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采砂石申報材料范文
時間:2023-04-12 05:23: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開采砂石申報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村河道;存在問題;新思路;治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TV147文獻標識碼: A
1 河道污染問題
農村水環境是多方面組合而成的復合的系統。農村河道不僅是水上交通運輸的主要通道,行洪的主要載體,還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棲息地,更是人類賴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質源泉。可是,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給農村水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以至許多農村河道成為死水潭,造成水質惡化和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究其原因,污染是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在農村水環境治理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污染源,嚴格禁止點源污染的直接排放,嚴格控制農藥、肥料、餌料等污染物使用。對于污水,應該集中收集、集中處理,積極采用污水集中處理技術、濕地處理技術、生態河岸帶緩沖處理技術等相關技術處理生產、生活污水。
2 河道管理存在的問題
2.1法律法規不完善,條文不具體,可操作性較差。目前農村河道建設管理法規不夠完善,僅僅規定了應該辦理的事項,而對于辦理中的一些細節沒有明確規定。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具體可量化、可操作的標準,雙方只能以協議的方式確定;資料申報上,對申報材料的要求不是很明確等;維修養護保證金、垃圾清理抵押金等,沒有相應的條款、交納比例和幅度;設計、防洪審查,施工監管沒有相應的具體要求,只能靠經驗辦理。一句話,操作性不強,不夠明確,給建設項目管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造成時而越位、時而不到位。
2.2對建設單位應履行的義務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 對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違規現象沒有有效的遏制手段,一旦施工許可證獲批后,河務部門無法對建設中或建成后的違規行為進行有效監管。
2.3項目建成后管理難以奏效。建設項目竣工投入運營后,所涉及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垃圾清理、建設項目對防洪工程的影響以及河勢變化、水體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在建設項目運營后才產生的。而河務部門一般是在項目取得施工許可證前就與建設單位簽訂了相關協議,由于缺乏相應的制約措施,運營單位能否認可,并遵守建設單位簽訂的相關協議,往往無法預料。
2.4群眾的法律意識不強,宣傳力度不夠。 在執法過程中,發現群眾對水法規理解不夠,增加了解釋的難度。比如群眾在堤坡上放牧,他們認為不但對防洪工程沒有影響,反而幫助節省打草經費,卻不知道堤坡放牧損壞堤防工程的完整,影響防洪安全和工程面貌。
3 河道管理的新思路
3.1科學規劃適度開發。農村河道的資源是有限的,河道的砂石、灘地資源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因此,我們必須按著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不急功近利,本著“以人為本”和“人水和諧”的理念,科學規劃,適度開采、合理利用,認真做好采砂規劃和灘地利用規劃,劃定河道可采區、禁采區、控制區。
3.2逐級落實農村河道管理責任制。河道管理是河道管理部門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由于河道人員有限,而且河道戰線較長,單靠河道管理部門的自身管理是不夠的,必須按相關法規要求,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管理職能,落實責任,并將河道管理納入政府考核內容,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嚴格的審批制約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杜絕各種不規范的審批行為。
3.3要樹立科學治河的新思路。河道管理部門和設計部門要不斷轉變治河理念,要把河道治理同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起來。當今我們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過去的治河理念,同樣也不能用過去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治河理念來指導當今的河道治理。所以我們治河要在考慮行洪安全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保護和修復河道生態。
3.4加強河道隊伍建設。河道主管機關擔負河道的公共管理職能,受理各種涉河事項的審查和審批,具有明顯的行政事業單位性質,因此必須按水管體制的要求,實行定崗、定編,并納入全額撥款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管理。同時加強對河道工作人員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和管理水平,增強依法行政的能力,才能保證河道的管理和建設不斷提高到新的水平。
4 農村河道生態治理
農村河道生態治理包括:自然生態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態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觀生態河道治理三種治理模式。
4.1自然生態型治理
自然生態型就是選擇適于濱河地帶生長的植被種植在河道岸頂、坡面和水邊,利用植物的根、莖、葉來固岸。如種植柳樹、白楊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們發達的根系穩固土壤顆粒增加堤岸的穩定性,加之柳枝柔韌,順應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強抗洪、保護河岸的能力。這種模式可以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和水文條件,對植物結構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還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木樁與植物梢、棍相結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將其與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種相結合的等技術來防止侵蝕,控制沉積,同時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可以有效地維護河道的自然特性。這種模式適于用地充足,岸坡較緩,侵蝕不嚴重的河流。在治理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的植物物種的選擇與配置。
4.2工程生態型治理
山區河道和航運河道等沖刷較為嚴重的河道,防洪要求較高。對這些河道的治理必須采用一些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護河道的結構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還必須采用生態措施,維護好河道的生態環境,這種治理模式稱為工程生態型治理模式。工程生態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沖刷為主,在材料選用上常常采用漿砌或干砌塊石、現澆混凝土和預制混凝土塊體等硬質且安全系數相對較高的材質。在結構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漿砌塊石擋墻、工形鋼筋混凝土擋墻等結構。
4.3景觀生態型治理
景觀生態型治理模式主要是從滿足景觀功能的角度對河道加以治理,將河道的生態要求和景觀要求綜合考慮,充分考慮河道所處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沿河設置一系列的親水平臺、休憩場所、休閑健身設施、旅游景觀、主題廣場、藝術小品、特色植物園和各種水上活動區,力圖在河道縱向上,營造出連續、動感的“長幅畫卷”的景觀特質和景觀序列;在河道橫斷面景觀配置上,多采用復式斷面的結構形式,保持足夠的景深效果。這一治理模式主要適用于城鎮居住區內的河道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