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孝道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9:3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孝道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

篇1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對步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導游英語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在導游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有效導入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對導游英語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取舍、整合和充實,加強實用性、交際性、主題性、可操作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用中國文化的傳播能力,為旅游業輸送優秀的旅游專業人才成為深化旅游院校教學改革急待解決的課題。

一、中國文化知識導入對涉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要性: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感悟。中國文化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旅游者。涉外旅游專業人才(本文主要針對涉外導游人員)的翻譯和陳述幫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們獲得中國歷史、文化、民俗民情、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息,讓游客從親歷旅游目的地的人生經歷中流連忘返并獲得美好的享受和無限的遐想。因此高素質的涉外導游人員需具備中國文化的豐富知識,在實踐過程中提供豐富的信息,滿足游客求知、求解、求樂和求美的多種旅游需求,幫助外國游客了解中國,增加旅游體驗的文化內涵,成為名副其實的民間“文化大使,’;迫切性:21世紀的旅游市場需要高素質的涉外導游人才,旅游學校是培養新時代涉外導游人才的搖籃,旅游院校只有實施針對性教育才能確保旅游院校畢業的涉外導游人員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和適應旅游工作需要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隨著我國人境旅游市場的迅速發展,全面培養符合其職業需求的涉外旅游人才是我國旅游院校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導游英語教學的局限性

教材的局限性,《導游英語》教材內容主要涉及中國國情、地理、歷史、文化、民族、宗教、民俗、飲食、物產、建筑等,它有著很強的專業性和與其它基礎英語課不同的特殊性。但導游英語教材也存在部分教學內容過時陳舊,無法體現中國目前迅猛發展的趨勢和知識的不斷更新的需要,同時,有的內容過于表面形式化,無法傳達真實的概念和傳授實用的旅游知識,學生均反映在轉換成實際運用過程中缺乏靈活的交際性,知識的掌握與現實社會、實踐需要嚴重脫節。教材相對比較單一,專業名詞多、知識面寬、詞匯量大也成為教學的主要難點;教師的局限性,導游英語在旅游院校已成為旅游英語、出境領隊、涉外導游、導游服務與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等多個專業的必修課核心課程。導游英語教學的教師目前大多數都是英語專業畢業,專門學旅游英語或導游英語的教師少之又少,因此在講授的過程中很難把握課程的側重點,或者是把握的不夠。教師的教學也與實踐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并無經驗可以借鑒,導致傳播知識的過程趨于死板和枯燥乏味。

三、中國文化知識在導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導入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根據筆者自己近年的教學實踐和多年的涉外旅游的相關經驗,提出了中國文化知識在導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導人的方法和策略。

錦上添花法;根據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和補充,以加強中國文化知識的有效導人,便于外國游客的理解和易于溝通。外國國家的游客由于其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與我國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他們對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中國國情下的特殊國策,和中國特有的一些歷史文化現象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比如,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很多外國游客都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很感興趣,甚至很多主張人權的西方游客對于這個政策很不理解。在學習“人口控制(Population Control )”的章節時,除了講解計劃生育政策是一種什么樣的政策?中國為什么會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的利與弊及獨生子女的成長教育問題等等,根據實際需要,可進一步根據國家的政策診釋計劃生育政策的真實含義,如從城鎮、農村、少數民族三個角度分析和解釋計劃生育政策的人性化的一面。這樣,學生能在拓展開的視野中學到如何充分利用課堂知識、書本知識去服務于職業需要了。再比如學習“中國的傳統節日(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因此,傳統節日文化可以說是了解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的窗口。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講解應包括:春節(theSpring Festival )、元宵節(the Lantern Festival )、端午節(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秋節(the Mid-autumn Fes-oval )。除了從來歷、節日風俗等方面來介紹這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外,增加中國的“元宵(sweet dumPling)?sweet dumpling“倒福(reversed fu )" ,“爆竹(firecracker“壓歲錢( red-envelope money )”等這些代表特殊的中國文化內涵的知識。通過豐富這些與中國人民息息相關的獨具特色的節日生活習俗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可以讓游客對于中國的傳統習俗有更深人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在旅游過程中體會這種文化碰撞所帶來的新奇和。 推陳出新法,中國目前迅猛發展的趨勢和知識的不斷更新的需要,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更與現實中國的國情接軌,才能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符合職業需要。比如在介紹“中國的主要宗教(Major Religions in China )”章節時,講解了佛教(Buddhism )、道教(Taoism )、伊斯蘭教( Islam )、基督教(Christianity)傳人中國的歷史、特征,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人民的生活產生的淵源影響。但實際上很多外國游客都會奇怪為什么那么多的中國人都沒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我們身邊的中國人,也許進寺廟的時候會燒兩柱香,向菩薩許個愿,但若問起他們的宗教信仰,大多數(包括我們自己)都會回答沒有宗教信仰。中國人的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其實與人們的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社會風俗習慣有緊密關系。我們講的儒家文化(the Confucian culture)、道家的養生修煉之道(Tao-ism),“無為(action by non-action )”正體現了中國人的宗教性質的信仰。儒家、道家雖然不是宗教,但作為具有宗教性的文化體系是具有宗教性的。因此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闡述為什么那么多的中國人都沒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這個問題。另外,還可以通過強調中國政府在宗教問題上所采取的政策:Citizens enjoy the freedom tobelieve in religion and the freedom not to believe inreligion:(即每個人都享有選擇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通過這樣的私翻及引導,使學生能結合現實的情況有利地進行思考并合理地運用文化知識。再比如在講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social security system )”時,特意以國家公務員、社會自由從業人員等為實例講解了目前中國現實國情下的保險制度的實施范疇,并把與旅行社相關的管理條例下,導游人員應享有的“養老保險(en-dowment insurance )" ,“醫療保險(medical insurance)",“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 )",“工傷保險(in-jury insurance)”等社會保險做了詳盡的介紹。這樣,把教材中枯燥的定義和政策的描述提升到能在實踐中應用的特色知識,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們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欲,彌補了知識的掌握與現實社會存在脫節的不足之處。

興趣點導向法,游客是帶著好奇來中國旅游的,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濃厚。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5000年的文明歷史,對于大多數國外游客來說,中國深厚的文化魅力是吸引他們來中國旅游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是何其的深廣龐雜,對于地道的中國人來說,理解起來尚有一定難度,何況是與我們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外國游客呢?因此,在導游英語教學過程中針對外國游客對中國傳統文化普遍感興趣的幾個方面,例如:中國的戲曲(oper-a)、武術(martial arts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茶文化(tea culture )、酒文化(wine culture),中國人生活水平的發展趨勢以及婚姻價值觀念的取舍等進行有側重的講解,而不是面面俱到。并且在講解的時候把書面化的內容盡量轉換成淺顯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增加旅游事物的真實感和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如學習“八卦(Eight Diagrams )"“陰陽(yin andyang)" ,“風水(Fengshui)",“拔罐( cupping )" ,“刮痞(Guasha Treatment)"“足浴(herbal foot massage)”等等這些中國文化有的詞匯和相關的內容,注重轉換成外國人能懂的英語,使文化知識的傳授更人性化,更貼進生活實際,更能給予學生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知識理論的熱情和極高的興趣。

篇2

論文摘要: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而孝卻是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核心和根源,若中華文明沒有孝,那稱不上文明。中國孝文化之根本就是子女那自然流露出的由衷的對父母的“愛敬之心”,是所有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的保證,是為人德之根本,“百善孝為先”這是一句流傳了千年的做人標語。但是,在當今這個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里,孝道早已被人忘之腦后,人們為了金錢利益和權欲而麻木不仁,我們大學生是民族之希望,國家之棟梁,我們應該將這種綿延了幾千年的精神文化傳承下去,推己及人,讓人人行孝之道,讓每個人學會感動,學會例行孝道,學會孝道重生。

泱泱華夏,歷史悠久,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精神根源。中國傳統文化若是缺少了孝,那么就稱不得中國文化,更稱不得中國文明。所以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稱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也說,如果不認識中國人的孝文化,那么便永遠也不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孝道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根源,更是整個世界,乃至全人類的精神支柱,是他們進步的原動力,為了讓綿延了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中國人的孝文化走進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的世界更加和諧美好,我們在當代大學生中開展“百善孝為先”的教育活動,對中國孝道進行探究和思考。

一、何為孝,中國“孝”的真正涵義

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人類由此在地球上繁衍開來,于是孝道便產生了。【中國的孝道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最初的意義是指尊敬祖宗,報本返初,生兒育女,延續生命。最早的漢字“孝”則出現在距今約3千余年前的殷商時代,不過當時“孝”字僅見于卜辭一處,用于地名。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解釋為“孝”的篆體,因為人老了,彎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根據現有資料,較早的見于《尚書·酒誥》篇,其中有言日:“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意思是說,人們于農事完畢之后,趕著車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養自己的父母。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規范。儒家指養親、尊;②指居喪;如:守孝;戴孝;孝服。 在《現代漢語字典》中孝的涵義:①祭,祭祀;②孝順,善事父母;③對尊親敬老等善德的通稱;④居喪;⑤指孝服、喪服。《孝經》中載到:“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用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圍爐夜話》中:“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鐘,鬼神也為之呵護。孝乃是天地之正氣的凝結,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引用)

二、為什么要行孝道,為什么在大學生中開展孝文化教育

孝作為傳統文化的精神根源,中華民族綿延的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兩千多年前的萬圣之師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對于所有人民的教化都應從孝道開始。“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意思是說,仁是眾德之根源,而孝又是眾德之根本。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強調天地間萬事萬物人是最寶貴的,而人的行為中沒有比行孝更重要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行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我們作為一個人,作為人之子女所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是一個人最起碼的精神品質,不孝之人罪大惡極,人人得而唾之,無論是天子將相還是布衣百姓,都要行孝道,孝無國界,無種族,無等級之分,人人得而行之。

《詩經 ·蓼莪》中說“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吳天罔極”父母生我養我育我,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育成人,在把我們送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他們那是用自己的青春來換取子女的成長成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無微不至的疼愛自己的子女,為了我們無怨無悔的付出,“欲報之德,吳天罔極”,為人之子女,我們必須懂得孝道,必須學會感恩,回報我們的父母。

三、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行孝

《大學》中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孝道是我們每一個人修身的第一步,我們只有學會了如何行孝,才能齊家,只有擁有孝心才能治國,接而才能平定天下。

1、行孝于父母

(1)珍愛自己。 《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為人子女,我們沒有權利去糟蹋自己的身體,沒有權利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我們唯有珍惜生命,修養身心,建功立業,把有限的生命作出無限的貢獻,取得無限的成功,贏得生前身后名,讓我們的父母收獲慰藉和榮耀,這才是孝的最終歸宿。所以作為大學生的我們雖身在他鄉,不能侍奉父母于左右,但是我們照顧好自己也是在行孝道,珍愛自己,在學校好好的學習知識,為以后進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2)善待關心父母。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他告訴我們,如果為人子女僅僅在于養活父母,那么與養活狗馬無區別,所以孔子說:“意者身不敬!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日:農與繆與,不女聊。”孝敬父母不僅要態度恭敬,還要和顏悅色,并不僅僅供其吃穿,父母需要的不單單是物質,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作為真的孝子,我們必須做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我們懷著夢想與父母的希望外出求學,我們應該常回家看看,不要因為學習忙就忘記孝,要經常發發短信慰問關心一下我們的父母,因為父母真正所需要的是他們那遠方的子女最切實的精神上的關愛。

(3)為父母解憂。 《詩經 ·蓼莪》中說“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吳天罔極”,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我們又該那什么回報我們的父母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苦兒未見,兒苦母不安,我們已經是大學生,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應該學會幫父母解憂。兒行千里母擔憂,無論我們身在何方,我們的父母的那顆心永遠為我們牽掛,所以我們要謹記“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要讓我們的父母為我們牽掛操勞。愛子心無價,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無論我們在學校或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我們帶給父母的只能是快樂和幸福,因為那些苦和委屈只會讓父母更加痛苦,更加難過。

(4)跨越代溝,了解幫助父母。 近些年來,“代溝”一詞常用來形容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隔閡,為人子女應該越過這些所謂的“代溝”,走進父母的內心深處,去感知父母,去想父母之所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為人子女,知道自己父母生辰是最起碼的,而我們的大學生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因為父母長壽而高興,但是更要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不但要了解父母,我們更要幫助我們的父母,我們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2.行孝于天下

《大學》中說:“愛人者,人必愛之;敬人者,人必敬之”。孔子也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愛者,不敢慢于人。一個人倘若真的愛自己的父母,那么他也會愛天下人的父母。“故不親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享,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反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話,他還能愛誰?何以平天下?我們唯有懷抱一顆博愛之心,去愛天下人,行孝道于天下,才能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我們要不獨人之親為親,博愛天下,然后用我們的博愛和孝道去感召身邊的所有人,讓每個人心中充滿愛和孝,讓我們的大學充滿愛和孝。一家仁,一國興仁,我們相信,一人行孝,滿國行孝,世界行孝。

四、“百善孝為先”思想給我們的反思和啟示

1.端正心態,調整思想,重拾孝道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孝文化已經在我們中國綿延了幾千年,它集天地之正氣和精華于一身,讓我們所有的生靈感到幸福快樂。當今社會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中,在金錢和權欲的種種誘惑下,人們利欲熏心,人們之間的關系逐漸金錢化利益化,人們的那顆心已經麻木,已經不懂得感恩和行孝。我們中國和許多西方國家一樣,都在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威脅,明天的老人可能擁有萬千財富,但是他們內心深處卻是寂寞的,因為他們缺少了子女的愛。未來的世界是我們的,我們的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要端正心態,調整思想,重拾孝道,推己及人,感召身邊所有人。

2.教育應從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剛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就是染料。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古時候,家長在孩子幼年就讓他們學習《孝經》,學會例行孝道,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也是最重要的學校,我們想教育出什么樣的孩子,我們就染什么顏色。我們必須想到這些,因為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也想自己的孩子能夠孝敬自己,所以教育應從娃娃抓起。

3.倡導教育革新,將孝道貫穿于每一個學習階段

在封建社會中,《孝經》是每位讀書人所必讀的書,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必需的第一步。然而再看看我們現在的讀書人,我們的讀書人有多少人知道《孝經》,有多少人看過《孝經》,又有多少人能夠背誦《孝經》。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我們不能遺忘,我們必須例行教育革新,將中華孝文化貫穿于每個學習階段,不但啟蒙學要學,我們大學生也要學,我們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專業科技知識,還要學中國孝文化。

4.呼吁社會踐行孝道,宣傳孝文化

如果我們眾人例行孝道,那么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都將會行孝道,那么我們的世界就真的和諧了。所以我們應該呼吁社會踐行孝道,宣傳孝文化知識,對那些不孝之人進行曝光、譴責和鞭撻,讓孝文化走進千萬尋常百姓家,讓全世界都流淌著孝的氣息,讓所有有生命的生靈都學會例行孝到,讓他們收獲慰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幸福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所以不必羨慕別人怎樣,我們要的是傾畢生精力回報我們的父母,因為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作為大學生,我們更要率先垂范,例行孝道,學習中國孝文化,做一個好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我們要用我們的雙手托起孝道的文化天空,踐行孝道,將孝道發揚光大。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去孝敬我們的父母,我們要時時刻刻謹記自己的責任,我們要牢記我們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來自我們的父母,飲水思源,我們要用自己的一生去盡一個為人子女應做的事情,讓我們的父母收獲慰藉。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辭海編輯為運會編纂.辭海(1999年普及本中冊)[ K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字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字典(第5版)[ K ].陜西:商務印書館出版,2005.

[4]禾火.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孝經(注音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9.

[5]王永彬.圍爐夜話[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9.

[6]于丹.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11.

[7]孔子.論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9.

[8]李一冉.大學[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1.

[9]任義.關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J] .易起,2010.25.

篇3

有關敦煌佛教孝道思想的相關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有潘重規《從敦煌遺書看佛教提倡孝道》一文及鄭阿財博士論文《敦煌孝道文學研究》一書,探其內容主要有俗講經文、佛教歌詠及佛教齋會三方面。由于筆者多年來關注《觀音經》在中國的流傳與弘揚,故于敦煌遺書的《觀音經》抄經題記中,發現許多造經者基于中國孝道思想為親人抄寫《觀音經》。為此,本文擬從《觀音經》抄經題記中探討有關孝道思想的文獻,一則說明抄寫《觀音經》也是佛教徒表達孝思的方式;其次說明敦煌《觀音經》信仰深受儒家孝道思想影響,并與凈土信仰結合,使觀音在中國成為超渡亡靈、接引往生西方凈土的重要菩薩,而孝子們對菩薩愿求的多元化,使得觀世音菩薩與《觀音經》在中國的地位不斷提升。

冉云華先生總結說,在印度經典與龍樹山出土的碑銘中,可以知道印度社會雖然也重視孝道,但不像中國佛教,孝被視為“天地之本”。由于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對孝道的重視遠勝于印度,因此中國佛教人士所受的孝道壓力遠比印度沉重(冉云華:《中國佛教對孝道的容受與后果》,收入《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東大圖書公司 1990年10月,第107~120頁)。

中國原本重視孝道,當佛教傳入中國,最為中國傳統社會所不容的,便是“出家剃發”與“無后”二項。中國佛教祖師為了使佛教見容于國家、社會,遂積極闡揚孝道思想,主要有“翻譯佛教孝道經典”、“注釋印度孝道經典”及“闡揚佛教孝道思想優于儒家”等三個方面。佛教歷經幾個世紀與儒家論辯后,經過一次次質疑,最終積極地建構出佛教自己的孝道思想,因此佛教的孝道思想不僅因此為帝王、百姓所接受,更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資產。

敦煌雖地處邊陲,但與中國政治與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孝道的重視也不例外。敦煌十七所寺院是民間主要的教育機構,其兒童教育教材以《孝經》為最主要內容。如前賢的研究,敦煌藏經洞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的孝道文獻,主要有俗講經文、佛教歌詠及佛教齋會三方面。

這些作品主要說明孝順必須出于真心,且實踐于晝夜十二時中;而用功修行的孝子不僅在世能消災免難、得富貴、獲封侯;死后還可升往極樂凈土。此外文獻中也常引用《孝經》、《論語》、《曲禮》等儒家經典來互相印證,并說“孝道”是三教所共同贊揚,反映出敦煌儒釋兩家“孝道”思想的融合。佛教徒還將儒家推廣《孝經》的事跡編成歌曲,如巴黎伯2721號“皇帝感新集孝經十八章”第三首:“歷代以來無此帝,三教內外總宣揚。先注《孝經》教天下,又注《老子》及《金剛》。”歌曲中這位廣為敦煌百姓歌詠的皇帝,就是天寶三年下詔天下家藏《孝經》一本的唐玄宗,由此可見唐代政策確實擴及于敦煌。當然敦煌地區也像漢地一樣,流行參加盂蘭盆會,藉以供養三寶,超渡先亡,并為生者祈福。遺書中有:伯2055佛說盂蘭盆經,乃翟奉達為妻馬氏追福,每齋寫經一卷;另外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尚有敦煌盂蘭盆經卷子以及“二太子盂蘭節薦福文”的超度疏文。顯然敦煌地區并沒有脫離儒家教化的地域范圍,釋門徒眾反而極力會通儒、佛兩家的孝道思想,而創作出這些唱作俱佳的孝道文獻,其目的無非是啟發人們的善根,強調學佛不離世間,尤其必須要盡倫盡分、恪盡孝道。在如此重視孝道的文化環境中,我們可以從敦煌大量的遺書題記發現,子女也常為父母抄經祈福或超薦度亡,敦煌《觀音經》抄經題記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記錄,以下逐一說明。

在注重家庭人倫“孝道”的中國環境中,子女面對父母的去逝,不免傷痛;對于父母的追思,傳統儒家亦強調“喪則致其哀”,習俗必須守喪,甚至要遵從國家所立服喪的嚴規。而佛門所闡揚的孝道思想,除了說到能與儒家一樣做到這些世間的孝道,更強調使父母脫離輪回之苦、獲得往生凈土的出世間孝道。敦煌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闡揚,正是深受漢地的影響,所以從敦煌孝道文學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弘揚者極力宣揚佛弟子必須于父母在世時,勸化其持戒修行;父母喪時,不像儒家殺生祭祀,增重父母惡業,而是延僧誦經作七超渡,或親自參加盂蘭盆會、書寫念誦佛經、敬造尊像、佛經變相,回向父母。敦煌三十七號有題記的《觀音經》造經中,有十三部是子為父母所造,其中包含在家信眾十部、出家僧人三部。

1、在家者的抄經題記

從所見《觀音經》抄經題記來看,在家者為超薦亡父母的題記,最早的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最晚的是五代后梁壬申年〔912〕張海晟為亡父的抄經。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清信女張氏為超渡七代父母所寫這部經是與《無量壽觀經》合抄,說明七世紀中葉以后敦煌《觀音經》信仰與西方凈土信仰已密切結合。這類“凈土觀音”的信仰當是受到西方凈土經典的影響,而從唐高宗、武后開始廣為流行,并且歷經晚唐、五代乃至今日而不衰。因此不論貧、富、貴、賤,人們不僅深信書寫、受持、讀誦《觀音經》能免除人世的災難,而《觀音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更具有接引往生西方的功能,可謂是冥陽兩利。敦煌孝道文學作品中,除了描述母親懷胎十月的艱辛以啟發子女孝心,更極力強調侍奉父母當和顏悅色,對于孔子所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道理,也有許多感人的描述。尤其,對于那些未能親自孝養父母、離鄉背井、追求仕宦者,如伯2418號“父母恩重難報經講經文”也說到:“經求仕宦住他鄉,或在軍中鎮外方;兒向他州雖吉健,母于家內每憂惶。心隨千里消容貌,意恨三年哭斷腸。”講經文指責的是忘卻父母恩德、拋棄父母于不顧的不孝之子。這類人雖然榮華富貴,但因為見利忘義,背棄人倫,所以特別為中國社會所不容,往往被稱為連禽獸都不如。然而,羅振玉舊藏唐至德二載(757)長孫顏夫婦的抄經,所呈現的是中國人最傳統的家庭孝道形式之一:

至德二載十一月十三日,攝豆盧軍倉曹參軍、宣節副尉、守左衛西河郡六壁府別將長孫顏妻清河路氏,為亡妣遠忌敬寫《觀音》、《多心經》同一卷。

長孫顏官拜“攝豆盧軍倉曹參軍、宣節副尉、守左衛西河郡六壁府別將”,他是豆盧軍軍糧的負責人,并以武散官身分兼任山西與陜西交界府兵的一名將領。這對武官夫婦顯然不是上述追逐功利背棄人倫的負心人,從題記中可以知道他們雖然身處異鄉,但適逢亡母忌日,難掩思母之情,遂親自恭敬書寫《觀音經》與《心經》各一部,為亡母追福。從這條題記,我們看到佛教傳入敦煌后,抄寫《觀音經》也成了中國人家族祭祀、慎終追遠的重要宗教活動之一,敦煌的《觀音經》信仰似乎更加多元了。

2、僧人的抄經題記

誠如前言所說,佛教傳入中國后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剃發”與“無后”兩項。僧佑《弘明集》記載反佛人士引《孝經》,首先對牟子提出“剃發”的問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今沙門剃頭,何其違圣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其次,又指責僧人出家修行,有違孝道“無后為大”的觀念:“福莫踰于繼嗣,不孝莫過于無后;沙門棄妻子、捐財貨,或終身不娶,何其違福孝之行也?”(《大正新修大藏經》卷52,第2~3頁)雖然牟子極力辯論,佛門為此所受到的責難卻有增無減。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佛教祖師為了順應民情,遂積極闡揚佛教孝道文化。然而僧人出家修行,又如何克盡為人子女的孝道?在敦煌文獻中,我們看到僧人既是孝道觀念的引導者,也是實踐者。僧人除了以各種活潑善巧的方式宣揚佛教孝道,并且也同在家居士一樣,藉由參與抄經、造像、法會等宗教活動,為俗家的父母親追福。如斯4366號卷子,是比丘尼道容于大統十六年(550)為先亡抄《大般涅盤經》卷十二;另外甘博002號卷子,為比丘尼元英于戊寅(558)年為七世宗師、父母等抄《大集經》及《入楞伽經》。這些僧人的愿求,與前述在家信眾的抄經題記,基本上沒有很大差別,也就是相信不論造的是大小乘經典,都有利益現世生者與往生者的多重功效。同樣的觀念可見于敦煌僧人的《觀音經》抄經題記。

在有紀年的題記中,僧人抄寫《觀音經》的比例僅是在家信眾的三分之一,而且一直到唐玄宗開元廿五年(737)才出現,年代有偏向晚唐五代的趨勢,但又沒有形成僧人大量抄寫《觀音經》的現象。其中120號題記曰:“開元廿五年二月八日,弟子支師師為身亡寫《觀音經》一卷。”從題記中可以知道,這是某人為亡者抄經的愿文。但是文內的“弟子支師師”意味著三種可能:(一)姓“支”名“師師”的佛弟子為某人抄經;(二)姓“支”名“師師”的佛弟子,為自己未來身亡預寫經典。(三)是僧人“支師”為其師父身亡親自寫經。若采用第三說,則“支”姓乃西域僧人的俗姓。蓋道安法師統一僧人以“釋”姓之前,中國的僧侶出家后多從其師姓氏(《大正新修大藏經》卷49,第341頁),而“支師”這份寫經也說明晚唐時期敦煌佛教對于出家姓氏仍沒有嚴格的規范,且約定俗成的力量也還不是很強。其次,“支師”的題記不禁令人想到中國人“尊師重道”的觀念,儒家五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的人際關系,師倫雖未列入,但《禮記·學記》說:“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可見老師在儒家的人倫關系中也居重要地位,尤其唐韓愈更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師長應保持恭敬與感恩,都是僧俗應該有的基本修養。“支師”為師身亡,而以中國的書寫工具與方式發心抄經,除了說明西域胡僧對《觀音經》的信仰及漢化的事實及他們對于華、梵“師道”傳統的接受,也似乎讓人看到了中國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影子。

篇4

關鍵詞:孝文化教育;現實情況;缺失原因;教育途徑

B82-092

一、引言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長河中,孝文化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展現著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孝敬和贍養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作為當代大學生,至少在某一領域具有一定的學習鉆研能力,也會在同一問題上有各自不同的見解。

孝文化教育是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更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當然,我們需要用“揚棄”的態度來看待孝道。因為每個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應當發揚孝道中符合時展要求、對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益的積極方面,舍棄那些封建的保守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孝文化教育的現實情況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大學生這一群體,獨生子女較多,自我意識也比較強。近些年來,隨著西方各種事物進入中國,人們的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英美國家比較重視個性、強調個人主義,這也是我們這個群體中很多人比較“獨”的原因。西式思維的灌輸讓我們講求個性、注重獨特的人格,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動。

根據群體的特點,可以看出目前傳統孝文化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1. 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觀念差別較大。很多人從農村走向城市,逐漸適應了城市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很多觀念和生活方式上和父母之間產生差異,于是在許多方面和父母產生了沖突。2. 子女承擔多重角色,盡孝道的方式也出現了偏離。在這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一個人承擔著許多角色。會有多個角色,比如老師、丈夫,需要贍養四位父母,還要面對這個社會劇烈的競爭,全方位考慮家庭里里外外的各個方面。有時候不得不面對事業角色和子女角色的沖突。因而會容易因為工作的壓力而忽視父母的需求。3. 生存方式的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住上了樓房,越來越重視私人生活空間。子女和父母不住在同一屋檐。

三、孝文化教育在這個時代缺失的原因

通^分析和論證,可以得出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時代特點。在這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人們的功利性太強、過于看重經濟效益。社會競爭的加劇和流動性的增強,也影響了人們的孝意識。使得我們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孝文化教育,對于孝文化的宣傳力度也遠遠不夠。2. 教育體制。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可否認,為不同社會階層的學子們提供了一個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但也正因為過于看重考試成績,造成了學生只重視數學、英語等容易提升考試成績的科目,而忽視了道德層面的提升;也造成了學校對于道德層面的教育是不夠,很多知識流于形式、流于表面。3. 獨生子女政策。這一政策雖然控制了我國的人口數量,但卻使得子女在家中唯我獨尊,家長難以管控,缺乏家庭孝教育。同時,由于各方面條件太過容易滿足,導致他們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回報,對父母不尊重,孝意識更是不強。4. 輿論導向。當今社會,我們了解知識的途徑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以前的電視、報紙,網絡媒介、各種社交媒體所的信息都是我們獲取知識,對我們思想和行為產生沖擊的手段。諸如新浪、騰訊這樣的網絡媒體,更多關注的是娛樂信息,注重如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對像孝道這樣的社會正能量的傳播。

四、當代進行孝文化教育的途徑

孝文化的教育僅憑一己之力很難去弘揚和提升,社會各個層面必須給予足夠重視才可以有所提升。

1. 國家政策。從國家的角度而言,我們黨和政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力量,應該弘揚像孝文化這樣的社會正能量。黨和國家所領導的有關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提升像孝文化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思想層面的地位,旗幟鮮明地倡導孝道。2. 學校教育。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學校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進行傳統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從基礎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都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弘揚傳統孝文化,高等學校應該作為主陣地。對于我們研究生來說,學校應該在思想教育中國增加孝道的相關內容,把“孝”的教育納入學校的德育教育體系,激發學生們內心深處對于孝道的重視。同時,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孝道教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3. 網絡傳播。網絡作為當今社會一種非常強大的傳播媒介,對信息的傳播占有舉足輕重的的地位,它以其快捷性、方便性、開放性、生動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特別是我們青年學生。我們要努力利用網絡。比如:建設與孝文化有關的專門網站,讓廣大青年學生和網民受到孝文化的影響。同時,還要抵制和克服落后的孝文化,去粗取精,增強孝文化的吸引力、親和力、感染力和在網絡中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

4. 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作為父母,要孝敬孩子們的祖輩,為他們樹立榜樣。作為子女本身,要懂得體諒父母為家庭這么多年來所做的事情,盡孝是一個人做人的起碼準則。每一代不斷去傳承孝道。

五、結語

總而言之,孝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面對目前中國孝文化一定程度上缺失的現象,我們應當去正視這一問題,從社會不同層面去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黨和國家、學校、社會以及個人自身都應該去思索解決之道,讓我們把這一傳統文化繼續弘揚下去。我們應當重視孝文化教育,讓這種文化滋養我們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參考書目

[1]黃南永,2009,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的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11期。

[2]李偉,2000,《以孝樹人:孝與教育》[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3]盧智增,2006,論傳統孝道及其現代意義,《湖北社會科學》 [J]。

篇5

關鍵詞: 《孝經》 孝教育 承繼

一、孝的內涵

孔安國在《古文孝經序》中講道:“自有天地人民以來,而孝道著矣。”可見孝的起源極早。據相關史料記載,孝源于母系社會時期,至西周時,孝便開始規范化、制度化了,并且成為了一種政治倫理,一種社會規范。后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派的推崇,孝的價值和內涵更加明確,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孝的行為標準。

孝的含義是什么?從文字結構上看,孝是由省寫的老與子倆部分組成的;甲骨文中的孝字是會意字,意思是小子挽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說文解字》寫道:“孝,子承老也。”《爾雅釋訓》則認為:“善事父母為孝。”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簡單概括起來講孝的內涵便是“親親”,即要善待父母,子輩要對父輩敬愛侍奉,對有恩于自己的父母要敬要養。《小雅》中寫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捋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富我,出入腹我。”父母生養我,經受了許多痛苦,付出了許多心血,他們愛護我,教育我,而我想報答他們的恩德時,他們已不在人間。不難看出詩中深刻地表達了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哀思和憤怒。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肯定西周“親親,尊尊”的孝道思想上,對孝道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從而明確了孝修身齊家治天下的價值,提出了實施孝道的行為準則,使孝的內涵更加豐富。時至《孝經》《禮記》成書,儒家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化的孝道倫理體系。

毋庸置疑,《孝經》是儒家學派孝倫理的系統化。此書分為十八章,在《開宗明義》第一章中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心生也。”在深刻地論述了孝的價值、意義作用的同時,也對人們的行為進行了要求與規范。從《天子章》到《庶人章》更是列出了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五種不同政治階層人實行孝道的具體準則,是謂“五孝”。《孝經》中對天子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故天子至于庶人,孝無始終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說不管你是哪個階層的人,只要你愿意便能夠行孝,盡孝。孔子說能夠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將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便是天子的孝道,故在《尚書?甫刑》中講道:“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在論及卿大夫的孝道時《詩經大雅》寫道要從早到晚晚勤勉不懈,專心侍奉天子,認為老百姓的孝道就是孝養父母。孔子則認為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作、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孝乃是人類最根本的首要品行。是謂:“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他在《紀孝行章》中更進一步地指出孝子侍奉雙親要敬,要能至其樂,使父母高興,親病則憂,喪則哀,祭則嚴,如果不孝就會受到刑罰,是謂:“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部孝也。”總之,《孝經》使人們知道了該怎么做,不該做什么,從而使孝的思想外化了形成了一系列的行為準則,此后出現的《女孝經》《酒孝經》《大農孝經》等書使得孝的規范更加具體化。

二、孝教育的推廣

黑格爾在談及孝文化時講道:“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可見以孝為核心的人倫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中國是一個教化的國家,這一點尤其顯現在中國政治與文化政策的相輔相成。孝歷經千年發展,這是與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提倡與效仿是分不開的。

(一)古代社會的孝教育

1.禮法的約束為孝推廣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西周時期孝與宗法政治聯系緊密,認為只有對先祖和父兄的崇敬和孝順才有利于周王政權的鞏固,因此統治者把提倡孝悌作為強化政治和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背親忘祖德現象時有發生,孔子為了進一步弘揚禮法,在西周孝德的基礎上,對孝的內涵系統化、思辨化,將孝從單純的家庭血緣的范圍擴大為一種社會道德,進而將孝納入禮法體系,此后孝一直受到國家禮法的維護。盡管秦朝崇尚法律,但也提倡孝道。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簡封診式》記載:某家甲控告其子不孝,官府按其所告查辦,將其子斷足,遷蜀邊縣。魏晉時期法律規定“求留養親,昌哀求任”以強制力量鼓勵人們去盡孝。在北齊有“重罪十條”,其中第五條是“惡逆”,第八條是“不孝”,倘若犯了這不孝之罪,就是國公貴族也要嚴懲不貸。之后隋朝的開國皇律就效仿北齊的刑罰,并且把“重罪十條”改為“十惡”,將此作為封建立法重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而后各朝代的禮法中相繼延續了這一規章,是稱“十惡不赦”。孝由于受到統治階層的需要,被納入了國家禮法的體系,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下來,這樣社會就接納了孝悌這一思想。

2.統治者以“孝言”“孝行”進行示范,進一步宣揚了孝的思想。

在論及古代君王天子的孝道時,《孝經》:“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詩經》說:“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孝經廣揚名章》寫道:“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與內而名立于后世矣。’”因此懂得以孝治天下的歷代君王都不遺余力地推行孝,甚至親身厲行,爭做孝的典范。漢文帝是以孝仁即位,因以孝治天下而為世人稱贊。據民間相關史料記載,漢文帝在其母簿太后臥病在床的三年中,一直是“無晝無夜侍左右,無冬無夏奉高堂;未曾問病已斷腸,未曾進藥口先嘗”。在唐朝,唐玄宗更是親自為《孝經》作注。歷代天子的以孝行為典范的做法,對孝思想的傳播,對孝教育的推廣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3.在各朝代的選拔官員制度上也大力提倡孝。

隋唐以前,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各個朝代的選拔標準雖不盡相同,但孝廉一直被視為其考試科目的重要內容。唐高祖時,設置童子科制度,“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十文,通者與官”。清雍正時期多次命舉忠孝節義。可見,孝在各個時期都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地方上以孝出名的男子都可以由當地長官推薦并且擔任重要職務。西晉時期的李密學問出眾,孝名遠揚,晉武帝便召見他為官,但他卻寫下《陳情表》婉拒了圣意。天子能夠批準他的請求完全是感于他的孝,不難看出當時孝子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

古語有云:“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者。”在歷代統治者大肆宣揚孝行孝德時,各大家族有關孝的教育也盛行起來,這些孝的教育大多以鄉規民約的形式出現。如范仲淹所制定的《范式義莊規矩》,王守仁的鄉規,呂坤的《訓俗簡編》,等等。這些鄉約民約的主要內容大抵都是宣揚孝道孝行,重要的目的還是維護家族鄉里的穩定和發展。在民間也十分重視孝教育。人們所接受到的關于孝的教育都是以簡單的故事、歌謠、圖畫為主,如《二十四孝》、《勸孝歌》、《百孝經》、《柳枝詞思兒曲》等人們通俗易懂的書籍。此外,各種地方戲也是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這些和孝行孝德有關的地方戲出現在街頭巷尾。至此,有關孝的思想便播散在中國的每個角落,成為了中國民眾的普遍意識和行為規范。

(二)古代學校和家庭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旨在培養學而優則仕的人才。學校的教學內容與科舉選拔制度緊密相連。由于歷代統治者對孝行的大力提倡,孝的教育便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兒童進入到小學教育階段時,主要的學習內容是識字修身,但孝道是其進行倫理道德教化的最主要內容。蒙學教材重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即所謂的“詩三百”)和弟子規。這個階段教材大都是用簡單通俗的語言講述孝行孝德的故事,教育孩子懂得為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要懂得長幼有序,孝順父母,使得他們從小懂得孝悌。在入縣學、太學時,學生要學習儒家經典,學習圣人的孝德,深刻地體會孝的內涵與其價值所在。進入仕途考試時,《孝經》是必考科目。由此可見,學校的孝教育貫穿了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孝的思想觀念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倫理文化。

同時,孝教育還體現在家庭教育之中。對古代的家庭教育而言,最主要的內容就是關于孝悌愛長的教育。顏之推在《生子孩提》以文中寫道:“師保固明孝仁禮儀,導習之矣。”林則徐寫信給自己的兒子時說:“須孝順奉母。”此外,古代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視對女子的教育。它們的教育由兩部分構成,即女紅和孝悌教育。古人認為孝是女子的必備品德,女子必須恪守的道德準則。教育的內容大多源于故事,如《女誡》、《女孝經》、《女二十四孝》、《烈女傳》等。這些故事對女子灌輸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思想,古人以女子被休為恥,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對女子侍奉公婆的教育尤為突出。

三、孝教育的承繼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對孝的教育是由社會、學校、家庭這三方共同協力完成的。歷經千年,孝的思想教化已深入人心,內化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品格。然而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的,關于孝的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也顯示出了其消極、糟粕的一面。

由于歷代統治者獎勵孝子,有的人就弄虛作假,把孝道作為沽名釣譽的工具,有的人雖然真心盡孝,卻措施不當,出現了種種愚昧的行為。根據史書記載,自陳藏器在其書《本草拾遺》中提到人肉能治病起,民間就興起了割股肉為自己父母治病之風。讓人不解的是這些荒唐的行為還不止一次地得到朝廷的嘉獎。如宋朝書籍中寫道:“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幕。”又如《二十四孝》中記載的“孟宗哭筍”、“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故事。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不但違反了人性,而且構成了犯罪。究其產生的根源,主要緣于統治者為維護自身階級地位將忠與孝單一的結合起來,曲解了忠孝的本義,從而麻痹了百姓的思想,致使社會上愚孝之風盛行。

傳統文化往往都是精髓與糟粕并存的,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汲取其合理的部分。在當代,孝文化和孝道逐漸被弱化,孝道缺失現象屢屢出現,這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發展,因此重提孝道,對青年一代進行教育具有一定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孝教育人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愛自己的生命。《孝經?開宗明義章》指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認為身體是父母給的,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損傷就是踐行孝道的開始。孟子也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親者,吾未之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毀傷身體,自身殘疾,就不能盡到敬奉父母的責任,即使身體健全,但品行不端、名聲有損,也是不能盡到孝敬父母之責任的。可見全身是事親的前提,此外,很好地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為了不讓父母為我們操心,減少他們的精神負擔。

其次,學習孝文化能培養青年敬愛父母的意識,使得他們學會感恩。古語云:“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葬,畢則祭。”可見,贍養父母是孝的首要要求,但不是說只要贍養父母就是孝,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愛父母。孔子在回答子夏問孝時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意思是孝順不但是奉養,而且要尊敬。

最后,學習孝文化能培養青年自強不息的精神。《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孝之終也。”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立志,要為理想而不斷勤奮地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事業上有所建樹才是孝的終極目標,不難看出學習孝文化也是踐行“剛健有力,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應然之意。

參考資料:

[1]中國孝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2]黑格爾.歷史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

[3]任海燕.孝的歷史演進及實踐表現.安徽文學,2007,(12).

篇6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孝道形成了“尊老”、“敬老”的社會倫理道德,確定了對老年人的撫養義務,將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奠基于孝道規范。中國傳統孝道作為倫理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在中國傳統養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調控和穩定社會的作用。今天,我國提前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但由于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經濟結構及踐行孝道的社會現實基礎等原因,傳統孝道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 

 

中國古代孝道思想就有許多安老、養老、敬老的思想和實施方法。《尚書·酒誥》中記載:“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提倡:“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已歸矣。”人們用“孝”來調節家庭關系,使敬老、尊老、養老的倫理觀念扎根于家庭,風行于社會,成為人們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第一,“尊老敬長”的社會倫理道德精神。傳統孝道中,“尊老”、“敬老”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現在稱謂、禮儀和史制等各個方面。如在稱謂上,稱長者“父老”、“父兄”;在禮儀上,古代敬老,行有行禮,坐有坐禮。在養老制度方面,“選其耆有高德者”充任鄉里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或國家政府設立“父老”官。在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就認識到了“親親”和“敬長”(奉養父母、尊敬長輩)的重要性,認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會穩定,就必須向百姓提倡“孝行”。孔子把家庭范圍內的“孝悌”思想推及到社會上,用以處理社會人際之間長幼關系。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孝經》指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禮記》對孝推祟很高:“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文”。這就視尊老敬老為天地間最大的行為準則。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一思想逐漸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道德準則,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使在老齡化社會的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二,物質供養與精神贍養的統一。對父母的衣食物質等方面的供養和精神上的親近、尊敬是人類社會共同的道德準則,是對不同階級和不同制度的社會者適用的“起碼”的道德底限,也是“孝”本身所蘊含的。孝首先是奉養,奉養是孝的基礎,是孝最起碼的表現,沒有一定的奉養就談不上孝。孟子在談到世俗之孝時曾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危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這里所列五項中直接提以奉養父母者即有三項。奉養是孝的第一要義,但并不是說只要奉養就是孝。《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至其敬,病則至其憂,養則至其樂,喪則至其哀,祭則至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普通百姓盡孝道,應當“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而不能只注重物質,不注重精神,如果沒有愛的精神,“雖日用三牲,尤為不孝也”。孔子倡導敬親之孝,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因此,孔子認為奉養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養應該達到敬養的層面。對老人只養不敬,并不是真正的孝;物質供養、精神供養,關鍵在內心的敬養,心養才是真正的孝。 

 

第三,強調家庭對贍養老年人的職責與義務。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家庭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以來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形態。這種具有血緣性、農耕性的封閉式家庭生產、生活方式,使古代中國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與人口生產,都主要依靠家庭這一載體來獨自完成。而以家族為中心的生存(生產、生活和交往)狀態,必然地要構成與之相應的一系列特定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如家庭結構與供養問題等就是如此。在中國,由于小農自然經濟的長期存在和穩定延續,人們一直視數代(三代以上乃至多代)同堂為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因此,祖孫三代以上共居的家庭結構,占中國傳統家庭總量的絕大多數。在數代同堂的家庭中,老年人退出勞動生產、完成勞動經驗的傳授和家庭財富的代際交接后,終生同子孫生活在一起,接受他們的贍養。如果子孫另立門戶,則為社會道德和法律所不容,如《唐律·戶婚》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自唐以后直至清代的法律,對于別籍異財、供養有缺的,都視作犯罪行為。 

二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傳統孝道作為倫理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在中國傳統家庭養老中起著規范和約束作用,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穩定,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懷,在解決中國歷史上養老難題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傳統孝道具有保障的功能。傳統孝道的養老思想是一個物質之孝與精神之孝的辯證統一體,它既包括物質上奉養和精神上敬養兩方面。傳統孝道主張讓老年人衣帛食肉,物質供養不僅量足而且質好。比如,在吃的方面,《禮記·王制》規定,從父母50歲開始就要為他們特別準備精糧,不能再和自己一起吃粗糧;到了60歲每餐飯就要準備肉食;到了70歲,還要有精美的副食品佐餐;到了80歲還要經常給他們吃珍貴難得的食物,以補充營養;父母90歲的時候就要隨時隨地給老人提供食物和飲品。傳統孝道對于在精神方面的養老也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它有利于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慰藉。奉養是孝的基礎,沒有一定的奉養就談不上孝,但并不是說只要奉養就是孝。“孝親”就要“養親”,“養親”還得“尊親”、“敬親”。子女不僅要在物質上供養老人,還要在精神上供養老人。血緣之親不是只表現為物質性,它更表現為精神性情感性,表現在內心的敬愛上,那才是真正的骨肉相依、血濃于水的血親關系,那才更有人情味。 

 

(二)傳統孝道調控和規范家庭成員行為以維護家庭穩定、促進家庭健康發展的功能。在家庭中,所有的成員為了共同的生存和發展,會要求其成員在養老上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形成一定的家庭養老規范,使家庭成員在養老上明是非,辨善惡,趨向共同的價值觀,以保證家庭得以在社會秩序中良好地運行發展。但是,人都是有個性的,家庭也是一個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父母與子女作為兩代人,由于在年齡、輩份、性格、文化、理想、志趣等方面總是參差不齊的,因而代溝是不可避免的,兩代人之間的利益矛盾、興趣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為了維系家族的發展,人們在生活中提出父嚴、母慈、夫和、妻順、兄友、弟恭、子孝等道德范疇,其中以孝為最核心的道德,并用孝來規范、調節、約束家庭成員的行為,否則,家庭就會從矛盾沖突走向徹底破裂。由此可見,傳統孝道不僅能夠通過調控和規范家庭成員之行為,維護家庭穩定,還可以通過孝敬,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緣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互愛互助、溫暖愉快的親情關系,促進家庭的健康發展。 

 

(三)傳統孝道具有凈化社會風氣、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功能。傳統孝道能促進家庭和睦、穩定,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懷,因此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但更為重要和深遠的意義還在于能夠促進和形成民族尊老愛幼、友愛待人的傳統美德和良好的社會風氣。養老、尊老,父慈子孝,孝為仁之本,孝以禮為先,由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以及仁、義、禮、智、信等等。這個以事老、尊老為主要內容的孝道的延伸,其精神力量的影響必然會在客觀上起到凈化社會風氣、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形成優良社會道德風尚的作用。 

 

(四)養老行孝制度是保證家庭團結、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每個時代都會有老人問題,都要為老人的特殊問題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扶助。而對父母的衣食物質等方面的供養和精神上的親近、尊敬,是人類社會共同的道德準則,是“孝”的內在要求之一。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一個社會要想穩定和發展,根本前提是家庭要穩定。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和睦。父慈子孝,甘苦與共,其樂融融,社會安定才有基礎。誠然,老年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越是人口老年化的社會,這個社會問題就愈益嚴重和突出。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既依賴于社會、國家,更依賴于家庭。傳統孝道思想主要包含敬老和養老。對父母的奉養,即對父母的救濟。這是成就孝子德行的首要條件。當父母生命的延存受到因為物質財富的缺乏而引發威脅時,子女對父母的養護需要就顯得十分的重要;當父母生病而需要照顧時,子女的悉心照料或許比醫療中的某些藥物更起作用。可見,子女對父母的照料產生的作用是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家庭養老行孝,既履行了家庭職責,同時也履行了社會職責。

 

三 

 

傳統養老敬老的孝道德觀念歷久不衰,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仍然能保持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這說明它在當今社會仍有著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制度始終把人的利益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把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改善人的生存狀況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養老敬老的觀念正是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對老一輩人的關懷,體現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鮮明體現。 

其次,這是由我國的現實國情決定的。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公共福利事業還不太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社會還不能完全承擔起養老的任務。家庭還是生產單位或消費單位的情況下,子女贍養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義務,即使將來生產力發展到很高的水平,養老的問題完全由社會來解決,但孝親、敬老依然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是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羈絆,而子女之孝、親友之情、人倫之樂是任何時候、任何法律或行政行為所無法代替的。與西方社會人情冷似冰,親情淡如水相比,中國人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實令世界稱羨不已。 

 

第三,是由我國的經濟結構決定的。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今天,在農村自然經濟仍占主要地位,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社會。中國不但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還存在著“二元社會結構”。由于存在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也就形成了“二元社會保障體系”,即對城市企業勞動者實行社會保障,對農民采取另外的形式。在二元社會結構下,我國還尚未建立起對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障體系。同時,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形式使得農村老人的養老基本依靠家庭和本人,家庭老仍是主要的養老方式。 

 

第四,倡揚和踐行孝道的社會現實基礎仍然存在。①從家庭結構看,雖然核心家庭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社會的主要家庭形式,但二世同堂仍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模式。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父母一般仍然跟子女住在一起。而且,即使是父母與子女分居的核心家庭中,不同代際之間仍然有廣泛的經濟、生活聯系,這是中國核心家庭與西方核心家庭的區別。重視親情,是普遍的社會心理。孝敬父母是家庭倫理的重要內容。②倡揚和踐行孝道是解決老齡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己經進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2005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1.44億,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已經達到11%。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看,指望社會保險和養老院來完全解決沉重的養老任務是不現實的。人口的嚴重老齡化與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形成尖銳的矛盾。緩和代際危機,解決老人養老問題,除了提高經濟水平,逐漸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增加社會外,最重要的還是發揮傳統孝道倫理的現代價值,繼續鼓勵和實施傳統的反哺式循環養老模式,即家庭養老。而不能像西方那樣用接力式循環模式,把老人推向社會。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新舊體制交替。盡管社會養老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不斷發展,然而,市場經濟的波動性以及新體制的不穩定性使社會養老將難以取代家庭養老,預計在今后半個世紀,家庭養老將繼續發揮作用,尤其是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孝道在維系家庭養老中依然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贍養父母既是子女的道德義務,也是老人安度晚年的倫理保障。 

 

第五,是養老本身的要求。經濟上贍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是養老的三個基本方面。在物質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老人也需要兒女對他們的精神贍養。精神贍養的主要內容包括與老人進行經常的精神交往,子女對老人的尊重和理解,子女給老人提供的各種娛樂和學習條件,子女的和諧相處以及在學習、工作上作出成績,使老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等等。總之,滿足老人的物質需要,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這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應盡的、基本的道德義務與社會責任。明確地提出弘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調整好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睦,推動社會文明,實現社會的安定祥和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六,孝道是建構社會主義新道德體系的重要道德資源。①社會代際關系的道德困境使孝道倫理建設成為當務之急。當今社會,家庭倫理道德的主流是積極健康、蓬勃向上的,但也面臨著不少的道德困境。一者,由于市場經濟的利益原則被一些人泛化為處理一切社會關系的普遍原則,導致親子關系被扭曲,家庭內部因利益關系引起的矛盾糾紛也司空見慣;一者,目前我國核心家庭增多,家庭重心由父子關系向夫妻關系偏移,家庭成員的獨立意識日趨增強,由此而造成家庭縱向倫理關系的移位,其直接結果就是親子關系的疏遠和孝親觀念的淡化。家庭內部代際關系的和諧與否,小而言之,關系到家庭每個成員的幸福;大而言之,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因而,倡導養老敬老、建構現代新孝道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為家庭美德建設的重要任務。②倡揚和踐行孝道是當今時代社會道德的內在要求。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共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樞紐,是社會道德建設的起點,在整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眾所周知,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庭道德教育會提高人們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從而在社會上與他人建立互助互信的人際關系,并自覺地用法規、紀律、道德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有道德、有責任心的好公民。 

篇7

[摘要]儒家不僅包含豐富的道德內容,也包含宗教內容。儒家認為,人死后魂魄分離,通過招魂儀式可以讓死者復活;人類生活的現實世界是快樂的,人害怕死亡;孝道是對在世父母、長輩的尊重,通過祭祀祖先以期盼先輩們獲得再生。

傳統的儒家觀點過多強調其道德內容,忽視其宗教內容。儒家產生于崇尚禮治的魯國,夏、商時代,黃教盛行。到了周朝,雖然身教仍然普遍,但人們開始崇尚禮治,注重對人的關懷,認為國家穩定需要貧民生活安定,行為尊崇一定的規范。儒家理論就是對當時魯國人行為規范的系統化、理論化。論文百事通儒家理論兩千年不衰是因為他規范的行為準則對人類具有普遍意義。有人認為在傳統的儒家文化國家,儒家文化的影響力正在下降。筆者認為,儒家文化的道德內容適合農業社會的生產關系。到了工業社會,必然要有新的道德內容來豐富和發展儒家文化,但這不等于儒家文化的消失。而儒家文化的宗教內容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東北亞洲社會。

本文淺析儒家的宗教內容,使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儒家,并以此為基礎,創造出新的儒家道德規范以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要求,為全球化的人類找到共同的道德標準。

一、神、生、死

l9世紀中期以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人對東北亞洲國家(中國、南韓和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宗教的概念變成了為得到超度的絕對忠誠。因為基督教徒對上帝的信仰與忠誠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上帝只適用于那些虔誠的基督教徒,基督教徒們敬畏、懼怕他們的上帝,他們相信上帝只有一個。而東北亞洲人普遍習慣多神教,大多是多神論者。他們只是單純地求助于神,并不懼怕神,神在他們的精神力量里很軟弱,因為對神(上帝)他們總是有自己的選擇。

宗教徒對死亡的看法與儒家理論不同。基督教徒們認為,人類是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產物。他們威懾于上帝的威嚴。男人勞動,女人生育是上帝的旨意,不能違抗。基督教徒認為生活在現實世界就是痛苦,死后可以進入快樂的天堂,死亡是解除痛苦的根本方式。起源于南亞的佛教是東北亞洲最為流行的宗教之一,佛教徒也認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痛苦的。因而,基督教徒和佛教徒都尋求解除罪惡與痛苦的救世主,如主、耶酥和菩薩等。

相反,崇尚儒家理論的東北亞洲人最怕的就是死亡。他們以這個世界為中心,只相信現在活著的世界,并不相信基督教里的天堂和地獄,不相信另一個世界,也不相信佛教里的伊甸園。他們認為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最快樂的世界,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就是痛苦。他們既不像基督教徒那樣希望在另一個世界里被上帝選為圣人,也不能像佛教徒那樣因生命的輪回而獲得再生。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在這個世界上盡可能長久地活著,哪怕只多活一天。

對東北亞洲各國來說,宗教是一種對死亡和死后的解釋。儒家對死亡和死后的解釋令東北亞洲國家的人們信服,后來的道家也成功地提供了一些解釋。儒家思想在亞洲東北各國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無論是起源于中東的基督教,還是起源于南亞的佛教,盡管在東北亞洲長期宣傳,仍然不能改變東北亞洲人對死亡的看法。

二、死后的世界

儒家認為,人是由精神和肉體組成的。控制精神的是魂,控制身體的是魄,魂魄的組合就是生命,死亡導致的魂魄分離。死后魂漂流到上界,魄到下界。根據這種解釋,通過對死者魂的召喚可以獲得生命。即死者可以通過招魂儀式重返人間。儒家的這種解釋可以消除東北亞洲人對死亡的恐懼。死者的招魂儀式就是用黃教。儒家是在黃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系統理論,其他幾種黃教只保留了儀式而未在理論上有進一步發展。在古代,儒家子弟舉行死者的招魂儀式。隨著儒家的發展,死者的家人和后代充當了這個角色。

人們認為,生育后代是死者返回的必要手段。換句話說,生育后代是把某個死者的魂傳給新生嬰兒。在東亞這叫投胎,即死者的魂與胎兒的魄結合在了一起。這樣,即使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繼承他魂的后代仍在這個世界上活著。通過招魂儀式復活先輩的靈魂使先輩能復活,因后代的出生而繼續先輩的生命,這種信仰使人們能戰勝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認為,做好事多的人死后投胎可以做人,而做壞事多的人死后就投胎到動物。這一觀點將動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等同起來,也就是說動物死后也是魂魄的分離。這與當今社會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尊重實驗動物的權利是相吻合的。

另外一種解釋是,后輩是先輩的再生。這種前輩和后輩最親近的關系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父母是未來的后輩,而子女是故去的先輩。這樣,這種“先輩(父母)——自己——后輩(子女)”的關系對應的時間順序是“過去(父母)——現在(自己)——未來(后輩)。”

儒家提倡的孝道由三件事組成: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和養育后代。大眾認為的孝道只是孝敬父母,這是對儒家思想的曲解。孝敬父母只是孝道的一部分,孝道包含完整的死亡觀。

孝道中涉及現在是自己、過去是父母祖先、未來是子孫。孝道中總是晚輩孝敬長輩。一個人是先輩的復制品,先輩又是他們先輩的復制品。由于一個人是他先輩的另一個自己,也就是他父母或祖父母的另一個自己,所以,他存在時他的先輩也存在。換句話說,他一個世紀前活著,他很多世紀前就活著。甚至可以說從生命的開始他就存在。如果可以用生育后代這種方式繼續一個人的生命,一個人死后就能復活。為逃避對死亡的恐懼,他們尋找到了一種緩解恐懼的解釋。他們發現他們很早以前就存在并有可能永遠活著。這樣就不再害怕死亡了。

當然,這種對死亡和死后的解釋與生命的理論是自相矛盾的。由祭祀祖先、孝敬父母、養育后代三個部分組成的孝道是理論上的生活。是一種表達永久生存的愿望,一種宗教理論上的可能性。儒家的死亡觀認為,人是一種可能永久活著的生命。死者的魂在上界漫游,而魄在下界游蕩。但通過對死者魂魄的召喚儀式,魂會回到期盼的世界。此外,魂可以附在后代這個復制品上繼續留在這個世界。這樣死亡就不再可怕。家庭和后代的存在也就是自己的存在。這就是東北亞洲人修墓并熱切盼望后人來掃墓、紀念的主要原因。他們認為菩薩或者其他的神對死者都沒有用。修墓是儒家思想,而與東亞流行的佛教沒有任何關系。

人們普遍認為,儒家是東北亞洲人的指導思想。東北亞洲人相信靈魂的存在、使用黃教召喚死者靈魂。這對建立儒家理論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東北亞洲人容易接受儒家教誨的原因。東北亞洲人的信仰至今尚在,如至今流行的祭祀祖先活動。在日本新興的宗教里,賜福于新生兒或從背后趕走惡魔的凈化儀式在日本仍很流行。

值得提出的是,祭祀祖先的行為并非來自佛教。佛教認為,除了進入極樂世界者,人死后的靈魂必須懸掛7個星期,而本身并無任何意義的尸體就焚燒了。在這49天里決定這個死者在另一個世界里的地位。這種地位取決于他在有生之年行善作惡的程度。據說多數死者在這段時間能重獲新生。但也有的魂被送進地獄成為惡鬼或再生成各種動物。所以,死者的亡靈在49天內必須有個去處。從理論上講,第5O天以后,死者的靈魂就不存在了。因此,修墓等祭祀祖先的儀式盡管現在佛教徒里隨處可見,卻與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無關。東北亞洲人如此強烈地信仰靈魂的存在,以至使佛教傳人東北亞洲各國后變成了貼附有儒家死亡觀的東亞式佛教。基于東北亞洲人的這種信仰,儒家因此創造了祭祀祖先、孝道的思想。

三、孝道中的宗教含義

孝道的內容之一是孝敬父母。父母活著時,孝是一種禮儀,如為父母祝壽、婚禮中拜父母都是用儀式表達對父母的孝。父母故去后,孝表現為祭祀父母。祭祀活動形式上就源于儒家以前的黃教。因此,孝本身就包含有宗教內容。在長期的盡孝習慣中,產生了家庭倫理,家庭倫理又是周禮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儒家的思想內容之一。

儒家家庭生活里的重要儀式包括紀念生日、婚禮、葬禮和祭祀祖先。其中最重要的是葬禮。葬禮的質量和水平成為其他禮儀標準。父母去世是最悲傷的,因此,父母的葬禮也就最莊重,而家庭其他成員的葬禮則相對簡單些。各種禮儀如生、婚禮、葬禮和祭祀祖先都以倫理為基礎。倫理是各種禮儀的內在約束,禮儀形式總是在倫理的制約中。在各種禮儀活動中,個人情感的表現都將受到限制。比如,在舉行葬禮的地方絕對禁止歡歌笑語。

儒家的社會倫理和政治理論在孝道和家庭倫理基礎上逐漸發展。第一個發展的人是孔子。但孔子之徒們并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家庭倫理上,而是從儒家的觀點試圖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宣傳儒家的政治和經濟理論。這樣,宗教內容開始與倫理禮節分離,倫理禮節發展成為儒家政治和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

篇8

關鍵詞:孝 孝文化 特征

一、孝及其起源

(一)孝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孝經》中所闡述的孝是天經地義之事,由此可見,孝的地位至高。另外,孝也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梁漱溟、錢穆、謝幼偉等一些學者對于孝及孝文化的研究之深,并且認為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孝的文化,甚至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認為:“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經’”[1]。另外,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集道德觀、人性觀、社會觀、發展觀于一體的首要觀念。孝包含了儒家倫理的親、尊、長的基本精神,并且其內在反映出來的道德內容對個人、家庭、社會的發展均具有特殊意義。

(二)孝的起源

任何思想的起源一定與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緊密相連。馬克思指出:“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2]”恩格斯也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3]”所以,探尋“孝”的起源,一定要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相聯系,“孝”的真正起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過去。多數學者認為,孝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末期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時代,而其被充實或正式形成孝文化則是在夏商周奴隸制社會[4]。筆者較為認同一種說法,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是孝道形成的直接原因。因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也是通過實踐來實現和向前推移的。孝道,作為中華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的基礎內容,它的形成與完善也是同人類的需要息息相關的。

二、孝文化及其特征

(一)孝文化

肖群忠先生在《孝與中國文化》一書中,這樣界定孝文化概念,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及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綜合,作為一種道德意識,宗教、哲學的形上價值理想,它們仍然屬于狹義的精神文化或道德文化范疇,但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社會性延伸則已屬于文化的范疇了[5]。在這一層面上對于孝文化進行界定,可以看出孝文化的一些特征以及孝文化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演變。

(二)孝文化的特征

“家國同構”是中國特有的政治社會框架,在這一背景下,孝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沉淀與演進,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傳統文化。就其特征而言,主要體現為:第一,血緣性。“孝”是一種基于自然性的血緣關系的原初情感。《禮記?祭義》云:“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有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6]”這些經典中所流露出的不僅是生命的根源意識,更在辯證中展示出人類超越于動物的情感所在,這也正是“孝”觀念的發生學意義所在。第二,倫理性。孝,屬于家庭倫理道德中的重要內容,涉及的主要是父與子、長與幼之間的關系,后來衍生為君臣等級關系。《孝經?開宗明義》已經闡述了“忠孝合一”的觀點,在倫理這一特征上,孝的延伸已經超越了家庭關系,上升到社會關系中。于是,經過時間的推移,慢慢發展出“愚孝”、“愚忠”等問題。第三:義務性[7]。作為傳統孝文化的經典,《孝經》通篇所講的都是孝的義務,從天子到諸侯遍及庶民,每一個等級中存在不同的行孝義務。甚至于最高的天子,也要履行“孝子”之義務,在孝的范圍內,任何人都是義務的主體,而非接受的客體。幾千年來,孝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不僅沒有失去光彩,其積極作用反而愈加明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孝文化的義務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可以說,孝的義務性不僅在于規定了某一個家族內部的倫理道德規范,同樣,這一特征逐漸成為社會個領域內的道德規定。第四,教育性。孝文化之所以能在傳統文化的寶庫中經久不息,并歷練為經典文化,這與其教育性是分不開的。孝的教育,使孝道觀念在社會范圍內得到弘揚和推廣,孝的精神深入人心,成為大眾普遍認可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上至父母雙親,下至子女孩童,孝的教育不僅起到了因教及德的作用,在這個角度上來看,孝文化也是一種在實踐中發展的文化。在當代中國,重讀“弟子規”、“誰是最美孝心少年”、“孝子評選”等活動的興起,同樣印證著孝文化的這一特征――教育性。

不同的文化傳統使得人們對于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同樣,對于文化特征的把握亦有區別。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正在全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這一過程中,更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特別是“孝”文化。正確理解和清楚分析孝文化的特征,對于理順孝文化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作用。“孝”應當成為當代社會每一個人心中最普通、最受用、最具教育意義的意識。使其在規范大眾思想、解決家庭矛盾,乃至處理局部社會問題中發揮起積極作用。

注釋:

[1](德)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M].三聯書店,1956:165.引自:肖群忠.弘揚孝文化,共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序)[M]. 轉引自: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M].人民出版社,2012-0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14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60:125.

[4]楊振華.“孝”的歷史流變及其現代德育價值研究[D].武漢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5.

[5]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07:3.

[6][7]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M].人民出版社,2012-07:26,30.

參考文獻:

[1]孝經[M].

篇9

【關鍵詞】喪祭禮儀 生命 靈魂 中西社會思想

禮儀是人與人關系的規范,喪祭之禮也不例外,它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看不見的關系”,這種關系的不可通約性引申出這樣一個問題,喪禮為誰?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回過頭來看看中西喪禮的不同表現形態。

中國喪祭禮儀分析

《說文》中對“禮”的解釋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故“禮”的最初意義并非針對人間的社會行為規范而言,而是對神的敬畏,行禮是為了給神獻祭。“絕地天通”之后,神的位置讓位于人,一切“禮”都遵循“尊尊”和“親親”的原則,儒家的喪祭之禮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孔子非常重視喪祭中“哀”的成分,如“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① “哀”是為了盡孝道,“對‘死人’的孝,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就是重視喪葬和喪葬質量。《論語》說,“‘慎終追遠’,《中庸》則強調‘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慎終追遠”謂居父母喪要盡禮節。祭祀要盡虔誠。“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②而“孝”是因為存在一個等級關系,正如先生所言,“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實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釋是‘無違’,那就是承認長老權力。長老代表傳統,遵守傳統也就可以無違于父之教。” ③

正因為長者中心制支配著一切喪葬禮儀,中國人在喪禮上表現出來的繁文縟節才顯得并不偶然,死亡儀式最終要符合的是社會的情理。報喪、哭喪、入葬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死的稱呼都是不同的,死者沒有任何逾越世俗權威的可能,因為喪祭禮儀關系到整個社會倫理規范和政治秩序的穩定。“孝”的本質并不是精神性的,因為這里沒有自由可言。孔子所謂內心的孝道――“仁”缺乏一個基于一般人性的普適性的標準,因為孝道實際上是一種基于血緣和親屬關系的私人德行,這種常被人們稱道的“孝文化”實質并非對“人”的敬重,而是對外在規范的無條件服從。“孝”最終是要不悖于“禮”,“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④如《禮記?曲禮下》對死的稱謂,“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只有貧民百姓才是死,王公士大夫之死則要蒙一層塵世的光環,喪祭禮儀表達的是生者的榮耀;哭喪也很有講究,要求“主人嘀,兄弟哭,婦人哭踴”,哭的方式與個人身份是相吻合的,哭不是想哭就能哭的,哭喪是哭給生者看的,哭抹去了生者對死者的一切罪過。傳統儒家的孝道其實主要針對的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尤其是長者,但即便是對親屬的孝也是缺乏最起碼的“人道”意義的,喪葬的禮節其實成了生者擺脫自己罪責的方式。魯迅對國民性的體察無疑是深刻的,而五四時期的對中國傳統喪祭禮儀的改革其實只是在儀式上作了減法,卻絲毫也沒有觸動這種禮儀文化的根子。

再看“奠”,這個字很能表達我們的死亡觀念。“奠”是一個象形字,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東西的基物。本義是設酒食以祭,特指初死時的備供品敬禮。《說文》中解釋為“奠,置祭也。”把死者當生者一樣供奉,我們看重的顯然不是死者的精神生命,而是肉身,我們理解的生活也就像費爾巴哈所說的“吃、穿、住”那樣,喪祭禮儀對應于此的是酒食祭品、壽衣以及棺墓。無限地拉近死者與生者的距離,即“事死如事生”,這的確是中國喪葬文化的獨特性。《荀子?禮論》云:“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把死者當生者看待,粗看起來是一種崇高的禮遇,其實不然。中國文化中對生命的理解與西方人相反,我們是盡力把靈魂排除出去,抽象出肉身,許慎在《說文》中對“死”下的定義是“死,澌也,人所離也。從,從人”,指形體與靈魂相分離。李清桓對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人死后有靈魂的存在,死去的親人只是靈魂脫離人身,‘他們’過度到另一世界生活,還會祝福人間。所以人應‘不死其親’,不把死去的親人當作‘亡人’,當‘視死如生’”。⑤在中國的喪葬儀式上只看得到生者對死者的權利,死者沒有尊嚴,因為“人死如燈滅”。中國人雖然相信死后靈魂的存在,可并不認同靈魂的獨特性,西方人說的“靈魂不滅”指的是人精神的永恒,中國人說到的“靈魂”則像是一個實體性的東西,或許人們更愿意稱它為“鬼魂”或“陰魂”,是會對自己的現世的禍福產生影響的。正因此,對死者獻祭就顯得必要。一般來說,除了“三年之祭”外,人們大都是在人間遇事不順時,才想著去拜一拜死者,因為死者與冥間有溝通,希望死者能顯靈,保佑他們在人間生活暢達。中國社會中的喪祭禮儀對于生命的肯定表達實則是人的肉身生活,它完全忽略了人生命的精神特性,它所理解的生命其實是相當抽象的。

西方喪祭禮儀的文化解讀

西方的喪祭禮儀大抵很簡單,其形式基本上屬宗教式的。葬禮與葬禮彌撒一般由神父或死者親屬議定,包括祈禱詞和經文,然后是圣餐,最后為告別儀式。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將每一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系,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基督教的喪禮更多的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脫生前痛苦。基督教認為人死后靈魂需要安靜,因此喪禮非常肅穆。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喪葬基本從簡,即所謂在上帝面前“靈魂平等”的原則。哭喪無論是初終還是在教堂,也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只能默默流淚或嚶嚶啜泣,意為不要打擾死者靈魂安靜。⑥在西方人眼中,死者和臨終者與一切現成的社會規則脫離了。生者對死者的感情是凌駕于一切社會權威和法則之上的個體生命以及對一個個體的無限珍視。同樣,在西方,死之神圣帶來喪祭之禮的獨特表達,喪禮只有采用宗教性儀式才能真正讓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慰,“宗教的臨終儀式能夠在其信徒心中激起感情,讓人們認識到人們在以人性的方式關心著他們,毫無疑問,這是宗教儀式的真正功能。” ⑦

西方人把對死者的安慰權交給上帝與人間的使者――牧師,他會說:“天父,我的上主,在地上如同在天上,請您饒恕我們,正如我們饒恕得罪我們的人,而榮耀都是歸于您的”。西方人的喪祭儀式本著基督教的原罪和復活的概念展開。西方歷史上最意味深長的死莫過于蘇格拉底和基督之死。蘇格拉底臨死前叮囑家人和朋友不要悲傷哭泣,對他而言,死亡是擺脫肉體的最好方式,肉體死了,精神誕生了,他最后留給世人的話是“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路更好,只有神知道”;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受難以及死后復活給人同樣的啟示,生命的真正秘密在于精神從肉身中超。

從中西喪祭禮儀的區別看中西社會文化思想的不同

從中西喪祭禮儀的區別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喪祭場面往往宏偉而熱鬧,死者親屬的悲痛溢于言表,中國人對死亡真正痛苦的其實是族群生命力的衰弱,而非一個唯一個體的消亡;西方那種靜悄悄的喪祭禮儀其實是一種等待和傾聽,等待著至善天國的來臨,傾聽天堂的回音,在儀式中生者和死者共同領受這不同凡響的一刻,死亡事件啟示了比死亡本身更大的意義。

中國傳統的喪祭禮儀受制于儒家的等級秩序和長者原則,個體生命被抽象地理解為塵世的生物性活動,死后的靈魂則是一個能左右人禍福的實體。正因為如此,喪祭禮儀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是一種對死亡的直接感受,在此岸和彼岸之間,人們更著眼于現世和當下,這種根源于儒家傳統的情形正如韋伯所言,“儒教與信徒的關系,不管是巫術性質的,還是祭祀性質的,從其本義上講,都是此岸性的”;⑧西方的基督教喪葬禮儀則把人的死亡與原罪和復活相聯系,個體生命的神圣性和唯一性維系于靈魂不朽的觀念,即精神的永恒性。兩相比較,可以這樣講,西方人的喪祭之禮更多地表現出對個體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死亡之于生存的意義;而中國人的喪祭之禮無論在形式上表現得有多么精致或繁復,其所要表達的意義無非是“慎終追遠”式的無奈和茫然,它除了沉溺于“生命苦短”的悲觀意識之外就再也沒有從死亡中超的勇氣。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人在喪祭禮儀上也悄悄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人們開始接受西方的簡約形式,送花、追悼等,但人們在對死者以及死亡的觀念上究竟有多大本質的改變還是一個問題,但無論如何,這種形式的變化已經是一個開端,它所孕育出來的也許就是對于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和領會。(作者單位:江漢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系)

注釋

①②④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02、6、13頁。

③:《鄉土中國》,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110頁。

⑤李清桓:“《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喪葬文化”,《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8期。

⑥省略/xiview.asp?id=1&ssid=1

篇10

論文關鍵詞:語言,文化,沖突原因

 

一、前言

電影《喜福會》向我們講述了中國母親與美國女兒人之間溝通障礙以及她們在東方信仰與西方價值觀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爭執。母親與女兒的交流障礙不僅僅反映出兩代人之間的隔閡,更反映出一種文化差異。母親代表的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女兒代表的則是日益壯大的新型文化;母親們堅守著特殊的國家文化,她們想要傳授一些中國文化給女兒們,但卻以女兒們沒有滿足她們的期望而失落不已。然而,女兒們在媽媽們的期望與美國的現實中打轉,最終接受了主流文化,并且嘲笑和丟棄了以她們媽媽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在這一系列沖突的過程中,她們不斷地尋求自我和社會地位,并且努力去繼承她們的文化價值。母親們努力去調解她們“中國式的過去”和“美國當代”,而女兒們也試著尋找著自主與忠于文化遺產之間的平衡點。

二、母女關系沖突的原因

(一) 不同語言的碰撞

語言是交流的渠道同時也是文化的傳遞者。不同的語言傳達著不同的文化信息并有著不同文化特征。語言是不同年代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障礙。電影《喜福會》中母親們的英語可謂是“支離破碎”,有時候甚至使用中英結合的英語或者中式英語。然而,由于女兒們在美國長大并接受美國教育,她們的英語很流利很地道。當然。這也是母女沖突的原因之一。不同的語言反應不同的文化背景。移民的人不得不面對憂慮和陌生感,因為這些來自她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表達的改變,通過過去與現在間的不同形式的壟斷,作對話,講故事和交流敘述,語言建造了一個有著不同種族,性別和文化的網絡協作。母親不能說出流利的英語,通常會造成她和她們女兒之間交流的障礙。女兒們嘲笑她們母親不完美的英語甚至有的人以此為羞論文怎么寫。她們對她們母親蹩腳的英語不耐煩,這導致了母親們不愿意告訴女兒她們的秘密和煩惱。母親們想要一直等到她們能夠說出流利的英語時再告訴女兒們。她們用心良苦人文歷史論文,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女兒的面前。女兒們能夠說出流利的美式英語,但是她們不能很好的理解她們母親的語言,因為是中文與英語的混合物。在《喜福會》的第一段情節中,景美說:“Joy Luck”的嬸嬸們開始小談話,并不僅僅是聽彼此說,她們說她們自己的特殊語言,一半是糟糕的英語,另一半是她們自己的中國方言。這位移民母親安梅不能準確的發出“psychiatrist”的音,把它發成“psycheatriks”,另一個叫 Ying-ying的母親告訴別人,她的女兒Lena 是一“arty-techy”,其實她是藝術家。還把公共安全發成“so-so security”。

女兒對非標準英語的偏見根深蒂固,她們對母親笨拙的英語持不耐煩的態度,并且在理解漢語方面也有困難,在很多時候保持沉默。 Ying-ying St Clair 說:“這些年來我們緊閉嘴巴,這樣自私的愿望就不會破滅。也因為這么長時間保持沉默,現在我的女兒不聽我的話,女兒坐在漂亮的游泳池旁邊,只聽索尼牌無線電話……”。許多母親的好意都在她們跟女兒在內的說英語的認得交流中喪失了,說英語時好像沒有受過教育,不能讀出單詞。其實她們才是真正的知識豐富。在中國文化里,許多東西與之相對應的英語概念在她們的女兒看起來是很陌生的,因此語言成了她們間交流的障礙。她們想用完美的英語跟女兒交流,但為了清楚的表達,不得不把英語和中文混合在一起使用,英語還夾雜著中文是母親與女兒交流的障礙,阻礙了她們良好的交流。她們各自的語言概念和不同的期望導致共同邏輯上的理解的缺失。缺少共同的語言與文化底蘊,母親和女兒交流方面面臨障礙,這不僅僅造成了代溝,同時也打擊了美國更年輕的一整代人。

(二)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碰撞

2.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對比

個人、集體主義是衡量文化變化的重要標尺,為人與人交流之間的文化異同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解說性框架。中國傳統的意識形態和美國當代文化共存影響是同樣強烈的,不論什么時候,母親向女兒提出期望或者管教她們的時候,總是不情愿的師徒唱反調或反抗。“美國制造”的女兒,非常重視個人自由,換句話說,個人主義。這意味著她們有能力在不受其他干涉,包括母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首選應該被看作一個個體,其次才是集體中的一員。對于她們來說,追求個人自由的權益是合法的,不能被任何人剝奪。在中國文化里,一個人不是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家庭和社會,孝道最為重視。她們的父母是權威的,孩子必須在各方面服從他們。但是在美國的文化里面,孩子是應該獨立的,并且孤立挑戰權威和傳統。美國出生的女兒們在個人主義原則下接受教育人文歷史論文,因此容易與她們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母親發生沖突。

在中國的家庭里,關系近的血親是相互依靠并且感情皈依。根據孔子的觀點,中國人屬于他們的群落,個人利益從屬于集體利益。因此,家庭成員的支持對個人很重要,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可以把文化稱作“我們的”的文化而不是“我的”文化。在《喜福會》里,母親從中國傳統的,從側重集體主義社會移民到注重個人主義的社會,她們的角色轉變了,以前代表權威,現在移民到這個全新的社會,她們變得對自己不確定起來。女兒不再和以前一樣,她們不能和在中國一樣用同樣的方式--權威來教育她們的女兒。

2.2隱私與和諧的對比

在美國,人們學習的是如何表達他們自己的愿望時做出選擇,他們獨立并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尊重不僅僅被看作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狀態,也應該被當作全人類渴求和滿意的要求,但是在中國,隱私這個詞代表的是很消極的意義,暗含著孤獨與脫離集體論文怎么寫。

比如說,一個人如果不能有足夠的自控能力,就會簡單的謀求他或她自己的利益而忽視甚至傷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太注重個人利益時,也會危及社會和諧的關系,在意集體主義為導向的文化里,為了獲得必要的支持,和諧相處被高度重視。每個人當被認為是在家庭中或社會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這個位置暗示了這個人應該如何對待別人來與人和諧相處,所以每個人都關注自己的位置與角色,一邊相應行動。在某種程度上,中國認為別人著想來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種可貴渴求的品質。為了避免沖突,人們將自己的意愿從屬于別人來表現尊重和愛,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妻子服從丈夫,個人意愿很好的服從家里男性首腦的意志。中國人埋下身價為了共同利益,幫助組織里或者其他成員是非常必要的。中國人習慣遇到困難時依靠集體的力量來解決,換句話說,集體主義已僵硬的框架為特征,與群內合作與群外合作不同,人們指望他們的群內關系來照顧他們,作為交換,他們相信他們對群體有著絕對的忠誠。

三、結語

從母女沖突中我們分析出導致母女沖突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專制。母女來自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母親來自家長統治的社會,有著占統治地位文化。女兒重視個人主義,自由,平等和獨立。兩種文化的價值觀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人文歷史論文,如果她們承認這些不同,并且接受彼此的文化,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彼此身上,那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沖突了。不幸的是,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文化當成是中心,母親想要控制孩子,展現父母的權威,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去做被要求的是;而女兒要求獨立,自由,希望與媽媽平等。母女對待彼此的文化態度,導致嚴重的沖突,這些沖突折磨她們,到最后誰都無法再容忍了。打破沉默,開始需要和對方進行溝通了。很長時間的斗爭之后,她們知道斗爭的目的是要求更接近對方。當她們感受到這一點,文化中心開始解體,和諧的關系建立了。從沖突的原因,文化專制和母女間的專制的解體到和諧關系的建立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任何有文化專制的人都會在不同文化的溝通中引起沖突;所說的文化專制不存在,那只是人們的虛構和想象,多種文化可以共存,只有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理解尊重其他人的文化,好好交流,那才會有和諧的關系。

[參考文獻]

[1]Amy, Tan. The Joy LuckClub[M].Bllantine Books, 2002.

[2]Luke. What culture, which culture[J]. 2003.

[3]程愛民,《美國華裔文學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梁素琴,尋夢人的心理世界-譚恩美小說《喜福會》中的文化沖突探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