有關的,亦會被用來指數學的。其在英語的復數形式,及在法語中的復數形式+es成mathématiques,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復數(Mathematica),由西塞羅譯自希臘文復數 τα μαθηματικ?(ta mathēmatiká)。以前中國古代把數學叫算術,又稱算學,最后才改為數學。
數學是利用符號語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科學。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邏輯推理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雖然不同的傳統學派可以強調不同的側面,然而正是這些互相對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綜合起來的努力,才構成了數學科學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價值。
對象,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煉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內的古代數學文本內便可觀見。從那時開始,其發展便持續不斷地有小 。三維立體結構圖,幅度的進展,直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因著和新科學發現相作用而生成的數學革新導致了知識的加速,直至今日。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對學生的終生發展的綜合能力。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我們課改所提倡的,然而我們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這并不是我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其目標是能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為我們服務,從而體驗數學的真正價值。因此我在執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7.1.3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我讓學生先思考屋頂木架如下圖:
讓學生觀察(一)圖是否具有穩定性
一、 用四根木條釘成一個四邊形木架,如果扭動它,它的形狀就會改變,再在四邊形上釘一根木根,它就變成兩個三角形,它的形狀就不會改變。(由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二、 讓學生思考并判斷如下圖:哪些具有穩定性,哪些不具有穩定性。
根據上圖,請1-4名學生回答:教師點評 只有(a)具有穩定性。
三、 木工師傅在修房屋窗框時,為什么總在窗框未安好之前要斜釘一根木條?使它不變形,具有穩定性。
四、 用三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形,如果扭動它,它的形狀不會變。
因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綜上所述,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產和生活中用途很大。如:房屋的人字梁,它就堅固和穩定、在柵欄門上斜釘一條木板,構成三角形,使柵欄門不變形。大橋鋼架,輸電線支架,索道支架等都采用這一三角形結構原理,為此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實驗和實例加以體會。
(1) 三角形三條邊長確定后,三角形的形狀就確定了,具有穩定性。
篇10
關鍵詞: 情感滲透 生命化課堂 英語教學
由于傳統英語教育觀念的制約,特別是純“工具論”把英語視為與其他非人文學科并列的“應用”性學科,忽視了英語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本來應該生動活潑、充滿人的生命活力和精神的英語學習過程變成了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接受的過程。甚至將這種過程畸變成為一種注入式、灌輸式的僵化、機械的活動。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成為英語知識的傳遞者或灌輸者,而學生則成為被動接受、儲存書本知識的“容器”。英語知識沒有通過教與學的活動過程而獲得新的生命力,英語教學成為非生命載體知識的簡單轉移或搬運過程,導致英語教學質量的滑坡,學生英語素養的下降。英語教學如何走出這種死胡同?我認為應該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正確定位英語教學的目的,優化教學方法,努力構建生命化英語課堂,實現知情統一,促進學生人格的
健康、和諧發展,從而使英語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
一、科學設定情感目標
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屬于個體的,它是內在的、獨特的,是人類真實意向的表達。因此,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方法對認知的積極意義,運用情感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從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因此,情感態度既是教學活動的目標和內容,也是教學活動的手段和途徑。合理設定情感目標有助于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實現知情統一的發展。例如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Unit 6“It’s Raining”Section A。學習內容主要是這樣兩點:1.學習有關天氣的單詞:raining,windy,cloudy,sunny,snowing等;2.學習重要句型:(1)How is the weather?(2)What are you doing?在教學中注重知識點的前提下,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想象力、表演能力,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設計這樣的情感目標:1.Love the nature and share the same feelings of the nature.(熱愛大自然,感受天氣帶來的不同心情);2.Learn to express their own feelings and personal ideas.(學會感嘆,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
二、內容處理以情促知
語言學習的課堂其實是一個十分豐富與復雜的空間,有生命的個體加上有生命的內容才構成有生命的課堂。為此,教師本人應對所教內容所負載的情感涵義有較深的體會和理解,對情感表達的樣式,即情感形式十分熟悉。例如,英語詩歌中的節奏、韻律;英語歌曲中的形象、旋律;英語小說中的人物對話和內心獨自等。教師憑借自己的理解力找到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中事實的邏輯圖畫,而且是情感的歷史圖畫。然后,用語言、語調、擴展性描述、姿態語言,用直觀展示、人為創設的情境,把情感的形式化特征凸現出來,使教材所負載的情感內容寓于形式之中。這種藝術化的教學使學生喚起與老師相似的情緒,這一相似的情緒可能是受到老師情感的直接感染,也可能是對自己以往“情感儲備”的回憶和再度體驗。如果學生經常接觸具有豐富情感內涵的教學內容,接觸老師用自己的情感理解傳遞的情感形式,其情緒感受形式、情感評價傾向即情感模式也就漸漸養成了。比如加強英語課堂教學的活動性是培養學生情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開展小組競賽、編排游戲、角色表演、采訪匯報等活動,使他們在學中樂、樂中學,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加對語言的感受,輕輕松松地習得語言。例如在教學“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這一功能結構時,就可以設計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來了客人時的情景。在這種模擬的語言情景的交際活動中,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在學習與他人的合作和交往。這種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性,形成課堂教學的,還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要學”、“愛學”。
《新目標英語》倡導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我偶爾聽到一位同級段教師在抱怨:現在的學生思想極其夸張,在討論“My parents often argue,what should I do?”時,學生竟然想到解決的辦法是離婚和分居。因此我也有意設置了這個話題,讓學生討論。有學生竊竊私語:“My parents never argue.”我順勢讓該學生復述剛才的那句,并緊接著問:“If they argue,what should you do?”她說:“I think,first,I should be a good child at home and a good student at school.Then...”接著,其他學生拋出了:“Maybe,I could pretend to be ill or to be hungry.Or cook much awful food.Or cook only a little delicious food.Because loving parents always love their children...”我設問:“Do you like leaving home while they are arguing?”“No,No”全班學生使勁搖頭,我隨即給他們戴了一頂“高帽”:“高素質的家長培養了高素質的兒女,也讓我很容易地擁有了高素質的你們。”學生情緒高漲到了極點。課堂情感教育,教師做到了教書育人,學生也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做人。這樣的課堂不僅起到了復述課文的作用,而且從一個新的角度使學生達到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并使其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學生激動不已的心情使他們對英語學習更有信心。
三、慎重使用教學用語
語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團結、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際關系,而這種關系時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響,恰當、合理地使用語言,有助于溝通情感,增進友誼和相互尊重,改善這種人際關系,同時還可以創建一種和諧的語言活動氛圍,努力產生浸潤性的效果,讓學生愉快地沉浸在英語的氛圍中。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調控學生的情感態度,建立融洽、民主、團結、相互尊重的氛圍,創造有利于學習的心理狀態,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例如在講到九年級新目標英語Unit 2“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中的“used to be afraid of”時,我讓學生談談自己以前的真實感受。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與我產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S:I used to be afraid of eating too much meat.
T:Why?
S:Because my mother says I’m too fat.
全班學生哄堂大笑,這位學生很難為情,但我靈機一動,下面的一句話馬上將氣氛緩和了過來。
T:But I don’t think you are too fat.You are strong.
但是在教另一課有關吃太多的junk food時,我組織學生表演自己創作的有關junk food可能導致肥胖的問題,我想找一位較胖的學生來擔任“患者”,有一位長得胖乎乎的學生自告奮勇站起來,于是產生這樣一段對話:
T:Ok!Who will act the sick people?Any volunteers?
S:I will.
T:Good!I think you are fat.You are the right person!
當時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這位學生一臉的尷尬,一個勁地撓腦袋。
我在處理一個相同的話題時運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毋庸置疑,前者的處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而后者的處理則會對心理比較脆弱的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教師的教學用語要小心斟酌。讓我們牢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自尊和人格,應該有博大的胸懷來迎納我們所有的學生。
四、動態生成情感教育
把情感態度的發展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是在英語課程中實現情感目標的最重要的環節和過程。鐘啟泉先生說:“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因此,教師要敏銳捕捉課堂中的生成性情感資源,加以充分利用,努力建構動態生成的情感課堂。這樣,英語課堂也會因為情感生成而更加精彩。
我記得教學七年級下Unit 10 Section A時,師生圍繞“Holidays and vacations”開展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會運用一般過去時來討論節假日的活動。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交流各自的旅游經歷,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和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在操練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學生坐在位置上很少開口,于是我走過去,詢問他。
T: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last May day?
S:I didn’t go to any place.(我一愣,“搗亂”的來了)
T:Did you go to Shiliang?
S:No.(我決定繼續問下去,挑一個近的地方問問吧。)
T:Did you go to Tianhu?
S:No.(連續幾個No,我很尷尬)
這時有一個學生輕聲說:“His family is very poor.His family has no money.”另外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He has to do much work on vacation.”我站在那里,聽課老師的眼睛都集中在我們身上。一個家庭貧困學生,忙于生計,哪里有時間和金錢去度假呢?我靈機一動,微笑著對他說:
T: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have to do much work on vacation.You are a good boy.Now,if you have enough money,where do you want to go?
S:I want to go to Beijing.I want to see Tian’ an Men.
其他學生躍躍欲試,紛紛高高舉起小手,要表達自己的愿望。課堂氣氛由尷尬變活躍起來。我讓學生結合過去發生的事情,談論自己想去度假的地方。
課后我布置的作業就是: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What did you do there?3.Where do you want to go if you have enongh money?并且在作文后面附上自己去過的地方的照片,準備第二堂課向同學描述,暢想自己的夢想,學生們很有成就感。
本課中學生由于家庭貧困,不能出去度假,我們不應該歧視譏笑這些學生,應該理解尊重他們。學生通過交流所見所聞和感想,可以增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更加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英語教學需要老師走進學生的心靈,確立生命意識,以我們的“心”和“情”來感化學生的“心”和“情”,努力構建生命化英語課堂,讓英語教學充滿生命活力。只有這樣,才能喚醒生命中沉睡的那份靈感,使學生他們刷新生命的歷程,勇敢而又沉穩的邁出矯健的步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周榕,何廣鏗.對初中生畢業生英語學習策略扣情感態度的現狀調查[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2).
[3]王子國.談培養學生接納他國文化的情感態度[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