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07:1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短篇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浙江浦江二中高一五班 張珍瓊
片斷一:站軍姿,累,難!既要昂首挺胸收腹,又要把兩腿并攏、繃直,雙腳后跟靠攏,腳尖分開約六十度。這樣站上五分鐘就已經吃不消了,再加上雙肩收緊,手臂伸直,五指并攏,將中指貼于褲縫。天啊,平時看著不挺簡單的嗎,怎么做了會那么難啊?全身上下沒一處放松的,所有神經都處于緊張狀態,就連牙齒都咬得緊緊的。大概兩三分鐘后,感覺腳底一點點地疼痛,疼痛慢慢地加劇,感覺是赤腳站在一塊灼熱的鐵板上,就連一秒鐘都感覺是那么漫長。
片斷二:真沒想到軍隊里吃飯都還有那么多規矩。收操之后回到教室將外衣帽子脫掉,聽哨聲集合。集合的時候要迅速,稍微慢一點就要被訓。“飯前一支歌”,我第一次聽到吃飯前還要唱歌。“團結就是力量……”開始時同學們一個個底氣十足,漸漸地聲音一點點變小,就像是一個鼓鼓的氣球被針扎了,開始時“息息”地東竄西竄,后來就沒氣了。進入食堂走到自己的位置上,要先站好,聽教官口令。“準備就餐!”同學們就集體坐下,還不可以動筷子。但還是有幾個同學會不由自主地拿起筷子,也難怪,在家里都隨便了十六年了,一下子變得這么規矩還真有點不習慣。聽到“開飯——”,同學們才拿起筷子開吃。哎……一頓飯都要吃得那么緊張。
片斷三:軍訓的第二天晚上,教官教我們拉歌。拉歌?從來都沒聽到過,怎么“拉”啊?懷著好奇心,我們席地而坐,認真地聽著教官教學,一個個都笑得人仰馬翻,原來,這是個互動游戲。
“一營!”
“來一個!”
“來一個!”
“一營!”
……
“一二三四五”
“我們等得好辛苦!”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們等得好著急”
……
篇2
1、出版作品有《賈平凹文集》24卷。
2、表作有《廢都》《秦腔》 《古爐》 《高興》 《帶燈》 《老生》 《極花》 《山本》等長篇小說16部。
3、中短篇小說《黒氏》 《地》 《五魁》及散文《丑石》 《商州三錄》 《天氣》等。
4、作品曾獲得國家級文學獎五次,即“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另獲“華語傳媒文學大獎”“施耐庵文學獎”“老舍文學獎”“冰心散文獎”“朱自清散文獎”“當代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50余次;并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娜文學獎”,香港“紅樓夢?世界華人長篇小說獎”,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法國“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作品被翻譯出版為英語、法語、瑞典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日語、韓語等30多個語種,并被改編為電影、電視、話劇、戲劇等20余種。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黃源深 成才的"瓶頸" 虞建華 "知"與"用"
中國大學的擴招,英語專業畢業的學生越來越多,看似英語人才有些過剩,實則“小才擁擠,大才難覓”。英語教育已經陷于純粹的口語、詞匯、句法等基本功教學及應付各種等考試,專業知識課,如文學課,只在高年級開,也似乎成了可有可無。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和中文水平歷來被公眾詬病。筆者有幸參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寧波舉辦的中國英語教學方法高級研修班,從中受益匪淺,在這與各位同仁分享。[1]
研修班上,黃源深教授集中探究了英語專業學生成才致命的“瓶頸”: 英語寫作基本沒有過關;中文掌握不夠水準;知識面狹窄,人文素養欠缺;思辨能力薄弱。英語寫作基本沒有過關表現在:辨不清口筆語文體差別,通篇簡單句;語感弱,中文腔重;詞匯量小,酷似小學生的寫作;只會描述,不會說理。而只會說幾句,不會寫,充其量可做個導游,相當于一文盲,卻難以勝任眾多其他工作。中文掌握不夠水準一向是外語專業人的惡名,中文水平直接影響對外語的理解、表達和翻譯能力。“幾年前上海的一次翻譯大獎賽,一個新加坡人戰勝了幾百個有專業英語背景的中國人,拔得頭籌,而令人驚訝的是他不是贏在英文水平上,而是在中文表達上”(前言)。知識面狹窄,人文素養欠缺同樣直接影響外語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翻譯能力。外語學生和老師在學和教中,多只見語言的字詞句,忽略語言傳遞的信息和存在的文化。思辨能力薄弱體現在:寫文章長于描述,短于立論,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缺乏觀點、分析和論述;聽講座提不出問題,更難有論點的交鋒;討論會甘當聽眾,無法貢獻自己的見解;頭腦空空,沒有想法。結果是,“走上社會后,善于復現相關語境,卻難以貢獻獨特見解,缺乏創造力。他們也許能適應模仿性工作,亦步亦趨跟從別人,卻無法獨當一面,闖出一片天地來。”[2]
有鑒于此,黃教授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精挑細選編寫了一部針對性很強的《英漢散文比較欣賞》,不失為一種局部性補救嘗試,以期提高英文寫作水平,提高中文水平,提高思辨能力,擴大知識面,提高人文素養。之所以說是“前所未有”,是因為“已有的英語散文教材都是基于一國一語編寫的,唯《比較賞析》打破了這一傳統,把兩種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時代的名篇佳作按照其“契合”之處予以匹配并進行比較賞析。”(秦秀白,2012:105)針對性強是指黃教授身為教師多年,洞悉英語專業學生的長處和短處,畢業生的成功和問題所在,有鑒于學生成才的“瓶頸”,獨辟蹊徑,精選歷代英漢名家各20篇,以散文的形式和內涵的相似行成對成單元。秦秀白教授認為每單元的英漢散文具有至少兩個契合點:“題材相同或相近”和“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手法相近”。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教育、藝術等重大題材,也包括洞察世情、感悟人生、詠物明志、追求理想、修身養性的抒情隨筆” (2012:106)。《比較賞析》的另特色是編者在選用的英文文本和漢語文本上都標出了重點段落,要求學生細讀或背誦。這些英文散文都是正式文體,可讓學生辨明口筆語文體,學會使用地道的標準的簡明的句式,及篇章寫作的邏輯性和說理,減少中文腔。而相對應的中文散文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和對英文的透徹理解,也有益于學生的中英互譯水平的提高。中英散文對比學習,也因其題材多樣和內容的深刻,可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比較欣賞》是“一種局部性補救”,是指這本書對突破英語專業學生成才“瓶頸”的一個突破性的開端。要克服英語專業學生的弱點,決非一部教材、一朝一夕所能為,需要全方位長時期治理,但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不怠不惰,堅持不懈,才能逐步打破“英語專業人的惡名”的魔咒。[3]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虞建華教授在探討高等院校文學課的“知”和“用”時,提出了三對相對的命題:無用和有用,工具學科和人文學科,學以致用和學以致知。目前的英語文學課教學所遭遇的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用型的大學畢業生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外國文學遭到冷遇,受到輕視,甚至忽視,大學生對外國文學的喜愛近年來已經幾乎降到了冰點。”(劉波、羅承寧,2003:86)“英語”專業,各高校對其定位不同,態度不同:多數將它當作“應用專業”,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主要手段,以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少數將它當作“人文專業”,以人文內涵為主要內容,培養國際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科定位的模糊性,帶來了實施教學方面的混亂。以語言應用為目標的專才教育成為主導,學生通適性能力的培養、文化視野的開拓、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遭到忽視,畢業生總體上呈現“小才擁擠,大才難覓”的狀況。[4]
英語文學課的有用性,回歸人文學科,當學以致知是有充分理據的。老清華、北大和解放前的西南聯大英文系除去專門把文學當專業學習外,在語言習得方面也以大量的文學閱讀為主,然后配以寫作訓練。在國際上,外語本身從來算不上大學的一個學科,外文系設置的專業和學科決不是聽、說、讀、寫的技巧訓練,它們的外文系就如同中文系在中國,而是英美和西方文學、文化和語言學等。抗戰時期教學條件極差但人才輩出的西南聯大的英文系,語言能力課(相當于現在的精讀、泛讀、聽力、寫作等課程)只占年總學分的不到16%,英語語言水平的提高,是通過諸如散文、英詩、西洋戲劇等其他課程來實現的(劉意青,2010:1-2)。“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大學校園里曾出現過人人都在讀外國文學名著、人人都在討論外國作家、場場外國文學講座都座無虛席的盛況。”(劉波、羅承寧,2003:86)。目前國內一些重點院校,比如北京大學英文系,已從一年級就開設出英語文學、語言學、文化和文學理論等各種課程,并把這些課程與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語言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劉意青,2010:1-2)。黃源深教授建議大幅度調整課程結構,語言技能課應控制在25%以下,文化知識課,包括語言學、文學、歐美文化等,比例應占60%左右,知識可用英語授課。英語專業應該回歸到人文學科本位,其意義在于,“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王守仁,2002:11)”。虞教授以一段生動形象的視頻來展示文學語言的魅力。一個乞丐手身邊放著一塊牌子,寫著:I’M BLIND. PLEASE HELP ME,但人來人往,施舍的寥寥無幾。后來,一個女青年把牌子翻面,重新寫上: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結果,很多行人開始不斷地施舍。這兩句話,意義上沒有太大差別,但深層次上,卻有天壤之別。前者是事實陳述,直接請求,以乞丐為中心,而后者是詩一般語言,個人敘事,事實的陌生化,以行人為中心,敘事空白得以填補,乞丐的目的不是直接請求而是暗含其中等。虞教授還提到,曾被一名外籍教授請求回答一道“選擇題”:“Professor Yu, which would you prefer: a student who can only stutter out his ideas or one who speaks fluent English but has nothing to say?”這一問題,不得不令人反思目前高校英語專業教育存在的弊端。[5]
鑒于文學課對于英語專業教育的重要意義,虞教授借鑒了以往英語短篇小說編寫的經驗,特編寫了《英語短篇小說教程》,以期“知”和“用”的緊密結合。虞教授的選材的依據是,語言淺顯易懂,又是名家大家作品;一定要短,在短時間內能讀完;蠶食空間,讓學生發散想象空間;脫離文學史,使短篇小說自成體系。名作的淺顯和短可讓學生不會花太多時間就可以讀懂,參與討論,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避免學生無時間閱讀,老師自我陶醉地對文本賞析,老師熱,學生冷。脫離文學史,可避免老師和學生花太多的時間去了解文學史,沒時間研讀、分析、賞析文本,本末倒置。虞教授編寫此教材是期盼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可以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動地了解英語民族諸方面的文化因素”,學生“不僅要有熟練的外語運用技能,更需要提高人文造詣,對語言對象國家要有更深的文化浸潤,對其歷史淵源、、思維方式、習俗禮儀等諸多方面要有更透徹、更細致、更廣博的了解,以獲得更多異域文化的體驗,提升進行深層次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根本上講,文學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學文本反映的語言知識更加重要,因為編碼于文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東西,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底蘊,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6]
終上所述,兩位教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究了因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功利性教育的影響,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教育偏離了人文學科的正常軌道,導致了學生成為大才的“瓶頸”和文學學習“知”的缺失。兩位教授有針對性地編寫了《英漢散文比較賞析》和《英語短篇小說教程》,無疑會對目前的英語專業教育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7]
參考文獻
[1] 黃源深,徐凱,周小進.英漢散文比較賞析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Z].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劉波,羅承寧.高校外語專業外國文學教學的困境與對策.華南理工大學學報[J].2003 (2).
[3] 劉意青.序[A].方巖.英語短篇小說選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秦秀白.在散文鑒賞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契合與碰撞――《英漢散文比較賞析》評介.中國外語[J].2012(3).
[5] 王守仁.應該終結“文學史+選讀”模式.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J].2002(2).
篇4
引進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
“安徽出版集團和下屬安徽文藝出版社近年來致力于創新文化內容和引進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推出更多讀者喜愛的作品。”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在安徽文藝出版社的新書會上這樣表示。在此次訂貨會上,安徽文藝出版社帶來了256種精品圖書,新版圖書50多種。其中的重頭作品是由孟加拉國駐華大使蒙西?法葉斯?艾哈默德撰寫序言的《窮人的福星》。該書描述了2006年全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尤納斯創辦孟加拉鄉村銀行的精彩故事,締造了一個有關窮人脫貧并尋求財富的神話。在引進版暢銷小說領域,出版社推出了美國懸念大師莉薩?杰克遜的代表作、位居《紐約時報》最暢銷作品榜首的驚悚懸疑小說《極度戰栗》;匯集以色列當代女作家暢銷小說精品的《以色列當代女作家小說叢書》等。在情感勵志版圖書領域,“亞洲版心靈雞湯”的韓國溫情手繪讀本《蜜蜜心世界》系列也吸引了不少與會書商的關注。安徽文藝出版社總編輯裴善明告訴記者,出版社此次推介的新書以其獨特的文本特點和市場賣點吸引了到會訂貨商的興趣,已取得訂貨達300萬元的良好業績,同比上年增長11%,為出版社2008年的主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本新書都凝聚著出版社全體員工的心血,相信一定能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感受。”
多麗絲?萊辛的名字在2007年被廣大讀者所熟知,她的作品也成為引進版圖書中無可爭議的亮點。浙江文藝出版社將于今年陸續推出萊辛兩部作品。其中《特別的貓》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獨特的文字筆調敘說人與貓之間動人的小故事,勞倫斯憑借對生物觀察的精神,書寫這些貓的生命景觀。中短篇小說集《另外那個女人》則收錄了“另外那個女人”、“愛的習慣”、“噴泉池中的寶物”、“老婦與貓”、“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六個中短篇。此外,出版社還將在今年引進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的《在地圖結束的地方》和《孤獨及其所創造的》,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作家J?M?庫切的《荒年日記》《異鄉人的國度》和《內心活動》,以及20世紀拉美文學的代表人物博爾赫斯的經典文叢。
名家文集年選陸續被整理推出
在外國文學作品日益體現出全球化跨國文化的強大力量的同時,國內諸多名家的頭銜也一直是市場的金字招牌,他們的文集也在不斷地被整理出版,滿足讀者們的需求。江蘇文藝出版社日前推出了曾敏之的《人文紀事》、陳之藩的《寂寞的畫廊》和的《不朽》等散文精選。張恨水、周汝昌、魯迅和郁達夫等20余位名家的散文集也作為暢銷的常銷書目被再版推出。
長江文藝出版社重點推出了中國作協選編的“中國文學作品年選”,囊括了2007年度國內微短中篇小說、散文、故事、詩歌、雜文、報告文學、奇幻文學、懸疑文學、爭鳴小說、兒童文學、校園文學、青春文學等領域的優秀作品。除此之外,長江社還推出了“全譯本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以“打造國內最好的世界文學名著平裝本”為宣傳口號,將讀者們耳熟能詳的《飄》《傲慢與偏見》《紅與黑》等50部經典名著收錄其中。
上海文藝出版社在今年初推出作家葉辛的《孽債Ⅱ》的同時推出了對16年前原著作出重大修改的《孽債Ⅰ》。此外,出版社還推出了易中天的第一部文學選集《高高的樹上》,最為全面地收錄張抗抗新世紀中短篇小說的《鳥善走還是善飛》,以及秦文君的中短篇小說集《金童玉女》和散文集《活著的一萬零一條理由》等。
篇5
張愛玲去世于1995年9月8日。
張愛玲,原名張煐,是中國現代作家,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張愛玲從小就顯露出天才的一面,12歲時發表了短篇小說《不幸的她》。1942年,張愛玲開啟了寫作生涯。1943至1944年,張愛玲創作和發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1995年,張愛玲去世,終年75歲。
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至于喧囂,也并不就是多余。比如生活的喧囂,本身就是小說生產的一部分,如同女人生產免不了哭喊和疼痛。比如文學圈的臧否,可能與小說生產無關,但其本身就是小說文本后期生長的一部分。生產出來的文本它自然要上升,但最后誰入所謂主流,成名成家,誰被無聲忘掉,更像是蒲公英播種,偶然決定。媒體大約是這偶然動力里的一部分。
生活的價值在于去過它,你不能停在那兒,只是吃喝拉撒。在于去言說它,說說更健康。“中間代”作家,就算是一個喧囂言說的由頭吧。他們都在認真地說著,我們想你能有機會聽聽。
薛憶溈 1964年出生于湖南。1981年考入北京航空學院,后獲工學學士學位,1993年又考入廣州外國語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1989年薛憶溈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遺棄》,2012年最新小說《文學的祖國》行將上市。
盛可以 上世紀70年代生于湖南益陽,現居北京。2002年開始小說創作,發表作品近200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道德頌》、《水乳》、《活下去》、《火宅》《無愛一身輕》等五部,以及《取暖運動》、《誰侵占了我》等多部中短篇小說集。
葉三 1978年生人,旅居海外多年,現歸北京。2011年出版首部散文、小說選集《九萬字》,她的文字輕靈、跳躍,不拘語法和修辭,刻薄的時候幽默感一流,幽默的時候卻透著骨子里的清冷。
張惠雯 1978年生,祖籍河南西華。1995年底獲新加坡教育部獎學金赴留學,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大學期間嘗試創作,獲新加坡大專文學獎多個小說及散文獎項。代表作有《徭役場》、《水晶孩童》,2006年,短篇小說集《在屋頂上散步》在新加坡出版。
西門媚 生于上世紀70年代,小說家,獨立作家,畫家。現居成都。曾在廣州、北京、成都三地媒體工作十年,現專事小說創作和專欄寫作。出版長篇小說《實習記者》,短篇小說集《硬臥車廂》,隨筆集《結廬記》,隨筆集《說我愛你》。
慕容雪村 東北人,1974年出生。中國政法大學1996屆法律系畢業。2002年初開始在網上發表小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伊甸櫻桃》,曾被推舉為網絡四大之一。
小白 生于上海,自由撰稿人,近幾年來其文名逐漸在文化圈和讀者群中廣為人名。名下的長隨筆、短專欄獨樹“異”幟、自成體系,發表在國內多家報刊上。著有長篇小說《局點》、《租界》。
綠妖 70后,縣城青年,在北京呆了7年,現居紹興。做過工人、時尚雜志編輯、電臺主持人等。曾出版隨筆集《我們的主題曲》、小說集《闌珊紀》。《北京小獸》是其第一部長篇小說。
馮唐 1971年生于北京。1990-1998年就讀于協和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婦科腫瘤專業臨床醫學博士,曾就職于麥肯錫公司,現居香港。已出版長篇小說《萬物生長》、《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北京北京》、《歡喜》、《不二》,散文集《豬和蝴蝶》、《活著活著就老了》、《如何成為一個怪物》,詩集《馮?唐詩百首》。
瓦當 1975年生于山東。詩人、小說家、出版人,現居北京。著有長篇小說“賦格三部曲”(《漫漫無聲》、《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傷》)、短篇小說集《多情犯》、《去小姨家》等。
李師江 1974年生于福建寧德,1997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目前居住北京,專職寫作。在臺灣出版《比愛情更假》、《肉》、《她們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內地出版長篇小說《逍遙游》、《中文系》。
柴春芽 1975年出生于甘肅隴西一個偏遠的小山村。1999年畢業于西北師大政法系,曾在蘭州和西安的平面媒體任深度報道的文字記者,后在廣州任副刊編輯和圖片編輯;2002年進入《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曾任《南方都市報》和《南方周末》攝影師。著有長篇小說《慈航與流放》。
任曉雯 1978年生于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199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她們》、《島上》,短篇集《飛毯》。2005年與人合伙創辦茶葉公司。現在,任曉雯自稱“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推廣自己的茶葉品牌,另一方面還不放棄寫作。
獨眼 生于1980年,北京人。北京某大學建筑歷史專業碩士畢業,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給報紙雜志寫有關建筑和城市的專欄文章。私下長期進行小說寫作活動。《比如,單身》曾連載于水木清華bbs,追看者甚眾,引起轟動。
走走 《收獲》雜志編輯。主持《生活周刊》情感專欄,現己出版、發表長篇小說《得不到你》、《房間之內欲望之外》。
李海鵬 1972年生,畢業于遼寧大學中文系。曾任《南方周末》高級記者。2011年出版長篇小說《晚來寂靜》,其作品展露出文字的過人才華,文本之美的背后,是獨到見識和職業精神。
篇7
很多人想知道初中生適合讀哪些書,最適合初中生讀的30本書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全國初中生暑假必讀30本書的書單,歡迎大家來閱讀。
初中生必讀的30本書的書單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魯濱遜漂流記》
3.《格列佛游記》
4.《繁星.春水》
5.《朝花夕拾》
6.《西游記》
7.《水滸傳》
8.《駱駝祥子》
9.《名人傳》
10.《童年》
11.《圍城》
12.《家》
13.《子夜》
14.《三國演義》
15.《水滸傳》
16.《吶喊》
17.《女神》
18.《芙蓉鎮》
19.《堂吉珂德》
20.《歐也妮.葛朗臺》
21.《巴黎圣母院》
22.《泰戈爾詩選》
23.《歌德談話錄》
24.《復活》
25.《哈姆雷特》
26.《朱自清散文精選》
27.《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
28.《契柯夫短篇小說精選》
29.《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
30.《普希金詩選》
教育推薦初中生必讀書目有哪些初一年級:
1.西游記/(明)吳承恩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安徒生童話選集/(丹麥)安徒生著;葉君健譯.--譯林出版社
3.童年/(俄)高爾基著;劉遼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4.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法)凡爾納著;范希衡譯.--中國青年出版社
5.水滸傳/(明)施耐庵,羅貫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6.《魯濱遜漂流記》
7.《格列佛游記》
初二年級:
1.駱駝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3.福爾摩斯探案/(英)柯南道爾著;丁鐘華譯.--群眾出版社
4.居里夫人傳/(法)艾里.居里著;左明徹譯.--商務印書館
5.唐詩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編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6.《繁星.春水》
初三年級:
1.三國演義/(明)羅貫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宋詞選/胡云翼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阿Q正傳//魯迅選集/魯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4.古代散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
5.紅樓夢/(清)曹雪芹,高鄂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6.《朝花夕拾》
7.《名人傳》
十個最有效的讀書方法和技巧讀書不二法
一段時間內專心致志地只讀一本書。清朝政治家就是這樣讀書的:“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書集,不當東翻西閱。”這種讀書方法,最適合那些想練好基本功,打下扎實治學功底的讀書人。
波浪漸進法
一次讀一本書,但不強求一氣呵成,可以過一段時間再讀。時間不充裕,或讀一些“難啃”的大部頭時,不妨采取這種方法。
比較品讀法
此法是說一次讀幾本書,用比較對照的方法讀書。寫《魏書》的史學家夏侯諶聽別人稱贊陳壽寫的《三國志》,心里不大服氣,便找來細讀,這才知道《三國志》卻比自己《魏書》好,于是當即燒掉了自己的書稿。搞研究或者做論文時,用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大受裨益。
垂直閱讀法
看書一目十行,從上往下讀,像下樓梯一樣。因為有些書含金量太少,只用瀏覽。更快的方法也稱之為“跳讀“,就是抓住文章梗概,剪除背景、補敘等內容,跳過去不讀。垂直閱讀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用于讀一般的小說或快速瀏覽資料都不錯。
字斟句酌法
此法講究讀書要一字一句,細細品讀。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讀難免消化不良,必須邊讀邊思考。散文家秦牧,讀書先是“鯨吞“,大體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芻一樣,仔細研究品味。用眼睛來讀書只有眼見,用心去讀書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別適合讀經典。
精華提煉法
對于一些作品,不僅要精讀,還要總結歸納,提煉出其中的精華。歷史學家就特別擅長做讀書卡片。他讀書時,見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張卡片上。他讀了幾十年書,做了幾十萬張卡片。讀完一本書,如果真能夠提煉出幾句有用的話來,就算沒有白讀。
高山仰止法
以欣賞的眼光讀書,讀出樂趣。如宋代詩人尤袤所言:“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讀一本高尚的書,就是與一位高尚的人士對話,態度越虔誠,收獲就越大。這種方法最適合讀哲學與軍事經典,如《易經》、《孫子兵法》。
居高臨下法
此法是說要站高一層,像老師審查學生作業一樣去讀書。我認識的幾位編輯,通常都是用這種方法讀那些熱門的“暢銷書”。如果對那些“亂花迷人眼”的書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會像叔本華所說的那樣:“思想被別人用襟帶牽著走。”
多維研讀法
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讀一本書。數學家華羅庚發明了“猜讀法”----從猜謎的角度去讀書,看了書名后先閉目靜思,想象書中的結構與內容,然后再讀。如果作者寫的和自己猜的一樣,就可以速讀。這不僅大大節約了時間,還可以鍛煉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舉一反三法
如何把書讀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
篇8
最近,我寫了好多短篇小說和短篇散文,寫了自己過去的整個青春,寫了自己不能回去的高中,寫了自己喜愛的電影,喜愛的男生,喜愛的文章,喜愛的音樂,我的腦子里再也想不出新的東西。我還想接著寫長篇呢,可是我的腦子和雙手都已經懶惰。我的文章兼具抒情敘事,可是習慣思維抗拒了這種思考寫作的方式。我承認,我的文筆不算太好,可我的思想觀點成熟。我沒有太大的年紀,沒有太多的經驗,造成了寫作的短路,如何拯救自己呢?
我是一個急功近利的女孩,我是一個追求名利的作者,我想做玩命飛奔的火車頭。可是,如同納蘭詞的單調,我的生活圈子就是這么小,我就是生活在高中,只能描述高中生活。我寫難忘的早操,寫難以實現的演員夢想,寫我的六個筆記本,寫受到過的傷害,寫難忘的暗戀,寫學習的書法,寫高中的黑板,寫自習的困倦與堅持,寫聽過的歌曲,寫看過的電影,直到我再也記不起怎樣寫影評,我是那么熱愛電影,熱愛寫影評,可是我現在一句話都說不上來。原來我的功底還很單薄,以前以為會一直寫下去,直到成名,可是現在什么題材都不想寫了,我寫不出新意。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相信的,成長的天空會更廣闊,做一個好女孩,做一個好作者,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
如何拯救自己呢,但愿這只是一句簡單的抱怨,也許我沒到那種很慘的境遇。如何拯救自己的才華,這才是我應該思考的問題。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一中高三:田云
篇9
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小說”出自《莊子·外物》。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仙俠、武俠、科幻、懸疑、古傳、當代、愛情、家庭倫理篇、浪漫青春、游戲競技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并稱“四大文學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