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朔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3:47: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楊朔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楊朔散文

篇1

今天下了一場雷陣雨,我十分高興,因為我最喜歡雨后的景象,那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畫面。

俗話說的好,風生雨,雨生風,風雨交加生雷電。今天這場風刮的可謂是昏天暗地,黃沙滿天飛。

好不容易盼到了雨后,我快步到了書房的窗口處,看到的景象卻使我大吃一驚,我看到的不是遠處的樹木,而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怎么可能是這樣呢?我以為是自己看錯了,就急忙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睜開眼卻發現沒有任何變化……我猛然想起我們學校的旗桿特別高,我便向旗桿的方向望去,發現高高的國旗桿早已被“八一路”上的高樓大廈所擋住,大家可想而知,三年之后,大家就會被高樓大廈團團包圍住,現在從我家向正北看視野只有一千米,三年之后會變成五百米,六年之后……到時人們不得全是近視眼?。?/p>

我暈!“三年大變樣”人們是為了啥?

嶺南路小學六年級:李博恩

篇2

關鍵詞:三步閱讀 劃關鍵句 形成思路 傳播快樂

閱讀理解題是高考一大難點,更是一大重點,尤其是散文閱讀,具有廣泛的審美教育功能。散文閱讀往往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情感經歷和理解能力密切相關,因而復習時必須要有針對性。要教給學生恰當的方法,幫助學生做必要的積累,調動其情感生活體驗,觸發感悟,在體驗中獲得快樂,在感悟中獲得愉悅,提升相應的理解、認識能力。結合本人平時的教學,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掌握方法,三步閱讀,逐層推進

散文重在表達情感,要分析思路,進行三步閱讀,理解文章“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

寫什么:尋找散文的線索。線索是散文組織安排材料的“綱”。閱讀散文要緊緊抓住這條“綱”,弄清它安排組織材料的規律,從而沿著這條“綱”去分析文章的內容,明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及其選材組材的意圖。例如閱讀楊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這條線索;閱讀茅盾的《白楊禮贊》一文,就要找出“歌頌白楊樹的不平凡”這條線索。進入散文的意境。優美的散文可謂“無韻之詩”,其意境可以與詩相媲美。閱讀散文時,就要善于通過自身的感受,進入散文所描繪的意境中去。

怎么寫:分析散文的語言。散文語言優美、暢達,富有節奏,同時也凝煉、干凈、富有哲理。因此,閱讀散文時,就要認真分析散文的語言優美、凝煉、暢達的特色,從而在形式上對散文加以賞析。例如閱讀朱自清的《春》一文,我們可以從那“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熱鬧、杏花的如霞似錦、梨花的素淡皎潔,領略到由濃到淡的色彩變化過程,并體會《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寫作特色,包括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散文的內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們寫作散文的能力。例如閱讀楊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注意把握此文的這樣幾個技巧:借物抒情,托物言表;欲揚先抑,波瀾起伏;首尾照應,突出中心;記敘、抒情有機結合。

為什么寫:這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所以需要體會文章的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閱讀散文時,一定要注意體會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瀾,產生感情的共鳴。例如閱讀張潔的《挖薺菜》一文,就要體現出“我”與薺菜的特殊感情;閱讀冰心的《小橘燈》一文,就要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的對“小橘燈”的深切懷念之情。

二、分項訓練,形成思路,養成習慣

此環節的復習是依據考點從詞語解釋和詞語深層含義的理解、領會句子的深層含義、理解文意概括具體內容、品味語言等方面展開,復習中重方法指導和實際舉例及演練。

1.教給學生解詞方法:依據平時積累,判斷詞語的字面義;聯系上下文,找出與該詞匯有關的信息;判斷詞性及詞語的感彩而解釋詞語;通讀全文,理解文章內容,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匯在文中的隱含義。

2.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的方法:(1)分清含義的類別,是弦外之音還是言簡意豐,是寄深于淺還是托物寓情。依此類別展開聯想,找出實際義。(2)分析句子構成深刻含義的原因,是語言的凝煉還是采用了象征、對比、比喻、雙關等寫作手法。(3)抓住關鍵詞語,如強有力的動詞,富有感彩的形容詞,以及一些特殊的虛詞,去理解句子的含義。關鍵是把句子所在的段落讀懂讀透。

3.概括文章要點的方法:(1)尋找段落中的明顯信息,如開頭總起句、中心句、結尾總結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等。它們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議論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們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2)無明顯信息的段落,應該通讀全段,找出概括性語句關鍵詞語,分析合成段意。這些都沒有時,要考慮句間的關系,先劃分層次,概括出各層意思,再綜合成段意。(3)恰當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語言標志,如“總之”、“因此”、“其實”、“這就是說”等等,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關。

4.品味語言題的應對方法:(1)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可以從它的表達效果來品味。⑵用詞準確生動的可以用換詞比較法來考慮它的表達效果。⑶含蓄雋永的語句品味方法:抓住關鍵詞、結合語境、分清含義類型、結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來考慮。⑷引起共鳴的語句:聯想自己的生活經歷來品味。告訴學生語言通常的特點:如精煉準確、形象生動、個性化、精辟含蓄、樸實清新自然等,并強調對具體語言的分析,切忌套用一般文體語言特點或作家語言風格的概念,而應該從文章的實際出發,對那些最能表達中心思想、最能打動人心、最能令人回味的語言進行具體的分析。

三、粗讀細嚼,劃關鍵句,深思品味

對于閱讀或者高考,掌握閱讀方法很有必要。誠然我們教師可能條分縷析地介紹方法,但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沒有深厚的情感體驗,沒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沒有大量的感悟積累,很難在考試時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深入地理解散文作品內容中蘊含的意義。要用粗讀的方式,大量地涉獵優秀的散文作品,對關鍵信息語段,甚至是題目中關鍵信息,要在速讀時細細品味。結合體驗去聯想、去想象、去感悟并及時地摘錄和記錄下來。

我們讀馬溫的《風,越過馬背》(見界首中學2010.3訓練試題)一文,摘錄詞句段如下:

成吉思汗喜歡在草原上縱馬奔騰。

大雕是草原上的英雄、草原的神話和草原的精神寄托。

成吉思汗需要對話者。

我們所騎的馬都是為草原景區服務的……真正的馬,我是說一匹充分享有自由權的馬。

還有如此自由的駿馬么?

理解到:作者借助寫成吉思汗與大雕、馬、弓箭來寫征服世界的雄心及自由勃發的精神,呼喚自由的英雄主義。

四、針對訓練,分析錯因,強化鞏固

學生要獨立完成老師精心設計的閱讀題,老師會進行針對性指導和試卷講評,通過與輔導對象的交流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適時安排模擬測試和綜合考試,增強學生在心理上和考試能力上對高考閱讀的適應性。

這里強調學生在綜合測試過程中,一定要把每次自己做錯的地方,特別是思維的錯因,記錄在專用本上,經常地看看,起到一種警醒并強化鞏固的作用。

篇3

一.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重要特點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著力表現的中心點,文章結構的樞紐點,也就是所謂“神聚”之處。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猶如拿到了進入散文這座藝術宮殿的鑰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結構等也就不難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么識別文眼呢?作者為了表達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來突出主旨,布局謀篇。這一字或一句就是文眼,讀者抓住了文眼,將文章的主旨揭示出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文眼沒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容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閱讀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文眼出現的地方一定是在那種富有表現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脈絡的關鍵性詞語上。如《背影》的文眼在標題上,“背影”可看作是父親的一種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選取了這個最佳的表現角度,以“背影”為題,貫穿全篇,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父愛的真摯等,都可以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出來;《談生命》的文眼在篇中,生命到底是什么?作者沒有以概括的語言直白地告訴讀者,而是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樹”為喻,形象地展現了生命的歷程與規律,作者以感性的筆法含蓄地為讀者解讀了人生的密碼;《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引導學生以此領會本文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通過仔細閱讀全文,讓學生認識到:在這篇文章里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靈魂升華的超越境界?,F實世界黑暗,作者找不到出路,所以哀愁;另一個世界幽靜美好,所以作者感到寧靜和喜悅。《海燕》文眼在最后一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此句借海燕在暴風雨前的勇敢形象,贊美無產階級革命先驅的大無畏精神。

二.理清線索和脈絡,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點,其實“散”的外在形式里蘊含著一種貫穿全文的線索和明晰的脈絡。我們首先要認真閱讀全文,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注意抓兩條線:一是明線敘述線索,可按景物的轉換、觀察點的轉移,事情的發展等展開;二是作者的感情線索,這是暗線。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對人物態度的變化,對景物的喜好程度,對事情的判斷,我們要抓住。散文的線索多種多樣,有以作者的認識和感情為線索的,如楊朔的《荔枝蜜》;有以事物為線索的,如《羚羊木雕》;有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的,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等等。這種線索和脈絡,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體現。理清線索和脈絡,不僅有助于領略散文精巧的結構,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三.品味散文的語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語言有一種特殊的美。它像詩詞而凝練、優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語而濃淡皆有、自然流暢、朗朗上口。那么,怎樣品味散文的語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不斷地在閱讀之中,仔細咀嚼,反復品味。我們品析時,首先,要堅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品析的語言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從準確性、嚴密性、句式、修辭、意蘊等角度分析。如《紫藤蘿瀑布》文中寫道:“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作者通過對紫藤蘿花盛開的描述以及過去遭遇的回憶,由眼前所見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冰心的《談生命》一文,最后以哲理的語句結束全文:“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作者啟示人們:把握今天,奮斗不息,成就人生,方能最終“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痹俅?,要抓住散文的重點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種句子,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現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緊扣主題蘊含著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過渡句,往往是場面的變換,敘述角度的變化過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脈絡;三是點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現在文章的末尾,起畫龍點晴的作用,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四.探求散文的意境,體味作品的藝術特色。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繪的對象融合為一種藝術境界。它是作者主觀的“意”與客觀生活的“境”的辯證統一,是作者理想的再現。在閱讀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內蘊,而且可以陶治讀者自身的心靈。朗讀時,要運用語言美表達的各種手段,再現作品的意境,才能感動自己。如朱自清的《春》,“春”,這是自然界的一個季節概念,而本文卻給春天賦予了感情和生命,作者細致觀察事物并抓住“春”的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象,抒寫出作者熱愛春天和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整個畫面洋溢著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誦讀起來,要集中精力,把它的意境再現出來,從而產生激情回蕩奔放的感染力。在閱讀散文時,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發,將景、情、意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體味散文的意境之美。

篇4

關鍵詞:地域文學 時代感 地域性

泰納曾提出文藝發展的“三要素”,即文學發展是由種族、環境和時代三種力量所決定的,這一理論在當下仍在使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不同國家的學者都在思考何以保持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問題。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觀點達成了一種共識,不少文藝工作者將視角投向了地域文化研究。2004年4月10日,在陜西師范大學啟動了中西部當代文學高層論壇,展開了“區域/地域文學”、“中部文學”、“西部文學”等話題的討論。會上,劉川鄂提出“有必要澄清‘區域文學’與‘地域文學’的概念”,并需“從區域文學理論的限制和一體化區域文學體制的不足中,反思當代中國文學的外部環境,反思當代中國文學的外部環境,反思當代中國文學不高的原因”[1]的觀點,這實際上是他對區域文學的思考。同時,關于地域文學研究已經在劉川鄂的腦中醞釀。由他主編的包括他在內的湖北大學幾位中青年教師參與編撰的湖北文學研究叢書于2011年問世,比較系統介紹和評述了轉型期湖北文學各種文體的發展狀況。

一.宏觀上把握叢書

世紀轉型期湖北文學研究叢書,是一套試圖基于湖北這一地域作家作品研究,來“探尋區域文學與中國文學,全球文學的多元復雜關系”[2]的叢書。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九十年代初,市場經濟政策的出爐,更是進一步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由此帶動了整個社會文化,藝術等上層建筑的變動與發展。同時,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地域作家可以“以個體化方式從事審美創造”,“更自由更便捷地參與到跨地域的,全國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化(文學)思潮和創作中?!盵3]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各地區文學共性越來越突出,個性相對淡化,這一現象也讓人思考共性是否會逐步消解個性這一嚴峻的問題。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全球化勢頭已是不可抵擋的事實,作為中國文學一隅的湖北文學在順應時展潮流如何來保持自身個性,彰顯獨特的文學魅力呢?筆者認為,保持地域文學的獨特魅力,有賴于地域文學寫作者和地域文學研究者共同努力。世紀轉型時期湖北文學研究叢書著力于關注在轉型期這一特定的時間段,湖北文學理論、小說、詩歌和散文的發展狀況。將研究時間限定在轉型期,在于這一時期經濟基礎發生了比較深刻的變化,勢必會造成文學等上層建筑的變動。事實上,伴隨九十年代經濟體制變革,中國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商品化、大眾化的趨勢。全球化不斷地加深,各種外來文學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的輸入,使得中國文學理念愈益龐雜。作為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湖北文學深受這些的影響,為應對新的形式,湖北文學寫作者不同程度地調整自己的寫作主題和方向,從縱向上看,呈現出與以往時段的文學發展不同面貌。同時,信息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區域文化的交流增多,寫作者關注的話題趨近或趨同,但各地區寫作的視角仍有不同。從橫向上看,湖北大學研究者在關注同時代主題的同時,仍然以自己的觀察視角,思考方式彰顯這一地域文學的不同。通過以上兩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該叢書的選題的價值和意義。

二.微觀上分析叢書之散文問題研究

叢書分別對湖北詩歌、散文、小說和文學理論批評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在這里,筆者選取梁艷萍等著的《實際轉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作為批評分析的重點,以呈現該書關于湖北地域散文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處。此書主要關注的是純散文的研究,報告文學、雜文及小品文并未納入到其中。全書分為九個章節,以湖北不同時期和不同散文類型各行其章,各章以作家傳論成文。該書對散文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點:一是對老一代湖北文學家散文創作研究;二是對湖北散文主力軍作家作品研究;三是對湖北先鋒散文、新散文作家作品研究;四是對湖北學者散文、小說家散文、詩人散文研究;五是對湖北主題散文研究。由上觀之,此書對湖北散文所涉及的面是比較寬泛的。而能貫穿和統攝所有面的就是本書的時代感和思域性兩個基本特征。

篇5

生長在小石路北面的是紅色櫻花。一簇簇紅櫻花,紅得像漂染過似的,再有淺紅色的嫩葉作陪襯,遠遠看上去,就像是晨熹微露的朝霞。在小石路南面的是白色的櫻花。白櫻花潔白如朵朵小白云,又有紅色花蕊點綴其中,好象白綢子上嵌著無數顆粉紅的寶石,在綠葉的陪襯下,真是美如畫卷呀!

這些櫻花有的挺立枝頭,含苞待放;有的笑逐顏開,開心地迎接春光的到來??粗粗?,我情不自禁地抓住了幾朵櫻花,仔細觀賞起來。只見,紅色的櫻花有七層,共有35片花瓣,米黃色的花蕊從花瓣中探出小腦袋,象是一個個好奇的孩子悄悄地探視著外面精彩的世界。那白色的櫻花有兩種,一種是由5片花瓣圍成的花朵,形狀像酒杯,黃色的花蕊有竟有17根!另一種白色櫻花也和紅色櫻花一樣,有7層35片花瓣,約有20根花蕊,蕊身是白色,蕊頭是黃色的。奇怪的是白色花蕊中間,總有一根綠色的蕊,聽媽媽說這是“雌蕊”,很是可愛。靜靜地觀賞著,那一樹暈紅的花蕾,淡紅的花瓣,粉紅的花蕊,如一天的云錦,如盛裝的新娘,又如一群正隨著春天的旋律在舞臺上跳芭蕾的純情少女。一陣輕輕的春風吹過,那櫻花的花瓣如飛揚的雪片兒,紛紛揚揚的撒落在賞花人肩上、頭上,一會兒樹間的草地上落滿了一層花瓣。

櫻花,以白色或粉紅色為多,其色不濃艷,其形態也不豐腴,渾身卻又透著一種清新質樸,雅而不俗的風韻。

當櫻花盛開時,美麗的櫻花相競吐芳爭艷,宛如粉色的面紗溫柔的覆蓋在樹冠上。櫻花那熱烈而浪漫的綻放,引來不少賞花的人群,他們談笑嬉鬧的盡情欣賞著樹上的櫻花和身邊的春光。

而,和櫻花的盛開相比,我似乎更偏愛于繽紛落櫻的情節。櫻花的花期短暫,日還是綻放枝頭,楚楚動人的繁花,轉眼卻似雪如雨般的飄落了。毫不猶豫,前仆后繼的從樹上落來,義無返顧的灑落在大地上??粗h灑紛揚的花瓣,能讓我想起了楊朔的散文《櫻花雨》。

她才開了幾天,就毫不猶豫的飄落了。這不免讓人感到幾分的憐惜,幾分的惆悵。

然而,她也確實有過轟轟烈烈開放的曾經,就在她短暫的盛開中,讓我看到了她的熱情和奔放,她又是那樣的純潔高雅,紅如胭脂白如雪。在這樣的短暫中,她把自己所有的美麗奉獻給了愛她的人。

看著如此花落如雨的情景怎不讓人扼腕?又讓今古多少人為之陶醉。記得在散文《國立的雨》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櫻花雨的文字:“透過亮晶的雨簾,瞧著樹上的櫻花一瓣一瓣地隨著風飄在雨絲里,粘著雨一起落在地上,濺起一朵朵透明的水花……”

櫻花在那份恬淡、那份靜謐,那份淡泊,那份悠然的意境之中飄落了,看著鋪撒著的滿地的櫻花,我回想起:她燦爛過,她芬芳過,她也輝煌過,如今,她只是帶著自己希望,靜靜的投入大地的懷抱,“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櫻花走過綻放的芬芳,又迎來繽紛的飄落,在這樣的短暫中,她把自己所有的美麗奉獻給了愛她的人,也獻給了來年的春天。

櫻花在盛開的時,是那樣的美,凋落時又是那樣的清純高潔和果斷決絕的壯烈。使人不由得產生了難以言說的不舍、留戀和欽佩。

篇6

胡竹峰是個“80后”的青年作家,他的散文創作并不豐碩。我讀到的是他的《墨團花冊》和《衣飯書》,且還有幾篇是重復的。當今有些大家,散文作品等身,卻乏味,讀了沒有讓人回味。胡竹峰散文量少,卻有味,耐讀,值得一論。

胡竹峰創作散文是有備而來。他和其他新老散文家不同,他有自己固守的散文創作理念,他借散文創作不時要發表他的散文觀,并以此指導自己的散文創作。俞平伯《在〈夢游〉跋》寫到這樣一件事,他的散文《夢游》“脫稿以后,不署姓名,叫朋友們去猜。他們說大約是明人作偽,至遲亦在清初……這三個朋友中,有兩位是我的老師”。讀胡竹峰的散文,倘若不署姓名,也給人產生這大概是民國時期的人所作的穿越錯覺。他在《〈衣飯書〉前言》中自供:“從二十歲到現在,一直喜歡民國人的作品,我把那一代作家視為師傅的?!彼中咀约旱睦硐耄骸皩懨駠模让髑宀瑁x宋元畫,交晉唐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②就情趣而論,在他的散文中,時時會聞到周作人、俞平伯、林語堂和廢名的氣息。同時,他又有意識地追求明人的名士氣,如他寫“空杯”:“從前的杯子除了裝茶水,酒水之外基本就是開水了,現在空杯可以裝咖啡,飲料還有。舊時的一份風雅換成今日的幾絲曖昧。”他寫“刀馬旦”:“美人翩翩起舞,樹影搖曳婆娑,這些,如今已不大能見到了。美人住在寫字樓里成了白領,早就沒有月下起舞的閑心,樹被砍倒了,樹之不存,影將安在?只留下寂寞的人在空山徘徊。”“在這個時代,文人絕跡,情種橫行?!薄按髠b和強盜都過去了,現在只有小偷與贓官等等。興濃味足。不過,雖然是追求明人的名士氣,不同的是明人的名士氣多有隱遁的色彩,而他在散文里,卻把眼睛半睜著,時時要注視腳下的土地,不露聲色地糅進了無奈地嘆息,糅進了人間況味,這樣的“味”在我看來,這就是周作人說的“澀味”,也是他自己眼中的好散文的“味”——“清靈靈似野芹菜”所散發出來的清香。③誠然他的散文中更多的是“簡單味”,這種“簡單味”常常是觸景后生“味”,這“味”幾乎是天生的純粹的生理上的反應,是老天對他的恩賜,如他寫江南雪:“南國的雪是嬌羞的,像舊時未出閣的少女,羞濕地飄舞著,這樣落半天,才放開膽子,肆意地撕棉扯絮簇簇而下。頃刻間,田野皚然,天地一籠統,黃狗白,白狗腫?!雹苓@種“黃狗白,白狗腫”的“天地一籠統”的帶有明人的氣味的描寫,是他的才情的結晶。不僅寫景如此,寫社會風情,他也能簡單到把人間煙火味過濾掉,把美的“簡單味”調和得讓你掉魂,如《瓜子》中的一段文字:“有一年冬日午后,在鄉下閑逛,見一小院,有負暄老頭拎著火爐,攜一頑童,茶幾的托盤上有碟瓜子。老頭牙掉光了,只好傍火取暖,嘴唇囁嚅而動。頑童腳下瓜子殼滿地,密密麻麻如螞蟻大戰。”這是用心鑄造出來的美的文字。不過,就我個人的審美情趣來說,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他的半睜眼睛得來的人間況味的散文。我們畢竟生活在人間,有一點煙火味的澀味,耐得人舒心。他的《空杯》、《戲人》無論從哪個角度評論,都是難得的美文。

胡竹峰散文重“味”,在欣賞散文時,也毫不猶豫把“味”作為重要的一條審美標準。他推崇沈從文,原因是沈的散文“一行兩行情意綿綿,十頁八頁,還是情意綿綿,情意仿佛是老酒,綿綿是味,是春天細雨打濕的青綠”。⑤又說:“好的散文要有舊氣,但這個舊,不是舊衣箱里曾祖父的舊衣服,而是曾祖父的水煙筒或者金銀珠寶,這些舊才有持久的價值?!雹拊谏⑽膭撟魃?,主張“接通傳統,打通地氣,從源頭逶迤而來,從民間緩緩化出”。講的都是“味”。為了味,他不愿犧牲自己,把力量放在趣味耐讀上。在當今散文作家中,如此自覺把“味”作為散文的創作理念,實屬少見。他貌似是“接通傳統”地固守,但骨子里是用“味”以守為攻,對當今散文挑戰,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自信自覺的先鋒。

胡竹峰的散文為周作人的“味”提供了謎底。“味”,氣味,意味,滋味,澀味和簡單味。百年以來,散文作家或理論家們一直把目光和興奮點放在“道”上,連魯迅周作人都沒有幸免,在“道”上死爭死拼。一個說載道的散文是“垃圾”,一個說散文是“匕首”。 周作人自己提出了“味”,卻束之高閣,再也沒有用心闡釋它。無視“味”的后果是無味散文充斥文壇?,F在再來回顧百年散文,不管打著什么旗號,什么“新文體”,什么“當詩一樣寫”,什么“形散神不散”,什么“文化散文”……也不管是什么名人,遠如梁啟超,,后來如楊朔,余秋雨等,把他們放在一起論一論,雖然他們的散文在某一方面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大放光彩,但卻也同時暴露了它們的共同毛病:少“味”?,F在有論者把“味”作為現代散文發展的標桿,是完全有道理的。散文文體理論的貧乏也表現在人們對“味”的忽視?,F在是快餐時代,誰還有興趣來辨別咀嚼滋味?難怪一個洋博士讀了胡竹峰的散文,會發出胡竹峰的散文有什么意思的疑問。但在我看來,胡竹峰的散文真正的意義就在這里。

散文味來自作者的情趣,情趣和性情相關。我和胡竹峰有個相同觀點,散文和性情相連。但最后歸根結底,“味”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語言上。我們常說:味同嚼蠟,是指語言乏味?,F在人們常常批評當今散文,開的藥方總是什么“聯系現實”啊,“抒發積極情感”之類,卻從不把注意力放到語言上。在這一點上,胡竹峰的散文又非常自覺,并為此創造了一些有益的經驗。

胡竹峰沒有寫詩的經驗,但世界萬事萬物在他眼中皆是詩,以詩為文對于他來說是得心應手。用他自己的話,是以“橫行”的態度來寫作,完全跟著感覺走。他的感覺又不受什么主義、思想等等束縛,而他的感覺又特別豐富。他在《無月》中自稱:“我好象完全活在了自己的感覺里——身體的感覺和內心的感覺。”所以欣賞他的散文,我常常被他的感覺驚呆,如《山林》里寫城市的霜:“一城高樓,滿街的汽車,天上的霜下不來,只好懸在半空。”“懸在半空”的霜完全是詩,既讓人驚嘆,又是那樣入味,它給讀者對當今的都市生態環境提供了無邊的想象。在他的許多寫雨,雪,茶和食物的散文中,他常常把這些感覺作為亮點,給讀者驚喜。誠然,他也不是任憑感覺泛濫,他又有一個散文創作理念,要“揮土如金”。以《〈煎茶日記〉之白茶記》為例,文章以“白茶”名字起筆,接著感覺蜂擁而來:“有人遭白眼,有人吃白飯,有人說白話,有人寫白字,有人唱白臉,我們老家說人傻叫白鼻子,還有人專干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營生?!毙形牡酱怂故镜母杏X統統屬于“白”,于茶無關,這大概就是他的所謂“橫行”的寫法,散文允許的。不過,他完全還可以“白”下去,如還可以寫“打白條”之類,他帶住了,因為這里他要讓“白”發酵了,漫不經心地拖出這么一句話:“咦,怎么扯到這里了,上午小冬說現在豬肉不敢買了,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喂大的……”把當前的社會病扯進來了,澀味出來了。接下去,就極寫白茶了,一忽兒是寫白茶的美,一忽兒又是《水滸》又是蘇軾,非常瀟灑從容,到最后,寫到白茶的鮮是“甘鮮,絲毫沒有苦味與澀味”,冷不丁又冒出這么一句,“單純的女人,不經世事,便少了機心”。從說茶到說人,是那樣天衣無縫。

胡竹峰憑趣味寫作,心卻在文字上。他有個僻好,鐘愛文言文,對它特別有感覺。他說的“好的散文要有舊氣”的“舊氣”的顯露可能與此有關。他主張在散文的現代白話中鑲嵌文言文。他認為,“五四”散文的好,“恰恰是語言的未曾成熟,白話中帶一絲文言氣”,⑦又說“古人之書奇崛古奧,嵌在白話文上,是鑲金絲的楠木箱”。⑧如寫他在斗室獨坐:“垂足而坐,盤腿而踞,像一個僧人。頭上長發垂垂而下,又像一個潦倒的詩人,為什么詩人容易潦倒?詩,言如寸土,寸土如何值錢?”⑨“垂足而坐,盤腿而踞”極寫出獨坐的姿,接著的關于詩人的兩個問號,卻釀出了味。文言文嵌在白話文上,收到了奇效。胡竹峰的散文的語言在我看來,是一流的。不過,我要善意提醒,散文語言應該清雕琢,不能刻意,不能過,否則反而要打折扣。如《說雞》中寫一年四季喝雞湯:“春天的夜,燉一鍋雞,仿佛聽見種子發芽的聲音;夏天的夜,燉一鍋雞,胡吃胡喝,一股熱流撕心裂肺,然后是滿頭大汗的神清氣爽;秋天的夜,燉一鍋雞,閑吃閑喝,落木蕭蕭下,愜意慢慢升;冬天的夜,燉一鍋雞,一縷濃湯融化冰雪,春暖花開。”⑩第一個“春天的夜,燉一鍋雞”,感覺是“仿佛聽見種子發芽的聲音”,奇特,貼切,富有詩意,滋味濃烈。但是,接下去的夏天,秋天和冬天的“燉一鍋雞”的描寫實在是一般化,這就是刻意的結果。散文的文字難,難就難在不雕琢則粗,太雕琢則飄,清雕琢是一種有味的境界。

我長期研究散文,深知散文創作的艱辛。尤其是散文的語言和以意興駕馭感覺,是散文創作中的兩個難點。胡竹峰著實了得,在這兩個難點的破解上,用不多的作品為我們創造了很成功的經驗,我之所以愿意為他鼓掌,原因也就在此。

注釋:

①周作人:《〈燕知草〉跋》,《知堂序跋》,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317頁。

②胡竹峰:《記朱麗琴》,《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197頁。

③胡竹峰:《甲乙的甲,甲乙的乙》,《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199頁。

④胡竹峰:《獨臨雪》,《衣飯書》,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頁。

⑤⑦胡竹峰:《前言》,《衣飯書》,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第3頁。

⑥胡竹峰:《手跋》,《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34頁。

⑧胡竹峰:《綠國》,《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41頁。

⑨胡竹峰:《點墨》,《墨團花冊》,臺灣釀出版2012年版,第264頁。

篇7

當前流行的一詞一解的詞語教學既不能溯本,也不能博及其它。從利于培養學生自身的語文能力這個角度出發,詞語教學可以采用“六步連貫法”。“六步”即:①音②釋義(本義,引伸義、比喻義轉)③重復詞解釋④多音字注音及組詞⑤詞語(同義近義及反義)⑥造句?!斑B貫”就是對于一個詞語按六步依次清楚準確地反映出來。例如:

無聊:我無聊地站了起來,(《小桔燈》)

(1)wúliáo

(2)本義:由于清閑而煩悶

引申義:(著作、言談、行動)沒有意義使人討厭。

(3)聊:姑且,聊以

略微,聊勝于無

閑談,聊天兒

(4)(無)

(5)近義詞:沒趣

(6)這些話言不及義,太無聊了

這樣做,似乎有煩瑣之嫌,其實不然。在引導學生通過預習,自行跨越文字和詞語障礙時,要求學生借用工具書按“六步”連貫法解釋詞語,對詞匯積累大有好處。中學階段,是人的記憶最佳時期,發展智力的奠基工作,大部分應在這個時期完成。既然解詞“六步連貫法”有助于詞匯積累,那么,自然也就益于發展智力的奠基。因為智力發展的程度與知識量有直接關系。所以,詞語教學應列為講讀教學的第一個設計點。

精采的語段(或句群)在典范文章中對于思想內容的表達往往是傳神之筆。它們或層次井然,或用語精煉、準確、生動、流暢,或表達含蓄,耐人尋味,或兼而有之。這些對學生陶冶情操、培養性格、激發興趣,習作借鑒,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語段教學,應該是講讀教學的第二設計點。

初中第二冊語文課《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自然段:“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原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p>

這一段文字是說明自然界物候的。作者抓住一年四季的各自景物,按類依次、娓娓談來,恰似一寫景散文,耐人咀嚼。其層次井然有序,先分后總。其語言樸實無華,動靜咸宜。讀之始見春花爛熳,又聞秋風蕭瑟,四季之景如畫輕舒,談墨濃彩依次呈現眼前。這樣的語段應該讓學生反復讀誦,用設疑的方法引導學生讀進去,再讀出來,從中體味、借鑒它在布局、謀篇上的妙處。

凡選作教材的文章,都應是內容完整、表達手法巧妙、突出的文章,它們有的選材“小中見大”寓意深遠,有的結構嚴謹,無懈可擊,有的論證得體,理據得當,有的手法獨特發人深省,不一而足,這些對于學生世界觀的形成,智力開發,從讀中學寫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這樣看來,對典范文章的作者意圖和思路的分析應是講讀教學中的第三個設計點?!耙鈭D”要由學生通過預習,自行歸納得出?!八悸贰卑ㄟx材、組材、結構、表達手法等,可由教師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去開拓。

《荔枝蜜》是中學統編教材中的比較穩定的篇目(初中語文第二冊),作家楊朔寫這篇散文的意圖在于通過贊揚蜜蜂來歌頌為人類辛勤釀造甜蜜生活的勞動者,讓人們認識到,勞動人民是最可尊敬的。為了表達這個意圖,作者在選材、布局、謀篇上是下了功夫的。講讀中應著重引導學生根據教材揣摩作者選材的思路,安排結構的思路,以及為了加強表達效果采用表達手法的思路??梢钥匆娮髡呖蛇x材時不僅想到了蜜蜂,可能也想到了蠶、牛等,但對這些,作者的感情深度都不如密蜂;同時,蜜蜂的辛勞結果多與勞動者相聯,這一番權衡、比較、定局的過程正是學生需要借鑒的。為了強化表達效果,作者也可能設計了幾種結構形式和表達手法,最后他用“蜂—蜜—蜂”這樣一個結構把選定的材料組織起來,并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加以強化。如果把這篇文章和結構手法融合起來,便可以繪出這樣一份思路力:

篇8

一、教師應該讀什么

那么新課程下,教師應該讀什么書及怎樣讀,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呢?

1.應該讀一讀有關新課程的叢書

如,各地新課程教材、《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走進新課程與實施者對話》《新課程說課、聽課與評課》《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新課程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等等。

2.要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特別是教育經典

你會發現,我們的一些思想和見識在這些經典面前簡直就是滄海一粟。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和發展,那些經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就像永恒的陽光一樣照耀著教師的心田,孜孜不倦!

3.要多讀一些滋養生命、溫潤心靈的書

古典的如:《論語》《老子》《詩經》;現代的如:冰心的詩集,楊朔、秦牧的散文以及雷鋒日記等等。讀這些書可以讓我們充滿智慧,提升我們的信念,凈化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遠離無謂的爭斗,關注更本真、深邃的事物,把目光投送到更廣遠的天地。那些優美的文筆可以滋潤我們的內心,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讓我們用更豁達的心緒來對待世間百態和人生。

二、教師應該怎樣讀

明確了教師讀什么,下一步就應該是怎樣讀的問題了。我認為讀書不僅要廣泛更要熟讀、精讀,即讀書要反復咀嚼、反復玩味。古人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不同階段讀出來的味道就不一樣。宋學家朱熹倡導讀書之法時說:“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意在強調讀書既要熟讀又要精思。

對于新課程下的教師來說,讀書還要有創新。創新是當今時代的特征,也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讀書亦如此。愛默生說:“當心靈被勞動與創造所激勵時,則無論閱讀何書,每一頁都會變得熠熠閃光,意蘊無窮……”所以,教師在閱讀時也應“心靈被勞動與創造所激蕩”,不能僅拘泥于古法,要敢于質疑,有“濯去舊見,以來新意”的精神,這樣才能跟得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

篇9

論文摘要:因為在男性巾心的世界巾的理智與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鮮明的性別自覺意識。但是,隨著那些較旱從事寫作的女作家年齡的增長、思維模式的變化,女作家們漸漸認同了社會為自已規定的女性角色,并對超越性別的說理表現出極為濃厚的興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別意識越來越模糊,逐漸走向了超性別寫作。這既表現出“女性散文”漸趨成熟的性別溫和主義態度,又遮蔽了女性寫作長于情緒的表達、直覺的領悟等先天優勢。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創作中,“女性散文”的繁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關于“女性散文”,人們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體不外乎以下四種:第一,女性作家創作的散文;第二,女性作家創作的、表現女性意識或女權思想的散文;第三,無論創作主體性別為男為女,只要觀照女性世界、表現女性意識或女權思想的散文;第四,女性作家創作的,由女性眼光觀察、評判世界,其文字具有女性經驗和特征的散文。木文中,我們采用的是最后一種理解。在這種理解下,張潔、唐敏、葉夢、斯好、王英琦、張抗抗等女性作家被納入我們的視野。因為在男性強勢的世界中的理智與清醒,作為女人或成為女人的驕傲與艱難在她們筆下得到了最真切的表現。這使她們的散文流露出鮮明的性別意識。但是,隨著那些較早從事寫作的女作家年齡的增長、思維模式的變化,女作家們開始接受社會為自已規定的性別角色,尤其是母性角色,同時,她們又對超越性別的說理表現出極為濃厚的興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別意識越來越模糊,逐漸走向了超性別寫作。

一、從性別自覺到角色認同

基于在男性中心世界里發出自已聲音的要求,“女除散文”作家在創作初期都表現出了鮮明的性別意識。這使她們不約而同將對女性世界的表現、對女性心理的描摹作為自已的市要選材之一。因此,性別意識的自覺在早期“女性散文”作家的筆下得到了普遍流露。其中,

又以葉夢、唐敏及王英琦對自已女性的身份感最為強烈。她們代表了“女性散文”在性別自覺上的兩種取向:葉夢多表達作為女人的驕傲;唐敏、王英琦則主要言說作為女人的艱難。但隨著創作實踐的繼續,她們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識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關懷.表現出對“女性”在社會定的性別角色的認同。下面,我們就分別考察一下這一位女作家散文中女性意識的表達與轉換。

葉夢是新時期最為大膽的“女性散文”寫作者。這樣說是因為她是最早的,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將女性的生理一心理體驗引入散文領域的人。由于散文“真實性”的文體要求,在以小說為代表的文體借助虛構不斷揭不身體的秘密之時,散文始終回避著這個私密性話題。不論男性作家還是女性作家的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務實的具體事件或務虛的精神漫游上。只有叫夢,以女性獨特的經驗世界開始了“認識自已”的涅梁之旅。以《羞女山》為開端,《不能破譯的密碼》、《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輪》、《生命的輝煌時刻》等為接續,葉夢關注女性自身、表達女性意識的散文越發深入與自覺。

《羞女山》還自然景觀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木義命名并生發出富含女性意識的新的意義,在叫夢眼巾,“羞女山”是創造之神—女鍋的化身,其“羞”則是人類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將“羞女山”作為“一位博大寬宏的母親”的象征,激情贊美女性的肉體之美,嘲諷了以道統為女規范的男權社會。由此,《羞女山》成為新時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識”覺醒的標志之作。隨后,叫夢由借自然山水表達女性意識轉為深入自我”生活白呈女性的經驗與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已說自已的方式寫下了關于初潮的《不能破譯的密碼》、關于青春期恐懼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關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關體驗的《蜜月之輪》、《生命的輝煌時刻》和有關生育經驗的《月亮·女人》等。一個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長歷程在叫夢的筆下一一展現。經過“虛化”的處理.葉夢將那些有可能落到實處的描寫化作了表達感受的詩象,從而將對女性軀體感受的描述和審視變為了可能。

雖然具有明確的女性身份意識,葉夢卻從來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言說女人的文學行為更多帶有自得其樂的性質。因此,當她成為母親后,在“生育系列”散文里,作為女人尤其是成為女人的快樂和自得之情溢于筆端,其一貫的輕盈的詩性情懷被實在的歡喜重重墜落。在《陌生的兒子》里,她的喜悅和驕傲不能自制:

“我的兒喲!”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韻道出這么一句來的。

點著小家伙的鼻子:“這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哩!”我居然說出千百年來不知多少中國女人說過的一句

老話。于是,我與人世間所有的已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歸地有了同樣的感覺。

這使得包括《遍地巫風》在內的、具有個性的葉夢散文也“殊途同歸”地泯然眾人,不知是可喜還是可悲。但無論如何,回到女人的本位,說女人自已的話,既是葉夢在散文上的大膽嘗試,也是其對于“女性散文”的最大的貢獻。

唐敏作為“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地位的確立,源于其散文《女孩子的花》的問世?!杜⒆拥幕ā妨髀冻隽藵夂竦呐砸庾R,因此既成為唐敏的代表作,也成為當代“女性散文”的典范作品。

《女孩子的花》寫于1986年“三八”婦女節。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寫作時間本身就可以生發出文本之外的諸多意義。不過,我們恐怕不需要那么遷回。因為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個女性的話題。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復申明自已渴望生個男孩并非出于對女孩子的輕視。恰恰相反,對女孩子過分的疼愛而產生的對其末來命運的擔憂才是唐敏不忍讓女孩子來到這世界上的緣由。因著對男性世界的依賴,女性總是更容易受到傷害。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當用來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蠟燭燒毀時,她驀然驚覺拒絕創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對女孩子的傷害,為此,她說:“在世上可以做許多錯事,但絕不能做傷害女孩子的事。”這句話既是她說給自已的痛悔,也是她給予男性中心社會的提示。唐敏筆下流淌的是女性對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訴,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靈的自我憐惜,又是對男性世界給予女性的傷害的溫和抗辯。而在《月亮的海》中,唐敏以女性情懷感受自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將月亮的海描述成為滿蘊著女性的哀愁和寂寞的海,從而呈現給男性世界一個不為人知、亦不需人知的沉靜悲傷的女性世界。

不過,很快地,唐敏由疼惜女性而生的哀怨就轉變為對女性角色的鎮定接受。雖然沒有像葉夢那樣陷入母親角色的自我陶醉中,但唐敏專門寫給女孩子的散文集《女孩子的地圖》卻處處表現出一種母性的關懷。在這本文集中,唐敏以極具耐心和極其細致的筆觸提醒、點撥女孩子要白面自已的成長,其中涉及到種種感情、心理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唐敏的策略轉移:由拒絕、對抗男性世界對女性的傷害轉為倡導女性的自我關愛與保護。這種選擇看上去雖然頗為無奈,卻反映出她已經開始考慮認同女性的社會角色,從寄希望于他人的關照轉為自守自處。

不同于唐敏的含蓄,王英琦對生為女性的艱難的表達是通過直捷而粗礪的方式實現的。她的作品多訴說身為女人、尤其是單身女人的艱難孤寂,雖也有《鄉關何處》這種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兒情懷的溫情之作,但多數作品感情強烈、判斷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顯粗獷、豪放,有“雄化”的傾向。在《寫不出自傳的人》、《永遠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遠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陳述自已的過去和現在,或對男權社會對女人的規約直接表示蔑視,或呼叮女性“更理性更美麗地活出女性的滋味來”①。在《重返外婆的家園》中,她說:“以男子為中心的千年一貫制發展到今天,雖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變化,但在本質上,女人仍是從屬附庸地位?!痹凇赌怯行蔚暮蜔o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貞節牌坊,她“感到一種大憤怒”,評價說:“將一個女人的全部真誠,全部情感,獻給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這種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贊美女性、同情女性、為女性抱不平等幾乎是王英琦散文最為重要的內容,但是,當她以母親的身份創作,這個曾經對男性中心世界嫉惡如仇的“女游子”卻寫下了《七月的饋贈》、《準母親》、《誕生》等創造生命、“成為母親”的系列散文。在這一系列散文中,因身為女人的艱難而變得粗礪,并時常憤怒的王英琦不厭其煩地表達起身為女人的喜悅和滿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稱:“兒子的命是我給的,我成為一個母親的角色,卻是兒子給的。兒子誕生了我?!?/p>

著眼于以上幾位女作家創作的起始與轉向,不難發現:她們殊途而同歸。表面看來,叫夢所表達的身為女性的驕傲與唐敏、王英琦訴說的作為女人的艱難呈現出對峙狀態,但在本質上,這兩種態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巾自我確認的需要,而做出的尋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但在創作實踐的深入與發展中,她們的性別自覺意識漸漸被社會角色的認同感所取代,并開始轉換自已的話語系統,由女性話語向母性話語過渡。在新的話語系統中,那些直接或間接對立于男性世界的抗辯被置換為性別資源所帶來的歡喜,在作為母親這一角色的生活中,她們的靈魂獲得了安頓。同時,她們的自我在這一角色中獲得了重生,在感動與希一望中,她們與男性中心世界達成了和解,開始以平易性態度面對世界,安穩地回歸到社會為其規定的角色中

二、從情緒感受型轉向理智分析型

從新時期之初張潔的“大雁系列”為恢復散文對個人情緒的抒寫所做出的努力開始,至1980年代中期唐敏、葉夢等人對純粹個人性感受的捕捉與表達,“女性散文”一直是以對不確定性情緒的把握、對細密綿長感受的明嚼見長的。因此,張潔、唐敏、葉夢、蘇葉、斯好等名字成為了通向感性世界而非理性世界的路標。但是,隨著這些女性作家創作歷程的增長,她們大都漸漸放棄了表達情緒與感受的興趣,而轉向對世界的理智的分析與評判。

張潔的“大雁系列”散文在新時期之初的文壇猶如一股清新之風,它借助童年視角,以跳躍在文字底下的堪憐的童心的小小快樂和微微感傷征服了在憶悼中沉痛的讀者。在眾多的文學作品為“”中冤屈的靈魂淚眼迷離時,《挖薺菜》、《揀麥穗》、《盯梢》等散文里,那個在饑俄、孤獨中渴望關愛的“大雁”,獨立于那些被撫慰的靈魂之外,向讀者綻開了羞澀、無邪、甜美的微笑。在多數作家不能自拔于近距離的往事之際,張潔率先跳出時代語境和文學語境,重溫遠距離的童年舊夢,不求視域的廣闊和敘事的宏大,而是在那些溫情的追憶和想象里,以女性獨到的、深摯的關懷與感念,引導散文不再撫摸“傷痕”,開辟了散文的新風。

不過,這種溫婉和細膩的抒情沒有成為張潔散文的主流?!澳銓⒏裢獾夭恍?因為你是女人”,不僅是其中篇小說《方舟》的題記,也是張潔始終如梗在喉的隱痛。雖然她的筆鋒沒有直接指向男人與女人在社會上的不平等,但敏感多愁的她,在深感作為女人的艱難的時候,在《過不去的夏天》、《一扇關閉的門》等作品中,輕盈的心便負載起對沉重現實的批判。對社會不公的凌厲議論或許緩解了她的疼痛,卻不再有“大雁系列”給人的感動,也末能在“女性散文”深入內心、裸現靈魂的當下為張潔帶來再度光榮。

蘇葉最優秀的散文是那些滿懷溫馨、義略帶感傷的憶舊之作?!犊偸请y忘》、《告別老屋》、《能不憶江南—常熟印象》、《夢斷瀟湘—故鄉行之一》等都是這類作品的代表。這類作品是“一汪人性的潭”②。在這類作品中,蘇葉以女性特有的對細節的敏感和超常記憶,著力于對人性關的呈現與禮贊。那些純真年代的勃勃生機以及艱難歲月的相親相愛,是她回望過去時的光芒。

蘇葉的“過去”總是由一個個極具故事性的片斷構成。每個片斷皆具有獨立性,各個片斷在一條線索下連綴起來,便成為一個義一個回憶鏡頭。可以說,故事性和鏡頭感是蘇葉憶舊散文給讀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現在幾乎每個構成蘇葉散文篇章的片斷都是“有聲有色”的?!犊偸请y忘》中,那群無憂無慮的少女所有“瘋瘋癲癲”的活動都充滿了聲色、動感?!陡鎰e老屋》中,剛搬進老屋時,“母親憔悴的臉上有一市驚喜欲哭的神色”,母親扶著失明的父親,“慢慢地走,一樣一樣地摸”,她不斷告訴父親:“蘇夫子,呢,這是窗;這是門;出這個門是陽臺,好大一個院子噢!”父親則隨母親的指點摸索一陣,安詳而喜悅地問:“志南,我們如今有個家了!是吧?”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語言、動作、行為等,因此具有很強的情節性和立體感。蘇叫憶舊散文的故事性就此產生。一個義一個“有聲有色”的故事片斷在其散文中順承下來,一段漫長的屬于回憶的自然時問經由作者心理時問的市新組合.有歷史長度的記憶就被容納在有限的篇幅內。

從蘇葉憶舊散文故事的生動與感情的飽滿細膩中,能見得她女性的關注日常生活、留意細節、善于感動等特點。但在另一類散文中,富于女性色彩的溫婉感傷則被偏于陽剛的議論替代。這種散文創作可以在蘇葉的《我的散文觀》中獲得解釋:“我寫散文很難,寫著寫著,常以為是一個正視社會、正視人生的過程,是一個思考和梳理的過程。是一個以稿紙為紗布,以筆為刀,在書桌這張乎術臺上檢視自已內心的過程?!雹垡驗橄矚g凡高、魯迅,蘇葉試圖以剛烈、堅韌的主體精神做出敏銳、深刻的文章。雖然此類散文是她所鐘情的,但比起其憶舊題材的作品,蘇葉的這類中性散文打動人心的力量還不夠。即便其中被評論界看好的作品,如“把苦難當成甜的培養劑”的、認識受難的《木雞腿記》,“剛可觸天,柔可覆地”的、表達自已人格理想的《只有扇子岸》等,也因智性對感性的覆孟而不能有《總是難忘》的鮮活,略顯拘泥和板滯。

斯好的散文成名于女性的溫情細膩筆觸,而后則以對現實的冷峻思考和荒誕感受作為自已的風格。按照其散文自選集《斯好散文精選》中自已的分類,斯好散文的題材、美學風格大體有四種類刑“女兒夢”、“心的形式”、“荒誕系列”、“斑駁人生”。

斯好旱期那些純凈、清新、明朗、優美的禮贊自然和人情、人性的《武夷日記》、《小窗日記》、《故鄉》、《望月》、《女兒夢》、《童年》等都是她美麗纏綿的“女兒夢”,“其作品節奏疾徐有度、字詞疏密有致,擲地作聲,重復的卻是前人的意境”{。但是,到了1985年,以《歪嘴仔》為界,斯好散文的風格突然有了轉變。她由審美轉而審丑,由輕靈轉為凝重。1985年是她創作的轉折期,這一年,她寫下了表現畸形人生的《歪嘴仔》,之后又寫有一批關于復雜人性真實人生的作品。這批作品主要是她表現“斑駁人生”的敘事性散文,較為著名的還有《表舅母》、《婉穗老師》等。在這些作品中,斯好既滿懷悲憫與同情地審視兒俗的市井人生,又不無批判地揭不人性的復雜與卑微。她自已也由甜蜜的理想主義者變成了痛苦的理想主義者。

在省察外部世界的同時,斯好也在不斷進行自我省識。“心的形式”和“荒誕系列”的作品即為她返歸內心、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心理獨自。其中,《心的形式》、《心靈速寫》、《夢Ice)),《一封信,永不付郵》等都是思考著的斯好與自已靈魂的對話。由于她所感受的

現實“冷峻多于溫馨,痛苦多于幸福,利_陋多于美麗,無限的靈魂在無限的夢境里領略到的卻迥然不同,風光大異”凡,因此旱期散文巾流溢的女性的溫婉細膩情懷被置換為孤寂紛亂、荒涼無助的情緒。《心的形式》一文,在追憶了荒謬時代的生活后,她這樣表述自已對人生的體認和感受:

這是頭一次明自人生要跋涉要承受的太多太多,可以安享可以選擇的卻那樣稀薄有限。

也是頭一次明白幸??梢圆槐馗畸愄没?有聲有色?!幸环N感覺像山一樣沉重,又像空氣一樣飄忽

不定。我有時真切地感到它來了,但很快又感到它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無法確切地說出它是什么,但我知

道它走后我出奇地冷靜.出奇地堅忍不拔….

有一種渴望老在我心底盤旋。它計我透視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無謂。它抹掉塵世虛假的光澤,還它以本的幽暗與蕪雜。它是一個警句,一條格言。是一個質疑,也是一份回答。它是唯一的水恒,唯一的真實。它使我在仄倦的同時能夠觀照,在沉溺的同時能夠警醒。

斯好這類跨越具體事件本,直面對心靈的傾訴是最可代表其散文成就的作品。它們向靈魂深處漫游,在形而上的思考和追問中探詢著生命中能承受之輕。在冥想的世界里,斯好打破了現實生活的情節鏈條,只尊重從心靈的呼喚,傾聽心靈的回聲,這使得她在表述上獲得了極大的自由。但是,密集的思考計斯好越發放棄了敘述優勢,除了“親子”散文外,其他作品對世俗生活疏遠的傾向令其散文越來越背離“情”、而靠近“理”,這恰恰又為其散文的局限。

張抗抗的散文以喻理見長,性別意識井不明顯。她以不散的“魂”、’以固的“核”支撐自已的作品,以使自已散文中瑣碎和閑趣產生一種內在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其散文的“魂”與“核”即對人生析理的參悟。因此,在不放棄審關追求的同時,張抗抗散文還表現出審智傾向?!兜叵律謹嘞搿贰ⅰ断乱煌倘?、《牡丹的拒絕》等即是在“藝術境界和智慧境界”里的富于啟迪性的佳。

從自然景觀中理人生并行自我低礪是張抗抗散文的特色。以《下一吞泉》為例,作者敘述的是一直向下方能見到壯觀的三疊泉的游歷。我們不妨挑選出這樣一些話:“多奇怪,竟然是一白往下走”,“我知道,退路是決沒有的”,“既然已經出征,又干嗎找退路呢?”他們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才自已辟出一條路來……”“而這種感覺,卻只有走了那么險的‘下坡路’,站在峽谷底才會得到”,“如果按照原路回去,便一白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從這些句段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寫三疊泉游歷的目的—暗示讀者換一個角度看人生。當然,具體選擇什么角度,則是讀者個人化的決定。在《牡丹的拒絕》中,張抗抗盛贊洛陽牡丹花會上,沒有開放的牡丹“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日暮自已冷落自已”,顯然,她將牡丹.賦予了人格意志,作為了人格化身?!兜叵律謹嘞搿贰ⅰ堆霾焕⒂谔臁返茸髌芬捕际墙鑼憣嵍鴮懱?因此,張抗抗筆下的自然總是人格化的自然.總是呈現出主體大于客體的人格精神,指向對人生的體悟。雖然張抗抗的喻理散文不同于“十七年”散文的“理”即“政論”模式,但由情至理的寫作路徑總難免給人以目的性過強、藝術性不足之感。

綜觀張潔、蘇葉、唐敏、斯好、張抗抗等人由情緒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創作轉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場并末能引領“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駕御此類題材時的吃力。并且,女性長于感性體驗的先天資源一旦被棄置,她們的散文在藝術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隨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顯明。

如果“女性散文”作家們放棄性別訴求、接受了自已的社會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她們與男性中心世界的和解的話,這種趨向溫和主義的性別觀念確實值得肯定,因為任何極端的、激進的、無休止的對抗狀態都只能說明社會生活與思想的不健全,溫和主義的性別觀念暗示了中國女性主義思想的健康與成熟。但是,當“女性散文”作家們放棄了自已敏感、細膩的心理資源時,她們就相當于放棄了自已的專長。因為這樣一來,女性散文作家慣于摒棄理性分析、直達體驗與感受的表達方式,天生的藝術領悟力,善于抓住心靈的每一絲微波細瀾,及時將電光火石的、轉瞬即逝的感覺轉換成沉靜有力的文字等優勢將難于展現。在后來的發展巾,“女性散文”的聲音漸漸稀薄,從情緒感受刑到理智分析刑的轉向是其市要原因之一。

超越性別意識的寫作,使得“女性”不再具有性別意識的內涵,而僅僅成為作家性別身份的標識。此時,富含性別意識的“女性散文”便走向了無性別意識的女性”散文。雖然從文體的發展、作家的自我超越等角度來講,這末嘗不是一喜;但從轉向后的“女性散文”自我表達的實效來看,卻是一悲。女性作家怎樣更好地利用自已先天的優勢,又不僅僅倚重于性別資源提供的話題,恐怕是“女性散文”所面臨的及需要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王英琦:《女性的天空是高遠的》,《鄉關何處》,中原農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頁

②高紅十《我看蘇葉散文》,《人時代文學》1992年第7期。

③蘇葉:《我的散文觀》,《)口明日報》1993年4月24日。

篇10

一、巧妙引課,激發學習興致

不是每堂課都需要引課,但如果有一個自然得法、富有魅力的引課,一定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致,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為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總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想方設法地為課堂設計一個得體有效的導入環節。比如,別開生面的活動,適宜有趣的故事,別致獨特的教具,旋律優美的音樂,巧妙新穎的導語等。這些教學導入形式,都能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它不但能吸引學生,使之全神貫注,而且能激活學生思維,為教學活動做好心理生理上的準備。在教學實踐中,這些引課手段,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換位教學,彰顯學生主體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現象:有不少學識廣博的教師,課文分析行云流水,鞭辟入里,教學環節分承轉合,圓合自如。然而,這樣的課卻沒能激起學生心中半點漣漪。這是為什么呢?用語文新課標理念來解釋,那就是教者缺乏學生主體意識。教師在教學時,心中沒有學生,完全以教者為中心去駕馭課堂。其實課堂上,教師只應講學生之疑,解學生之難。那么,學生的疑難在哪里,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怎樣的問題,這就要教師去揣摩,去發現,去預設了。教師如何去準確把握這些?最好的方法就是師生換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可以經?;Q角色,教師可以嘗試著把一些問題讓學生去分析講解,教師作為“學生”聽。這樣才能在師生之間取得心靈上的契合,在和諧的氛圍中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滿足他們的成就感,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比如,我在上《與朱元思書》一文時,就讓學生先參考書后注釋和手中翻譯資料自學,然后讓學生做老師,逐字逐句講解給班里其他同學聽。講解的學生還可以在講完之后隨即提問聽講的同學,以檢查自我“上課”效果。我老老實實來做一回小學生,不過可隨時組織糾偏糾錯。這樣,既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聽課效果,從而彰顯了學生主體,保證了課堂效率。

三、問題設計,體現循循善誘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在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基礎之上,才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切不可操之過急,搞跨越式的空中樓閣般的學法。這就要求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教師一定要注意其層次梯度,注意其內在聯系,使問題之間有邏輯可循,有臺階可上,從而由低到高,從易到難,一步一步提升。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使所教問題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從而享受到成功的樂趣。例如,我在教楊朔先生的散文《畫山繡水》時,為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下列幾個問題:課文為我們描繪了哪些美麗的風光?文中除寫景外還寫了哪些相關的故事?請結合文尾思考作者這樣寫作有什么用意?故事是因景而生的,作者的用意是在所寫的景和事的基礎上體現出來的,這幾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不蔓不枝,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學有所得,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樂學不厭。

四、作業布置,體現素質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