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營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05:1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饑餓營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復制效應。2000年我國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7439億元。剝離13939億元后,余額為13500億元。但截止到2004年年初,按四級分類為16967億元,增加了3467億元;按五級分類則高達19880億元,增加了6830億元。由此可見,形成不良貸款的機制仍然在慣性地催生不良貸款。
傳遞效應。由于隔離本身不能形成對創造不良貸款的“道德風險”的約束機制,創造不良貸款的機制正迅速傳遞到不良貸款剝離上。從2000年到2005年三次大規模的剝離都有趨同的特征:一是在呆滯類和可疑類中裹進事實呆賬和事實損失類。財政部曾認為2000年剝離的不良貸款可回收4000億元,由于呆滯貸款中事實呆賬高達3987億元,僅此一項就形成非處置損失1156.1億元,不良貸款初始評估確值的安排也隨之流于形式。二是從多層次的監管檢查結果看,剝離前粗放處置,不僅造成非處置損失,而且稀釋了國家投入巨額清算資金的實效,增加了處置難度。
波及效應。通過剝離把形成巨額不良貸款的責任事實上一筆勾銷,也鼓勵了債務人轉嫁債務危機的熱情。債務人作為既得貸款受益人從中看到了新的免責機會。從理論上說,自1999年到2004年,企業和城鎮居民的年均存款分別以16.85%和13.78%的速度增長,償債不是沒有支持空間,然而剝離前后,通過各種手段逃廢債的現象掀起了。據初步統計,2000年年末,僅在工農中建交五行開戶的改制企業62656戶中,經過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廢債企業就占51.29%,逃廢銀行貸款本息1851億元。
尋租效應。出現不良貸款“棘輪效應”的動力源泉是因為其中隱含著一個潛在的“公理”――損失都是國家的,它原本就歸無所屬,所以,理性的經濟人會積極參與到“免費盛宴”中來,利用“游戲規則”的缺陷尋租。不良貸款處置訴訟靠、盡職調查靠律師、資產轉讓靠拍賣行、定價靠評估,這些既增加處置成本,又滋生衍生風險的做法,在程序上卻是依法合規的。不僅如此,在“沒有外資參與,中國的不良資產處置將不可想象”的輿論誘導下,一些外商的投機行為也顯現出來。據初步統計,截至2003年年末,資產管理公司轉讓給國外投資人的不良資產平均回收率僅為3%,遠遠低于整體回收率20%的平均水平。
擠出效應。處置不良貸款指導政策規定的時間期限和激勵約束不當,造成不良貸款回收率持續走低和專業化處置盡快終結的擠出效應。在規定的處置期限和考核機制的鞭策下,資產公司別無選擇,只能盡快把不良資產轉讓出手,可是,大量的債權轉手到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后債權債務關系并沒有了結,仍然處在懸浮狀態。
篇2
這款改良版的iPhone4讓不少“果粉”失望,因為無論從外觀、功能還是創新方面,都并非此前一則概念視頻瘋傳的那么神奇。
然而,就在iPhone4S不到24小時,又傳來了天才CEO喬布斯辭世的噩耗。一天前,“果粉”們還在熱議新CEO帶來的4S并不驚艷,一天后,人們開始擔心:“喬幫主”一手創下的蘋果帝國是否會隨著他的離去而消逝?iPhone 4S能否像iPhone4那樣創造新的營銷奇跡?
饑餓的“蘋果樹”
楊震不僅是蘋果控,也是蘋果“黃牛黨”。從去年起,他就把家里能發動的親戚全發動了,專門倒蘋果產品。他在iPhone 4銷售最火的時候,一臺手機能賺上三四百元,但此后卻跌至200元左右。
如今全家只剩他和弟弟兩個人繼續做黃牛?!霸絹碓讲缓酶?,蘋果不像原來那么熱,iPhone4都快成街機了?!睏钫鹛寡?。
面對萬眾期待的新款手機,楊震心里有些打鼓:以前蘋果推出新品之前,中關村就有了消息,舊款價格趨平,舊品發貨越來越少,他清楚地記得,去年此時,iPhone4推出,他手頭的iPhone 3GS已經所剩無幾。但今年iPhone4S“出世”前的征兆似乎不妙,消息一出,iPhone4立馬賣不動了。對于楊震這樣的人來說,最大的問題是:積貨該怎么辦?
App Store軟件開發專家劉順華看法顯然超越了楊震這樣的黃牛黨,他認為,吃膩了蘋果的時代還沒有到來。“蘋果的產品線布局得很好,不同類別之間產品相互關聯,每個類別的新品對舊品確實是具有顛覆性的。比如當你體驗過iPhone3,再有了iPhone4,你會覺得舊品太雞肋了,新品無論從內核速度到顯示屏、攝像頭、電池,都要好過舊品。但是在促銷上,蘋果又能把握火候,比如提前一兩個月就放出風提前清貨(舊品),以保證新品出現后,舊品的庫存量最小化。當然,對于黃牛黨,蘋果沒有保護的義務?!?/p>
劉順華的觀點不無道理。早在半年前,各大IT論壇就發起了投票關于iPhone4S的新功能猜想,也有大量的評論文章。此外語音識別功能也讓很大一部分人期待。
仔細分析iPhone4S上市前的種種跡象,你會發現與iPhone4上市前有著驚人的相似:蘋果員工不慎將即將上市的測試機丟在了酒吧,警方出面調查;網上瘋傳新手機的概念視頻;多渠道報道新產品供應商方面產能不足可能推遲上市;黃牛出擊,離上市前還有一個月蘋果店就開始接受預訂……
也許這一切,都在喬布斯和他的繼任者蒂姆·庫克的掌握之中,饑渴營銷已經讓蘋果公司玩到了極致。培恩國際公關高級客戶經理洪磊認為,饑渴營銷之后,蘋果又開始打關聯產品營銷這張牌。
從iPod開始,蘋果每推出一件新品,不僅讓果粉們眼前一亮,也讓同行們驚嘆不已,甚至改變了行業格局。有消息稱,明年蘋果還將推出iOS電視機,如果真是這樣,娛樂系統大有讓蘋果壟斷的趨勢:音響(iPod)、家庭電腦(iMac)、個人電腦(iBook Air)、掌上娛樂(iPad or iTouch)、個人手機(iPhone)、電視(Apple-TV)。
“蘋果的產品往往是在不同產品線之間相互促進銷售,而同產品線新品替代舊品,不形成自我競爭,這是與其他3C企業產品推出的最大不同?!眲㈨樔A說。的確,很多果粉都是從一件入門級產品開始,慢慢愛上蘋果,以至于一發不可收拾。
洪磊認為,iPhone4S的推出,很可能將成為一個終端,以此為中心把手中的蘋果產品整合起來。不同的產品終端,是大大小小不同的屏幕,它們共用一個存儲系統(庫),以前是一個個蘋果,現在共同組成了一株蘋果樹,彼此獨立又彼此關聯,“只有一部iPhone已經算不上蘋果控了,看吧,馬上包里裝著Air、iPad,拿iPhone打電話將成為主要街景?!?/p>
Face Time視頻通話是蘋果產品幾乎都具備的功能,類似于聊天軟件的視頻功能。視頻功能完全可以通過QQ或MSN進行,但是果粉們依然要嘗試通過Face Time實現?!斑@一功能在iPhone4或iPad上是免費的,但是蘋果電腦要是加這個功能,就要付費?!睆埥B哲是個90后蘋果控,僅僅因為好玩,他選擇了在iMac上付費購買Face Time。
而從趨勢來看,蘋果會將各終端分別付費進行到底。比如在蘋果終端運行的Office軟件iWork,不僅需要對Word、Excel、PPT每一產品分別付費,也需要在iPad終端和iMac終端上各自付費。劉順華告訴《中國經營報(微博)》記者,以前開發的App Store產品只在手機或iPad一個終端上運行即可,接下來的趨勢是雙終端均可運行。未來多終端運行,多終端付費是大勢所趨。
從iPhone4S創意中延伸
iPhone4S上市,興奮的不只是一批果粉,還有那些想打蘋果主意的創意人員,江琛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朋友經營著一家飯館,不少點子都是他出的。以前每晚8∶30起,這家飯館都會投影一些老電影,飯館的裝修也頗有老式電影院的風格。
江琛向記者透露,看了iPhone4S之后,他就萌生了改變屏幕策略的想法:用iPhone4S把用戶端的視頻、文字、圖片直接投放到電視上。
“比方說,有了微博之后,幾乎每一場活動,都有微博大屏幕,網友們發的圖片、文字會展示給更多的觀眾。經常有網友發‘求上墻’這樣的內容,這說明在新媒體時代,網民們更加關注意見的自我表達,微博大屏幕恰恰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江琛認為,受條件的限制,必須通過微博的載體才能實現,但是一旦手機有了這些功能,用戶的自我表達會更加暢通。
“朋友生日到飯店吃飯,熱鬧熱鬧,很多人喜歡拍一些照片、視頻,回來傳到網上分享,但是也有一部分朋友,并不喜歡被放到網上,借助手機新功能,大家不再是十幾個人盯個手機屏看,而是有看小電影的感覺?!苯≌f,這些點子也一定會被那些營銷公司看好,例如在歌友會上,粉絲會把祝福語打在電視上,也會有一些賣場促銷利用投影來搞活動,更具參與性和互動性。
江琛認為,一旦這些功能成為可能性,那些室內廣告或燈箱廣告可能會有改變,技術上并不難實現通過激光照射廣告片的某一部位而發生新的變化,實現更加多樣化的廣告營銷。
雖然iPhone4S沒有一步到位實現此前業界預期的iPhone5的所有功能,但其技術路徑選擇已可見一斑?!耙苍S未來,一條微博包含的不僅是文字、圖像這么簡單,還會有聲音、視頻,而傳播路徑也從單一的互聯網轉到了各個角落?!苯「嬖V記者。
篇3
關鍵詞:電子商務 社交媒體 社會化營銷 文化遺產
一、文化遺產營銷渠道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經營場所仍以實體店為主導
自商品交易產生以來,實體店就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延續至今。實體店具有體驗真實、客流穩定等諸多優點。但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今天,產品的大范圍開發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長期的投入和各地市場環境的差異都為產品市場開發增加了諸多不確定風險因素和難度。而在這一花費中實體店面維護涉及的人力、租金等成本就占據了相當大的一筆開支。文化遺產的開發無論從橫向的門類開發還是縱向的深度開發,再到最終的商業模式,都還出于相當不成熟的地步,如果貿然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成本,勢必也將面臨著很大的危險。
(二)營銷手段豐富,但弊端顯現
目前諸多現行營銷渠道一大特點是形式的多樣化,企業可以采用電視、報紙、廣播、各類戶外廣告、電子顯示屏進行營銷,最大程度的擴大的受眾的覆蓋范圍。然而B2C的傳播模式以及自身固有的缺陷限制了這些營銷手段營銷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當前營銷渠道的劣勢主要有以下幾種[1]:
1.靈活性差。受地理位置和時間要素影響,傳統廣告投放形式決定了目標群體只有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才能接收到廣告,不具備宣傳推廣的隨時隨地性。而廣告從推送到目標群體接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
2.互動性差。傳統營銷往往是單向傳播的,目標群體往往也是被動地接受廣告,從而缺乏目標群體的反饋和互動,削弱營銷效果。
3.針對性差。傳統營銷渠道屬于一對多的營銷模式。這種模式決定了其傳播的籠統性,不能更好地細分受眾群體,更有針對性的進行營銷傳播。
4.成本高昂。傳統營銷渠道資源位有限、成本投入高,長期維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額的費用最終還是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從而使產品喪失價格優勢。同時營銷的高成本也勢必將占用研發資金,不利于產品的不斷研發更新。
(三)文化遺產社會化普及度工作進展緩慢
文化遺產蘊含巨大的精神價值,其內容范圍涉及美學、藝術、哲學、人倫等各個領域。但現階段整個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和利用還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
1.文化z產的教育普及度低
教育方面,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教育在現行教育體系框架內所占比例已被壓縮到歷史最低水平。這也直接導致了國民對傳統文化進而對文化遺產意識的淡薄。
2.文化遺產傳播路徑單一
目前對文化遺產知識的推廣主要停留在學校教育、圖書館教育、知識講座等傳統方式上,缺乏多樣化的渠道和形式讓大眾更容易地接觸到文化遺產知識。
(四)文化遺產營銷現實狀況及案例
現階段我國在文化產品的推廣營銷上缺乏連貫有效的推動模式。營銷渠道的固化,手段的落后導致文化遺產開發上沒能產生一系列引發廣泛社會效應的文化產品,營銷效果微弱。
以安徽省歙縣為例,作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的歙縣,繼承了古徽州絢爛的文化遺產,具備相當雄厚的文化資源實力。但近現代以來,受財政、行業行情等多方面影響,歙縣在文化遺產在營銷上一直處于比較落后和被動的境地,文化產品市場營銷成效低微,最終影響整個行業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在文化遺產式微的背景下,現有的渠道已經不能滿足文化遺產開發的需求。文化遺產的營銷需要更加有效的模式創新。對此本文針對現有渠道營銷模弊病以及當前營銷傳播領域最新動態提出文化遺產開發的新型思路――“電子商務+社會化營銷模式”探究。
二、文化遺產的電子商務平臺分析
(一)電子商務發展背景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普及率的日益提高,通過網絡進行購物、交易、支付等的電子商務新模式發展迅速。電子商務憑借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不但受到普通消費者的青睞,還有效促進中小企業尋找商機、贏得市場,已成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動力。
“十一五”以來,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電子商務信息、交易和技術等服務企業不斷涌現。2011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5.88萬億元,其中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21萬億元。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突破8萬億元,同比增長31.7%,其中跨境電子商務成為新的發展熱點。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9.9萬億元,同比增長21.3%。
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圍繞促進發展網絡購物、網上交易和支付服務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章與標準規范,為構建適合我國國情和發展規律的電子商務政策法制環境做出了積極探索。預計到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比率將達80%以上;網絡零售額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以上。[3]
(二)文化遺產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優勢
1.電子商務平臺“輕”運作優勢
電子商務的一大特點是不受時間、地域、渠道、實體成本的限制,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產品的研發、營銷環節。這些特性對包括文化遺產在內的一系列傳統事物的開發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從而真正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和商品的無障礙交易流通。
2.電子商務平臺展現優勢
(1)多類目承載優勢
以京東、淘寶、亞馬遜等主流電子商務購物平臺為例,其產品類目和數量達到了任何一家實體商場所遠不能比擬的程度。極度豐富的產品門類,方便的檢索、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全國標準化服務體驗無論從效率、效益、購物體驗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2)多媒體展示形式
網絡多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對產品尤其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無形產品的展示提供了極好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與實體店真實體驗的差距。相信伴隨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將為產品的展現提供更好的形式,不斷提升顧客的購物體驗。
(3)電子商務平臺功能優勢
作為一體化商務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可以集合產品的研發、展示、售前、交易、售后等整個鏈條功能,打造購物流程一體化服務。方便顧客購物全程服務,大大提高顧客購物體驗。與此同時,從整體上提高了整個運營鏈條的協調性和高效率。
(4)電子商務平臺的大數據優勢
不久的將來將是大數據營銷的時代,電子商務平臺可對顧客進入平臺前后的一系列行為習慣進行數據記錄,通過數據計算為產品的研發、營銷策略的制定等一系列行為提供數據基礎,從而提高營銷的針對性和效果。目前電子商務領域的阿里巴巴、亞馬遜等都在大數據運算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真正實現了對顧客消費行為習慣的全程跟蹤。而電子商務平臺成為了數據時代的絕佳入口。
(5)移動互聯網趨勢優勢
繼互聯網經濟后電子商務正逐步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商務成為時代新寵。作為移動手機網的主要入口――手機與消費者的緊密性進一步促進了數據的深度挖掘。更重要的是移動商務帶來了購物形式和體驗的新變革。購物從根本意義上擺脫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正如手機淘寶移動購物端所宣傳的口號“隨時隨地,想淘就淘”。移動互聯網為電子商務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
3.數據庫優勢
近幾年,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開發成為業界熱點。通過建立文化遺產數據庫、數字博物館、門戶網站等多種形式對文化遺產進行有效記錄備份,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再開發提供數據基礎。一時間上至國家機關部門下至地方民間組織,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庫系統”為例,該數據系統采用網站的形式,以遺產類別、地域分布、傳承人、遺產展現形式等多種方式為分類依據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系統記載展現。一系列數據庫的建設為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進一步深化和開發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和借鑒。[1]
三、文化遺產社會化媒體營銷分析
(一)社會化媒體營銷概念
社會化媒體營銷就是利用社會化網絡,在線社區,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聯網協作平臺媒體來進行營銷,銷售,公共關系和客戶服務維護開拓的一種方式。在我國,一般社會化媒體營銷工具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空間、博客、社區、論壇等。
(二)社會化媒體營銷背景
在社會化背景下,社會化媒體營銷改并重新定義了商家與顧客之間的關系以及營銷的概念。 社交媒體最大限度的拉近了商家與顧客之間的距離。整個營銷的完成由原來以曝光、傳遞信息為主轉化為以互動、分享內容為主,最終由商家和顧客共同完成。而營銷的手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因此催生出許多新的營銷名詞,諸如口碑營銷、病毒營銷、事件營銷、粉絲經濟等。
(三)社會化媒體營銷優勢
就社交媒體屬性而言:社會化媒體具有強關系屬性、強互動性、高度共享性等特點。同時因為成本低、定位準確、傳播速度快、影響大等明顯優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機構關注與應用。諸如手機領域的蘋果、魅族、小米等都是典型的案例。
四、從“小米模式”看“電子商務+社會化媒體”營銷模式
(一)小米科技背景概述
小米手機自2011年開始發售以來就以井噴式的增長速度取得了令整個手機行業驚嘆的成績。2014年1月2日,據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在內部郵件中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小米在2013年總計售出了1870萬部手機,增長160%;含稅收入316億元,增長150%。在經過了連續幾年高達4倍的估值增幅后,2013年小米獲得百億估值,并成為中國極具號召力的企業之一。 綜合分析小米“神話”不難發現。小米的成功除了超高的性價比、市場時機的把握等條件外,獨特的營銷模式成為小米成功的制勝法寶(下文簡稱“小米模式”)。
(二)“小米模式”分析
“小米模式”是“電子商務+社會化媒體營銷”的典型代表。從整個平臺架構來看,小米采取了官方網站+微博+微信+QQ空間的組合模式。從平臺性質和功能角度分析:官方網站主要充當了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承載了小米手機的展示、購買、客服整個環節。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產品運營成本,提升了運營效率。而微博、微信、QQ空間以及官方網站的米粉論壇則以社交門戶的身份走在小米與客戶關系營銷的第一線。靈活的社交營銷策略達到了整體效益的提升,將“小米模式”發揮到了極致。
“小米模式”的優勢主要有:
1.高效的傳播速度。網絡的便捷性使小米相關信息的、策略的調整能夠在第一時間傳達到消費者面前,大大節省了時間成本,提高了營銷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2.強互動性。以新浪微博為主,小米擁有強大的媒體運營團隊,隨時與粉絲進行互動。內容涉及問題解答、產品調研、信息等與產品和消費者關系緊密的領域,增強粉絲的活躍度和強粘粘附性。
3.隨時隨地貼合式傳播。移動互聯網成為社交媒體的主要陣地之一,而手機成為人們隨身必帶、關系最為緊密的工具之一,這就為信息的隨時和隨地傳遞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4.低成本。社交媒體的互聯網傳播形式最大成都的節約了傳統營銷所難以避免的人力、物力投入,將營銷成本壓縮到最低。
社會化媒體營銷不是簡單的對社交媒體的應用,更需把握社會化營銷的精髓,具備社會化營銷的思維。小米團隊在利用社交媒體特性的基礎上,通過饑餓營銷、口碑營銷、病毒營銷、事件營銷進行宣傳,極大地提升了小米手機的社會影響力和對用戶的影響力。
(三)文化遺產營銷對“小米模式”的借鑒闡述
結合前文所述我國文化遺產開發所遇到的成本高、風險大、社會關注度低等一系列問題,小米手機高效、低成本、社會化的營銷模式無疑為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結合文化遺產的自身特性,對小米模式加以調整進行運用,這無疑是文化遺產開發模式一次很有意義的探索。小米模式不僅僅對文化遺產,對整個傳統行業營銷模式的轉變升級都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五、文化遺產“電子商務+社會化媒體”營銷模式的構建
(一)循環模型
如圖1所示,社交媒體、商務平臺、文化遺產企業、消費者之間相互作用和支持,從而形成了閉合完善的營銷系統。
(二)模式分析
1.電子商務平臺的搭建
建立獨立官方網站處理產品交易、客戶服務等事務。與此同時在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平臺開設官方旗艦店,充分利用全網商務平臺,促進文化遺產產品交易。與此同時,在PC端和手機端兩條線路同步搭建購物綜合平臺,充分滲透購物空間。
2.社交媒體平臺的搭建
建立微博、微信、QQ公眾賬號,同時在官方網站嵌入粉絲交流社區論壇或入口,全網絡與客戶進行互動交流。
根據社交媒體的不同社交屬性可做如下具體安排:
(1)微博偏媒體屬性,內容推送上具有實時性強的特點,受眾形態上強興趣圈、弱關系圈,能產生比較大的社會效應。因此作為官方信息平臺和粉絲互動平臺。
(2)微信具有較強的溝通屬性,內容的可讀性和營銷效果比較明顯,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朋友圈,私密性比較高,具有強關系性的特點,綜合起來比較適合小圈子進行交流。因此作為客服平臺進行客戶維護,同時輔以優質內容保持客戶粘度。
(3)QQ空間與微信類似,內容的可讀性和營銷效果比較明顯,但互動性和開放性較強一些,私密性相較弱些,因此可以作為推廣平臺和內容營銷平臺進行運作。
(4)官方論壇、社區則主要通過優質內容帖、回復、互動的形式,滿足用戶產品使用過程中的信息需求。
社交媒體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當中,新舊媒體的交替、同一社交媒體功能的演進變化都的不無不影響著營銷,促使營銷策略的及時跟進。但值得肯定的是伴隨著社交工具功能的深入挖掘以及手機移動互聯網新趨勢的進一步發展,社交網絡勢必將滲透消費生活的c滴,與消費者貼合的越來越緊密。
3.內容平臺的搭建
文化遺產相關產品的消費具有很強的內容性,產品內涵的了解的深淺與否對產品交易的完成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在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建設過程中,內容建設將作為重中之重進行投入。通過內容推送、用戶自主分享、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構建內容討論學習社區,為產品的營銷提供文化內容支撐。現在已存在的淘寶微淘、豆瓣東西都是很好的借鑒范例。
4.衍生功能的發掘
平臺及營銷方式的變化直接影響內容生產方式的變革。
以創新商務網站“愛定客”為例,愛定客改變傳統的先生產后銷售的模式,采取顧客定制再生產的方式開拓新的市場,實現生產銷售的B2C模式向C2B模式的轉變。在銷售產品的同時愛定客為產品設計研發者提品展示平臺,并擔任起產品生產的任務,而產品內容的創造者則以傭金的形式獲得收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重新定義了顧客、銷售者、生產者的地位和關系[4]。
這一模式在文化遺產弱開發、弱推廣營銷、溝通不暢的疑難困境下,無疑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具有很大的啟發。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與社交媒體營銷的緊密結合,互相分工,試圖系統打造一種高效率、多功能、強互動、針對性、低成本的營銷新方式。
六、結語
電子商務和社會化營銷作為時展的產物和大趨勢已經在商務和營銷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甚至是顛覆的作用,而結合文化遺產開發水平式微的現狀,本論文所提出的“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營銷模式無疑是挽救和振興文化遺產的一條有效探索路徑。
但針對這一模式存在兩個疑問還需繼續明確:
第一,作為整個營銷活動的主體,文化產品研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后續營銷環節的進行,在這一環節還需從政策、機制多方面進一步加強。
第二,文化產品與“小米手機”在商品屬性和消費需求上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出于這種差異,營銷模式各個環節展開進行時的可操作性以及效果是否能夠保障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試金石,這一模式還需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
換一個層面,就整個經濟形勢而言,本模式不僅僅局限于文化遺產領域開發,同時對具有相關問題的傳統行業營銷模式創新和升級都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沈瑩.淺談依據互聯網有效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資源[J].消費導刊,2008(5):202-203
[2]鄧璐楠.社會化媒體發展背景下的小米手機營銷策略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2013
篇4
【論文摘要】:鳳凰衛視被受眾認知之初就是與陳魯豫、吳曉莉、竇文濤這些名字聯系起來的,甚至受眾對這些主持人的認知已經超過了鳳凰衛視本身。在學界,這種現象被成為傳媒明星制。文章從明星制的源頭入手,從鳳凰衛視的品牌建立的角度剖析鳳凰衛視的明星制戰略,并對其意義進行多層次的梳理,企圖發現更多值得我國省級衛視借鑒的地方。
在電視傳媒日益蓬勃發展的今天,全民娛樂已經成為口號,電視節目主持人和記者開始不僅僅存在于電視節目當中,而是作為個體走入公眾的視線,他們的節目風格、形象特色、個人生活等等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在這種潮流下,許多媒體把主持人和記者推到前臺,像對于影視歌星一樣進行包裝,塑造一種固定的、有個性的形象,以此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明星制的道路上,是鳳凰衛視為走向產業化的中國媒體品牌建設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范式。他以傳媒明星為核心戰略手段,用推出和包裝名主持人、名記者來推動欄目的發展,利用觀眾喜愛和支持的明星主持人、記者來占據固定的收視人群,從而在頻道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擴張上取得很大的成功。
一、鳳凰衛視對于傳媒明星制的實踐
1996年3月31日,鳳凰衛視正式啟播,由“今日亞洲”和“香港衛星電視”各占45%,中國銀行旗下的華穎國際集團持有另外的10%,三家共同組建鳳凰衛視有限公司,經營原來“香港衛星電視”除臺灣地區以外的中文節目,劉長樂擔任董事局主席和行政總裁。鳳凰作為香港惟一一家全部用普通話24小時晝夜播出的電視臺,“易幟”之后,在風險巨大、競爭激烈的電視傳媒市場,開始尋找一條獨特的求生乃至取勝之路。以“三名戰略”(名主持人、名評論員、名記者)為主要特色的“明星制”就是鳳凰衛視在媒介市場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手段。
明星制是20世紀初在好萊塢逐漸形成的一種以強調演員(明星)為主,電影本身或其他要素為輔的商業手段,以此來獲得更多的觀眾。它以明星為中心,劇本創作、詞曲創作、服裝設計、營銷推廣、傳播宣傳等都圍繞明星進行,讓明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運用明星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鳳凰衛視根據“傳媒明星制”不遺余力地打造明星主持人,他們按照成熟的市場化操作方法來協調節目和主持人,選擇不同的明星包裝路線。
首先,鳳凰衛視不遺余力的增加主持人曝光次數,讓主持人獲得觀眾的熟悉感和親近感。鳳凰衛視為每個主持人量身定做宣傳片,在每天的節目當中播放,加深觀眾的印象;同時,還為主持人安排各種公共活動,讓主持人多貼近觀眾。此外,鳳凰衛視還借助其它媒體對自己的主持人進行宣傳,它1998年開通互聯網站,讓名主持人、記者和評論員的信息隨著網絡廣泛傳播;2000年創辦的《鳳凰周刊》專門開辟一個固定欄目《鳳凰頻道》,介紹鳳凰最新資訊,刊登名主持人、記者和評論員的手記,充分滿足了觀眾讀者對于明星的求知欲。
其次,鳳凰衛視對主持人進行包裝,凸顯主持人個性,量身打造符合主持人風格的節目。在鳳凰衛視,主持人的個性被發揮到極致。例如陳魯豫擁有鄰家女孩般的親和力,她主持《新聞早班車》,開創了中國電視“說新聞”的前例,而《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給了她一個發揮自己獨特人格魅力的舞臺,讓每一個被訪問者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于是訪談總是充滿既有深度又充滿細節。又如穿長衫的楊錦麟在傳統文化氛圍里,用現代化的電腦來介紹資訊,言辭犀利、幽默風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他主持的《有報天天讀》獲得2003年“中國年度新銳電視節目獎”。
再次,鳳凰衛視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和機會推銷主持人。傳媒明星的成功不光需要良好的外星、風度和親和力,還離不開必要的宣傳。如讓名主持人、評論員等在各地大學進行演講,擴大在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影響力;對于剛剛出名的記者進行強勢推廣,如閭丘露薇從巴格達采訪回國后,立刻被安排與網友聊天、接受其它媒體訪談、出版采訪手記等等一系列活動,閭丘露薇立刻成為家喻戶曉的“戰地玫瑰”。
在“明星傳媒制”的影響下,吳曉莉、竇文濤、陳魯豫等一批具有良好的親和力、具有個性特色的主持人脫穎而出;閭秋露薇、魯宇光等一批具有敬業精神的高素質記者為人們所熟識;曹景行、阮次山等一批具有良好知識背景,閱歷豐富的評論員走入人們的視野。鳳凰衛視在搞好節目策化和創作的同時,通過科學地包裝和宣傳推出名記者、名主持人,使聚集在這些名人身邊的觀眾成為穩定的收視人群,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名牌節目,提升了傳媒的核心競爭力。鳳凰衛視。并且這些名人成為頻道品牌的象征和外延,豐富了品牌內涵,能迅速提升綜合競爭力。
二、塑造品牌形象——傳媒明星制作用的凸顯
一個良好的媒體品牌形象,不是各類節目的簡單相加,而要依靠融為一體的節目和記者、主持人,他們通過自身的個性特點為節目注入無可替代的、有較高辨識度的特色,形成獨特的節目風格,吸引固定的收視人群,得到觀眾的肯定和喜歡。
明星制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讓觀眾有機會接觸到比頻道宣傳理念、節目口號更為生動和豐富的“代言人”,這些名記者、名主持人與欄目緊密相聯,一起構成了整個頻道的統一形象,對提升頻道核心競爭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整個電視媒體市場,各個電視臺都非常重視節目主持人的作用,但是像鳳凰衛視一樣對主持人進行全方位的包裝、多層次的鍛煉,屬于先例。在鳳凰衛視,這一群電視的臺前工作者獲得了集體成功,不僅得到了觀眾的關注與追捧,而且獲得了自由發揮潛質的寶貴機會。他們在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中無數次地激發自己的潛能,無論是記者還是主持人都不再是單一的工作,而是采編播一條線全部掌握。這些實力的提升對于他們在同行中贏得競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高貴的職業道德以及專業的職業素養使他們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和尊重。1998年1月,吳小莉被《中國青年報》評為“年度十大時尚人物”,同年9月,她又被《亞洲新聞》評選為五十位“當今您最應該認識的中國重要人物”之一。1999年,竇文濤以在《時事直通車》和《鏘鏘三人行》中的出色表現在《新周刊》中當選“年度節目男主持人”。同年12月,劉長樂因為帶領鳳凰衛視的卓越成就被《華聲月刊》評為99年度“十大華聲人物”之一。2004年,閭丘露薇被《新周刊》評為“最佳電視記者”,2003年獲得《中國婦女》“時代人物獎”。
明星制的推行不僅為個人贏得了榮譽,也提升了鳳凰衛視作為品牌的競爭力和價值。1999年,美國《財富》雜志刊出國際知名的蓋洛普調查公司“中國對品牌的認知”的調查顯示:鳳凰衛視被選為國內最知名的品牌之一,與“麥當勞”齊名;2001年,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鳳凰衛視被觀眾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商業華語衛視”;70.1%的觀眾認為"鳳凰衛視是國內最受歡迎的境外媒體";74.7%的觀眾認為“鳳凰衛視是正在走向世界的國際媒體”。明星制在贏得了豐富的無形資產之后,也為鳳凰衛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鳳凰衛視多年來致力于培養、打造全面的優秀的電視人,這些名記者、名主持人和評論員將自己的職業命運緊緊地和鳳凰衛視聯系在一起,他們的才能、聲望和名氣就是鳳凰衛視寶貴的隱形資源。這一切也給它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在吸引廣告客戶的過程中,鳳凰衛視主持人團體成了極大的競爭優勢。他們的群體形象健康、積極、向上,是新潮、時尚、高質量產品和公益活動李想的代言人。通過這一群體的吸引力,鳳凰衛視在廣告市場上更容易得到信任,被更多的客戶優先考慮,帶來了越來越高的廣告到達率。
三、提升競爭力——傳媒明星制作用的升華
鳳凰衛視自創業之初充分發掘自己的人力資源,走明星制的路線,以接近于明星包裝的方式打造名記者、名主持人,成功地建立了欄目品牌,塑造了良好的頻道形象,提升了綜合競爭力,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享譽海內外的電視媒體。
名主持人和其代表性的節目使鳳凰衛視擁有豐富的電視產品,滿足了各階層受眾的需要,使鳳凰衛視品牌深入人心。如新聞節目《鳳凰早班車》、《鳳凰午間特快》、《時事快報》、《有報天天讀》等等,從早到晚播出新聞,滿足了需要得到時事資訊的受眾;訪談類節目《魯豫有約》、《名人面對面》等等,是知識分子階層的最愛;時事評論類節目《鏘鏘三人行》、《時事開講》、《文濤拍案》等等,既討論了時事,又給出了很多言論觀點;還有青年人最喜歡的娛樂時尚類節目《娛樂風暴》、《完全時尚手冊》等等。這些節目與它們的主持人陳魯豫、吳小莉、許戈輝、竇文濤等等,相互成就,共承一脈,代表了鳳凰衛視的形象。
名記者的敬業精神和專業精神為鳳凰衛視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口碑。伊拉克戰爭中,鳳凰衛視女記者閭丘露薇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戰爭前線進行報道,得到寶貴的第一手新聞資料,她的獨家報道成為華人的驕傲。憑著這種專業精神和敬業精神,她被世界稱為“戰地玫瑰”。[1]鳳凰衛視也因此在全球華人中進一步樹立了權威,打破了西方媒體對信息的壟斷,讓中國人第一次有了機會借助華語媒體來審視這場戰爭。西方因此有報道稱鳳凰衛視是“中文的CNN”。[2]
第三,名主持人、名記者的良好社會形象使鳳凰衛視贏得更多的信任與尊重。如鳳凰衛視當家花旦吳小莉,不僅在主持專業領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將原有的名氣延伸到公益事業的領域。2000年她成為第三屆“饑餓30”慈善籌款活動的“愛心大使”;2001年她又當選為二十位“環球20世紀最具影響力世紀女性”之一。她的社會名氣和地位當然不僅僅是個人的,她時刻代表著鳳凰衛視。2002年“中國最受尊敬企業”評選揭曉,鳳凰衛視名列前十名。[3]這些充分證明了鳳凰衛視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
隨著市場經濟的觀念日益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電視媒體也逐漸被納入市場營運的軌道,傳媒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媒體之間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品牌的競爭,傳媒明星制很快成為電視傳媒在品牌傳播過程中的核心戰略手段。
鳳凰衛視通過推行傳媒明星制,成功地打造了一批觀眾熟悉和喜愛的名主持人、名記者,以及許多著名的節目。它通過正確的欄目定位、受眾定位和品牌定位,以及不斷更新的傳播思維成功地打造出了鳳凰衛視的頻道品牌形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在了前列。
注釋
[1]李志堅.《透過熒屏看鳳凰——解密鳳凰衛視的成功之道》,傳媒人網.
篇5
關鍵詞SoLoMo 移動圖書館 圖書館2.0 智慧圖書館
社會性網絡
1引言
SoLoMo是美國著名風險投資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于2011年2月提出的概念,意為社交(So:Social)、本地(Lo:Local)和移動(Mo:Mo-bile),具體是指利用移動設備、基于地理位置并結合社交網絡(SNS)特點而提供的網絡服務。SoLoMo概念一經提出,立即成為硅谷創業的熱詞,被認為是Web2.0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應用模式。
SoLoMo雖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它所代表的事物并不是橫空出世,在Web2.0大行其道的四五年前就已現端倪。由于社會性網絡與移動互聯網發生交融碰撞,產生了一批基于地理位置的“混搭”(Mashup)應用,這可以看成SoLoMo的源頭。當時流行的手機天氣預報應用,能根據你出差或旅游的位置,提供當地的天氣預報。從圖書館行業來說,目前有不少OPAC系統也具有SoLoMo的特點,如OCLC的WorldCat,可根據上網的IP地址,“就近”推薦附近的圖書館,有些還能告訴你“借了這本書的讀者,常常也會借某某圖書”,等等。
近年來移動圖書館的開發在業界如火如茶,取得了很大進展。許多圖書館的傳統業務和服務都能夠通過手持設備來實現,以RFID為標簽的“智慧圖書館”的研究開發也不斷見諸報道。但是“智慧圖書館”不應僅限于提供物理館藏的定位管理和無人值守的自助式服務,還應該能夠根據讀者在社會性網絡活動中的偏好,結合地理位置和情境信息,提供即時的個性化服務。目前圖書館界基于位置的服務(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還剛剛開始,各類新技術的組合應用還不是很多,互聯網產業正興起的SoLoMo商務模式可以帶來很多啟發,LBS有望成為圖書館IT應用的下一撥熱點,代表了一種發展趨勢。本文通過對當前圖書館界各類新型LBS應用的探討,探索SoLoMo在圖書館應用的前景和可能性。
2 SoLoMo應用和研究現狀
2.1背景
2011年全球移動互聯網產業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宣告我們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今年年初宣布,截至去年底,全球手機用戶總數達59億,而2011年智能手機的出貨量也已達4.877億臺,首次超越PC(包括平板電腦)。美國皮尤(Pew)研究中心今年初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已有近1/5的成年人擁有了平板電腦。蘋果公司最近宣布,其后PC設備(iPhone、iPad、iPod touch)2011年的銷量為1.72億,其移動服務iCloud的用戶已突破1億人。
這些數據表明目前SoLoMo有巨大的市場基礎。當前美國有68%的社會性網絡用戶使用移動設備上網,已有28%的美國成年人是SoLoMo用戶。近年來各主要的社會性網絡應用(如Face-book、Twitter等)隨著移動Apps的推出而獲得飛速增長,目前Facebook已有8.45億注冊用戶Ⅲ,Twitter的注冊用戶也突破了5億。我國的微博應用也得益于龐大的手機用戶基數而獲得驚人的發展,目前微博用戶已有2.5億之眾,說明近半數的中國網民使用微博。這些都為SoLoMo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2.2概況
SoLoMo可以看成是社會性網絡(SNS)與移動應用混搭的產物。SNS是Web2.O的重要內容,而“本地“(Lo)是由移動帶來的屬性,因此SoLoMo可以認為是Web2.O中的SNS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基于位置信息的應用(LBS),也就是說:SoLoMo-SNS+LBS。任何社會性網絡,如果不能在移動平臺上使用,或者開發的移動應用與位置信息無關,都不能稱為SoLoMo應用。
與Web2.0相似,SoLoMo既不是一項具體的技術,也不是一種固定的商務模式,而是一類有著共同“社會遺傳基因”(Meme)的網絡應用的總稱。目前SoLoMo的核心應用,基本是那些基于地理位置的“簽到”服務,它們建立起一個虛實相聯的廣闊空間,能夠為各類商家品牌推廣、建立與客戶的社會化聯系服務,例如Foursquare、街旁、四方、切克、Yelp、SCVNGR、FoodSpotting、Groupon LivingSocial等;也有以提供照片、視頻和興趣愛好等分享為主,但背后有地理定位支撐的應用,如Pinterest、Insta-gram,Viddy等,還有一類很受歡迎的音樂分享網站,如Spotify和蝦米網等等也可算作此類。除了上述“核心”應用,大量Web2.0時代聲名顯赫的社會性網絡,都爭先恐后地躋身于移動互聯網,變身為SoLoMo,像Facebook、Twitter、Google+等,憑借數量龐大的用戶優勢后來居上,加入地理定位功能,創新無數,令SoLoMo呈現無限風光。
SoLoMo應用大多建立在為數不多的LBS平臺之上,而目前提供LBS平臺的多為外國公司,其服務國內大都無法正常訪問。由此便在國內產生一種獨特現象,國內以模仿為主的應用甚至比國外的被模仿對象發展得更快。2011年5月,新浪推出基于位置服務及社區互動的LBS產品“微領地”;2011年8月,街旁網最早在國內實現了近場通訊(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應用,NFC簽到全面覆蓋了街旁網商戶平臺;2011年11月,開心網的Android和iOS客戶端新增“位置服務”功能,支持“附近”活動的提醒和簽到活動。
2.3類型
從應用架構上看,SoLoMo應用可分三層:提供基礎地理信息和地圖數據的為第一層,稱為位置數據服務商(L-DaaS:Location Data-as-a-service),在美國主要有Factual、SimpleGeo、PlaceIQ、Fwix和ESRI五家;提供基于位置的活動平臺(LBEP:Lo-cation-Based Engagement Platform)的為第二層,例如Facebook、Google、Twitter、Foursquare等,它們往往是由Web2.0互聯網應用巨頭轉型而來,國內也有這樣的例子,例如新浪、騰訊、百度甚至大眾點評等,都開始躋身LBEP;第三層就是形形的基于位置的應用服務商(LBEA:Location-Based En-gagement Application),數量不勝枚舉,較著名的有Instagram、Yelp、Pinterest等,國內有街旁、高朋、蝦米、切客、推圖等等。
從現象上看,目前國內外SoLoMo應用主要有基于位置的搜索,如圖片上傳、簽到(check-in)、就近服務、信息告知、咨詢、廣告、微博等。若從應用類型上對它們進行分類,大致可分成:游戲、網絡與終端工具、生活信息、內容(多媒體)消費和辦公軟件等5大類。這5類應用中,以游戲類應用數量最為龐大,用戶數也最為龐大,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但競爭也最激烈;內容消費類應用基本上是PC互聯網巨頭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移植,我國將其歸人“手機出版”行業,2011年大約有350億左右的市場規模,頗具規模;而辦公軟件方面以國外傳統軟件巨頭(如蘋果公司)或者實力強大的開發者團體(如EverNote)占據主導。
2.4技術
SoLoMo并非全新的技術,它是技術的一種綜合應用,涉及移動通信、無線網絡、社會性網絡、數據挖掘、智能感知、物聯網等多種技術門類,這種綜合本身也是一種創新。相關技術還有:數字地圖、移動定位、近場通訊、二維碼(QR)、群體智慧、云計算、IPv6、語義網等新技術。當然,每一個具體的SoLo-Mo應用并不會涉及所有這些技術。
上述SoLoMo的相關技術可分為5個方面:
(1)定位技術。移動定位技術是位置服務的核心,目前主要有衛星定位、地面蜂窩網絡定位和混合定位三種方式。其中,衛星全球定位系統(即GPS)、伽利略(GALILEO)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等已經在一定精度上提供了開放的服務接口,基本能滿足So-LoMo的發展需求。而利用二維碼和手機拍攝功能的定位、采用近場無線通信技術建立的接觸式定位等,是目前定位技術的熱點,正在成為智慧城市應用的基礎技術。
(2)智能位置感知技術。經過數據挖掘、地圖匹配、用戶交互模式分析、用戶環境判定等方式,得到用戶的確切位置,還要把與此位置相關的、與用戶的身份、興趣、特征相關的社會性屬性也呈現給用戶。該服務依賴于具有位置感知的移動設備和無線通信服務。
(3)海量社會性知識發現技術。與地圖信息、用戶軌跡信息、位置知識和社會性網絡信息相關的數據往往是海量的,其相關信息的關聯、結構化、知識挖掘和發現技術也是該領域的核心技術,包括網絡信息(文本、視頻、音頻、圖像)的位置知識發現技術以及未知位置的預識別技術。
(4)近場無線通訊技術和體驗技術。這類非接觸式識別和互聯技術,可以在位置服務終端移動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和智能控件工具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讓用戶簡單直觀地交換信息、訪問內容與服務,有助于“本地化”服務的開展。體驗技術還包括基于移動智能設備的增強現實技術、三維顯示技術等。
(5)公共平臺支持技術,包括云計算技術、位置SaaS服務化接口技術、隱私保護技術等。
2.5研究現狀
與SoLoMo的應用實踐相比,目前學術界對SoLoMo的研究相對滯后。通過對中國知網的期刊庫、會議庫及博碩士論文庫進行查詢,得到以“SoLo-Mo”為主題的文獻僅37篇,大多來自經濟類和IT通信類期刊和報紙。首篇文獻發表于2011年5月的《中國圖書商報》在圖書館領域,2003年,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的學者發表了題為《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的會議論文,指出Smart Library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它可以幫助用戶找到所需圖書和相關資料。國內圖書館界尚沒有直接論述“So-LoMo”及其應用的論文,但與SoLoMo相關的、圖書館2.0方面的研究文章近年來大批發表,移動圖書館的實踐應用和理論研究也大量出現,智慧圖書館研究也在嶄露頭角,例如王世偉認為,智慧圖書館的要素是“書書相連”、“書人相連”、“人人相連”、“任何時間可用”、“任何地點可用”和“任何方式可用”,可見智慧圖書館的需求正是SoLoMo的功能,換句話說,SoLoMo提供了智慧圖書館的核心技術。
3圖書館的SoLoMo應用
SoLoMo與商品零售、餐飲、團購、旅游等行業領域的結合,在商業促銷、廣告等方面已顯現出精準直達的特點,顯示出其他方式所不具備的優勢。圖書館雖然不是營利性機構,但卻是內容消費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肩負著保障信息公平和知識自由、培養和維持公民基本信息素養的職能,在整個產業鏈中具有一定的渠道整合能力。
3.1圖書館應用SoLoMo的意義
近年來很多圖書館開展了移動圖書館的建設,很多商家也針對這種需求,推出了解決方案。然而,是否將傳統圖書館的服務移動化,實現以手持設備來完成諸如查詢、流通、閱覽、預約和咨詢等功能,讀者就能紛至沓來?換句話說,是不是圖書館一旦有了用于移動服務的短信號碼、WAP網址和Apps應用下載,讀者就會蜂擁而至?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圖書館不能僅僅滿足于擁有資源和提供簡單的傳播方式,而要躋身于各類媒體和通道的競爭中,參與媒體、通道、交互方式與資源的結合,以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嵌入到讀者的信息環境中,這正是圖書館2.0的靈魂,也是圖書館應用SoLoMo的價值和優勢所在。
SoLoMo實現了互聯網從技術性向社交性的轉變,以及從內容平臺向活動平臺的轉變。對于圖書館而言,SoLoMo使得圖書館的服務具有了時空性,隱含在圖書館館藏體系內的時空特征經由語義技術而得以組織和揭示,與用戶需求的時空特征進行匹配,從而使圖書館加倍具有了移動性,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社交化,更易于實現無所不在的貼心服務。
SoLoMo使支持移動設備成為所有應用的必須,而桌面應用反倒成了一種特例。就這一點來說,SoLoMo使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以前的上網方式、信息獲取、互動交流士方式,也改變了圖書館與用戶的互動方式。
3.2SoLoMo應用的特點
上世紀90年代末,圖書館信息技術應用進入Web時代之后,出現了兩股發展潮流:2.0化和移動化,經過幾年的發展,這兩股趨勢逐漸合流,SoLoMo就是合流的產物。可以認為SoLoMo在圖書館的應用就是移動圖書館的2.0版。其主要特征是:在各類功能初步實現“移動化”之后,進一步實現基于移動的“社會化”、“互動性”和“個性化”。
圖書館2.0業已實現了社會化,在Facebook、Myspace和Second Life中處處可見圖書館的身影;也具有了互動性:OPAC2.0允許讀者注釋、評分;“我的圖書館”彰顯著個性化。引入SoLoMo之后會有什么獨特之處呢?SoLoMo應用的最大特點應該是:它并不直接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而是通過更多的情境信息的匹配,獲得資源與需求興趣的聚類參數,反過來應用于資源和服務的推薦或發現,這種基于情境的服務,讓SoLoMo具有了智能的特征。社會化交互越是充分,個性化服務就越是準確。這也帶來一個必然的要求:系統必須充分開放,否則就無法從其他服務中獲取足夠的情境信息,特別是這里的“我的圖書館”,必須方便地與各類網絡應用(特別是2.0應用)交換數據甚至引用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個人體驗,使圖書館的服務融匯于無所不在的社會性網絡中,隨手可得、隨處可用,并在不知不覺中提供服務。
“位置”、“實時性”、“身份”和“交互性”是移動互聯網有區別于傳統互聯網的關鍵特性,是移動互聯網產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和新商業模式的根源。這些特點與位置服務“隨時、隨地為所有人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宗旨是天然吻合的。SoLoMo應用場景首先要解決5W問題:who、what、when、where和why。對于圖書館來說,“Who”的主體就是讀者,可以包括提供服務的館員;“What”就是閱讀,提供資源和服務;“When”可以是此時此刻,也可以預約;“Where”可以利用圖書館的設施,也可以是圖書館的虛擬空間;而“Why”除了通常的借閱需求,以及近年流行的“作為一種場所“的需求,可能還有很多由于讀者參與而被發現的、圖書館員意想不到的功能,圖書館都可以挖掘和探索。
3.3SoLoMo在圖書館中可能的應用
(1)簽到服務
簽到服務是大多數SoLoMo服務的第一步,沒有簽到,就無法對用戶進行身份認證和定位,從而就無法提供社會化的基于位置的個性化服務。圖書館存在大量類似簽到的動作,例如進館(甚至進入閱覽室)要刷卡,辦理借閱等手續需要出示讀者卡或輸入讀者證信息等。
此外,內容的交互是SoLoMo的靈魂,而交互的好壞也有賴于簽到系統的數據積累和挖掘。而有些應用也需要用戶補充興趣信息、上載圖片、貢獻內容等。因此,在不侵犯讀者隱私的情況下,要讓用戶樂于簽到,盡可能收集與讀者個性化行為相關的獨特信息。很多SoLoMo平臺在發展初期,實現了“簽到”功能之后,有一段瓶頸期,這時系統的黏著性就成為關鍵因素,服務和激勵機制(例如積分獎勵、證章獲取和級別升級等)必須跟上。
簽到,不僅是一個圖書館,也可以是整個城市各類圖書館服務點、閱覽室乃至自助服務機的簽到;不僅是圖書館的簽到,每本書也可以簽到,每個講座、展覽、會議、事件、設施、特殊的服務都可以簽到。簽到之后與“我的圖書館”功能相結合,享受各類個性化服務,以及各類獎勵(證章、特別的服務等)。簽到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圖書館信息終端(包括自助終端)進行,也可以用讀者卡、二維碼、NFC識別設備等。OPAC2.0曾經有個很好的設想——為每個館藏對象生成一個單獨的頁面,人們可以留言、評論、標注等,但參與者少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SoLoMo通過一定的社會化參與和激勵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這個問題得到改觀。
簽到服務的核心技術是資源定位,要解決各類資源(如地點、事件、人、物)的定位,首先要解決資源(終端設備)的自動識別問題,涉及到地理定位、RFID、NFC、二維碼、數據挖掘、個性化服務、隱私保護,跨系統用戶交叉認證等技術。目前RFID技術已經在圖書館界開始運用,其他技術尚未引起重視,綜合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2)閱讀推廣
品牌營銷和產品推廣是目前SoLoMo應用最多的領域,可以直接應用于圖書館服務中。圖書館經典的閱讀推廣往往局限于書目推薦等,引導讀者更多的閱讀,卻并不注重圖書館品牌和讀者“忠誠度”的培育。數字閱讀時代的到來讓圖書館界普遍感到了危機,而商業化的SoLoMo推廣為圖書館員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傳統的“閱讀”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即圖書線索一查詢一選擇一獲取(或購買)一閱讀,而網絡時代的數字閱讀,是一個各種方式、媒體交叉的碎片化過程,其路徑是一個網狀過程:各種來源的線索一社群評價一媒體選擇一網絡搜索一各類(包括P2P)獲取方式一各種閱讀方法一交流評論,等等。讀者這時的閱讀,不僅僅是內容的閱讀,關于體驗和滿足更多需求的媒體形式和閱讀方式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可以通過“內容一交流(對話)一行動”達到目的,而SoLoMo提供了滿足這類綜合需求的理想環境。
圖書館可以借助SoLoMo系統地、有計劃地舉辦系列的閱讀推廣活動,并通過軟件平臺跟蹤和記錄參與活動的每一個讀者的有關情況,建立評估指標體系,進行效果評估。結合新書推廣、主題日或專題活動,對積極“簽到”各類活動的參與者設定進階“榮譽勛章”、評選“閱讀達人”,賦以特殊權限,如賦予借閱更多書籍的權限、獲贈講座展覽會門票或紀念品、積分可用于免除罰款或免費復印等等獎勵;也可以配合圖書館年度工作目標,利用已有資源(例如免費外借的電子書閱讀器),策劃“饑餓營銷”或其他類似方式,介紹朋友注冊超過一定數量就可以成為圖書館榮譽志愿者、授予“閱讀推廣大使”榮譽稱號等。這些活動有助于圖書館從單一的信息傳播、單方面的推動中走出來,深度融入讀者的日常生活,借助SoLoMo平臺的交流、傳播和互動,使讀者的閱讀成為一種社會化的互動閱讀,影響讀者對圖書館的認知,實現讀者對圖書館的情感認同,最終實現對圖書館品牌價值的回報。
(3)本地化社區
閱讀推廣是圖書館面向讀者推行的活動,而SoLoMo能夠提供良好的“讀者俱樂部”平臺和工具,幫助讀者自發建立交流空間,通過支持讀者在空間中的各類相關活動,收集UGC(User GeneratedContent,用戶創造內容)內容,提高圖書館的凝聚力,反過來促進圖書館的各項服務。
如果圖書館不具備在自己的網絡平臺上建立這類本地化社區的條件,可以利用已有的SNS或So-LoMo服務,例如利用豆瓣社區。豆瓣這類應用是非常適合的平臺,便于營造氛圍、提供話題。通過允許讀者發起話題或事件,以及購買、收藏等行為或喜歡(like)、表態(贊)等方式可以展示私藏或興趣愛好。中國國家圖書館在豆瓣上的小組成員,已達5000多人,話題近萬個。上海圖書館也與豆瓣建立了初步合作,目前主要是基于書目、封面、評價、評論等內容的揭示以及品牌顯示度的互惠合作,并探索在豆瓣中建立“上圖小站”,為今后上圖讀者進行社區的互動探索新的方式。
(4)作為空間的圖書館
圖書館本身就是一個空間,可以提供展覽、閱讀、會面、交流等;而一個城市的圖書館體系則構成一個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通過SoLoMo可以提供就近的借閱、上網等信息服務;圖書館的館藏也構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空間,根據讀者及其同好的查詢、借閱習慣,提供館藏推介或知識發現服務等。并可以根據虛擬空間的“簽到”、“檢索”、“利用”和“下載”等,繪制出學科熱點地圖,分析搜索趨勢等。
線上線下(即020:Online to Offline)的空間建設和關聯,能夠為讀者的互動提供無縫的體驗。線下空間主要指圖書館作為一個物理場所所能提供的服務,線上空間則一般在社會性網絡中建立。讀者群落可從虛擬空間很容易地過渡到實體空間,系統需對空間位置等各類屬性進行管理并提供工具。圖書館020模式可以通過二維碼、RFID標簽等方式來實現,利用支持二維碼應用的智能手機實現各類簽到功能,并獲取服務信息。“我的圖書館”也可根據讀者的二維碼,與讀者的個人興趣、借還歷史綁定,并且讀者即使不帶卡也能隨時享受服務。
(5)智慧服務
智慧服務是智慧圖書館的特征,它不僅僅指采用了RFID技術、實現了自助辦證、自助借還、智能盤點、館藏架位智能管理、智能安全門禁等服務功能,而且能夠實現書與書、書與人、人與人的關聯,以及隨時、隨地、隨心提供服務,這種“智能”體現在圖書館服務的每一個方面,需要圖書館IT系統照顧到每一個細節需求。
與物聯網相似,自動感知、情境相關和基于語義,是智慧圖書館服務的三大特點。SoLoMo擴展了智能服務的范圍和空間,使智能服務真正名副其實。目前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是割裂的,資源組織與用戶需求缺乏動態關聯,圖書館的各個業務子系統也缺乏相關性,信息搜索不能基于位置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等等。雖然不是說采用了SoLoMo,就能夠立即解決所有這些問題,但至少是向智慧型服士務前進了一步。
圖書館要實現智慧服務,首先需要將自己的服務觸角延伸到任何已有的SoLoMo平臺中去,攻城掠地,爭取足夠的疆域、接觸面和曝光率。通過進駐“街旁”、“切客”、“四方”等,在各類社會性網絡和地理信息平臺中讓圖書館“無所不在”,讓讀者方便地找到圖書館和圖書館的服務。圖書館應該珍視自己的品牌,積極組織各類活動,進行品牌營銷。眾多微博、人人網等SNS社區也是信息、聯系網民的渠道和讀者互動的空間。
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聯系正是SoLoMo著力解決的問題,有助于智能感知和情境相關的實現。SoLoMo的大量技術都是關于位置感知的,這也是它最大的突破?;诖?,才有以簽到為基礎的各類自動感知服務的研發和應用,并且正在混搭出為數眾多的充滿創意的服務。
3.4SoLoMo應用的解決方案
SoLoMo不具有統一的解決方案,它的應用建立在平臺之上,而平臺建立在更基礎的地理信息服務之上,這種分層架構,也是SoLoMo的重要特點。這要求系統保證足夠的靈活性,各子系統獨立,且必須遵循業界標準,開放接口,才能有利于實現混搭,為后期資源的開發和服務的整合需求提供必要的條件。
圖書館可以利用已有的LBE平臺,開發自己的LBE應用,也可以與現有的任何SoLoMo應用進行混搭,使自己現有的服務SoLoMo化。后者相對容易些,但對外部服務的依賴性很強,一旦某個應用發生大的改變,就需要做相應的改變。應用混搭的效果與自己原來的系統架構是否靈活有關,有時需要先升級改造原有的應用,才能符合web混搭的要求。當然,在進行SoLoMo改造時也需要首先支持現有的業務功能,在滿足傳統功能基礎上升級為基于地理位置的系統。如,搜索功能增加基于位置的搜索,查詢增加社會性推薦和就近館藏推薦,閱覽和獲取能支持就近推薦和預約功能,并可在社會性網站中推薦朋友、人脈等。
4結語
所有的信息都以某種方式與時間和空間發生關系,不論是已經作為圖書館館藏或即將成為館藏的女信息,也不論這些信息以什么方式存在。智慧圖書館不僅使自己的館藏知識化,將館藏從文獻形態轉化為知識形態,標注、挖掘出地點、事件、時間、人和物而加以有機的組織,并通過智能化的感知系統,主動地參與到讀者日常的知識交流過程中去,以一種平臺、空間或工具的形式而泛在,通過提供各種搜索、發現、存儲、傳播、組織以及再創造的服務,使自己與人類社會的知識創造體系融為一體。這是現代信息技術使知識獨立于載體和傳播方式、內容消解于無形的網絡空間之后,圖書館必然的存在方式。
SoLoMo正在成為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要素,如同手機之類的移動設備已成為物聯網的主要人機界面一樣,通過它們,讀者能夠掃描二維碼甚至識讀RFID標簽,與圖書館的館藏內容、各類設施與服務進行完美交互,直接服務于人的任何信息需求。而圖書館則繼續默默地在虛擬的知識宇宙中提供各類信息和服務,實踐自己亙古不變的職能。
參考文獻
1.Matt Murphy,Mary Meeker.Top 10 Mobile Internet Trends.2011-2-10.[2012-03-073.
6.Sandy Carte.Mobility Panorama:Three Headed Monster.[2012-03-073.
NIC:微博用戶達2.5億,近半數網民使用.2012-1-16.[2012-03-07].http://tech.省略/internet/detail 201201/16/12006555-0.5html
10.厲崢.劉大衛:“SoLoMo”是街旁重要方向.中國圖書商報,2011-05-20
11.Aittola M,Ryha nen T,Ojala T.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International Syruposium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