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母愛范文
時間:2023-04-01 22:05: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感悟母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墻上的母愛》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記者租了一間房子,當打開房門時,滿墻的涂鴉驚到了他。后來,正當他準備叫民工用石灰漿刷一下的時候,一個啞女人攔住了他們。原來,在這個女人懷孕的時候,她的丈夫因車禍而喪失生命,許多朋友都勸她流產,再嫁。可這女人硬是不干,非要把孩子生下來。女兒三歲那年,女人生了一場大病,成了啞巴。為了女兒的前程,女人把它送給別人,自己過著孤獨的日子。女人經常去看女兒,女兒學了一首兒歌,她就把兒歌的名字寫在墻上;學了一個拼音,她就把拼音字母寫在墻上,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記者聽了這個故事,決定把畫留下,并且還給畫拍了照,等到照片洗好了,那女人卻把墻刷干凈,消失得無影無蹤……
母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永恒的……任何東西都是代替不了的。
其實父母的愛就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他伴著我哭,伴著我笑;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幫助我;在我受到挫折的時候,他安慰我。是父母的愛給了我力量,讓我堅強,讓我勇敢,讓我敢于超越一切,不怕坎坷。父母,是我最愛的人,他們的愛,是我一生也報答不完的。
篇2
母愛如春水,滋潤了我幼小的心靈!存在吸血鬼的家鄉里,使我感悟到了無窮的母愛!
在20世紀90年代的某一年里,我從極樂來到了世界,并定居了下來。我生在一個充滿吸血鬼世界的一個小村莊里頭,那世界早已充滿了吸血鬼。當時每天晚上大人們都要放下床簾保護著自己的孩子,以免被吸血鬼吸了血去!
在小村莊中的每個房屋都住滿了人,有的房屋甚至住著幾戶人家!每到天空一昏暗那吸血鬼便出來尋血了。每個人都不得不動一動粗壯的手,動一動破裂的腳丫。這樣吸血鬼才不敢前來接近吸你的血。
“吸血鬼”是我們鄉村人的叫法,其實“吸血鬼”是叫“蚊子”的。因為他是一種吸人血的冷血動物,所以大家都稱為“吸血鬼”
說到吸血鬼就讓我想起小時候的那瞬間。小時候的我長著短短的頭發,兩片鐮刀彎的眉毛和一雙燈泡亮的單皮眼睛,一個大大的鼻子和一張甜美的櫻桃小嘴。我的個子不高不矮,只是有點胖,我還長著一張粉嫩嫩的小圓臉正合吸血鬼的胃口。當時母親家里窮,住的是一座小破房屋,房屋只有四間房,分成四戶人家。家里住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引來了眾多的吸血鬼,每到黃昏接近晚上時的這段時間正是吸血鬼出巢的時候,大家便要開始手忙腳亂地動起來。在夏天的季節里就很少有蚊子了,偶爾有幾個也沒叫人注意。所以我問父親為什么夏天沒有蚊子?因為天氣很熱,所以蚊子都長不起來了,父親微笑地對我說。然后我就問了母親為什么冬天就有眾多的蚊子?母親摸著我的頭微笑地對我說:“因為呀冬天的天氣冷不熱,所以蚊子才能逐漸生長起來”。所以我們大家在冬天的夜晚里是難免手忙腳亂的。有時腳動一動,有時手拍一拍。每個人一個拍掌聲,村子便熱鬧了起來。說到拍掌聲使我的腦海中迅速地跳出一副畫面。在一個20十世紀里的某一個晚上,一張掛著白色破床簾的擁擠小舊床,一個躺在母親的懷抱同母親睡在一張擁擠的小床上的圓臉的小孩在熟睡中時不時搓搓小腳丫,用那肥嫩嫩的小手拍著圓臉上的吸血鬼。母親便被吵醒了過來恍然大悟一看,十多只吸血鬼正搭在一個圓臉蛋小孩的臉上吸著鮮紅紅的血細胞。母親心疼地將手一揮便把它們趕走,那吸血鬼便很伶俐地飛到床簾并搭上了。然后母親用她那雙粗而裂只剩下皮包骨的手迅速地拍那搭在床簾的吸血鬼,有的便被拍死,有的便伶俐的飛藏到圓臉蛋小孩的被底下。不知拍了多久那吸血鬼還是依然那樣地多。又不知拍了多久,那溫馨的拍掌聲吵醒了正在熟睡小孩,但吸血鬼依然是原來的多。這小孩便是我,當時我也不懂事,并不感到母親的辛苦。母親把我哄睡了,自己不知道又拍了多久。當我第二天醒來時才發現母親那瘦小的手掌上已沾滿了吸血鬼的血,這可謂母親為了我才這樣勞累。這幅深刻的畫面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遺忘。現在想起,當我按著我的那顆焦脆的心時,心中的苦已不再是苦了,而是甜滋滋的!
篇3
“媽媽”這個聽起來最真實,最親切的字眼,對于我們來說那是再熟悉不過了年。
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間,母親就開始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撫育我們從小教我們說話,教我們走路到讀書寫字,到長大了教育我們怎樣做人,所以母親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
每天放學回家,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就做好了飯等著了,早晨,媽媽比我起的還早,為我準備早飯并叮囑我在外要注意的。
媽媽總是每天不厭其煩的重復的做著,沒有一句怨言。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的確如此呀!在暑假時,我和同學跟隨旅游團到外地旅游,再臨走時,仍是媽媽在我耳邊囑咐,讓我安全,飲食衛生……但我總是不耐煩的樣子。
每當想起自己的那種行為,就回想起在我生病時,最勞累的人還是媽媽,陪我打吊瓶,喂我吃藥,給我量體溫,想到這,我總是想說:“媽媽,您辛苦了,對不起。
我從小就在母親的懷里長大,母親為我做了無數的事,讓我感到無比溫暖。母愛是一種最無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
甘霖,灑落在我們的心田,雖然悄然無聲,卻滋潤著一棵棵生命的幼苗。
篇4
至今的父母一直想讓我們好好學習,成為國家的棟梁。尤其是貧困的人們,他們的父母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讀上書。今天,我讀的這個故事就是跟這么個現實息息相關的。
1993年,趙平姣的丈夫因在井底挖煤是石塊掉下來右手三根手指斷了,家庭收入就少了許多,為了讓兒子陳善鐵和女兒陳娟讀書,趙平姣覺定獨立下井干活,!同學們一個女人自己下井干活,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那里空氣稀薄,隨時有可能有窒息的危險,但這位偉大的母親卻“奮不顧身”的去面對危險,應為她想到這是自己的兒女,要讓他們有文化不能想自己那樣!過了幾年,他的丈夫也能下井干活了,他們互相祈禱,互相祝福!但一次瓦斯爆炸,趙平姣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真是的故事讓世界震驚讓我也感到震驚。
母愛,做出事來讓人吃驚,傻傻的母親,為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兒女做過多少啥事。傻的讓人感動,傻的讓每一個人感到欣慰!
篇5
關鍵字:生;死;母愛
史鐵生,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一九六七年畢業于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一九六九年到陜西延安插隊落戶。一九七二年年僅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因積勞成疾下肢癱瘓,轉回北京住院,從此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種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風華正茂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史鐵生曾說過:“ 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么說,這一招是夠損的。我不信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道出了史鐵生當年的心聲,我們眼中堅毅偉大的作家畢竟也是個普通人呀!他曾一次一次地想到死:“我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處于絕境的史鐵生的心理歷程是非常漫長和復雜的。他認為生和死的關系,好比因與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先有因。但死只是瞬間的事情,而生卻要曲折漫長得多,只有先想通死,才能逐漸想透生,史鐵生想通了死,想出的結果是:“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他對生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磨難:當他在古園的矮樹叢里明白了死是必然的、不必急于求成的道理后,他下了決心要“試著活一活看”。“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么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是不是?”正是因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靜思考、坦然面對生命,才使他頑強地走了過來,而沒有魯莽地選擇死亡。這些讓我聯想到了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美國詩人哈特?克萊恩跳海自殺 ;中國的近代作家陳天華蹈海自殺 ……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史鐵生為什么要選擇寫作呢?他是這樣說的:“作家是兩個被人看重的字,這誰都知道。為了讓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別人眼里也稍微有點光彩,在眾人眼里也能有個位置,哪怕那時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說得過去了”由于地壇給了他靈感、智慧和力量,他終于成功了,他用紙和筆在報刊上撞開了一條路,之后他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并且出了名,這時他卻有了一種恐懼感,他恐懼文思枯竭,恐懼身體垮掉的那一天,他又想到了死。那么為什么他還是想活下去呢?此刻,他對生的認識又深入了一步。為了有一點意義而活著,是因為他的內心有一種東西在涌動:欲望。也正是欲望是支撐人活著的原始動力。既然活著是為了滿足人的欲望,要活出一點價值來,那么活著就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活著不是為了寫作,寫作是為了活著,為了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這是史鐵生人生的一次重大突破與飛躍。正因為有過對生命的冷靜和超脫,才有了他寫作中的寧靜和執著,才有了他說到生的時候,有那么多山重水復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事無巨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談笑風生……所以我們才能從史鐵生的文字里解讀到冷靜和坦然。
參透了死亡,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好好活下去。人活著需要支撐,一個殘疾者跋涉在人生路上比常人更需要有力的支撐。母親、大自然、在地壇中出沒的草根就是史鐵生堅強心志的力量之源。
在我們的生命里,母愛好象空氣一樣平淡,只有在感冒時才能發現她的存在;母愛象水一樣平凡,只有在干涸時才覺察到她的可貴,母愛象日光一般平和,只有在陰雨的夜晚才能體會到她的慈愛與光明。在《我與地壇》里史鐵生通過滿懷覺悟的寫母親對自己的愛表現了母愛的至高無上。首先,母親的愛是無言的、堅忍的。母親在遭遇到兒子“長到二十一歲時突然截癱”命運打擊的時候,她沒有逃避,沒有退縮。而且她默默地承受了“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苦難。用她那柔弱的肩膀,無言地承擔起了難以想像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壓。我們每個讀者都不會忘記他母親送他去地壇時的姿勢,都能夠理解他母親那“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的心情,都能夠在眼前再現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情愿癱瘓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母親的堅忍不拔,默默承受而永不屈服。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意義上的母親的美德;其次,母親的愛是通達的、睿智的。母親是通情達理的,她對兒子的愛,首先表現在對兒子人格的尊重和理解上。她從不追問兒子一些“不宜問”的事,也從不阻攔兒子出去,甚至鼓勵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因為她明白,必須讓兒子懂得“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然而,在當時情況下,這需要承擔多大的風險!所以作者設想過母親在怎樣的“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中,度過無數難熬的白天。正是母親如此通達的愛,才使兒子最終走上一條自立自強的人生之路。另外,母親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哪個母親愿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說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們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母親一生是短暫的,她似乎只是為了奉獻才到這個世界上來走過四十九個年頭。她從未對兒子說過一句“你為我想想”之類的話。而當兒子終于頑強地在精神上站立起來,并且走上一條健康的人生之路時,她卻悄然逝去。在文章里作者表達了因自己的不幸沖昏了頭而對母愛熟視無睹的懺悔:“但這倔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懊悔之情溢于言表。下面作者寫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相信任何人讀到這里眼眶不會不濕潤的,所以作者泣不成聲地說:“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這種母愛是一種血肉相連的只是給予不求回報的愛。
我想表達自己對《我與地壇》的理解,那種感覺正如史鐵生所說的那樣,“盡了渾身力氣僅僅表達了它的很少的一部分,我覺得心里永遠存在一些巨大的迷惑,簡直是說不通也說不清楚的。”但我依然盡自己的努力勾畫出史鐵生的心靈軌跡。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淺顯的理解它,才能夠更加貼近史鐵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我與地壇?史鐵生散文小說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篇6
她只一個瘋娘,把稻子當豬草的瘋子.但她還是一個母親.被趕走后還在努力的找玩具送給她只抱過僅僅3分鐘的兒子------王樹.她回來了,但日思夜想的兒子卻覺得給自己丟了臉.別看她的樣子傻,早兒子的事情上她卻一點兒也不含糊.
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母親.卻為了另一別的愛而變不普通.當有人欺負自己兒子的時侯她能不顧一切的去保護他,哪怕害苦了別人;她可以為一句兒子的:"好吃"而去拼命.
她只是一個人,卻有著常人所沒有的另一種愛.她只是一個瘋子,卻充滿了愛.她的愛是最圣潔`最崇高`最無私的愛.她的神志和平常的人不同.就連她---一個瘋了的人都知道怎樣去愛孩子,母愛之情,足以感動天地!中國有這樣兩句古話"子不閑母丑"和"可憐天下父母心".文中有這樣一段"娘靜靜地躺在谷底,周邊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還緊緊攥著一個,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瘋娘死了,是帶這滿足離開的."她手里還緊緊攥著一個"也許,她是還想采幾個再送給兒子吃,也許她是想多采幾個帶回家,等兒子回來在家吃,又也許她是想第二天再給兒子送去.其實,只是兒子隨口說了一句"好吃"而以,并沒有叫她去采.但她很高興,因為兒子夸她了,也因為兒子很高興.<br>
當讀完這篇文章,我哭了,我感到心被深深的刺了一下.母愛故然偉大,但珍稀它卻并不容易.母愛之恩,與江河同流,與日月同輝!
愿天下母親,別忘了留一份愛給自己。愿天下兒女,別忘了回報母愛一縷濃濃的芳馨!
篇7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母愛無邊》。
時光飛逝,歲月如歌。從我們呱呱墜地,到成長為一個個意氣風發、昂揚向上的少年,感受最深的莫過于母愛。母愛是寬廣的,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深厚的。在母愛的呵護下,我們茁長成長;在母愛的環繞里,我們幸福健康。對于新時代的少年來說,不能只享受母愛,更應該學會感恩。
我的母親是一名護士,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特別是近段時間,母親的單位正在晉級三級甲等醫院,她的工作更加忙碌了。母親每晚都會開會加班,拖著一身疲憊回到家已經是深夜時分。但是別管是多晚回家,別管是身體多么疲憊,母親每天早晨都會早早起來給我做早飯,伴隨著母親的是依稀露出魚肚白的黑夜凌晨。我的口味比較挑剔,經常挑三揀四。母親總會想方設法的給我變著花樣做早餐,今天燉魚,明天炒雞,后天又會給我包水餃。嘗著香噴噴的飯菜,我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增加了幾根白發,額頭上又增加了幾道皺紋,我真心疼!
篇8
半個多世紀以前,有一位女學生出國留學,曾在太平洋舟中疊過許多紙船,從舟上拋下海里,許多人不知她要抒發什么感情,不知她賦予了紙船什么意思,甚至有些人還認為她是個只會折紙船拋向大海,對著大海發呆的怪人。這位女學生便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冰心女士,她在舟上給母親寫了一首詩《紙船》——“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如夢。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它的愛和悲哀歸去。”可見母親在她的心目中是最博大無邊,偉大無窮的,這短短的小詩就能表現出詩人真摯熱烈的情感,對母親的熱愛和懷念,可那件事后我才正真明白母愛的偉大。
許多事都被時間從記憶中抹去,但那件事卻令我終生難忘。那是一個知了都不愿再叫的夏日中午,太陽如烈火般炙烤著大地。媽媽下班到家,已是正午十二點。她一回到家,就問我:“今天回來晚了,一定餓了吧?想吃什么?我給你做。”幼小的我突然想吃煎餅,便不假思索地說道:“我要吃煎餅。”“好,我這就做。”說著,媽媽二話沒說便不顧衣褲已被汗水浸濕,套上圍裙就進廚房煎起餅來。取粉、倒水、和面、放油……只見她熟練地做著每一個動作。頭上汗滴直流,衣服上已結上了一層鹽霜,她全然不顧,只顧為我煎餅。只過了不到一刻鐘,媽媽就滿臉笑容地捧著一盤香氣撲鼻的煎餅走出了廚房,把煎餅放在了餐桌上,對我說:“快吃吧,涼了就軟了,不好吃了。”不知不覺,我吃著煎餅,眼眶濕潤了。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我躲到家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母親啊!我是紅蓮,你是在雨天遮護著紅蓮的荷葉: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還是我無遮攔的天空下的陰蔽?母親啊,你在每個人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難所。
篇9
最令我感動的是,母親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在這位母親的記憶里,根本沒有她自己。這樣偉大、無私的母愛,在我媽媽身上也體現出來。說起我媽媽對我的關心,可以和天上的星星一樣多,但是,最令我難忘的是那一次。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我發高燒到40度。媽媽急壞了,一時慌了手腳,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鄰居的一位阿姨提醒說:“趕緊送醫院呀!”媽媽一聽,急忙披上大衣,背著我就往醫院走。路上,行人稀少,寒風呼呼地刮著,我不禁打了一個噴嚏。雖然很輕但是還是被媽媽聽見了,媽媽放下我,才知道我穿著單薄的衣服。便脫下自己的外套給我穿上。我說:“不行的,這樣您也會感冒的,您還是穿上吧!”媽媽說:“我是大人,身體比你健康,你已經感冒了,萬一病情加重怎么辦!”我拗不過媽媽,只好穿上了。
醒來時,我發現自己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打著點滴。護士姐姐正在旁邊給我換藥,見我醒了,便說:“小朋友,你醒了。你可不知道你媽媽在你旁邊守了你一夜呢!剛剛才出去”。“吱”的一聲,門開了,只見媽媽拿著一個盒子,說:“我熬了點雞湯,你快喝吧!”看著媽媽眼睛里的血絲,還有點凌亂的頭發,我禁不住一頭扎進她的懷里哭了。
篇10
我的媽媽特愛嘮叨,很是煩人,可當我現在聽到這種聲音,卻有了一種說不出來的甜蜜的感覺。
四歲時,我被送入了幼兒園,剛離開了大人的我,對眼前的環境感到十分好奇,東瞧瞧西看看。哇!有好多小朋友呀!我連跑帶跳地奔向了他們,這時媽媽嘮叨開了:“哎,別跑!當心摔著了!你呦!就知道瘋!”我光顧著跑了,沒當心腳下,“啪!”摔了個結結實實的大馬趴。“哇!”我一下子哭開了,“嗚!好,好疼!媽媽。”媽媽一個箭步沖上來,抱起我就說:“你呀你,不是讓你當心的嗎?摔倒了吧!我當時還小,再加上媽媽有時會說“再調皮,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我的到來好像讓媽媽不高興,我會不會不是她親生的呢!
十歲時,我馬上就要小學畢業了,課程安排的那叫一個“緊”呀!大家幾乎每晚都是頭懸梁,錐刺股,暗地里較勁呢!媽媽是個好強的人,當然也不甘落后了,但這可苦了我!平時從周一上到周五不說,還讓我周六上午也去補習英語。每天早上她會說:“寶貝,好好干呀!爭取給媽考個第一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