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08:0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蔬菜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水彩畫;特色;造型;形象;風格;色彩
水彩畫是西方繪畫品種的重要一種,傳入我國以后,已成為我國畫壇中的一朵奇葩。分析、研究、把握水彩畫的藝術特色,無論是對于水彩畫的創作與學習,也無論是在理論啟示上還是在藝術實踐上,不僅大有裨益,而且十分必要。為此本文試就水彩畫的藝術特色這一重要藝術命題發表幾點膚淺之見,以與同行共同討論、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具體而言,水彩畫的藝術特色可分為以下四大層面予以解讀—
a.造型的集中性
水彩畫同中外所有的繪畫藝術一樣,都是造型藝術,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水彩畫更加強調造型的集中性,這種集中性,又具體通過以下幾大手法來體現:
其一是以平面顯立體。水彩畫同所有的繪畫一樣,都是平面(二維空間)造型藝術,但它并不是孤立呆板、單調僵化的平面藝術,而是以平面顯立體的藝術,即以二維空間表現三維空間的藝術。繪畫作品只有長與寬,而沒有高,只能從正面通過視角進行觀賞。這的確是繪畫藝術之短,但作為水彩畫,卻可以揚長避短,甚至以短見長,即通過觀賞者的第一視覺印象的聯想與想像,獲得最大的藝術信息量,創造出一個更為廣闊的立體空間,獲得審美的極致。
其二是以瞬間顯永恒。水彩畫選取的是瞬間的物象,但卻以這瞬間的物象顯示了人物或事物的永恒。wwW.133229.cOm狄德羅說:“畫家的筆只有一個頃刻:他不能同時畫兩個頃刻,也不能同時畫兩個動作。”①萊辛也說:“繪畫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使得前后都可以從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②因此,水彩畫選擇的瞬間形象,應當是事物發展與人的感覺的頂點,因為頂點就意味著止境。萊辛認為:在一種激情的整個過程里,最不能顯出這種好處的莫過于它的頂點,到了頂點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再朝遠處去看,想像也就會停止了。水彩畫畫出這人世間的瞬間物象,它又被圈定下來,顯示出人世間事物的永恒。
其三是以靜止顯動態。水彩畫是靜止的藝術,但它卻通過靜止的畫面表現動態性特征。例如大海的波濤在畫面上是靜止的,但它卻顯示出動態的洶涌之姿;藍天上的白云也是靜止的,它也顯示出不斷飄動的意象。
由此可見,水彩畫正是通過以平面顯立體、以瞬間顯永恒、以靜止顯動態的辨證統一的藝術手法,來實現它的集中性的。
b.形象的多樣性
水彩畫的繪畫形象,也是多種多樣的。它既有人物形象,又有動物形象,還有景物形象、器物(靜物)形象,具體可分為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靜物畫、動物畫、宗教畫、歷史畫、壁畫、年畫、兒童畫等各種形式。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形象之中,還飽含著畫家深刻的思想與深厚的情感。也就是說,水彩畫的形象,是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也是形與意的有機統一。例如一幅藍天大海的風景水彩畫,其形象是碧海、藍天、白云、海鷗、帆船等等,而在這些形象的背后,又透出畫家對自然景色的喜愛之情與渴望飛向更廣闊的天地的向往之心和理想之趣。
由此可見,水彩畫的形象,是多樣的,這種多樣性,既表現在物象本身的多樣性,又表現在物象之外的多樣性,即所謂“象外之象”、“畫外之畫”。用我國傳統的繪畫理論而言,就是“詩中有畫,畫外有詩”。
因此,水彩畫的學習與創作,都要仔細品味、認真揣摩、全面把握由形象性所形成的這種“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畫外之蘊”。
c.風格的寫實性
水彩畫作為西方繪畫的品種,屬于寫實主義范疇。從美學原則與藝術精神的視角考量,它是受西方傳統美學原則與傳統藝術精神所制約的。正如當代著名美學家彭吉象先生所概括的那樣:“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美與真的統一,更加重視藝術的認識價值。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西方傳統美學是強調藝術的再現、模仿、寫實。我們從中西美學史上可以發現,‘模仿說’是古希臘美學的普遍原則,亞里士多德以模仿的基礎建立起的《詩學》體系,在歐洲雄霸了兩千年。而‘表現說’則成為中國先秦美學的核心,‘言志’、‘緣情’是我國詩論重視表現的最早見解,在情與理的統一中,將‘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作為最高境界。”③
作為寫實主義風格的水彩畫,主要通過明暗處理與焦點透視來得以具體體現。通過光影與明暗的不同,通過近大遠小成比例的焦點透視法,來加強其真實感。
d.色彩的獨特性
水彩畫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它色彩的獨特性上。正如馬克思所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④水彩一的靈魂是水彩,它是用膠水和顏料等調制而成的,作畫時用水溶解于紙上,利用畫板的白地與水分互相滲透等條件,表現出透明感,具有輕快、濕潤等特殊效果。既不同于油畫的油質色彩,也不同于水粉畫的用水調合的方法。一言以蔽之,水彩畫色彩的獨特性,就在于它具有“水彩味”。
注釋:
①②轉引陳兆金主編:《藝術鑒賞學導論》第321頁,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7版。
篇2
淺析莫言《檀香刑》的摹聲藝術
莫言是我國文壇優秀的作家,他多年來專注于民間創作,將讀者引入到屬于他的小說世界中。莫言憑借自己高超的寫作技術和想象力,融入了人生哲理和經驗,用狂放的語言把讀者帶進他的思想世界中,引發讀者的靈魂和小說一起震動,進而發出內心的共鳴。《檀香刑》是莫言具有代表性的長篇小說,其寫作風格和語言風格獨樹一幟,是一部屬于聲音的小說,其不僅宣示了莫言的寫作態度,同時也是捍衛自己語言風格的代表作品,是一種全新的突破和嘗試。
1、《檀香刑》與摹聲藝術
摹聲辭格是寫作中重要的語言體現形式,是文學作品中,體現人物內心的重要表達方式。摹聲就是對世界聲音進行模仿,通常應用于口語中,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并不廣泛,即使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也基本出現在民間作品中。莫言在談到《檀香刑》的創作初衷,坦言是因為聲音。研究《檀香刑》中的摹聲藝術,有助于對我國修辭手法的研究,同時還有利于摹聲對文學意義的啟發。在小說《檀香刑》中,聲音不斷穿插在每章節的題目中,從孫丙說戲、錢丁恨聲以及趙甲狂言中可以看出聲音是整部小說的主線。畫面是對聲音引發的聯想,是對聲音的注解和補充,聲音是人類最初的器官體現,語言也源于聲音,是從口語慢慢演化為語言,莫言通過大量的摹聲詞,在整部小說中勾勒出想要的聽覺效果,對畫面進行注解和補充,遵照了人類體驗的順序,為讀者更好的感受小說提供了幫助,并且通過聲音向畫面完成過渡,也是摹聲表達效果的關鍵。
摹聲辭格主要分為兩種:第一是直接描寫事物的聲音;第二是描寫對聲音的感覺,體現情節當時的氣氛。在《檀香刑》中,摹聲主要的表現方式有表達感受的擬聲以及直接描寫聲音的擬聲。
2、《檀香刑》的客觀擬聲
客觀擬聲主要根據不同的摹聲對象,分為客觀擬人和客觀擬物。
2.1客觀擬人
“他呼哧呼哧喘著氣;嗤嗤地冷笑;齊刷刷地跪;磕得嘣嘣響。”在這幾處聲音的描寫中,有喘氣的聲音、有冷笑的聲音,還有磕頭的聲音。通過喘氣的聲音,表現了公爹打水很吃力的畫面;通過冷笑的聲音,還原了媚娘憤怒的心理,雖然媚娘沒有看見守衛的表情,但是通過聲音卻聽出了忘恩負義,同時也使讀者深刻感受到守衛的小人心理;通過叫花子磕頭的聲音,將幾人的忠誠跪拜充分的展示給讀者,這幾個頭是拜給孫丙的,不是簡單的英雄主義式的崇拜,而是社會底層貧苦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堅持抗爭的決心。《檀香刑》通過對這些具體聲音的描寫,勾勒出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和當時風起云涌的時代背景。將聲音注入到畫面中,也可以使讀者更容易走進莫言的小說世界中,而不感到乏味和單調。
2.2客觀擬物
析聲“梆梆”,鑼聲“當當”;嘎啦啦,嘎啦啦,嘎啦啦;呼呼地帶著風;“啪啪”撞得梁頭響。在這幾處描寫中,莫言通過大量的擬聲詞來體現客觀事物的聲音,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事物的旋律和生動,仿佛親身置于情節中一樣。上述幾個范例都是模仿事物具體的聲音,“啪啪”、“豁朗豁朗”、“梆梆”、“當當”等,都是事物可以傳遞給人們的聲音,莫言利用這些耳熟能詳的聲音,根據場景的不同進行合理安排,反映了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讓人物的形象得到豐富。
鐵環聲音“豁朗豁朗”以及“呼呼”風聲和“嘎啦啦”的響聲,可以讓讀者體會到高空帶來的涼意,讓讀者身臨其境;“啪啪”的蝙蝠撞梁的聲音,可以將讀者帶入到當時漆黑的場景中,而刺耳的撞梁聲將安靜的畫面襯托的十分生動。
3、《檀香刑》的主觀擬聲
聲音不僅僅要遵照其原本的面貌,在特殊的情節中,將聲音面貌變得有些模糊,可以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檀香刑》中,很多擬聲詞經過莫言的改造,變成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并且將這種藝術形式傳遞給讀者。
3.1主觀擬物
“嗚嗚地怪叫;那些肥豬在圈里汪汪;對著我嗚嗚地嚎叫。” 嗚嗚的怪叫體現了惡狗對趙甲的害怕,也體現了趙甲的性格,以及給人一種震懾力;那些肥豬在圈里汪汪,莫言將豬和狗的聲音進行了置換,這種摹聲描寫突出了當時情節下的人物心理變化,孫丙即將行刑,媚娘心煩意亂,在這種情節下,豬狗都開始為孫丙擔心,莫言通過媚娘對動物聲音奇特的感受,向讀者展現了在這種情節下,連動物的叫聲都變得光怪陸離,體現了媚娘對孫丙的感情以及對行刑的害怕。
3.2主觀擬人
莫言不僅對動物的聲音進行了明顯的改變,同時,還在特殊情節下,根據人物的需求,摹寫了很多聲音,這種具有民間特色的手法為《檀香刑》增色很多。
眼睛本來是不能發出任何聲音中,但是在《檀香刑》中,皇帝的眼睛卻發出“唆唆”的聲音,莫言為眼睛加入了聲音,使小說更具有傳奇色彩以及魔幻色彩。趙甲在陳述自己經歷的情節中,莫言也加入了大量的聲音效果,仿佛趙甲真的聽到自己強大的聲音,而這些聲音為自己后來成為一名出色的劊子手打下基礎,讓小說充滿了魔化主義。
4、摹聲修辭效果
4.1形象性
摹聲作為常用的修辭手段,在文學作品中合理的運用可以增加表達內容的形象性。莫言的《檀香刑》為讀者呈現了豐富多樣的聲音世界,讀者通過文中聲音的描述,可以想象到人物的性格、動作以及事物的變化,在腦中映射出相應的場景和意境,不僅可以看到人物的動作,還可以聽到人物的動作,加強人物和情景的立體感和畫面感,實現聞聲見形、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的修辭效果。
4.2簡潔性
簡單的摹聲辭格可以傳遞莫言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內心世界。《檀香刑》中,有很多單純由摹聲組成的句子和詞組,沒有事物的直接描寫,而是通過聲音呈現給讀者,單純的摹聲可以十分形象的描述復雜的場景或者動作,帶給讀者形象的感受,簡潔的語言聲音充分傳遞了豐富的內容。
4.3音樂性
在我國漢語中,聲調以及聲母可以使語言變得韻律和諧、高低有致。摹聲詞主要描寫人物和事物,恰當地運用可以賦予語言音樂性。重疊的摹聲詞不僅增強了閱讀效果,還使音節變得悅耳動聽,實現音樂之美,讓語言婉轉回環,如同動聽的回聲一樣,縈繞在讀者的耳邊。
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很多句子像戲曲的臺詞一樣,具有很強的韻律性和音樂性,莫言也大量地運用了韻文,通過疊音形成押韻,進而加強語言的韻律和節奏。莫言通過摹聲藝術的形式,體現了語言的不拘一格、天馬行空,文章不再是只由文字勾勒出的畫面,而是一副有畫面、有聲音的魔幻卷軸,給讀者以不同感官的享受。
篇3
(一)內容比較。近年來,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有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在教育內容方面,有著本質性的改革,轉變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形態。當前,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以實時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與法制教育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國人文素質教育的總基調。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上相比日本而言,缺點主要體現在:1.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雖有,但缺乏一定量的精品課程;2.人文素質教育的開設熱情雖高,但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隨意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實際的組織開展中缺乏良好的主觀能動性;3.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設置雖多,但仍不夠成熟,仍需要不斷地優化教育內容。例如,在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內容仍以“文史哲”為主體模式。即,將人文素質教育氛圍“文”“史”“哲”,并作為核心課程與必修課程。這雖然強化人文素質教育的廣度,但缺乏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顯著氣息,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與日本相比,雖然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比較單一,但兩者的立足點與出發點是一致的,即依托完備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實現對設計藝術人才的全面培養,以更好的切合專業教育的需求。
(二)方法比較。不可否認,中日在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較大共性。但兩國之間又表現在各自特有的優勢。在日本,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方法多樣化,強調開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質教育的新發展。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缺點明顯:1.人文素質教育強制性納入課程體系,并缺乏相應的機制與措施,確保人文素質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后的有效開展;2.人文素質教育方法單一,與實際的教學需求脫節。尤其是設計藝術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及知識結構不吻合,進而難以實現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所以,我國設計藝術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首要任務就是逐步優化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在構建有效專業教育的同時,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鑒經驗,大力推進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
通過中日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在教育地位、內容及方法上的比較分析,可以客觀地說,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在近幾年的改革發展中,優劣并存、喜憂參半。因此,我國應借鑒日本的優良做法,大力推進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新發展。筆者認為,我國需要轉變思想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優化設計藝術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結構、教育方法等,從本質上推動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實現對設計藝術人才的綜合培養。
(一)轉變人文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夯實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國應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在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傳工作,讓師生真切的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所具有的價值;其次,人文素質教育不僅需要在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有所體現,而且需要在國家教育的政策方針中有所體現。以法律法規的方式將人文素質教育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再次,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落實人文素質教育。高校應設置完善的課程體系、編制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在專業教育教學活動旨在,并夯實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優先地位;最后,引導師生正確認識人文素質教育與設計藝術專業的內在聯系,在思想行為上認可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與內涵,進而提高師生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
(二)優化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結構,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并表現出顯著的國家特色。對此,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結構的優化,應切實做好:1.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意志的同時,對已有的課程內容結構進行合理的編排,如近現代史綱要、思修、毛概四門基礎課程;2.立足于自身的辦學特色,整合設計藝術的專業設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的合理性,加強綜合人文科學的教學。首先,強化哲學、美學、心理學等多種知識的人文素質教育,并納入考核體系之中;其次,加強設計藝術基礎性課程教學;再次,拓展實踐教學內容,加強社會實踐教學;3.規范并壓縮已有的課程體系,尤其是對于一些課程內容,應進行精簡以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并且,教育內容結構以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專業發展規律,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三)改革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方法,構建有效教學。首先,我國人文素質教育在納入課程體系的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性。這就強調,我國應進一步研究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性質及特點,提高其在納入課程體系過程中的科學性;其次,著力提高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方法的科學性;1.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尤其是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形成現代化的新型教學方法;3.基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構建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
三、結語
篇4
一、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1.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
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傳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特征。從表面上看,民間美術似乎與現代藝術設計沒有太多關系,但實際上,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所體現的人性化設計以及和諧思想與現代藝術設計在本質上是吻合的。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形式多樣,造型方式豐富多彩,給人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從而進一步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時,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與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一致的,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
2.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把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理念應用到現代藝術的作品中,要符合我國人民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特點。如我國民間美術中的剪紙藝術和中國結的編制藝術,它們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就有很多體現。民間剪紙藝術被應用于不少品牌包裝和平面設計中,體現了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的優美之處。如,中國結在中國聯通標志中的應用就充分體現了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與現代藝術設計的結合。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與現代藝術設計的結合是時展趨勢,為現代藝術設計帶來了美的感受,促進了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也充分繼承了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文明發展的成果,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為現代藝術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1.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
我國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往往具有獨特的含義,具有深刻的意蘊。民間美術色彩的象征意義是特定的,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理念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民間,色彩的搭配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反映出文化內涵。如紅色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大吉大利的祥瑞之兆,能夠給人們帶來福氣和運氣。民間美術色彩的運用都是積極的、熱烈的、奔放的,這與勞動人民的心態有很大的關聯。民間藝術作品的整體感情基調都是積極向上的,那種沒有活力的作品十分少見。如,在民間藝術品中最為常見的年畫就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民間美術所體現出來的藝術色彩與生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相關的。
2.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所體現的特定的文化內涵與社會背景是有其規律可循的。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隨意性,現代設計中應該加入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使設計作品更具藝術感與色彩美。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所體現的文化底蘊也是現代藝術設計中應該大力推廣的內容,如果民間藝術色彩能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可以深刻地體現出民間的文化底蘊,并得到人們的認可。除此之外,要想把民間美術的藝術色彩應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中,還應該把現代藝術設計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創造出風格獨特的作品,使現代藝術設計充滿文化內涵與色彩特色。
結語
篇5
“T”型藝術人才的必要性
藝術教育與其他門類教育有著顯著的區別,更加注重受眾自身對藝術的感受,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學生在學習教師教授的內容的同時,也可以自己嘗試探索新的藝術形式、表現方式,創造新的藝術成果。
創造新的藝術成果并非易事,不僅要考慮與藝術成果相關的專業內容、形式,還要考慮藝術成果的受眾,即藝術成果面向的目標群體,甚至延伸至藝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等。要實現這些僅憑專業的藝術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專業知識、能力,也需要熟悉社會、經濟、文化、管理、媒體等,這樣才能將最初的構想轉化為藝術成果。
以一場畢業晚會演出為例,學生需要具備舞蹈、音樂、表演等專業知識、技能,為觀眾呈現優美的表演內容,帶來美的享受。同時,學生也需要掌握晚會策劃、組織的相關知識,了解畢業晚會的組織流程,通過制訂可行的演出計劃、主題,組織節目內容、排練,獲取外界贊助支持,聯系媒體宣傳等保障晚會的順利籌備。在安排一場畢業晚會的人員組成時也需要有人員管理的知識,從主持人、演出人員到服務人員、禮儀人員等,都需要合理的安排和統籌,根據每位演出成員的素質特點安排合適的活動內容,調動晚會參與成員的積極性,讓集體的力量得以最大化。
由此可見,“T”型知識對于接受藝術教育的學生有著非凡的意義,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藝術知識、拓展專業深度,更能提升學生從事藝術實踐、創新的綜合知識及能力,增強學生對未來所從事的藝術事業的適應性,創造出滿足社會、大眾不同需求的藝術成果。
“T”型藝術人才的知識構建
上文闡釋了“T”型知識結構的內涵,以及“T”型藝術人才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培養“T”型藝術人才的途徑關鍵在于藝術人才的知識構建,形成屬于藝術人才的“T”型知識結構,其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1.專業延伸
專業延伸要求藝術人才在學好自己本專業時先聚焦、后融合。聚焦,是指關注專業上的特定領域、方向,形成這一方面的專長。以書法學習為例,書法專業學生在較長一段時間的學習中堅持練習一種字體,例如楷體,這樣能幫助專業學生深入掌握楷體這一書寫方式的特點,形成深刻的認識。融合,指綜合、借鑒,將其他藝術形式的內容、形式、方法等融合到自己學習的專業內容中,增加自己專業內容的深度。例如,在舞蹈表演的基礎上將昆曲融合其中,形成“昆舞”這一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2.綜合拓展
專業延伸是增強專業學習深度,是藝術人才知識構建的堅實基礎。綜合拓展則是增加藝術人才對專業知識相關的知識學習,構建更加有利于專業知識發揮作用、保障藝術創新順利進行的知識結構。
藝術政策,是指藝術活動開展所處的環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對藝術活動、經營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稅法、環境保護法以及外貿法規等,政治、法律環境實際上是和經濟環境密不可分的一組因素。在從事藝術活動、經營前,要了解政府了哪些對藝術活動、經營等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如,研究國家的稅法、反壟斷法以及取消某些管制的趨勢,同時了解與企業相關的一些國際貿易規則、知識產權法規、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等。這有利于藝術人才認清自己從事藝術活動所處的社會法制環境,遵守法律法規,明確自己從事藝術活動的責任與權益。
營商思維,是指藝術活動所處的經濟環境,以及藝術活動可能產生更大價值的營商渠道。從事藝術活動,不僅需要考慮消費對象的基本狀況,包括消費水平、目標群體數量等,還要考慮藝術活動的商業模式,從藝術活動的組織、宣傳、開展到盈利可能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以演唱會為例,演唱會要考慮面向的群體,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所在的城市、地區,該地區的消費水平,演唱會門票的價格,宣傳的途徑;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定的商業知識來支撐,保證演唱會活動的順利進行。
文化素養,是指基本了解社會成員的民族特征、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教育水平以及風俗習慣等因素,為藝術創新提供不竭的源泉。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它們常常具有高度的持續性,這些價值觀和文化傳統是歷史的沉淀,通過家庭繁衍和社會教育而傳播延續,因此具有相當的穩定性。藝術人才應關注某個國家的核心文化內容,了解其主流文化傾向,并以此為基礎創作符合大眾文化口味的藝術形式。以國粹“京劇”為例,很多中國人喜愛京劇,京劇從人物的裝束、唱腔到表演,都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展現了大多數人的審美趣味。同時,每一種文化也有亞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們由有共同語言、共同價值觀念體系及共同生活經驗或生活環境的群體構成,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社會態度、愛好和行為,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市場需求和不同的消費行為。藝術人才了解亞文化,能夠增加對文化差異性的理解,創造出獨特風格的藝術成果。“草根”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些歌手將親身經歷藝術化表現,自編、自演形成代表基層大眾的藝術形式。
技術趨勢,指那些引起革命性變化的發明,包括與藝術活動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發展趨勢以及應用前景。以日用照明產品設計為例,通過關注新的照明技術,如OLED技術,將OLED厚度小、抗震性好、耐低溫等優點應用到燈具設計中,制作適合冷藏車、冷凍室等空間的照明設備。總之,藝術人才的“T”型知識建構,需要學生增強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通過聚焦、融合提升專業知識儲備;同時,通過關注藝術政策、鍛煉營商思維、培養文化素養、了解與藝術相關的技術趨勢拓展知識的廣度,成為兼具廣度和深度的“T”型藝術人才。
篇6
論文關鍵詞:中國當代水彩畫的取向
(一)文化本土化、道路民族化
1.立足本土文化
古語云“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因為以小觀大,世界文明是由各具特色的本土文明組成的;但還應該懂得“只有世界的才是本土的”,因為以大觀小,沒有跨文明的全球意識,就不能篩選、優化、提升本土文明。所以當今的本土文明應該是“全球背景的新‘再本土’”。[1]藝術本土化要建立在了解世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意識之上結合積累在個體身上的文化心理和審美心理創造出來。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水彩當從世界的角度來表現中國文化精神。他絕對不是水彩相貌的“中國畫”,而是獨有中國氣派的、開放的、貫通中西當代文化的產物。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中講變化,在變化中求創造。要把主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與主導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觀和理想有機結合起來。
2.體現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在《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民族性,指作家,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化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
中國當代水彩畫只有具備了民族性,才能從世界性范圍內的水彩行列中獲得一席地位。水彩畫無論走到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要強調民族文化的發揚、發揮語言特色的。水彩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象油畫一樣的色彩表現力又具備中國水墨畫的自然韻味。這是任何畫種都無法取代的。
(二)語言創新化、風格多樣化
風格越是獨特,藝術觀點也就越是顯得明確。水彩畫的語言包含了情感的交融、松動的用筆、把主觀的意念融入到客觀的思想中。各種不同薄厚的水彩紙所產生的變幻的效果有所不同,帶有創新性的水彩作品使水彩畫語言帶來生動美,節奏美文學藝術論文,流動美。畫面中諸多因素都要綜合起來應用,有造型、氣韻、力度和情感等。應去嘗試新的材料、符號語匯,充分關注色彩、材質、造型自身的表現性和直觀性。梵高就是利用他的藝術天賦,運用輕快的色彩語言,抒發著靈魂最深處的傷痛感情,由此引起共鳴震撼人心。他自己曾經表明“‘畫畫不是畫物體的原狀……而是根據畫家對事物的感受來畫論文提綱格式。’又說:‘是的’,‘不真實’但比死板的事實更加真實。”
(三)觀念更新化、題材變革化
重復自己不經意,否定自己不容易。觀念更新化的水彩絕不是中國畫式的水彩,是構成,是取舍,是繪畫的型與型的關系。要畫出別人所沒有見過和超越大眾的普通視覺和手法。觀念更新化的水彩是表現基本的顯著的特征,比實物所表現的更完全更清楚。[2]中國當代水彩破繭而出需要觀念的變化來進行推動。現代藝術是革新美學,當代藝術是革新思想觀念。只有各式不同形態的風格能體現不同的思想觀念帶來的不同社會反映。水彩的題材選擇十分廣泛,最至關重要的乃是功力和眼力不夠。像王肇民老先生說過:“我認為創作有三個起碼的標準:(1)在內容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2)在形式上有時代氣息和自己的風格;(3)畫得比現實更高、更美、更有社會意義。[3]
(四)理論體系化、思維時代化
1.理論體系化
當任何一種藝術門類的實踐從自然地狀態逐漸走向自覺的狀態時,就到了立論的時候了,這就必須要有相應支持的理論作為支撐,歷史上很多文藝高峰期總是有正確先進的理論為之做奠基。
“宗白華看來,作為審美對象的‘美’,其所具有的客觀存在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主觀動機或目的為轉移的;審美活動的主體絕不可能僅只在自己心里去尋找這個‘美’的對象‘事實’,因為‘如果沒有客觀存在著美,人們做夢也不想研究美學,國家也不能提倡美育,設立美術館。”,[4]藝術家所持有的美的感受和美的取向不單來自于本身主觀意識,也來自于理論的支撐和導航,當代水彩畫之所以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停滯不前,理論體系不夠健全是重要原因。
2.思維時代化
一位具有時代思維的藝術家,除了要有深刻而真實的個性體驗以及獨特的藝術語言外,也必定能通過某種過人的藝術敏感捕捉到個人與時代,傳統與變化,主體語言和個性表達之間的深刻而微妙的關系。杜威認為“思維,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認識世界與反映世界的能力,它是人類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獲得的。從藝術形成學角度來看文學藝術論文,勞動既創造了人類,也創造了藝術。”[5]
結論
小境界只能娛人耳目,大境界能夠震撼心靈。雖然中國水彩畫起步較晚,但是中國獨有的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靈感和空間。需要我們去粗取精,西畫中用,站在時代語境下,發揮我們長處和創造潛能,創造出符合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多元化的藝術佳作。
[1] 翟墨著,《融創時代·當代藝術手記》,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第1頁。
[2]《藝術的歷程》貢布里希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7頁[3]王肇民著,《畫語拾零》,湖南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第6頁
[4] 葛路、克地《中國藝術神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8
[5] 戴維.杜威《當代藝術家水彩畫材料與技法》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IPg
篇7
民族藝術是指某一民族為了表達美而進行的行為或創作的事物,其形式是非常多樣化的,包括繪畫、雕塑、皮影、音樂、陶瓷、舞蹈、服飾等,具有意味性、時代性、民族性。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民族藝術能夠體現一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反映現實生活、民族風格和氣派。文中所說的民族藝術是指能夠與現代綜合材料相結合的有形事物,如繪畫、雕塑等。民族藝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要批判地繼承、改造舊的藝術形式,用現代技術手段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民族藝術品。
二、現代綜合材料的工藝表現
1.當代綜合材料的材料屬性及工藝
(1)金屬材料的運用金屬材料包括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兩種,常見的鋼、鐵等屬于黑色金屬,而銅、鋁等則屬于有色金屬。金屬材料的質地剛硬、表面光滑,有一定的光澤感和反射力,給人以冰冷的感覺。其具有耐磨、耐高溫、韌度強等性能,藝術創作者能夠根據金屬材料較強的變形能力設計出形狀各異的藝術品,或制造不同的肌理影響金屬材料的反光效果,形成個性化的視覺效果。現代冶煉技術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提升,焊接、鍛造、鑄造等金屬材料加工技術,也創造性地應用到了藝術品的創作中。同時,在宣揚環保的今天,更加提倡把廢舊的金屬材料“變廢為寶”,創作成有價值的工藝品。以金屬為材料還有一大優勢:金屬材料具有抗氧化、耐腐蝕的特點,制成的藝術品能夠保藏較長的時間。
(2)軟材料的運用所謂軟材料就是指質地柔軟的材料,包括天然與人造兩種,天然的軟材料包括羽毛、棉、麻、毛發等,散發出一種天然之美,在藝術作品中能夠流露出真實淳樸的感覺。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新材料應運而生,其豐富多樣性使軟材料呈現出新異的效果,也使軟材料藝術向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軟材料的特殊質地能夠實現金屬材料所不能做到的編織效果,通過編、織、盤、捻、連等方式,其編織方式會產生獨特的編織肌理,如精細、平整、粗獷、立體,形成了軟材料特有的魅力。另外,軟材料在觸覺上也不同于金屬材料,柔軟、天然的觸感回歸了原始之美。
(3)有機高分子材料的運用有機高分子材料是現代綜合材料的代表,是一種新型的化學材料,包括樹脂、有機玻璃、合成橡膠、塑料、合成纖維等。合成硅膠可以用來翻制模具。樹脂和有機玻璃都具有透明性強、堅硬、光滑、抗腐蝕的特點,在一定的溫度下,藝術創作者可以根據需要將其進行變形處理。2.在藝術品中對現成品材料的利用現代綜合材料還包括現成品材料,也是對環保思想的發揚。現成品材料包括刀、叉、盤等日常生活用品,螺絲、螺帽等工業用品,電腦零件等高科技產品,等等。現成品材料的特點是已經經過人工制造,并且具有一定的色彩、質地、形態。奇思妙想、巧妙運用是藝術語言中最強有力的表達形式。現代綜合材料變化多樣,創作者在充分熟悉了材料的性能、特征、制作工藝后,方可著手創作。材料本身是粗糙、質樸的,但是藝術家把材料與思想完美結合,就能夠體現出材料的質感美,作品承載著創作者的內心情感。
三、民族藝術與現代綜合材料的融合
材料的特性就是人們通過感官系統對材料質感形成的綜合印象,不同的材料給人的心理感受也不盡相同。材料的基本屬性是物理特性和心理感受。綜合材料與中華民族藝術的結合使民族藝術的色彩美感、質地、肌力、光澤上都得到了新的提升。這樣的民族藝術的表現形式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視覺審美體驗,以一種創新的形式重新體現了民族藝術的文化內涵。綜合材料與傳統材料的差異化形成了人們感官上的個性化,促進民族藝術以更豐富的表達形式調動和感染接受者。
1.色彩美感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中色彩是最能表達感情變化和最具有沖擊力的元素,民族藝術中紅色代表熱情,白色代表純潔,黑色代表神秘。材料是藝術創作中色彩的載體,分為自然顏色的材料和人工顏色的材料。傳統民族藝術通常以純天然物質作為材料,而綜合材料的色彩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實現純天然物質所不能表現的顏色,更為豐富、更具有沖擊力。
2.質地美感材料的質地美是給人們的另一種直觀的視覺感受,包括材料本身的軟硬程度、輕重程度、干濕、粗細等。傳統民族藝術經常使用的木質材料給人們帶來一種光澤暗淡、紋理雜亂的感覺,而金屬質材料則給人帶來一種冰冷、強反光性的感受。一些現代綜合材料可能看起來是輕柔、飄逸的,但
3.肌理美感肌理是指因材質不同而在材料表面上形成的不同紋理結構。傳統民族藝術中的純天然材質肌理比較單一,如樹木表皮粗糙的紋理、石頭光滑的肌理等。民族藝術創作要合理選擇、創造和運用現代綜合材料、工藝手法,創造出新的肌理,將天然肌理與人工肌理結合運用。
4.光澤美感將光投射在一件藝術品的不同面上會產生高光和投影,呈現一系列色調明暗的變化,從而產生光澤美感,也使得藝術品極富空間感。光可以使藝術品產生一種神秘感,能夠增強或阻礙人們的感知。失敗的光線處理會使藝術品變得模糊、失去視覺沖擊力,而成功的光線即使照在簡單的藝術品上,也能增加它的吸引力。現代綜合材料的魅力就是能夠將光線隱藏于藝術品之中,令光線本身成為一種雕塑媒介,使民族藝術富有更多變的光澤美感。
5.心理美感心理美感是指人們對材料的顏色、質地、形態、肌理、內涵、光澤等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人們常常根據以上的直觀信息感受藝術品,如,陶瓷是高雅的,皮革是手工的,布料是溫暖的,塑料是輕巧,等等。在實際的民族藝術創作中,可以建立傳統材料與現代綜合材料性能的不同組合,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并接收材料,產生更豐富的心理感受。藝術創造本身是具有偶然性的,甚至是在偶然效果的刺激下創造出來的,但這也是其魅力所在。所以,現代綜合材料在民族藝術中的應用必然會帶來獨特的心理美感,使材料成為藝術品的內在精神語言,提高其藝術價值。
6.形式美感民族藝術遵循形式美的表現規則,材料的表現形式與民族藝術的完美結合、高度和諧統一,形成了藝術品的表現力。創作者進行創作時,首先要理解形式美,然后再進行開放性和創新性的創造。在運用現代綜合材料時,要注意雖然其表現形態變化多樣,但是最終要達到和諧的效果。和諧之中也存在差異,形成對比、非對稱美,最終達到視覺上的均衡。
篇8
1.藝術類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完善。藝術類人才培養目標是決定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條件,目標的確立對于藝術類人才培養的課程內容和組織構建具有決定作用,是評估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2]。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否準確是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完成。現階段我國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從研究型辦學定位逐漸向應用型辦學定位轉變,然而我國當前的許多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卻沒有跟上這一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目標革新的轉變趨勢,他們仍然使用傳統落后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研究型、精英型、知識型藝術人才宗旨,沒有考慮到人才多樣化的培養需求,忽視了學校在市場經濟和社會就業中的重要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研究型、知識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占據絕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市場。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轉型驅使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社會人力資源市場對學生的素質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迫切需求高素質、高技能兼備的創新型人才,尤其需要藝術類多樣化人才。根據有關數據調查顯示,許多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始終沿用“教師、教材、課堂”三點一線的培養模式,藝術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重理論輕實踐。比如動漫設計專業的課程中,課程內容主要以美術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技巧、美術繪畫能力、美術鑒賞能力為主,而忽視應用能力的培養。
2.藝術類人才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手段單一。民營本科院校仍然采用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教師、教材、課堂”三點一線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占據統治地位,藝術類課程內容所體現的創新力度有限,絕大部分知識和案例停留在以往的基礎上,舊的教學案例不能緊跟瞬息萬變的時代變化。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的教學思想僵化、循規蹈矩,在人才培養行為上亦步亦趨、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沒有完全認清當前市場經濟價值規律和競爭壓力,對待一些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敢嘗試,總是畏首畏尾,導致藝術類人才培養仍然處于原地踏步狀態,與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現狀嚴重不協調。雖然當前藝術類院校教材吸收了前人優秀的文化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對前人人文社科成果的深度挖掘,沒有將精神文化成果中的文化底蘊和創新求是的精神反映出來。此外在教學手段上,沿用傳統的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沒有將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合理地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這種滯后單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3.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教學資源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與一般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它的辦學工作和內部管理完全是按照民營機制運行的,民營院校與一般市場企業一樣實行獨立法人、獨立場地、獨立教學、獨立財務、自主招生,民營院校的辦學經費一般從學生的學費中獲得,而公辦高等院校的辦學經費除了有學生的學費,還有來自國家的財政教育支出。因此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辦學經費上呈現短缺問題,從而導致藝術類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此外藝術類專業由于專業性質的實踐性較強的特點,耗材嚴重,多實行小班化教學,與文理科學生相比,教育經費往往要高出一倍。加之隨著學生擴招后,學校的教育經費投入變得越來越捉襟見肘,教育資源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學生數量。
4.藝術類人才培養空間受限,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現階段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教學空間上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比如動漫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動畫設計在當前藝術專業中是新興專業,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基礎繪畫能力,培養學生二維、三維繪畫技術的操縱能力,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專業知識和繪畫技巧外,計算機繪圖操作技術也是一項重點培養項目。教師僅僅把教學地點設置在室內教學,極少開展戶外寫生、校外進企實習等活動,導致動畫設計專業人才沒有實踐平臺和實踐機會,對于社會市場經濟中的動畫設計動態無法準確定位和把控,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創新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這也是阻礙藝術類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的關鍵。
二、加強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策略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藝術課程建設。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的重點在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而課程體系的完善是應用型人才培養必經之路。首先,重新整合和規劃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動畫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而言,除了培養學生的思政道德水平、社交技能、思辨能力之外,還要講人才培養目標重點放在技能培訓上,將技能培養目標細分到各個課程當中,貫徹落實到日常的教學計劃之中。動畫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重點在于人物造型設計、動畫場景設計兩個方面,要求學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美術專業知識和繪畫技巧,還要具備計算機繪圖操作技術。其次,完善藝術課程體系建設。以某民營本科院校的動畫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為了,它采用了“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有思政與美術教育基礎知識課程、動畫設計專業技能教育平臺、動畫設計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構成,這種課程體系設置改革了以往的動畫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的落后模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著重強調了知識的創新性和應用性,
2.革新教學觀念,靈活運用教學手段。觀念革新是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理念創新的前提條件,只有思想上跟上了時代的步伐,那么學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就會按部就班地一一實現。針對民營本科院校仍然采用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問題,民營本科院校要成功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打破“教師、教材、課堂”三點一線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藝術類課程內容創新力度。因此學校要改變以往畏首畏尾的發展觀念,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性。針對教學手段單一問題,藝術類學校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多采用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創建自主探究和實踐創新的課堂情境和學習氛圍,尤其是對于動畫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繪畫技能和對人物場景的把控能力要求學生擁有熟練的繪畫技巧和扎實的基礎知識,因此課外閱讀和名家作品欣賞非常重要。同時教師要適當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布置設計任務和團隊調研作業,采用開放式、多元化的成績評估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合理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設備,在課堂上多展示一些與動漫設計相關的新型案例,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3.加大藝術類教學經費投入,構建高素質高技能的師資隊伍。針對當前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教育經費短缺問題,學校可以通過拓寬辦學經費的籌集來源,比如加強與政府教育部門的聯動合作,爭取獲得國家教育部的教育財政補貼。又比如加強校企合作,學校為企業輸送藝術專業人才,而企業為學校的教學資源做出相應的投資,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藝術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要確保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教師是根本。針對當前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首先,構建開放多元化的人才引進體系。在招聘藝術類教師時既要考慮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還要注重教師的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職業道德素質等,重在引進“雙師型”教育人才。二是構建完善的教學考核機制。教師的薪資獎勵、職稱評定等與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業績、科研成果、指導學生獲獎等掛鉤。
4.構建校外實踐課堂,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藝術類學生除了課堂時間外,還擁有充足的課余時間,而充分利用這部分時間創建校外實踐學習課堂,能夠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先,學校加強與社會企業的聯動合作,為藝術類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習平臺,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其次,學校可以舉辦一系列的科研訓練、作品展覽、創業實踐等,比如動漫作品展、美術交流會、戶外寫生、校外采風等活動。
三、結束語
篇9
現如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隊伍也不斷擴大。教育人才數量的提高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反應出了教育人才在質量上的不足。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與多元化,要求著教育人才需要具備符合時展的相應素質:既要擁有廣闊深厚的知識基礎,還要具有合作、開放、靈活多變的適應性;不僅要具備運用知識服務實際的能力,還要具有高瞻遠矚、不斷前進、銳意創新的思想與底蘊。這便要求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改革,以符合市場與社會的多變需求。
二、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供求關系解析
1、從“供”的角度看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
教師的職責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對教師的培養更應注重對其“能力”的形成。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能力與素質便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而對社會藝術教育者的培養以及應當形成什么樣的能力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不難看出,當代社會對于藝術教育者素質的要求,已經不只局限于知識的底蘊和個人的能力兩個方面,良好的溝通能力、完善的人格修養、相應的領導能力與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對于教師可持續的研究能力培養都已經提升到研究的范疇內,這些都迫切的要求學校傳統教育模式為此進行相應的改變。培養全面而完善的社會藝術教育者,是教育改革的任務之一,也是當代社會的需要。學校作為教育者主要輸出地,對整個社會藝術教育市場應當有一個正確而清醒的認識。培養什么樣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以及如何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歐美等西方國家近百年的現代教育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借鑒與警示。各國優秀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為中國的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些可行的道路。以美國為例,就創新性與個性發展而言,美國的藝術教育在此方面十分完善。美國的學校同樣十分重視藝術教育,他們認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與中國不同,美國藝術教育不單單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藝術家,而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更多地是為了培養人的創造性。加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等國家立法的支撐,使藝術教育在美國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教育環境與人的個性發展,催生出較為完善的社會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這對我國目前實施的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而在歐洲,如德國,藝術教育則是另外一種模式。德國的藝術教育十分發達,但專業分類并不十分具體與明細化。以美術專業為例,只有自由藝術、視覺溝通、產品造型與藝術理論四個門類。德國藝術教育的特點在于自由,不要求學生死守規則,每個專業的課程都是開放的供學生自由選擇。而對其藝術創作的要求也是不要學術化,要體現個性與思想。另一方面德國的藝術教育要求思路的改變與拓展,認為全面的能力才是一個藝術教育者所應具備的素質。與國內強調專業性相比,這種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更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從而適應社會,為藝術的大眾化奠定道路。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藝術教育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日本的藝術教育水平也處于世界前列,特別是與美術相關的動漫產業,也是日本的第三大產業,已有2000億日元的規模。日本藝術教育的最大特點在于注重實用性,注重“創意功夫”培養的教育觀念。與中國一樣,同受東方思想的影響,日本的藝術教育在保留自身的同時,也吸取了一定的西方教育思想并將其融合,做到了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共存。綜上來看,國外先進的藝術教育思想,對當今中國的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培養什么樣的藝術教育人才,讓人才形成什么樣的能力,這都是應當考慮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注重藝術教育人才的個性與創新發展,培養專業能力的同時兼顧其全面發展,關注專業培養的實用性,形成科學正確的能力觀等,都是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所應做到的。
2、從“求”的角度看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社會藝術教育也應該符合市場需求。在改變自身條件的同時,不斷迎合復雜多變的社會與市場需求,以增加其核心競爭力。市場需要什么樣的藝術教育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單一注重其應試能力的培養。只有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促成人才的合理就業,保證教育機構的持續人才輸出,真正做到供求關系平衡,實現其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藝術教育機構,其人才在符合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其全面能力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社會需要專業能力強且全面的藝術教育人才,同時也注重其思想道德素養,只有培養出全面的實用性教育人才,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中立于不敗境地。當代社會,藝術教育已經越來越社會化、大眾化、普及化。被教育者往往需求的并不是單純的藝術素養的提高,而是提升自身修養與陶冶情操,或是對自身人力資源的一種投資。面對這一部分受眾,藝術教育便不能以傳統的主觀經驗教學來進行。由因材施教到因“需”施教的轉變,注重文藝培養與商業價值的有機統一,這也是社會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三、市場導向界圍下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供求關系愿景
1、通才與專才的辯證關系
社會需要的人才能力觀是專才還是通才,這是時下十分熱門的話題。筆者認為,社會需要全面的人才,但這并不意味著通才就是王道。專業能力的精深,構成一個藝術教育人才的高度;而多面的、廣度的各色能力,是支撐著這一高度的廣泛根基。只有擁有通才的能力,同時不斷精進個人的專業,才能成為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藝術教育人才。
2、學校人才輸出的方向
學校作為教育人才的主要輸出地,其人才輸出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在當代社會,學校的任務不只是培養教育人才,更應該將人才輸出多元化、專業化。多方面輸出市場需求的各類人才,增加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這有助于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也有利于人才的就業率不斷提升。
3、社會藝術教育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藝術教育人才的社會化,是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從人才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到適應社會需求與合理就業,都需要相當的社會適應性,這也是學校培養人才是應當注意的方面。培養適應社會的藝術教育人才,有助于人才的身份轉變與合理就業,促成教育改革的成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
篇10
[關鍵詞]歌曲體裁歌劇詠嘆調藝術歌曲藝術處理
作為一名聲樂愛好者,我們經常接觸的歌曲體裁主要有歌劇詠嘆調、藝術歌曲、民歌和流行歌曲,那么它們的藝術處理有什么異同呢?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一下他們的定義和特點,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去熟悉各種風格的歌曲,掌握好歌曲的感情基調。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經常接觸的外國歌劇詠嘆調、古典藝術歌曲民歌以及流行歌曲的一些基本風格,希望能為聲樂愛好者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一、歌劇詠嘆調
歌劇,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有多種樣式和體裁,可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等。音樂在歌劇中并不處于從屬地位,而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演員必須具備歌唱與表演的藝術才能,根據劇本與作曲家譜寫的歌曲來塑造人物的形象,器樂除伴奏聲樂以外,并擔負著刻畫人性格、揭示劇情和發展戲劇矛盾沖突、烘托環境氣氛等任務。歌劇中的詠嘆調是歌劇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獨唱形式出現。詠嘆調往往安排在戲劇情節發展的關鍵時刻。著重表現劇中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這時,劇情的發展暫停。詠嘆調的旋律比較優美動聽,并且強調聲樂演唱技巧,是最有藝術魅力的唱段,也是最易于流傳的。如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在西方慣例由戲劇女高音唱圖蘭朵,總是把中國公主表現成為一個頭腦簡單,愚昧,兇狠傲蠻,冷酷無情的女人,看了令人反感。可是卡索拉飾唱的圖蘭朵卻與眾不同,雖然一些戲劇處她也采用了有力和激昂的唱法,但其本質仍然保持著spinto女高音的聲型,用聲不那么猛,用情不那么狠。如第二幕中的“在這宮殿里”,唱得激昂有力,聲情兼優,那個Highc很有穿透力,以鏗鏘有力的歌聲來表現角色復仇的心態,在聲音的造型上效果很好。最妙的是,她在第三幕中所唱出的“淚汪汪”。輕柔而優美,明亮而羞人,角色完全變成另一個人,這是我所聽過的最溫順抒情的圖蘭朵。這也是卡索拉的成功所在。
又如比才的歌劇《卡門》,女中音史蒂安斯塑造的卡門,性格是多方面的,時而熱情、倔強,時而直率、放蕩。最成功的一點是她將卡門那罕有的女性魅力給表現出來。“愛情好像一只小鳥”(哈巴涅拉舞曲)一曲,一下子把卡門高傲、熱情的性格表露無遺。史蒂安斯以性感的聲音唱出的“城墻外有家小酒店”(塞吉迪拉舞曲),聲線粗獷,活躍有力更有極強的誘惑力。自始至終史蒂安斯的歌聲都是那么濃厚、飽滿、舒展、穩健。由此可見,我們在演唱一些歌劇作品的時候,并不可以把作品的情感表現在自己的喜怒哀樂中,而是表現到角色中,演唱時要單純、深入。
二、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的通稱,其特點是歌詞采用詩歌,側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曲調表現力強,表現手段與作曲技法比較復雜。伴奏占重要地位。在德國稱為“lied”,代表作曲家是舒伯特,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詩歌為歌詞,他的藝術歌曲曲調優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為流傳世界的名曲。藝術歌曲大致有兩個特點:(1)是詩與音樂的結合:歌曲根據原詩含義及原詩的抑揚頓挫進行創作,所以歌曲所呈現的是作曲家對詩歌的主觀看法。(2)是鋼琴伴奏的地位和聲樂旋律同等重要。鋼琴是伴奏不只是起和聲和節奏的襯托作用,往往是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復雜、更精致的織體以表現歌曲的意境與內容。
現今很多人對于該怎樣演唱藝術歌曲,特別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問題,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大多數認為,應該以想象中極戲劇化的夸張手法來詮釋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才能將其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果用這種過度渲染的夸張手法,時而低吟呢喃,時而情感激昂、爆烈以及速度急速、漸慢……等等的詮釋手法,我想會讓人有一種莫名的驚慌、恐懼感。利奧波德·馮·桑萊斯勒說過:“我曾親自聆聽過他(舒伯特)伴奏排練自己的曲子不下一百次,不說其他,光是速度方面來說他的節拍總是維持一定,除非常特別需用加強表情的樂句。才會有適當的漸慢。回復原速,加速等表情術語旁注,否則他絕不允許在演唱時有任何過度激越的表演方式。”由此可見,演唱藝術歌曲的歌手只能間接地反映他人的經驗與情感,而不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八其詮釋的角色中,也就是說。無論詩人,作曲家或者歌手都必須將歌曲視為一種抒情的,而非戲劇性的表達。演唱舒伯特作品時尤其如此,作曲家早已將其深刻的表現力、深摯的情感,表現在優美的旋律中,再加上鋼琴伴奏的畫龍點睛之效,實在不需要無端的綴飾摻雜其中,任何有礙旋律的流暢或者干擾伴奏的手法,絕對是違背作曲家意愿的殘害音樂之舉。
三、中國民歌
所謂的民歌就是民間的歌,勞動人民的歌。它是歷代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為了適應勞動、生活和表達各種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集體創造的一種世代口耳相傳的歌唱形式。另外,一些專業音樂工作者在民歌基礎上編創的,并能為群眾作為民歌傳唱的歌曲,也應稱為民歌。如王洛賓先生根據新疆民歌《潔白的前額》改編而成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另外還有尹宜功填詞,黃虹采用云南民歌《十大姐》和《大田插秧》編創而成的《小河淌水》等等。
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地區的音樂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在歌曲演唱中,應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去熟悉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尤其是我國的民族唱法中,由于民族和地區的區別,演唱風格也不一樣,如北方地區的民歌粗獷豪放,而江南地區的民歌則柔婉秀麗,因此在演唱用聲上也有不同。如果將不同的風格混淆起來,將各國各地區的民歌曲唱成一種風格,那就會破壞歌曲的藝術形象和藝術特點,所以唱民歌我們不但要唱得有聲、有情,還要唱得有色、有味。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現技巧是相當豐富的,是我國聲樂傳統的瑰寶。此外,傳統民歌與新民歌在時代的風格特點上也有所不同。新民歌在氣質上更加開朗,格調上更加明快,在感情表達上也更加舒展、豪邁,這說明在演唱民歌時還要注意時代特點。
四、通俗歌曲
流行音樂又稱通俗音樂,嚴格地說,它所包含的內容和所覆蓋的范圍比較廣闊,這些稱謂都不是很確切的。流行音樂包括有聲樂和器樂兩個方面,這里主要談的是前者。
就通俗歌曲來說,群眾性、即興性、生活性、創造性、旋律節奏鮮明性、廣闊包容性都是需要注意保持的特點。由于這種特性,就決定了它必須力求能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在歌曲的寫作和表演上,就要注意音調動聽,流暢順口、詞句通俗、讀字清晰、親切生動,不然就達不到流行的目的。有不少流行歌曲并不流行,而且壽命短暫,其主要原因可能就在這里。由此可見,流行歌曲也像許多藝術現象一樣,它的詞、曲、表演,有格調的差異,有高下之分,有好壞之別。所以,通俗歌曲的藝術處理也要遵循一般的藝術規律。比如聲音的虛實,真假聲的比例調整。節奏的對比等等,所以不能把通俗唱法定為業余唱法,隨著時代的發展,通俗歌曲以及通俗唱法也將變得更加專業,更加絢麗多姿。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現在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新現象,比如美聲歌曲的通俗化,通俗歌曲的民族化,民族歌曲的通俗化等等,多種唱法趨于融合,把不同唱法不同題材的作品的優點集中起來,形成了美通唱法、民通唱法,因而也誕生了一批美通作品和民通作品,這些作品的演唱怎么處理,每個歌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有一點,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風格特點來選擇作品和處理作品。要不然將使自己的演唱大打折扣。所以不同題材的歌曲要采用不同的唱法,不同的唱法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但前提是,無論是那種藝術處理方式,都應該遵循基本的美學原理,符合人們的審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