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園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14 03:05: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烈士陵園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物,給孔子的一封信,草船借箭縮寫,“感恩父母”(轉小烈士陵園觀后感
陽光被層層疊疊的樹葉過濾,漏到他身上變成了淡淡的圓圓的輕輕搖曳的光暈。烈士陵園觀后感
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著一顆白亮耀眼如鉆石的星星——啟明星。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王立軍與夫人小姐上門
夏天,雨點嘩啦啦。天上的雨點像篩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鏡的湖面,嚇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魚兒。這時候,一個高個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鋼口跑去。他頭上戴著鴨舌帽,鴨舌前吊著一副藍色的眼鏡,滿臉通紅,流著汗水,腳穿帆布襪子和厚鞋,手上戴著帆布手套。,給校長的一封建議書,紅領巾
篇2
關鍵詞:小學;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創新
小學少先隊是由小學生組成的一個特點鮮明的特殊群體。由于小學生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尚不成熟,仍然處于發展階段,所以正確的指導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在小學學生的教育和少先隊員的培養中凸顯其重要的意義。小學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效性,應緊密結合小學學生這一群體的特點,同時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需要有目的的開展。
一、在主題教育活動中轉變組織思想
在過去舊的教育觀念中,小學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經常被強調的比較多的是活動過程,以及如何組織對學生的教育,其中主要強調教師教育的能力,綜合以往經驗和案例可以發現,這樣的對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的認知是不全面、不正確的。應該認識到小學少先隊教育活動的目標對象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只有小學生認識到主題教育活動本身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的主題教育活動學習的必要性,使小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真正實現少先隊增強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實際上只是指導方向和鼓勵輔助的作用。改變的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思想,利用轉變后的思想可以有效的提高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的效果。例如,小學德育的少先隊員觀看有關道德教育視頻,事先不進行任何的道德思想的灌輸,但請一部分少先隊員看影片,然后將感受分享給每個人,讓少先隊員自發地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覺得做出道德行為是光榮和自豪。教學片面的注重知識的灌輸,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必須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道德模范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意識到他們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道德行為的主體。可以讓少先隊員寫影片的觀后感,優秀的文章應當給予獎勵,并張貼到學校公告欄,在升旗儀式進行宣講,學生在教育活動的主體地位得到肯定和提升,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組織形式,有效提升主題教育活動的教育效果。
二、在主題教育活動中提升創新能力
現階段,小學的少先隊員主題教育活動中有許多傳統活動形式,如參觀,又如演講。學生經歷重復、雷同的主題教育活動,勢必會對各種主題教育活動都產生排斥和抵觸,不利于提高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因此,改善小學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組織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具有的發展性很強的特點,對新事物感興趣,對舊事物往往缺乏耐心。充分意識到學生群體特點后,針對這一特點,組織專題教育活動內容,重視主題教育活動的創新,一方面,提高創組織者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應積極結合當前先進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理論和組織形式。例如,可以在當地的養老院為每個老人分發的一些特殊印刷小紅花,告訴老人將小紅花給幫助他們的少先隊員。然后,在小學少先隊員開展的主題“照顧老人,得紅花”活動。少先隊員到當地養老院幫助老人,通過實際行動獲得小紅花,設定一個時間限制,在活動結束,統計每個少先隊員收集的小紅花,小紅花收集最多的學生,給予“幫助老人小標兵”的證書和徽章鼓勵,以鼓勵其他少先隊員對老人的幫助行為。此類活動具有較強的創新組織方式、組織難度不大,也不違背少先隊組織主題教育活動的目的和特征,可行性高。廣泛開發的少先隊員這樣的創新教育活動,對少先隊員教育活動的效果提升有很大幫助。
三、在主題教育活動中細化組織方法
小學生的認知還不夠成熟,一些不好的或不完整的組織的活動可能會對其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可能產生一種厭倦情緒,并會使他們產生錯誤的認知。因此,小學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必須注意細節,高度重視活動過程中,的方法。精心安排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環節,所細化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可以讓教育活動組織者在組織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依據進行工作,不至于由于方案細節的誤差而造成活動組織的不當,細化的活動組織讓少先隊員在主題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主題教育活動的魅力,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的細化,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科學教育和負責任的體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對于主題教育活動參觀烈士公墓,許多小學在組織的過程中,忽略對學生訪問的效果反饋,簡單組織參觀,結束后布置簡單的觀后感作業,這樣的活動組織并未反映“細化”的要求。細化“參觀烈士陵園”組織的主題教育活動,應當是:在訪問之前,向學生宣傳烈士的故事和學生交談,讓學生廣泛了解和認識烈士陵園參觀意義,產生敬畏情感,訪問期間也可以邀請專業人士講述的關于烈士的內容和故事,講述愛國主義,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訪問結束時,應該考慮學生的訪問做一些調查,了解主題教育活動效果的同時,也應該了解主題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的缺陷,為了更好地發展在下次活動的組織工作。這種相互作用過程相對完整、詳細的進一步教育的實際效果。
四、在主題教育活動中重視實踐過程
小學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組織過程中很容易落入一個誤區,是重結果,輕實踐。一些少先隊員盲目追求評價的結果,采用機會主義的方法,把結果放在首位,而忽略了過程,主題教育活動的重點是實際的道德、能力和質量并進。在這方面,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應該正確的理解,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通過活動過程和巧妙安排,重視結果更加注重實踐的過程。例如,作文評選中,不僅要注意語言,文章的修辭,更應該結合學生的寫作,高度重視文章傳達的真實感受。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學生投機取巧,為了避免學生抄襲網絡上的文章,促進學生做一些真正的活動而獲得獎勵,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達到提升教育活動的目標效果。小學少先隊員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有明顯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傳統方式進行活動,必須緊密結合小學生群體的特點,按照基礎教育主體的要求,注重創新,可行性和科學、全面提高主題教育活動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3
一、扎實德育展示實效
1、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我們通過行政會、班主任及教研組長會和例會這“三會”學習貫徹《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關教育法律法規,并在會上交流教育學生的經驗,使教師牢固樹立“三個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為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在每周四的教職工例會上,堅持組織學習時事,學習有關文件,使先進的、典型的案例成為廣大教師實施德育的參照,為教師堅持依法執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科滲透,提高效果
堅持以周一晨會、政治課、班會為德育教育主渠道,充分發揮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使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并在各科計劃和教案中要求具體體現德育內容。
3、創設活動載體,大力開展活動
通過開展“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做學生喜歡的老師”為主題的師德建設活動,使《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變為每一位教師的自覺行動。扎實每周一升旗儀式和早會、班會活動,組織學生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守則、規范,狠抓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使守則、規范最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我們緊緊圍繞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不斷賦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分別為各年級制訂了《德育系列化方案》,并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結合“三八”婦女節、“清明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等相關節日開展各有關主題系列活動。如三月份,開展“學雷鋒活動月”活動,學校里出現了層出不窮的好人好事;四月份,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組織學生觀看愛過電影寫好讀后感和觀后感,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結合德育系列化方案的實施,我們開展了“做合格中學生”、“理想與人生”、“愛祖國、愛家鄉”征文比賽,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凈化了學生的思想,陶冶了他們的情操。為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在教職工中開展了“神圣的事業”演講及師德建設大討論,促進了學生文明習慣的形成,增強了教職工愛崗敬業的精神。配合“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我們始終堅持組織學生文明執勤、多次組織學生上街清掃街道,清理非法張貼物。為激勵學生的意志,我校開展了“制作座右銘”活動。每個學生的課桌上都貼出了自己的座右銘(包括三部分:崇拜的人,追趕的目標,信奉的格言),每個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偉人的語言時刻激勵自己上進,學校形成了生動活潑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加強家校聯系,形成整體合力
我們堅持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社區教育為依托、以家庭教育為基礎,要求每班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家長會,利用家長會開展“家長教育進課堂”活動,讓家長走進教室為學生傳授各種豐富的知識并進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別具一格的教育;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教育學生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學習;假期中號召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活動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會形成教育的整體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二、法制教育常抓不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矗因此,在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我校始終把法制教育擺在重要的地位。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學生不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大家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使大家的腦子里裝上法律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作為準繩來衡量。
篇4
【關鍵詞】高中歷史 作業設計 新課程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02
在新課程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這種傳統作業模式已在總體上背離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因而改革歷史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讓歷史作業更具創造性、開放性和靈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更為健全的人格,培養更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新課程理念為歷史作業賦予的新的內涵。
一、當前我國高中歷史作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從形式看單一化的問題非常嚴重
雖然近年來,隨著新高考方案的實施,歷史作業已有了一些變化,但仍是書面作業一統天下,作業就是做習題;雖然越來越多的習題應用了新情境和新材料,但題目的形式脫離不了選擇題和材料型非選擇題兩種形式,這從本質上說仍是將歷史作業作為應試的重要訓練手段,希望學生在平時的作業中便熟悉高考試題的形式。
(二)從內容看完全圍繞高考考試內容
1.高中歷史作業與教材內容的聯系仍然過于緊密,許多題目的設計過于強調訓練學生的認知能力,對于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十分有限。
2.大多數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根本談不上是設計,只是“選擇”。嚴重者,為學生訂一本教輔用書,指定完成相關內容;部分教師會選擇一些難度適宜的題目或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真正原創的、符合學生個體發展特征的、有效的設計十分稀少。
3.作業內容狹隘單調,學科知識內部的聯系性和系統性不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和綜合性也很缺乏,缺乏深度和廣度。
(三)作業評價依據單一
大多數作業批改的依據就是參考答案,客觀題要求學生選擇正確的選項,但是所謂“正確”從另一個角度看,本身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與此同時,學生在選擇大量習題練習后,通常能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即使對知識點不能真正理解、運用,也可以選出正確答案,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究竟掌握到何等程度,就目前客觀題的設計而言,還很難進行評測。高中歷史作業的評價仍基于學生的近期發展,甚至就是為了高考,真正能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評價亟待建立。
(四)從效果來看,束縛了學生思維,不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
學生掌握的很多知識是一種機械記憶,學生形成的也是一種定向、定勢思維,沒有真正“神入”,無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形成沖擊力,歷史學科也就失去了其本來應有的人文價值,完全依靠其在高考中的地位而存在。歷史作業的布置缺乏層次性。學生無法自主選擇,自由探究,這樣的作業既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高中歷史作業設計策略
(一)歷史作業設計要體現層次性
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練習,使不同的學生在歷史復習中有不同的地發展。練習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既要讓差生“吃好”,又要讓優等生“吃飽”,練習要有基礎題,也要有發展題,還要有提高題,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學習的要求。練習設計要相互銜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
(二)作業設計應體現開放性特點
開放題的特點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條件不完備,它體現為:布置作業內容的開放,學生有權自主一選擇;改變原有的書面作業模式;作業結果、答案的開放,不再是單一刻板的;評價方式的開放,實行多樣化的評價。開放題可以使學生在不同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對歷史問題的不同看法。
(三)重視對學生設計課外作業
所謂課外作業就是給學生推薦課外閱讀內容。有條件的學生要觀看和摘要記錄每天的“新聞聯播”或“晚間新聞”(一周要聞),關心國內外大事;閱讀課堂上未講的其他選修內容;每學期要求學生閱讀2―3本課外書籍。如《大國崛起》、《上下五千年》等。對于課外閱讀內容教師主要通過課堂提出相關知識來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開發鄉土資源
社會人文與自然環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謂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正是說明了這樣的道理。無論是鄉土人文資源,還是鄉土自然資源無疑對于學生而言是較為熟悉的,且便于參與“實踐”其中;同時,熟悉與親近感更可以使學生避免對作業產生畏懼與厭惡。開發利用鄉土資源的歷史實踐性作業,能夠讓學生樹立起認識家鄉、親近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形成愛鄉與愛國的有效結合理念,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真正實現了歷史教學的本義。根據這一主題,我設計了一個有關豐都革命歷史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觀豐都縣革命烈士陵園后寫觀后感,學生積極參與,作業的完成效果很好。
(五)影視和歌曲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