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范文

時間:2023-03-18 20:5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要通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重要通知

篇1

現將《**市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重要部位安全防范規定》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市公安局二〇〇五年八月十一日

**市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重要部位安全防范規定

第一條為了加強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重要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保障單位內部人員、群眾人身和公私財產的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福建省企業事業單位保衛工作責任條例》、《福建省保安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中由政府確定的治安保衛重點單位均應遵守本規定。

第三條治安保衛重要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貫徹“預防為主,確保安全”的方針,堅持“政府監管、單位負責”的原則。

第四條治安保衛重要部位是指在單位內部,對本單位生產、科研、經營等活動起著關鍵作用和有著重要影響,須加強重點防范的部位。主要范圍:

(一)秘密部位:單位中保管國家秘密文件資料的機要室、檔案室(館)、文件庫、資料室、計算機軟件庫、計算機中心、網絡中心;涉及本單位重要的科研秘密、商業秘密(含技術秘密、經營秘密)的部位。

(二)生產、科研等業務活動中的關鍵部位:鐵路、民航、公交、長途客運、港口調度指揮中心、通訊樞紐、飛行活動區;電力輸送的調度中心、載波、微波、總機房、變電站、開閉所、數據傳輸站、發電廠(加壓站、中控室、儲油、燃油區、蓄電池室);城市源水的泵站、大型水廠、加壓站;郵政、通信機(庫)房、調度(配)中心和主要傳輸站(點);廣播電臺、電視臺、發射傳輸臺的主控機房、演播大廳、直播室、傳輸接口、報社編排室;科研實驗室、研發中心;金融單位的數據處理中心;工廠的總裝車間、配方崗位,產品檢測崗位等。

(三)危險物品部位:生產、使用、儲存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物品、管制藥品、有害菌種、毒種的部位;涉及槍支和管制刀具的部位。

(四)重要供給部位:糧食、食用油供應、儲備庫和主要轉接站;油庫、加油站;燃汽的汽源站、加汽站、存儲罐站;提供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供水、供電、供氣等部位。

(五)重要設備部位:在生產、科研中起決定作用的貴重、稀有、關鍵的儀器設備。

(六)財物集中部位:單位內部的財務部門、售票處、收費窗口、收銀臺;重要原材料庫和成品、半成品庫、物資倉庫;金融營業場所、金庫、業務庫;文博單位的展廳、展室、藏館、文物、庫房;教學或培訓的電教室;在用地下空間、地下車庫。

(七)人員集中部位:醫院門診大廳,單位內部禮堂、體育館、集體宿舍、食堂等。

(八)其他應列入重點防范的部位。

第五條治安保衛重要部位所在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為單位安全保衛第一責任人。治安保衛重要部位安全保衛工作應當建立治安保衛責任制,制定完善的防火、防盜、防破壞、防爆炸、防治安災害事故等各項安全措施,并落實各項安全保衛工作制度和處置突發事件預案。按照有關國家標準對重要部位設置必要的技術防范設施,并實施重點保護。

第六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將治安保衛重要部位填表登記,列入本單位保衛工作檔案,報主管公安機關存檔。

第七條治安保衛重要部位應當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以物防為基礎,技防為主導,人防為根本,三者有機結合,有效防范各類刑事犯罪的侵害。

(一)人防

1、治安保衛重要部位負責人是落實安全防范措施的主要責任人,負責建立健全安全保衛工作制度,檢查、督促各項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實。

2、治安保衛重要部位應當建立全天候的人員值守、巡邏、檢查,并作好每天的工作記錄、交接班記錄。

3、巡邏值守人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1)年齡在18周歲以上55周歲以下,身體健康;

(2)無刑事犯罪記錄,無精神障礙;

(3)經單位或專業機構培訓能按照預案處置突發事件,熟練掌握巡邏值守勤務要求,熟練操作與安全保衛工作有關的裝備器材。

4、單位內部的經濟保安隊伍,應嚴格培訓,持證上崗并加強教育管理。

5、治安保衛重要部位安全防范工作要根據處置突發事件預案的規范要求,落實組織機構、處置力量、裝備保障到位。

(二)物防

1、治安保衛重要部位使用的房屋建筑結構必須符合國家建筑質量要求。

2、治安保衛重要部位的門窗、柜臺、展柜、保險柜必須使用符合經國家或專業部門產品質量認定的合格產品。門框預埋件不少于6點并與墻體結構緊密錨固;財會部位使用的保險柜應當固定,并做到非使用期間鎖柜亂碼,鑰匙專人妥善保管。

3、銀行儲蓄、郵政儲蓄、保險、證券的營業場所執行《安全防范工程技術規范》(GB50348-2004)和《銀行營業場所風險等級和防護級別的規定》(GA38-2004)標準。

(三)技術防范

1、治安保衛重要部位應安裝防入侵報警、火災報警、周界報警、門禁控制,有條件的應安裝視頻監控系統,設立監控室,指定專人值班管理。

2、治安保衛重要部位應安裝自動或手動緊急報警裝置,遇有案件或突發事件時能保證及時向公安機關或單位保衛部門報告。

3、治安保衛重要部位應根據行業的需要安裝必要的技術防護設施,確保安全。

4、治安保衛重要部位安裝監控、報警等安全技術防范設備,應符合國家相關的技術標準,其使用單位應負責監督、檢查,施工方案應報主管公安機關備案。

第八條治安保衛重要部位的行業主管部門已制定行業安全防范管理規定的,可執行行業安全防范管理規定。

第九條公安機關依據有關法規和本規定,按照管轄分工負責,切實履行職責,加強對治安保衛重要部位安全防范工作的指導、檢查、監督,及時發現和解決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第十條本規定由**市公安局負責解釋。

篇2

古醫書中的杜仲

杜仲始載于我國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其“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如治慢性腰痛,杜仲12克,炒焦;白術12克,焙干。分別研末,以熱黃酒共調,內服。

《玉楸藥解》稱杜仲:“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如治腰膝酸痛、腿腳無力,取單味杜仲適量,浸入白酒250克,1周后每取1酒盅,日服2次。亦可配補骨脂、胡桃肉同服。

《本草正》稱杜仲:“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如治胞胎不安,杜仲不拘多少,去粗皮細銼,焙干搗為末,煮稠糊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嚼爛,以米湯送下。又治陽痿夢遺、小便頻數,杜仲配桑寄生、山茱萸等補益肝腎之品同用。

《本草匯言》稱杜仲:“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補肝益腎,誠為要劑。”如治肝腎陽虛而有風濕病者,杜仲以鹽酒浸炙,酌量服用,為效甚捷。

《本草綱目》記述:“一少年得腳軟病,且疼甚,醫作腳氣治不效。路鈐孫琳診之,用杜仲一味,寸斷片折,每以一兩,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曾治小兒麻痹后遺癥一例:病史2年一患兒,用杜仲75克,豬腳1只,放鍋內加水煎4小時,取藥汁日分2次服,次日將藥渣另加豬腳一只,再行煎服,隔日一劑,共服10劑。同時進行肌肉按摩及功能訓練。1周后能獨立行走30米;2周后能獨立行走200米,肌力顯著進步且步態較穩;第3周能獨立行走600米,步態穩健有力。

杜仲的現代研究

杜仲皮含杜仲膠、樹脂、果膠、糖苷、生物堿、維生素C、綠原酸等成分。杜仲葉含桃葉珊瑚苷、杜仲醇、黃酮化合物等成分,可治疔瘡、刀傷出血。此外,通過動物試驗證明,杜仲有持久的降壓作用,炒杜仲降壓作用強于生杜仲,還能降低膽固醇的吸收。

小驗方

篇3

關鍵詞:統計;信息;質量;重要性

(一)

統計工作決定了它統計質量的水平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對于企業而言,切實加強自身統計功能,定期統計各方面數據,對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作深入調查,撰寫統計分析報告,大膽提出一些新的建議和設想,能為企業領導經營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第一,從國家的高度上來看待統計質量也是如此,一個國家的發展計劃、經濟規劃、乃至于長期的國策也必須要建立在科學的社會統計調研的基礎上。準確統計信息是統計工作重要性的根本保障,從統計的功能上看,應做到數據準確性和統計科學性的有效整合。 只有減少統計數據質量的人為和自然的誤差,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就會大大提高。當領導決策機構的內部參考依據真實科學, 這樣所制定的決策才可以合理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這也就要求統計數據的真實。 反之,當統計數據存在著質量上的問題時,那么可想而知,制定的發展規劃也必將會是嚴重脫離現實。

第二,企業統計工作至關重要對企業來說,統計工作是通過搜集、匯總、計算統計數據來反映事物的面貌與發展規律。由統計的特性所決定,如果一個企業建立或完善了統計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統計管理模式,提高了統計人員的素質,強化了統計管理,對企業而言,既可以反映企業在某一時點上的現狀,也可以反映企業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的動態;可以反映企業的規模,也可以反映企業的結構;可以反映本企業的情況,又可以反映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方方面面。

企業統計工作是對企業實行科學管理,監督整個企業活動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制定政策和計劃的主要依據,而統計工作科學與否,關鍵在于它的信息質量。企業只有利用高質量的統計信息緊緊抓住市場這個中心,圍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主動進行監測,預測分析,充分利用統計手段,為企業領導的經營決策當好參謀,使企業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提高經濟效益,才能使企業具有真正的活力。

第三,要想發揮企業統計功能,要充分發揮企業統計的服務功能。企業的統計,是了解廠情廠貌,指導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統計部門既是企業的一個綜合職能部門,也是企業的一個服務部門。為了適應企業日新月異的改革發展,企業統計也必須要發揮好以下幾方面的服務功能:為企業各級領導提供決策依據;為各個部門研究分析問題提供翔實資料;為企業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信息咨詢。

(二)

數據本身就是自然真實的社會角度層面的反映, 由于統計數據有關的原始數據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為因素, 所以統計數據的高質量就對企業的決策有重大的影響意義。盡管計算統計過程都是公平的,但數據中的誤差是避免不了的,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統計數據質量。所以, 高質量的數據在反映客觀現實和生活動向的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樣,企業在統計數據質量上的要求更是力求精準,因為它關系到企業的生存, 高質量的數據還可以使企業保持競爭力并在經濟動蕩時期立于不敗之地。

傳統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已不適應統計調查任務日益加重的發展趨勢, 更難以保證統計數據質量。傳統的統計調查方法是以全面調查為主,非全面調查為輔; 統計數據上報方式以統計報表為主,其他方式為輔。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企業、社會各界信息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各級統計力量與統計任務的矛盾越發突出, 即使近年來統計網絡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 但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國務院曾下發的《 國務院批轉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國家普查制度改革統計調查體系請示的通知》,明確提出以周期性普查為基礎,以經常性抽樣調查為主體,以必要的統計報表、重點調查、綜合分析為補充的統計調查體系的改革模式,并將其納入國家《 統計法》。特別是提到要實施統計的"四大工程"后,全國各地區的統計調查方法改革邁出較大步伐。但目前由于非全面調查方法相對單一,受單一調查方法技術性的影響,基層統計力量的薄弱和人員素質等因素,統計數據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

政府與部門的模糊分工和重復統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政府統計數據的權威。對不經政府統計部門審批的跨本系統的部門統計項目的違法行為沒有行政處罰手段, 使基層單位的統計人員負擔過重《統計法》形成了" 軟法"形象。由此產生的統計標準不一、統計范圍不明的狀況屢見不鮮, 使統計調查市場處于混亂狀態。數出多門的狀況破壞了政府統計的權威, 使統計用戶無所適從, 部門利益分割,統計信息封鎖, 信息不能共享,重復項目調查造成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目前,政府各部門對企業的管理模式是相對封閉的,工商( 民政) 部門的企業( 單位) 注冊登記、技術監督部門的單位登記、稅務部門的納稅登記、統計部門的統計登記都各自按其范圍、渠道進行,互不溝通,各自封閉。

這種局面形成的結果對基層企業來說是環節多、時間長、負擔重; 對政府來說,各自的職能都會受到影響。企業一戶多照、注冊地經營地不一致、工商與技術監督對企業非唯一碼、企業漏稅以及由此而發生的統計數據虛報漏報等問題多有發生。這既加重了基層企業的負擔,又不利于政府對企業的管理公開化、標準化。

(三)

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的建議明確了統計數據質量是影響企業運作的重要因素, 就必須適當地做一些改進舉措來達到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的目的。那么要提高統計水平與質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在統計人員角度從統計人員入手,加強對統計人員職業素質的培養,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及提高統計人員的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給予他們一定的權力,這樣使統計人員一心一意從事這門工作和大膽地拒絕統計違法違規行為;從登記原始數據的角度看,原始數據是統計數據質量的關鍵環節,確保原始數據真實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機制,從源頭上進行把關,加強崗位人員的培訓,確保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及時性。

第二,從統計標準化角度看,要搞好統計調查方案和調查表的設計,保證指標概念清晰,易于取數,取之有用,核算的數字來源, 都要建立在以真實的原始記錄為依據。

第三,從統計部門角度看,精簡機構,雙向循環機制,完善統計體制,統計法和法規要落到實處,建立數據交流的平臺,同時要加強溝通,保證統計數據的實效性。

總之,要想提高效率,必須做到統計信息質量的標準化與來源的可靠性,同時要加強統計人員的培訓,提供其工作效率,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監管。

參考文獻:

[1]徐娜.淺析企業統計的一些問題[J].科技風,2009,(2).

[2]佟彤.淺議搞好施工企業的統計管理工作[J].天津科技,2010,(2).

[3]霍毅芳.淺談企業統計工作現狀與對策[J].科學之友(B版),2006,(3).

[4]姜彥.淺析如何加強企業統計工作[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3).

篇4

【摘要】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癥。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脘痛而言。中醫認為胃痛,多有誘因,多與外邪犯胃,飲食情志失調有關,且易反復發作。治療時首先抓住主證,辨證分型,審因論治。胃痛的治法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但決不能局限于狹義的通之一法。臨床治療時應根據中醫證候分型,遣方用藥。

【關鍵詞】胃脘痛;中藥;治療

胃脘痛系消化科常見病、多發病,在日常應診時,占消化科門診量的十之七八。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日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發病率有所增加,臨床常見發病證型亦隨著發生變化。胃脘痛主要主要由長期飲食不節,寒濕內侵,七情刺激,勞倦內傷所致。胃脘痛不僅局限于胃與肝脾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治療胃痛時,首先要辨明虛實,根據胃脘痛的不同分型而立論。正確辯證,抓住主要矛盾是中醫辨證治療胃脘痛的根本[1]。現對胃脘痛的辯證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1.1 胃脘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兩類:一是由于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肝喜條達惡抑郁,憂思惱怒,久郁不解,使肝氣不舒,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素體虛寒或感受外邪風、寒、暑、濕、穢濁之邪侵襲人體,或恣食生冷,寒積于中,寒主收引,致胃失和降而痛。

1.2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暴飲暴食,饑飽無常,損傷胃氣,或辛辣酗酒,損傷胃陰,或過食生冷寒涼,損傷胃陽使胃不能腐熟,食滯不化,濕熱內生,胃失和降導致胃痛。

1.3 情志失調:七情不暢,憂思惱怒,肝氣郁結,疏泄失調,橫逆犯胃[2],胃氣壅滯,氣滯日久,必至瘀血內結,胃絡受阻,“不通則痛”。

1.4 脾胃虛弱:素體脾胃虧損,或勞倦過度,或久病脾胃受傷,均能導致脾陽不足,中焦虛寒,運化呆滯,無力和降而發生疼痛[3]。

2 中醫辯證治療

2.1 脾胃虛寒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面色不華,四肢不溫,納呆食少,體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法:溫中健脾,方藥:黃芪建中湯出入:黃芪30g,桂枝lOg,白芍18g,炮姜lOg,甘草6g,大棗5枚,飴糖30g(沖 )。

2.2 寒邪客胃型:臨床多見胃脘冷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方藥:良附丸合香蘇散加減。良姜溫胃散寒,香附行氣止痛,寒重者加干姜、吳茱萸;氣滯較甚者,加陳皮、木香;惡寒發熱身痛等表證者,加蘇葉、生姜以疏風散寒。

2.3 寒熱錯雜型:寒熱錯雜,既有胃脘疼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之虛寒證,又見燒心、泛酸,舌紅,苔黃之熱象。治法:宜寒熱并用以和陰陽,辛苦合方以調升降。方藥:左金丸加味(黃連、吳茱萸、黃芩、陳皮、半夏、枳殼、砂仁等),泛酸明顯者加用烏賊骨、瓦楞子;大便溏薄者加用藿香、扁豆;腹脹甚者加用大腹皮、川厚樸、木香;口干甚者加用知母、麥冬、蘆根。

2.4 肝氣犯胃型:證見胃脘脹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喜嘆息,心煩易怒,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脈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香附、枳殼、川芎、陳皮疏肝理氣解郁,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痛甚者,加柴胡、川楝子、佛手以增強理氣解郁止痛之功。噯氣加白蔻、沉香、旋覆花以順氣降逆。

2.5 飲食不節型:證見胃脘脹滿疼痛,暖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方藥:保和丸。方中山楂酸溫善消油膩肉滯;神曲辛溫,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能寬暢胸腹,消面食積滯;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和胃;連翹散結清熱。苔黃、便秘者,可加芒硝、大黃, 以蕩滌通腑。

2.6 胃陰不足型:證見胃脘灼熱疼痛,口于咽燥,渴喜冷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益氣養陰,方藥:烏梅玉精湯。烏梅l0g,玉竹l0g,黃精15g,白芍15g,山碴l0g,太子參30g,淮山15g,黃芪20g,甘草3g。

2.7 濕熱內阻型:胃脘脹滿,疼痛,胸悶納呆,口膩1:3苦,泛惡。舌苔黃厚膩,脈濡數。治法:清熱化濕。方藥:連樸飲加減:黃連5g,山梔lOg,厚樸l0g,姜半夏lOg,淡豆豉lOg,石菖蒲lOg,干蘆根lOg。

2.8 瘀血停滯型:臨床證見胃脘部針刺樣疼痛,痛有定處,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3 討論

胃脘痛病位在胃,與脾、肝、腎密切相關,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清氣,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血運行正常,則無疾也,病時則生理功能紊亂,氣血、津液、水濕運化障礙,阻滯為瘀,郁而化熱,胃失和降導致胃脘痛。調治使其恢復生理功能正常運行,胃氣以通降下行為順,濁氣得降,清氣才能上升,升降有序,氣機和順,自無壅滯之患。通降方法主要包括疏利,祛瘀、化濕、泄熱、降逆、消積等。因此在治療時首先抓住主證,辨證分型,審因論治。本研究將胃脘痛患者分為八種不同的類型,每型癥狀比較復雜,在診治時將所得的復雜資料認真分析,綜合找出證的產生原因、部位,從而抓住主要矛盾,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胃脘痛的發生常與情態失調,飲食不節密切相關,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精神、飲食的調攝非常重要。防止暴飲暴食,以清淡易消化伙食為宜,忌煙酒辛辣刺激食物,并盡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緒穩定。

參考文獻

[1] 周挺燦.胃脘痛中醫辨證論治分析[J].健康必讀雜志,2010,9:177.

[2] 谷守敏,蔡春江.胃脘痛辯證淺析.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7):76.

[3] 王興志.胃脘痛的中醫辨證診治簡述.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育.2010,8(12):71.

作者單位:214534 江蘇省靖江市新豐衛生院

(上接第308頁)

1.4 心理護理:骨折患者因活動受限,治療時間較長,或擔心肢體殘疾,而常常表現出不同情緒及心理變化。在護理過程中,應多給患者安慰和關懷,解釋長期臥床應注意的問題,指導患者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2 科學指導功能鍛煉

2.1 功能鍛煉是骨折治療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輔助療法。它可以進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環,使患部獲得充足的養料,有助于加速骨痂形成。促進骨折愈合,先向病人宣傳鍛煉的意義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顧慮,主動運動鍛煉。

2.2 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人的全身狀況、骨折愈合進度、功能鍛煉后的反應等各項指標不斷修訂鍛煉計劃,增刪鍛煉內容。

2.3 一切練功活動均須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隨著骨折部位穩定程度的增長及周圍損傷軟組織的逐步修復,功能鍛煉循序漸進,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漸多,時間由短至長,強度由弱增強。具體方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骨折早期,傷后1―2周內,傷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縮運動,如股骨骨折做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上、下關節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此期間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者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2)骨折中期,經治療后患肢腫脹消退,疼痛減輕,骨折端纖維連接,并逐漸形成骨痂,骨折部趨于穩定。此期鍛煉的形式除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多,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傷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夠的骨痂時,可以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3)骨折后期,骨折臨近愈合后,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使各關節迅速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正常力量。

2.4 功能鍛煉以病人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不發生疼痛為度。鍛煉時患肢輕度腫脹,經晚間休息后能夠消腫的可以堅持鍛煉,如果腫脹較重并伴有疼痛,則應減少活動,抬高患肢,待腫脹疼痛消失后再恢復鍛煉。

2.5 功能鍛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中心。上肢要圍繞增加手的握力進行活動,下肢重點在訓練負重行走能力。功能鍛煉不能干擾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如尺橈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轉活動,脛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內外旋轉運動。

3 體會

蒙醫正骨手法治療骨折不同于手術治療,蒙醫骨傷很重視膳食治療、推拿按摩和護理,因此,骨折患者在行正骨手法治療期間,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抓好骨折患者的心理護理、病情觀察、臥床護理、飲食及起居護理,指導功能鍛煉等多個環節的護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5

從中醫的臨床來看,中老年人腰痛不外是跌打損傷、外邪內侵、久病勞損三大類屬,很適宜于中醫的辨證施治。中老年人預防腰痛,應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注意:一是腦力勞動久坐者,應保持正確的坐姿,盡量坐直、坐正,或稍稍后仰靠在椅背上,使腰椎所受壓力最小,并且每坐1小時要起來走動5~10分鐘;二是體力勞動者,尤其在搬、提重物時,應先蹲下(切不可兩腿直立、彎腰用力),提住或抱住重物后,再站起來,避免腰部過度受力帶來損傷;三是平時要睡硬板床,適當鋪些軟墊,枕頭高低要適宜(約自己的一拳高為宜),以便保持脊柱的4個生理彎曲,以利于保護脊柱。對腰痛的治療,中醫有很多好辦法,這里選擇簡便易行的介紹一些。

1.點按手針腰痛點:有兩點在手背一、二,三、四掌骨間的敏感處,以對側之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鉗狀用力點按。致使產生酸、麻、脹感。常可取效。

2.點刺委中穴:該穴位于胭窩的正中,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腰背病痛的主治穴位。委中穴放血,對腰痛實證很是靈驗,這也正是民間的所謂挑“鬼箭”之治法。還可以俯臥于床上,由家人用兩大拇指指甲點按兩側委中穴,一按一松為1次,連續7~21次為一組,每日做3~5組,于申時(15~17時)做效果更佳。

3.拍打腰部疼痛處:用高度的白酒點燃或加熱至40度,用手蘸點燃或加熱的酒在痛處拍打21~49下,對寒濕所致的腰痛有特效。

4.藥貼涌泉穴:此穴在腳底前1/3處,屈足時人字紋凹陷處。取肉桂粉、白胡椒粉、生姜粉各3克,用加熱的白酒少許調成糊狀,做成兩個五分硬幣大小的糊,貼于兩涌泉穴上,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晚臨睡前貼上,次晨去之,對風寒濕虛所致的腰痛療效頗佳。

5.藥物鞋墊法:取花椒、肉桂、吳萸子各6克,焙干研末,裝入鞋墊中,墊于鞋內,脫鞋后及時取出晾曬。5天換1次藥物鞋墊,連續使用90天,對慢性寒濕引起的腰痛效果尤佳。

6.熱敷療法:將粗鹽炒熱包好,敷于腰痛處:或取400~500克黃豆,用水噴濕口袋,放入微波爐中加熱30~60秒。趁熱敷于腰部。溫度降低后可反復加熱,敷30分鐘,每日1次,3-5日可見效(注意預防燙傷皮膚)。

此外,平時需堅持腰椎的保健鍛煉,如形神莊的“俯身拱腰松督脈”“轉腰涮胯氣歸田”等招式更應練好。

中老年朋友都應保護自己的腰,因為:

腰為身之柱:身強可靠它:

腰痛關系大,不可忽視看:

平時腰護好,年高腰痛少:

老來腰痛了,自療首當選:

篇6

頭痛并非都是小毛病!頭痛不但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更關鍵的是引發頭痛的原因有多樣,如果不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治療,有可能會掩蓋病情,使顱內出血、感染、占位性病變等嚴重疾病得不到及時診治,貽誤病情,導致嚴重后果。

“四多”導致頭痛反復發作

與把頭痛當小毛病的人不同,有的人非常關注自己的身體,一旦頭痛就會去醫院找醫生診治。但許多人即使做了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結果也未發現任何異常。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頭痛?先進的醫學儀器為什么檢查不出病因呢?其實,中醫研究表明,外感或內傷導致的頭部“四多”――頭部多風、多瘀、多濕和多虛是頭痛反復發作的共同病因。臨床研究進一步顯示,頭部“四多”可導致頭部氣滯血瘀、氣虧血虛,從而造成頭部經絡不通和經絡失養,進而引起頭痛。

中藥可消除頭痛

頭痛發作,痛得叫人難以忍受,為了快速止痛,人們往往選擇服用西藥,因為對西藥的熟悉程度高,而且容易在藥店買到。服用西藥止痛藥雖然簡便易行且收效迅速,但也須審慎,尤其對有頭痛頑疾的人來說,更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因為有的西藥止頭痛藥,長期服用可產生耐藥性及依賴性;肝、腎功能不全的人以及心臟病患者還應慎用西藥止痛藥。

相比之下,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就少一些。目前,中成藥止頭痛藥有十幾種,常見的有天麻、川芎止痛散、復方羊角片、正天丸等。由于頭痛是由頭部“四多”復合病因引起,所以以單一病因組方的中成藥無法徹底解決頭痛反復發作問題,如天麻類產品,其主要成分天麻起驅頭風作用,而對多瘀、多濕、多虛則無效。而選取四大治療頭痛古方中的15味中藥精華研制而成的正天丸,則直接針對“四多”,臨床使用表明,它起到了驅風、化瘀、除濕、緩虛等作用,具有疏經通絡、益氣養血之功效,有效防治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神經性頭痛、經期頭痛等多種頭痛的反復發作。

篇7

梅枚的“智商測試”最終有沒有做?其結果如何?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測試結果為“弱智”,“班級評優”既不受影響,“成績不佳”也似乎找到了“合理解釋”,但梅枚以后該怎么辦呢?所以,老師、家長要慎重對待此類情況。

智商又稱智能,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智慧和才能的心理活動,包括對事物的感知、觀察、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語言等能力。影響兒童智能發育的因素很多,其中健康的大腦是智能培養的物質基礎。剛出生的新生兒腦重量約有360克,頭圍約36厘米,2歲時腦的重量已經增加到1 400克,頭圍約47~48厘米,腦的各葉分區明顯,溝回形成加深。隨著大腦的不斷生長發育和完善,孩子的智能也處于迅速的發育過程中,智能的發育有時受到遺傳和環境、身體內、外疾病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一般看來,大多數兒童的遺傳因素相差并不大,其智力發展的差別主要與后天性的教育和實踐有關,良好的外界刺激,對促進兒童大腦的發育功不可沒。印度狼孩的故事告訴人們,兒童的早期教育對智力開發十分重要,而這個階段的兒童基本上生活在父母身邊,所以父母是兒童早期智能開發的第一啟蒙人。

兒童的智商測試的方法很多,多數是從國外引進,有的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經修改而定的方法。例如“丹佛發育篩查測試(DDST)”、“蓋塞爾(GESELL)發育檢查”、“韋克斯勒(WECHSLER)智能測試法”、“比奈(BINET)測試法”、“繪人試驗”、“50項入學測查”及我院開發研制成功的“實用小兒智能測試法”等,其中每一種方法都有其適用年齡范圍和檢查目的,由專業測試人員根據需要選擇應用。

篇8

[關鍵詞]中醫方證代謝組學;中藥血清藥物化學;代謝組學;體內藥效物質基礎;方法學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1470093)

[通信作者]王喜軍,教授,Tel:(0451)82110818,E-mail:

Methodology for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n vivo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medomics

WANG Xi-ju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s) is thos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 blood and show the efficacy of TCM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 TCM formula. In TCM, formula consisted of more than one herbal drug is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form which corresponding to TCM syndrome.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had to be found in the condition of compatibility and efficacy of TCM formula. Therefore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formula as objec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methods and metabolomics technologies, establish a system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in vivo--Chinmedomics. The use of metabolomics technology is used to fully understand nature biology on syndromes or disease, identify biomarkers for disease to bridging disease animal model, establishing the bi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he validity of the premise, the use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to analysis in vivo directly substance after oral prescription and dynamic law, combined with changes law of the endogenous disease biomarkers (pharmacodynamic markers of TCM), Though establishing two variable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between Chinese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serum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biomarkers, to extract TCM composition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dogenous marker as potential basi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to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

[Key words]Chinmedomic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metabonomics; efficacy material base; methodology

[26]Gong P, Cui N, Wu L, et al. Chemicalome and metabolome matching approach to elucidating biological metabolic networks of complex mixtures[J]. Anal Chem, 2012,84(6):2995.

[27]Yang M, Cheng C, Yang J, et al. Metabolite profi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medicinal herbal remedies[J]. Curr Drug Metab, 2012,13(5):535.

[28]Liu Z, Liu M, Qi Y, et al. Plasma pharmacochemistry combined with microdialysis to screen potential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saponin extract using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 J Sep Sci, 2013,36(9/10):1659.

[29]Hu Y, Jiang P, Wang S, et al. Plasma pharmacochemistry based approach to screening potential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Huang-Lian-Jie-Du-Tang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J].J Ethnopharmacol, 2012,141(2):728.

[30]Zeng W, Han H, Tao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bio-active metabolites of gentiopicroside by UPLC/Q-TOF MS and NMR[J]. Biomed Chromatogr, 2013,27(9):1129.

[31]潘學強,吳燕川,龔慕辛,等.外翻腸囊吸收成分與藥效相關研究吳茱萸湯治療偏頭痛的藥效物質[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1):126.

[32]Wang X, Sun W, Sun H, et al.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s in the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Yin Chen Hao Tang by UPLC/Q-TOF-MS/MS[J]. J Pharm Biomed Anal, 2008,46(3):477.

[33]Wang X, Sun H, Zhang A, et al. Pharmacokinetics screening for multi-components absorbed in the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Yin-Chen-Hao-Tang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J].Analyst, 2011, 136(23):5068.

[34]Lv H, Sun H, Sun W, et al.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 Chinese triple herbal drug formula[J]. Phytomedicine, 2008,15(11):993.

[35]王喜軍,孫文軍,張寧,等.六味地黃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離及結構鑒定[J].中國天然藥物,2007,5(4):277.

[36]王喜軍,張寧,孫暉,等.六味地黃丸的血清藥物化學研究[J].中國天然藥物,2004,2(4):219.

[37]吳芳芳,王喜軍,韓瑩,等.基于UPLC-HDMS技術的生脈散血清藥物化學初步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12(4):657.

[38]王喜軍,陳曦,楊舸,等.枳術丸口服給藥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其定量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07,9(2):54.

[39]Cao H, Chen X, Sun H, et al. Pharmacokinetics-based elucidation on disparity in clinical effectiveness between varieties of Zhi Zhu Wa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J]. J Ethnopharmacol, 2010,128(3):606.

[40]楊波,張愛華,董巍,等.酸棗仁湯的血清藥物化學及不同配伍變化對血中移行成分的影響研究[J]. 中醫藥信息,2013,30(4):44.

[41]Yan G L, Zhang A H, Sun H, et al.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ingredients of Shuanghuanglian formula in blood samples using high-resolution LC-MS coupled with background subtraction and a multiple data processing approach[J]. J Sep Sci, 2013,36(19):3191.

[42]Wang Ping, Yin Quanwei, Zhang Aihua, et al.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the absorbed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aoyao-Gancao decoction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Pharmacogn Mag, 2014,10(40):497.

[43]曹洪欣,王喜軍,于友華,等.中藥復方安替威血清藥物化學和抗SARS病毒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3):281.

[44]王喜軍.中藥血清藥物化學[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0.

[45]王喜軍.基于臨床有效性的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生物分析體系[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15(1):16.

[46]Wang X, Zhang A, Sun H. Futur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chinmedomics as an effector[J]. OMICS,2012,16(7/8):414.

[47]Wang X, Zhang A, Han Y, et al. Urine metabolomics analysis for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detection of jaundice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J]. Mol Cell Proteomics, 2012,11(8):370.

[48]Wang X, Zhang A, Sun H. Power of metabolomics in diagnosis and biomarker discover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Hepatology, 2013,57(5):2072.

[49]Wang X, Yang B, Sun H, et al.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es and computational systems tools for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ased comprehensive metabolomic profiling and pathways analysis of biological data sets[J]. Anal Chem, 2012,84(1):428.

[50]Wang X, Wang H, Zhang A,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n the toxicity of aconite root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ionization synapt high-definition 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 and ingenuity pathways analysis[J]. J Proteome Res, 2012,11(2):1284.

[51]Wang X, Yang B, Zhang A, et al. Potential drug targets on insomnia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Jujuboside A through metabolic pathway analysis as revealed by UPLC/ESI-SYNAPT-HDMS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J]. J Proteomics, 2012,75(4):1411.

[52]Zhang A, Sun H, Han Y, et al. Urinary metabolic biomarker and pathway stud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ed patients based on UPLC-MS system[J].PLoS One, 2013,8(5):e64381.

篇9

收集近20年來治療痛經的中藥復方176首,建立中藥復方數據庫,用頻率分析法分析藥物的使用比例、使用頻率和劑量;用單指標和多指標的多因子線性逐步回歸統計學方法,篩選決定單指標和多指標的主要藥物,建立回歸方程,預測復方的臨床療效。得出在173種中藥中,活血化瘀類中藥和理氣類中藥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頻率最高;統計出常用的20味中藥的劑量區間;建立單指標和多指標的線性逐步回歸方程,篩選出決定單指標和多指標中各指標的主要藥物,并用單指標回歸方程檢驗了176首處方的總有效率,其絕對誤差在4%以內的有167首,占總處方的94.89%。提示活血理氣類藥物為最常用的藥物;建立的逐步回歸方程能較為精確地預測復方治療痛經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 痛經 中藥 復方 回歸分析

Abstract: Com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 by collecting 176 compound formulas for dysmenorrhe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The proportion and frequency of herbal medicine were analyzed and the main herbs with monotarget or multitarget in the compound formulas were selected with simple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listed 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compound formulas were evaluated. Of 173 herbs used in the compound formulas, the proportion and frequency of the herbs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transforming stasis and regulating qi flow were high in the application. The dosage interval for 20 herbs in common use was estimated. Main herbs with monotarget or multitarget used in the compound formulas were selected with simple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of the 176 compound formulas was tested with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167 compound formulas (94.84 % of the total) had the absolute error less than 4%. Herbs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transforming stasis and regulating qi flow are most commonly used in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compound formulas could be forecast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 equation.

Keywords: dysmenorrhea; Chinese herbal drugs; compounds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regression analysis

通過檢索重慶維普數據庫,收集了近20年來治療原發性痛經及繼發性痛經的中藥復方176首,用頻率分析法分析用藥的使用比例、使用頻率和劑量;用單指標和多指標的多因子線性逐步回歸統計學方法,建立回歸方程,篩選決定單指標和多指標中各指標的主要藥物,預測復方的臨床療效,探索中藥復方治療痛經的用藥規律。

1 資料來源

通過檢索重慶維普數據庫,收集自1987~2006年治療痛經的中藥復方176首,且藥味完整,藥量準確,療效確切,每首復方的臨床病例至少50例以上,病例總數17 079,建立數據庫。

2 統計分析和結果

2.1 藥物歸類 痛經中藥復方中主要有活血化瘀藥、理氣藥和溫經散寒藥。按照《中藥學》[1]歸類方法,復方中活血化瘀類藥物有18種:蒲黃、五靈脂、血見愁、花蕊石、三七、丹參、川芎、桃仁、紅花、血竭、三棱、莪術、沒藥、乳香、水蛭、益母草、澤蘭、延胡索;理氣類藥物19種:香附、木香、檳榔、烏藥、柴胡、蘇木、青皮、陳皮、枳實、沉香、丁香、王不留行、茺蔚子、枳殼、郁金、月季花、麝香、橘核、川楝子;溫經散寒類藥物11種:肉桂、附子、干姜、吳茱萸、艾葉、鹿角、桂枝、小茴香、白芥子、生姜、川椒。

各類中藥的使用比例按照公式yi=ni/m計算,yi是第i類中藥的使用比例(%),ni是第i類中藥的使用種數,m是176首復方中藥物的總使用種數(173種)。各類中藥的使用頻率按照公式Yi=Ni/M計算,Yi是第i類中藥的使用頻率(%),Ni是第i類中藥的總使用次數,M是173味中藥的總使用次數(1 866次)。經統計,以上三類中藥的使用比例總和為27.74%,用藥頻率的總和為68.18%。見表1。

表1 藥物歸類統計(略)

2.2 藥對 各藥對的使用頻率按照公式Yi=Ni/M計算,Yi是第i個藥對的使用頻率(%),Ni是第i個藥對的使用次數,M是中藥復方總數(176)[2]。見表2。

2.3 單味藥的使用頻率及劑量區間 按照公式Yi=Ni/M,其中單味藥使用頻率Yi是第i種中藥在176首復方中的使用頻率(%),Ni是第i種中藥的使用次數,M是中藥復方總數,經統計列出了前20味中藥的最大劑量、最小劑量、平均劑量以及在176首復方中的使用次數和百分比。活血理氣溫經類藥物是最主要的,在前20味藥中占了70%。見表3。

表2 藥對分析(略)

*活血化瘀類藥物。

2.4 單指標和多指標預測復方療效的逐步回歸方程 利用SAS統計分析軟件包[3],對總有效率進行了單指標逐步回歸分析,獲得了對指標影響最大的31味藥的回歸方程;對顯效率、有效率和無效率進行了三指標逐步回歸分析,獲得了對指標影響最大的21味藥的顯效率回歸方程,含有16味藥的有效率回歸方程和31味藥的無效率回歸方程。

2.4.1 31味藥總有效率的單指標逐步回歸方程 Y(總有效率)=0.755 53+2.339 66附子*+1.726 55全蝎-1.454 78僵蠶+1.405 71血蝎*-1.095 79槐仁-1.064 83肉桂-0.085 48當歸-0.800 82枳實*-0.763 46沉香*+0.763 23檳榔*-0.729 85旱蓮草-0.645 08穿山甲-0.553 63膽南星+0.503 84阿膠-0.494 74羊藿+0.370 69干姜*+ 0.336 56血見愁*-0.297 64敗醬草-0.275 82雞內金-0.273 58烏藥*+0.271 03紅花*+0.259 23花蕊石*-0.241 86甘草-0.207 35牡丹皮*-0.196 41仙靈脾-0.181 16白術+0.167 45紅藤+0.163 01牛膝-0.121 63川芎*+0.111 49地鱉蟲(*活血化瘀類、理氣類和溫經類藥)。復相關系數為0.793 83。

2.4.2 顯效率、有效率和無效率的三指標逐步回歸方程

2.4.2.1 21味藥顯效率逐步回歸方程 y1(顯效率)=0.313 62+2.610 36附子*+1.851 49丁香*-1.484 06月季花*-1.109 95蒲公英+1.012 41羌活-0.749 13天仙藤+0.681 80陳皮*-0.485 98白花蛇舌草+0.440 73杜仲-0.394 63小茴香*-0.385 50生地黃-0.370 03澤瀉+0.336 93桂枝+0.295 95木香*-0.237 84蘇木*-0.202 02香附*+0.198 70血竭*-0.136 51牡蠣+0.085 66蒲黃*-0.075 31當歸+0.073 67丹參*(*活血化瘀類、理氣類和溫經類藥)。復相關系數為0.780 325。

2.4.2.2 16味藥有效率逐步回歸方程 y2(有效率)=0.453 61-2.284 46丁香*-1.857 65附片*+1.146 07桔梗-1.134 14羌活-1.126 73石菖蒲-0.829 58貓爪草-0.735 05淮山藥+0.555 38干姜*-0.491 80陳皮*+0.439 04血見愁*-0.285 60熟地-0.283 34半夏+0.266 68桂枝-0.238 64黨參-0.190 54甘草(*活血化瘀類、理氣類和溫經類藥)。復相關系數為0.780 755。

2.4.2.3 31味藥無效率逐步回歸方程 y3(無效率)=0.244 47-2.339 66附子*-1.726 55全蝎+1.454 78僵蠶-1.405 71血竭*+1.095 79槐花+1.064 83肉桂+0.085 48當歸+0.800 82枳實*+0.763 46沉香*-0.763 23檳榔*+0.691 15羊藿+0.645 08穿山甲+0.553 63膽南星-0.503 84阿膠+0.437 91土茯苓-0.370 69干姜*-0.336 56血見愁*+0.297 61敗醬草+0.275 82雞內金+0.273 58烏藥*-0.271 03紅花*-0.259 23花蕊石*+0.241 86甘草+0.207 35牡丹皮+0.181 16白術-0.167 45紅藤-0.163 01牛膝+0.121 63川芎*-0.111 49地鱉蟲(*活血化瘀類、理氣類和溫經類藥)。復相關系數為0.762 881。

需要指出的是,在預測或檢驗某藥方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和無效率時,上述回歸方程中的各味藥的數量是無量綱數,不是該味藥的重量,而是該味藥的重量與該藥方各味藥的總重量之比,即百分率。如一張含有附子的復方,先算出附子的無量綱數,即附子的重量與該藥方各味藥的總重量之比,然后將比值代入方程中,乘以附子的回歸系數,得出復方中指標的預測值。

為了檢驗上述各逐步回歸方程的精確性,按上述單指標和三指標逐步回歸方程,計算了176個藥方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和無效率,所得結果與所給的相關數據之絕對誤差,除個別藥方外,可以說比較精確,以總有效率的具體檢驗結果為例。見表4。

絕對誤差區間|Δy|(%)的所占比例按照公式Yi=Ni/M計算,Ni是第i個區間的中藥復方數,M是中藥復方總數(176首)。見表5。

表3 單味中藥分析(略)

*活血化瘀類藥; 理氣類藥; 溫經散寒類藥。

表4 總有效率的檢驗結果誤差分析(略)

表5 絕對誤差區間分析(略)

由上述檢驗結果可見,絕對誤差在4%以內的有167個藥方,占94.89%,絕對誤差在4%~10%之間的有9個藥方,占5.11%。

3 討論

痛經是婦科常見疾病,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大類。痛經的病因主要是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為害等,并與素體及經期、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在這個期間致病因素的侵害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礙,以致“不通則痛”。“瘀”是痛經的主證,同時可以兼有氣滯、寒凝、氣血虧虛、肝腎虧損和濕熱下注等兼證表現[4]。

3.1 藥物的使用比例、使用頻率和劑量 活血化瘀類藥物的用藥比例占第二,用藥頻率占第一位;理氣類藥用藥比例占第一位,用藥頻率占第二;占第三位的是溫經散寒類藥物。“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活血化瘀類中藥配伍理氣類中藥能相得益彰,增強療效,再增加溫經散寒類藥物,能使療效更臻完善。三類藥合用,符合中醫基礎理論和藥物配伍原則。藥對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當歸、川芎,當歸配川芎能養血活血理氣,是痛經治療中最常用的藥對,也是最經典的養血活血理氣的藥對。在最常用的12個藥對中,活血化瘀類的藥對占了5對,其余7個藥對的功效依次為養血活血、益氣活血、緩急止痛、理氣止痛、溫經散寒、熄風止痙、補益肝腎。在單味藥(20味)的統計分析中,11味藥物屬于活血化瘀類中藥,占55%。有些藥物雖不歸屬于活血化瘀類中藥,但也兼有活血之功。中醫醫生的用藥劑量有個體化、隨意化傾向,本文總結了173味中藥的最大劑量、最小劑量、平均劑量及在176首方中的使用次數和百分比,列出其中的前20味藥物。該劑量分析對指導臨床用藥和減少用藥隨意性有一定的意義。以上復方的用藥特點進一步驗證了“瘀”是痛經的主證。活血理氣溫經是臨床常用的藥物[57]。

3.2 藥方的療效預測 本文將176首復方,通過單指標和多指標的逐步回歸分析方法,得到單指標和多指標的預測回歸方程,可以預測復方的療效(不是臨床療效和藥物療效)。所以這是一個預測方程。

把總有效率作為單指標,173味藥物作為多因子,建立單指標多因子的線性逐步回歸方程。首先說明的是所列入的31味藥是逐步篩選出來的對總有效率影響最大的藥物。其次,藥物前的數值是回歸系數,“+”、“-”號不代表正、負影響,回歸系數的絕對值越大,對指標的影響就越大,反之亦然。第三,通過此方程可以計算出復方的總有效率的預測值。31味藥總有效率的單指標逐步回歸方程所得復相關系數為0.793 83,它表明此回歸方程預測的精確度達到79.383%。把顯效率、有效率和無效率作為三指標,173味藥物作為多因子,建立多指標多因子的線性逐步回歸方程,篩選出對各指標影響最大的藥物,藥物回歸系數的意義同單指標多因子線性逐步回歸方程。

從中可以看出在痛經治療中,雖然活血、理氣類中藥使用很廣泛,但對總有效率和無效率影響因子最大的分別是附子和全蝎,對顯效率影響因子最大是附子;在有效率逐步回歸方程中,影響因子最大的是丁香。附子、丁香和全蝎藥性峻猛,具有溫經散寒通絡之功,說明雖然溫經散寒通絡藥物應用得相對較少,但對痛經療效的影響很大。

表4是運用總有效率回歸方程去檢測176首復方的總有效率,計算出來的數值與原復方的總有效率進行比較,誤差最大的是9.84%,誤差最小的是0.000 2%,平均誤差1.76%。表5列出了絕對誤差區間分布,如在0%~1%之間的有67首處方,占總處方數的38.07%;絕對誤差在4%以內的共有167首處方,占總處方數的94.29%,因此可見該方程較為精確。

因為顯效率、有效率和無效率這三個指標具有相關性,假如用單指標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處理,就丟掉了指標間的相關性的信息,這樣有失偏頗,而多指標、多因子的線性回歸方程能顯示出多指標間的相關影響,它比單指標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更能客觀地反映出復方中的藥物對這三個指標的影響。在以往的報道中,未見用多指標、多因子的線性逐步回歸方程對復方進行統計分析。當然臨床療效還與諸多因素如年齡、病程、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辨證分型等等有關。本文只是從復方療效角度,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以期為復方的臨床應用和方藥研究增加一條思路[8,9]。

參考文獻

1 Lei ZQ.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2005: 4. Chinese.

雷載權. 中藥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4.

2 Shen MN. One hundred and ninety kinds of herbpai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s. 2004: 6. Chinese.

沈敏南. 中藥藥對190種. 上海: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2004: 6.

3 Huang Y, Wu P. SA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06: 5. Chinese.

黃燕, 吳平. SAS統計分析與應用.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 5.

4 Luo YK. Gynaec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3: 4. Chinese.

羅元愷. 中醫婦科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4.

5 Yu CQ, Shi SF, Liu YH, et al. Primary culture and morphologic observation of eutopic and ectopic endometrial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endomehiosis.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6; 4(2): 18919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俞超芹, 石書芳, 劉玉環, 等. 人子宮內膜異位癥在位和異位內膜細胞原代培養及形態學觀察.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6; 4(2): 189193.

6 Yu P, Li QC, Tan B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of coldstagnation and bloodstasis type by Fushe Tongjing Fang: 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35 cases. Xin Zhong Yi. 2003; 35(8): 2728.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于萍, 黎清嬋, 譚寶蓮. 附沒痛經方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35例療效觀察. 新中醫. 2003; 35(8): 2728.

7 Yao XQ, Yang H.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 report of 28 cases.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6; 4(2): 19920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姚霞琴, 楊惠.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28例臨床觀察.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6; 4(2): 199201.轉貼于

8 Zhang JP, Wang J, Zheng PY. Pondering the problems of clinical effect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5; 3(3): 18118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張軍平, 王筠, 鄭培永. 對傳統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問題的思考.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5; 3(3): 181183.

9 Fu JR. Establishment of multivariat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modern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8; 6(1): 222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篇10

關鍵詞:脂質體技術;中藥給藥系統;應用

脂質體(Liposome)是磷脂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個類球狀的、包封一部分水相的封閉囊泡。作為一種新型的給藥系統,其特點為:脂質體的雙分子層結構類似細胞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藥物包裹在脂質體內部,提高了藥物穩定性,延緩藥物在體內降解;減少用量,增加療效等。在20世紀80年代脂質體技術就已經應用到中國傳統中醫藥領域[1],中藥脂質體技術近年來得到國內外廣大研究學者的重視,成為中藥制劑新型給藥系統的研究熱點。因此,本文就脂質體作為中藥給藥新技術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1中藥脂質體在抗腫瘤方面的應用

從天然甘草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異甘草素,具有抑制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多種腫瘤細胞的增殖作用。張晶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備了異甘草素脂質體,并研究了脂質體對Hela(人宮頸腺上皮癌細胞系)和Siha(人宮頸鱗狀上皮癌細胞系)宮頸癌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異甘草素脂質體對宮頸癌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成濃度依賴性和時間依賴性,于第3 d達到最大抑制率,其抑制率最高分別為83.44%和96.14%,與對照組(異甘草素)相比較,抑制效果明顯強于對照組。

2中藥脂質體在免疫學方面的應用

香菇多糖是從香菇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和刺激干擾素形成等廣泛的藥理作用。蔡云等[3]比較香菇多糖脂質體與注射劑對正常小鼠免疫功能影響,實驗結果表明:香菇多糖脂質體可以增強巨嗜細胞吞噬能力,促進外周血和脾臟T淋巴細胞增殖,提高動物體液免疫功能,其效應與劑量相關,與注射劑相比其效應有所提高。

3中藥脂質體在肝損傷保護方面的應用

何亞軍等[4]研究了蟲草多糖脂質體對D-氨基半乳糖及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實驗結果顯示,靜脈注射蟲草多糖脂質體后,能顯著降低肝損傷小鼠血清中ALT及AST的活性,小鼠肝組織病理切片顯示,高、中劑量的蟲草多糖脂質體對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小鼠肝損傷和中劑量的蟲草多糖脂質體對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4中藥脂質體在降血糖方面的應用

小檗堿又稱黃連素,是黃連的主要成分。劉衍興[5]等比較了小檗堿與其脂質體對正常及注射葡萄糖小鼠血糖水平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小檗堿與磷脂形成小檗堿脂質體有利于小檗堿吸收,與小檗堿比較,降血糖作用明顯增強(P

5中藥脂質體在心腦血管方面的應用

劉衍興[6]研究了脂質體對銀杏葉乙醇提取物(GAS)的藥理增效作用。作者將銀杏葉乙醇提取物(GAS)和磷脂銀杏葉乙醇提取物(PGAS)分別小鼠灌胃給藥6 d,兩組均可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兩者分別降到(2.61±5.50)和(7.25±2.77)(P

6中藥脂質體在抗菌消炎方面的應用

黃芩苷(Baicalin)是黃芩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變態反應等功效。于波濤[8]將黃岑苷制成PEG2000-DSPE表面修飾的長循環脂質體。在脂質體膜外層加入PEG2000-DSPE而形成的空間穩定性脂質體,延長脂質體在體內的作用時間,進而增加藥效。該脂質體包封率在97%以上,粒徑控制在1.0~12.0 μm,使黃芩苷長循環脂質體具有肺靶向性。

7展望

近幾年來,脂質體技術在抗腫瘤、提高免疫力、保護肝損傷、降血糖、保護心腦血管以及抗菌消炎等治療領域得到廣泛研究。許多中藥或中藥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者有較大的毒副作用,而使用脂質體對其進行包埋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還能提高藥物的靶向作用,延緩藥物作用時間,提高其治療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脂質體生產工藝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脂質體劑型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鄧英杰,等.多相脂質體139注射液物理穩定性的研究[J].藥學學報,1984,19(4):282-284.

[2]張晶,楊靜,等.異甘草素脂質體的制備及其對宮頸癌細胞體外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4,9(11),1268-1272.

[3]蔡云,彭彥,陳邦銀,等.香菇多糖脂質體與注射劑對正常小鼠免疫效應的比較[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9,29(19):1624-1627.

[4]何亞軍,吳謙,等.蟲草多糖脂質體對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6,6(1):14-16.

[5]劉衍興,郭輝.小檗堿及其脂質體降血糖作用實驗研究[J].基層中藥雜志,1999,13(1):181-183.

[6]劉衍興.磷脂脂質體對銀杏葉乙醇提取物藥理增效作用實驗觀察[J].基層中藥雜志,1998,12(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