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22:2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美文化差異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美文化;視角;差異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 ,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美國雖然是個歷史僅二百多年的國家,但其經濟、文化十分繁榮,是世界強國之一。 由于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等因素的不同,中美兩國文化也呈現出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倫理性與認知性
中國傳統哲學是講倫理的,中國古代賢哲注重人事而輕視自然。中國哲學所講的自然常被納入人文意的范疇之內,因而形成自然與人文不分,主張“天人合一”。以儒家為代表的先哲對世界的認識主要不是由于對自然奧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對現實、社會、政治、倫理和道德問題的關注。人是認識的對象與核心,探索自然只是為解釋社會、政治、倫理和道德的現實問題提供例證,因而從自然現象中尋求相應的啟示。
與中國文化不同的是,西方哲學是求知識型的,倡導對宇宙、自然的探索和認識,而非中國的人生哲學、倫理哲學。西方文化注重探索自然奧秘,追究宇宙起源,哲學家把探索和認識自然的本性看成自己神圣的使命。哲學家們熱愛智慧,崇尚理性,不斷地探索自然。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培根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即人可以用知識戰勝自然。近現代西方人進一步發展了古希臘先哲們崇尚自然、追求知識的傳統,以探索自然奧秘作為科學家和哲學家共同感興趣的研究任務。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與發展,西方人不斷排除臆想和猜測,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來說明自然現象,從物質的本身解釋其種種屬性,從而產生了以實驗為基礎的逐層深入的邏輯分析方法和思維模式,形成了西方科學認知性的思維方式。
二、主體性與客觀性
中國古代先哲們也對宇宙進行過探討與思考,只不過是非常籠統、模糊、簡約的,提出宇宙是一個整體,是運動的、和諧的、平衡的,中國的主觀性思維不以大自然作為認識的對象,不把認識自然作為探索自然的目的,而是以主客一體實現“盡善盡美”的整體和諧境界為目標。大多數中國人很注重情感體驗層次上的意象思維,個人的情感需要、評價和態度在思維和處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使用。由于過分重視情感因素和心靈體驗,導致中國人在思維上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確定性,沒有形成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思維傳統。在個人心靈體驗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義,或從具體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則,使中國人很自然地將主觀情感投射到自然萬物之中,使自然萬物皆具有人的特點。
西方社會往往以客觀主義精神把人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首先把視線投向自然世界,然后再把這種源于自然世界的思維轉向了人類生活世界。西方思維方式注重理性,注重客觀性。比如說西方人看到一條河,就會將河當作一個客觀物體來觀察,然后對其進行分析。比如河水從哪里來,為什么會有河水,為什么河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對其進行定義,一旦定義之后,所謂的“河”一詞就有一個必然的意義,而不能是其他的意義。而以后每當看到河的時候,就必然將其對應在“河”這個詞的概念上。
三、具體性與抽象性
從總體上看,傳統的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維方式則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這種不同的側重和選擇,都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以“觀象制器”解說中國文化的起源,漢字以“象形”推衍構字之法,中醫以“觀面象察舌色”診治疾病,天文歷法研究“觀象授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以觀“天象”預測氣候變化,美學則以“意象”為中心范疇,將“意象具足”視為普遍的審美追求。漢文化 “尚象”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偏重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
西方人在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和解析的過程中,以探究世界的始基為最終目的,以分類方法為主要手段,試圖從物象的類別中提出該類物象的共相,再遞級上升做純思的抽象概括,將各類物象的共相歸在一起,形成柏拉圖所稱謂的“理念世界”,而各類共相的表達方式往往是以概念為內核的語言符號,不像漢語的共象仍以象語來表達。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維方式。
四、直覺性與邏輯性
中國的傳統思維注重實踐經驗知識,注重整體思考,因而注重直覺體悟,即通過直覺從整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和規律,追求豁然貫通,頓悟。因此對事物的認識只滿足于描述現象和總結經驗,而不追求對感性認識的深層思考與對現象背后本質的哲學思考。
西方思維傳統注重科學、理性,重視分析、實證,借助邏輯,在論證、推演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西方人重視認識論和方法論,重視語言分析,包括語法、語義、語用分析,都與思維方式的邏輯性密切相關。
五、意象性與實踐性
中國傳統意象思維方式亦稱為象征,是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來說明某種抽象的觀念或原則,是一種由具體到抽象的飛躍。這種思維方式的優點是富于靈感,帶有跳躍性和創造性,但它的缺點是不夠嚴密、精確,缺乏科學性。從這種思維可以明白為什么中國古人長于文學藝術的創造,而乏于科學技術的創新。
實證性是西方思維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的實證性思維重視語言的作用,把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認為要把概念與觀念具體化,必須借助語言。語言是概念的形式、觀念的結構、溝通的媒體。
六、模糊性與精確性
古代中國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體,思維對象是模糊的,思維主題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維去認識模糊的整體,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整體、綜合地把握其總體特征,注重事物間的普遍聯系,不注重對事物分門別類、分解剖析。注重定性把,忽視定量分析。
然而精確性是西方近代思維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實驗科學注重對事物分門別類、分析解剖,重視定量分析和精確計算。
七、求同性與求異性
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體化政治結構要求個人和社會的信仰和觀念一元化、一體化、同步化,造就了傳統文化的“大一統”思想。
不同于東方人“異中求同”的思維習慣,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則是“同中求異”。西方人的思維趨于多元化,注重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方法,尋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重視追根窮源。
八、后饋性與前瞻性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習慣于從以往的事件中獲取經驗教訓,立足于過去。中國人重視歷史,崇拜祖先,尊重經驗,推崇傳統,偏向于注重時間而非空間,有較強的歷史意識,而較弱的空間意識。
與之相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注重與向前看,著眼于未來。西方對自然奧秘富于好奇和想象,不斷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對未來的發展善于提出預測和預言,不斷探索、開拓并創新。
九、內向型與外向性
中國傳統思維注重內向自求,因此求穩、保守、節制。內向性思維導致中國人求穩的心理和好靜的性格。自然靜,人也靜,以靜對靜,只有靜才能體悟自然、自識本心,才能悟出人生真諦、尋求人際和諧。
西方開放思維的對象傾向于外界,重視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尋求外部世界對人最有價值的東西,追求自由與個性,因此求變、好動,富有全球觀念和宇宙意識。
十、歸納性與演繹性
中國古代先哲從主體意向出對實踐經驗和內心體悟加以匯集、總結、歸納、濃縮,成為圣言、格言等,多為意會、領悟的結果。
但是西方注重形式邏輯,注重演繹法,把它看做是“能產生科學知識”的論證工具。演繹法不僅成為西方學者構建理論體系的一種手段,而且成了西方人比較習慣的一種思維方法。
綜上所述:中美文化的差異是悟性與理性。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本質上是悟性主義,表現為主客體合一的主體意向性思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本質上是理性主義,表現為主客體二分的主體對象性思維。■
作者簡介:
篇2
摘要: 本文以Hall所提出的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交際理論為指導,分析了中美兩國由于不同語境而造成的文化上的差異。
關鍵詞:高語境;低語境;文化;差異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二者既緊密聯系,又相互區別,人們通常把語言稱作文化的載體,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的使用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1987年萊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隱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層,如語言,飲食,穿著等;隱性部分指觀念,價值,交際規則等,這屬于文化的深層。[1]語言作為文化表層的一部分,其發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層文化的極大影響。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文從霍爾的高語境和低語境交際理論出發,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異。
二、高語境與低語境交際理論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T. 霍爾(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書中, 頗有見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語境性, 并將語境分為高語境( High Context ) 與低語境(Low Context ) 。霍爾認為[2]:“任何事物均可被賦予高、中、低語境的特征。高語境事物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色,編排的信息處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僅有微小部分存于傳遞的訊息中。低語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須處在傳遞的訊息中, 以便補充語境中丟失的部分( 內在語境及外在語境) 。”也就是說:“高語境( HC) 傳播或訊息即是絕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在個人身上,而極少數則處在清晰、被傳遞的編碼訊息中。低語境(LC) 傳播正好相反,即將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編碼中。” 由此, 我們可以看出, 高語境中語義的承載主要不是語言性的, 而是非語言和語境性的。語義主要從存儲的非語言及語境中衍生出來,信息不是包含于語言傳輸中, 而在低語境中。語義的主要載體是語言本身,非語言的及語境性信息對語義的影響是有限的, 語義主要包含于進行交際的語言中。高語境中的信息解碼更多地依賴交際者雙方共享的文化規約和交際時的情景, 而低語境中的信息解碼則主要在言語中,交際信息對語境的依賴性小。霍爾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有著偉大而復雜文化的中國就處在天平的高語境一方”, 而“美國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較低的一方”。中國文化具有高語境特性而美國文化就具有低語境特性。
三、不同語境文化產生的深層理論和現實根源
每一種語境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一套系統,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們形成了一種價值意義上的條件反射。這些價值觀念包括行為的準則、思維方式、認知準繩、處世哲學、推理模式、評價規范、道德標準,成為人們的集體無意識和民族性格的基石。
1. 天人合一與天人對立: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的是對立面的和諧和相互滲透, 即對立中的統一, 美國文化強調的是對立面的相互斗爭轉化, 即統一中的對立。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到后來的董仲舒“以類和之,天人和一”成為“天人感應”的思想觀念。美國人則將世界萬物對立起來:工作對娛樂,成功對失敗,好對壞。由于美國人容易對事物作兩極化的思考,所以很難使他們接受第三種,而不是用兩種范疇思考問題,由此,形成對待事物習慣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邏輯的
思維模式,以及求精確的言語觀。
2. 群體取向與個人主義取向: 以群體和等級為紐帶的東方人際關系是一種互補 (complementary) 與垂直 (vertical) 的關系而以個人為中心的西方人際關系則是一種對稱 (Symmetrical) 和水平 (horizontal) 的關系。群體取向還包括他人取向,表現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為集體犧牲個人。他人取向表現為“人言可畏”,中國人做事先考慮別人怎么想,在出現沖突和矛盾時,強調“以和為貴”。與中國文化相反,美國人極端崇拜個人主義。西方的個人主義據說淵源于15 世紀的文藝復興,由17 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發揚光大,強調隱私權,自由至上和標新立異等等。
3. 經濟發展: 中國屬于農業國, 民眾安土重遷, 彼此相互熟知, 聯系密切, 有著長期共同的生活經歷和背景, 形成“高語境”文化。而美國正好相反,屬于工業國,人口遷徙量大,速度快,加上“個人主義”和“隱私”觀念,使人們相互之間不易培養共同的生活經歷和背景,在交流中不得不依靠語言來表達,由此形成“低語境”文化。
四、高低語境引起的中美文化差異
1.間接的表達方式。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文化。中國文化強調“和”的境界,以群體為核心,以家庭為單位,維護群體和睦,注重倫理道德,推崇尊老愛幼。中國人崇尚含蓄品性,是內向的集體性格。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5] 。中國文化是高語境文化的代表,其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具有直觀綜合的基本特征,比較注重從整體方面把握對象,故認識中的模糊色彩比較突出。在表達方式上,則注重含蓄、了解和信任,不依賴于文字或條約。寧波大紅鷹經貿有限公司在各雜志上所登廣告的廣告詞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深植于中華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引起受眾特有的感受和共鳴。給人一種天上人間融于一體的意境。廣告內容雖與商品、服務本身并無直接關系,但它依賴富含文化內涵的構思,和富有象征哲理的語言編碼,展現民族的哲學觀與價值觀。
2.直接的表達方式。美國文化是典型的低語境文化。它強調以個體為核心,注重個人作用與利益。美國人體現出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其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征,傾向于認識的細[6] ,追求確定、精確的認識,排斥思維中的不確定性、模糊性。依據美國人的認知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于信息傳播中對文化背景的共融性要求不如中國高,并且文化標識不如高語境傳播明顯。如美國一家郵遞快件公司COLOR DIRECT為其服務推出的廣告詞“SO ⋯⋯YOU WANT TOMAIL A STRAWBERRY SURBET ?”(想通過郵局郵寄一份草莓冰淇淋嗎?) 簡潔直白的一個問句將其快速、安全、包羅萬象的服務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結語
由于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時間取向、社會規范等方面差異甚大,跨文化交際始終都是一個大問題,那么來自高低語境文化的人們如何才能成功的交際筆者認為,首先要了解高低語境文化的差異,其次是要做到相互理解,寬容。在交際時最好能做到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和組織語言。最后就是建立信任---依據交際雙方之間的言行舉止及可信度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縮小不同文化之間的差距,從而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更好交流。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 Edward T. 超越文化 [M]. 居延安等譯,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96.
[3]唐德根. 跨文化交際學[M]. 長沙: 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181.
[4]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34
[5]阮恒輝. 廣告運作實務[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篇3
論文關鍵詞:《刮痧》,中美文化,沖突,根源
國產電影《刮痧》以熱門的移民文化主題、傳統的敘述手法,引發了國內外對跨文化主題討論的熱潮。該影片展示了一個中國移民家庭在美國生活的一段插曲。許大同夫婦在美國奮斗八年,對美國文化甚是精通,不但事業小有成就,并決心融入美國生活。許大同之父,一位傳統中國老人,在美國探親期間替孫子用刮痧療法治病,引發了一系列的中美文化沖突。
影片中,在親情、友情、個體與群體、思維模式、人際關系、法律觀念諸方面的中美文化沖突主題極為鮮明,受到了國內外評論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研究的角度也有諸多不同。本文主要分析《刮痧》中中美對“刮痧”理解的沖突,闡釋導致這一沖突的根源,為進一步解讀影片、研究中美文化差異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刮痧》中中美對“刮痧”理解的沖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傳統醫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是一門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學科。中醫注重的是平衡氣、血、陰、陽,從而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中醫的陰陽說、經絡說注重整體觀察,診斷的手法是望、聞、問、切、察言觀色,臨床經驗口耳相傳,師徒相授。
刮痧是中醫中的一種輔助療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1](P9)正是因為有如此之多的功能和療效,刮痧成為中國最常用的家庭療法之一。電影《刮痧》中的小丹尼斯中暑了,來美國探親的爺爺由于不懂西藥上的英文便以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刮痧為孫子治病,事后許大同知道后并不以為奇,其妻子則以默認的方式認同了。相信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在農村,如果中暑了,經常采用傳統而常用的中醫療法—刮痧。
而西方醫學注重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的研究,注重化驗、透視、切片、照影等科學驗證手段。因此,作為一種經驗醫學,中醫對于只具有科學實證頭腦的美國人來說,自然難于理解。
在《刮痧》中,許大同在法庭上試圖對刮痧進行解釋:“這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中醫認為,人體的七經八脈,就像無數條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命脈絡,氣在全身流動,氣沉丹田。”[2]許大同基于人體生病的理解是一個陰陽調和得過程,但美國人聽了他的解釋后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能被美國人所接受的、用現代科學話語解釋的、刮痧的概念是“凡是針灸,按摩能治的,刮痧都能治。它應用的是熱脹冷縮原理,通過刮痧造成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以增加血容量和血流量,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或重建人體自然生理循環系統。”[3](P159)中國人對丹尼斯背上因刮痧而留下的淤痕的解釋是為了治病,這是美國人萬萬不能接受的。
在中醫學中,刮痧這種經絡學說實際上也是實證的科學,不過是一種陰性科學。而美國人覺得只能拿人體外部的儀器去觀察、去做實驗,從未想到過人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實驗儀器。不同的文化體系和文化背景,決定了來自于某種文化的人對另一種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的差異,因而產生的文化沖突也是尖銳的。從表面上看,中美醫學的不同成了產生整部電影中一系列誤會和矛盾的根源。
二、中美對“刮痧”理解沖突的文化根源
電影《刮痧》中中美對“刮痧”理解的沖突顯而易見,引起這一沖突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沖突實質上是哲學觀點迥異的表現
從哲學層面上來看,人類的社會活動和言行無不受到哲學觀念的制約,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哲學觀,因而文化差異實質上是哲學觀點迥異的表現。
中國的哲學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孔孟哲學強調的是“仁、義、禮、智、信”,尋求人倫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規范與有序;而道家哲學則推崇“陰、陽、五行、八卦”,以天、地、人、物為研究對象,認為天地萬物皆為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4](P45-63)中醫的陰陽學說是基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哲學范疇,即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樸素自然觀。這充分顯示了主客體認同的關系,體現了“天人合一,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之際,合二為一”的中國哲學思想。
美國人的哲學則注重對自然和宇宙的探索與認知,以自然為認知對象,力圖認識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美國人的哲學重科學、重理性、重分析、重實證,是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創立的形式邏輯對人類思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兩種思維方法(歸納法、演繹法)、三大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以及論證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斷、推理)大大豐富和發展了人的思維能力,形成了美國人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基礎。
西醫正是建立在這種科學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如解剖學,把人每個部分肢解開來,用化驗、透視、切片、造影、CT、同位素描等科學的驗證手段和理論來逐個研究。如果用西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的七經八脈是解釋不了的,用中醫的陰陽之說解釋解剖學的方法也是解釋不出來的。基于哲學思想觀點的迥異以及美國人對中醫療法缺乏了解,中美雙方對“刮痧”理解產生沖突就顯得情有可原,影片中法庭上的激烈辯論和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文化沖突本質上是思維方式差異的呈現
思維是人腦反應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意識活動,思維是溝通語言和文化的橋梁。可見,思維方式隸屬于文化范疇,并體現于民族文化的一切領域。并且思維方式是歷史的產物,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每一時代的思維方式都具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水平以及社會狀況。因此,文化差異本質上就是思維方式差異的呈現。
中國的傳統思想不注重語言的邏輯分析,而注重語言所指稱的抽象意義。漢語是意象性語言:以形表意,言簡意賅,詞匯沒有形態變化,斷句不嚴,句子結構沒有焦點,但內容上自足,詞義、語用因素大于語法因素。中國人注重“意在言外”,注重在語言背后的“象”和“意”,以形象符號隱藏意義,把意象看得比語言還重要。因此,中國人的思維具有形象和意象思維的特征,其思維方式定式為意象—聯想—想象。
在《刮痧》影片中,控方律師竟不惜用許大同給兒子講的《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偷吃蟠桃宴、打翻煉丹爐、大鬧天宮的故事來證明許大同具有暴力傾向。這種莫名其妙的罪名無疑激怒了許大同,進而法律強行剝奪了許大同對兒子的監護權,由美國兒童福利局照看丹尼斯。控方律師這種推理和判斷的思維方式無疑給了許大同沉重一擊,同時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也表現了淋漓盡致。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美國人的思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認識世界、認識事物。他們對《西游記》的理解不可能像中國人那樣去理解《西游記》故事背后所聯想的言表之外的社會文化。影片中的控方律師采用邏輯思維的方式來求證、推理、判斷,從而得出結論,使許大同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在法庭辯論中充分地顯示出來。
(三)文化沖突根本上是文化身份不同的體現
“集體身份”,根據哥勞斯伯格的理解,是指“人們屬于某個單一群體的持久性標志”,包含“這樣的一些共享的感情和價值觀,認同于某個具有公共性記憶的延續性與共同的經歷和文化特性的某個群體”。[5](P13)集體身份起源于對“我們”和“他們”之間差異的歷史性認識,但作為對文化者的基本界定方式,這也是對文化差異的本質化結果。然而,隨著全球化的同質效應的擴展尤其是移民群體的擴張,傳統的地緣、血緣等身份傳承模式幾乎面臨被顛覆的局面,國別身份、民族身份以及種族身份在某些移民國家已逐漸模糊和淡化,文化身份反而成為了歸屬感的最后家園。在身份建構中,文化不僅有其自身本體存在的意義,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論的意義。
刮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代表著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異質之處,其文化內涵是中國文化身份的表征。對許大同這一代移民來說,在美國生活多年以后,對中國文化的記憶變得模糊,身份也變得游離,“他們只能生活在破碎的歷史記憶與文化選擇的交叉地,正在承受著被美國文化同化的‘身份危機’,而無法正確定位自身的文化身份與認同”。[6]刮痧沖突的發生,一方面徹底打破了許大同的美國夢,另一方面也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身份問題以及刮痧對在異國他鄉回歸文化身份的重要意義。在法庭上,他為刮痧做辯解,堅持刮痧的合法性,表明了自身向集體身份的回歸以及中國文化的認同。
對于美國文化來說,刮痧對于集體身份的延續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發展改變了國內的文化構成,造成了文化與身份的多樣化現狀。不同文化的和睦相處的理想可以實現,但“中心與邊緣”的現實卻無法改變。[6]換句話說,美國文化的純潔性和統一性,也受到了多元化的威脅,同樣存在多樣化和碎片化的困擾。因此,對待刮痧療法,美國文化固執地堅持其自身文化知識系統,斷然拒絕接受這種異質文化。主流的美國文化竭力消除來自異國文化的威脅,暫時維持“文化熔爐”的現狀,保持自身文化的純潔性和統一性,同時對移民施加文化壓力,迫使其放棄自身文化記憶,接受并認同美國文化身份。
總的來說,如果許大同能夠突破對文化身份的理解,認識到移民身份中潛在的復雜性,相應地改變捍衛刮痧與中國文化的策略,從而文化沖突的發生以及文化身份的對立可能會避免。
中美兩種文化身份的對立影響了中國移民身份的重構,并使其在兩種文化身份的沖突中左右為難,無法維持平衡。
引起中美文化沖突的根源,不但體現了兩國文化差異,也為我們解決這些文化沖突提供了思路。
四總結
文化因為差異的存在而碰撞,在碰撞中也會有融合。文化沖突在影片中算是一種瘀病,需要刮痧才能把經脈的兩端連在一起。中美文化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分析它,更需要解決它。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和研究中美文化,吸收和利用兩種文化的精髓,同時以積極的態度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信息誤解,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架起一座橋梁,讓異質文化中的人相互理解,從而實現文化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參考文獻:
[1]王小平.A13155 中醫書《刮痧》[M]現代出版社, 2001.
[2]梁家輝.《刮痧》letv.com/ptv/pplay/26506
[3]姚二龍譯.民俗論[M]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8.
[4]吳康.孔孟荀哲學[M]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87.
篇4
關鍵詞: 文化意識;課堂活動;文化目標;文化超越
一、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語言與文化的相關研究由來已久。英語論文 作為語言的載體,文化始終在英語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十分活躍,大多集中在理論研究上。胡文仲(1997)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研究方向,建議從詞匯、語篇結構、文體特點、語用規則、講話順序等九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何自然(1997) 就英語學習中出現的“離格”現象進行了細致科學的分析,提出語言教育者應對此予以寬容。以上學者從不同研究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以及這種種差異在語言教學中反映。還有一批資深英語教師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分析了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文化因素,其關鍵在于不理解兩種文化在語用方面的差異,只從語言本身出發自然在使用時不知所措。北京大學的高一虹教授將語言文化的研究又推進了一大步,在她著名的《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一書中,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語義、語法、語篇、語用、體態語和語言態度層面的文化差異,還倡導各方學者應該在此基礎上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本質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不僅要了解、接受、欣賞這樣的差異,在頭腦中首先建立逐漸清晰的文化定型,再在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中,產生批判性思維,最終實現文化超越(高一虹,2000) 。眾多學者的理論研究引起我對常規課堂教學的反思。誠然,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我們已經為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文化必修課程(英美文化概況、中西文化對比等等) 來促進學生對文化主題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文化差異意識。然而,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不知不覺感受到文化之間的差異并通過對不同文化的了解促進他們的英語學習,同時有效地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開始嘗試在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把文化和所涉及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的同時,加深他們對于文化差異的認識,增強語感,培養他們應用語言的能力,并以此為基礎,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在教學大綱中增加文化內涵、制定文化教學目標之外,我還設計了任務型的教學任務來實現這些目標,并分析了活動實施后的效果以及對未來教學的啟示。
二、文化目標的制訂與實現目標的途經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會觀察到很多學生和外國人交流時產生的交際障礙以及隨之出現的尷尬場面。(胡文仲,1994) 比如一次下課后在樓道碰巧聽見一名我班學生(大二) 和外教的對話:
外教:Hey , Lucia , you look so pretty in the blue scarf !
學生: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it for me from Shanghai . Do you like it ?
外教:Oh , yeah. I like it .
學生:Well , if you like , I can ask my friend to buy one for you.
看到外教臉上詫異的表情,我深深感到我們的教學中太欠缺文化意識的引導和輸入,從而導致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產生這樣問題。Seelye 在著名的“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書中討論了在第二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指導的意義和方法。他們提出了六個與此相關的具體目標:
Generating student interests ;
Probing the relevance of social variables ( age ,sex , social class , religion , race , or ethnicity) ;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s or reactions of the target culture ;
Exploring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conventions that shape behavior ,
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act the way they do because they are using options of behavior allowed by society ;
How to evaluate a generalization about a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evidence that sustains it . (Seelye , 1997)
借助于這六個基本目標,從專業英語教學的實際出發,針對我觀察到的學生在語言交際中的問題,我制定了適合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的文化教學目標,涉及到了西方文化的多個層面。同時,我還設計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可以在課堂上實施的文化活動來實現這些目標,希望能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認識,還要讓他們明確中西文化觀念上的明顯差異,以盡量避免在語用過程中應用不當的錯誤。
目標一: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熟悉英語國家的地理特征。
在日常教學中,有不少課文涉及到國外的某些著名城市,旅游景點等等。我發現對于這些地方的地理方位及特點等知識的欠缺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有時即便是理解了,在運用時也不恰當。在這類課文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查閱各種資料,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一些相關的圖片等資料,然后設計以“旅游“為主題的交際活動(如“在紐約帶團”) ,讓學生分組在布置成各旅游景點的教室中進行“旅游”,各個“景點”還分別指定了“導游”給大家介紹該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
目標二: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
國家不同的行為方式,體會不同的人文環境中人們的價值觀,預測他們對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學會解決文化交際沖突的辦法。
在教學中我常常發現學生對英語國家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觀不夠了解。體現在做活動的時候,總是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在虛構英語環境中模仿本族人處理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弊端,我設計了兩種教學活動:一種是引導學生在閱讀有關書籍,觀看英文影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另一種是在此基礎上,以編演短劇的方式讓學生把了解到的文化差異表現出來,比如編排一些體現文化沖突的小故事(見“示例一”) 。
目標三:設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英語詞句中的文化內涵的認識。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選取了一個學生非常喜歡的話題:英文歌曲。學生通常都喜歡唱英文歌,可經過調查發現,其實他們對歌曲并不很理解,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們并不清楚歌曲所表現的文化內涵。于是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精選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文歌曲,設計有關的課堂活動啟發學生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挖掘歌詞中隱藏的中美文化內涵,然后進行對比,從歌詞的角度領悟不同文化所體現的不同的價值觀(見“示例二”) 。
目標四: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興趣。
Brown (1986) 指出:一個成功的語言學習者應該是一名成功的文化學習者。要幫助學生達到這一目的,英語教師必須首先激發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興趣。碩士論文 我采取的方法是給學生創造一種環境,使他們有機會接觸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切身感受外國人對事物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我利用曾在美國教授中文的便利條件,邀請一些在中國學習中文的留學生來和學生們座談,一起參加課堂文化活動。這種方式極大地促進了英語文化教學。
目標五: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結構。
我們的一些教學內容涉及到英美國家的社會的各個層面,如法律、商業、教育、宗教等等。我幫助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并結合影視手段使學生對這些社會結構有一定的直觀認識,在此基礎上,設計辯論等課堂活動讓學生討論中國在這些社會層面的不同特點,從而加深學生對英美社會的認識,并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寫出對他們觸動最深的中外不同的社會現象。此外,還鼓勵學生排演課本劇展示課文中出現的“美國陪審團”的操作規程,讓學生們“自設法庭”模仿解決一個刑事案例,以此了解西方法律的相關知識。
目標六:設計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探討并理解英語國家的教育觀。
毫無疑問,作為各類文化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教學內容。基于中外不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我以小測驗的形式(見附錄一) 把這些差異展示給學生,然后啟發他們思考不同的教育思想所帶來的不同的教育效果,鼓勵他們探討各方面利弊,從而比較深刻地理解英美國家的教育觀。啟發學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產生的不同教育結果。
三、任務型的文化教學活動示例分析
如上所述,對于每個文化教學目標都有與教學活動直接相關的任務型教學活動,下面將選取與“目標二”和“目標三”對應的教學活動加以分析,體現目標實現的具體過程。
示例一
目標二: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國家不同的行為方式,體會不同文化環境中人們的價值觀,預測他們對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學會解決文化交際沖突的辦法。
有效活動設計:如何解決交際中出現的文化沖突。
活動介紹
人與人交往的方式因文化而異。兩個不同民
族的人在交流中很容易產生誤解。這個活動的目
的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幫助學生了解美國人
與人交往時的習慣和原則。美國人自主意識很
強,他們樂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
時;而中國人熱情好客,總是盡其所能地接待客
人。醫學論文 此外,中國人總是情愿為朋友做事,將之視為
交友之道;而美國人卻認為,如果過份熱情幫助朋
友做本是他們份內的事,會使朋友誤解為別人在
懷疑他們的辦事能力。這些文化觀念上的差異特
別容易引起文化沖突,我因此設計了兩個相關場
景促使學生發現這些文化差異并思考如何避免這
樣的沖突。
活動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美國人的待客方式。
2. 讓學生比較中美兩國不同的待客方式。
3. 使學生了解并體會美國人與朋友交往時
對朋友自主性的重視。
4. 幫助學生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應注意的一些文化差異。
活動步驟
1. 將活動指示頁發給學生,讓他們先獨立完成任務。
2. 將學生分成4 - 5 組,討論短文場景,交流對問題的看法。
3. 引導學生討論兩則事例中的文化主題,總結不同國家在交友方面的差異。
4. 鼓勵學生集思廣益,找出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
5. 讓各組修改故事細節,使之符合各國文化習慣。
6. 各組匯報討論結果,全班交流。
活動指示頁.
Task sheet 1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Why Not Let Me Serve Myself ?
Doreen , an American teacher who was working in a college in Beijing was invited to one of her Chinese colleagues’home to have dinner. In the dinner , the hostess frequently urged Doreen to eat more and drink more. Sometimes the hostess stood up and used a pair of ”public”chopstick to 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 to put in the guest’s plate. Gradually , Doreen felt bad because she actually couldn’t eat that much and some of the food she didn’t like at all ! Then she said politely , ”Thank you , I can serve myself. ”But the Chinese hostess never stopped. Doreen was confused and didn’t know why.
1. Why did the hostess frequently put food into her guest’s plate ?
She wanted her to eat in order to get some compliments about her cooking.
She wanted to show her hospitality in such common way as most Chinese do.
She didn’t want to see any food left .
She wanted to be polite by providing as much as
she could as a hostess.
2. Why was Doreen confused and felt uneasy ?
She hated some food in her plate.
She expected the hostess to let her serve herself .
She wanted to choose the food by herself .
She didn’t like the food the hostess cooked.
活動指示頁2
Task sheet 2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I Can Manage it Myself !
Sophia , a new foreign teacher in a college of Beijing , just finished marking of her students’final
paper. She was expected to fill in students’scores on another piece of paper provided by Chen , the department secretary , whom she had already been very familiar with. When she got to the office to ask for the sheet of paper to fill in the scores , there were many people there so she put the students’test paper on Chen’s table and decided to come over later. She met another American teach in the corridor and they talked for 10 minutes. And when she came back to the office , Chen smiled at her and said , ”Oh , Sophia , don’t worry , I have helped you fill in the students’scores here and you needn’t do that . You can go home now. ”Sophia felt not happy at all and she didn’t understand why Chen had done what was supposed to be her job.
1.Why was Sophia unhappy ?
A.Because Chen didn’t do it perfectly.
B.Because Chen did that without her permission.
C.Because she could do it herself and Chen’sbehavior may imply her incapability of her job.
C.Because Chen was not her friend.
2.Why did Chen do that for Sophia ?
A.Because she thought they were friends and she should help her with such a little thing.
B.Because she liked Sophia very much.
C.Because she had nothing to do at that moment .
D.Because she felt obliged to help friends when she could.
任務參考答案: Task 1 : 1. B , D 2. B , CTask 2 : 1. C 2. A , D
示例2
目標三:設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英語詞句中的文化內涵的認識。
有效活動設計:通過對中英文流行歌曲的歌詞的分析探究不同的價值觀。
活動介紹
不少中國學生喜歡美國流行歌曲。可當我問他們為什么喜歡這些歌曲時發現他們并不太理解大部分歌曲所要表達的文化內容。誠然,作為音樂欣賞,對歌詞的鑒賞也許并不很重要,然而同樣作為音樂愛好者,我認為理解外語歌曲的深刻內涵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欣賞水平,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收獲。尤其作為英語學習者,從歌詞中挖掘文化內涵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不同國家的流行歌曲往往傳達著不同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利用學生們喜歡的歌曲啟發他們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活動目的
1. 讓學生欣賞他們喜歡的中英文流行歌曲。
2. 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歌曲的主題。
3. 幫助學生領會歌詞所表達的不同生活價值觀。
4. 啟發學生對比歌詞中傳達的中美文化的內涵:中國文化中團體精神和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
活動輔助材料和手段: 兩首錄制好的中文和英文歌:羅大佑的“黃色的臉”和Mariah Carey 的“Hero”。質量良好的放錄機。
活動步驟
1. 將學生分成3 - 4 組。
2. 播放Mariah Carey 的“Hero”,讓學生盡量寫下他們聽到的詞句。
3. 再次播放“Hero”,讓學生分組討論歌曲的內容,然后各組向全班報告討論結果。
4. 播放兩遍羅大佑的“黃色的臉”,讓學生分組重復以上步驟。
5. 把準備好的歌詞發給學生,提醒學生注意畫線詞句,再次討論歌詞內容。
6. 發給學生活動指示頁,讓他們討論上面所提問題。
7. 再次播放兩首歌曲,要求學生討論出歌詞中所包含的文化意義。
8. 各組總結討論結果,全班進行交流。 活動指示頁
Read the questions below concerning the two songs you are listening and then discuss your answers in groups .
What are the themes of the two songs ? Whatdifferences have you found in these two songs ?
What do the words underlined mean to you ?
What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re showed there ?
What kind of the value do American people have ? 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Chinese value showed
in“YELLOW FACES”? How do you think of thevalues ?Do you agree ?Why or why not ?
歌詞頁
HERO
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
There’s an 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r soul
And the sorrow that you know
Will melt away
And then a hero comes along
With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
And you cast your fears aside
And you know you can survive
So when you feel like hope is gone
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
And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
That a hero lies in you
It’s a long road
黃色臉孔
詞曲:羅大佑
眼睛內的心上的人飄的云
眼睛看的心情的人飄的云
HEI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HEI TUMBA TUMBA TUMBA LA LE HO
一樣的手, 一樣的血,
一樣在艷陽普照下點點生存
假如你張開的雙眼
給我一點心照的諾言
給一張風吹雨淋后依然黃色的臉
眼睛內的心上的人飄的云
眼睛看的心心上人飄的云
聽說那是一個相同的夢
聽說那是一個相同的心
文化教學實踐活動效果分析
實踐證明,以上的“任務型文化教學活動”職稱論文 深受學生歡迎,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文化導入,學生們開始有意識地吸收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消化其文化內涵,最終學會在跨文化交際中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溝通中的矛盾和問題。具體而言,學生們的進步,以及對未來的教學的啟示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 廣泛汲取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
通過結合教學的課堂互動活動,學生對西方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有了進一步了解。他們了解了西方國家特別是英美各國的地理特征、社會政治結構、教育理念等基本知識,比如學生通過“紐約帶團”的活動了解了紐約各地的風景及人口結構;通過“自設法庭”了解了美國陪審團的操作規程。課后學生們普遍認為這樣的教學活動生動形象,讓他們在“玩”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相關國家的文化知識。
2. 深入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內涵
了解各種文化內容只是文化教學的初級目標,我們所設計的活動中還有一部分是啟發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深入思考英語國家的文化內涵,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挖掘語言之外的引申含義。“英語歌詞探秘”(示例二) 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討論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討論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主題,并大呼這樣的英語課“過癮”。除此以外,由于很多學生都有出國深造的打算,因此,以了解西方國家的教育觀為目的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對將來出國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上的準備,便于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一些剛剛出國留學回來的學生的反饋,也說明這樣的教學使他們受益匪淺。
3. 利用跨文化比較的初步知識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內涵還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在英語專業的教學中,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利用掌握到的文化差異思考解決實際交際中的問題。示例一明顯體現了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此類教學活動,在啟發學生探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處理方法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商討解決交際中出現的矛盾和困難,真正實現文化超越。學生們反映這樣新穎的教學活動把他們帶入了一個從未涉足過的領域,讓他們在發現文化奧秘的同時,鍛煉了解決交際問題的能力,許多學生說,他們在和英語國家的人交流的時候“心里有底了”。由于頭腦中的文化意識增強了,與外國人交往時也更有信心了,學會了在交際中首先去了解人家對事情的觀念和感受,不是一味地按著自己的文化思維處理問題。這些令人欣慰的教學效果也使我對文化教學更加自信。
4. 文化教學和英語學習動機的相互影響效應
在英語專業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的同時,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原來不善于發言的學生變得愛發表意見了;原來稍顯死板的課堂教學也變得活躍起來。幾乎每一個單元的課學生們都會自動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含義,積極討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與此同時,由于英語學習有了更為深厚的文化背景,語言技能的訓練也有了更接近目的語的土壤,原來枯燥的學習變得智趣盎然。反過來,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的提高也鼓舞著我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化教學的方法和途徑,更加積極地有意識地導入文化知識,并啟發學生在了解文化內涵的同時產生批判性思維,不是簡單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而是經過詳盡的思考消化所學到的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這些知識鞏固、升華,實現真正的文化超越。
五、結語
毋庸置疑,文化是外語教學的重要內涵,語言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學習的過程。Brown 曾經指出, 文化是聯系語言和思想的有機整體(Brown ,1986) 。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設計的任務型的文化教學活動有效實現了文化教育的各個目標,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正如高一虹分析的那樣,我們還必須警惕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文化定型現象,避免由此產生的文化交際中新的困難以及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片面吸收。文化超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未來的教學中,這將是我們下一個新的目標。
參考文獻
[ 1 ] 胡文仲,1997 “, 試論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研究”《, 外語與外語教學百期論文選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2 ] 何自然,1997 “,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離格’現象芻議”《, 外語與外語教學百期論文選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3 ] 高一虹,2000《, 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北京:外語與教學出版社。
[ 4 ] 胡文仲(主編) ,1994《, 文化與交際》,北京:外語與教學出版社。
[ 5 ] Seelye , H. N. ( 1997 ) . 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rd Edition Chicago :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篇5
關鍵詞:中美;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每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民族的獨特的傳統節日,它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意識,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美傳統節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中發展起來的,有著各自的特點。本文將對中美傳統節日進行了比較,以此對節日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
一、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共性與差異
1.1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共性
中美主要傳統節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紀念意義和象征意義。首先,紀念意義,或紀念某些事,或紀念某些人。中國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為國而死的屈原。在美國,感恩節吃火雞是為了紀念先民勇于開拓的精神。其次,具有象征意義。“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的月餅香又甜”。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人們邊賞月品嘗月餅,邊思念親人,圓圓的月餅在中國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節的象征,也是家庭合樂,美滿團圓的象征。在美國,2月14日是美國的情人節,一提到情人節,人們自然會想到巧克力。在這一天,不論是恩愛的夫妻,甜蜜的戀人,還是親朋好友,都會贈送巧克力,表示關懷。于是在美國人們的心里,巧克力當之無愧地就成為了幸福美滿、溫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差異
第一,飲食所占比重不同。“民以食為天”的古語反映出中國人對飲食的重視。特別是節日的飲食,更是重中之重。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吃月餅,小年要吃灶糖等。飲食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國傳統節日中,慶祝、紀念的活動占比重較大,飲食習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相比較吃什么食物,圣誕節時,圣誕樹、圣誕老人和圣誕賀卡則更具代表性;感恩節時,舉行游行活動才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國人慶祝節日時,大家喜歡圍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國人慶祝節日時,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第三,節日食品反映的內容不同。在我國,傳統的節日食品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除夕夜吃餃子,意為財源廣進;南方人過年吃年糕,意為年年高;元宵節吃元宵,象征著招財進寶等。而在美國,節日食品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節日通過慶祝的方式表達信仰,交流感情。
二、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比較
2.1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共性
第一,進行前期準備。在重要的傳統節日來臨之前,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人們都會提前進行購,準備好所需的食品。第二,慶祝活動。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人們都會在節日期間進行戶外慶祝活動,如中國的舞龍、舞獅、鬧花燈、猜燈謎等等,美國的復活節游行等。第三,聚會。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不論是中國春節的年夜飯,還是美國萬圣節的化妝舞會,人們都喜歡用聚會的方式來慶祝節日,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2.2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慶祝節日的活動方式上,中美兩國也有著各自的特點。中國人在慶祝節日時,往往表現的更為含蓄和內斂,如清明節的掃墓祭祖,中秋節賞月以寄相思,重陽節登高望遠等等。與美國人全民狂歡的活動方式不同,中國人更喜歡用靜態的方式來慶祝節日,表達美好的愿望。其次,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來慶祝節日,重視家的概念,講究闔家團聚。特別是像春節和中秋節這樣重要的節日,很少會邀請外人參加,大都是家庭內部成員,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佳節。然而,美國人則更注重個人的價值。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通常會把節日活動看作是是發泄情緒、緩解壓力的最好平臺。在節日期間,人們會打破社會的束縛和社會地位的限制,不分長幼,不論貧富,盡情狂歡。
三、中美傳統節日所反映的文化內涵的差異
3.1集體主義和個性張揚
中國幾千年來都處于封建農耕社會,而農耕勞動主要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強調個體與群體的和諧統一。而且中國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處于儒家思想的統治之下,推崇社會有序和諧,提倡個人要對群體忠誠,因此形成了注重血緣和家庭、強調團圓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當中國的春節來臨,人們不管離家多遠,都會想方設法地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與中國不同,美國的節日文化更多的是強調個人貢獻,崇尚和追求個體的價值。他們推崇“人性”和“自然”,追求個人價值和自由主義。每當節日來臨的時候,人們無所顧忌地瘋狂唱歌、游行、跳舞,充分張揚自我,毫不在乎他人是否感同身受。
3.2 農耕思想與宗教思想
中國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因此直接決定農業生產狀況的歲時節令自然格外受到重視,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土壤。例如元旦、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都來源于歲時節令。同時,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自然規律,便把希望寄托于神靈,逐漸形成了祭天、祭祖等節日活動,例如春節前的祭灶神;中秋節的祭月神等等。而美國的傳統節日透露出一種濃濃的宗教文化色彩。無論是節日的飲食還是節日的活動,無不帶有濃濃的宗教色彩。例如圣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復活節是耶穌受難后重生的日子。人們在復活節互贈彩蛋,因為彩蛋象征著耶穌的重生。而復活節吃烤羊肉是為了紀念和感謝耶穌為洗刷人類的罪惡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3.3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現代思潮的顯現
由于長期受封建社會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節日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會傳統的烙印。雖經歷史的變遷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節日的傳統性有所減小,但節日的骨血里仍然強調宗法、家族和集體等傳統觀念。“親情”和“團圓”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永恒的主題。相反,在美國,現代思潮則是影響美國節日的重要因素。由于沒有經過漫長的傳統社會,人本主義對美國人民的影響較深。傳統的節日文化更多地體現了現代思潮的特征,更注重挖掘個人的價值,強調個人的獨立和追求個性的張揚。“浪漫”、“狂歡”和“個性張揚”是美國傳統節日的精神核心,體現了現代思潮對美國節日影響。
四、總結
中美兩國由于歷史背景,文化內容和社會傳統方面的不同,使得兩國的傳統節日在形式和內涵上有很大的差異。節日文化作為中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理解中美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能幫助中美兩國更有效地交流思想、達到相互理解,促進友誼和建立互信。
參考文獻:
[1]于桂敏,賀麗勵.中美傳統節日折射出的深層文化內涵[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2)
[1]李子銀.從傳統節日看中西文化差異[J],科教文匯.2007(4)
篇6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跨國公司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3月20日
一、文化差異分析
本文通過運用荷蘭管理學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1991)提出的文化維度理論來分析中國與美國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霍夫斯泰德發現有五大因素可以用于區分民族文化對雇員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的影響,這五大因素如下:
(一)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個體主義是指一種松散結合的社會結構,在這一結構中人們只關心自己和直系親屬的利益。集體主義以一種緊密結合的結構為特征,在這一結構中,人們希望群體中的其他人在他們有困難時幫助和保護他們,他們則以對群體的忠誠作為回報。
(二)權力距離。權力距離指的是一個社會中的人群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國家,社會層級分明,權力距離大;接受程度低的國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間比較平等,權力距離小。
(三)不確定性規避。不確定性規避指的是人們忍受模糊(低不確定性規避)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確定性的威脅(高不確定性規避)的程度。高不確定性規避的社會特征是人們高度焦慮,具體表現為神經緊張、高度壓力和進取性。低不確定性規避的社會特征則相反,人們敢于冒險,對未來充滿信心。在討論不確定性規避時,一定要區分具體的領域,不能籠統的一概而論。
(四)事業成功與生活質量。事業成功和生活質量指的是人們強調自信、競爭、物質主義(事業成功導向)還是強調人際關系和他人利益(生活質量導向)的程度。
(五)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表明一個民族持有的長期與近期利益的價值觀。在長期導向的社會中,人們普遍面向未來并注重節儉和持久性,注重長期利益;在短期導向的社會中,人們注重過去和現在,注重尊重傳統和承擔社會義務,注重短期利益。
二、中美文化差異在聯想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體現
(一)聯想集團背景介紹。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以包括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的12.5億美元收購了業界鼻祖、藍色巨人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成為年收入超過百億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廠商。聯想與IBM的PC資源雖然合二為一,但不等于人才的融合。由于兩家公司在地理上位于東西兩半球,其企業文化、人才理念和管理風格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 “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才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不同,產生了聯想與IBM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沖突,這一沖突的有效解決成為聯想跨國并購成敗的關鍵。正如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說“文化磨合到今天,最實質的問題就是中西方的人能不能在一起工作?”
(二)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沖突。本文從選、用、育、留四個方面來研究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聯想與IBM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存在的沖突,具體分析如下:
1、選人。聯想在集體主義文化影響下,通常傾向于從其喜愛的群體或是龐大的家族體系等裙帶關系中選聘。在高權利距離文化影響下,在選聘管理人員時注重的是學歷、畢業院校、經驗及所處的社會層級,認為這些特點注定他們具有先天的或內在的領導素質。在選人方面,聯想屬于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選聘注重經驗、潛力以及對組織的長期承諾。在長期導向文化影響下,選聘注重的是候選人能否與公司的文化、價值觀等相適應,能否滿足公司未來發展的需要、長期效忠于公司。
IBM在個人主義文化影響下,選聘注重的是個人的能力而不是人際關系,認為公開競爭才會選聘到最優秀的人才。在低權力距離文化影響下,管理人員的選聘更多的依據他的個人能力及工作業績。在選人方面,IBM屬于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選聘主要是依據候選人過去的工作表現及其能力。在短期導向文化影響下,選聘注重的是候選人可直接運用的技能,要求招聘到的人才能夠對企業實現短期利益最大化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2、用人。聯想在集體主義文化影響下,由組織進行決策,工作任務的下達對象通常是團體,“我們”出現頻繁,鼓勵員工集體奮斗,共同承擔責任,以集體利益為重。在高權利距離文化的影響下,組織內部等級體制森嚴,上下級關系明確,采用集權式的管理方式,雙向溝通較少。在用人方面,聯想屬于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偏重于人的作用,更多地采用“柔性管理”,即“人治”,而不是要求員工嚴格遵守規章制度,聯想前高級副總裁馬雪征將“柔性管理”視為“鋒芒與優雅并存”。在事業成功文化影響下,企業注重的是高利潤以使股東滿意,會為企業及員工制定大量的目標,大多數員工為了事業成功,注重使領導滿意,因此愿意為實現組織及自身目標而付出更多的勞動力。在長期導向文化影響下,聯想會要求員工與企業簽訂長期合同,并注重培養員工對組織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及員工對企業歸屬感的培養,對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IBM在個人主義的影響下,工作任務的下達對象通常是個體,并由執行者做出決策,“我”出現頻繁,承認個人價值,鼓勵個人奮斗,表彰成績突出的個體。在低權力距離文化影響下,采用扁平式組織結構,上下級之間關系平等,沒有嚴格的等級觀念,注重授權,決策權分散在整個機構,以成果衡量目標,而不管實現目標的過程、方法和細節。在用人方面,IBM屬于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嚴格的規章制度是美國企業的精髓,認為人是經濟人,會受到誘惑而犯錯,因此采用制度管理,即“法治”。一切都用外在的非人際關系的硬件力量——規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條例管理。在生活質量文化影響下,IBM會關心員工的生活,會根據員工的能力和生活需求來安排工作,不影響員工的閑暇時間,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在短期文化影響下,注重的是對員工現有能力的利用和員工對企業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貢獻,員工和企業之間是短期需求與利用關系。
3、育人。聯想在集體主義文化影響下,培訓著重于公司所需要的技能,著重于如何使集體利益最大化。在高權利距離文化影響下,培訓的重點在于同一和服從,員工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命令的服從者,兩者之間不存在互動關系。在員工培訓方面,聯想屬于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培訓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培訓內容、方法等通常按照過去的經驗設計,不給員工提出需要和疑問的機會。在事業成功文化影響下,工作是人們生活的核心,員工會希望組織對其進行培訓從而滿足組織的需要以得到晉升,會服從組織的安排即使有時會影響閑暇時間。在長期導向文化影響下,組織會根據未來發展需要對員工進行培訓并為員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同時會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以長期留住人才。
IBM在個人主義文化影響下,培訓著重于個人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技能,著重與個人利益最大化。在低權力距離文化影響下,培訓主要是針對自主能力,員工會充分參與到培訓的整個過程,而不僅僅是服從,培訓方式比較靈活。在員工培訓方面,IBM屬于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更強調適應培訓,鼓勵員工的創新意識,培訓內容和方法多樣化、新穎化。在享受生活文化影響下,工作并不構成人們生活的核心,人們愿意享受更多的閑暇,員工和組織都不會讓培訓影響到員工享受生活的時間。在短期導向文化影響下,培訓內容則局限于公司目前的需要并在在短期內快速提升員工技能并快速投入使用,以實現企業短期利益最大化。
4、留人
(1)績效管理方面。聯想在集體主義文化影響下,企業的管理目標傾向于提高員工整體工作績效,往往以某個團隊在一定時期內所取得的工作績效大小、合作程度制定團隊的獎懲制度,激勵團隊的工作績效,避免對個人進行評價。在高權力距離文化影響下,績效考評指標和工作任務是由主管人員制定的,員工不參與制定過程,并且通常是由上級對下級進行考評。在績效考評方面,聯想的員工屬于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他們不愿意承擔有挑戰性的工作,因此績效考評指標設置困難,要能使員工跳一跳就能碰得著。在長期導向文化影響下,績效考評的核心在于評價員工的知識技能等是否符合公司的長遠利益和發展,評價工作業績的同時會從誠實、忠誠和工作態度等多維度進行考評。
IBM在個體主義文化影響下,主要針對員工的職務、責任、工作能力和業績等個人因素進行考核。在低權力距離文化影響下,績效考評指標和工作任務是由主管人員和員工一起制定的,并且采用360°考評方式。在績效考評方面,IBM屬于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考評指標的設定主要依據個人表現及個人潛力的大小,具有一定挑戰性。在短期導向文化影響下,績效考評的核心是員工近期工作業績是否為企業短期利潤的實現做出貢獻。
(2)薪酬管理。聯想在集體主義文化影響下,福利待遇往往與員工的資歷、工齡相關,與實際能力、貢獻大小聯系較少。在高權力距離文化影響下,報酬體系體現著嚴格的等級觀念,報酬的多少與職位的高低有密切關系,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差距較大。在薪酬管理方面,聯想屬于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薪酬與資歷、工齡、學歷等緊密聯系。在長期導向文化影響下,員工更重視工作保障、各種保險,而不是當前的薪酬,企業更重視薪酬對員工的長期激勵及忠誠度的建立,以留住人才。在事業成功文化影響下,企業更多地采取能最大限度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物質、晉升等激勵手段。
IBM在個人主義文化影響下,薪酬直接與個人的能力、工作績效掛鉤。在低權力距離文化影響下,報酬與能力業績掛鉤,與職位高低聯系較少,報酬體系比較平等化,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間差距較小。在薪酬管理方面,IBM屬于低不確定性規避文化,薪酬與個人表現、能力、業績等緊密聯系。在短期導向文化影響下,員工注重的是當前的、直接的、快速的與技能相掛鉤的薪酬,企業注重的是薪酬對員工的短期快速激勵效果。在生活質量文化影響下,企業會提供優厚的獎金和福利待遇,如帶薪休假、免費旅游、各種完善的保險等來激勵員工。
三、基于文化差異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案
能否讓IBM的員工認同和歸屬于聯想,是聯想這次并購成敗的關鍵所在。本文基于上述聯想與IBM之間的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雙方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沖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在實施本土化經營的同時,要找準“保持自我”與“適應他人”的平衡點。“適應他人”即要尊重、了解并且合理運用東道國文化,“保持自我”即在適應他人的同時,不能丟掉本國的優秀文化,要在保持本土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取優去劣、優勢互補,做到揚棄。
(二)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形成文化的優勢互補。在并購過程中,并購方企業的文化、價值觀會處于領先地位,被并購企業的文化價值觀會受到威脅,加之雙方的思維方式、工作習慣等存在差異,進而導致沖突,因此要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共同的價值觀,要理解和尊重雙方的文化,以平等的態度交流,找到兩種文化的結合點,優勢互補,進而形成一種集體的力量,提高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確保并購的成功。
(三)高層管理人員母國化,中低層管理人員及員工本土化。實施高層管理人員母國化有利于企業戰略的實施和對IBM PC事業部實施控制,這些高層管理人員可以發揮紐帶作用,使IBM PC事業部與總公司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文化實現交融,使母公司與子公司更加緊密的合作。同時,也有利于豐富這些高層管理人員的海外管理經驗,為公司培養國際化管理人才。實施中低層管理人員與員工本土化符合東道國保護當地勞工,增加就業機會的政策要求,同時東道國員工對本地的風俗習慣、政策法規比較了解,有利于與子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交流溝通,可以降低海外派遣人員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有利于實現文化融合,減少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抵制情緒。
(四)進行跨文化員工培訓。跨文化培訓是防治和解決文化沖突的有效途徑,是解決文化差異搞好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手段。對外派高層管理人員主要進行以下培訓:首先,讓外派的高層管理人員了解東道國的文化背景和本質;其次,培養外派高層管理人員對東道國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對東道國員工主要進行以下培訓:一是對母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的掌握,以提高其業務能力;二是對母公司總部的戰略、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掌握,使其與母公司利益、目標保持一致。對兩國員工進行語言培訓并且建立各種正式、非正式的、有形的、無形的跨文化溝通組織與渠道,以促進兩國員工對雙方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商業、法律環境和社會習俗等的了解。
(五)采用靈活的績效考評制度。對聯想總公司派遣的高層管理人員應主要從東道國員工的離職率、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團隊領導與合作能力、文化適應和利用能力、溝通能力及東道國員工滿意度和歸屬感等方面進行考核。對美國員工要進行一個人表現、業績、能力等為主的考評,采取360°考評方式,具體考評標準見表1。(表1)
(六)建立能夠體現文化差異的薪酬體系。薪酬體系必須與當地的薪酬行情、相關法規、工會影響、子公司經濟效益、文化偏好等因素相一致,同時又要與母公司的整體經營戰略保持一致。美國員工的薪酬要保證公平并且要與個人業績直接掛鉤,薪酬差距要合理,要提供優厚的個性化的福利待遇以保證其生活質量。除了要根據東道國的法律法規、文化背景等建立薪酬體系外,子公司還必須保持母公司外派來的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與其他海外子公司相一致。
四、結論
聯想收購IBM PC事業部后,由文化差異造成的人力資源管理上的沖突已成為棘手的難題,能否實施有效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已成為此次并購成敗的關鍵。本文在此背景下,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對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對聯想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針對存在的沖突相應地提出了幾點建議。由于筆者對此領域的了解認知也只是停留在教科書和文獻的層面上,因此提出的建議或許并不具有實踐意義,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朝暉.跨文化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
[2]馬述忠,廖紅.國際企業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3]余建年,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
[4]蔡震.TD公司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3.
[5]左慧玲.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5.
篇7
論文摘要:著名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作品《喜福會》描寫了四個家庭母女間的故事。在當前中美兩國交流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體現的家庭教育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譚恩美是近幾年來一位備受矚目的美籍華裔小說家。她的成名作《喜福會》包括16個相互交織的小故事,體現了中國移民母親與美國長大的女兒之間從相互沖突到相互理解的過程。家庭教育始終在人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親的家庭教育觀,中國移民母親和美國女兒雖然由于文化差異而有了眾多沖突,但女兒們最終還是理解了母親的愛,并從母親那里獲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鳳
吳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兒能成為最優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兒成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美國女兒們在開放和平等的環境中長大,無法理解父母的這種做法。因此吳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對以追求自己的個性。在故事快結束的時候,吳晶妹開始逐漸理解母親,明白母親只是望女成鳳心切,其實是真正愛自己的。母親去世后,吳晶妹給鋼琴正音后重新彈奏了天才表演會上的那個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帶著母親的希望去中國看望雙胞胎姐妹,回歸到母親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應
鐘林冬是一個聰明而又堅定的女人,她的個人經歷讓她明白女人必須學會運用無形的存在的力量,這種力量使她巧妙地擺脫舊式婚姻的牢籠。她把這種力量教給女兒,而女兒鐘韋弗利把母親這種不露聲色的戰略運用在下棋中,結果屢戰屢勝。但是當女兒最終失去母親的期待,下棋時便“不再擁有那份極強的自信心”,母親的言行猶如魔咒,失去母親期望的韋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賦,變得平庸了。
這一現象可以用“期待效應”來解釋。期待效應又可以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此效應源于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一個實驗。他們從六個年級中分別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實驗,并告訴老師哪些學生的智商較高,潛力很大,而這只是隨機的名單。八個月后,他們重新對這些學生進行測驗。測驗的結果非常令人吃驚,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顯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這些結果說明期待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信和興趣是智力活動的動力系統,這兩者可以推動學習進程,從而產生神奇的效應。小小的插曲并未影響韋弗利,最終她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稅務經濟人,并且收獲了一段較為美好的愛情。
三、主體意識覺醒
羅絲最初從母親那兒學會的就是將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羅絲最初習慣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終結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離婚。母親希望能藉自己讓女兒明白自己應該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討要自己應得的權益。而羅絲最終也確實醒悟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絕從自己喜愛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國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查自己的人格”。中國教育的原則之一就是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當安梅發現女兒的沉默會讓她無法得到應得的權利之時,馬上給她講述自己母親的故事。故事給予了羅絲力量,對她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效力,讓她變得大膽和堅強。
四、中國式母愛
琳娜相信母親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為母親曾說:“你剩下一個飯粒,你將來的丈夫臉上就有一個麻點”。想起自己曾經在飯碗里剩下的眾多飯粒,琳娜害怕極了。成年后,面對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棄自我。女兒的軟弱讓母親映映十分擔心,因此她大膽掀翻搖搖晃晃的大理石茶幾,鼓勵女兒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權利。映映用這種方式來激發女兒的老虎氣質,讓女兒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價值,這是映映愛女兒的一種方式,通常也是中國母親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傳給了女兒。
總之中國母親雖然和美國女兒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長大,但中國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女兒,她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她們的愛意,雖然一開始美國女兒們無法理解甚至排斥母親的教育,但是最終都從各自的母親那里吸取了力量,變得更加勇敢和獨立。隨著各國聯系不斷加強,我們可以多多借鑒西方的家庭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方法,提高我們家庭教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篇8
【關鍵詞】《喜宴》 文化差異 移民
1 引語
在20世紀90年代,身份概念開始作為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題開始出現,一些學者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自然的,靜止狀態的反應,而是一個動態過程的反應,并且文化身份包含諸多的不同。多樣的變動的碎片化的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結合在一起,正如bulter 在“identity: a reader”提到的那樣:身份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實現的。為了搞清楚移民身份的重要性,hall借用了derrida的文化區域的“差異和追蹤”,被證實是在全球化和移民化過程中混雜形成的一個開創新的突破。
2 東西文化的不同
2.1中美對于家庭的不同態度
從古至今,中國將孝作為行動的評判標準。根據儒家名著《孝經》,年輕人應該尊敬長者,在家庭中順從長者的一切。孝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遵從父母或長者。在電影“喜宴”中,偉同和毛小姐的對話清晰地顯示出偉同家庭的期望。
毛小姐:你父親覺得自己時間不多了,但是他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偉同:什么心愿?
毛小姐:抱孫子。
由此看出偉同父親希望成為祖父,保持宗族的延續性。
2.2性取向的不同
研究表明人的性取向可分為四類:同性,異性,兩性及無性戀。根據中國傳統的婚姻觀,正常的婚姻應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構成。異性戀是主流,道家形容為“陰陽”。大部分中國人反對同性戀,甚至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眾所周知,同性婚姻不會產生后代,這或許是為什么中國人反對同性戀的原因。
3 身份構建
3.1身份構建階段
人在身份建立的時候不得不經歷下面3個階段:居家簡出,離家在外和家庭重建。
在第一個階段,兒童意識不到文化環境。身份是由那些接近并且影響兒童的人所建立的,例如其他的家庭成員或護嬰員。
在這個最初階段,兒童不清楚“其他”,包括文化,理智和邏輯,“其他”也起作用。本性、天真和想象力的自我特征會漸漸地于“其他”糾纏在一起,這會引導人們進入第二個階段,離家在外。在成長的過程中,人開始接觸這個世界并且開始這個階段產生最初的努力并且人開始努力去獲得他的身份。離開以前的身份以為著對慣例的突圍,這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當一個人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他或許會感到困惑。然后,他會試圖去找到別的方法去保持或者重新發現他的身份。
在第三個階段,一個人的身份需要變得十分自然。在這個世界上后者的臨時狀態符合人類的生活。例如,會滿足生涯的目標,行為時為了適合自身的知識背景。身份是在尋找的過程中,而不是在既定的結構中并且受到結構的限制。
除了政治和環境因素,在美籍華人必須面對二元文化環境的邊緣困境。在“喜宴”中,看李安建立許多中國的身份,包括中國大陸/臺灣,年輕/年老,男人/女人和異性戀/同性戀。薇薇面臨著身份建立的困境,努力地需要她自己的身份。薇薇并沒有像偉同那樣融入文化,她在躲避美國移民當局,不想被驅逐出境。在電影的最初階段,我們可以看出薇薇的生活很窘迫,沒有錢和綠卡。作為一個女性美籍華人,薇薇在美國很難獲得一個身份認同,因為她的性別認同受到大多數文化的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而變得復雜。因此薇薇必須建立一個新的身份去適應野蠻的生存環境。
4 移民文化身份的定位
4.1中國移民身份的分裂和轉化
當中國移民在國內,他們順從于中國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個人身份和集體身份重合,并且遠離文化身份問題。然而,他們移民到美國,遠離他們出生開始就伴隨他們的文化,個人身份開始在這個環境中開始凸顯。主流的文化引導他們有一個新的生活,但是中國文化的碎片仍然停留在他們腦中。因此,這兩種文化的彼此競爭的結果就是主觀。
人們的身份受到不同的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他們參與在這個過程當中并且彼此競爭去控制個人主觀。在電影的最初階段,我們或許會認為偉同不是一個體貼的人,他嘗試著接近美國文化。但是最終
,我們發現偉同成為一個更為成熟的男人,他準備承擔他對家庭和西蒙的責任。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男人成功地處理了遵從家庭的傳統的中國文化和忠心于他的愛的同性戀的結合。偉同實現了他的雜性文化的成型和意識的碎片的建立,意識碎片是他文化身份的苦惱的根源。
根據戈登馬修理論,文化的自我塑造必須基本要通過意識的三中程度:深層塑造高于自我控制并且超出所有并且間接理解;中層塑造高于自我控制但是在理解之內;淺層塑造來自于自我控制并且完全可理解。
在這個電影中,在移民美國之前,偉同受中國文化影響,而且家庭的價值觀已經根植于他潛意識的一部分。即使在某種程度上成功的體現了美國的價值觀,逃離文化塑造是困難的。中層的文化塑造是關于“那是生活”,自我的建造順從于言語的力量。作為一名中國移民,薇薇是一個獨立的女性,通過兼職養活自己,她通過畫家去實現她的美國夢。但是她除了婚姻之外,別無選擇。只有通過這種轉換,她才能得到綠卡和實現她的美國夢。第三種文化塑造就像置身于文化超級市場。在這個水平,任何的個人可以自在的行動并且選擇他喜歡的方式。在這個電影的最后,偉同在中美文化之間取得了一個平衡:成為一個孝順的兒子和忠誠的愛人。
4.2身份的超越——雜性
在文化多樣性和全球化的過程中,文化的雜性是現狀的最佳描述。皮爾特斯這樣描述文化的雜性過程:不同的文化相應范圍內從分離的形式的同化到動搖和模糊文化界限的雜性。雜化指兩種不同甚至對立的因素的混合,但是它認同雜交并且暗示著下等。雜交最初用于植物學和生物學研究,但是現在是跨越種族的重要工具。偉同在父母的壓力下不得不娶薇薇。實際上,他們有了一個小孩。這時偉同必須處理有兩個妻子的特殊家庭來平衡中西方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整合他的身份和實現文化雜交的概念以及加深他同他所愛的人的親密行為,擺脫整個家庭的負擔。
實際上,文化的雜交現實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因為太多的其他可見因素在真實的民族主題之下,但是不能完全保證他的可見性或真實性。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多種文化的一部分。一個人有性別身份,種族身份,宗教身份,階級身份以及其他的地理身份,像鄰居、城市、國家等。
在“喜宴”中,高先生可以說英語,通過偉同和西蒙的對話,他知道兒子是同性戀,最終,他接受了偉同的身份,因為他理解了兒子的問題。在離開美國以前,他和西蒙有一段對話,承認西蒙作為偉同的伴侶。換句話說,同性戀方式的生活風格已經正常化和被主流的傳統接受了。
高夫人認為她的兒子在某一天會改變性定位,但是在薇薇告訴她,她最好接受事實。她回復說“她知道”,這也意味著高夫人通過接受同性戀也達到了文化的雜交。李安想要展示給我們只有經過傳統文化對雜交的理解之后,才可以產生一種高于和積極的增值,正如高夫婦做的那樣。雜交可能受到天生的文化控制和歧視的政治的影響。巴哈指出文化抵制并不一定意味著一種文化暴力抵制或者極其反對另一種文化;它意味著通過不可避免地變形和取代矛盾心理或者在主流文化框架下的模糊部署。
5. 結語
通過分析該電影,本論文旨在指出人身份的建立不應該依靠于否定其他而只堅持自我。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雜交不僅可以顛覆來自于主流文化的歧視,還可以形成一個有效的方式去釋放文化混亂和身份碎片造成移民的痛苦。
【參考文獻】
[1]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2000.
[2]陳平. 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3]孫建軍. 中西文化在婚姻觀念上的差異. 遼寧經濟管理學院學,2007(4).
篇9
文化是由人創造的,文化也反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為。會計是人造的信息系統,反過來又向社會提供經濟信息。從歷史的角度看,任何國家的會計都是為適應該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它必然會受到該國文化的影響。為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已是必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國內的廣泛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公允價值的應用,一方面增強金融市場透明度和問責制原則,確保金融機構對其財務狀況進行完整、準確的披露。另一方面,公允價值計量資產負債具有潛在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給報表編制者、投資者、審計師和監管機構等利益相關者帶來風險。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而言是作為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外來文明,對于外來文明,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一種文明系統一旦跳離其原有的框架去參與另一種文明的發展,就有可能對被滲透方產生致命的危害。”我國在應用公允價值時,還須考慮到我國特有的文化環境對公允價值計量運用的影響。影響公允價值運用的因素有很多,就文化對公允價值運用的影響的研究還很少見。文化環境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必將對一個國家的會計管理體制產生重大影響。筆者就文化差異角度來探討人類社會文化與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運用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我國特色的儒家文化對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公允價值會計提出一些建議。
二、傳統文化對會計的影響
美國是一個以資本民主共和政體為基礎,實行完全市場經濟體制的移民國家,其文化是高度多元化、自由化的,而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制基礎上的根植于土地、家族、國家的封閉儒家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影響到對會計準則的具體制定與應用。
(一)價值觀念 世界觀方面,在對自然的看法上西方世界一般認為是主客二分的,人與自然不斷進行抗爭,對世界的看法偏重客觀、物質、理性,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最高境界的世界觀是“天人合一”,注重內在與外界的聯系與融合,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價值觀方面,在對社會的看法上,西方尤其在美國把個人利益看的很重,認為國家利益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形成了個人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平天下作為最高追求,天下是整體概念,也即是把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形成了一種集體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人生觀方面,在對自我價值的評判上,西方注重自我奮斗,尤其在美國,民眾對自我奮斗格外關注,這就形成了一種敢于冒險、追求自我價值的人生觀;我國從古至今一直強調“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國家”,“為人民服務”,“政通人和”,側重集體的義務與權力,形成了一種追求整體價值的人生觀。
將中美的三觀應用在中美會計制度與會計人員上,不難理解,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以企業為主導型的,在謹慎性方面與別國比較相對弱化,會計人員對會計準則差異的容忍度高,愿意接受新事物,注重個人的專業判斷。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會計準則較為保守謹慎,會計人員滿足于按照有關規定完成本職工作,相對缺乏開拓精神和競爭精神。
(二)意識形態 方面,西方社會信仰基督教,主張性惡論,相信原罪的存在,認為通過不斷地懺悔,可以進天堂。中國社會嚴格意義上講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中國人也從來沒有過堅定的,對中國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方式方面,古代中國始終強調教育與政治的密切關系,忽視教育與實踐、創新的重要關系。古代中國將教育作為選拔人才的基地,教學內容多為“四書五經”等傳統人倫道德方面陳舊的知識,缺少帶有創新思維的內容和與實踐相關的內容。
由中西方不同的意識形態所帶來的會計教學、會計實踐的差異也是巨大的。以當前社會現實為例,西方教育重視理論與實踐、與生產力結合,注重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我國會計教學中對創新性教學方法的實際采用遠遠低于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認知水平,亟待需要推進各種創新性教育方法的實踐應用,以提高會計畢業生的綜合能力。根據一份對會計人員基本素質、會計在中國企業中地位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到這樣一種傾向,用人單位認為會計畢業生應該具備的工作能力依次是實際操作能力、協調能力、創造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和善辯能力,只有32%的被調查單位比較看重會計人員的創造能力。這一調查結果與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三)德法風俗 西方社會遵循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重法不重情。法律成為維護利益的最好手段,所以較早就形成了法治社會;西方社會崇尚功利,注重實用,尤其是美國,在為人處事上不喜歡拐彎抹角,處理問題態度堅決、敢冒風險,自我表現欲望強,以自我為中心。我國古代社會以宗族為根本,崇拜祖先,重視人倫感情,所以延續了幾千年的的人治社會,以至于今天,人治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在處事風格上向來遵從中庸之道而不走極端,做事力求穩重,不偏不倚。
由道德風俗帶來的中美會計上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由于法律制度的完備,美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歷史較長、較完備,中國會計準則制定起步相對較晚、較不完善。且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觀點的影響,我國會計人員習慣于按照既定管理穩妥地進行工作,對一些激進的會計核算方法和程序的接受通常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較少根據新情況和新業務進行探索創新。
三、不同傳統文化導致會計文化差異
荷蘭學者Hofstede通過一項對53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余名在跨國公司工作的職員進行的問卷調查,用統計方法歸納出民族文化的四個維度: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權距大小、不確定性規避意識的強弱、陽剛和陰柔。不同的民族文化導致會計文化的明顯差異。
(一)美國傳統文化對會計文化的影響 在價值觀念方面,美國社會對世界的看法偏重客觀、物質、理性,以追求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實現為最高目標,形成了個人主義強的會計文化。在法治人情方面,重法不重情,較早就形成了法治社會,進而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會計制度。在處事習慣方面,崇尚功利,注重實用,處理問題態度堅決、敢冒風險,較易形成不確定性規避意識弱、陽性的會計文化。個人主義強,使得美國會計行業比較發達、自制程度較高,政府對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實務管理等事務介入較少,容易形成完全競爭市場。權距小,集權程度較低,分權較為普遍,上、下級之間協商共事,管理理論的重心在雇員,而非管理者,通過造就一種“公認”的途徑,來規范會計實務的模式,相對比較靈活。不確定性規避意識弱,一般表現出較強的冒險主義和信息公開程度高。陽性,會計計量傾向于公正性、財務揭示傾向于公開性,文化成員贊揚成就、雄心、物質、權力和決斷性。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會計文化的影響 在價值觀念方面,中國文化注重內在與外界的聯系與融合,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較易形成陰柔的會計文化。同時中國文化追求集體利益至上,使得中國社會集體主義強,政府的統一會計規則比較完善并且有很高的權威性。在倫理道德方面,中國社會以宗族為根本,崇拜祖先,重視人倫感情,人治現象嚴重,形成了權距大,集權程度高的會計文化。在處事習慣方面,不走極端,做事力求穩重,在會計文化上一般表現為不確定性規避意識強。在意識形態方面,受儒家哲學思想的熏陶,強調教育與政治的密切關系,形成了政府主導的會計文化。集體主義強,政府的統一會計規則比較完善并且有很高的權威性,實務中較少運用職業判斷,會計職業作用相對較弱,容易形成有限市場。權距大,一般是選擇統一的會計制度,集權程度較高,等級結構嚴密,下級必須服從上級,管理理論的重心在管理者。不確定性規避意識強,一般表現出較強的穩健主義和較強的保密傾向。陰柔,會計計量傾向于保守性、財務揭示傾向于保密性的會計亞文化觀,陰柔型社會的文化成員則強調生活的質量、服務、關心他人和養育后代。
四、會計文化對公允價值應用的影響:基于謹慎性角度
謹慎性主要指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在計量資產和負債時,資產和負債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有可能是作為一種或有事項而存在,根據市場現行價值,在未實現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對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符合公允價值計量的謹慎性原則,對于收益部分的計量與謹慎性相矛盾。
(一)美國會計文化導致公允價值缺乏謹慎性 美國個人主義強、不確定性規避意識弱的陽性會計文化導致了美國會計行業的謹慎性比較弱。在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條件下,當市場出現波動時,公允價值會通過“順周期效應”加大市場波動,加大潛在的系統風險性。Khan指出,公允價值會計會引起銀行凈資產的大幅波動。金融資產,尤其是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價格一旦發生變化,公司必須及時、準確地在利潤表中反映這種公允價值的變動損益。以次貸危機為例,其實質是惡性循環的過程。當與次貸相關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價格大幅下跌時,各金融機構立即在本財季的利潤表中大幅撇賬,大幅撇賬形成巨額虧損,巨額虧損導致市場的恐慌,而市場恐慌又進一步引發金融資產的拋售,致使金融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資產的迅速減值導致權益的巨幅縮水,進而導致金融機構破產。用范德霍夫理論來解釋:這就是典型的個人主義強、不確定規避意識弱的表現。在市場前景看好時,經營者為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超額度使用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潛在收益粉飾會計報表。華爾街的眾多金融機構濫用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使金融資產嚴重偏離其原本的真實價值,從人性的角度說,他們有一顆“貪婪”之心,為追求利益不擇手段,這實質與美國歷來的個人主義文化強、冒進意識強、不確定規避意識弱的會計文化有密切關系。
(二)中國會計文化下公允價值趨向謹慎性 我國的會計文化中不確定性規避意識強,偏向陰性主義文化對公允價值應用的謹慎性產生了重大影響。公允價值的運用需要較完全的市場條件,我國目前市場的開放程度和自由度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新的會計準則考慮到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風險性,采取了較為謹慎的規定。一方面公允價值只是作為計量屬性的一種,與歷史成本等計量屬性并存;另一方面,對于公允價值的應用限制條件較多。如,《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第一,交換具有商業實質;第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再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指出:“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情況下,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第一,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第二,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
(三)不同會計文化下公允價值的應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對財務報告披露的可比性要求更加嚴格,既要滿足本國利益相關者的需要,也要符合外國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公允價值會計的國際趨同。伴隨著人們對文化與會計關系的日益關注,基于各國財務計量地位及財務報表披露的相關性角度來研究會計文化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逐漸受到關注。
(1)美國會計文化下公允價值計量歷史及計量地位。在不確定性規避意識弱、陽性的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公允價值計量歷史早,并已逐漸成為企業的主要計量方式。美國公允價值計量歷史已有四十多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已逐漸從僅限于某些金融工具擴大到針對大部分金融工具、某些投資性房地產甚至無形資產。目前,FASB已經提供了一個統一指導公允價值會計實務的理論框架 (SFAS 157和SFAS 159),充分指導公允價值的運用。陽性會計主導下的美國大范圍地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說,公允價值的披露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為投資決策和企業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帶來一定參考價值。對財務報表使用者而言,公允價值是最相關、最有用的計價基礎。因此,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所提供的信息能為企業管理人員、債權人、投資者的經營、決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財務信息的相關性。
(2)中國會計文化下公允價值計量歷史及計量地位。在不確定性規避意識強、陰柔性的中國會計文化中考慮到市場的局限性,公允價值計量引進較晚,1998~1999 年由財政部頒布的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中《債務重組》、《投資》、《非貨幣交易》準則首次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此后公允價值計量在中國的應用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目前在應用上考慮到公允價值未能如實反映金融資產的風險和收益,在公布報表時采取公允價值計量和歷史成本計量混合應用,大多數企業在披露報表時仍以歷史成本計量方式為主,以公允價值計量為輔,單獨增加“公允價值”一列,從而更確切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對于受市場環境波動影響比較大的資產和負債,我國采用了公允價值后續計量模式。陰柔型會計文化主導下的我國會計界較為謹慎的使用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傾向于保守性,財務揭示傾向于保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減弱了財務信息的相關性。
五、我國傳統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應用
在2012年全國會計管理工作會議上,時任財政部副部長王軍提出從會計大國向會計強國邁進的目標,并強調“實現這一突破和跨越,必須以培育中國會計文化、樹立中國會計精神為支撐,提升中國會計行業的精氣神,要努力將會計文化建設成為社會尊重的先進文化。”會計文化是人類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分支,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族的歷史、文化、道德風俗和個性,培育中國會計文化、樹立中國會計精神,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養分。中國作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文化底蘊源遠流長,其中以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為主要代表,在國民心中根深蒂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公允價值的影響,其主要就是研究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對公允價值運用的影響。
(一)儒家思想與會計教育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強調君子依靠自身修養,后天學習,施行仁政,造福百姓。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就目前全球范圍來看,其對會計信息的計量也是有利有弊,很大一個弊端就在于識別市場中的非有序交易,需要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基于市場環境變化、交易規則和習慣、價格波動幅度、交易量波動幅度、交易發生的頻率、交易對手信息、交易原因、交易場所和其他能夠獲得的信息,運用專業判斷對交易行為和交易價格進行分析。所以對非有序交易的確定存在很大的主觀性,需要較多地運用會計職業判斷,這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道德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天學習”、“慎獨”思想不謀而合。在未來會計人才的培育和繼續教育方面結合儒家文化,為提升會計人員的自我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提供了借鑒,從而有利于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估價做到更公允、公正、合理。主要教育途徑可以通過:第一,學校會計專業教育結合儒家文化。儒家強調修身,修身的含義有兩層,一是加強自身道德素質的提高,從學生剛踏進會計專業學習時就對其進行儒家文化的引導,培養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會計人才。二是加強自身職業能力的提高,成為專業化人才。只有通過道德素養的規范和專業知識的培養,才能達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第二,充分利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這一強制性教育平臺,向會計人員大力灌輸傳統道德觀念,讓傳統道德觀念深入到每一個會計人員的內心,使會計人員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作為約束、指導日常會計行為的規范。第三,加強會計道德與儒家文化相結合的宣傳活動。
“當前進行會計文化建設,會計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與講授內容要動大手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會計研究所所長郭道揚將會計文化教育上升到“培養新一代人才,彌補會計斷層”的高度。加大文化的教育力度,使新一代會計人員在具備先進的知識結構的同時,結合古今中外的傳統文化和會計文化,從而積淀更深厚的專業素養和道德素質,使理論研究建立在正確、堅實的基礎之上,從而更好地結合本國自身特點將公允價值運用于會計理論和實務中。
(二)儒家的集權思想帶來的公允價值應用沖突 “大一統”的儒家思想模式,成了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這對現階段的中國政治體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的政治文化影響了當今中國的政治社會。政治文化決定經濟文化,目前,我國正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有了千余家上市公司,但國有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比較明顯,因而在會計目標的定位上,會計主要還是為國家服務。我國目前的市場特征包括:市場受到嚴格的管制;市場處于發展階段,市場體系不完全,交易品種有限;部分市場活躍度不高;市場參與者成熟度相對較低。因此中國政治主導下的市場必定是不完全、不自由的市場,公允價值作為自由政治文化下的市場經濟產物,要求其運用環境是在較為自由而完全的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允價值計量在中國市場的廣泛應用。
(三)儒家的中庸思想對公允價值應用的積極影響 中庸之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且獨具特色的觀念。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儒家的中庸之道提倡“不偏不倚,不走極端”,“過猶不及”。孟子也說:“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其中的“當”有“適當”之意。公允價值計量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潛在的損益,不同國家、不同企業、不同的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損益估計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有失分寸的“損”和“益”,用中庸之道的理論來解釋就是“不及”和“過”,“不及”和“過”都會對社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企業應當將公允價值計量所使用的輸入值劃分為三個層次,并最優先使用第一層次輸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層次輸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層次輸入值。第三層次輸入值是相關資產或負債的不可觀察輸入值。以生產性生物資產為例,生產性生物資產不存在市場活動或者市場活動很少導致其缺乏相關可觀察輸入值,因此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計價屬于第三層級。生產性生物資產公允價值的獲得需要借助于專業會計人員或是具有良好信譽、市場影響力較大的第三方報價機構。報價機構在報價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允,這也就符合朱熹對中庸之道的“中”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孟子所說的“當”,中庸提倡的“扣其兩端,允執其中”這就給評估第三層次公允價值提供了依據,即在估值中做到不過分高估收益,不低估風險,做到價格的公允。
六、結論
在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形勢下,中國作為一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下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市場經濟實體,在建設過程中將會出現許多自身特有的經濟現象,也會相應產生許多新的會計問題。加強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會計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培育中國會計文化、樹立中國會計精神,更好地解決中國自身的會計理論和實踐問題。
[本文系浙江農林大學科研發展基金(編號:2012FR03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會計·信息·文化》,《會計研究》2012年第8期。
[2]楊政、殷俊明、宋雅琴:《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會計研究》2012年第1期。
[3]秦玉熙:《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來自基層單位會計的報告》,《會計研究》1996年第10期。
[4]楊敏、李玉環、陸建橋、朱琳、陳瑜:《公允價值計量在新興經濟體中的應用:問題與對策——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新興經濟體工作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綜述》,《會計研究》2012年第1期。
[5]潘愛玲、朱磊:《中美文化差異對兩國會計管理體制的影響及啟示》,《山東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6]陳文、梁茂春:《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新加坡的實踐》,《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
[7]趙樂秀:《基于中國會計文化的公允價值信息披露思考》,《審計月刊》2006年第23期。
[8]盧銳、胡鮮葵:《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應用的文化相關性分析》,《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年第4期。
[9]衷俊:《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