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形態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3-15 01:1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種形態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四種形態心得體會

篇1

范文一:《拍蠅懲惡反腐一刻不放松》節目觀后心得體會

6月6日晚21:40,自治區科協訪惠聚駐安迪爾鄉開西木庫勒村工作隊組織村兩委干部和黨員,以及駐村管寺干部、村警等各支力量共計50余人,集體收看了新疆衛視(一套)今日聚焦欄目播出的《拍蠅懲惡,反腐一刻不放松》節目,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自治區黨委在喀什地區的這一拍蠅懲惡舉措,拍出了聲勢,拍出了正氣,深得民心,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大家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堅決擁護自治區黨委做好群眾工作重大舉措,正風肅紀,絕不做侵害群眾利益的事。

沒想到自治區僅在一個地區就查出這么多侵犯群眾利益的案件,問責處理了這么多干部,這是動了真格,這個節目亞克西。作為一名老黨員,我真正感受到自治區黨委是真心為基層群眾著想,幫群眾辦實事好事。今后,我將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自己是一名黨員,絕不做敗壞黨的風氣、傷害群眾利益的事。剛剛收看完節目的村委會副主任吾斯曼卡德爾說。

2017年自治區科協訪惠聚駐民豐縣安迪爾鄉工作隊總領隊兼開西木庫勒村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謝國政說:看了節目后,感到侵害群眾利益問題令人觸目驚心?;鶎痈刹恐苯用鎸Φ氖侨罕?,他們的一舉一動,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侵害群眾利益問題頻發,既傷了群眾的心,也敗壞了黨的風氣。作為自治區科協訪惠聚駐村工作總領隊,我將與全體隊員一道,嚴格按照自治區黨委的要求,嚴明工作紀律,了解反映農民群眾的困難訴求,察民情、解民憂,維護好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落實總目標作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節目深入剖析了自治區紀委喀什地區群眾工作督導中發現的典型案例,大家認真收聽、收看。收看完節目以后,全體黨員干部表示,要引以為戒,踏踏實實干好自己本職工作,用真情實意做好本職工作,自覺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從點點滴滴做起,樹形象,立模范。切實把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形象在群眾心中樹立起來,腳踏實地把群眾工作落到實處。

范文二:《拍蠅懲惡反腐一刻不放松》節目觀后心得體會

6月6日星期二北京時間21點40分,按照通知的時段,我們及時收看新疆衛視一套《今日聚焦》欄目播出的節目拍蠅懲惡,反腐一刻不放松。

案例一,喀什地區的一個村警為村民辦大小事情一律雁過拔毛。村警木沙江,常年在村里橫行霸道,小到十幾元,大到幾千元,村民們的財物小到一個雞蛋大到一只羊,都要索拿卡要。事情反映到上級紀檢部門,紀檢干部堅持事不過夜,12小時辦案結案,立誓一定要把這種事情查得清清楚楚給老百姓一個交代。

案例二,挪用民生款。巴楚阿瓦提鄉的黨委書記劉科防和鄉干部居買爾將幾百萬的安居款扶貧款轉給工程承包公司從中漁利,雖然是基層干部,但蠅貪成群,啃食的是老百姓的血肉,損害的是黨的威信。

篇2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優劣是學習成敗的關鍵,要想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必須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我就自己在學習生物中用到的一些簡單方法試著闡述下。

1 要想學好生物,必須做好筆記

做好筆記的方法包括要做好閱讀筆記,聽講筆記,觀察筆記等。閱讀的時候要準備準備筆記本,把做好摘要然后還要寫上出處,以備日后查找。還要在書上做好批語寫上自己對原代的個人意見和心得體會等。還要在原代上做好符號標記以加深理解,其中常用符號有黑點、圓圈、直線、曲線、雙線、虛線、箭頭、方框、三角、驚嘆號、問號等。作符號筆記應注意兩點:一是符號意義必須明確,并且要貫徹始終;二是符號不能過多過密,否則重點難以突出??赐暌槐緯筮€要寫下自己對整本書的認識。用自己的語言簡單的概述就行了。做好閱讀筆記后還要做好聽講的筆記,聽講的筆記是你的第二個老師上課老師說的什么要記呢?其中這幾點說出了上課如何做筆記的,重點問題、疑難之處,書上沒有的記;次要問題、易懂之點、書上有的不記。還有最后一點就是觀察筆記了,即在生物課內外對生物形態和生命現象進行觀察時所作的記錄。做這種筆記要注意細節,注意前后比較和過程變化,并要抓住特征。魯迅先生說:“無論什么事,如果繼續收集資料,積累十年,總可以成為一個學者?!毕嘈胖灰憧梢詧猿植恍傅淖龊眠@些筆記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做好筆記后我們還要有思維方法,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思維方法是思維能力的關鍵,所以思維方法在學習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還要學會觀察的方法,其中包括對比觀察,順序觀察,動態觀察。這些觀察方法是我們在自然而然中養成的,其實學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認識過程。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而感性認識主要靠觀察來獲得,所以觀察方法就是重要的學習方法。

2 要想學好生物,就必須合理運用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的倉庫,是思維的伴侶,是創造的前提,所以學習中依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配以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記憶方法很多,正面僅舉生物學學習中最常用的幾種。

2.1 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例如DNA的分子結構可簡化為“五四三二一”,即五種基本元素,四種基本單位,每種單位有三種基本物質,很多單位形成兩條脫氧核酸鏈,成為一種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2.2 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例如記血漿的成分,可以和廚房里的食品聯系起來,記住水、蛋、糖、鹽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質,糖指葡萄糖,鹽代表無機鹽)。

2.3 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于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例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等等。

2.4 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蓪⑦@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于知識的記憶。例如高等動物的物質代謝就很復雜,但它也有一定規律可循,無論是哪一類有機物的代謝,一般都要經過“消化”、“吸收”、“運輸”、“利用”、“排泄”五個過程,這十個字則成為記憶知識的綱要。

2.5 衍射記憶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系。這種方法多用于章節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也可用于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例如,以胞為核心,可衍射出細胞的概念、細胞的發現、細胞的學說、細胞的種類、細胞的成分、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功能、細胞的分裂等知識。

3 要想學好生物,必須要學會上課認真聽講

很多優秀學生的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解決一種矛盾,即已知與未知的矛盾,通過學習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現,我們再來完成這個轉化過程。而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應該是很順利的。有很多學生就是課上認真聽講,在45分鐘的時間里完成學習任務。但是,總有些人,課堂上不認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白白浪費掉45分鐘,反而在課下再花時間去完成轉化,此時已沒有老師的指導,只有課本上的內容,顯然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如此花雙倍或更多的時間,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就是常說的事倍功半。只要我們把主要功夫下在課上,那么,課下的負擔也就會減輕,而且學習效果也會提高,時間上也會更加充裕,這就是常說的事半功倍。所以,聽講這一步驟是極為關鍵的。

篇3

生命感悟;創新能力;創造力;人本主義;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1)10-0050-03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創造或創造力乃人的本質或人之內在本性的體現。在此意義上,人人都有創造力。這是由于人的內在本性中存在著一種“似本能”的自我實現趨向,而創造力便是這一趨向的副產品。強調了人的生物本性的“似本能”,而這個生物有機體體同樣脫離不了社會屬性,對學生來講對學生的生物本能的挖掘和開啟就離不開合理的趨向引導,而對學生感悟能力的引導,特別是對于生命的感悟力的引導可以造就學生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建構主義認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師生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有創新的氛圍,自由探索的時空。這樣,才能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學生。也就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而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就不能拋棄學生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只有把這兩者把握好了,以學生作為一個高級的生命體具有學習的建構能力和對生命等的感悟能力,才能始終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學生。

一、“感悟生命”的直覺思維的培養和感性思維的培養

生物是雖然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但生物的研究對象是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命體。所以在生物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但對于中學生并沒有深厚的的生物基礎知識,所以不能把學生強加于實驗教學和簡單的課本知識的教授,只有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情感培養起來了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以已有的知識建構一定的學習體系。所以得先從學生的直覺思維培養起來,直覺思維是對某事物的第一感知影響,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以一定的直覺思維為基礎而后通過大膽的猜想和驗證得來的。假如沃森和克里克沒有抓住他們當初一定的直覺思維,而后提出大膽的猜想驗證了DNA的雙螺旋結構,那么生命科學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假如愛迪生不是具有對眾多事物的第一直覺思維能力,而后通過實驗和驗證來驗證自己的假設,那么愛迪生也不可能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所以對學生的教育中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一定的直覺思維才能大膽的提出一定的假設,而后或驗證假設,這也才有科學的探索過程。整個中學階段的生物教學都圍繞生命有機體展開的,許多教師常常忘記了貫穿于教學的生命現象和本質而停留在某些知識點的講授上,忽視了人的思維也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過程,把學生緊鎖在知識的“牢獄”中,忘記了培養學生對生命現象的感知的培養。如在講授人體的系統結構章節的時候,許多教師急以完成教學內容,直接進入課本知識點的講授,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能記住課本知識外必無他取,我們可以設定一定的教學過程先引導學生對自己和別人這樣一個活生生的生物體的認識和了解,并加強對學生的生命觀的教育,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講授相關內容,這樣學生才能不斷的發現和探索“人”這樣一個生物有機體的構成。這樣的教學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也培養了學生對珍惜生命的情感教育,同時也激勵學生對生命個體的感悟能力。有了這樣的情感教育,學生才能以自己的情感不斷的去發現和思索,從而想辦法以更深層次去對生命現象的了解。再如對生命的起源的教學也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情感,因為原始的地球并沒有生命的,而現在的地球形形的生命個體都在這個舞臺上展現出來,引導學生對原始生命體的出現結合人類這一高等動物的認識,可以培養學生不斷思索生物的進化發展過程?,F在科學的發展出現了人工生命體,最近Science上發表了美國著名科學家,人類基因圖譜的創導者―J.Craig Venter應用四種核苷酸人工設計、合成和裝配了一種細菌的基因組(Mycoplasma mycoides),導入一種不能復制和無生命的細菌體(Mycoplasma capricolum)中,使這種無生命的物質,重新獲得了生命,引導學生比較自然界生命的進化和新人工生命體有什么樣的差別,新人工生命體的出現意味著什么,還有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都宣稱克隆人的出現,這樣些問題引導學生對這些科學發展的出現時生命樣一個過程,對社會意味著什么。這樣的對生命的感悟的過程,不但使學生獲得了相關的生命科學的知識,更把學生作為一個自然生物體的社會性發掘了出來,在對這些生命的感悟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問題的能力,當然也就會有創造性思維的出現,這樣就有可能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學生。

二、“感悟生命”的生物實驗設計與指導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創造史,人類永不停息的創造活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也是人類的本質決定的,任何人都具有創造能力,而這種創造能力的凸顯主要體現在個人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建構一定的創造模式,對于不同的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是有所不同的,而生物教學是認識生命現象和本質的學科,所以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感知能力和感悟尤為重要,這樣的感悟和感知必須經過對現象的認識和通過實驗對本質的了解方可建立起來。所以生物實驗的設計就要求學生在實驗后有自己的感悟和感想,給我們的實驗教學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實驗教學要在凸現學生這一主體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利用情感教學穿插于整個實驗。例如在做細胞的形態結構的觀察的實驗時,不關是要學生觀察到細胞的各部分結構,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聯想這樣的結構對于生命的意義何在。比如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引導學生對于構成植物和動物這兩種不同形態的生命的的細胞的這樣的差別對植物和動物的意義,當然并不要求學生聯想和想象的都是和真實情況相符合的,主要是引導學生有這樣一種對生命的感悟的培養。而在觀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的實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于生物圈千奇百怪的生物體的差異的比較,她和最高等的生命體人類有哪些工作的特征,還可以引入一些假設的內容,比如想象自己是細菌,那么“自己”是怎樣生活、繁殖、發育的……,這樣的教學可以對學生形成一種對不同生物體的認識了解和感悟,也感悟了作為人類的偉大,同時也知道再微小的生命也是值得我們崇敬的。教會學生在尊重生物體生命的同時要不斷的去發掘和探索生命的奧秘,尊重生命和生命科學的發展并不是矛盾的,在尊重的基礎上去探索發現更是一種更好的尊重,這樣學生親生感受到生命有機體的偉大和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學生在此情感的基礎生更能在感悟生命中很好的探索生命科學。

三、“感悟生命”的生物課外實習及活動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所以生物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除了實驗引探外,培養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訓練發散思維,提高辨證批判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創造情感和增強社會實踐能力都很重要,而生物課外實習及活動就能從不同層名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但這些能力的培養要以一定的情感作為支撐,不能以活動為活動的目的,以實習為實習的目的。特別是中學生的思維對情感的依附性極強,要在學生對某事有所領悟到基礎上去引導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課外實習和活動就要建立在一定的情感依附上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學生課外實習和活動并不完全是使學生明白某些現象和規律,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學生和這些實習和活動中涉及到生物的一種情感紐帶,在此情感紐帶的基礎上讓學生去感悟和理解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如開展觀看完全真實的剖腹產全過程錄像,真正感受了人出生時的真實情景,讓學生在這個情景中震撼,他們由此了解到,一個生命是在母親巨大的痛苦中誕生的,生命是如此的寶貴,這樣親身體驗生命的可貴,從而對生命有更高的崇敬。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美景,觀賞花鳥蟲魚。激發起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觀察各種生物,及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體會中不斷的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未知的生命的理解和認識,這樣能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喚起創造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當然在這些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師正確的引導,引導學生疑問的形成和怎樣去解決疑問中的問題,因為感悟并非萬能的,具備創新思維知識以感悟為情感的紐帶去更好的認識生命,比如野外觀察不一定要學生寫出各種生物的特征,首先叫學生寫一些關于這些生命體的小報告,包括心得體會、一些小制作等。大膽參加活動、大膽提出各種見解,充分發表各種設想和見解等,以平等自由的方式進行探討,樹立學生的信心給他們樹立一個輕松的創造環境,以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這樣的活動感悟也是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和程序性知識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在能去培養學生成功需要的滿足以為以后系統研究的熱情做為一種情感意志,培養學生一種思考的樂趣,以后才會有努力專研的恒心,這樣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學生。

四、“感悟生命”中傳授創造性思維

在學生的感悟中建構學生的系統思維(由點到面分析問題)、辨證思維(從整體考慮問題)、逆向思維(從反面分析問題)、頓悟思維(從直覺思考問題)、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等,并結合自己的感悟及學習內容嘗試運用。如:在野外開展一些躲貓貓的游戲,什么樣的衣服容易被對發現的逆向思維方法,來理解動物的保護色,北極熊為什么是白的,獵豹為什么有許多花斑等。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理解沙漠植物為什么根系發達,而葉相對退化等。頓悟思維和發散思維更是離不開學生對事物的感悟,以為直覺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感覺基礎上的,這樣才會有發散思維的形成,才可能逐步學會辯證的思考問題,對于學生我們不可能突兀的要求學生用辯證的眼觀看待問題,只有在慢慢的培養過程中形成。因為思維習慣的形成也要有一定的情感紐帶,生物教學中也就是對生命有機體的一種感悟的情感依附。這樣才可能把人的“似本能”的本能創造力發掘出來,才可能建構一種創造思維的體系,因為創造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只有具備了創造思維才可能有創造力,所以在“感悟生命”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很可取的方法。

總之,對于探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學到教學我們始終要把生命的主線貫穿于這個教學,使學生對生命有所感悟,尊重生命和開展生命的教育,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更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學好這門科學,以學生自己為主題不斷的去發現和探索生命,使自己成為就有創造能力的新一代,為生命科學的不斷開拓和創新奉獻更大的力量。

篇4

[關鍵詞]哈尼族 誕生儀式 人生幸福 勞動價值 血緣倫理

[中國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3)04-0136-07

一、人生儀式與誕生儀式

儀式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關鍵詞。從儀式的性質角度看,儀式包括過渡儀式、歷法儀式、交換和共享儀式、磨難儀式、宴會儀式、禁食儀式與節日儀式和政治儀式等。在人類學研究中,過渡儀式又稱之為“人生儀式”、“人生禮儀”或“人生儀禮”。人生儀式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幾個重要環節上如誕生、成年、婚禮和葬禮所經歷的儀式過程,誕生儀式、成年儀式、婚禮儀式和葬禮儀式成為人生儀式的主要表現形態。

每個人所經歷的人生儀式不僅是其年齡增長和生理變化的階段性標志,更重要的是在其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上家庭、宗族(家族)以及社會等組織形式對其地位的規定和角色的認可。在人生旅程中各種儀式伴隨著人的成長的各個階段,人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過渡都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儀式來顯現其在人生不同階段所應占有的社會地位和所應擔當的社會角色。每一次的人生儀式過程即是一定社會的文化和道德規范對個體進行理想人格塑造的過程,是個體成長中不斷適應共同體文化和規范的過程。因此,人生儀式是個體生命社會化必經的程序和階段性的標志,它以文化展演的方式與社會價值、、生計經驗等聯系起來,集中體現了在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共同體以及個人所認同的人生價值觀。

人生儀式體現著一個族群或共同體的價值觀念、以及道德規范,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整合、團結和激勵的功能。人生儀式是“構建與維護建立人類社區的社會紐帶(social bonds)”。從族群或共同體倫理的角度看,人生儀式能夠凸顯族群或共同體的價值規范,為家族、族群或共同體成員提供相互的感情慰藉,從而強化群體內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群體注入勇氣和毅力,統一群體成員的步調,促進家族、族群或共同體的團結。從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看,人生儀式的主要參與者大多是具有血親倫理關系的人,這就使得人生儀式彌漫著濃重的倫理意味,長幼尊卑的倫理秩序、家庭(家族)的團結友愛等道德內容得以充分展現,從而形成一個具有情境化特征的道德教化“場域”,族群或共同體以及家庭(家族)的倫理價值觀通過人生儀式而滲透于儀式參與者的心靈世界,能夠有效地實現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參與儀式的過程即是儀式參與者確認個體道德權利、明確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的過程。

誕生儀式是人生儀式的起點,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哈尼族歷來重視生命的延續,嬰兒的誕生是哈尼族生活中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嬰兒誕生不僅是新生命從無到有的關鍵性轉折點,而且還意味著一個家庭人口的增加,意味著村落和民族力量的壯大。因此,嬰兒一出生就需要舉行一系列誕生儀式以得到神靈的庇護,得到祖先和家庭、鄰里和社會的承認。在哈尼族的誕生儀式中蘊含著諸多的倫理文化內容。

二、哈尼族誕生儀式的展演過程

哈尼族的誕生儀式主要包括:降生儀式、?;旰吞幚硪掳麅x式、命名儀式、見天儀式、認舅舅儀式、賀生儀式。

(一)降生儀式

在傳統上哈尼族產婦都是在家里生產,通常由村里手腳麻利的女性長者接生。臨產前,婆婆要在產婦的頭頂上輕輕按一下,祝愿兒媳生產順利。在生產過程中,如果遇到難產,就要取產婦丈夫的一條長褲,讓產婦枕于頭下。哈尼老人們常說,新生兒降生的時候,臉面朝上、響亮啼哭三聲是最吉利的。云南省綠春縣大興鎮一帶的哈尼人認為,嬰兒出生時最先哭出來的三聲有著特殊的含義;第一聲是向天神奧瑪報告,第二聲是向自己的父母報告,第三聲是向寨子里的左鄰右舍報告。云南省紅河縣樂育鄉和洛恩鄉的哈尼人認為,嬰兒啼哭的第一聲是向天地宣告嬰兒已經降臨人世,第二聲意味著嬰兒一生中要擁有數以萬計的糧畜,第三聲表達了嬰兒要健康長壽的心愿。

(二)?;旰吞幚硪掳麅x式

新生兒出生后通常由奶奶或鄰居女性長者用溫熱的井水為新生兒清洗全身,包裹好以后抱給爺爺奶奶看,老人抱過嬰兒便口念祝福的吉辭,然后用手指將鍋底黑灰在嬰兒的腦門上輕輕一點,并給嬰兒取下乳名。若爺爺奶奶已經去世,則這個儀式可以由嬰兒的父母或者接生者完成。之后,產婦才可以給孩子哺乳。

新生兒有了乳名后,家里要用一只雞(男嬰用公雞、女嬰用母雞)獻祭祖先,向祖先報告家中新添了人口以及具體誕生的時間、性別、名字,請祖先神靈一如既往地保佑子孫平安、幸福。然后再由嬰兒的母親或爺爺奶奶一邊念著嬰兒的名字和祝福的話語,一邊在新生兒的手腕上拴上保命魂的黑色棉線。如果是“撞名”的嬰兒,則請撞人的取名人為其拴線。拴線人邊拴線邊喚其乳名,并送上祝福的話語。

在哈尼人看來,新生兒的魂魄還不穩定,陽氣不夠,比較微弱,容易招來陰邪。因此,人們往往把嬰兒的夭折歸咎于嬰兒的靈魂逃回到“陰界”去了。為此,除了給新生的嬰兒叫魂保命之外,還要認真仔細地處理嬰兒的衣胞。哈尼族處理衣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將衣胞埋在自家門柱兩旁的泥土地里,男孩的衣胞埋在門柱左側,女孩的則埋在門柱右側;二是將衣胞焚燒后裝入一節竹筒中,掘坑埋入自家堂屋中;三是在火塘邊掘開一個小洞直接將衣胞埋入。雖然衣胞處理的方式不同,但是所表達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把嬰兒的靈魂長久地留在人間,讓嬰兒長命百歲。

嬰兒出生后,嬰兒的父親要抱著一只雞到嬰兒的外婆家報喜。哈尼族習俗規定,生男孩就抱一只公雞,生女孩則抱一只母雞。因此,外婆家不用問就可以知道嫁出去的女兒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抱去的雞并不殺吃,而是留著再找一只雞來與之配成對,然后讓嬰兒的父親帶回家去。這是外婆家送上美好祝福的物化表達,祝福嬰兒長大以后能找到自己的如意伴侶,如同這對雞一樣成雙成對。

(三)命名儀式

哈尼族給嬰兒命名遵循父子連名制的命名原則,主要有四種方式。

1.由嬰兒的父親或長輩命名。在綠春縣窩拖布瑪寨子,通常是在嬰兒出生的第三天,殺雞祭祖,宴請賓客,請來村寨里德高望重且知識淵博的人給孩子命名,一般情況下可以是“貝瑪”,可以是舅舅,也可以是自己信賴的知心朋友。但是無論誰來取名,犧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女嬰,犧牲為一只母雞,男嬰的話,則犧牲是一只公雞。

2.用模擬勞動的儀式取名。這是紅河縣一帶哈尼人給孩子取名的主要方式。通常是在嬰兒出生三至九天內,選擇吉祥好日子,邀請隔壁鄰居、親戚朋友來參加,尤其歡迎十歲以下的孩子光臨。取名的當天,主人家要殺雞、蒸糯米飯。在給孩子取名之前,必須請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在主人家的門前模擬某種勞動,根據嬰兒的性別決定勞動的內容。如果嬰兒是男孩,就請一個男孩來,讓他扛著鋤頭,背著一筒糯米飯,帶上挖田時穿的勞動服,從屋里走出來到天井里,用木炭或其他東西在地上畫一個長方形的框框表示水田。然后換上勞動服,走進“田”里,做模擬挖水田的勞動。一會兒他就坐在“田”邊休息,拿出帶去的糯米飯吃。爾后又繼續下“田”勞動。水“田”挖完之后,換好衣服,扛著鋤頭走回屋里。如果取名的是女嬰,就要請一個女孩來,讓她拿著撮魚用的笆籮,背著裝魚用的竹筒,走到天井里,在地面圈一塊“田”,然后模擬做拿魚的勞動;或者請小姑娘披上蓑衣帶上背繩,到天井里做模擬打柴的勞動。模擬儀式結束后,把煮熟的雞肉等拿出來獻祭祖先,就可以由嬰兒的父親或者自家的長輩給孩子取名字了。給孩子取的名字不能與家里的人名字相同,更不能與自家長輩和歷代祖先同名。取名時,先把嬰兒從屋里抱出來,交給要為孩子取名的長輩抱著。長輩首先拿點雞蛋黃給嬰兒舔舔,再用雞蛋黃給嬰兒搓手心和腳底板。哈尼老人們說,經雞蛋黃搓過的手腳,將來長大干活計不易開裂。嬰兒的父親或自家的長輩經過慎重考慮后,給孩子起一個滿意的名字。這時,主人家抬出熱騰騰的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分發給前來參加賀喜的孩子們。這些孩子抬著糯米飯團,邊吃邊叫著新生嬰兒的名字。

3.撞名字:在家里等名字。哈尼族給孩子取名有“撞名”的習俗。所謂“撞名”,就是嬰兒出生后,請第一個撞進家里的成年人給嬰兒取個名字??腿诉M家后,主人要先和客人說明情況,留客人吃一頓飯。來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一般都很樂意接受這一邀請,說一些祝福新生兒的話,然后思考給孩子取一個怎樣的名字,想好后就告訴新生兒的父母。新生兒的父母得到名字后,就樂滋滋地去準備雞和酒菜,先將飯菜敬獻到祖先的神臺上,新生兒的父母抱著孩子向祖先跪下,報上嬰兒的生辰八字、姓名,祈求祖先保佑。客人一邊叫著嬰兒的名字,一邊在嬰兒的手腕上拴上一道黑線或白線(左右手都可以)。一邊拴線一邊告訴嬰兒,“孩子,你就叫某某,要好好聽長輩的話,安安心心地生長在這個家里,這里的火塘最溫暖,這里的飯菜最可口,這里的人最愛你。你乖乖地吃、乖乖地睡,長得又白又胖。將來長大會繡花、會養兒。將來長大會犁田地會生子。你的到來給我們大家帶來無比的歡樂。我們今天兒女成群,子孫滿堂,將來你的子孫也會站滿一屋子……”表示對新生命的歡迎和尊重。嬰兒的父母要替嬰兒感謝客人,客人還要往嬰兒的襁褓里放上一點值錢的東西,通常是錢、銀飾,多少不等。有些父母則請要好的朋友故意“撞名”,取了名字之后便給嬰兒送銀飾,這件銀飾一般終身佩戴,臨終時才取下轉給自己的兒女。

4.撞干親:給孩子撞干爹干媽。還有一種取名的方式是抬著飯桌去半路撞干親,給孩子撞干爹干媽。假如嬰兒在家中取名之后尚哭鬧不安,父母或家中女性長輩就要為其撞干親。通常選擇一吉日,嬰兒的父母親或一位女性長輩在天亮前準備好一桌飯菜,有雞、糯米飯、一杯酒,還要在桌子上擺一副碗筷到路邊靜靜等候第一個路過的成人(不論男女、不論身份、不論民族),請求與其結為干親,即成為嬰兒的干爹或干媽。還要請他(她)回家吃一頓飯,并請其為嬰兒取名、拴線和祝福。嬰兒認了干爹干媽之后,兩家就是親戚了,逢年過節都要來往。

(四)見天地儀式

見天地儀式因嬰兒的性別不同而在時間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1.女嬰的見天地儀式。按照哈尼族的風俗,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抱出自家的門外,帶上一些小女孩長大后勞動所需的東西,祈求一生吉利、能干。哈尼族古歌唱道:“姑娘滿了三天阿媽要抱出門,抱著長翅膀的雞鴨出門,拿著好看的針線出門,右手拿著蠶繭般的棉團出門,左手拿著鑼心樣外凸的好看紗錠出門。蒼天是眾人的篾帽,所到之處都蓋著;大地是眾人的腳踏處,走到哪里都平安?!彪u鴨是獻祭天地的犧牲,針線、棉團、紗錠象征著紡織的過程和技藝。哈尼族先民有著悠久的棉紡歷史,哈尼人生活在“諾瑪阿美”時白棉就已經成為與外族交易的主要物質了。在哈尼族的傳統文化觀念中一個出色的哈尼姑娘是紡線織布的能手。

2.男嬰見天地儀式。按照哈尼族的風俗,男孩來到這世界上滿九天就要抱著出門,帶上男孩長大后生活勞動所需的東西,祈求一生吉利、精明能干。哈尼古歌里唱道:“兒子滿了九天要抱出門,抱著長翅的雞鴨就出門,腰后要插戥子出門,肩后掛著秤桿出門,肩上扛著弓弩出門,腋下挎著箭筒出門,箭翅挾著尖刀草葉出門,弩扳機和箭槽安上老牛角出門,拿著堅韌的羅簿樹干做的弩身出門,拿著倮恒紅藤做的弓弦出門,拿著好看黃竹片做的弓板出門,拿著涂上黑毒蛇液的箭苗出門?!彪u鴨是祭獻天地的犧牲,戥子、秤桿、弓弩、箭筒等具有男性特征的工具性飾物象征著經商、狩獵的行為和能力。哈尼族一直保持著“攆山”的傳統,在哈尼族的傳統觀念里一個優秀的哈尼男子應當是善于經商和狩獵的。

(五)認舅舅儀式

哈尼族以舅舅為最大,認為“舅舅不大,外甥不長”,“天上算太陽最高,地上數舅舅最大”。認舅舅是每個新生兒必須履行的禮俗。

認舅舅的那天,一早起來母親就把嬰兒的臉洗干凈,穿戴一新,在孩子的腦門上點一指鍋煙子,帽子上拴一個大蒜、一枝紅泡刺兒以避邪。如果舅舅家不在本村,母親還必須在孩子的腳踝、手腕處戴上野姜皮,在孩子的額頭上抹上黑煙。在哈尼人看來,在村寨之外是沒有寨神、神靈庇佑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佑新生兒離開哈尼村寨后靈魂不會受到邪魔的侵害。然后,母親背著嬰兒,肩上挎著裝有炒黃豆、熟雞蛋和糯米飯的布包,手持一把傘、一把鋸鐮,前往舅舅家。路上遇見迎面而來的人,不分民族和男女,母親都要滿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噴噴的炒黃豆遞上來。遇到這樣的情形,人們都不拒絕,接過炒黃豆,說幾句祝福的話語。經過小溪或小河時,要找一塊扁平圓滑的小石頭先扔過去,看清石頭落下的地方,到了對岸,把原先扔過去的那個小石頭找到后,存放在一個穩妥的地方,然后坐下來休息,吃糯米飯和雞蛋,并將雞蛋殼放在橋頭邊上。此時若有過往路人,也一定要邀請他一同享受。

到了舅舅家,按照哈尼族的傳統習俗,舅舅要特意給外甥送一只麻母雞和一個小巧精致的撲水罐作為特殊的紀念禮品。在舅舅家三五天后返回,到了來時休息過的地方,找出原先放置的那塊小石頭又扔回去,然后再過溪河。

在哈尼人看來,孩子是由母親所生,而母親來自舅舅家,沒有舅舅家的血緣就沒有親生的母親,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通過認舅舅的儀式來確認和銘記生身母親的血緣祖根。

(六)賀生儀式

哈尼族傳統觀念認為,在娘家生產和坐月子會奪走娘家的福分,因此,孕婦忌在娘家生產和坐月子。孕婦在婆家生產之后便要安心休養,不參加重體力勞動,不著冷水,夫妻不同房。嬰兒滿月前,產婦娘家母親一輩的女性要選擇一吉日集體前往賀生。在此之前,娘家人不可以單獨前往探視。日子的選擇主要根據新生兒的生辰八字而定。

前去賀生的人是產婦母親或者父親的同輩姐妹,包括母親的姐妹、嫂子、弟媳婦,父親的姐妹、堂姐妹、嫂子、堂嫂、堂弟媳等。賀生是哈尼族的古規,嬰兒的外婆一般要換上傳統長衫,裹好包頭,戴上耳環、戒指等銀飾品,以示鄭重。其他隨行的婦女,除了與產婦關系比較親近的女性要穿黑蕊長衫外,一般只用穿民族服裝就可以了。哈尼族古規規定,在前往賀生的人群中還必須至少有一名幼童參加,象征著家族人丁興旺、香火不斷。每個前往探視的人須帶一只活母雞和至少一件嬰兒服飾用品。嬰兒的外婆則需要準備一套嬰兒貼身穿的衣服以及多塊包布。探視人群將帶來的母雞交給產婦夫家,休息片刻之后,去盡身上的熱氣方可進入產婦的房間。產婦娘家的“勢力”從賀生人群所送母雞的數量上可以體現出來。賀生帶來的母雞都要由嬰兒的外婆用井水澆于雞尾、雞翅、雞頭,表示除邪,然后交給產婦夫家宰殺。

前來賀生的婦女們進入產婦的居室,輪流抱抱嬰兒,分別說一些祝福贊美的話。初為人母的產婦和娘家人一起交流養育嬰兒的心得體會。外婆拿m準備好的嬰兒包布和新衣裳,并且取來針線象征性地在包布和新衣裳上縫幾針,以表示將外婆的心意附著在衣物上了,從而保佑孩子。

產婦娘家親戚探視寒暄的時候,其夫家已經備下豐盛的晚餐。外婆以及主要的親戚被邀請坐到堂屋里和新生兒的奶奶等父系主要女性親戚坐在一桌,由年齡最長的女性念誦祝詞并率先動筷。雙方女性長輩互相寒暄,交流對新生兒的評價和贊美。席問,嬰兒母親把孩子抱出來交給外婆,由外婆一邊念誦祝福之辭一邊當眾給孩子換上自己帶來的一身衣裳和包布,最后用襁褓仔細包裹好,再交還給孩子的母親抱回。晚餐結束后,賀生的婦女告辭。主人家給每人備了一只雞腿、糯米粑粑、雞蛋帶回去。自此,嬰兒便算是兼得父系和母系雙方族人和神靈的共同護佑。

賀生儀式結束后,母親娘家人便可以隨意前來探視。滿月后,外婆還要再次前來看望外孫,并將繡飾精美的背衫送給孩子的母親,專門用于將新生兒背負在身后。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兩三個月后,母親就可以用背衫把孩子背在背上,以方便自己在照顧嬰兒的同時可以騰空雙手做事情。

三、哈尼族誕生儀式的倫理內涵

哈尼人通過誕生儀式表達了他們對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展現了哈尼族把人生過程與幸福長壽、勞動價值、血緣根基、家庭(家族)關系聯結起來的民族倫理文化,進而表達了哈尼族對自身理想人格的追求。

“人格”一詞源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的意思為面具,在后來的歷史文化發展中,人格的詞義不斷引申,在不同學科形成了多維的文化內涵:如在心理學中,人格被視為“性格、氣質、能力等心理特征的總和”;在法學中,人格被看作是“權利、義務主體”;在社會學中,人格被定義為“特定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的統一結構”等。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完美形式,是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體現。一個民族的理想人格與這個民族的倫理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理想人格的發展過程即是個體基于一定的社會倫理關系培育道德品質的過程,貫穿于一個人的生命始終。

雖然哈尼族沒有關于理想人格的理論化、系統化的表述,但是在哈尼族的神話傳說中已經注入了哈尼人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將自身視為神之子民的觀念是眾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特點,哈尼族的獨特之處在于,將神與人的聯系具體化為神人之間血緣上的派生淵源關系,這從他們世代延續的始于天神的連名譜系傳統中可見一斑。哈尼人自認為是天神的血緣嫡裔,天神賦予人以物質軀體和精神,因此人與神相同,人性中賦有神性,體察神意便能夠把握人性的真諦,而順應真正的人性也就是遵從了神的旨意。哈尼族的理想人格就形成于實現人性與神意圓融相通這一最高道德的過程中。人性與神意圓融相通伴隨人的生命始終,因此新生兒誕生之日即是培育理想人格之時。在哈尼族新生兒誕生儀式的展演中,內含著哈尼人塑造民族理想人格的期待。

(一)誕生儀式與幸福長壽

哈尼人通過嬰兒的誕生儀式將追求幸福與生命價值、家族發達聯系在一起,表達了他們對健康、長壽、多子的期待,對人生幸福的理解。

《尚書·洪范》第九疇說:“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遍L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壽終正寢這五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幸福的要素?!拔甯!敝f把長壽排在第一位,其核心內容也是壽,可見長壽是中國人極端關心的永恒主題,顯示了中國人對生命價值的重視。事實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須建筑在生命的基礎上,沒有了生命,幸福便無從談起。對于哈尼人來說,嬰兒的誕生儀式表達著他們對新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并將延續和繁衍哈尼族倫理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代表未來的嬰兒身上。在哈尼人看來,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生命個體就具有了12個魂,但是這些魂隨時都有可能離開生命個體,而魂一旦離開軀體,人就會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哈尼族十分重視新生命誕生后對其靈魂的安撫和保護,不僅要虔誠地祈求祖先的保佑,而且還要用“抹黑灰”的方式作為新生兒來到人間的標記,為新生兒拴上護魂的黑色棉線,慎重地處理新生兒衣胞,以保證12個靈魂都完整地附著在新生兒的身體上,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哈尼族社會是一個以父系血親家族為本位的社會,哈尼人將個人的一切都與家庭、家族聯系起來。哈尼族十分強調婚姻的傳宗接代、香火永繼,只有不斷地延續家族“香火”,家族才能后繼有人,整個民族才能不斷地繁衍生息下去,因之,人丁興旺便成為了哈尼人個人幸福的體現。哈尼族在新生命誕生的時候,父親抱著一只雞去外婆家報喜、外婆家抱一只與之相配對的雞讓新生兒的父親帶回家這一誕生儀式的環節,生動地展現了哈尼族對新生兒追求美好姻緣的期待、對新生兒承載“繼香火”的期待。

(二)誕生儀式與勞動價值

哈尼族認為神賦予人生價值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統一,生活在此岸世界的人在履行對家庭、家族、村落、祖先和神靈的義務中獲得價值,彼岸的祖先靈魂則在守護此岸子孫的幸福中達到永恒。這兩個世界彼此觀照、相互依存的環節共同構成了人生意義的全部,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能遵從神意,完成這些人生義務。死亡是沒有歸者的旅途,祖先在彼岸世界對義務的履行雖然無法直接展現,但是哈尼子孫對此深信不疑,于是在生的此岸世界,他們努力踐行自己的本分。哈尼人將家庭、家族的目標視為個體的目標,將村落的理想作為個體的理想,將人的價值融入到每天的飲食起居之中。哈尼族在誕生儀式中十分強調勞動的價值,取名儀式在模擬勞動的過程中進行,見天地儀式讓新生兒帶上長大成人后勞作所需的工具,祈求新生兒一生平安、能干??梢?,在人生的起始哈尼人就對勞動的價值予以了特別的強調,在他們的觀念中,從事勞動是人生的義務,人活著就要吃苦耐勞、操持家務和含辛茹苦地生兒育女,以實現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在勞動中使個人的生命獲得意義。哈尼人的勞動倫理觀由此而得以展現。

(三)誕生儀式與血緣根基

誕生儀式中去外婆家報喜的儀式、認舅舅的儀式、賀生儀式是哈尼族尊敬母親和重視舅權血緣倫理的集中體現。舅權通常被認為與家庭、家族的祖先、神靈有著直接的聯系,尊重舅權就是尊重祖先、尊重神靈。舅家對外甥的認定是舅家對自家血脈的認定和期待,是舅家權利的展示。通過這些儀式嬰兒便得到了母系一方族人和神靈的護佑。以儀式來確認和銘記生身母親的血緣祖根成為哈尼族倫理文化中的一種傳統方式。從哈尼族嬰兒誕生儀式的實踐來看,每一個儀式參與者按照各自的責任參與到嬰兒的誕生儀式之中,儀式將血緣關系、姻親關系、血緣之外的擬構關系等都聯系在一起,使這些關系在誕生儀式中得到重新確認并加強,展現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倫理關系網絡,為哈尼族社會的有序運行奠定了血緣倫理的根基。與西方社會的契約倫理不同,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姻親關系、血緣之外的擬構關系基礎之上的,從而形成了有異于西方文化的社會倫理秩序。這樣的血緣倫理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倫理基礎。哈尼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承接并延續了血緣倫理的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雖然契約倫理被視為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倫理形式,但是對于包括哈尼人在內的中國人而言,血緣倫理依然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四)誕生儀式與家族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