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職稱申報材料范文
時間:2023-04-01 20:1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副高職稱申報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申報條件
(一)有關學歷要求。嚴格按原省人事廳《關于專業技術職務經常性評聘有關問題的說明》(云人職發[1993]第460號)和中央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農業技術人員技術職務試行條例》(職改字[1986]第21號)及原省人事廳、省農牧漁業廳《云南省農業技術職務經常性評聘工作實施意見(試行)》([92]云農(人)聯字第18號)等文件執行。
(二)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要求。按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于轉發〈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調整我省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有關規定的通知》(大人專〔2011〕110號)的規定執行,屬于免試或參評對象的,縣市的由縣市人事(職改)部門出具證明,州級的由主管部門出具證明。
(三)破格晉升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資格要求。按照《云南省職稱改革工作辦公室關于當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云職改辦〔2008〕1號)的規定執行。
(四)履職考核檔次要求。按原州人事局《關于我州評聘專業技術職務年度考核和任期屆滿考核條件要求的通知》(大人專字[1999]09號)的規定執行。
二、報送材料
(一)有關申報材料的要求
1、申報副高級職稱者按照《云南省農業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材料袋》(附件1)、申報中初級職稱者按照《云南省大理州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材料袋》(附件2)上的要求準備材料,并按序號順序裝訂,單位名稱要填全稱或規范化的簡稱,要填明州、縣(市)、鄉(鎮)。
2、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不再提交年度履職(屆滿)考核表,只須按要求在《推薦評審表》表九上注明近5年的年度考核結果,并由主管部門復核用印。非國有單位仍需提供履職(屆滿)考核表。
3、按照“誰審查原件誰負責”的原則,單位對個人所申報的材料認真審核,申報者所提交的復印件材料須經單位主要負責人審核簽名并加蓋單位公章后方能生效。
4、正常申報評審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需在所申報級別的下一級專業技術職務上履職,否則不能推薦上報。
5、各單位必須按規定程序組織對破格申報人選的推薦,要切實做好行政領導、專家組和本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民主征詢工作。同意推薦票達到3個2/3以上,方可推薦上報。
6、對上一年度進入評委會評審未通過人員,若取得了新的成績,可繼續申報,但需由所在單位組織2/3以上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民主投票表決推薦,同意票達到或超過出席人數的2/3,單位方可上報,同意上報的需附單位民主投票結果。
7、高、中、初級人員的專業技術工作年限和履職年限一律計算到相應高、中、初級評委會活動的當月(均足年足月計算)。履職年限要扣除低聘下一級職務的時間,即按同一級職務實際的聘用時間前后累計計算。
8、各單位必須認真對被推薦人的工作業績和專業技術水平進行評估,并實事求是地出具推薦意見。鄉鎮改革后,鄉鎮所屬站所參評人員《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推薦評審表》表13頁“基層單位意見”欄加蓋基層單位(站所)印章;表18頁“單位審查意見”欄加蓋鄉鎮政府印章,“單位主管部門或系列主管審核意見”欄加蓋系列主管部門印章。對單位推薦意見簡單,沒有工作業績和專業技術水平評估意見,以及內容不真實的,不予審核推薦評審。
9、各單位必須將《2012年度資格審議、評審名冊》和所有申報材料在本單位進行為期5天的公示,并提交公示情況的報告。
10、申報副高職者必須報送打印的《申報高級農業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材料提要》(附件3)(A4雙面印)一式三十五份,申報中職者不報送該評審材料提要。
11、各縣(市)畜牧獸醫局、州局屬各單位必須報送《2012年度資格審議、評審名冊》(附件4)打印件及用Excel制成的電子表格。
各單位要認真、嚴格審核上報材料,申報材料不符合規定和規范的,將不予受理。
(二)報送材料的時間要求
申報材料一律在2011年7月9-14日期間報送到州畜牧獸醫局人事教育法規科。提前或逾期均不受理,未按要求報送材料,導致不受理而造成的后果由經辦人員和相關責任人負責。
三、收費標準:評審收費按省物價局、省財政廳核定的標準執行。
四、其他事項
(一)申報材料請自行留底,評審后,只退評審通過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推薦評審表》(16K中縫裝訂),其余材料一律不退。同時,《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推薦評審表》一律采用本文件所附版本,對其它版本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推薦評審表》不再給予受理。
(二)州局屬單位申報非畜牧獸醫系列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按各系列專業技術職稱主管部門規定的報送時間要求,將申報材料送州畜牧獸醫局人事教育法規科審核后,自行向相關部門職改辦申報。
篇2
憑什么是她?這一提問背后,透露的是對向娟的陌生與好奇。
在全國,同享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殊榮的網絡作家僅有8位,其中不乏明星般的人物,如一年能賺1.1億元的唐家三少、寫出《羋月傳》的蔣勝男等人。放眼省內,她與王躍文、湯素蘭等6位老牌作家,進入新一屆中國作協全委會。
向娟上一次被媒體集中報道是在2013年。當時她入選中國作協會員,開湖南網絡作家之先河。中國作協會員有10773名,而從會員中產生的全委會委員的數量是210名,從10773中的一員到210中的一員,向娟默不出聲3年大跨步。
人生像百米沖刺往前趕
2016年12月20日,省作協4樓創研室。
向娟獨守一張辦公桌,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桌上幾沓申報材料,幾頁年終總結。一眼看去,她像一位時髦的白領:粉色的大衣,搭配一條青花瓷花紋的絲巾,腳上一雙黑色長筒靴,一頭微卷的齊肩長發透著女人味。
在這里,向娟擁有一個非常官方的身份:省作協全委會委員兼工作人員,平時協助管理網絡文學和撰寫報告材料等。
為了進入省作協,向娟停止了一年創作,做了一紙箱子的試卷,在20多人中脫穎而出。去年她39歲,終成為省作協一名工作人員。
在此之前,向娟其實有著一份體面的工作,是一家國企下屬企業的辦公室主任。原單位的同事說她劃不來,在國企工資高一倍;另一些網絡作家則羨慕她能在省作協上班,工作穩定,不被生活困擾。向娟卻說,“我看中的是作協的平臺,錢倒是其次。我想說,哪有不付出的幸運。”
對人生的每一步,向娟都全力爭取,“沒有任何東西,是這世界上任何人必須或者應該給你的。”從中專畢業到進入國企,從一個秘書成長為辦公室主任,從寂寂無名的網絡作家到中國作協的座上賓,向娟這樣點評自己,“不愿浪費一分鐘,我的人生像百米沖刺一樣向前趕”。
網絡作家身份帶來焦慮
向娟是網絡作家,也是體制內的人,一邊是娛樂、草根、世俗趣味,一邊是傳統、官方、精英意識。她承認有點刻意地把自己置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情境之中。
活得如此分裂,向娟說,是源于一種身份焦慮。
“我一直在尋找角色定位,自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寫作者?還是作家?” 她觀察到,一個在傳統文學圈聞名的作家,幾乎全國人民都愛戴;但網絡作家,網上再牛,在傳統文學圈里也沒人認識你。而認為網絡文學粗糙、低俗的評價不絕于耳。
向娟時常感到,網絡作家身份無法帶來足夠的自信,也無法確定自身社會地位和價值。“我要如何看待自己的寫作在文學上的意義?或者是如何擺好網絡作家的身份?”她覺得不公平,所有的一切都取決于傳統的看法。
為了尋找答案,向娟想到向傳統文學組織靠攏,一探究竟。2012年,她主動申請成為湖南作協會員。入會條件是有傳統的紙質出版物。但向娟的主動是有底氣的。
2007年,向娟化身網絡里的“天下塵埃”,創作了第一部小說《風吹向何方》,點擊量令人咋舌,30億。這一年,是網絡文學野蠻生長的第八年,也是開啟付費模式的第三年。網民數量不斷上漲,對輕松好玩的網文需求巨大。向娟回憶,“這樣的高峰,往后再難復制,幾乎是時代造就了我初期的成名。”
在向娟辦公室的書柜里,《梨花殤》、《蒼靈渡》等網絡味十足、封面唯美的書碼得整整齊齊。從第一部作品之后,她保持著均勻的創作速度,擁有了一批鐵粉。網絡小說達到一定點擊量后,有出版社找上門來,漸漸的,向娟的江湖地位確定下來。
從盲目熱愛到理性認知
“月下獨舞,不知那暗處賞舞之人,紫衣浮動,帶起了心的流轉。她在濁世中的清麗脫俗,終于將鉛華蕩滌干凈,浣去了遍身塵埃,也敲開了生命之門……”
這是向娟作品《浣紫袂》中的一段話。
她擅長寫古典小說,出版的作品封面上常被冠以“古典大神”。在她的筆下,一位千金小姐因家庭變故淪落成青樓官妓,卻與腐朽的官妓制度斗爭,最終廢除了這一制度。
獨立、執著,是向娟經常賦予主人公的個性。白天,她被世俗瑣事包圍,生活也常和她開玩笑,最低谷時她欠著80萬元的債,還承擔著家人生病的壓力。晚上,她打開電腦,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和生活里的感悟,投射到作品中。
進入省作協后,她發現,傳統作家與網絡作家間隔著一條明顯的界限。兩個陣營互不了解,但資源往往都向傳統作家傾斜。
2013年,她來到魯迅文學院進行短期培訓。中國作協領導來到班里聽取意見時,向娟一口氣提了7條建議,比如,為什么網絡作家不能上魯院的高研班?為什么只能通過傳統標準才能成為作協的一員,能否為網絡作家開辟特殊通道?網絡作家為什么不能獲得創作項目支持資金?
這些呼吁激起千層浪。當年,向娟成為自己建言的獲益者。一條特殊通道,將她引入中國作協。此后,各大網站的推薦、作品點擊量、網絡聞名程度成為網絡作家進入作協的標準;出版物、文學期刊發表數量標準放低;文學品質也不似傳統文學那般苛求。
之后,向娟獲得兩次去魯院高研班培訓的機會。但美好的感覺還沒持續多久,便被一盆“冷水”潑得透心涼。
這天在高研班討論會上,學員一一發言。一位來自文學刊物的老編輯,毫不留情地說,“網絡文學都是垃圾!”這讓在場的兩位網絡作家尷尬不已。
在高研班待的4個月,讓向娟對網絡文學的看法發生著改變,從開始的盲目嵐,到客觀冷靜認識。“當自己達到一個高度時,看到的世界跟之前很不同,越發看到自己的不足,會變得更加的不自信,只能督促自己更努力。”她說。
在向娟看來,“網絡文學最致命的傷是文學品質。”
在付費閱讀的網絡世界,文章越長越賺錢。一部小說100萬字隨隨便便,卻難免拖沓嗦。此外,每日更新也是制約品質的關鍵,每天3000到1萬字的寫作量,讓很多作者倉促上傳,錯字百出。為了吸引讀者,很多作家也會盲目迎合。“我有認識的網絡作家,依靠大數據,看哪個題材火就寫哪個,包括人物設置、情節都依此推進。而網絡作家很會扼住人的欲望,用曖昧、打斗、懸疑賺點擊。”
商業化的侵入,擾亂了文學獨立性。有人花錢買小說里人物的生死,設置情節。“曾有一個作家朋友,讀者要他把男一號與女三號寫成一對情侶,開1萬元,不寫;2萬元,不寫;到10萬元,答應了。”向娟說。
在魯院,向娟與傳統作家有了更多的接觸,也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魅力。“一個個妙語連珠,氣宇軒昂的,一股子文雅氣。”她反觀網絡作家,“你別怪人家有偏見,長期在家寫稿,缺乏社交經驗,顯得十分青澀懵懂。”
愿做兩個陣營交流紐帶
向娟在傳統文壇里觀照一圈后,做了幾件事。她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囚心》,發表在《人民文學》上;2014年,她申報了文學二級(副高職稱),“在全國網絡文學圈中我肯定是第一個。”這一切都顯示,她在向傳統文學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