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職稱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00:41: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博職稱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廢水處理站
(1)弱腐蝕性池子:
玻璃鱗片涂料(厚度≥200μm)。(2)中腐蝕性池子:乙烯基樹脂玻璃鋼防腐(三布四油)。(3)強腐蝕性池子:池底和內側壁高度400mm范圍內貼20mm厚耐酸磚(乙烯基樹脂膠泥擠縫),其余部位采用樹脂玻璃鱗片防腐。
1.2防腐做法歸類如下:
(1)耐酸磚防腐:砼結構層;乙烯基樹脂玻璃鋼隔離層(二布三油);乙烯基樹脂膠泥結合層;貼耐酸磚(擠縫)。(2)樹脂玻璃鱗片防腐:即乙烯基樹脂玻璃鋼隔離層(二布三油),加五布六油防腐層(短切氈、玻璃絲布,短切氈、玻璃絲布,表面氈共五布),表面涂刷兩道玻璃鱗片涂料(300μm)。(3)乙烯基樹脂玻璃鋼三布四油防腐。(4)玻璃鱗片涂料防腐:乙烯基樹脂玻璃鱗片涂料(200μm)。(5)乙烯基樹脂砂漿防腐。(6)氯磺化聚乙烯涂料防腐。
2主要技術要點
2.1耐酸磚
(1)基層處理:基層采用輕型手動研磨機械打磨,被油脂污染的表面必須進行預處理,經處理后基層必須達到《建筑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12-2002)相關要求。防腐施工前基層表面必須潔凈,基層打磨完畢用干凈軟毛刷、壓縮空氣或工業吸塵器,將基層表面清理干凈。(2)施工隔離層:①封底層:防腐時先刷乙烯基樹脂底漆兩遍,樹脂應均勻,不得有遺漏或流掛,并保證樹脂表面亮光,樹脂固化時間嚴格按照所選樹脂產品相關要求執行。在基層拐角或凹陷不平處,應先用乙烯基樹脂膠泥倒圓角或刮平,膠泥固化時間也應嚴格按照產品相關要求執行。待底層固化干燥后再施工隔離層。②隔離層施工:隔離層為二層玻璃絲布(厚度0.2mm),各層之間采用乙烯基樹脂粘接,按連續法進行施工,先涂刷一層乙烯基樹脂,隨即貼上一層玻璃絲布,必須貼實,趕凈氣泡,其上再涂一層樹脂,然后粘貼第二層玻璃絲布,樹脂應飽滿。每鋪一層,應檢查前一層的質量,當發現有毛刺、脫層和氣泡等缺陷時,應進行修補。玻璃絲布的搭結寬度不應小于50mm,上下層纖維的接縫應錯開,錯開距離不小于50mm。陰陽角處應增加1~2層。待最外一層固化干燥后,再刷乙烯基樹脂面漆兩遍,防腐層厚度不小于0.6mm。(3)貼耐酸磚:砌筑前宜先試排,鋪砌時應由低向高,陰角處立面塊材應壓住平面塊材,陽角處平面塊材蓋住立面塊材。不得出現十字通縫,多層塊材不得出現重疊縫。樹脂膠泥結合層應飽滿密實,貼耐酸磚前先將拐角處采用乙烯基樹脂膠泥補好,然后采用擠縫方式貼瓷磚,膠泥為乙烯基樹脂膠泥。總防腐層厚度為30mm。
2.2樹脂玻璃鱗片
(1)基層處理:同耐酸瓷磚防腐做法中基層處理。(2)施工隔離層:同耐酸瓷磚防腐做法中隔離層做法。(3)防腐層施工:隔離層施工完畢按短切氈(厚度0.6mm)、玻璃絲布(厚度0.2mm)、短切氈(厚度0.6mm)、玻璃絲布(厚度0.2mm)、表面氈(厚度0.2mm)進行防腐處理,各層之間采用乙烯基樹脂進行粘接,施工方法參照隔離層。(4)面漆:防腐層干燥固化后,在表面氈外再刷樹脂鱗片面漆兩遍,面漆應均勻、飽滿密實,不得有遺漏或流掛,并保證樹脂表面亮光,樹脂固化時間嚴格按照所選產品相關要求執行。(5)總防腐層厚度不小于3mm。
2.3樹脂玻璃鋼
(1)基層處理:同耐酸磚防腐做法中基層處理。(2)防腐層施工:同耐酸磚防腐做法中隔離層做法,層數按下述要求:防腐時先刷乙烯基樹脂底漆兩遍,保證樹脂表面亮光,再做3層玻璃絲布(厚度0.2mm)防腐,各層之間采用乙烯基樹脂粘接,做完后再刷乙烯基樹脂面漆兩遍。
2.4玻璃鱗片涂料防腐層厚度不小于1mm。
做法與(5)中環氧涂料防腐做法基本相同,玻璃涂料不許加稀釋劑或其他溶劑。
2.5乙烯基樹脂砂漿
(1)基層處理:同耐酸磚防腐做法中基層處理。(2)隔離層:同耐酸磚防腐做法中隔離層施工。隔離層最后一道乙烯基膠料面層上,撒0.7-1.2mm石英砂一層,涂層均勻,以增強與砂漿層的粘接力,隔離層固化干燥24小時以后,再施工樹脂砂漿層。(3)樹脂砂漿層:隔離層上先薄而均勻地噴一層膠料,隨即在其上攤鋪砂漿,并隨攤隨揉壓,使表面出漿,然后一次抹平壓光。抹壓應在砂漿膠凝前完成,已膠凝的砂漿禁止使用。施工養護至少3晝夜方可進行下道工序。(4)稀膠泥罩面:膠泥罩面設計1mm厚,為了防止膠泥固化產生微小裂縫,需要分兩次抹壓。固化時間24小時。(5)刷面漆:刷乙烯基面漆二道,每道固化24小時。
2.6氯磺化聚乙烯涂料
(1)基層處理:基層處理與耐酸磚防腐做法相同。(2)批膩子:砼表面的裂縫、麻面、氣孔、凹陷不平處,用水泥901膠水膩子三道修補填刮平整。(3)刷底漆:刷氯磺化聚乙烯底漆一道,涂層均勻、不流淌,嚴禁漏刷。干燥后,刮涂料膩子一道。凹陷處補刮平整。(4)刷面漆:根據涂料配比,配制面漆,采用滾漆,每道漆涂裝間隔時間不宜小于8小時。涂刷道數按設計要求5道,涂層厚度應均勻,不流淌,嚴禁漏刷,色澤應均勻一致。(5)固化養護:常溫下養護7天。
3質量控制措施
3.1混凝土基層控制
(1)砼基層表面的浮灰、水泥渣清理干凈,有污染的部位用溶劑擦凈并晾干。(2)砼基層必須潔凈平整,堅固密實;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不應有起砂、脫殼、裂縫、蜂窩麻面等現象。(3)砼基層平面部位采用輕型研磨機打磨,立面及邊角部位采用手持式研磨機或鋼絲刷進行打磨。(4)防腐施工開始前,必須用干凈軟毛刷、壓縮空氣或工業吸塵器,將基層表面清理干凈。(5)處理完畢的砼基層表面平整度用2m直尺檢查,允許間隙不大于2mm。(6)處理好的砼基層表面不宜做水泥砂漿抹灰找平,如必須找平,找平層應無空鼓現象,其養護時間要達到28天,在強度報告合格、含水率合格后方可施工隔離層。
3.2施工環境溫度控制
(1)采用普通固化劑施工時氣溫宜為10至30℃,相對濕度不大于80%。(2)選用低溫固化劑,可以在0℃以上的環境中施工。(3)如果施工氣溫低于0℃,必須采取保溫措施。(4)管廊內每隔50米至少配置一個溫度計。
3.3施工環境濕度控制
(1)基層含水率:砼基層必須干燥,外觀應發白無潮影,在20mm厚度內的含水率不應大于6%,嚴禁有水滲漏。采用“塑料薄膜覆蓋法”檢查基層含水率,具體為:將450×450mm的透明聚乙烯薄膜,周邊用膠帶紙牢固粘貼密封在基層表面上,避免陽光照射或損壞薄膜,并應在16h后觀察塑料薄膜,無水珠或濕氣存在為合格,每40m2應做一次實驗。(2)施工環境相對濕度不應大于80%,每個池體內至少配置一個濕度計,管廊內每隔50米配置一個濕度計。(3)施工環境相對濕度大于80%時停止作業,如不能停止施工,必須配備足夠數量軸流風機或烘干機等設備,降低環境濕度。(4)對于露天作業的構筑物,必須搭設防雨篷,采取有效的防雨措施。
3.4其他相關要求
(1)每批樹脂都根據說明書及規范要求先做小樣試驗,以確定合適的施工配比。膠泥、膠料拌制配備專職熟練工,每次配料嚴格按配合比計量準確,并做好記錄。(2)樹脂和固化劑的作用是放熱反應,配置量過大不易散熱,每次根據施工進度確定配置量,隨配隨用,在初凝期(30-45分鐘)內用完。(3)玻璃纖維布的經緯向強度不同,應注意使玻璃纖維布縱橫交替鋪設。(4)在立面或斜面鋪貼玻璃鋼時,由于樹脂自重及黏度小的原因,常常造成樹脂膠料流掛現象,因此施工中可在膠料中加入1%—3%的輕質二氧化硅(俗稱“氣相白炭黑”),以使膠料具有良好的觸變性能。(5)針對樹脂膠泥和樹脂砂漿應測定其抗拉和抗壓強度兩個性能指標,試塊留置組數同普通砂漿的留置組數。
4結束語
篇2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活態展示
中圖分類號:G26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博物館如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展示和傳承,專家學者從多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筆者嘗試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博物館的基本概念入手,結合所參觀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博物館,從其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思考博物館對于古老文化記憶的留存與傳承,以及這種展示方式與觀眾內心之間產生的互動,進而探討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博物館。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博物館的認知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它有自身的特點和性質,正確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博物館的概念內涵和特點,是博物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和基礎。
實物性是博物館的主要特征,博物館作為一種事物的運動形式,可以說自始至終是圍繞著“物”進行的。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不受物質載體的限制,并不依附于一定的物質形態,也不以物質載體為主。其存在于人們口頭傳說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藝術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種民俗、節慶、禮儀之中,存在于傳統工藝技能操作實踐之中。它展示的是人或人群甚至一個民族對生產生活在認識上產生的情感或動機,是以人為主體的一種表達,并逐漸被人們共同體接受,形成固定模式,被后人繼承且不斷的創新發展,成為他們普遍接受的固定的表達內心情感或動機的最佳方式。②博物館內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看成博物館基本職能的一個擴展,它改變了單純以物為主的陳列,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與其載體的實物性相結合,通過對其詳細介紹,達到了宣傳教育的目的。
二、如何與觀眾形成互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博物館
任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都必須考慮到“人”這一要素,具體到博物館而言,就是要考慮觀眾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所發生的互動關系――觀眾看到了什么?觀眾有什么收獲?博物館陳列展覽只有和觀眾形成隱性及顯性互動,使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技藝產生一種文化認同感,并啟發觀眾的文化自覺性,才能真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博物館,從而達到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一)何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博物館?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博物館主要是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生動的,是不斷發展的,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必須考慮到其獨特性,應區別于傳統博物館以物為主的陳列方式,發展出一套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展示方式,使其有一個生存傳承的空間,在這方面我國的專家學者已經有很多論述和探討;其二,非遺類博物館和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其具有鮮活性,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見解,產生文化自覺性,這也是本文主要探討的。
(二)文化沖擊力、感染力的營造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博物館對傳統文化技藝的展示,應啟發觀眾的思考,給觀眾內心帶來沖擊力,營造出一種文化沖擊力和感染力。
以位于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為例進行詳細介紹,作為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博物館,其主要包括序廳、人類非遺名錄廳、國家級非遺名錄廳及后記廳4個展館。實際上在這座博物館中并未展示很多的珍貴文物,整座館以一種簡潔、生動、有趣的方式營造出一種強大的文化感染力:進入館內的孩童面對新鮮有趣的文化游戲樂此不疲,同樣也喚起成年人對于逐漸趨于消失的中國文化的深沉思索,整個場景展示富于思考性、趣味性、震撼性。綜合來看,其給觀眾帶來的文化沖擊力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時光隧道帶來的深沉思索
進入館中,首先展示在觀眾眼前的是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拼成的世界地圖,上書“世界的和聲”,在這個地圖上用圖片、視頻等合成了地球,蔚為大觀。隨后進入一個深長幽邃的時光隧道,簡單的文字如“千童信子節活動的傳承越來越困難”、“2008年汶川大地震,羌歷農歷新年陷入困境”、“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正瀕臨滅絕”……通過最簡潔的文字告訴著觀眾一個最大的事實。在參觀過程中讓人感受到強大的心里沖擊,或惋惜、或哀嘆、或感傷,所有陳列的目的不過在于激起人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愿望,在展覽的開始就營造了對文化遺產的思索,可以說是為整個展陳做了一個鋪墊。
2.視聽等高科技的運用
該館運用了大量的視聽技術,高科技的運用拉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觀眾的距離,營造出傳統文化的氛圍,觀眾在動手參與的同時,用心和傳統文化進行交流。在陳列民間傳說如“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等時,將展板和聽筒相結合,通過聽筒傳音的方式,分別用申請方方言、普通戶、英語三種語言來講述,拿起小小聽筒選擇你想聽的語言,一段故事就會在你耳邊娓娓道來,民間故事、山歌、戲劇、民族器樂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展示,生動而不死板,同時加大了觀眾的參與度。又如對川劇變臉藝術的展示,觀眾站在展示區,自動化感應技術就會對應觀眾的臉孔模擬川劇變臉,讓觀眾體會到了川劇的魅力與樂趣。
這種化無行為有形的展示手法,生動有趣,提高了觀眾的參與性,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陳列開頭的強大感染力,讓人們在無形之中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來,真正實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展示,達到了對其的宣傳教育的效果。
(三)傳統陳列和現場展演的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文化盛宴
區別于上述博物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用清代花樓木質機現場手工制作蜀錦;集中陳列、展示古今蜀錦、蜀繡精品,并銷售產品;除此之外,仍保留蜀錦半手工半機械傳統生產和現代工藝織造。進入展廳,錦繡炫目、色彩紛呈,奇美精妙,讓人嘆為觀止。該博物館對于蜀錦、蜀繡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制作加工工藝結合到了一起,通過對手工技藝的現場參觀,傳承千年的民族技藝帶給觀眾的不僅是對民族文化的欣賞,還有對民族智慧的自豪之情。這種“活態”的技藝傳承,無疑是觀眾在傳統博物館中所不能見到的,也是非遺類博物館的不同之處。
三、小結
2013年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周的主題是“人人都是文化傳承人”,這一主題的實現還很漫長。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者,不僅要考慮對其本身的保護,更應該考慮到“人”的傳承和創新,思考如何使觀眾和展覽發生互動,從而推動這一主題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文彬、張柏:中國博物館志[M].文物出版社,2012.
[2]蘇士澍:中國文化遺產年鑒2006[M].文物出版社,2006.
[3]王宏均: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4]潘守永: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贛南師范學院院報
[5]馬建軍: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7.
[6]趙冬菊: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動[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
[7]彭建波:談面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資源建設――以皮影數字博物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