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創建自查自評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4 12:4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族團結創建自查自評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觀點,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高做好群眾工作和新形勢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師生的能力,保持與人民群眾、廣大師生的密切聯系,團結和帶領廣大教育工作者,為實現教育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2.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加強對“四項機制”和“八項紀律”執行情況和重大教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解決黨員干部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通過“教檢共建”和“廉政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好預防職務犯罪專項工作;深化黨務、政務、校務公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紀檢監察職能作用,做好各單位專項資金和常規資金的使用監管工作,嚴肅查處各類違紀案件,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
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著力提高教育質量。
3.著力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能力。
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監督與考核,實行師德建設“一票否決”制;開展好“最美教師”評選活動,做好師德先進典型的培樹、宣傳工作;啟動實施中小學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工程,依托“國培”、“省培”計劃、區域教研、網絡學習空間、讀書活動等,加強專業化培訓,促進我縣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
4.整體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效。
深入推進立德樹人工程,優化德育環境,完善德育機制,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多形式開展“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抓好“三愛”教育和“三節”活動,突出誠信教育,有效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抓好家庭教育,促進家庭、學校教育目標趨同,方法互補,步調一致;加強中小學生校外活動和綜合實踐基地建設,加強學校特色德育品牌創建,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
5.全力推進素質教育
(1)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落實教育部等《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學校體育工作評估和年度報告制度。推進“陽光體育”運動,落實縣體育三年行動計劃,抓好體育、藝術“2+1”項目和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發揮實驗小學等4所省、市級體育項目傳統校優勢,積極開展速滑、乒乓球、田徑項目等,豐富學校體育文化生活。積極參加全市跳繩、踢毽比賽,繼續舉辦第七屆中小學生乒乓球比賽,籌備好全縣中小學第十三屆田徑運動會。
(2)抓好衛生、藝術、科技、國防和民族團結教育。構建長效衛生工作機制,提高學校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推進中小學音樂、美術學科和科技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制訂教育方案,開展好實驗校創建、“小樂器進校園”、藝術展演和科技創新大賽等,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加強學校國防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并提高教育實效。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
6.繼續創新教師隊伍管理模式。
以創新教師隊伍管理模式為契機,健全管理制度,抓好教師資格認定、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新一輪教師職稱改革工作;堅持優績優酬原則,繼續實施教師業績考核和獎勵工資發放等激勵機制;協調相關部門,做好特崗教師考核、入編、碩師計劃畢業生崗位安置和公開招聘等教師補充工作;繼續與通化師范學院合作開展“頂崗實習支教”活動,解決農村教師短缺問題;嚴格落實省文件精神,妥善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問題。
7.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
(1)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全面落實《省義務教育教學常規》,圍繞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執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達標校建設、校長“三個一”工程、學校文化建設、學生讀書活動開展情況等,加強對學校常規工作進行監督與指導。積極推進區域教研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總結交流區域教研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經驗;加強縣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認定和復審工作,提高全縣中小學師生語言文字素養和應用能力。
(2)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加快推進中小學評價方式改革,探索建立學生全面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建立并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做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推進初中學業考試改革,深入實施陽光考試工程,進一步完善“綜合評價、擇優錄取、指標生到校”的高中招生制度;落實高中新課程改革方案和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抓好校本教科研。加強區域教研和農村“小班化教學”研究,加強校際間合作與交流,探索符合我縣實際的區域管理新模式。規范校長課題研究和教師“小課題”研究,及時總結推廣教科研成果,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4)加強文化建設。樹立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理念,指導全縣學校立足實際,深挖內涵,確定特色發展目標,努力實現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實施“定位發展”,全方位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完善32項文化建設要求,對各學校文化建設情況進行過程性監管和量化評估,力爭50%的學校能夠形成自己的特色。
8.優化教育督導評價方式。
深入學習宣傳國家《教育督導條例》,落實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繼續開展督學入校“十個一”工程,增強督導工作實效。針對教育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實行重點項目調度和約談制度,指導學校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打造自己的品牌,實現特色發展、內涵式發展。
9.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
研究制定義務教育學校(幼兒園)辦學標準和加快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方案,加強管理機制建設,確保“三通兩平臺”建設和信息化月報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組織教師、學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逐步建立集基礎平臺建設、視頻監控、教學應用和教育資源共享等為一體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全系統創設科學規范管理的平臺和師生研討交流的空間。
四、加快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10.辦好學前教育。
認真落實新一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改善各級各類幼兒園辦園條件。加強幼師培訓力度,采取對外招聘、在職教師轉崗培訓、小學教師兼職等形式,努力解決幼教師資短缺問題;完善全國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和民辦幼兒園審批工作,嚴格控制各級各類幼兒園收費行為;開展鄉鎮中心示范園建設和評比工作,提高鄉鎮中心園管理水平;做好省督導委對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驗收迎檢工作。
11.推進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根據省市有關要求,研究制定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規劃、實施細則和辦法,全面開展自查自評工作;研究制定學校分類定級實施辦法和指標體系,對全縣25所學校進行分類定級;嚴格學籍管理,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擇校、大班額和輟學情況等,努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問題。
12.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
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確保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與普通高中比例有所提升。認真研究普通高中發展面臨的現狀,指導學校加強特色建設,實現多樣化發展。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辦學特色,提升學校品位。嚴格執行普通高中招生“指標生”政策與“三限”政策,通過強化管理、提升質量這一根本措施,嚴控生源外流,提升教育形象。
13.加快發展成人及職業教育。
實行職教招生責任制,努力擴大中職學校招生規模;深化辦學模式改革,制訂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采取“訂單式”培訓,繼續進行工學交替的辦學模式。積極推進職業高中異地新建項目,加大實訓設備的投入,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發揮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優勢,鞏固縣電大成人學歷教育辦學規模,提升辦學質量,開展好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各項工作。
14.推動特殊教育健康發展。
啟動《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落實教育部、省、市關于特殊教育工作部署,努力提高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和管理水平。做好殘疾兒童、少年數據統計,以明德小學特教班為示范,加強全縣特殊學生隨班就讀的管理,提高特殊兒童、少年接受教育比例。
五、關注教育民生,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15.加強監督管理,高效、優質完成教育民生工程
(1)完成2013年未完工項目續建工作。全面做好景山、西南岔、赤松學校綜合樓和龍泉、榆樹川學校食宿樓的續建工作,以及項目竣工驗收備案和結算評審工作。
(2)做好2014年校舍新建項目。計劃總投資5960萬元,完成職教中心異地新建項目、興大、興平、濛江學校綜合樓項目和一中食堂宿舍擴建改造項目,5個項目計劃新建校舍共25100平方米。協商審計部門對已完工項目進行專項審計,全力做好所有項目的質量監管工作。
(3)完成裝備項目建設任務。協調相關部門做好教學儀器設備、音體美衛器材采購項目和學前教育(含民辦幼兒園)裝備項目售后服務和規范管理工作。通過督促、檢查和指導等有效手段,推進規范化管理工作,提高全縣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管理水平和中小學實驗室及其功能教室管理和使用水平,促進學校實驗教學、電化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16.做好布局調整工作。整合教育資源,適時對鄉鎮中小學和村小(教學點)進行網點調整,并按縣政府要求做好閑置校舍的處置工作。
17.完善學生資助政策。推動各學校落實好學前教育資助制度;逐步擴大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政策范圍和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范圍;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助學金政策。嚴格落實國家助學貸款管理制度,做好2014年生源地助學貸款啟動和業務受理工作。
六、狠抓安全穩定,創建平安和諧校園
18.加強宣傳,增強意識。強化安全教育、培訓及應急演練,重點推進“應急預案、體制、機制、法制”等“一案三制”建設,進一步增強全體師生安全意識,妥善處置學校突發事件。廣泛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增強全體師生的安全意識和學校主體責任意識。弘揚安全文化,規范安全行為。
19.強化責任,建立機制。落實“網格化”監管體系,嚴格執行“黨政同責任,一崗雙責”原則,建立健全完整嚴密的安全工作規章制度,明確責任范圍,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督促學校做好校園安保工作,加強校園和校園周邊及社會環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形成領導重視、齊抓共管、職責明確、運轉有序、管理規范、防范有力的校園安全工作運行格局。做到人人有責任、事事有人管,防止出現安全“真空”。
20.創新內容,改進方法。推進校車、校園安全監控管理平臺建設,建立科學的教育、安防、指揮和運行管理機制;強化監督檢查,深入開展校園安全專項整治和隱患排查整改力度,堅決防止重大校園安全事故事件的發生,切實保證師生安全。
七、切實加強行風建設,全面保障教育系統和諧穩定
21.切實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加強基層調查研究,完善領導干部接待群眾來訪制度;實施機關干部能力提升計劃,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能;厲行勤儉節約,加大教育政務信息公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