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5:1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篆刻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培養綜合、應用實踐能力強的藝術設計人才成為高等藝術設計教學的現實主題,因此,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優化教學內容、方法,轉換思維,轉變觀念,以繪畫為本位的素描教學基礎也應順勢適應以設計為本位的轉變,實現刪除重復內容、整合交叉內容。在轉換和優化的過程中也應各有側重:素描是培養學生利用肌理、圖形、質感、量感等感官變化、微觀特征來表現對象;藝術設計是培養學生對于構造關系的理解、增強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創造性思維訓練的強化;將二者結合,可探索一種新肌理、新質感、新材料、新形式等等的表現手法,嘗試設置一種亦寫生、亦創作的開拓性命題式教學訓練模式,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表現能力。
1.素描的創新發展演變
素描,是用單色描繪的形式進行造型訓練、培養造型能力的獨立畫種,是繪畫藝術的基礎,也是關聯其他造型藝術的純藝術。素描亦是一個歷史范疇,即隨著時展變化演變著。素描架上藝術初始于古希臘時期,畫家們開始利用透視法和明暗法來造型,直到千年后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科學、理性精神逐步滲透影響了繪畫藝術的發展,透視法和明暗法也逐步成熟起來,利用客觀事物寫生之法,發展出了新的素描表現形式和手段。16世紀至19世紀,素描由傳統的作坊式傳授發展至學院式教學。19世紀,素描的基本法則日趨完善,光照原理和色彩學也更加影響了明暗法的發展。進入20世紀以來,西方的造型藝術,尤其是素描繪畫中,更多地注入了畫家的主觀感情表現和變化,尤其是受到東方藝術的浸染,其表現形式更加異彩紛呈。中國傳統素描教學,其最初表現形式是以“線”為主的白描,繪畫與敘事、抒情功能緊密相連,人與物的交融更具東方式的神韻。自二十世紀初開始,中國的素描教學受西方教學體系的影響,也發生著急速的變化,即三十年代西學體系的逐漸普及;五十年代蘇聯教學模式的滲透;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大潮影響下的多樣發展;二十一世紀,工業化、信息化急速發展環境中,人文價值、審美價值標準的提升,使得素描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更加迫切。
2.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創新的關系
素描藝術的特點即外延廣、內涵豐,在現代教學模式環境下,應該深入挖掘素描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巨大潛力,塑造更具人文精神內涵的個體。在藝術設計學逐漸獨立于繪畫門后,其專業教學內容逐漸細化,與之相關聯基礎訓練素描教學部分,也從繪畫素描演變出設計素描,即以線條為主的透視畫法,只反映客觀對象的隱性結構體。二者教學規范不同,規范化、模式化的素描訓練對于藝術設計教學也是有著負面影響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中,其哲學、美學、藝術思潮、現代媒介符號、新的藝術表現手段等等,日漸刺激著傳統藝術中缺乏洞悉、敏感、活躍、理解的視覺作品的淘汰。素描教學的創新必須加強實踐,而創新又是藝術設計的本原,從設計學習出發,重構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之法,如素描中外部造型元素和內部結構要素運用之處的變換、改造、創新,將素描創作的象征、暗示、能指運用于藝術設計之中,將靜止的客觀再現改變為一種動態的思辨,將素描中的靈動之法結合到藝術設計的自我創造之中。
二、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結合的應用原則
在繼承傳統、融合新時代審美要求的社會語境下,素描與藝術設計都面臨著運用現代技法和創造性思維進行教學和創作,擺脫技術模式的禁錮,新的法則和規律勢必要在探討和實踐的過程中尋找。基于實踐經驗,探討二者結合應用之基本原則為:傳承性、創造性、實踐性。
1.傳承性
西方藝術中新的流派、新的美學觀念顛覆了傳統藝術的非理性、客觀性,在藝術行為過程、創作材料和創作領域中,采用了多角度、多維度、多元素的創作實驗,如超現實主義、純粹主義、極簡主義、觀念主義等等。我國傳統藝術中的意象造型觀念融納了深刻哲理和觀念。道法自然、物我兩忘的觀察法則蘊含了超脫的造型觀和意識論。在素描和藝術設計教學中融入并加強中西方藝術中的造型觀是培養高校學生創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不能將西方塊面式的素描和東方線條式的白描簡單的歸同于造型之法,更需要將二者的意象觀念滲透到多元化的教學之中。
2.創造性
傳統的素描教學強調客觀事物的再現性,而缺乏表現性和能動性。素描教學科結合藝術設計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用視覺探索事物的多維度信息,進行再分析、再判斷、再解構、再整合,藝術設計可借助素描繪畫中的寫實、變形、肌理化、意象化等等表現形式進行設計創作的視覺化再創作。素描工具、材料的潛能也是強化肌理語言的重要手段,材質的表現形式訓練亦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突破常規。新肌理語言的創造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也是發揮意象造型的途徑。
3.實踐性
現代素描教學意在強調結構、分析,根據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需要,素描的功能更加寬泛,如建筑設計素描中的結構分析性、產品設計素描中的幾何結構表現性、環境藝術設計素描中的綜合空間形態的表現性等等。素描的抽象語言元素包含:點、線、面、形體、比例、結構、空間等,利用這種復合抽象元素可以加強學生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的獨立創造能力,在抽象圖式、符號、意境的訓練內容中,可將微觀的情感元素轉化、整合成有獨特意味的抽象圖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
三、利用素描教學特點加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1.整合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的特點,發揮優勢
傳統的素描訓練內容是有明確的方法和步驟的,其目的是提高學生對于造型的把握能力和畫面空間的組織能力,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授課過程中應當保留這部分的教學內容。長期的寫實性素描訓練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關涉藝術設計的設計素描則是短期的,且具備實效性。因此,在二者教學改革的應用當中應做到如下幾點:一方面,保留素描教學訓練中科學合理部分,加強學生對于素描基本原理、繪畫規律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素描教學中的主觀性和創造性來開拓學生的創作思路,以本能的表現欲望來反對機械的技術性再現,突破傳統思維慣式,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傳授奠定基礎。
2.利用素描教學的表現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素描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大量寫生的實踐活動易造成學生的倦怠感,為此,應作出適當調整,將重點轉移到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和反應時代特色的專業性訓練上。通過大量表現主義繪畫作品進行橫向、縱向比較,主觀化、自由化、感人化的作品勢必能夠打動觀者和學習者的內心。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一種愉悅的心境下更易于學生充分發揮創作能動性,開拓自由空間,營造一種和諧的學術氛圍。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設計素描強調結構與設計的應用,線條的力度、構圖的形式是藝術設計教學中培養設計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校教學中,依然還存在素描寫實描繪的原樣照搬現象,要想達到教學方法的實效性,必須扭轉這種弊端,將素描教學的重心調整,加大學生對于表現力的培養,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才能使得設計功能和意境更加清晰的彰顯。
3.加強理論學習深度注重綜合能力培養
篇2
高職課程的構建要以應用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為主線。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是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內容的重心所在。所以在課時分配中,技能訓練要占有較大比例,理論知識方面應根據崗位需求確定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三者比例,在職業態度方面,應注重團隊意識、創新意識、開拓精神的培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利用高職生思維活躍的特性,注重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樣既能培養團隊意識,又能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從而促進該課程的學習質量的提高。未來的平面藝術教育應該實現開放式教學、開門辦學,企業經理、技術員都可以來授課和指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建立面向社會需求的開放的教學環境和先進的技術知識支撐體系,使學生從原有的僵化的、塵封的系統中解放出來。教師不再采用單一教學方式,學生不再局限于個人獨立設計,發散式思維、開闊的思路、設計的靈感應運而生。具體做法應該是:以本專業為根本點,盡量廣泛吸收藝術類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入新理念、新思想,加強校企合作,定期安排學術講座和交流活動,營造學生樂于接受的學術氛圍和學習環境。與設計類公司、裝飾裝潢公司、動漫和廣告公司等建立長期交流與合作關系,聘請雙師型教師參與教學,多給教師和學生創造參加競賽、展出等的機會,建立規范的激勵制度,逐漸營造開放化、人性化的學習、研究、交流的氛圍,使高職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2.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要求組織教學情境
在真實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一定要盡可能地依據高職生將來崗位的實際發展需要,按“崗位過程實際系統化”來組織教學情境,遵循使用原則來選定課程內容。職業技術教育是為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教師要選擇具有實用性的知識,能使高職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到在實際工作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樣做得更好。實際教學中,把企業實際項目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開展教學實踐和技能訓練,也就是“項目教學”。這種方法是以模擬真實的設計項目為教學實踐的載體,按照企業項目流程完成設計項目的教學實踐、技能訓練、管理規范和能力評價等,培養學生在技術開發和服務方面具有創新能力。我們以平面廣告課程為例,它需要根據廣告業的發展、技術應用、崗位能力等要求,利用企業項目資源,開發教學案例,進而實施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實踐和技能訓練。課程的設計是以實際項目為整體設計的核心,并將該核心所關聯到的知識由點到面、由簡到難滲透到實際項目中。學生在進行這一項目實踐的過程中,對相關的新知識點、新技能就很自然地、輕松地掌握了。
3.編寫具有高職特色的教材
教材編寫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是進行教學工作、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材在整體上注意了與實踐的銜接,注重了學生技能的培養,但在編寫思路創新上還不夠,內容也落后于實際生產和技術的發展。這就需要組織具有豐富教學和實踐經驗的教師與企業人士來共同編寫教材,從適應企業崗位所需知識點出發設計各門課程的知識板塊,應該更多地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突出鮮明的職業特色,使學生學了會用,學了有用。編者應與時俱進,徹底改變在教材編寫中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的做法,突出教材的實用性,摒棄那些脫離時代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東西,賦予教材以新意。突出教材的實踐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在掌握必備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具備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篇3
培爾篆刻的邊文,尤其是其中的陽文,也是奇妙無比。類似于北碑中的造像記,但更見松活虛靈,刻制手法與印面一般無二,將篆刻的邊文藝術與印面藝術一體化。應當說,僅從其邊文藝術成就看,培爾即堪稱當今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這次出版篆刻集,將其邊文的墨拓與印面的朱鈐配置在一起,相得益彰,充分展現了培爾篆刻邊文的風采,相信會深啟印林同仁。
培爾的書法,與其篆刻同調。我們不必對培爾掌控毛筆的能力有任何懷疑,就像瓦薩里對米開朗琪羅的形容一樣,培爾在紙面上對毛筆的操控,與他在石面上使運刻刀同樣靈巧、同樣大氣,并且更容易得心應手、直抒胸臆。能大能小、收放自如,其小字行楷清雋靈動,大字行草、篆書奔放豪邁,非碑非帖,不拘某家某派,講求的都是書寫的迅疾暢情、任運天成。
培爾進而將其篆刻與書法的藝術理念運用于繪畫,他的山水與其書印也是同調的。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曾經有對王墨的形容:“凡欲畫圖幛,先飲;醺酣之后,即以墨潑,或笑或吟,腳蹙手抹;或揮或掃,或淡或濃,隨其形狀,為山為石,為云為水;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圖出云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皆謂奇異也。”培爾不好酒,行為也不癲狂,除去這兩條,而補充以賦彩、題款、用印三事,他的畫大致可以復現王墨的作畫過程。他巧用水、敢施色,善用虛、能深入;隨意潑染的淡淡彩墨使構圖不拘一格、天趣盎然,以墨筆皴擦勾勒的山石木葉又逸筆草草、質實通透;暖灰的色調交織鮮明的彩墨以表現丘陵的溫潤清新,云煙的彌漫融合水光的空明更突顯水鄉的靜謐靈秀。楚默先生評論培爾的山水時說:“清新與朦朧交織,簡潔與深遠共存。”這段話得之甚深。
培爾的山水是飽含深情的,不能光用眼看,尤須用心體味;體味之后再去細看,你會越看內容越多,越看景象越深,越看越會覺得,培爾的山水與他的題款書法、鈐用印章,可謂三者貫之以一心,一體見之以三面。
讀培爾的藝術論文,從他對藝術現象深入細致而又通達直接的解析,便會知道他并非那種天馬行空、倜儻不羈的名士,而是一位理性的、務實的藝術家。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將培爾的藝術風格簡單地歸結為藝如其人,或者大概地歸結為他的禪學思想使然。這些話固然不錯,但還不足以揭示出培爾的藝術思想及其藝術價值。培爾的書法風格、培爾的繪畫風格類于“后期印象主義”。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始終存在著一系列對峙范疇,在藝術精神方面,有所謂心與物、靈與質、情與理、意與法等等;在風格理想方面,有所謂生與熟、粗與精、拙與巧、逸與謹、渾與清、極與中、舊與新、常與變、野與貴等等;在形式語言方面,更有所謂寫與做、正與側、平與奇、穩與險、實與虛、重與輕、放與收、厚與薄、暢與澀、遲與疾、格與行、密與疏、剛與柔等等。我們當然可以從這些對峙范疇中抽取合適者加以組合,來描述培爾的作品、標識他的藝術風格。但這樣的描述容易造成誤解,以為培爾的藝術追求古已有之,雖然好,但不新鮮。所以,用“后期印象主義”來形容,目的是以歐洲藝術史為參照,揭示培爾藝術的歷史價值:從寫形向寫意的轉折,從重法度向重情性的轉折,在西方是以塞尚、梵高為標志的。在中國,近百年來于書、畫、印作如此追求者不乏其人,而真正能將此三者高度統一、卓有建樹、令人贊嘆者卻并不多見,遠的有齊白石,近的有王鏞,培爾當之無愧地身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