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7 17:57: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膳食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15-02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引起脂肪及糖、蛋白質代謝紊亂而致體內血糖增高和排泄糖的一種慢性、代謝性并伴有遺傳傾向的非傳染性疾病,通常由肥胖和不良飲食習慣引起,目前,沒有治愈的病例報到。患者臨床表現為“三多一少”癥狀,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久病的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失明等并發癥,病情遷徙不愈、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入量逐漸增多,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并日趨低齡化。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為2.6%,空腹血糖受損率為1.9%;而糖尿病的相關危險因素——超重和肥胖在調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亦高達22.8%和7.1%,預示著糖尿病正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為最大限度地發現我區糖尿病病人,掌握我區糖尿病患病情況,規范患者治療和自我管理,全面開展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篩查和干預隨訪工作,逐步降低糖尿病的發病水平,改善居民健康狀況,按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求,開展本次調查工作。

1 目標任務

1.1 完成全區范圍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調查及可疑糖尿病患者復核診斷工作。

1.2 對篩查發現的糖尿病病人及高危人群進行定期隨訪管理,并對管理效果進行分析評價。

1.3 組織開展健康教育活動,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及時為居民提供咨詢服務,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2 調查對象

為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發現率,節約資金成本,本次調查工作重點圍繞35歲上、并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高危人群為本次的調查對象。

2.1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雙親或同胞患糖尿病)。

2.2 肥胖和超重者(體重指數﹙BMI﹚≥24Kg/m2)。

2.3 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經分娩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的婦女。

2.4 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伴有心腦血管病變者。

對已經明確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不再進行篩查,直接作為管理對象進行管理,對65歲以上老年人已經做過血糖測定的,此次不再篩查,以原測定結果為依據,血糖高于正常值的直接進行確診。

3 方法步驟

3.1 準備階段 成立糖尿病調查領導小組和工作技術督導小組,擬定調查工作方案。

3.2 宣傳發動階段 各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根據方案要求召開糖尿病調查動員會議,安排布置摸底調查工作。同時,積極與當地黨委政府匯報,爭取鄉村兩級支持和配合,全方位做好本次調查的社會宣傳工作。

3.3 調查摸底階段 各鄉鎮組織人員,深入社區、村、戶,對轄區內符合調查條件的高危人群進行摸底登記匯總。

3.4 高危人群初篩階段 各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對村級摸底排查出的高危人群進行初篩,初篩以快速試紙條檢測為主,對檢測發現的隨機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mmol/L者進行登記,并告知等待進一步明確診斷。

3.5 糖尿病人確診階段 各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根據初篩情況,對可疑糖尿病人進行空腹靜脈血糖檢測,檢測結果由衛生院保存備查,區衛生局組織區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專家根據糖尿病診斷標準進行確診,對確診的糖尿病患者,由區第一人民醫院出具診斷證明。

3.6 糖尿病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癥狀+隨機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靜脈血糖≥7.0mmol/L(126mg/dl)。

4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總工作過程中,全區共排查出高危人群51137人,進行末梢血糖檢測51137人,末梢血糖升高(隨機血糖≥11.1mmol/L、空腹末稍血糖≥7.0mmol/L)7936人,抽取空腹靜脈血血糖檢測7654人,靜脈血血糖升高(空腹靜脈血糖≥7.0mmol/L)1588人,經區第一人民醫院專家確診1588人,發病率3.1%。到目前為止,我區共發現糖尿病患者5924人,患病率0.63%。

5 討論分析

5.1 調查共發現糖尿病患者1588例(其中,男性958例,女性630例),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我區共有93萬人口,共有糖尿病患者5924例,患病率為0.63%,明顯低于其他經濟發達地區1-2.6%的患病率,與我區經濟比較落后、人群生活水平低下及飲食習慣相一致。

5.2 調查結果顯示城鎮人群的發病率高于農村人群。城鎮人群收入相對偏多,攝入脂肪和糖類的量要比農村多,導致糖尿病的發病率相應上升。同時,體力活動少,生活緊張和精神壓力過大和過度優越的生活可能是導致糖尿病的誘發因素。

5.3 迄今為止,還沒有糖尿病患者治愈的報道,該病重在預防,預防糖尿病的指導思想就是兩個字“平衡”,包括飲食的平衡、攝入和消耗的平衡,平衡膳食是首要的預防措施。此外,對于伴有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尤其應該限制飲酒,伴有高血壓的患者同時還要嚴格控制食鹽的攝入量。同時,要積極參加中等強度的全身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做操、打乒乓球等,每次不少于30分鐘,每周不少于三次。

篇2

安家莊村位于沂蒙山區北部,南靠群山,北臨彌河,交通不便,長期閉塞,使當地有名的窮山村。自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年代山村有了變化,尤其最近幾年發展迅速。年春,村里通過全民選舉選出了自己的領導班子,原創:他們也不負眾望使山村在幾年里便換新顏。

首先,利用村里山地多的特點搞了果樹種植:山下葡萄,山腰蘋果,山頂種山楂。又組織村里的女勞力搞起了桑蠶養殖,其成本低,見效快,很快就調動起了大家的積極性。桑樹種植面積猛增,村黨委的領導便專門到縣里請來了桑蠶技術員指導大家科學養殖。同時與縣繭站建立合同,做起了蠶種的養殖,為全縣提供部分蠶種,這一次收入又增加不少。前年蠶繭不景氣,絲綢出口下降,村黨委便與縣外貿聯系,在山村建大棚搞肉雞養殖,肉雞產量增加,而需求不穩,黨支部一班人發動群眾通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建立了村的冷凍冷藏廠。自從冷藏廠建立后,養殖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鴨、魚、蝦都有了養殖戶。××年春黨委與鄰近村莊聯合辦起了生豬養殖基地計劃年出生豬一萬頭;蘆筍種植基地蘆筍是一種高營養蔬菜,充分利用其抗旱、喜光的特點在山坡上大面積種植。

新的村黨委班子建立四年來,山村人均收入從原來不足元到現在的元,建立各式大棚多間,果樹種植多畝。年中秋共養蠶張,其中蠶種張。經調查分析:在山村脫貧種,黨委的領導班子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心真意為人民辦事。黨委開會常說的一句話是:大家伙選上咱們,在就應對得起村里的老少爺們。山上果樹澆水難,就從外地請來鉆井隊大了一口米深的機井。村里的彌河污染嚴重,村里水無法喝,便貸款為村里安上自來水。有些老果園的果樹品種落后了,原創:就從縣科技站請來技術員,嫁接新品種。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為人民服務,這是最簡單也是最使用的道理,這是村黨支部幾年工作的總結。

第二、有發展的眼光領導群眾走先進的路子。針對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花卉需求量不斷增加的現狀,從年起村黨委便鼓勵大家高大棚花卉。年青州萬紅花卉市場建立后,村即便很快于之建立了產銷關系這使得山村花卉生產走在了山區的前列支書說時代在發展黨員不能落后這樣才能領著大家向前走

篇3

【關鍵詞】美沙酮;維持治療;問卷調查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28-01

為掌握吸毒人員長期服用美沙酮后治療效果。參照《社區藥物維持治療工作評估手冊》內容要求[1-3]。對 2008年 10月至2011年 10月門診開診三年來的治療工作進行了回顧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 調查內容與方法

1.1調查對象:服用美沙酮藥物的吸毒人員。

1.2方法與內容:由評估調查工作人員使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對 2008年10月至 2011年10月期間入組符合評估條件的受治者進行一對一的面對面調查,遵循保密、尊重、知情同意、自愿、無傷害和受益原則。評估調查人員查閱有關門診工作記錄,填寫相應調查表。通過對以上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和受治者的實驗室檢查(包括定期的HIV、HCV檢測和不定期的嗎啡定性尿檢),結合現場觀察、查閱有關工作記錄等方法,了解受治者、維持治療門診的有關情況[4-6]。調查評估工作的質量控制嚴格按照《社區藥物維持治療工作評估手冊》的調查方法、調查內容及調查問卷開展現場調查工作,保證調查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7,8]。現場調查結束后,由數據分析人員對調查所收集的問卷資料作統一檢查、清理和錄入,目的是評價數據質量。

4 總結

門診自2008年10月開診以來,截止2011年10月累計收治1133人,正在治療327人,特殊原因退出692人,脫失168人,治療保持率為74%,在治病人中無共用針具注射吸毒現象發生。本次調查一般指標:①嗎啡尿檢陽性率:評估期間最近一次患者尿嗎啡檢測151人次,陽性15人次,陽性率為9.93%。②偷吸率: 在治患者中自述在過去一個月中偷吸過的有15人,偷吸率為15%。③HIV新感染率: 評估期間血清學檢測202人,無HIV新發陽性。④HCV新感染率:評估期間血清學檢測202人,與基線陽性各案比較無HCV新發陽性。通過宣傳和實踐,社會和群眾對社區門診的認可度不斷提高,認識到美沙酮維持治療是經濟及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治療,家庭和社會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個人生活質量和家庭關系得到明顯改善。目前日均服藥人數150余人,累計服藥近800萬毫升,相當于1.6萬克海洛因,折算減少交易額近1200萬元,萎縮了當地市場,減少了因販吸而引起的社會治安問題。加強了病人(傳染源)的管理,減少了共用針具的機率,減少因共用針具而引起的傳染病的傳播,促進了吸毒人群社會功能的恢復[9]。

參考文獻

[1] 羅莉,姚中兆,劉普林等.美沙酮社區藥物維持治療門診病人生活質量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6):3061-3062,3064.

[2] 龐琳,米國棟,王常合等.我國首批美沙酮維持治療試點工作效果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7,21(1):2-4.

[3] 羅莉,姚中兆,劉普林等.美沙酮社區藥物維持治療門診病人心理干預現狀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5):54-56.

[4] 丁少宏,徐淑紅,于文等.部門協助是搞好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的關鍵[C].//2009年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論文集.2009:7.

[5] 徐協平.社區開展美沙酮藥物維持治療情況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11,23(2):71-72.

[6] 徐金水,陳國紅,李雷等.吸毒者美沙酮維持治療保持時間及影響因素[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7):779-780.

篇4

一、調查的結論與分析

(一)學生對作文的自我分析水平較低,作文反思意識淡薄

由于長期作文教學的忽視,學生對作文的自我分析水平低。從學生“對自己寫作的能力與興趣了解程度”看,40%學生選擇“了解”,10%的學生選擇“較了解”,30%的學生“不太了解”,20%的學生是“不了解”;對“你能比較準確判斷出自己作文的好壞嗎”,22.1%的學生回答“能”,40%回答“有時能”,37.9%的學生回答“不能”;學生對“你作文中出現問題一般是由誰發現”,20%的學生回答是“自己”發現,80%是由“老師”、“同學”或“家長”發現;學生對自己作文常犯的錯誤不熟悉,問卷中67.9%的學生回答“不知道自己常犯的錯誤”。由此看出,學生對自己的作文能力、作文優劣、作文問題的分析判斷水平不高。

學生在寫作活動開始前、過程中和活動結束后,缺乏主動對自己的作文實際狀況進行分析思考的心理需求。從寫作前看,“寫作時,面對作文題目的第一感覺”,10%的學生能“稍作思考,然后下筆”,57.9%的學生“腦中空空,無從下筆”,32.1%的學生是“按照教師要求作文”;從寫作過程看,學生“對自己在寫作中常犯的錯誤,能否采取措施預防”,5%的學生回答“能”,35%的學生回答“偶爾能”,60%的學生回答“不能”;寫作后,10%的學生“能對自己寫作過程進行反思并總結經驗”,20%的學生“偶爾能”,而70%的學生“不能”做到。從以上問卷分析,學生作文反思意識比較淡薄,作文水平差的學生和農村學生尤其突出。

(二)學生沒有養成作文反思習慣,作文反思方法缺乏

由于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的意識淡薄,學生作文時一般缺少反思習慣。作文本下發后,60.9%的人通常“只看成績”,27.9%的人“會認真看教師的評語”,9.2%的人“會根據教師的批改,認真思考評語”,1.9%的人“會對作文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然后再訂正”;12.1%的人在“寫完作文后能認真自覺地反復檢查與潤色”,52.9%的人只“檢查一遍”,20%的人“教師督促就檢查,否則就不檢查”,15%的人“根本不檢查”;在寫作后,10%的人“能對寫作的過程作進一步的反思,從中發現寫作成功的策略或思考方法”,90%的人“不能”,60%的學生“沒有修改作文的習慣”。

造成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弱化,主要在于學生缺乏反思手段與方法。對于學生寫作過程的反思方法運用看,7.1%的學生“在寫作時,能‘跟蹤’自己的思考過程,必要時會修改原來的思路和方法”,15%的學生“基本能這樣”,60%的學生“偶爾這樣”,“從不這樣”的學生占17.9%;對作文的分析與總結,5%的學生“經常在寫作后總結寫作的方法”,21%的學生“有時間的話會總結一下”,34%的學生常“感到沒什么可總結的”,40%的學生“不知道怎么總結”。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學生既缺乏反思意識,也缺乏反思手段,導致發現不了作文問題。

(三)培養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意識淡薄,指導方式有限

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的實際價值認識不足,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成為作文教學的“盲點”。在訪談與問卷中,90.9%的教師基本不能準確理解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概念;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您認為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對學生作文成功的作用”,3.6%的教師認為“重要”,34.5%的教師認為“一般作用”,61.8%的教師認為“不重要”;學生作文差的最大原因分析,9.1%教師認為“缺乏生活經驗的積累與提煉”,20%認為“缺少寫作方法”,65.5%認為“閱讀少”,5.5%認為“教師指導不到位”,同時在訪談中,即使是認為教師指導不到位,也很少有人會從反思能力培養上尋找原因。

教師對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意識淡薄,導致教師培養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方法方式有限。教師不能主動創設學生進行反思的條件,對“是否時常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寫作過程”,32.7%的教師回答“偶爾”,67.3%回答“沒有”;對“是否能定期幫助學生總結寫作經驗”,10.9%回答“能”,25.5%回答“偶爾能”,63.6%回答“不能”;對“能否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反思寫作過程”,5.5%回答“有”,20%回答“偶爾”,74.5%回答“沒有”;對“是否熟悉學生寫作反思的相關方法”,32.7%回答“了解一點”,67.3%回答“不熟悉”。對“是否時常要求學生修改作文”,61.8%回答“有”,38.2%回答“偶爾”,但在訪談中,教師普遍認為修改效果并不好,大部分學生只做應付性修改。教師培養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意識淡薄,指導方式有限,造成學生不斷地寫作、教師不停地修改,但效果很差,學生作文提高很慢。

二、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的思考

(一)認識價值,強化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培養意識

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對作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指導者,真正的寫作主體是學生,而寫作主體的個性化很強,如何針對不同主體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當下一個重要的課題。但目前作文教學的大體狀況是:學生大量地寫作文,教師認真批改作文,然后統一評講,接下來學生再寫、再練,教師再改、再講。教師關注的是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結果,而對學生內在的寫作過程關注不夠,致使學生作文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也找不到癥結所在。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反思能力是解決作文癥結的有效途徑,學生具有作文反思能力是提升作文質量的關鍵。

1.注重學生作文反思,能促進學生策略性寫作。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學會“反觀自我”,有利于豐富和積累寫作經驗,從而促進寫作方法能靈活自如應用。

2.注重學生作文反思,能促進作文教學流程優化。學生作文反思是把自己作文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作文的寫作過程和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有利于作文教學過程的優化:強化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寫作指導過程由單向變為雙向過程,由被動過程變為互動過程;強化對自己作文的審視與分析的全程性,使寫作指導過程的反饋由被動反饋變為主動反饋,由延遲反饋變為及時反饋;強化了學生寫作的自主性、針對性和責任感,使作文教學過程由注重教師教的過程變為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使作文教學指導由一般化向個性化轉化,由加負過程變為減負的過程。

3.注重學生作文反思,能促進學生作品意識強化。作品意識的培植是從“審視自我”、“玩味文字”、“主動修改”開始的,而學生作文反思是三者的前提,沒有反思就沒有辦法完善,沒有反思就沒有辦法挑剔。

(二)熟悉策略,加強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的有效指導

提高學生作文反思能力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學生的自身學習經驗自發地形成;二是通過教學活動無形中獲得;三是通過專門訓練明確獲得。研究認為,在教學中教師進行有意識的適當訓練,能夠提升反思能力,也就是第二、第三種途徑結合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師不僅要熟悉作文反思方法,而且要指導學生掌握反思方法。

1.指導學生把握作文反思的內容。學生在寫作中,知道自己要從什么方面分析自己的寫作及其文章得失。作文反思內容主要有:一是從寫作順序反思。有無清新靚麗的題目;是否有引人入勝的開頭;有無一句點明主旨的話;有無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二是從寫作技巧反思。語言運用是否得體,遣詞造句是否明白通順;舉例是否恰當;文體結構是否合理;首尾是否呼應。

2.指導學生明確作文反思過程。作文反思不是簡單地對寫作過程進行回顧或回憶,它是要圍繞“我做了什么――我這樣做有效嗎――我這樣做合理嗎――我還能怎樣做”這個問題鏈,探討文章的優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一個完整的反思流程:一是提出問題,通過對寫作與作文的實際感受,意識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二是觀察分析,針對問題反復琢磨自己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思考作文問題及其原因所在;三是提出新思路,根據分析,提出作文構思與寫作的新想法、新辦法;四是實踐驗證,根據新思路,重新寫作或修改文章。

3.使學生熟悉并掌握作文反思方法。一是寫作文后記。寫作文后記是學生針對教師對作文批改、講評,學生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文,寫出反思的文字。二是寫作文病歷卡。寫作文病歷卡是學生把自己當做醫生,將自己作文當作病人,給自己診斷、開處方。三是作文自評。作文自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作文評價標準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全面評價,寫出評語與分數。四是作文自我提問單。作文自我提問單是根據寫作的規程或寫作素養要求,并將其細化,以系列問題的方式出現,學生根據問題系列逐一回顧、思考、評價,主要有寫作提問單與階段性提問單兩種形式。五是品味作文亮點。品味作文亮點就是將文章的精彩之處找出,并且對其特色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六是作文修改。作文修改是學生根據教師批改和評講要求,通過個人反思及小組討論,重新謀篇布局,將文章再寫一次。

(三)創設時空,提供學生作文反思能力的提升機會

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培養是否成功,最后要看其能否保持與遷移。因此,要培養學生作文反思能力,就要在作文教學中,提供條件讓學生在學習、操練與實踐中促進作文反思能力的保持與遷移。

1.要提供大量的練習與實踐的機會。作文教學與評講,必須改變傳統做法,課堂上要減少教師活動時間,增加學生活動時間,以小組合作學習、研討交流、片段作文練習等方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悟、體驗、思考作文反思方法與策略的運用。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介紹作文反思策略并作出示范;另一方面,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大量的作文反思策略的練習,這樣才使學生正確學會作文反思,使反思由被動走向主動。也許初期教學成本很高,但后期學生絕對受益而且輕松。

2.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在學生進行作文反思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監控學生的活動,注意提供個別指導和修正性反饋,及時給予鼓勵,這樣會增強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實踐作文反思策略,并學會策略的使用。

篇5

一、全市法院訴訟證據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訴訟證據制度是訴訟制度的核心。目前本市三級法院在審判實踐中,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總的來講,我國的訴訟證據制度基本適應審判工作的需要,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社會對司法公正與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的情況下,有些問題則顯得比較突出,主要有:

第一,當事人舉證沒有時間的限制。舉證期限問題是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法律對法院審理案件有審限的限制,但對當事人的舉證期限則沒有明確的規定,使審判實踐中出現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當事人在訴訟的各個階段都可以提出證據,使相當一些當事人在庭前故意不提交證據,而在庭審中突然提出新證,或只在二審中才提交關鍵性證據,以達到“突襲”對方當事人、限制對方當事人的答辯權或上訴權的目的。由此往往導致遭受“突襲”的當事人在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中由于對“新證據”缺乏了解而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進而有可能影響到法院裁判的公正性。二是拖延訴訟,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增加訴訟成本。當一方當事人在法庭上突然提出“新證據”下,對方當事人自然不愿處在被動地位,其通常要考慮用一定時間對對方的“新證據”進行分析研究,并力求找到能夠作為反駁意見的相關證據材料。由此產生的后果是,該當事人向法院提出延期審理的要求,而這一要求應當講是合法的,法院應當予以支持,在個別情況下訴訟就有可能無限期地進行下去,這樣,不僅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而且擾亂了法院正常的審理秩序,降低了審判效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

第二,舉證責任不清,法院職權主義較濃,直接影響群眾對裁判的公認度。目前我國法律實行的是當事人舉證與法院調查取證相結合的證據制度,但由于現行法律、司法解釋對此項制度的規定相對原則,彈性較大,對于在何種情況下應當由法院調查取證、何種情況下由當事人舉證的標準不夠明確。實踐中,法院為了查明案件事實,過多地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甚至包攬調查取證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不少案件在收集和提出證據方面存在較大的任意性和隨意性。其結果,導致在此案中法院主動收集和調取證據,在彼案中又不這樣做,或者只主動收集和調取一方當事人的證據。這不僅造成了個案中當事人之間心態的不平衡,而且使一些當事人認為法院有意偏袒一方,進而懷疑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同時由于法院力量與任務的矛盾日益突出,盡管審判人員疲于奔命,而案件仍然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助長了當事人提供證據的惰性和對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依賴性,從而導致訴訟責任不清,使當事人負舉證責任的法律規定沒有得到真正貫徹。

第三,鑒定的效力認定比較混亂,存在著多頭鑒定和重復鑒定的問題,常常造成訴訟資源的浪費,造成案件久拖不決。在司法實踐中,鑒定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對同一專門性問題存在著多頭鑒定、重復鑒定的問題;二是鑒定結論互相矛盾,造成眾多案件難以及時下判,有的案件陷入了鑒定的怪圈,使案件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不能審結;三是鑒定、勘驗人不出庭接受質詢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審判工作的開展;四是鑒定的提起程序混亂,有訴訟前的鑒定,也有訴訟中的,有法院提起的鑒定,也有當事人委托的,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鑒定效力的認定。

第四,證人不出庭問題嚴重。目前法律關于證人出庭作證問題規定得比較原則,只規定了證人出庭作證是公民的法定義務,但對其出庭的費用如何補償,對其人身安全如何保護等等,均缺乏明確規定。實踐中,證人拒不作證,或即使作證,出庭率也極低。據統計,目前在刑事審判中證人出庭率僅8%;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的出庭率也只是10%左右,通常是由當事人或者公訴機關向法院提供一些證人證言或者訊問筆錄。這些證人證言或者訊問筆錄在法庭上也僅是出示而已,無法在質證中進行詢問,導致一些證人證言存在著虛假和證言反復等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證人證言作為證據的認定效力,在有些情況下,審判人員為核實一些比較關鍵的證人證言,又不得不作一些調查工作。這也成為制約我國落實公開審判、強化庭審功能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第五,法庭質證與認證等做法不統一,有損法庭審判的嚴肅性。各法院對法庭證據的出示和質證上標準不一樣,有的法院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全部出示,有的是有選擇出示;在質證方式上有的采用一證一質,有的采用綜合質證;證據在裁判文書中的表述不一,有的詳細表述,有的綜合表述,有的僅僅列舉了證據名稱便得出“足以認定”的結論。這樣做弊端很多,不能反映庭審情況、不能反映法院對證據的分析和采納的過程,使當事人難以相信裁判是公正的,不能讓當事人明明白白訴訟。

二、改革與完善證據制度的緊迫性

第一,改革與完善證據制度是法院審判工作的迫切需要。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證據中存在的問題已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全市法院審判方式的改革,影響著法院審判工作的開展和審判工作水平的提高,其結果是直接制約著人民法院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實現,訴訟證據工作的改革與完善已成為法院的當務之急。調研中各法院對此呼聲很高,反應強烈。

第二,改革與完善證據制度是我國訴訟機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現代訴訟機制的需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對法院的審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場主體要參與市場經營和活動,就要求主體必須是平等的,交易是誠實信用、公平的,出現糾紛就應當有一個公平、公開的解決機制去裁決。而我們的訴訟證據還不能適應,法院的職權主義打破了當事人在舉證方面的平衡,有失法院作為中立裁判者的地位;證據的公開的力度不夠,使當事人對法院裁判產生不信任感等等。因此也造成社會和當事人對法院裁判的結果還不能完全認可。

第三,改革與完善證據制度是我國訴訟機制適應加入wto的需要。我國即將加入wto,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實現市場經濟的最終到位。wto是在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基礎上運行的,它將一些共同的和先進的以及最能體現市場經濟精神與自由平等市場經濟觀念的基本法治原則、觀念確定下來,作為各成員國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指導,世貿規則要求各國的司法裁判與之相適應,建立“平等、統一、獨立、透明”的訴訟機制,而目前我國的審判獨立性問題、法院的職權主義與當事人的平等地位問題、司法的透明度問題、裁判的統一與執行問題都不適應要求。

三、訴訟證據制度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一,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相對原則。目前我國尚沒有統一的證據法典,相關的證據規定散見于三大訴訟法和有關的司法解釋之中,而三大訴訟法對證據問題的規定比較簡單,刑事訴訟法關于證據的單獨規定僅有8條,民事訴訟法有12條,行政訴訟法有6條。這些條文都比較原則,不能適應審判的需要,即使最高法院對三大訴訟法的證據問題作出了相應的司法解釋,但審判實踐中,操作起來,還是不解決問題。

第二,訴訟理念上的偏差。法律規定的原則并沒有對司法公正與高效的實現構成障礙,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大部分是我們在舊的思想認識基礎上造成的。我們對公正的主流理解是實現絕對的客觀公正。表現在訴訟制度上,特別是作為其核心內容的證據制度的設計是追求案件的客觀事實。一個案件的審判,當事人可以在一審期間舉證,二審還可以舉證,甚至案件終審后,還可提出新的證據予以推翻進行再審。當事人舉不了證的,法院也有權、或者有責任進行調查取證,確保案件案情的真實,否則就不是公正。這樣一個案件的反復審判,導致社會對司法審判失去了信任感,有的人就質問法院,法院判案還有沒有譜?且不說最終結果的公正與否,即使是絕對的公正,但也難以說服社會。最終敗訴的當事人會指責法院不公正,有關社會各界及新聞~也會根據自己的公正價值觀對生效或未終審的裁判進行評論,甚至指責。其實質是當事人及社會對法院訴訟程序的不認可、不認同。 事實上,案件時過境遷,案件的真實情況很難再現,只能靠一種訴訟規則去認定一個強制性社會接受的事實。人們常說,空口無憑就是這個道理。訴訟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恢復案件的客觀事實,只能是一種相對性的追求,只能是依據現有證據認定案件事實。過分強調人民法院必須在查實、查清案件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才能下判,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行不通的,是違背訴訟規律的。其結果導致讓社會實現不了的東西抱有起了過高的希望;特別是在社會風氣不正的情況下,當事人常常會將此歸于法院裁判的不公。

第三,法院職權主義色彩較濃,對當事人的合意尊重不夠。訴訟是控辯雙方的訴爭,法院只是一個中立的裁判者,訴訟法的任務不是讓程序當事人淪為法院審理活動的客體,相反,應賦予對程序的進行有利害關系的人以相當的程序保障,保障當事人參與訴訟的充分性,保障其能適時、適式提出證據、陳述意見,或進行辯論的機會。但目前在訴訟證據制度中還存在著法院職權主義,沒有把訴訟雙方置于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形成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對抗。 第四,法庭審理的證據公開性不夠。盡管本市法院采取了一些措施,實行了公開審判,公民可以憑有效身份證明旁聽案件的審理,可以查閱有關的法律文書,但是在訴訟過程中,與訴訟結果直接相連的、當事人十分關注的證據問題的公開性相對不夠。目前法官有一個心理,認為“這案件我判的沒有問題,就不怕你不服”,對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存在著較大的隨著性,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證據,不全部接受,而是按照其主觀認為而定,對于哪些證據在法庭上進行質證,對于哪些證據被采信,哪些證據沒有被采信,從法庭上沒有給當事人以明確的說法,一紙判決下來,對于證據的采信情況也是十分簡單的概括,甚至看不出雙方當事人舉證的情況,更不用說證據采信中的認證與否,常常被當事人或者社會嬉為不講理的判決。其實并不是法院判決不講理,而是法官裁判的根據和理由不被當事人所理解。

四、關于改革與完善訴訟證據制度的調研建議 解決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改革和完善訴訟證據制度當務之急是,轉變訴訟證據的觀念,按照現代訴訟理念,在現行法律規定的框架下,制定本市法院辦理各類案件有關證據問題的規定,規范全市法院不統一的訴訟證據行為,改革影響和制約司法公正與高效的傳統做法,通過操作規程,予以調整,確保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實現。

根據我們對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調研,對相關理論和法律規定的學習研究,現對制定本市法院證據規定提出一些建議性意見:

(一)關于制定證據規定的指導思想問題 證據規定應當著眼解決當事人和社會對法院訴訟程序和訴訟結果的認可度問題,主要是轉變訴訟證據理念,根據現行法律的規定,從操作上倡導一種現代訴訟的意識:對法院在訴訟中的中立裁判者地位進行定位,在此定位下對證據問題進行規范和引導,從操作上規范法官的訴訟行為,最大限度地實現訴訟的公平、民主、公開。

第一,確立控辯雙方在訴訟證據上的平等地位。公正是按照一種科學的訴訟規則得出的一個訴訟結果,其不僅僅表現在訴訟結果上,更重要的是訴訟過程的平等、公平,參與訴訟的各方共同遵守,并獲得對等的機遇。在證據規定中,一些證據制度應圍繞這要求進行設計,平等在賦予當事人的舉證權、質證權、知情權等。

第二,法庭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中立,淡化職權主義,有限的職權要被動的提起。從訴訟理論上講,訴訟就是訴訟雙方,或者說是控辯雙方之間的對抗,法院只是居中的裁判者。我們必須按照這個定位設計訴訟制度、訴訟證據制度,法庭必須最大限度地保持中立,淡化職權主義,有限的職權將被動的提起。

第三,樹立法院審判案件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進行裁判。法院認定的并不一定是絕對的客觀事實,而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恢復案件的客觀事實,實際上是根據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運用證據來認定一個法律事實,不能一味強調人民法院必須在查實、查清案件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才能下判,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違背訴訟效率和效益原則的。鑒于此,我們在制定“證據規定”時應當遵循現代訴訟證據理念樹立了“法院審判案件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進行裁判。”的現代訴訟理念。

第四,突出訴訟證據的公開性。在制定證據規定時,公開性應該是一個重要原則。突出證據的公開性對法院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可以抑制法官濫用、懈怠職權,對法官形成約束;另一方面也能樹立法院裁判公正的形象。因此,訴訟中,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情況應該在法庭上進行質證、認證。如果在法庭上認證確有困難,則應當在裁判文書中進行敘述,給當事人以明白的結果。不透明的訴訟機制使當事人對訴訟結果缺乏可預測性,難免使當事人,包括社會公眾對法院的裁判顧慮重重,缺乏可信度。

(二)關于制定證據規定的體例問題

關于制定證據規定的體例問題,有兩種看法,一種是主張刑事、民事、行政分別制定;另一種是主張制定一個包括三大訴訟有關證據問題的統一證據規定。經研究,我們認為宜制定一部統一的訴訟證據規定,理由如下:一是三大訴訟雖各有特點,對證據問題也各有不同的要求,但其均擁有共同的訴訟證據屬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許多適用規則上也是相通的;二是目前全市法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對訴訟證據問題還存在著許多認識模糊和運用混亂的地方,分別制定三大訴訟證據規定,有可能會出現基本原理上的不一致或相通問題的重復規定;三是既便于審判人員學習掌握,也便于審判領域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制定“規定”的技術問題上,可以將三大訴訟證據所共同適用的原則和要求規定在總則部分,將其特殊性要求規定在分則中,分別適用。這樣,可以使全市法院在訴訟證據的基本理念上統一認識。

(三)關于制定證據規定要結合國情的問題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市場觀念已深入人心,建立發達的市場經濟已成大勢所趨,現在只不過是處于一個過程之中;我國加入wto后,又對我們的訴訟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現代國際規則辦事,必須在審判工作中充分體現現念。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畢竟并不十分發達,國家并不富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正在進行之中,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還沒有完全形成,公民法律意識還有待加強。從本市來講,地區社會狀況差異較大,在遠郊區縣,特別是偏遠山區,經濟相對落后,交通不便,群眾法律意識淡漠,一些當事人能出山“打官司”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的要走上一天的路。因此,我們在制定證據規定時,必須考慮我們的國情,必須堅持和發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此相適應的訴訟制度,特別是證據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也必須有一個過程,在個別地方,這個過程可能還會比較漫長,有些條款必然具有過渡性質,如我國的證人制度還不能完全與國際接軌,必要限制的人民法院司法調查權還須保留等,這些反映國情的規定在一段時期還必須有所體現。

(四)關于證據規定中幾個主要具體問題

第一,關于法院調查取證與當事人舉證的關系問題。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依據現行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的精神和要求,應當明確:在觀念上,根據時代的發展、具體的法制環境和審判方式改革的大方向,應當淡化法院調查取證的職權主義,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院一般不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法院的職權調查取證活動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而啟動。只有在當事人已充分舉證,對于影響查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經過庭審質證仍無法認定其效力的,法院方可依當事人的申請或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并且在一般情況下,調查收集證據的內容不得超出當事人申請的范圍。當事人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對此條件,應當明確。

第二,關于舉證期限問題。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規定”必須明確訴訟雙方向法院提舉證據應有時間的限制,法院不得因當事人舉證而影響審限。在具體操作上,鑒于目前我國的法律規定,可以采用當事人協商的方法解決:一是由當事人對舉證期限進行協商,法院確認后,由訴訟各方共同遵守,當事人協商的舉證期限應在開庭日之前;二是在當事人協商不一致時,或者根據案情的需要,由法院在合理的期限內指定舉證期限;三是如果當事人在上述期限內提交證據確有困難,可以向法院申請延期,是否準許由法院決定。同時處理好當事人在上述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證據時的一、二審之間的關系,應充分保護及時舉證一方當事人的權益。

第三,關于證人出庭作證問題。鑒于我國國情和目前法律依據的欠缺,我國的證人制度還很難一步到位。為在全市法院最大限度地解決證人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力求確保證人證言的真實性,目前我們所能嘗試的方案只能是盡量增加證人出庭作證的操作性:一是將證人出庭作證作為當事人舉證的一部分,規定證人除正當理由外,均應當出庭作證,并將“正當理由”予以了明確限定,加重提舉證人的訴訟方的責任;二是在現有條件下,盡量落實證人出庭作證所產生的必要費用,規定“證人出庭作證所產生的誤工費、交通費、住宿費等必要費用,證人要求補償的,由法院審查決定,并計入必要的訴訟費用,由申請證人到庭的一方當事人先予支付,法院根據雙方過錯程度予以判定”。

第四,關于鑒定、勘驗問題。針對實踐中的問題,“鑒于目前我國司法鑒定的管理現狀,我們無法真正解決審判實踐中鑒定內容正確與否的實質性問題,只能從實際出發,側重解決鑒定的程序問題,增加當事人對鑒定結論的認可度,主要是通過尊重當事人合意意志、減少法院職權的方式實現,規定鑒定機構的確定由訴訟雙方共同選擇,同時增加對有爭議鑒定結論的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的規定。

第五,關于建立證據交換制度,突出證據公開性問題。近年來,全市部分法院積極實踐,在知識產權、民事、經濟和行政審判的普通程序中嘗試適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表現在:一是使訴訟各方對對方的訴訟證據情況在開庭前能有基本了解,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訴訟一方在法庭上搞“突襲”;二是有利于法院裁判的公開透明,增強了當事人對法院判案的信任度;三是有利于案件的快速審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審判效率;四是促進了當事人間的和解,使相當一些糾紛在開庭前可以得到解決。應該肯定,證據庭前交換制度是實現訴訟民主和公開的一種有益探索,我們應在總結各法院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規定中對此予以明確。

第六,關于證據的法庭質證與審查認定問題。審判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證據的質證與審查認證公開性不夠。因此,應圍繞民主、公平、透明和效率原則,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作出規定:一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所有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公開出示,并由訴訟雙方在庭審中進行質辯,凡未經法庭公開出示和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二是突出證據認定與否的說理性,明確證據經過訴訟雙方質證后,法院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對之作出認證,說明認定與否的理由,并在法律文書中表述;

篇6

【關鍵詞】 小學生午餐;營養;膳食調查;學校食堂

營養是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也是增進健康、改善體質的重要因素。當前,小學生的午餐幾乎都在學校解決。學生午餐提供學生一日營養素供給的40%[1],為學生學習生活,生長發育提供必要的保障。但是我國小學生營養狀況目前不容樂觀。膳食結構不合理,各種營養素攝入不均衡,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情況并存是我國小學生營養狀況的與出問題[2]。為了解甘井子區小學生午餐營養攝入情況,特開展此項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大連市甘井子區15所小學。

1.2 研究方法

1.2.1 膳食調查 采用記賬法對食堂各類食物的一周消費量進行調查統計,連續記錄4周,同時記錄每周的用餐人數。

用上海臻鼎科技有限公司膳食調查軟件計算平均每個學生每日午餐的膳食結構、能量及各種營養素的攝入情況,按照《學生營養午餐營養供給量》(WS/T100-1998)標準進行評價。

1.2.2 統計分析 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用t檢驗比較學校調查結果與《學生營養午餐營養供給量》標準的差異。P

2 結 果

2.1 膳食結構 見表1。

各學校午餐均沒有奶類及其制品攝入。統計學分析顯示:除谷類適宜外,蔬菜攝入量與國家標準沒有區別,豆類及其制品、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油與國家標準有差異。

2.2 能量和各種營養素攝入情況 見表2。

統計學分析顯示:優質蛋白、鈣攝入有統計學差異;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與國家標準之間存在差異。

3 討 論

小學時期是體格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膳食能否供給充足、均衡的營養,不但直接影響他們的生長發育,而且還關系到他們一生的健康。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制定了專門的營養法律,免費向中小學生提供營養午餐。美國學校午餐和兒童主要營養素的攝入呈正相關[3],日本嚴格執行的學校營養計劃降低了生活習慣病發生的危險性[4]。本調查發現小學生午餐膳食結構不合理。①總體動物性食品攝入過多;②植物油攝入量嚴重超標;③能量和部分營養素攝入量也不符合國家推薦標準。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①減少肉類攝入,適量增加魚蝦等海產品攝入,以達到減少蛋白質總量但提高蛋白質質量的效果。②在午餐中應盡可能提供富含鈣的食品,如蝦皮、海帶、豆制品等,同時建議學生飲用牛奶,可在早上或午飯后作為加餐。③適量增加動物肝臟、豆制品、魚類和黃綠色蔬菜等,以補充維生素B1、維生素B2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出版社,2008:76-83.

[2] 王隴德.2002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綜合報告[R].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

篇7

我國臺灣地區各大中小學校對食堂的管理非常嚴格。如果學校沒有履行監督責任而發生食物中毒或疑似中毒事件,或是事件發生后,校方沒有立即對其進行處理,則校長、主任、午餐執行秘書及營養師等相關人員的考績將受影響。

對于孩子們喜歡吃的諸如貢丸、魚丸、油炸等食品,臺灣各大中小學校會與食堂或其他膳食供應商達成協議,一個月供應此類食物不得超過兩次;而冷飲、冰品則不準進入校園。學校還要求廠商告知一日三餐所用食材及烹煮方法,并上網公告家長有權利知道孩子在學校食堂都吃了些什么。

膳食營養補充劑成新寵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健食品需求量增加,中國的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業內專家指出,人體每天需要攝入40多種營養素,而如今的膳食結構決定了單從食物已經很難滿足人體正常的營養需求,通過膳食營養補充劑調節體內營養平衡,可以改善正威脅人類的亞健康和隱形饑餓等營養缺失問題。

衛生部于今年9月實施的《營養改善工作管理辦法》明確告訴消費者,政府將從營養監測、營養教育、營養指導、營養干預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以此作為改善居民營養狀況的新法典。

加州核桃可以預防乳腺癌

來自中國人口協會近日的《中國乳腺疾病調查報告》顯示,乳腺癌嚴重威脅女性的身體健康,只有5%的女性每年進行一次乳腺疾病檢查。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女性發生乳腺癌的高峰年齡大部分在45~55歲。

加州核桃含有Ω-3脂肪酸,抗氧化物質和多酚等能夠減少疾病發生的物質。

通過給老鼠喂食2盎司(56.7克)加州核桃的實驗顯示,其可以縮小腫瘤大小,此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協會為癌癥研究召開的年會上。

麥德龍為中餐建立“米其林廚藝標準”

10月13日,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聯手上海餐飲行業協會,在滬舉辦“2010享食天下?麥德龍廚師大賽(上海站)”。

篇8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居民的營養與健康狀況,表明: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只有合理膳食結構,才不會出現與膳食模式相關的營養健康問題,使健康水平穩步提高。因此提昌采取合理膳食,平衡營養的相關措施來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關鍵詞】營養 健康 膳食 模式

一 營養與健康

營養是指人體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營養物質的過程,也是人類從外界獲取食物滿足自身生理需要的過程。營養的核心是“合理”,即“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它既要求通過膳食調配提供滿足人體生理需要的能量和多種營養素,又要改變膳食制度和烹調方法,以利于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此外,還應避免膳食構成的比例失調,某些營養素攝入過多,以及在烹調過程中營養素的損失或者有害物質的形成,這些都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合理的營養既可以促進生長發育、防治疾病、增進智力、促進優生,又能增加機體免疫力,促進健康長壽。因而制定合理的營養膳食制度,從膳食營養上保證人體的需要成為21世紀人類營養與健康的重中之重。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肉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它包含了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大約有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對于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不需特別治療,只需通過營養的調理使身體恢復到健康狀態即可。如不引起重視,亞健康則容易轉換為各種疾病。引起亞健康的的原因是則是不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二 我國居民的營養特點及健康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由于受時間、飲食習慣和居住地區條件的限制,往往會出現某些營養成分的不足,造成營養失衡,影響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影響人類健康的眾多因素進行評估的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居首位,為15%;膳食營養因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僅次于遺傳因素,為13%;由此不難看出,膳食營養對人體健康是多么重要。因此,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營養食品來增補所缺少的營養素,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一) 居民膳食結構和健康

1 谷類食物是我國居民膳食的主體,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但近年來人們逐漸傾向于食用更多的動物性食物,動物性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而膳食纖維過低,對一些慢性病的預防很是不利,尤其是引起的肥胖的危害更為明顯,如肥胖會導致心臟負擔過重,出現心慌、氣短、乏力等不適;還會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結石病、心肌梗死、脂肪肝;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入250――400克為宜,另外應注意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粗糧、雜糧和全谷類食物。

2 魚、禽、蛋和瘦肉均屬于動物性食物,是人類優質蛋白、脂類和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最好來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性食物中蛋白質不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的需要,但是動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性。

3 奶類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易于消化吸收。奶類除富含優質蛋白和纖維素以外,含鈣量較高,吸收利用率也高,是膳食鈣質的較好來源。如牛奶中蛋白質含量均為3%,消化率達到90%以上,其必需氨基酸也基本符合人體的需要,屬于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約為3%――4%,并以微脂肪酸形式存在,有利于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主要為乳糖,有調節胃酸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并能促進鈣、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以及助長腸道乳酸桿菌的繁殖抑制腐敗菌的生長。因此應該提高人們奶類的攝入量。

4 大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是我國居民膳食中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大豆蛋白質含量約為35%――40%,除蛋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比例和比例與動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谷類蛋白缺乏的賴氨酸,是與谷類蛋白質互補的天然理想食品。大豆中脂肪含量約為15%――2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站85%,亞油酸高達50%,且消化率高,還含有較多的磷脂。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25%――30%,有一半是膳食纖維。此外,大豆中還有大豆皂苷、大豆異黃酮、植物固酮、大豆低聚糖。這些營養素都是對人體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對老年人血壓高和心血管患者有很好的健康功效。

(二) 居民現階段營養與健康狀況

根據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居民比較缺乏的營養素及因其缺乏所引起的疾病與不適有:(1)、鈣是中國居民缺乏的嚴重程度排名第一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405毫克,僅達到推薦攝入量(RDA)要求的800毫克的49.,.2%。因缺鈣,會有腳抽筋、盜汗、腰酸及骨質疏松等癥狀。(2)、維生素B2是中國居民缺乏的嚴重程度排名第二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8毫克,僅占RDA要求的1.3毫克的58..4%。缺乏狀況各地區之間差異不是很大。因缺乏維生素B2,一些人已出現嘴唇脫皮、皮膚發癢的癥狀。(3)、維生素A是中國居民缺乏程度排名第三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為維生素A,319微克來自β―胡蘿卜素的轉化),僅為RDA要求的800微克的61...7%。不少人都有皮膚干燥、粗糙,眼睛干澀、怕光的現象。(4)、鋅,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鋅12.0毫克,比RDA的要求量少20%,屬中國人缺乏的營養素。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缺鋅比較嚴重,已影響部分兒童、青少年智力和身高的正常發育。(5)、鐵,調查食物攝入數據,中國人每天攝入鐵已達到RDA要求,但據調查后分析,我國居民食用的鐵,主要來自于大米、堅果、黑葉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紅素鐵,其利用率較低,吸收率也遠遠低于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鐵。另外,我國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濃度較高的植酸,植酸會明顯抑制鐵的吸收。所以,真正被人體吸收的鐵并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仍然廣泛存在著貧血現象。

綜上分析,居民營養與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如膳食模式不科學,就會出現健康問題,營養與健康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合理調整膳食結構,保證平衡的營養,才能提高我國居民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國膳食指南專家委員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

[2] 崔朝輝,周琴,胡曉琪等。中國居民谷類及薯類消費現狀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8

[3]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營養學報199820(4):387

篇9

[目的]通過對上海市老年人膳食、體格狀況的調查,評價上海市老年人的營養狀況,為進一步改善上海市老年人營養狀況提供依據。

[方法]以60~75歲的上海市老年人為調查對象,采用流行病學現況調查的方法。調查表的設計經過文獻查閱、專家討論、預調查等過程。膳食結構的調查采用食物頻率表,評價采用量化分等級、中國膳食平衡指數的方法;體格狀況的評價采用體質指數法。

[結果]有60.7%的老人膳食結構欠合理,其中主要是奶制品、水果、水產品的攝入不足,谷類消費比較合理。上海市老年人中,超重占40.0%,肥胖8.0%,過輕4.4%;女性超重的比例略多于男性。

[結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上海市有過半的老年人膳食結構不合理,有近一半的老年人超重或肥胖,有必要加以改善。

關鍵詞: 老年人;營養狀況;膳食結構;體質指數 中圖分類號:R 151.4+2 文獻標識碼:A

A survey on dietary behavior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hanghai eldersLIU Hong1, GUO Hong-wei2, GAO Wei-wei1, WU Chun-feng1 (1.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336,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Shanghai elders through dietary interview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es to improve their nutritional status.

[Methods]Th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Shanghai elders’ aged 60~75 years.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was used.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hrough literatures reading, experts assessing and pre-investigation. The diet of elders were interviewed using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s. The rank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hinese Diet Balance Index (DBI)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ir dietary patterns. Body mass index (BMI) was selected to evaluate physical status of elders.

[Results]The food construction in 60.7% of Shanghai elders was unhealthy, including consuming not enough dairy, fresh fruit and fish. Grain consumption was comparatively reasonable in Shanghai elders. Among Shanghai elders, 40.0% were overweight, 8.0% were obese and 4.4% were underweight. The proportion of overweight was high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Conclusion]More than half of the Shanghai elders had unhealthy dietary patterns, which led to overweight or obesity. It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Elders;Nutritional status;Dietary structure;Body mass index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要衛生問題。我國尤其是上海的老齡化在加速。據有關文獻報道,2003年上海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254.6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8.98%;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99.4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4.87%。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營養與健康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合理營養是保證老年人健康的基礎。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的生活方式概括為: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及心理平衡。改善老年人的膳食、營養狀況對改善老年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社會負擔都有深遠的意義[1~3]。現通過對2002年上海市老年人膳食結構及體格、自感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進行評價,從中找出問題,為制訂老年人膳食保證體系和干預措施提供科學的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以上海市19個區、縣為調查地區。在調查地區居住20年及以上時間,年齡為60~75歲(即1927~1942年出生),并能自己回答問題的老年人人群為調查對象。根據上海市行政區域劃分為19個調查點,按分層隨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共抽取1 300人。

1.2方法

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問卷參考國內外有關研究的內容與項目,并結合老年人的膳食特點編制,內容包括老年人一般情況、膳食結構及身高、體重。

膳食結構調查采用簡化的國內外常用食物消費頻率表,詢問包括糧谷類、蔬菜、水果、動物性食物(畜禽肉、水產類、蛋類)、奶類、豆類、酒類等主要食物消費頻率[4]。單一食物攝入量的評價主要根據《中國平衡膳食寶塔》中提出的老年人每人每天食物推薦攝入量,并結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5,6],對老年人膳食中的糧谷類、蔬菜、水果類、動物性食物類(畜禽肉、水產類、蛋類)、奶及豆類的攝入量進行評價。老年人每人每天主要食物的攝入量判定分三級,即好:達到推薦量;中:未達到推薦量,但超過推薦量的一半;差:未達到推薦量的一半;各類食物攝入綜合評價采用中國膳食平衡指數(DBI)方法[7]。

營養相關體格狀況的評價采用目前國際通用的體質指數(BMI)評價。按衛生部“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WGOC)推薦的標準,以24≤BMI<28為超重,BMI≥28為肥胖;按WHO亞裔成人標準,以BMI<18.5為過輕,18.5~23.9為正常[8]。

統計采用SPSS軟件作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調查人群基本特征

本次調查共得到有效樣本1 248人,其中男634人(50.8%),女614人(49.2%);年齡60~75歲,平均(66.5±4.1)歲;漢族1 236人,占99.0%;已婚1 240人,占99.4%; 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有。

2.2膳食結構及評價

調查的老年人群每人每日主要食物的平均攝入量見表1。各類主要食物中,平均每人每日攝入量符合《中國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的有:糧谷類食物、動物性食物(畜、禽肉、蛋類);不符合《中國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的有:蔬果類食物、動物性食物(水產品類)、奶類及豆類食物。

根據《中國平衡膳食寶塔》并結合《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對調查老年人群的膳食結構進行各類食物評價;采用中國平衡膳食指數(DBI)的方法對食物結構作綜合評價,有39.3%(490/1248) 的老人膳食結構合理,60.7%(758/1248)的老人膳食結構欠合理。其中,奶制品消費行為最不合理,差的占61.5%,其次為水果消費行為,差的占44.2%,再者是水產品消費行為,差的占40.1%;比較好的是谷類消費行為(表2)。

2.3營養健康狀況

1 248名老人中,超重的比例為40.0%,肥胖的比例為8.0%,過輕的比例僅為4.8%。男、女性的過輕、正常、超重、肥胖構成比差異有顯著性(χ2=9.46,P

調查人群中自感身體狀況一般的比例最高,為47.1%(588/1248),身體狀況好的比例次之,為31.7%(396/1248),兩者合計接近80.0%;且男、女性差異無顯著性(χ2=9.13,P>0.05)(表4)。

3討論

對膳食結構綜合評價顯示,上海市老年人中有60.7%的人膳食結構欠合理。與2002年全國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比較,上海市老年人糧谷類食物每人每日平均攝入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達到《中國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新鮮蔬菜每人每日平均攝入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仍未達到《中國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新鮮水果每人每日平均攝入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未達到《中國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動物性食物每人每日平均攝入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達到《中國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但其中水產品攝入量偏低;奶及奶制品類每人每日平均攝入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未達到《中國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豆類每人每日平均攝入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達到《中國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9]。

對上海市老年人BMI評價顯示,超重占40.0%,肥胖占8.0%,過輕占4.8%,女性超重的比例略多一些。與2002年全國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上海地區的結果(超重率35.3%,肥胖率5.2%)接近,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

鑒于上海市老年人膳食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必要提醒老年人加以改善。重點應該注意食物攝入的多樣性、平衡性;增加奶制品、水果、水產品的攝入,減少酒的攝入;提高營養健康知識;進行適量的鍛煉,放松心情。并應定期開展老年人的營養監測,制訂適合上海市老年人特點的膳食指南,推薦合理膳食模式,提倡健康的生活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養干預,全面改善上海市老年人的營養狀況[10,11]。

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營養狀況的變遷、人口老齡化,老年人的營養與健康問題已不僅是科學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與國家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保護老年人的健康,既可減少家庭與社會的負擔,更可發揮老年人的才智與經驗,為社會發展作貢獻。

(對上海市19個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參與調查的人員致以衷心感謝)

4參考文獻

[1]馬永興, 王傳馥, 石鳳英. 老齡化與老年醫學新進展 [M]. 上海: 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1999.1~7.

[2]陳霞飛. 老年營養與健康 [J]. 老年醫學與保健, 2004, 10(2): 65~66.

[3]ArnetZahler. Dietary intake and health habits of healthy in elderly men [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 1993, 12(3): 43-58.

[4]王俊玲, 趙文華. 用簡化的食物頻率詢問法進行膳食評價[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0, 8(1): 29~31.

[5]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J]. 營養學報, 1998, 20(4): 387~397.

[6]陳孝曙. 老年人群膳食指南[J]. 營養學報,1999,21(2):130~132.

[7]何宇納, 翟鳳英, 葛可佑. 建立中國膳食平衡指數 [J]. 衛生研究, 2005, 34(2): 208~211.

[8]杜樹發,翟鳳英,葛可佑,等. 中國成人體質指數分布狀況[J]. 衛生研究, 2001, 30(6): 339~342.

[9]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2002年綜合報告 [R].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48~53.

[10]馬鳳樓. 老年人合理營養[J]. 實用老年醫學, 2003, 17(3): 115~116.

篇10

【關鍵詞】血糖;血紅蛋白

近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方面為消除營養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經濟、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膳食結構、生活方式和疾病譜的變化[1]。我國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別進行過三次全國營養調查。其中血糖、血紅蛋白的測定是一直作為基礎調查項目,血糖測定是一項使用非常普通的化驗項目,在許多基層醫院化驗室都可以做,甚至普通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中自己測定。我們比較常用的血糖指數是空腹血糖,其生理意義是看基礎胰島素分泌態勢,飯后2小時血糖,其生理意義是它主要反映病員胰島B細胞的儲備功用(增加糖負荷后機體追加胰島素分泌的能力)以及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的綜合療效。血糖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2]。糖攝取嚴重不足或吸收不良,組織消耗能量過多,長期處于饑餓狀態,都會導致嚴重的低血糖,往往表現出饑餓感、四肢無力以及交感神經興奮,引起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等癥狀,還會出現頭暈甚至引起低血糖休克。血紅蛋白含量的多少是反映人體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3]。2002年,我國首次進行的營養與健康綜合性調查。將血糖、血紅蛋白作為基礎營養調查,通過對高血壓、糖尿病等專項調查進行有機整合,并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增加了新的相關指標和內容,在充分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統一組織、設計和實施[4]。

1研究內容和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六個居委會,采用與人口數量成比例抽樣(pps)的方法,共抽取1215人。

1.2研究時間于2010年12月5日起正式實施,2011年2月完成實驗室檢查工作。

1.3研究內容

1.3.1樣品采集6歲及以上采集靜脈血測定血紅蛋白、空腹血糖。所有18歲以上調查對象進行糖耐量檢測(測量早晨空腹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時的血糖)。

1.3.2研究方法根據《2011年國家居民營養健康監測手冊》中的方法,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紅蛋白: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

1.3.3研究步驟

1.3.3.1工作開始前先準確吸取血糖檢測工作液2.5ml于5ml塑料管中,靜待。

1.3.3.2采集所有參加體檢對象的血液樣品。

1.3.3.3采取靜脈血于抗凝管中,立即混勻,用10ul的毛細管吸取靜脈血,擦拭管壁,置于盛有2.5ml工作液的管內,混勻,靜止至少15分鐘后比色,于540nm波長下,以試劑調0,先測標準管光密度,作為該次測量的工作標準,然后測樣品管的光密度,并記錄。

1.3.3.4再精確吸取20ul血漿沿塑料管管壁加入到工作液中,混合均勻,在37.7℃水浴10分鐘,用1cm比色杯于505nm波長下比色。凡事須進行糖耐量測定的居民應在第一次采完血后,口服75克葡萄糖粉溶解的溫水300ml后,待2小時候后進行第二次采血,注意不得超時或提前。

1.4質量控制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發放盲樣、質控品,要求對每日每批樣品隨機進行考核,每天考核不得少于3次,并將當日考核結果上報衛生部,核對數據,及時發現誤差進行分析。

1.5資料的處理及分析將資料輸入計算機,Microsoft Excel、SPSS 17.0等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血糖值檢測概況正常人血糖的參考值是:空腹血糖:3.9-6.2mmoL/L,餐后一小時:7.8-9.0mmoL/L,餐后兩小時:3.9-7.8mmol/。本次糖耐量的檢測是在第一次采血完畢后,口服75g葡萄糖,兩小時后再采集一份血液標本進行血糖的檢測。

2.2血紅蛋白檢測概況人體血紅蛋白參考值是: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兒童:(依年齡而異)12-14克/dl。各年齡段,因生理機能的不同,血紅蛋白值也有所差異。以下是對我市居民血紅蛋白調查的概況,詳見表3。

3討論

本次調查發現糖尿病的發生呈現低齡化趨勢,在調查的樣本中與全國的發病年齡相比較進入21世紀后,患病率隨年齡增加緩慢上升,60歲以后達到高峰,即到了老年,糖尿病患者才會明顯增多;而最新五年的變化是,患病率從20歲開始,就呈加速上升趨勢,中年人群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增長迅猛,尤其是4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2,4]。近年來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發生的重大變化,有目共睹。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而動物性食物逐年上升,正在向西方膳食模式靠攏。美國在醫療方面的人均開銷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但是有2/3的美國人體重超重,有大約1500萬糖尿病患者,而且近年來這一數字還在不斷迅速刷新。調查表明,我市居民在此方面的發展趨勢與國際的發展趨勢也是吻合的[5]。糖尿病和肥胖僅僅是健康狀況不良的一種表現,其實發生這些疾病的同時,通常還伴隨著其他的并發癥。而這些并發癥往往是一些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的前兆,這些疾病包括心臟病、癌癥或腦卒中,自改革開放、經濟好轉以來,與膳食營養密切相關[5]。這種由社會發展、經濟、生活方式等轉變為基礎的營養轉變及其所帶來的這些健康問題,目前在我國正以迅猛的速度發展[6]。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15年間,超重、肥胖、糖尿病、癌癥等的發生成倍增加;但整個人群貧血的發病率、微量營養素缺乏以及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等問題并沒有成倍降低,反而有所增加[5]。

本次調查結果提示,我們對人群飲食行為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要考慮其復雜性,應大力宣傳科學飲食知識,利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讓公眾獲得健康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保健能力,預防和控制營養相關慢性病的上升趨勢,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鮑善芬 趙霖.北京地區居民膳食調查.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2.

[2]蔡東聯主編.現代飲食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21.

[3]張一青,李少波.經濟收入對成人膳食結構和營養攝入影 響的動態研究.華夏醫學,2004,1:26-29.

[4]翟鳳英,這個局面膳食指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