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控制系統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5:1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過程控制系統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過程控制系統論文

篇1

〔論文摘要〕高校教學管理的科學化是依托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充分運用過程理論和網絡方法,將雜亂無章的日常工作,進行有序的科學化整理、分類、調度與處理。而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要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必須不斷地學習社會科學和管理理論,在實踐中學會科學管理,使學校教學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軌道,最終從根本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學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學管理工作則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證這一工作具有科學的運行機制,不僅是我們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高校教學管理理論工作者十分關注的研究課題。特別是在新形勢下,高校教學工作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許多因素發生著不可避免的聯系,從而使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教學活動本身與20年前相比,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來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另外,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它的一切活動都與社會環境發生著很多的聯系,這些復雜情況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所無法回避的。因此,要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須充分認識教學管理科學化的理論依據,深刻理解教學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形成過程及作用。

一、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理論依據

當前,我們可以根據系統的要素、功能、結構、相互聯系方式、歷史發展等方面進一步把教學管理系統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通過對這些子系統的綜合考察、分析和研究,推導出教學管理系統的運行機制及其規律。既然我們可以把教學管理工作用系統的理論加以抽象化,那么,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理論,對系統內的信息加以科學化處理。

一般來說,在高校教學管理系統中,必然存在著大量的信息與信息流。這些信息的出現、傳遞、交換、流動與反饋,必然會全面地反映出教學管理整個系統的活動特點及其規律。如果我們能科學地獲取這些信息,整理、分析和利用這些信息,就有可能科學地認識到教學活動中的規律,從而為控制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提供保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依托控制理論對教學管理系統進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另外,教學管理是一個可以構成閉環的控制系統,要想認識這種閉環的控制系統,我們就應該從“過程論”的理論出發,基于系統化理論,將教學管理系統視為一個可被分解、可被劃分和可以控制的多維空間。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教學管理的全過程有許多有序的節點,這些節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與教學管理的各類環節,而環節與環節之間,即節點與節點之間,可以用某些鏈連接成為一個主體的空間網絡??傊?,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基礎就是:依托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充分運用過程理論和網絡方法,將我們平時所遇到的雜亂無章的日常工作,進行有序的科學化整理、分類、調度與處理。

二、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主要內容

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主要內容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以教學管理基本原則為指導,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現代科學方法,建立教學管理決策系統、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教學過程控制系統,進而實現對教學管理全過程動態的有效管理。

(一)教學管理決策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核心。整個教學管理系統的運行是依靠教學管理決策系統來指揮的。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教學管理決策是指參與教學領導工作的管理者,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的選擇目標和行動方案的活動。由于教學管理所依據的主要是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傳遞、交流、加工和制造的過程,因而教學信息的管理又成為教學管理決策系統的基礎。此外,在有一個科學的教學管理決策系統作指導、暢通的教學管理信息為基礎之后,還需要有一個有效的教學管理控制系統作為保障,才能使整個教學管理系統合理運行。

(二)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前提。正確的決策依賴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須經過暢通的信息網絡來獲取并進行加工和合理流動。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要及時得到靈敏、準確和有利的信息,從而使教學管理決策指揮部門在擁有足夠信息量的前提下,保證系統的順利運行。而信息反饋系統的科學化管理則更加重要,主要體現在教學信息的搜捕術、濃縮術、篩選術、提取反饋術四個方面。 (三)教學過程控制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關鍵。教學過程控制系統是以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各類教學檢查為手段,以教學過程中各類教學環節為重點而形成的。教學過程控制系統主要包括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學風評估制度、教學檢查制度、作業抽查制度、試卷抽查制度等。通過將這些制度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不僅使我們有效地控制了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關鍵點,而且使人才培養全過程得到優化,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

三、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形成過程及作用

從哲學意義上來說,人們對事物內在規律的認識過程應該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往返過程,但這種往返并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重復過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人們首先通過實踐,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后才可能上升為理性思維。然而,當理性思維形成以后,我們又會發現原來初始實踐中的某些缺陷,這就形成了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也從而使我們的實際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過程,也符合這種認識規律。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在大量的實踐基礎上,形成一個有效的決策系統,通過一定的理論總結與分析,充分認識教學管理決策系統建立的意義與作用。但是在理論分析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要建立一個閉環的有效決策系統,還必須對相應的環節進行完善。這就促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必須對某些內容進行重新認識、分析和歸納,并把這些認識成果補充到原來的理性認識之中,使教學管理科學化體系逐漸得以完善。這種在科學化理論指導下的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在以下幾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軌道。教學管理科學化體系主要由前面所述三大系統構成。因此,高校應該圍繞這三大系統,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職責,科學制定教學規章制度,加強各項教學工作規范化建設,使教學的各個環節有章可循。

篇2

一、會計系統結構模型理論基礎

( 一) 方法論基礎——系統論20 世紀60 年代以來, 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被引入到會計學科研究中, 中外學術界及準則制定機構以此為方法學基礎, 深入研究探討了關于會計定義、會計本質和會計目標與職能等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系統論的方會計畢業論文法學意義體現在用于區分現象描述的各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表現為類比, 不同事物現象表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第二個層次表現為邏輯的相應, 雖然事物現象所包含的因果關系的因素不同, 但可能受結構上相同的定律支配; 第三個層次是嚴格意義上的解釋, 即對存在于個別事例中的條件合理的陳述, 以及由此推出的定律的陳述。系統論可以作為一種分析相似事物或理論的工具, 以建立合理的概念模型, 使一個領域的定律轉換為另一個領域的定律, 選擇適當的概念模型就能闡述出精確的定律。本文在分析會計問題時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 將會計作為一個系統、以整體的觀點來分析相關問題, 并采用模型分析法構建相關的會計系統結構模型。

( 二) 會計理論基礎———管理活動論20 世紀80 年代初, 我國會計學界在關于會計本質、目標和職能的討論中形成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管理活動論”和“信息系統論”。管理活動論是對會計本質的一種認識。基于對會計雙重屬性的認識,“會計管理活動論”得以提出, 該理論認為, 會計是人們管理生產過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監督。管理活動論從管理職能主體本身來對待會計工作和會計理論研究, 為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并成為我國會計界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肮芾砘顒诱摗碧峁┝酥笇嫽顒拥哪繕? 也提供了會計系統目標的理論基礎。本文堅持會計“管理活動論”的觀點, 在會計的反映和監督職能中, 強調并著重分析會計管理活動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投融資活動的監督管理作用, 同時, 受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理論的啟發, 本文所設計的結構模型也力圖實現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理論的有機融合,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所構建的會計系統結構模型重點討論微觀的企業會計系統。

二、會計系統結構模型概述

( 一) 會計系統及會計系統結構模型的概念會計系統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會計目標, 由所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會計要素, 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結構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會計系統的輸出, 一是向企業內外部會計信息需求者提供本企業財務信息, 二是通過會計系統的運行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投融資活動按企業既定的要求進行控制。在本文構建的會計系統模型中, 更著重強調為實現一定的目標, 通過可行的操作策略和風險控制措施, 對企業生產經營和投融資活動進行會計控制。會計系統結構是會計系統的構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 是為了實現對會計系統的認識和利用, 通過會計系統內部結構推測會計系統的功能, 采用文字、圖表和圖像的方法對會計系統的要素定義、過程描述和框架結構進行系統某些屬性的描述。會計系統結構模型是建立在會計系統網絡模型多維會計概念之上的, 強調系統的控制結構的模型。其中, 網絡模型是將初始的非結構化的數據庫問題和數據要求的集合作為一種輸入并使用, 從而擴展出有層次的數據結構, 而這個數據結構將以最小化記錄的數量來回答一組期望的問題。會計系統結構模型是研究會計系統各構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模型。

( 二) 會計系統結構模型目標及設計原則模型目標是通過設計一套有用的會計系統理論框架, 使系統能夠正常運行, 一方面體現會計的監督管理職能, 另一方面能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從而實現會計的最終目標——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會計系統結構模型設計原則如下: 一是整體性原則。系統論強調用系統整體的觀點來研究問題, 針對會計系統的模型設計首先要做到整體的最優化。會計系統模型首先著眼于系統所強調的主要屬性要全面完整地描述系統的某一個主要屬性, 必須用系統的整體的觀點來仔細分析與屬性相關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二是層次性原則。會計系統由若干層次組成的多層次的組織體系。在會計管理上第一層次體現為會計技術, 第二層次指會計準則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層次屬于會計對“過程控制”的內容。從動態上看, 影響會計某一要素的變化將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相應的變化, 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互相關聯的結構層次。三是可操作性原則。操作概念是研究某一具體問題時對理論定義進行嚴格的限定和具體說明, 使之程式化, 以運用于實際研究。雖然會計系統中的確認、計量技術越來越復雜, 可采用的會計方法也有多種, 但其一系列的核算、計量和記錄都需要有嚴格的限定, 以利于會計人員實際應用, 會計系統設計也要求科學合理。

三、會計系統結構模型要素分析系統的復雜性要求研究和分析系統時, 更注重對整個系統抓住其本質特性來構造一個相對簡單的宏觀模型, 并將此模型與微觀分析方法結合起來以解決問題。會計系統結構模型是由一系列的構件和要素組成的模型。

( 一) 目標層目標層是會計系統所要實現的目標, 也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系統共享的要素層。按照現有會計目標研究的思路, 會計系統的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具體目標。會計系統的總目標是通過系統的正常運行, 實現會計的最終目標———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體目標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通過建立結圖1 會計系統結構圖———金字塔模型目標會計概念框架層會計控制層基本理論層環境層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共享要素層財務會計要素層管理會計要素層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共享要素層17• 綜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與創新study and innovation財會通訊構模型, 構建會計管理理論體系; 實現系統目標和要素之間關聯,強調對會計系統的控制和反饋; 通過會計系統運行和輸出, 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 二) 會計概念框架層會計概念框架層是系統結構模型構成的必要因素, 本層主要基于財務會計相關內容。會計系統所涉及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包括會計客體, 會計目標, 會計要素, 會計的確認、計量與報告,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 1) 會計客體可以理解為會計工作所作用的對象。會計所要反映和監督的是企業生產經營、資金籌集和管理的全過程, 會計客體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

( 2) 會計目標是會計系統運行所期望達到的目的, 是一種主觀要求。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多樣性, 會計理論研究的學派不同, 會計目標在會計實踐和理論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 對于“決策有用學派”而言, 會計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進行經濟決策的數量化信息, 對于“受托責任學派”來說, 會計目標則是以盡可能準確的方式反映和報告經濟資源受托者的受托經濟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根據我國會計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解釋, 綜合以上兩個學派的觀點, 筆者認為, 會計的總目標是通過會計系統的運行, 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并最終實現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 3) 會計要素是按照一定標志對經濟

--> 業務的分類, 會計要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同質性、獨立性和系統性。根據我國2006 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 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項。

( 4) 會計的計量與報告。會計的計量要求企業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會計報表及其附注。目前, 對會計要素中資產的計量屬性已由歷史成本轉為以公允價值計量。會計的報告需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則, 定期提供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會計信息的文件, 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相應的會計政策等。

( 5)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目標的實現, 有賴于用于決策的會計信息, 會計真實、準確計量、記錄直接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最主要的兩個特征是相關性和可靠性。

( 三) 會計控制層會計控制層也可理解為操作層, 任何一個系統的運行都強調有反饋的控制機制, 會計控制是一種管理活動,控制是會計管理過程的關鍵環節, 整個會計控制過程包括預測( 也稱為預算或計劃) 、決策、控制、檢查、考核、分析、提出新預算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會計的控制系統需要根據控制系統的要求和控制的標準, 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特點, 建立相應的會計控制模式, 其主要步驟有: 確定企業經營活動及其核算過程為被控對象;對被控對象進行定性分析; 對被控對象進行定量分析; 形成對企業會計活動進行控制的模式。在會計控制過程中, 風險控制措施的制定及執行、及時監督反饋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 四) 基本理論層會計理論所提供的是一套以邏輯為導向的前后一貫的原則, 提供了一個用以評價和開發會計實務的參考框架。研究會計的理論基礎涉及到范圍更廣的哲學基礎、方法學基礎、經濟學基礎等。科學的認識論和歷史辨證唯物論是研究會計系統結構模型的哲學基礎; 涉及系統論方面的理論包括系統工程理論、控制論; 與會計制度相關的理論包括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和組織契約理論等; 與會計相關的理論包括管理活動論、會計控制論等。

( 五) 環境層環境層包括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會計的宏觀環境包括法律環境、經濟基礎環境和技術環境等。法律環境涵蓋了會計法律、會計準則體系、會計制度; 經濟基礎環境包括與制度體制、企業組織形式和所有制形式; 技術環境則是支持會計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要素。微觀環境主要是指企業及其內部對會計系統有影響作用的系統, 包括企業的內部管理和會計控制系統。

四、會計系統結構各要素層之間的關系

( 一) 目標層與其他各層的關系目標層是結構模型的最高層?!皶嬆繕似瘘c論”是20 世紀60 年代后期以來, 會計理論界較普遍接受的觀點, 會計目標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根據系統論的觀點, 研究系統的目的在于調整系統結構和各要素關系, 使系統達到優化目標。對于任何一個系統, 首先要考慮系統目標的問題, 不明確會計系統的目標, 這種人造系統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系統運行也將失去方向。目標可以說是一門理論學科需要研究解決的根本問題。

( 二) 會計概念框架層與其他各層的關系會計概念框架層是結構模型的第二層, 其內容主要涵蓋財務會計相關基本理論。會計對象、會計假設及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等基本財務會計理論問題研究需要在明確的會計目標指導下展開, 會計信息系統輸出的會計信息是提供會計管理活動的重要依據。

( 三) 會計控制層與其他各層的關系會計控制層是會計系統結構模型的核心層, 主要強調管理會計相關基本理論。會計系統不僅是一個對會計信息收集、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信息處理系統, 而且還是一個控制系統。該系統要求把財務會計信息提供的數據進行處理, 遵循一定的控制規則進行會計管理活動, 并按照設定的標準對收集或處理的信息做出反饋, 達到控制的目的。

( 四) 基本理論層與其他各層的關系缺乏理論支持的結構模型是無法接受實踐檢驗的, 基本理論層屬于會計系統結構模型的第四層, 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系統共享的要素層?;纠碚搶釉诃h境層的基礎上, 涵蓋了結構模型設計的方法學、應用經濟學和會計學理論。它既受到環境層的影響, 又對會計基本理論研究起支持作用。

( 五) 環境層與其他各層的關系環境層是結構模型的最基層,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系統共享的要素層。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 環境決定著制度的執行力、體系的運行效率和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會計理論和實踐是隨著會計環境的發展而發展的, 會計發展對會計環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會計概念框架層中財務會計的信息質量特征對資源配置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會計控制層中強調的會計監督則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等。企業制度的不斷演進、相關基礎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都促進了會計環境的發展變化, 也使得會計工作得到相應發展和改善。會計環境層在整個系統結構模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 系統運行的成敗與否受系統結構最基礎的宏觀、微觀環境的影響。

五、會計系統結構模型評價會計系統結構模型具有一定的優點,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最主要的優點是嘗試建立一個涉及財務會計信息管理和控制的全面的理論框架, 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一) 模型設計的合理性合理性包含合乎理性和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兩個方面的含義。關于系統結構模型設計的合理性則可以從形式、程序和內容等方面來評價。一是形式的合理性。是指一種關于不同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判斷, 是純形式的、客觀的、不包含價值判斷的合理性, 主要表現為手段和程序的可計算性、形式的合邏輯性。本文所構建的會計系統結構模型以一定的方法學為基礎,18• 綜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與創新study and innovation財會通訊堅持會計管理活動論的觀點, 強調會計控制的作用, 設計形式是合理的。二是內容的合理性。內容的合理性表現為模型設計的合目性。本文的會計系統結構模型自始至終以會計目標為分析問題的邏輯起點, 構建的五層三維模型均圍繞該核心問題進行分析, 并以系統工程方法, 對模型應用進行分解, 會計系統管理內容詳實完整。

( 二) 模型設計的現實性模型設計的現實性主要是指模型的可實現性和可操作性。模型設計得再完美, 如果缺乏應用的基礎,無法在實踐中運用, 就不具備基本的現實性。任何一個模型都是具有歷史階段性的。在現階段, 本文所設計的會計系統結構模型所涵蓋的各項內容是適用的, 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企業所處的宏微觀環境的變化都會使模型中的某些要素發生變化, 模型中的原則和計量屬性等可能存在不適應性, 則需要對模型進行相應調整。任何一項模型應用都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即模型所指向的制度運行實施過程中所支付的各種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資源。本文會計系統結構模型厘清了會計的目標、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會計管理活動的層次, 便于會計工作者理解會計相關制度, 有利于節約制度執行成本, 提高制度效率。

( 三) 會計系統結構模型的價值模型設計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按照規范會計學派的觀點, 會計理論為會計研究人員尋求擴大會計應用范圍以及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擴展會計學科的范圍時, 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本文會計系統結構模型根據會計的內容、特點, 對會計目標、

--> 會計計量與記錄、會計報告等要素進行解釋, 并強調會計管理控制的作用, 為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執行提供了一個有用的理論分析框架, 該理論框架也體現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相融合的特點。此外, 模型設計是一種方法學應用創新。綜觀現有會計理論研究方法, 以規范研究法和實證研究法為主導, 更多的是圍繞會計概念、會計概念框架、會計要素、會計準則制定等。本文會計系統概念模型則是應用系統工程方法, 將會計視為一個會計子系統, 圍繞系統運行進行理論構建, 在方法學上有一定的應用創新意義。

參考文獻:

[ 1] 薛惠峰、張駿主編:《現代系統工程導論》, 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年版。

[ 2] 王世定、徐玉德:《it 環境下會計系統重構: 一種融合理論及模型構建》,《會計研究》2004 年第9 期。

[ 3]會計畢業論文范文 [美]艾哈邁德•里亞?!惪藠W伊著, 錢逢勝等譯:《會計理論》,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 4] 王世定:《我的會計觀———關于會計理論的探索》, 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