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炎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04-12 13:04: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肺炎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272-01
發熱是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自然防御反應,是機體抵抗疾病的防御機能。在兒科門診,發熱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臨床表現,是各種疾病的重要病理過程。患兒發熱或出現高熱時,除做病因治療和對癥處理外,患兒的護理工作也不容忽視。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疾病,其占新生兒疾病死亡病歷的12.6%左右,由于新生兒期器官功能發育尚不完善,受宮內窘迫和特殊生理、解剖、免疫狀態多種因素的影響易出現窒息、呼吸功能不全和循環衰竭,因此在新生兒學科中越來越重視。經綜合治療和護理,治療效果滿意觀察及護理體會如下。
1 臨床資料
65例新生兒肺炎患兒,男35例,女30例;其中早產兒13例,足月兒52例;生后72h內發病者26例;吸入性肺炎37例(包括奶汁、羊水及胎糞吸入),感染性肺炎28例(包括產前、產時及產后感染);合并窒息8例,缺氧缺血性腦病5例,低體溫13例,敗血癥3例。通過采用維持體溫,合理喂養,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病情,防治并發癥和預防交叉感染等綜合護理措施,本組患者痊愈58例,好轉5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96 9%,效果滿意。
2 護理措施
2.1 基礎護理:保持病室空氣新鮮,經常通風,避免對流風,溫濕度適宜,保證充足的熱量與水分,喂養宜少量多次,一次不要喂得太飽,以防引起嘔吐,嗆咳重或拒奶者可鼻飼,保持皮膚清潔,預防臀紅及皮膚感染。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減少肺部瘀血:因新生兒不會咯痰,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予以吸痰。但要避免頻繁而無目的的吸痰操作,以減少刺激,防止加重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黏稠者可給蒸汽吸入或超聲霧化吸入[2],稀釋分泌物,以便于清除。
2.3 吸氧:合理吸氧,以提高血氧飽和度,糾正缺氧改善酸中毒,減輕缺氧引起的腦細胞水腫,促進腦細胞恢復,減少后遺癥的發生。一般采用面罩給氧2~4L/min。吸氧期間應注意觀察呼吸頻率、節律、口周青紫及末梢循環情況。對早產兒吸氧應遵醫囑。避免長時間吸氧導致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
2.4 霧化吸入:肺炎患兒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加上患兒幼小,無力將痰咳出,臨床上常用生理鹽水5ml給予氧氣霧化吸入。本文每天對患兒進行霧化吸入1次/4h,每次15~20min,在霧化吸入中加入 -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相應的抗生素,使藥物隨吸氣吸入到較深的終末支氣管及肺泡,對消炎、止咳、化痰、濕潤氣道有較好的效果,并可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有利于痰液吸出[2]。
2.5 預防和控制感染:由于患兒機體抵抗力低下,交叉感染也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加強消毒隔離制度,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病房嚴格控制人員探視,加強室內空氣及地面消毒,定時通風,保持病房環境清潔,每日堅持空氣消毒1次,定期監測空氣,以防發生并發癥。做好患兒口腔、臍部、臀部及皮膚的護理,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2.6 合理喂養:新生兒能量儲備低,在病理情況下,反射及反應低下,食欲及胃內納功能差,進乳少,同時,病理情況下的機體熱量消耗大,易造成患兒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癥。為了供給足夠營養和水分,增強機體力,應盡可能的給予母乳喂養,每2h1次,注意發生嗆咳和溢奶,如病情嚴重,吞咽反射差,拒奶或進食時嗆咳嚴重,應給予鼻飼,每次10~30ml,每2h1次到恢復期,每次喂奶可30~50ml,每3h1次,喂奶后輕輕叩背,使胃中空氣排出,以免發生溢奶。
參考文獻
[1] 范玲,林曉云.兒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篇2
關鍵詞: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觀察與護理
【中圖分類號】R4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364-01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為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特點為一般情況差、精神萎靡、口吐白沫、嗆奶、口周發青、呼吸短淺急促、體溫異常(發熱或體溫不升)、全身皮膚網狀花紋等癥狀[1]。由于新生兒氣管及支氣管腔相對狹小,黏膜柔嫩,黏膜及黏膜血管豐富,感染后分泌物不易排出,易發生氣道狹窄甚至阻塞。肺部含血量多,易淤血發生感染,特別是早產兒咳嗽反射減弱,無法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排出,直接威脅患兒的生命。因此,本研究通過觀察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的104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的病情狀況以及通過維持體溫,給氧,物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等治療和護理措施后的病情改變情況。得知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均能收到滿意的治療護理效果[2]。
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的104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40例,年齡介于出生后1h-25d之間,足月72例,早產30例,過期產2例。出生體重小于2kg的4例,2-4kg的98例,大于4kg的2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吸入性肺炎,均無宮內窘迫史及產時、產后窒息史。
2 病情觀察
2.1 一般病情:①體溫:新生兒患肺炎后不但表現出發燒癥狀,還可表現為體溫不升,但需與正常體溫波動相鑒別。出生1周內體溫波動較明顯,部分新生兒可出現脫水熱現象。②呼吸:新生患兒表現出呼吸增快、表淺、呼吸不規則或反復窒息,鼻孔稍擴大,鼻翼扇動等癥狀。新生兒出生后即開始有呼吸,有時也可以短暫窒息后才開始有呼吸、呼吸表淺,常不規則。出生后前兩周呼吸約40次/min,也可波動范圍較大。③意識及吸乳:新生患兒常出現反應差,哭聲低或不哭,吸吮力差,拒食或嗆奶等現象。正常新生兒生后數日常處于睡眠狀態,吸吮與吞咽功能完善,也易發生溢乳、哭聲響亮。④皮膚和粘膜:患兒常出現面色蒼白,口周青紫,可伴有硬腫,四肢厥冷,黃疸,出血、全身皮膚網狀花紋等癥狀。大部分新生兒出生后2-3日內會出現生理性黃疸,可自然消退。
2.2 肺臟、心臟病況及其他: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兩肺可無濕鳴,可出現吸氣三凹征,有時可聞及小水泡音或捻發音。有些患兒心率增加過快,易導致心力衰竭。正常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呼吸表淺,常不規則。另外,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有時還伴有口腔炎、臍炎、腹瀉、腹脹,尿量異常等癥狀。
3 護理措施
3.1 環境: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每日通風兩次,避免對流風,溫濕度適宜,保證充足的熱量與水分。一般室溫保持22~26℃,使患兒皮溫達36~37℃,以減少氧的消耗,改善缺氧癥狀[3]。夏季包裹物勿過于嚴密,冬季注意保溫預防并發硬腫癥。另外,病室應嚴格控制潔凈度,避免污染,并盡量與其他病種的新生兒隔離開。室內應保持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安靜、清潔、舒適,并保持相對濕度在50%-60%,有利于患兒分泌物的排出。
3.2 :要注意經常變換,取頭高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3.3 喂養:宜少量多次,一次不要喂得太飽,以防引起嘔吐,嗆咳重或拒奶者可管飼,保持皮膚清潔,預防臀紅及皮膚感染。如病情危重者,可暫停喂奶、喂藥,以免嘔吐引起窒息[4]。如喂奶時患兒口鼻周圍出現青紫、嗆咳,應立即停止,并予鼻前吹氧,必要時吸痰。病情穩定后,喂奶也應少量多次,注意有無腹脹現象。
3.4 物療:①翻身:能預防肺內分泌物堆積和改善受壓部位肺擴張。②拍背:五指并攏呈空杯狀,由下而上,由外周向肺門拍擊,使小氣道分泌物松動易于進入較大氣道。有利于吸痰和促進肺循環。③吸痰;奶前或必要時吸痰,及時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進分泌物排出。
3.5 保暖:新生兒主要靠棕色脂肪產熱,速度快,耗氧多。肺炎時導致棕色脂肪產熱受限,使產熱小于散熱,導致體溫下降形成低溫。一般情況下多采用暖箱、熱毯等措施進行保溫,以維持正常的體溫。
3.6 給氧:為減少對患兒鼻黏膜的刺激,多采用頭罩法給氧、箱內吸氧或小硅膠管鼻前庭吸氧。氧氣應先予濕化,并加溫至31-33℃為宜。
3.7 密切觀察病情:保證抗生素及其他藥物有效進入體內。尤其注意并發癥先驅癥狀,注意藥物毒副作用,發現異常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
4 結果
本研究的104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均采用以上護理措施進行護理治療,護理治療時間均為為1-2周,其中痊愈的72例,痊愈率69.23%,好轉的30例,好轉率28.84%,家長放棄治療的2例,總有效率為98.08%。
5 討論
綜上所述,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患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表現不典型,危害性極大。通過本次研究證實了,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能起到滿意的治療護理效果。因此,臨床護理人員需要通過一定的護理措施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細心護理,及時發現和處理各種問題,盡心盡力為每個新生患兒服務,以保證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魏克倫.我國新生兒感染現狀與展望[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1):1-2
[2] 王曉莉.新生兒細菌肺炎82例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J].臨床醫學,2008,33(2):184-186
篇3
【摘要】:目的:通過對新生兒肺炎產生原因和多況的分析,總結出如何進行有效護理的方法和進行護理時應該注意的重點。方法:通過對所有68例新生兒肺炎病例進行詳細的發病原因和癥狀觀察與分析,并對其進行了合理的喂養和抗感染護理,同時還對其心跳頻率和呼吸狀況進行了嚴密的監視,總結和歸納出在進行護理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如何選擇正確的方法。結果:在針對癥狀合理選擇護理方法和重點之后,明顯縮短了患兒痊愈的時間和減輕了患病癥狀,有效的減輕了新生兒的痛苦和媽媽煩躁的心情,其中痊愈的患兒為46例,轉好20例,放棄治療的為2例,有效率為98%,同時也為如何改進和提升新生兒肺炎的護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結論:新生兒肺炎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且根據新生兒體制的不同臨床表現也或輕或重,而且新生兒肺炎的死亡率也很高,所以在進行護理時一定要進行嚴密的觀察和細心和呵護,減少和降低并發癥產生的幾率。
【關鍵詞】:新生兒;肺炎;病理分析;護理體會
對于新生兒的定義從醫學角度來講是指從臍帶結扎到生后的28天,由于在這個階段嬰幼兒的各個系統臟器還是免疫功能都處于尚未發育成熟和功能較差的階段,所以在護理時一定要做到科學、合理和細心,這一階段也是肺炎、黃疸病等的多發時期,而且由于新生兒本身的生理特點,這一時期患病的死亡率也較高,一定要注意觀察和及早治療,降低死亡以及并發癥的產生幾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是根據我院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期間住院中隨機抽取的68名新生兒患者,所有的患兒中男性為44例,女性為24例,年齡分配為1天到27天不等;足月兒與早產兒的比例為17:2,所有新生兒中出生體重大于4kg的為1例,介于4kg~2.5kg的為59例,介于2.5kg~2kg的為6例,小于2kg的為2例。按發病原因可以分為吸入性肺炎也就是羊水或者奶汁吸入等為8例,感染性肺炎包括產前、產中和產后三種共為32例,窒息病例為6例,低溫癥患兒為3例,并發癥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腦病以及敗血癥病例為11例,硬腫癥患兒為7例,化膿性腦膜炎為1例。
1.2 診斷標準
對于新生兒肺炎的病情診斷可以參照《兒科手冊》中對于該項的描述和判定。
1.3 治療結果
在針對癥狀合理選擇護理方法和重點之后,明顯縮短了患兒痊愈的時間和減輕了患病癥狀,有效的減輕了新生兒的痛苦和媽媽煩躁的心情,其中痊愈的患兒為46例,轉好20例,放棄治療的為2例,有效率為98%。
2 癥狀觀察和控制
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68名病例中,分別對其發病時的體溫、膚色、呼吸節奏以及肌肉張力和尿便顏色與次數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記錄。測量的頻率為每小時一次,對于重癥需要使用監護儀的患兒更應該嚴密觀測和記錄其特征以及機器的運行情況,對于呼吸和心音的觀測分別是15分鐘和30分鐘一次,此外如果新生兒出現心律超過180次/min或呼吸超過60次/min時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采取緊急救護措施。
病房溫度的控制應在24~28攝氏度之間,這樣有利于降低患兒的需氧量有效避免呼吸困難情況的發生,對于患病期間體溫不正常的患兒,可以采取放入暖箱的辦法來進行體溫的恢復。具體的操作如下,當患兒的體溫偏低的患兒可以采取將其先放于高1~2℃的暖箱中并以每小時提高1℃的方式進行復溫,體溫恢復的時間應該控制在24小時以內,對于體溫偏高的患兒可以將其放置在預熱到30℃的暖箱中根據其體溫恢復的情況在6~12小時內進行恢復。
3 護理重點及體會
3.1 新生兒肺炎護理的重點
保持呼吸的平穩暢通是新生兒肺炎護理的重中之重,要保持呼吸的順暢首先應做到及時的清理和排出患兒呼吸道中的分泌物避免造成堵塞現象,當氣管內出現粘痰需進行吸痰時,一定要遵循無菌的原則避免早晨二次感染或者不必要的傷害。在進行吸痰時還要注意時間的次數的把握,避免出現過多的無效吸痰而且時間應該控制在15秒鐘左右。在吸痰前還可以通過向氣管中加幾滴化痰劑或超聲霧化濕潤的辦法來使氣道中的分泌物易于排出,吸痰時應該兩個人共同合作進行翻身和排痰。對于呼吸嚴重困難的患兒還應該以每1~2小時進行一次更換的辦法來減輕其缺氧的狀況,同時還有利于緩解其肺部的炎癥和淤血。
由于新生兒的肺部組織發育不成熟和自身生理特征的限制,患肺炎后的小兒通常以加快呼吸平率的方式來增加吸氧量,所以如果在護理時出現節律明顯加快或者鼻翼煽動,口唇或四周發紫的現象時應及時給與吸氧護理。由于缺氧會導致新生兒的肺部血管阻力增加產生痙攣現象,這樣會導致肺動脈的血壓升高直接增加了心臟的負荷,嚴重時可能會造成心肌損害或者心動過速為日后的身體健康埋下隱患。在進行吸氧時對于缺氧癥狀較嚴重的患兒可以使用濃度為40~50%的氧氣,如果發紫或者呼吸頻率過快的現象仍無法改善可以短時間給純氧。對于一些日齡較大的患兒鼻導管法是最舒適便捷的吸氧方法,但對于躁動不安的患兒不適用。
3.2 新生兒肺炎護理的心得
在長期的護理中積累了下面一些護理心得希望能夠對日后的護理工作有所幫助,首先對于病情好轉且相對穩定的患兒可以初步進行一些積極的發育護理措施,如對其的視覺或者聽覺進行適當的刺激,在一定程度給與其撫摸或身體接觸等刺激使其感受到被愛的需要,同時適當的進行一些被動的運動操也可以促進患兒的生長發育和恢復。其次一定要預防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這就要求要加強病房的消毒和處理工作,在進行消毒時應該使用紫外線且進行隔離。所有的護理人員應該統一的穿著清潔工作服和工作鞋,對于監護治療儀器也應進行消毒處理降低感染的風險。最后是同家長的溝通和指導,在住院期間應該最好母親的心理調解工作,對于出院的患兒應該告知其堅持母乳喂養和合理增加輔食。
4 結論
通過上文的分析使我們了解到新生兒患肺炎的機率和原因較多也較為復雜,其的發病特點也較難察覺和發展迅速,此外新生兒的肺炎不僅容易造成肺部的傷害同時還易引起其他器官的損害,嚴重時還會造成死亡。所以對于這類患兒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在護理時不僅要做到盡職盡責還要做到對癥治療,而對于處于恢復階段或者痊愈的患兒也應施以妥善的保護和處理。
參考文獻
[1] 戴年春、羅旭文.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新生兒肺炎的影響[J].中國醫療前沿,2012,(1):69-69.
篇4
【關鍵詞】新生兒肺炎;專項護理;人性化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0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709-01新生兒肺炎可發生在宮內和分娩過程中,這樣情況被稱為產前、產時感染性肺炎,或出生后發生稱為產后感染肺炎。據統計,全世界約有200萬新生兒,每年死于新生兒肺炎,這是新生兒圍產期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產前、產時感染性肺炎胎兒是在子宮內,在此期間所感染的肺炎多數是通過血液感染的,與產科因素有很大的關系。產后感染性肺炎發病率是最高的,是通過呼吸途徑或醫源性所感染的。下面將新生兒肺炎的護理措施報道如下[1]。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6月一201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兒肺炎,其中男嬰兒47例,女嬰兒33例。胎齡(39.1±1.7),出生體重(3160±340)G。在80例新生兒肺炎的患者中,感染性肺炎51例,其他29例是吸入性肺炎。
1.2方法對80例新生兒肺炎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包括體溫、面色蒼白、呼吸、心率和其他指標。與此同時,對兒童的家庭進行教育和宣傳,使他們認識到新生兒肺炎發生、發展、保健、預防的相關知識,從而能夠給予醫療工作積極的合作。除了一般的護理,還需要針對不同的孩子給予人性化的特殊照顧,包括:
1.2.1保溫患兒體溫不升、四肢冰冷,需要用裝滿水溫50℃左右熱水的熱水袋放置在腋下,并且隨時檢查,防止燙傷,3-4小時更換水,同時保持在室溫22℃-24℃,相對濕度為55%-60%的條件下[2]。
1.2.2吸氧兒童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偶爾暫停、面色青紫或蒼白,應該立即吸氧,使用鼻導管吸入鼻前庭面法,病情如果嚴重的話,就采用罩吸氧法,前者一般氧流量為0-5毫升/分鐘氧氣濕化,溫度達到31℃-34℃為宜,隨時觀察缺氧改善情況,如呼吸、膚色和嘴唇,如果缺氧問題已得到糾正,應改為間斷吸氧,如果持續缺氧可導致肺組織充血、水腫、肺泡毛細血管增殖和肺不張,從而造成氧中毒的病理變化。
1.2.3保持呼吸道通暢首先,孩子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由于肺炎呼吸道黏膜充血、滲出,再加上新生兒氣管狹窄,血管豐富分泌物可以很容易被阻塞,從而引起窒息,所以需要勤吸痰,吸痰時負壓不要太大,一般為0.02-0.03MPa適宜,吸管應細、軟,吸痰時間不宜過長,持續時間不超過15秒,動作應輕柔,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如果孩子吸痰不容易,需要輕輕地叩背,通過振動,促進痰液排出[3]。
1.2.4霧化吸入醫院需要每天對肺炎的患兒進行霧化吸入Q4H,而且每次的時間不得超過15-20分鐘,霧化溶液中加入α-胰凝乳蛋白酶、地塞米松及相應的抗生素,使藥物吸到支氣管和肺泡從而達到消炎、止咳、呼吸化痰、濕潤氣道的作用,并能解決支氣管痙攣,對于改善呼吸,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還能夠幫助新生兒吸痰。
1.2.5建立靜脈通道按照新生兒肺炎的治療方案,需要有順序地依次進行液體輸入,并且液體的總量必須是精確的。每小時每公斤體重3-5ML為合適,適當的將輸液速度變慢,約5-8滴/分鐘,否則容易造成兒童肺炎,導致心臟衰竭和肺水腫,使循環血量突然擴張。
1.2.6合理喂養新生兒熱量儲備非常低,在病理之中,反射和反應都會低下,從而導致了胃口和食欲出現障礙,進入的乳汁較少,而病理條件下的身體熱量消耗快,容易引發新生兒出現低血糖和低蛋白血癥。為了提供足夠的養分和水分,增強機體抵抗力,應盡可能地進行母乳喂養,每2h一次,注意窒息和溢出,如病情嚴重,吞咽反射差、拒奶或嚴重窒息進食時,應給予喂食,每次10-30毫升,每2h一次,直到恢復正常位置,開始每次喂奶30-50毫升,每3H一次喂奶后,輕輕敲背,使得胃里的空氣排出,避免發生溢奶的現象。
1.2.7對癥護理需要做好所有的護理準備,如臍護臀護理、口腔護理、皮膚護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預防并發癥的護理。新生兒肺炎反應低,應該經常給患兒更換,避免長期睡眠易致肺不張的副作用。常見的髖關節和受壓部位需要經常使用溫水進行清理,以保持皮膚清潔。每天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清洗臍部感染,從而預防感染,長時期的傳輸抗生素,患者容易發生鵝口瘡,需要口服制霉菌素液,每日4-6次,直至痊愈。2結果
76例患者成功治療,一例死亡,治愈率達95%以上,而由于種種原因,轉院治療3例。3討論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死亡原因的主要原因,除常規內科治療以外,醫護人員在孩子住院期間也應該更多地關心和照顧孩子。隨著社會的進步,護理模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人性化的護理模式、特殊護理模式和其他護理對于治療新生兒肺炎有著重大的幫助,在近幾年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對于50例感染肺炎的患兒進行檢測身體溫度、面色蒼白、呼吸、心臟率和其他等指標,進行特殊、個性化的護理,通過對80例患兒的密切檢測,也對他們的父母進行健康教育和護理指導,最終80例患者中有50例患兒童最終出院,治愈率高達95%。此外,如果孩子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膿液、氣胸等并發癥的時候,應直接使用鎮靜劑和氧氣,以緩解癥狀。
總之,通過新生兒肺炎患兒的全面護理、特別護理、人文關懷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兒肺炎的治愈率,以減少孩子的病痛,從而減輕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降低死亡率。參考文獻
[1]王文麗.新生兒肺炎的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雜志,2012,10(19):224.
篇5
[關鍵詞] 新生兒; 肺炎;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4-151-01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疾病,占新生兒死亡率的10%―20%[1],與其他年齡的小兒肺炎相比有其特點,新生兒是剛離開母體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樞及呼吸系統發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組織發育不全,氣管支氣管狹窄,粘液分泌少,纖維運動差,肺部內液豐富,其次,新生兒機體的防御功能較差,新生兒肺炎可分為吸入性和感染性兩類:①前者主要是由于宮內胎兒窘迫出現的呼吸運動所引起,其次是出生后發生的乳汁或分泌物吸入發生的吸入性肺炎,見于早產兒,先天性食管閉鎖,咽部運動功能不協調。②后者是由于細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感染性肺炎。新生兒肺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宮內染者生后不久出現呼吸緩慢,面色灰白,腹脹不安,體溫不升等,出生后發生的肺炎表現為鼻塞、咳嗽、口吐泡沫、拒乳、以嗆咳,體溫正常或不升,肺部體征可以陰性或有濕羅音,死亡率高[2],所以,在合理的治療基礎上我們的護理工作直接影響新生兒肺炎的預后。
1 臨床資料
2009年12月―2010年6月,76例新生兒肺炎病例中,足月60例,早產兒16例,平均年齡10天,死亡1例,臨床治愈率98.7%。
2 護理措施
2.1 保暖
征對患兒體溫不升,四肢厥冷者,用熱水袋盛熱水約50℃熱水加蓋放置患兒腋下及肢端,熱水袋只能盛熱水袋容積的2/3,排凈空氣,蓋好活塞,并隨時檢察、防止燙傷,3―4h更換熱水1次,同時保持室溫22℃―24℃,相對濕度在55%―60%。
2.2 吸氧
患兒出現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顏面出現青紫或蒼白,立即給氧吸入。一般采用鼻導管鼻前庭吸入法,病情嚴重時用面罩吸氧法,前者一般氧流量為0.5―1L/min,氧氣濃度
2.3 保持呼吸道暢通
首先,使患兒采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肺炎患兒呼吸道黏膜充血、滲出,加之新生兒氣管狹窄,血管豐富,很容易被分泌物阻塞,引起窒息,所以要勤吸痰,吸痰時負壓不能過大,一般為0.02―0.03mpa,吸管要細,柔軟,吸痰時間不能過長,持續時間不能超過15s,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吸痰時如果患兒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輕叩其背,促進痰液排出。
2.4 霧化吸入
每天對新生兒肺炎的患兒進行霧化吸入Q4h,每次15―20min,在霧化液中加入a―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相應的抗生素,使藥隨吸氣吸到較深的終豐氣管及肺泡,對消炎止咳化痰、濕潤氣管有較好的效果,并可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功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有利于痰液的排除[1]。
2.5 建立靜脈通道
按醫囑有次序的輸入液體,液體量要準確。輸液速度要慢,每小時每公斤體重3―5ml為宜,約5―8滴/min,有條件者使用輸液泵,使滴速更為準確,否則易造成肺炎患兒循環血量突然擴大,而導致心衰和肺水腫[2]。
2.6 合理喂養
新生兒熱量儲備低,在病理情況下,反射及反應低下,食欲及胃納功能低下,進乳少,同時病理情況下的體熱量很快消耗,易造成患兒低些糖及低蛋白血癥,為了供給足量營養和水分,曾強機體抵抗力,應盡可能的給予母乳喂養,每2小時1次,注意發生嗆咳和溢奶,如病情嚴重,吞咽反射差,拒乳或食時嗆咳嚴重,應及時給予鼻飼,每次30―50ml,每3小時1次,喂奶后輕叩背,體胃中空氣排出,以免發生溢奶。
2.7 對癥護理
做好各項護理①如臍部保持干燥,每日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擦洗臍部,預防感染,臀部防新生兒尿布疹,使用柔軟的尿布,及時更換,避免潮濕。②皮膚的護理,注意預防并發癥的護理。③肺炎患兒反應低下,應經常給患兒更換,以免長期睡一側易致肺不張。④常用溫水沖洗臀部及受壓部位,保持皮膚清潔。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鳥巢式護理;臨床;新生兒肺炎
在新生兒時期新生兒肺炎作為一種常見呼吸道疾病,主要以不典型臨床表現和彌漫性肺部病變為特點,需要及早進行診治,采取正確的方式予以處理[1,2]。因新生兒呼吸器官以及功能還未成熟,若不及時予以治療,很容易引發敗血癥、呼吸衰竭或者心力衰竭,嚴重時還會造成死亡[3]。本文就新生兒肺炎應用鳥巢式護理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與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本次研究中,收集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新生兒肺炎患兒的臨床資料,從中抽取30例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20例患兒為男性,10例患兒為女性,全部患兒均為足月,其體重在2.5~4.1kg,其平均住院時間為13.5d。經患者一般資料的分析,采取隨機的方式將30例新生兒肺炎患兒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病例分別為15例,兩組患兒在病情、年齡、體重、平均住院時間以及性別構成等方面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護理,即放置在暖箱內實施護理。研究組基于常規護理采取鳥巢式護理,即把"鳥巢"放置在暖箱內進行預熱,結合患兒日齡以及體重對暖箱內的溫度進行相應地調整,確保患兒皮膚溫度始終保持在36.5℃左右,對護圈大小進行合理地調整,以新生兒頭部和四肢可觸作為原則。在用"鳥巢"時,按照重力作用原理,對進行合理地改變,以使患兒肺部分分泌物可從小支氣管逐漸引流至大支氣管,若分泌物比較多,則結合患兒自身病情,每2~4h進行一次翻身,以免肺萎縮或者肺不張,確保患兒支氣管排痰的通暢性。
1.3療效評判標準和觀察指標
1.3.1療效評判標準 本次研究療效評判標準如下①顯效:經治療,患兒炎癥基本吸收,且肺部陰影也基本消失;②有效:經治療,患者炎癥的吸收得到顯著了改善,且肺部陰影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③無效:治療前后,患者炎癥與肺部陰影未發生顯著的改變,或者加重[4]。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病例數×百分百。
1.3.2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分析兩組患兒首次入箱煩躁時間、醫療糾紛發生率、新生兒擦傷和抓傷發生率以及家長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的實驗數據中采用的是SPSS19.0軟件來實施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的對比采用的是t檢驗,而計數資料對比則采用的是?字2檢驗,以P
2結果
對照組與研究組治療結果對比如表1所示,兩組各觀察指標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通過表1和表2中數據的分析可知,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所存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即P
3討論
新生兒肺炎在臨床中主要分為兩種,即感染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其中感染性肺炎又分為產前感染性肺炎、產時感染性肺炎和出生后感染,產前感染性肺炎表現為嬰兒出生時多數伴有窒息,復蘇以后反應差、呼吸快、體溫不夠穩定以及等;出生后感染一般表現為咳嗽、呼吸淺促、發紺、食欲差、嘔吐、點頭呼吸、拒奶、反應低下、精神萎靡或者煩躁不安等,嚴重時還會出現三凹征、呼吸衰竭或者心力衰竭等。吸入性肺炎患兒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發紺、呼吸急促或者等。
鳥巢式護理的核心為患兒,所強調的是人性化護理,其鳥巢形式構造緊貼于嬰兒四周,符合嬰兒安全要求,能減少患兒日常常見的煩躁以及驚跳,便于嬰兒更好地適應暖箱治療[5-9]。鳥巢所創設的這種合理可促進新生兒身體屈曲以及伸展的平衡性,可觸及到面部,便于手頭互動,可提升吸吮力,增進奶量和增加喂奶次數,避免由于吞咽動作的不協調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同時還可減少身體一些無意義活動,減少新生兒機能能量的消耗,便于將新生兒溫度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中。新生兒睡于"鳥巢",能有效減少開啟箱門時空氣的對流,降低環境溫度所帶來的影響,為新生兒帶來一個合理溫度環境。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就新生兒肺炎應用鳥巢式護理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從研究結果來看,由于新生兒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易出現哭鬧或者煩躁等,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在肺炎的臨床治療中應用鳥巢式護理,可使患者舒適且安靜地接受治療,對于患兒身心健康發展以及病情恢復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強化服務理念,將患兒作為護理的核心,基于患兒實際情況予以針對性護理措施,可獲得顯著的療效,提高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滿足新生兒優質護理需求,在臨床中值得應用以及推廣。
參考文獻:
[1]陶桂霞,李志燕,譚曉清,等.鳥巢式護理對新生兒血氧飽和度和疼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5):988-990.
[2]李桂花,余勇妙,梁建紅,等.鳥巢式護理結合非營養性吸吮對低出生體重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0):1124-1126.
[3]蘭藍.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5):700-702.
[4]呂彬.新生兒應用鳥巢式護理的效果觀察[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293-294.
[5]陶鳳桂,駱金玲,丁艷華,等.自制鳥巢式振動水囊袋在治療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呼吸暫停中的應用[J].中國優生優育,2013,19(2):133-134.
[6]鄭璐,謝巧慶,嚴淑紅,等.鳥巢式護理在早產兒中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9):106-107.
[7]陳麗萍,李麗珍,蔣豐智,等.鳥巢式護理在極低出生體質量兒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1,18,08.
篇7
摘 要 目的:分析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相關因素,探討預防措施。方法:對本科住院新生兒臍部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結果:醫院內獲得性臍部感染125例,感染率83.33%,分娩時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臍部感染率很高,主要病原菌為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腸埃殺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陰溝腸桿菌等。結論:由于新生兒缺乏抗細菌定植能力,機體防御能力不全成為易感人群。故加強新生兒護理培訓、宣教是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主要手段。
關鍵詞 新生兒臍部感染 原因分析 預防
新生兒臍部感染是指臍殘端被細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癥,是常見的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之一。為了探討新生兒臍部感染的原因,本文對我院兒科2009-2012年住院新生兒臍部感染病例隨機抽取150例進行分析。
資料與方法
對象:全部均為我科新生兒臍部感染住院病例。
方法:對150例進行分析歸納結果,見表1和表2。
結 果
臍部感染與出生天數的關系:本組150例患兒出生后3~7天發生感染125例(83.33%),7~28天發生感染25例(17.66%)。
臍部感染與分娩時存在的高危因素有密切關系。
病原學檢測:肺炎克雷伯氏菌占比例最高,大腸埃希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陰溝腸桿菌次之。
討 論
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特點:新生兒娩出后,臍帶殘端是一暴露的傷面,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為易感部位,在生后4~6天感染性細菌定植力最高[1]。本組調查顯示新生兒臍部感染多發生在生后4~7天內。此段時間主要是在醫院內,故感染多為醫院內獲得。
新生兒臍部感染的誘因分析:①早產兒各個臟器發育不完善,免疫能力低下,臍部殘端是個開放性創面,給細菌繁殖創造了條件,易被細菌入侵,導致感染;②羊水污染者可在宮內及出生過程中污染臍部,造成臍部感染;③有宮內窘迫及窒息者可導致各個臟器缺氧缺血,影響臟器功能,削弱機體免疫應答能力,導致臍帶殘端愈合時間延長,易被細菌入侵。
引起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直接原因:本組資料顯示,新生兒臍部感染主要發生在出生后3~7天內,主要為醫院內獲得,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臍帶結扎時處理不當,主要包括醫務人員的無菌操作、臍帶結扎、臍帶殘端處理三方面;②臍帶未脫落之前護理不到位;③母嬰同室,新生兒日常護理主要是其家屬,缺乏無菌觀念,醫務人員宣教不到位;④病房消毒不到位。
病原菌分析:肺炎克雷伯氏菌為腸桿菌科,在健康人的呼吸道和腸道正常菌群中、自然界水和谷物中均能分離到克雷伯氏菌。大腸埃希氏菌主要附生在人或動物的腸道里,為正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空氣、水、灰塵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陰溝腸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動物的糞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檢出。是腸道正常菌種之一。以上均為條件致病菌。由此說明一個問題,醫院消毒隔離、手衛生不到位。是造成院內感染的直接原因。
預防措施:①醫務人員在臍帶處理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②做好臍部護理,直至臍帶脫落,臍眼完全收口、干燥。③加強醫護人員責任心,手衛生做到位,是預防和控制醫院內感染的一項重要措施。有研究證明:醫院內獲得性臍炎大多與醫務人員手帶菌有關,用肥皂加流水洗手可使手上的一過菌減少99%,可使醫院感染發生率下降50%[2]。④加強對陪護人員健康教育工作,對預防新生兒感染性疾病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新生兒;肺炎;呼吸機相關性;病原菌;護理
所謂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指的是原無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行機械通氣治療48h或拔管48h以內發生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屬于難治性肺炎,嚴重威脅著新生兒的生命安全。本文通過回顧性研究,從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診斷標準、發病率、病原學、高危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預防的護理措施。
1新生兒VAP的診斷
VAP的診斷至今尚未有統一的診斷標準,主要依靠臨床、實驗室數據、影像學與病原學資料[1]。目前,醫學界采用肺組織微生物學檢查聯合病理學診斷屬最為合理的診斷方法[1]。病原學檢查結合臨床和X線表現可以提高VAP診斷的準確性。隨著纖支鏡取樣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較深入的研究,VAP診斷的準確性得到了提高。
國內外文獻報道VAP感染菌以G-桿菌為最多[2],且多為條件致病菌,以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白桿菌、不動桿菌、大腸桿菌為主,也有部分患者為多種病原微生物復合感染。隨著第三代頭胞菌素的廣泛使用,近年來產ESBLs菌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的感染日益受到重視。
2新生兒VAP護理進展
2.1加強對醫務人員的感染控制教育
據某醫院實驗研究發現,通過對ICU醫務人員進行有關VAP相關預防知識的教育后,VAP的發生率下降了五成多,可見強化醫護人員VAP相關知識的培訓在降低VAP發生率方面有著較大的空間。因此各級醫療機構必須高度對醫務人員感染控制教育,強化意識,以主動降低VAP的發生率。
2.2嚴格消毒洗手
洗手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過程感染率,因此強調護理操作前后,尤其是機械通氣過程中,每次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必須嚴格消毒洗手。另外,進行呼吸道護理時可以佩戴一次性手套,但戴手套前后也必須認真洗手。
2.3加強環境管理
病房必須安裝空氣凈化系統,對地面要用潔消凈拖地。定期紫外線空氣消毒。嚴格限制探視,醫務人員和探視家屬必須戴口罩、帽子,穿隔離衣,必要時對高危人群采取保護性隔離。
2.4加強呼吸機相關護理
2.4.1定時更換呼吸機管道
定期更換呼吸機管道以減少細菌對管道的污染機會,這是降低VAP的重要步驟[3]。然而頻繁更換呼吸機管道又會增加細菌污染機會,因此最好以3-4d更換一次為宜。將集水瓶放在呼吸環路的最低位置,及時倒去集水瓶內冷凝水。霧化器、濕化瓶內應放無菌注射用水,并定期更換,濕化瓶每周消毒1次;吸痰器管路和廣口瓶內液體每班更換,每天清洗、消毒。
2.4.2呼吸道護理
氣管插管患者聲門與氣囊之間有一間隙,易滋生潴留口咽部分泌物,而該處含高濃度細菌的分泌物被誤吸進入下呼吸道,這往往是VAP病原菌的重要來源[4]。因此,充分引流氣管插管氣囊上下的積聚物可預防VAP,而解決原發內源性菌群所致VAP可通過應用聲門下吸引能,具體方法是先吸氣管內的分泌物,再吸口鼻部分泌物,嚴格無菌操作,每次吸痰時間少于15s,吸痰前后給予短暫時間的純氧吸入;此外人工物理療法也能幫助患者提高清理呼吸道的能力,如翻身、拍擊胸背等,一般要求1/2h次,動作同樣要保持輕柔,不過早產兒不宜采用拍背等劇烈的手法。
2.5口腔護理
呼吸道致VAP的原理是口腔作為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在氣管插管患兒后由于口咽部與下呼吸道的黏膜屏障作用受到損害,使口咽部致病菌下移進入下呼吸道而導致VAP的發生,對此加強口腔護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兒VAP的發生率。不同口腔護理方法會有不同的效果,根據某醫院實驗分析[5],對照組口腔護理后病原菌總株數比口腔護理前下降了16.7%,而試驗組則下降了47.5%。試驗組患者VAP發生率為21.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0.0%,表明口腔擦拭法加沖洗法相結合的口腔護理比常規擦拭法更能降低VAP的發生率。
2.6無創通氣代替有創通氣
新生兒可采用無創通氣如面罩CPAP、鼻塞CPAP、咽部SIMV等技術,這種技術避免了氣道插管伴生的感染,既可以治療原發疾病,又可以防止有創通氣所帶來的VAP。但對一些高危病情的病例,尤指那些大量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不能有效保護呼吸道而存在高度窒息危險的病例等不提倡應用無創通氣。
2.7增加機體免疫力
采用加強營養及支持療法以保證體內足夠的熱量來達到增加機體免疫力的目的,這是預防VAP治本之策。對早產兒及重癥感染者酌情使用丙種球蛋白、白蛋白及血漿來達到提高機體抵抗能力的目的。實驗研究[3]發現對重癥VAP加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感染率為42.1%;而為采用此類方法的部分患兒VAP感染率接近100%,說明丙種球蛋白對VAP具有預防和協同治療作用,這也是護理的主要著力點。
3小結
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感染情況,其需要臨床加強護理人員的感染控制教育、加快呼吸機相關的管理、口腔護理、無創通氣技術應用,同時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增加。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日漸發展,VAP感染的幾率在技術的帶動下會逐漸降低,護理水平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段泓宇,王華.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臨床分析[J].四川醫學2009,(3):11-14.
[2]宋小花,唐曉細,陳紅濤.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及護理研究現狀[J].齊魯護理雜志,2009,(23):23-24.
[3]李異明,黃輝文,汪偉山,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菌及藥敏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17):17-19.
篇9
[關鍵詞]加溫濕化高流量鼻導管通氣;新生兒肺炎;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
[中圖分類號] R722.1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4(c)-0075-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HFNC) o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pneumonia.Methods 60 children with neonatal pneumonia hospitalized in Paediatrics of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from Dec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had 30 cases in each group.Both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treatment,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treatment,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HFNC therapy.and then,the results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the change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both two groups after 24 h treatment.Results After 24 h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s of PaO2,PaCO2 from blood gas analysis of the children in the both two group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use of sedative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had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Neonatal pneumonia;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常見疾病,嚴重新生兒肺炎可出現呼吸衰竭,繼而可發生心功能不全、新生兒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休克或持續肺動脈高壓等嚴重并發癥。有效的氧療措施是改善新生兒肺炎肺通氣及換氣功能的關鍵,佛山市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在應用加溫濕化高流量鼻導管通氣(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FNC)治療新生兒肺炎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Y料
選擇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新生兒科住院治療的60例新生兒肺炎患兒,均符合以下條件:①32周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護理及補液支持治療,合并細菌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療,采用多參數心電監護儀持續監測患兒的心率、呼吸、血壓、經皮血氧飽和度以及血氣分析、胸片等檢查。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基礎治療及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asal contininuous positive air way pressure,nCPAP)治療。采用斯蒂芬公司生產的小兒nCPAP,具有空氣氧氣混合,流量及氧濃度調節,恒溫氣體加溫、加濕等功能。參數設置:Peep為4~8 cmH2O,吸入氧濃度(FiO2)為21%~60%,調節參數使血氣維持PaCO2>60 mmHg、PaCO2在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采用常規基礎治療及HHFNC治療。儀器設備由空氧混合器及Fisher-Paykel MR850濕化器、RT329專用的呼吸通路及鼻導管組成。參數設置:FiO2 21%~60%,流量2~8 L/min,調節氧濃度及流量,調節參數使血氣維持PaCO2>60 mmHg、PaCO2在
1.3觀察指標
觀察及記錄所有患兒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變化,包括心率、呼吸、血壓、經皮血氧飽和度。記錄患兒入院時及治療后第2、12、24小時的血氣分析。記錄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及鎮靜劑使用情況。住院期間其他檢查項目:血常規、血CRP、血清降鈣素原、電解質、心肝腎功能、血培養、痰培養、胸片等檢查。
1.4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12 h內心率、呼吸、經皮血氧飽和度等臨床癥狀改善,PaO2、PaCO2正常;有效:24 h內心率、呼吸、經皮血氧飽和度等臨床癥狀改善,PaO2、PaCO2正常;無效:24 h心率、呼吸、經皮血氧飽和度等臨床癥狀改善,PaO2、PaCO2無明顯改善或改用機械輔助通氣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結果的比較
兩組新生兒治療前與治療24 h后的PaO2、PaCO2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治療后24 h,兩組患兒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8,P>0.05)(表2)。
2.3兩組并發癥及鎮靜劑使用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發生腹脹4例,鼻損傷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0%;觀察組腹脹1例,無鼻黏膜損傷病例,兩組發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P
3討論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常見疾病,據統計圍生期感染性肺炎的死亡率為5%~20%[1],全世界每年約有200萬兒童死于新生兒肺炎[2],死亡最主要原因是肺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出現呼吸衰竭,故氧療糾正低氧血癥及改善通氣是治療新生兒肺炎的重要的措施。
普通氧療如鼻導管吸氧、面罩吸氧,使用的室溫蒸餾水作濕化液,吸入低溫氣體需在鼻腔及支氣管內加溫及濕化,需從氣道蒸發大量水分及吸收熱量。若長時間普通氧療會導致鼻腔和呼吸道黏膜干燥[3-4]、痰液黏稠,造成纖毛系統清除功能障礙及排痰困難,從而阻塞細支氣管,形成肺泡或肺小葉不張,進一步加重呼吸困難。
有創呼吸機機械通氣可有效解決肺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然而機械通氣在發揮其治療作用的同時,正壓通氣可造成肺損傷,因存在人工氣道而易發生呼吸機相關并發癥,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不張、肺氣漏、循環障礙、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產兒視網膜病等[5],尤其是嚴重并發癥的出現與否,常常嚴重影響新生兒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存質量。有關專家在防治呼吸機相關并發癥方面做了大量相關研究,研究其發生的高危因素[6-7],減少或避免并發癥發生的方法[8-10],但仍無法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無創通氣因對肺的損傷遠遠小于有創的通氣,同時避免了大部分呼吸機相關并發癥而日益得到重視,并大量用于臨床。目前常用模式有nCPAP,應用于新生兒肺炎的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11-14],但仍存在氣壓傷、鼻塞難固定、鼻縱膈損傷、不便于護理等不足之處。
HHFNC是通過無需密封的鼻塞導管,經鼻輸入高流量被加溫濕化(溫度37℃,濕度為100%)的氣體,且氣體氧濃度可控制在21%~100%。有研究表明,HHFNC輸送濕化氣體,可減少了氣道熱量及水分的丟失[15],保護黏液纖毛轉運系統的功能,維持氣道通暢,減少氣道阻力等優點,有助于改善肺順應性。HHFNC增加氣流時可呈線性增加氣道正壓[16],提供類似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的效果[17],防止肺不張,促進肺復張。HHFNC 較nCPAP 使用時更加舒適[18],不會有鼻縱膈損傷,不引起氣胸等優點,且使用時不影響袋鼠式護理及喂養,使 HHFNC的患兒亦較容易護理,更容易耐受治療,并發癥更少。
從本次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兩組治療24 h后的PaO2、PaCO2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HHFNC治療新生兒肺炎能有效改善患兒的PaO2、PaCO2,HHFNC與nCPAP治療新生兒肺炎的效果相當,但HHFNC治療并發癥更少,更舒適,是治療新生兒肺炎有效的呼吸支持模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衛平,毛萌,李廷玉.兒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29-130.
[2]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01-408.
[3]Ward JJ.High-flow oxygen administration by nasal cannula forand perinatal patients[J].Respir Care,2013,58(1):98-122.
[4]Dani C,Pratesi S,Miiori C,et al.High flow nasal cannula therapy as respiratory support in the preterm infant[J].Pediatr Pulmono1,2009,44(7):629-634.
[5]周曉光,肖昕,農紹漢.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3-261.
[6]徐慧香.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高危因素及病原學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9):926-927.
[7]趙才祥.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3,30(8):653-654,657.
[8]儲曉彬,康愛建,魏燕.密閉式吸痰預防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12):1764-1765.
[9]左玉芝,焦麗強,于明克.急診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與護理[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9):34-36.
[10]趙丹鳳.有創機械通氣主要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7,13(34):3383-3384.
[11]鄭鳳龍,林麗音.氣管內沖洗聯合NCPAP治療新生兒肺炎呼吸衰竭26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1):157-158.
[12]王伏東,吳明赴.經鼻持續氣道正壓呼吸治療重癥新生兒肺炎[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12):1111-1112.
[13]徐學英.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29):145-146.
[14]劉啟潔,錢涪屏,曾麗娜.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重癥新生兒肺炎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6):981-983.
[15]Jaber S,Pigeot J,Fodil R,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different humidification systems on endotracheal tube patency[J].Anesthesiology,2004,100(4):782-788.
[16]Chang GY,Cox CA,Shaffer TH.Nasalcannula,CPAP,and high-flow nasal cannula:effect of flow on temperature,humidity,pressure,and resistance[J].Biomed Instrum Technol,201l,45(1):69-74.
[17]Parke R,Mcguinness S,Eccleston M.Nasal high-flow therapy delivers low 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J].Br J Anaesth,2009,103(6):886-890.
篇10
【關鍵詞】 院內感染;新生兒;高危因素;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69
新生兒各器官功能遠未發育成熟, 對外界抵抗力較差, 在受到致病微生物刺激后較易發生感染, 而病房內存在多種致病菌, 故新生兒院內感染并不少見[1]。盡管目前對于新生兒的醫療技術獲得較大進步, 使許多危重癥新生兒獲得有效治療。但對于重癥院內感染的新生兒, 其死亡率仍較高[2, 3]。掌握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提供預見性護理干預, 進而降低院內感染發病率, 保障新生兒健康安全。本文即對本院部分院內感染新生兒進行分析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56例院內感染的新生兒, 搜集其完整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1例, 女25例;足月兒38例, 早產兒18例;出生體質量1032~4250 g, 中位體質量2570 g。
1. 2 院內感染診斷標準 ①入院48 h后發生的感染;②在原感染基礎上, 出現新的感染灶;③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對于無明顯感染病灶, 但存在明顯的感染表現, 如白細胞計數增高或降低、頻繁呼吸暫停、黃疸、拒乳、安靜或煩躁、體溫不升或發熱、降鈣素原和(或)超敏C反應蛋白升高等表現的患兒, 一并列入新生兒感染。
1. 3 方法 搜集臨床資料, 統計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住院時間、住院期間有無侵入性操作以及有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 并提出相關護理對策, 總結護理經驗。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多因素回歸分析分析新生兒院內感染與各暴露因素的關系。P
2 結果
2. 1 感染類型 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敗血癥是最為常見的感染類型, 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33.9%), 消化道感染16例(28.6%), 敗血癥8例(14.3%), 顱內感染6例(10.7%), 皮膚軟組織感染6例(10.7%), 其他1例(1.8%)。
2. 2 致病微生物 56例院內感染新生兒中, 經病原學及藥敏學檢測, 氣道分泌物培養陽性2例(3.6%), 血培養陽性者51例(91.1%), 余3例(5.4%)細菌培養陰性。在細菌培養陽性的53例患兒中, 致病菌為革蘭染色陰性者41例(77.4%),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7例(32.1%), 大腸埃希菌11例(20.8%), 銅綠假單胞菌7例(13.2%), 鮑曼不動桿菌3例(5.7%), 嗜麥芽窄食單孢菌3例(5.7%)。革蘭陽性菌12例(22.6%), 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7例(13.2%), 腸球菌3例(5.7%), 表皮葡萄球菌2例(3.8%)。
2. 3 高危因素 將胎齡、性別、住院時間等暴露因素行多因素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 新生兒性別、有創操作以及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非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 而出生體質量
2. 4 預后 經積極治療及護理干預, 55例(98.2%)患兒治愈出院, 死亡1例(1.8%), 死亡原因為敗血癥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討論
盡管采取多種預防措施, 但新生兒院內感染仍未徹底杜絕, 嚴重威脅新生兒健康安全。對于發生院內感染的新生兒, 其發病原因既與住院期間的醫療及護理有關, 也與患兒自身特點存在一定關系[4]。新生兒器官功能不完善, 抵抗力較差, 對于早產兒而言危險性更大。掌握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給予預防性干預, 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 出生體質量
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新生兒院內感染最多見的部位, 針對上述發病特點, 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病房內環境的消毒管理, 每天一次采用紫外線或空氣消毒機對新生兒病房徹底消毒。對病房地面、空氣、墻壁、物品以及醫療設備定期采樣檢測, 保持環境清潔, 從源頭消除危險因素。此外, 在進行護理操作前后清潔雙手, 防止醫源性感染。加強對產婦的健康教育, 囑其嚴格消毒奶具, 喂奶前后清洗雙手及, 勤換衣物, 防止致病菌經消化道途徑感染新生兒。
綜上所述, 住院時間、出生體質量以及胎齡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風險因子, 其中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最為多見。針對上述高危因素采取預見性的護理干預, 有助于從源頭控制感染源, 降低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黃婭鈴, 曾子耘, 徐萱, 等. 中國大陸地區新生兒院內感染病原體分布的系統評價. 重慶醫學, 2016, 45(3):380-382.
[2] 廖均梅, 周淵, 王艷. 惠州市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早產兒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6, 37(2):150-151.
[3] 張小玲, 張林, 許瑾, 等.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臨床對策.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5, 31(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