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好句好段摘抄初中范文

時間:2023-03-29 17:49: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好詞好句好段摘抄初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好詞好句好段摘抄初中

篇1

1、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灑下一片綠陰;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添一份春*;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釀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雄鷹,就搏擊萬里長空;讓我們共同創造輝煌。

2、苦難對于奮進者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成功對于永不懈怠的人是里程碑(一次小結),對于驕傲自滿的人是個沉重的包袱,對于不求進取的人是禍害。

3、人生中最大的樂趣是奉獻;思維中最美的花朵是智慧之花;前進中最快的腳步是繼續;朋友中最好的記憶是笑聲!

4、閉了雙目,陽光下喧騰的青草芳香就包圍了我們的嗅覺。是怎么樣溫馨而又好聞的一種清香啊,沒有各色花香的濃烈,沒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時的那種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個香氣,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親懷抱的味道。是啊,小草,你原就是牛馬羊們的主要食物,通過它們,你變身為潔白的乳汁,鮮美的肉食,溫暖的毛皮,奔騰的力量,托起了一個個民族和國家。

5、熱愛是什么?熱愛是風,熱愛是雨,因為熱愛,我們甘于淡泊寧靜的日子;也因為熱愛,我們敢于金戈去,馬革裹尸還。

6、時野地里最熱鬧的,莫過于那些伶俐矯健的小麻雀了。嘰嘰喳喳,在稀稀密密的枝頭商量心事,成百成千只會突然從樹上飄然而下,紛紛揚揚如無數片落葉。在雜草間蹦跳亂啄一陣,見得人來,又忽啦啦一齊飛去,向著太陽的方向,把雙翅染得淡紅,而淺語細聲,仍隱隱在耳邊回旋。

7、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柔韌的小草,你究竟是什么呢?是我們無數卑微弱小的生命吧?我們是平凡的草民,卻也可以描繪春天,為大地梳妝,弱小的生命聯合起來,還可以改變環境,創造世界。

8、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劃動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課本。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布列,你手勢生動如一只飛翔的鳥,在講臺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只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云,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

9、那份新鮮感好奇心早被一日日重復的沉輝和暮靄雕刻得平淡無奇。曾經想把生命的每一分鐘都過得燦爛而輝煌,即使面對偶爾的失意,也總想張揚出一番與眾不同。但是當雙重打擊驟然降臨時,我一向相當自負的世界幾乎徹底坍塌,等從重重疊疊的失敗中爬起,在回首的瞬間,才知道光陰已經在我無知的歲月中溜走了好久,才知道風花雪月的誘惑在我的年齡中早已消失,才覺得走過的路很短又很長。

10、清清的溪流變得濁臭污穢,綠綠的山巒變得陸離斑駁,如面對一張張污跡遍布的白紙,我不忍心去看。

11、沒有敢抬頭看一眼太陽,只覺得到處都耀眼,空中、屋頂、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著點紅,由上到下整個像一面極大的火鏡,每條都是火鏡的焦點,仿佛一切東西就要燃燒起來。

12、當你身臨暖風拂面,鳥語花香,青山綠水,良田萬頃的春景時,一定會陶醉其中;當你面對如金似銀,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時,一定會欣喜不已。你可曾想過,那盎然的春*卻是歷經嚴寒洗禮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卻是接受酷暑熔煉后的結晶。

13、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渡過的細紗,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憂愁和誤用傷,在似水流年的蕩滌下隨波輕輕地逝去,而留下的歡樂和笑靨就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

14、人生中最艱難的是選擇;工作中最困難的是創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擾;做人中最苦惱的是委屈。

15、瀟灑是一道恪守在每個人心靈中的美麗的風景,瀟灑的內涵包羅萬象。“采菊東籬下”是一種清靜的瀟灑,“勝似閑庭信步”是一種喜悅的瀟灑,“一覽眾山小”是一種成功的瀟灑。

16、燈,帶有一種明亮的光,每當深夜來臨,是它陪伴著你,如此默默無聞。它是平凡的,外表華麗與否,那都是一樣的。珍珠點綴、水晶加飾的燈,它只能用以裝飾,來滿足人們的虛榮心。比起這,普普通通的日光燈是幸運的,因為它照明的本性沒有改變,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平平凡凡卻實實在在。

17、帆的一生充滿了曲折困苦,它呼嘯在暴風中,騰躍在波谷里,急行在驟雨中,喧囂在狂浪中,穿行于礁石間……帆以它堅強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與怒濤巨瀾搏斗著。我贊美帆,在我的眼中,只有真正具有帆的性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真正具有帆的信念的人,才算得上崇高。當你身臨暖風拂面,鳥語花香,青山綠水,良田萬頃的春景時,一定會陶醉其中;當你面對如金似銀,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時,一定會欣喜不已。你可曾想過,那盎然的春*卻是歷經嚴寒洗禮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卻是接受酷暑熔煉后的結晶。

18、所謂平淡是真,背景必須的是無數的斑斕錦緞。如此,風吹煙云散盡,才能讓人看到萬里蒼穹。這是閱歷的力量,這是底蘊的力量,這是紫陌紅塵的力量。只有經過這些力量清洗之后,才能達到一個境界。即使唐三藏,也得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修成正果。

19、柔和的陽光斜掛在蒼松翠柏不凋的枝葉上,顯得那么安靜肅穆,綠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腳步是那么輕起輕落,大家的心中卻是那么的激動與思緒波涌。

20、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獲果實,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該卷起褲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種、耕耘,直到收獲的那一天。

21、沒有運動,生活等于昏睡;沒有思考,生活等于盲從;沒有節制,生活等于毀滅;沒有快樂,生活等于凝固。

22、愛心是冬日的一片陽光,使用饑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權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灑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場甘霖,使孤苦無依的人即刻獲得心靈的慰藉。

23、成功不會向我們走來,我們必須走向勝利;智慧不會向我們走來,我們必須勤奮思索;快樂不會向我們走來,()我們必須用心體驗。

24、今天陽光很好,坐在窗前,看窗外如此晴朗的天感覺特別舒心,雨過天晴后的世界總給人一種明媚,仿佛陽光照耀在“心田”上空,讓前些天被風雨踐踏的花朵重新得到愛的關懷,重現生命的活力!

25、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浪花飛濺,時而巨浪沖天……人們在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之后,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強。

26、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于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27、年輕時忍受不了清風白水的簡單,總想與人競爭什么,總想在某個光圈里成為聚光點。所以就像上了發條的玩具馬,太過疲勞地奔忙,晨昏,日夜,忙得很疲倦,很乏力,很討厭,似乎有許多事情來不及做,非趕著點不可。……然而,當滿載著自信的小舟在生活中被起伏的暗流擱淺在迷蒙的荒灘上時,當一次次的努力被生活的更選退成遺憾時,卻又開始痛呼上帝不公,命運不平。

28、愛心是冬日的一片陽光,使用饑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權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灑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場甘霖,使孤苦無依的人即刻獲得心靈的慰藉。2.希望源于失望,奮起始于憂患,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饑餓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

29、時間好比一位妙手成春的良醫,它能幫助我們醫治流血的心靈。時間猶如一個萬能的慰藉者,它能開導我們忘記人生的傷痛。時間有如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他能引導求學者構筑知識的大廈。時間好比一位點屏成蠅的畫家,他會幫助勤奮者描繪輝煌的明天。

30、人生的旅途中,前面還有無數個日子需要別無選擇地去面對。風雨也好,艷陽也好,只要在曲曲折折的行程中,靜守著一份平淡,揮灑著一腔執著,不妄自尊大,不自欺欺人,不蜚短流長,不急功近利,不孜孜于榮華富貴,不耿耿于功名利祿。”得失俱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謝。”,管他豐碑小草,高山低谷,只要用心地揮灑,真誠地惜愛。那么,我們內心的豐贍適意,會一點一滴地豐滿著你的昨天今天還有明天。

31、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也是淡泊的季節。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贊美,被寵愛為榮。它把一切贊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32、生活的無奈,有時并不源于自我,別人無心的筑就,那是一種陰差陽錯。生活本就是矛盾的,白天與黑夜間的距離,春夏秋冬之間的輪回,于是有了挑剔的喜愛,讓無奈加上了喜悅的等待。

33、希望源于失望,奮起始于憂患,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饑餓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

34、翻開早已發黃的頁張,試著尋找過去留下的點點滴滴的足跡。多年前的好友似乎已變得陌生,匆忙之間,讓這維持了多年的友誼變淡,找不出什么親切感。只是偶爾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這發黃的頁張中找尋那一段讓人難忘的歲月,幸好我還可以握住這僅剩下一段的“絲線頭”……

35、興趣是什么?興趣是雷,興趣是電,因為興趣,我們樂于犧牲看電視,玩撲克的時間;也因為興趣,我們勇于搏擊激流,攀登險峰。

36、你可以忘掉失敗,但不能忘掉教訓;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記歷史;你可以忘掉苦難,但不能忘卻艱辛;你可以忘掉傷疤,但不能忘卻恥辱。

37、青春一首歌,她撥動著我們年輕的心弦;青春是一團火,她點燃了我們沸騰的熱血;青春是一面旗幟,她召喚著我們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書,她啟迪著我們的智慧和心靈。

篇2

關鍵詞: 聽障學生 語文教學 語文能力 提高策略

身為語文教師,我們深知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涵蓋口頭語言能力和語言寫作能力兩方面。但是對于聽覺有障礙的人而言,由于聽力受損,口頭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他們雖然經過幾年的語訓,其口語能力會有所提高,但口語的清晰度總是有限的。同時聽障者習慣用的手語往往表意含糊不清,健全人很難理解,從而文字成為了聽障者最適用的語言,也是與健全人交流的主要語言工具。但目前特教學校的實際情況是聽障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只能仿寫一兩句話,到了初高中年級階段根本談不上能完整地寫文章,即使勉強寫出來也往往是語不達意、空洞無物的,讓無數特教學校的語文教師茫然無措。

造成聽障學生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有三點。

其一,聽障學生由于自身聽力方面的缺陷造成語言發展遲緩,語言發展水平滯后。

其二,聽覺障礙和語言發展水平低極大地影響了聽障學生對外界認知的豐富性和完整性,使他們很難用語句表達自己的意圖。加之聾校封閉式管理,導致他們信息缺乏,生活經驗匱乏。

其三,聽障學生語言邏輯能力較差,語文教師往往花大量的時間去修改他們不通順的語句,卻忽略對其閱讀、寫作方法的指導。

長期的語文教學經驗證明,聽障學生閱讀能力、寫作水平的提高,著眼點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語文教科書的教授上,而應從語言材料的收集、語文素材的豐富、閱讀寫作方法的指導等多方面入手。

策略一:重視閱讀訓練,做好閱讀指導。

閱讀能力需要長期的積累訓練才能夠提高。只有讓聽障學生大量閱讀才能幫助他們熟悉語言,積累詞句篇章,為寫作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聽障學生的語文水平,必須重視閱讀訓練,做好閱讀指導。

1.幫助聽障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

目前,出版部門還沒有專門出版適合于聽障者的書籍,教師、家長又缺乏對聽障學生的指導,他們面對大量的普通書籍往往無從下手,不能正確地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書籍,這種沒有目的的閱讀對他們學習語言的效果不大。因此,語文教師要在初中階段開始幫助聽障學生選擇適合其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層次的課外書籍。如七年級推薦《朝花夕拾》、《城南舊事》、《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神話故事新編》等;八年級推薦學《童年》、我的大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九年級推薦《水滸傳》、《三國演義》、《儒林外史》、《傅雷家書》、《羊脂球》、《巴黎圣母院》等。這些文章能對聽障學生學習課文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還能提高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2.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

聽障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閱讀時離不了教師指導。教師在指導閱讀中要逐步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方面我作了嘗試。

(1)閱讀前教給學生理解生字新詞的方法,如“查字典”、“根據上下文推測”、“問老師和同學”等方式理解語句的意思,由句進而理解段章的意思。

(2)學會默讀,邊默讀邊思考。

(3)學會做一些簡單的圈點勾畫,如在段落旁邊寫反思,準備摘抄本,分門別類摘抄好詞佳句、名人故事。

(4)經常背誦好詞好句好段。

(5)多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表達方法、寫作方法,并動筆記錄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6)遇到好文章就仿寫,以強化寫作能力。

(7)每周深入了解學生閱讀的篇目,幫助他們查找閱讀中問題,及時給予指導。

策略二:豐富學生寫作素材,強化寫作技巧的指導。

現今特教學校中聽障學生的生活圈子狹小,進行社會交往活動的機會少,造成了他們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的語言材料和寫作素材十分貧乏,再加之教師對其寫作的指導不夠重視,從而使他們的作文水平整體不高。要改變這一狀況,語文教師必須在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基礎上,下大力氣對學生的寫作技巧進行指導。

1.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長期以來,“仿例文―列提綱”是特教學校作文教學的主要方式,聽障學生往往能列出提綱,但在作文時無話可說,認為寫作是一個極大的負擔。要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必須打破這一局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充分讓學生在體驗中寫作,使寫作更具體化,寫作過程更直觀,嘗試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為作文的源泉,將活動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如組織學生觀察四季的變化,寫觀察日記;組織學生留心校園活動,記錄活動過程、暢談活動場面和自身體會;創設機會讓聽障學生與正常人交往,積累語言,增加社會經驗。在這樣一系列的實踐中聽障學生能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為積累寫作素材奠定基礎。

2.強化寫作技巧的指導

初中階段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寫好記敘文、議論文這兩種文體。對于記敘文,要突出中心,美化語言。對于議論文,最關鍵的就是指導學生把觀點寫明確,結構寫嚴謹。我針對初中學生的議論文教學進行了嘗試,發現進行片斷訓練,再整合成篇的方式非常有效。如“勤奮與成功”,圍繞這個話題,先讓學生寫幾個句子,力求句式整齊,內容適當,并且把它們作為每段的開頭來論證論點,如“頭懸梁,錐刺股,蘇秦寒窗苦讀;勤練筆,染墨池,王羲之苦練書法;鑿墻壁,借書讀,匡衡勤奮好學”等,使學生的文章有理有據。這樣規范了議論文的寫作,就練好了作文的基本功。

聽障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策略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實屬不易,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必須耐心細致、持之以恒,還要努力與其他語文教師達成共識。相信這樣堅持下去,聽障學生的語文能力定能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葉立群.特殊教育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篇3

一、積累生活素材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良師益友、同學情誼、校園風波、日常瑣事,都是寫作的題材;嚴父慈母、鄰里關系、村里趣事、小巷軼聞,都是作文的源泉;上學路上,訪友途中,都有寫作的素材。只要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思索生活,生活處處皆文章。

學生要認識生活,反映生活,就必須觀察和感知生活,在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時,注意引導學生用眼細看,用耳諦聽,用手細摸,用鼻子嗅,用心靈感悟,即引導學生用全部感官和心靈去觸覺情境美的存在。

大自然集中了無數神奇美妙的東西。教師要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觀察馥郁的山谷,廣闊的原野;去欣賞薔薇色的春天,金黃色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去捕捉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春天的第一叢嫩綠,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蘋果林,冬天的鵝毛雪,無一不觸發學生的靈感,撩撥學生的詩情。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的、千姿百態的大自然的時候,也為教師培養學生的觀察品格提供了契機。可讓學生觀察第一場秋雨,捕捉它給自然界帶來的細微變化,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可讓學生觀察螞蟻搬家的過程,了解搬家初與搬家時螞蟻的活動特點,培養思維的條理性;可讓學生觀察公園一景,體會湖心亭、湖邊垂柳、九曲連廊的巧妙搭配給人帶來的美感,培養思維的整體性;可讓學生觀察桃花、梨花,比較它們花色、花期、花形的異同,培養思維的獨特性。如此多角度、多側面地訓練,學生的作文必定會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鮮活充盈;學生寫起作文來也必定會思維活躍,文思泉涌。

其實,我們的學生缺少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缺少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感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教會他們去觀察,體驗和感悟生活的方法。有了生活的積累,學生作文時就不會無話可說,作文才會言之有物。

二、積累思想感情

“情動于衷而行于言”,文章是感情的產物,所謂喜、怒、哀、樂皆成文章。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神”,人們寫文章不過是要傳達思想感情,寫作的真正目的與意義在于為情而作文,而非為文而造情。古往今來的名篇佳作,無不融入博大精深的思想或感人肺腑的情感。

既然思想感情在文章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作文教學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的作文能言之有情呢?

首先可讓學生整體感受教材中名篇的思想感情來達到積累的目的。語文課本上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是調動學生情感的主要憑借。教師要努力運用語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摯情感,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感情的共鳴。

其次,要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積累思想情感情。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情感的積累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大自然:天高日朗、秋高氣爽、曉風殘月、小橋流水、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春天的第一聲響雷、冬天的第一片雪花;啟發學生用心聆聽自然的各種聲響:風吹雨滴、草響木鳴、鳥囀蟲唱。學生對大自然的這些景物不會無動于衷

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春天,帶領學生去野外,找春天,畫春天,頌春天,唱春天。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從一顆小草,一片綠葉中領會詩意,感知生命。讓學生同父母一起過生日來感受親情的可貴;用社會中黑暗的一面讓他們理解正義,激發他們對光明的渴望。

三、積累語言詞匯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每篇課文的思考練習對語言積累這一要求體現得相當明確。對詞語的積累,對句子的積累,對段落的積累,還有對相關內容課外知識的積累無一不涉及。但是積累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說中積累、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的積累等。只要調動起學生的一切認知因素,就可在無形中讓學生積累到非常豐富的內容。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有幾百篇,這些課文既是語言的范例,又包含著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知識。認真地學好這些課文,會為學生語言積累打下堅實基礎。在課堂上,教師必須擯棄乏味的提問、繁瑣的內容分析、機械的練習,而應該憑借默讀、朗讀和誦讀,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課文,要憑借深入的思索和認真的議論去深刻感悟課文,運用生動的語言和電化媒體等手段去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感知和感悟課文,使學生心情激動和心靈震撼,那么,學生將對語言留下終身難忘的深刻印象,語言的積累就會落實到實處。

組織好課外閱讀是落實語言積累的重要條件。所以,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讀書活動,指導學生讀好書,多讀書,并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摘錄好詞語、好句子、好段落,寫上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好的詞語、句子、段落好在哪里,為什么覺得它好。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組織學生開讀書心得交流會、報告會、朗讀會和讀書知識競賽會。同時,我要求學生每周背兩至三句自己在課外閱讀中摘錄下來的好句子,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語言積累,首先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要讓學生在古今中外名家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中熏陶、感染、陶冶情操;要背誦一些美文佳作,能瑯瑯上口,從中領悟語感。其次要求學生養成抄錄和剪貼名篇、名言、俗語、諺語的習慣,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可謂字字珠璣;摘抄一些優美的段落,吸收文章之精華。厚積方能薄發,學生有了豐厚的語言積淀,就會拿起筆來從容自如,文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

總之,調動起學生的一切認知因素,學生便會在無形中不知不覺地積累到非常豐富語言素材。

篇4

一、課堂文本閱讀能力培養

1 感知能力的培養

整體感知是閱讀活動的第一個階段,是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直觀的感受。這種感知也就是對文章的第一印象,是讀者從文章中獲得的初步的信息。整體感知,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不同文體的主體形象。如:記敘文側重用“人”來表現,說明文側重說明“某一事物”或“某種事理”,議論文則側重證明“作者的某一見解或主張”。其次,要在閱讀中準確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因為命題者設計的好多問題都是圍繞語段中心而展開的,所以閱讀時只有準確把握住了中心,答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最后,文章的開頭往往開篇點題或領起全篇,結尾往往是總結全文。學生如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將有助于準確理解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

2 理解能力的培養

理解是閱讀活動的第二個階段,是學生認識逐漸深化、思維不斷拓展、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過程。這種理解其實是一種由淺入深的過程。淺層次的理解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第一,具有正確理解文章中詞語含義的能力。該能力包括對詞語感彩、潛臺詞、成語、歷史典故,的理解等能力。第二,理解文章中語言構造的能力。閱讀的核心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想的是什么以及怎樣想的,都必須通過句、段、篇等語言構造來表達,因此理解各種語言構造能力就成了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不具備這種能力,同樣無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種表達方式的能力。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等。第四,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種修辭手法的能力。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上述幾種能力才能由對文章的淺層次理解進入到深層次理解。深層次理解則是對文章的深層文化底蘊和文本的結構藝術的理解。閱讀文章時要求學生透過作品的表層,進入文章的深層世界之中,去傾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家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對自然的獨特情感體驗。

3 鑒賞評價能力的培養

鑒賞評價是閱讀文本活動的第三個階段。只有具備了鑒賞評價能力,閱讀才能稱得上是完善的。由于任何文章都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或反映,它的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有優劣之分,這就需要讀者鑒賞評價,“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這個意義上說,鑒賞評價能力甚至決定著閱讀活動的成敗。它直接關系到閱讀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平時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要求學生能感知人物形象,領會作者情感,揣摩精彩的語句,理解其中意思。考慮到初中學生知識儲備不夠豐厚,缺乏對社會人生的深刻體悟。以及情感經驗的不足。對歷史的闡釋與認同存在著碥狹,不可能具備對優秀而雋永的文學作品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的能力,因而在7~9年級開展鑒賞評價教學活動一定要把握深淺度。為此,教師應多啟發,巧設疑,把鑒賞評價與現實生活掛鉤。

二、課外閱讀能力培養

1 注重感悟,促進閱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提倡學生課外多多閱讀,但在課外閱讀時,首先,要求學生從宏觀上感悟文章寫的什么,是怎樣寫的,明確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學生摘抄好詞、好句、好段并附簡評。其次。課外閱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體驗。當然,老師應適當加以指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指導:第一,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閱讀、理解、品味課外優秀作品。第二,要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有,創意地去和作者、作品對話,允許學生互相交流讀后感。讓學生在互相學習中,取長補短,拓展思維。第三,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根據不同文章靈活運用朗讀、默讀、速讀、精讀、泛讀等各種閱讀方法。

2 注重積累,促進閱讀

評判一個人語文素質的高低,人們常常用滿腹詩文、能寫會道來衡量。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對詞匯(成語、諺語、對聯等)、文學常識(作家、文體、作品等)、名言警句、詩詞歌賦養成積累、記憶的良好習慣,在課外閱讀中對于含蓄凝煉的關鍵詞句教師應指導學生加以認真揣摩、仔細探究。如果平時的知識積累能真正得到加強,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實現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過程。

3 利用范本,促進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