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護士體會范文

時間:2023-03-22 15:12: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癲癇患者護士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癲癇患者護士體會

篇1

關鍵詞:前列腺電切術;尿失禁;護理干預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病之一。目前臨床上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來治療前列腺增生,這種微創方法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和痛苦非常小的手術[1]。但前列腺增生最致命的尿失禁仍然時常發生,如何通過護理干預的措施來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一直是圍攏醫護人員的難題。我院于2014年6月開始對患者給予積極的認知干預、情緒干預和行為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4月收治并行前列腺電切術患者18例為觀察組,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并行前列腺電切術患者15例為對照組。對照組給予泌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兩組33例患者,年齡48~85歲,平均年齡(68.6±2.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殘余尿、生活質量評分、前列腺體積和最大尿流率等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按泌外科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手術后5~7 d拔除導尿管,如發現尿失禁則進行提肛肌訓練;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根據患者文化程度、心理狀態和接受能力等進行認知干預、情緒干預和行為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認知干預:醫護人員應該對患者及家屬做好術前宣教工作,主要內容包括:?K前列腺的相關醫學常識,治療的手術步驟及注意事項等等。?L前列腺電切術的相關知識,該手術對患者的影響,包括括約肌暫時受損、逼尿肌功能不穩定等等,及并發癥尿失禁的發現。②情緒干預:經常巡視病房,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給予正常的引導。拔除導尿管后,護理人員應該加強患者排尿情況和心理狀況的監督,注意有無尿失禁及尿失禁的程度。讓患者克服這種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行為干預:術前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提肛肌功能鍛煉,告知患者通過肛肌功能鍛煉是預防和降低術后尿失禁的最有效的方法。責任護士提醒患者做有意識的動作,訓練3次/d,100下/次,每下收緊10~15s,然后交替進行。告知患者訓練要持之以恒,術中留置導尿管期間、拔除導尿管后繼續按此方法訓練。如發現患者出現尿失禁,應該鼓勵患者定時排尿,勿憋尿,最好在飯前、飯后、睡前將尿液排空。應適量飲水,指導患者清晨飲用淡鹽水或蜂蜜水,多食用蔬菜水果等以保證適量纖維成分的攝入,防止便秘。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采集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差異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進行χ2差異檢驗;當數值P

2結果

觀察組18例患者術后無尿失禁13例,占比72.22%,暫時性尿失禁5例,占比27.7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6.67%和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前列腺電切術拔除導尿管后大部分患都會出現較為嚴重尿失禁。主要包括壓力性尿失禁。主要原因是前列腺電切術過程中可能感染了前列腺窩,或前列腺組織部分殘留,或外括約肌受傷。男性排尿正常需要男性對膀胱有比較好的適應,且順應性強。提肛肌與尿道外括約肌相連[2],如果尿道外括約肌受損,可以通過訓練提肛肌來保持尿道張力,從而增強尿道的關閉功能,可以增加膀胱內壓,最后控制排尿,有效緩解尿失禁。另外,通過訓練提肛肌,還可以加速消退手術創面炎癥水腫,減少炎癥對括約肌的影響,最后幫助排尿。

雖然說前列腺電切術是目前治療前列腺喪生的最佳方法,但術后并發尿失禁,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延長了住院時間[3]。本文通過對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對前列腺電切術患者進行全程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尿失禁的真正原因,普及前列腺增生相關知識,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本研究觀察組18例患者術后無尿失禁13例,占比72.22%,暫時性尿失禁5例,占比27.7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6.67%和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劉智梅,李春玲.護理干預對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后尿失禁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10):1433-1433.

篇2

【摘要】目的:探討人性化護理在癲癇合并燒傷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方法:回顧性總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50例癲癇合并燒傷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總結人性化護理措施。結果:通過實施人性化護理50例患者,除1例放棄治療外,其余均康復出院。

【關鍵詞】癲癇合并燒傷;人性化護理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護理工作也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而改變,樹立起“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的需求為導向”的新的工作方式。[1]人性化服務是人性化護理的中心主旨,其目的就是患者在比較舒適的護理中完成治療,實現早日康復[2]。筆者選取50例癲癇合并燒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如下研究,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癲癇合并燒傷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0至64歲,燒傷面積21% 24例。本組50例均為女性,均為Ⅲ°創面。

1.2方法:采用回顧分析方法將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治療資料搜集整理,并與經治醫生、責任護士共同探討,總結癲癇合并燒傷患者的人性化護理對策。

1.3結果50例患者除1例放棄治療外,其余均康復出院。

2護理

2.1心理護理:癲癇病人由于疾病本身特點,屬于燒燙傷的高危人群,由于病人當時意識喪失,不能自救,所以在同樣的熱源下,較其他病人受傷程度重。創面疼痛,面目全非的皮膚改變,造成病人恐懼不安,焦慮萬分。同時還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麻煩,產生悔恨自責心理,根據這些情況,護理人員應態度溫和地向病人介紹病情、病程及即將出現的癥狀,告知病人應怎樣配合護理治療。同時也和家屬進行人性化交流,讓他們給予病人恢復過程中的最大支持,使患者得道安慰,消除各種顧慮,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療護理。

2.2飲食指導:癲癇合并燒傷的病人創面都很深,都得做植皮手術。住院時間長,燒傷屬于高消耗疾病,在感染期間,病人的代謝率高于其他疾病,所以補充機體營養,非常重要,指導病人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禁止食用生、冷、硬、辣食品。多食用雞鴨魚肉和新鮮蔬菜,三餐之間要加水果,每日飲水量不少于2000ml,讓病人飲食合理,營養均衡,也減少便秘的發生。

2.3創面護理:督促病人按時服用抗癲癇藥物,觀察癲癇發作的頻率和持續時間,評估治療效果。同時最大限度減少醫療操作對病人的疼痛刺激,減少癲癇發作,保證術后皮瓣或皮片的成活率。保持創面敷料清潔干燥,每日用紅外線治療儀定時烤電,隨時更換無菌墊,讓病人始終處于舒適、清潔的環境中,維護病人的自尊,讓病人感受到被關心、被尊重,心理生理都達到最佳的治療狀態。

3小結

人性化護理不單純包括舉止優雅、儀表整潔,給人以美感的表面上的內容,它還包括對患者真心實意是關心上,這會讓護士自覺地將自己的熱心、耐心、細心、精心、關心和責任心放在工作上,患者會被看成“社會人”而獲得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全方位的護理,患者才能真正獲得人文的關愛和服務,人性化護理的真正意義才得到體現。[3]通過我們對癲癇合并燒傷患者實施的一系列護理措施,使我科護士很好地樹立了“人性化護理”的基本概念,服務意識和責任感也得到提升,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得到廣大群眾的人看見,醫院的良好社會形象也得到提升,達到多方面受益的效果。參考文獻

[1]鄧小嵐.提供親近服務提高門診護理質量.中國護理管理,2004,4(3):25

[2]張彩榮,趙瑞霞.老年患者人性化護理的應用體會.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7),1287-1288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7~60歲,平均31.7歲,癲癇病史在30 min~31年,所有病例均經臨床和CT、核磁共振、腦電圖證實。

1.2 發作類型 16例為強直陣攣發作,4例為部分性發作伴意識喪失,3例為部分性發作繼發為全面性發作,3例為肌陣攣發作。

1.3 病因 18例為原發性癲癇,8例為繼發性癲癇,其中腦炎3例,腦梗死2例,腦出血1例,中毒2例。

1.4 效果 治愈出院20例,家屬放棄自動出院3例,死亡3例。

2 護理體會

2.1 急救護理 迅速、徹底地制止抽搐是挽救患者生命之關鍵。癲癇發作時應立即給患者解開領口,保持呼吸道通暢,將經紗布裹著的壓舌板放在上下磨牙間以免咬破舌頭及頰部,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護理人員要保護好患者,防止碰傷、骨折及關節脫位。有躁動不安或精神癥狀者,必須加床檔或使用約束帶約束肢體,防止墜床。密切觀察發作時患者的意識狀態,發作的開始部位,頭頸軀干四肢的位置、姿勢如何,眼球偏向何方,瞳孔的大小,有無大小便失禁,整個發作過程持續的時間,這對定位、定性診斷及估計預后是很重要的。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立即根據醫囑正確使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時首先地西泮10~20 mg,給予緩慢靜脈注射,每分鐘不超過2 mg,如有效,再將60~100 mg地西泮溶于5%葡萄糖生理鹽水中,于12 h內緩慢靜脈滴注。15 min~30 min無效可重復使用。同時給予吸氧、心電監護、降顱內壓。

2.2 發作后的護理 ①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注意體溫、呼吸、瞳孔,保持皮膚清潔、干爽。保持床鋪的平整、干燥、清潔。定時翻身,避免拖拉患者,以免擦破皮膚,以防褥瘡。③持續抽搐消耗能量很大,每日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消化飲食。不能口腔進食者,應盡早插胃管進行鼻飼以預防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同時為口服給藥提供方便。④保持大小便通暢,必要時予以保留導尿,使用緩瀉劑。⑤在醫生指導下嚴格執行止痙藥物的過渡。遵醫囑定時、定量、長期服用,不要隨便減量或更換其他藥物。

2.3 心理護理 癲癇持續狀態具有連續多次發作,發作間期意識或神經功能水平未恢復至通常水平[2]。該病致殘率和死亡率很高,患者承受著生理和心理雙重痛苦[3]?;颊咔逍押蠹皶r給予心理疏導,關心患者,講解癲癇病的常識,幫助其正確認識疾病,解除心理負擔,樹立信心以戰勝疾病,恢復正常的個人生活和情趣。

2.4 健康指導 ①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避免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暴飲暴食、便秘、情緒激動等誘發因素。飲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補充維生素、葉酸、鐵等元素。戒煙酒。②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不可少服、漏服、多服,不可自行停藥。③告知患者及家屬發作時所帶來的意外傷害,在家中做好保護防范措施,減少腦部的任何傷害,及早注意及治療容易導致腦部傷害的疾病。④外出時隨身攜帶“癲癇治療卡”,以方便急救與家人的聯系,并攜帶應急藥物。禁止參加游泳、登山運動。

總之,癲癇持續狀態是一種急危重癥,如不及時救治可出現腦水腫、腦疝、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救治和護理及時對患者康復至關重要,通過護士精心的護理,患者的康復效果滿意。

參 考 文 獻

[1] 賈建平.神經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2.

篇4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6月在我院精神科、心理科住院的患者,共48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齡14~62歲,病程1~10年,精神分裂癥16例,抑郁癥16例,焦慮癥11例,軀體形式障礙3例,強迫癥2例。

1.2方法 入組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診斷標準;②患者治療前體格檢查及心電圖、腦電圖、血常規、生化全套等檢查無明顯異常,適合rTMS治療。住院2~3d后,經檢查及診斷符合要求且家屬同意簽字的,安排做治療,經過1療程后, 24例患者病情有明顯的控制,16例患者獲得較滿意的治療效果,8例患者精神癥狀亦有較好的改善。

2 護理

2.1治療前護理 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學歷,家庭支持系統,采取與其相適應的護理方式。治療前耐心地向患者給予適當講解(切不可使患者有抵觸情緒),包括 TMS 在安全方面的顧慮[3],使患者有心理準備,邀請家屬和患者共同參與,治療前對rTMS較為詳細講解和堅持治療的必要性。對其中有7例有擔心恐懼心理的患者介紹類似治療的成功病例。條件允許可以讓已做完rTMS治療的患者與其交流,打消患者治療前由于知識缺乏和思想準備不足而對rTMS產生擔心、恐懼的心理,增加信心,從而愿意接受rTMS治療。

2.2治療中護理 全程有本科室護士陪同,打消患者因陌生環境,不太了解的新的治療而產生的恐懼和不安 ,在治療過程中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至少兩種識別患者身份的方法),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疏導,加強觀察,患者出現不適如癇性發作、頭痛等不良反應時,立即停止 rTMS治療,并給予相關的對癥處理。

2.3治療后護理 治療后為了方便加強觀察,將其安排于I護病室,由全程陪同護士照看患者,指導其臥床休息,觀察病情做好護理記錄。積極鼓勵家屬探視,讓患從內心得到支持,從而能更有效的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促進疾病的康復。

3 并發癥

3.1誘發癲癇 在48例患者中沒有發生誘發癲癇發作,誘發癲癇發作可能與刺激的強度、頻率、刺激部位等因素有關[4]。

3.2頭頸部不適及頭痛 rTMS最常見,可有輕中度的疼痛,自行減輕或服用止痛藥緩解,加強觀察患者有無頭頸部及頭痛癥狀以及疼痛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做好相關護理記錄。當出現不適癥狀時,讓患者注意休息,并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在48例患者中有6例出現輕度頭痛。所以注意頭頸部不適及頭痛的觀察與護理還是很有必要的。

4 心理護理

4.1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可以通過護士的言語、非語言行為,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認知,近些年心理護理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得到臨床的認可與支持,因為心理護理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比技術護理本身的作用更為突顯,良好的心理因素,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4.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心理護理是建立在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護士要關心、愛護患者,對患者要真誠,有誠意,并積極鼓勵患者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幫使患者有親密感和安全感 [5],從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5 體會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生活節奏的不斷加,精神衛生日漸被人們重視,這是讓我們精神衛生工作者感到欣慰的,但是精神疾病的患病或發病率均有增長的趨勢[6]。精神疾病是一種易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不斷探索新技術,為患者提供更為便捷、可行、有效的治療技術與方法.縮短療程,減少致殘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復返社會,提高生活質量。

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強觀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護理人員還需要有豐富的rTMS相關知識,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認知矯正以及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正確指導患者及家屬,提高對rTMS效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徐秋杰,許毅.經顱磁刺激與治療強迫癥[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5,32(2):87.

[2]徐新民,嚴杰.經顱磁刺激在精神科的應用[J].醫藥雜志,2011,23(4):48-49.

[3]許濤,陳瓊,馬香琰.經顱磁刺激治療在療養中的應用前景[J].中國療養醫學,2010,1(19):57-58.

[4]王曉明,周樹舜.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4):249.

篇5

本文通過對近十年來癲癇持續狀態的護理相關的文獻檢索,對于近年來癲癇持續狀態的護理進展進行綜述。

1、癲癇持續狀態的常規經典護理制度進展

通過對多篇相關文獻[1-7]歸納總結,將癲癇持續狀態的護理制度總結如下:

1.1 安全護理:癲癇發作時,應用裹好紗布的壓舌板放與于上下臼齒之間,防止唇舌咬傷;在發作期, 應托住枕部, 輕壓四肢,立即將病人置于軟面床鋪上,以防肢體或頭顱部撞傷,勿用力按壓抽搐肢體,防止骨折、脫臼或損傷等。

1.2 靜脈通道用藥護理:靜脈通道應建立在前臂較大血管處,且應采用及時有效的藥物控制發作,地西泮10-20mg稀釋至10ml以每分鐘不超過2mg的速度,緩慢靜脈注射,可迅速控制發作,因地西淬靜脈注射后半衰期很短,也可用地西伴5Omg稀釋于5%葡萄糖鹽水500ml中以每小時5Oml的速度緩慢滴注。

1.3 呼吸道護理:癲癇持續發作期間讓病人平臥,頭偏向一側,松開衣領, 迅速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或嘔吐物, 防止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病人昏迷,喉頭痙攣,分泌物增多,應隨時吸痰,防止窒息,每次吸痰不超過15s,以免引起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檢查病人的牙齒是否脫落,有義齒應立即取下。中、高濃度供氧以改善缺氧狀態,采用鼻導管供氧,深插1cm-2cm,不易滑脫可保證供氧。故常規給予鼻導管吸氧(流量1L/min-2L/min),發紺明顯者可選用有機玻璃面罩吸氧(流量不宜小于5L/min)。

1.4 并發癥護理:癲癇持續狀態可導致多種并發癥,如誤吸、發熱、外傷、顱腦水腫等等。此時應對癥處理。如存在誤吸可能的患者應隨時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發熱患者予以物理降溫并遵醫囑予以退熱藥物,高熱不退者還可予以冬眠療法等。

1.5 心理護理:大多數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復雜,癥狀嚴重,患者及家屬的心態和求醫心理復雜多樣,最突出和常見的心理反應是焦慮和恐慌,護理人員應多為病人著想,盡力救治病情。待抽搐得到控制, 神志清晰后,護士應熱情誠懇的與他們交談,使病人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樹立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按時服藥,本病發作是可以預防的,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2、癲癇持續狀態的臨床新型護理思路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學思維方法的不斷進步,臨床上出現了許多新型的護理思路,應用于救護患者過程中,取得的較好的效果,對完善癲癇持續發作狀態的臨床護理的理論及實踐均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2.1 中醫整體護理觀念:王氏[8]、劉氏[9]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采取整體護理,如設專人看守,加床欄保護,防止墜床、自傷、窒息;嚴密觀察和記錄抽搐的次數、程度、間隔時間和持續時間;防止水電解質失衡及支持療法;加強心理護理,講解疾病有關知識,解除其精神上的負擔,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等。并將整體護理的患者恢復情況與一般常規護理的患者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均示整體護理的病人從身體疾病上恢復效果明顯好于常規護理的病人。

2.2 癲癇持續狀態的循證護理:龔氏[10]運用循證理論對癲癇持續狀態中出現的循證問題如:控制抽搐;腦水腫的預防與控制;高熱的降溫;保持氣道通暢;生命征的監測;皮膚護理等,進行循證支持及護理干預,強調護理人員的知識及經驗在尋求證據過程中的價值,并與臨床的實際問題相結合,促使護理人員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主動地查閱文獻,并且通過討論,制定出最適合患者的護理方案。并通過對16例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的急救護理采用循證護理思想指導的方法,取得了滿意效果。

2.3 癲癇持續狀態的中醫外治護理干預:劉氏[11]在癲癇持續狀態的一般護理前提下,采取中醫辨證與辨病結合,辨明寒熱虛實,采用探吐法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采用指壓法,以指代針,按壓人中、內關、合谷、涌泉等穴位促進蘇醒;并對癥使用中藥。這一新的思路促進中西醫護結合,實現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新型護理模式,為臨床中西醫結合治療及護理癲癇提供有效的支持。

2.4 癲癇持續狀態的營養飲食護理干預:缺乏維生素B6和維生素D促使癲癇發作,平時護理宣教需要側重這方面的內容,使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維生素補充劑。在少數病例中,營養不足和血糖偏低也可能導致癲癇的發作。因此,患者應定時進食,并注意均衡營養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3、結語

癲癇持續狀態患者起病突然、病情兇險,致殘率、病死率高,及時正確的院前急救和護理可有效地控制病情發展與惡化,減少并發癥發生,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在癲癇患者整個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要了解并掌握癲癇患者的發病規律、心理特點、臨床表現及治療護理方法,并能將新型思想及觀念運用于臨床實踐中去,做好癲癇患者的臨床護理和健康指導,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以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疾病和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白英軍;癲癇持續狀態的護理[J],現代護理;2007.28(4):64

[2] 陳雪蓮;成人癲癰持續狀態發作的護理[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5,28(1):90

[3] 伍慧;65例癲癇持續狀態病人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0.12(8):3138-3139

[4] 梁雁冰,關常青,梁慶元;成人癲癇持續狀態的急救護理,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9(7):39-40

[5] 楊麗平,歐陽玲;癲癇持續狀態病人的急救與護理[J],當代護士:2007,4:67-68

[6] 羅東霞;癲癇持續狀態35 例的護理體會[J],護理研究:2010,17(6):103-134

[7] 沈倩,朱相格,張紅;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的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08,25(1):55-56

[8] 王獻梅,馬珍;癲癇持續狀態病人的整體護理[J],黑龍江醫藥:2005,28(2):101

[9] 劉瑞華,李玉梅;探討系統的整體護理對癲癇患者康復中的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9.7(3):107-108

篇6

晉城合聚心腦血管病醫院神經內科,山西晉城 048000

[摘要] 目的 探討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臨床治療方法,分析腦卒中與癲癇的關系,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指導。 方法 選取該院收治的繼發性癲癇患者60例,對其采用奧卡西平聯合丙戌酸鈉予以神經內科治療,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60例患者中早發性癲癇例數比較多,遲發性例數較少;患者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6.7%,其中有2例因為驚厥時間過長留下后遺癥,其余病例均康復出院。結論 采取適宜的藥物治療可以提高效果。

關鍵詞 腦卒中;繼發性癲癇;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b)-0055-02

腦卒中是一種突發的腦血管意外,隨著社會老齡化,發病率越來越高,治愈率低,多留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體征和各種并發癥,如卒中后抑郁,癲癇等。癲癇一種慢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是腦細胞群異常的超同步化放電而導致的突發性、暫時性、發作性的腦功能紊亂疾病[1]。卒中后癲癇在臨床工作常見,是指患者卒中前無相關病史,卒中發生后一段時間內出現癲癇發作。卒中后癲癇可以以任何類型發作,單純部分發作多見。如果癲癇控制不良則影響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2]。卒中后癲癇發病率約15.5%。對于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而言,如果治療得當,多數的患者都會恢復正常;如果治療不當,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3]。因此,采取何種方式治療,積極進行有效護理以保證患者的器官功能可以最大程度的恢復,成為臨床上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因為探討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臨床治療方法,分析腦卒中與癲癇的關系,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指導,該研究通過選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旨在尋找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時得到了一些臨床經驗,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選取了60例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均是該院收治的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為34~81歲,平均年齡為(52±3.1)歲。入院經相關診治,我們發現:混合性卒中13例,腦梗死者9例,腦出血者10例,珠網膜下腔出血者28例。早發性癲癇者40例,遲發性癲癇者20例。

1.2 選取標準

根據國際癲癇病友聯合會提出的對癲癇的定義,我們在選取病例的時候也遵照了以下的標準:①至少有兩次癲癇發作;②患者腦內存在持久性的損害;③伴有其他各種方面的多種損害;④發作時表現為肌肉強直、肌陣攣或者強直陣攣等;⑤患者的意識存在障礙或者模糊等。符合以上3個或者3個以上者即可確診為癲癇。

1.3 排除標準

應有具體的排除條件①其他疾病、證候或合并癥。②已接受相關治療并可能影響效應觀測指標。③伴有可能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狀況。④嚴重心、肝、腎損害影響藥物代謝。⑤特征人群(孕婦、嬰幼兒、未成年人、高齡、精神病、病情危篤或疾病晚期)。⑥其他諸如住地過遠、不便隨訪等情況。

1.4 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的發作類型給予相應的治療手段,對于卒中后形成的持續癲癇狀態,有陣攣或者全身強直發作表現的患者,早期給予15 mg安定靜推 聯合100 mg苯巴比妥鈉注射 脫水降顱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并發癥。隨后對所有患者進行奧卡西平(武漢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研制,0.3 g,50片/盒,每日早晚各服用1片)聯合丙戌酸鈉藥物(0.2 g,30片/盒,每日服用兩次,每次1片)治療,用量隨患者病情而定,連續治療2~4個月,隨患者病情考慮是否繼續給藥[4-5]。

1.5 效果判定

①顯效:患者的各項癥狀逐漸消失,身體各項指征恢復正常;②有效:癥狀逐漸消失,發作次數明顯減少;③無效:癥狀沒有減輕甚至惡化,有其他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6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經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在進行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患者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6.7%,其中顯效37例,有效21例,無效為2例,這2例患者為驚厥時間過長留下后遺癥。見表1。

2.2 卒中與癲癇發作類型的關系

60例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中,早發性癲癇40例,遲發性癲癇20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導致癲癇發生的疾病中,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例數明顯比其余3組多差異有統計學(P<0.05)。

2.3 卒中性質與癲癇反復發作的關系

60例繼發性癲癇患者中,僅發作1次的為51例,其余9例為發作次數為1次以上者?;旌闲宰渲?、腦梗死、腦出血、珠網膜下腔出血這四組患者中,混合性卒中患者發作率是最高的,繼而是腦梗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與總結

癲癇為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如果病變累及皮層則癲癇發生率高放射冠及基底節區少見大約有25.0%系藥物的難治性癲癇,約70.0%系TLE(顳葉癲癇)[6]。該研究中該研究對患者施行了綜合治理方式,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導致癲癇病灶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對于動靜脈畸形、膠質瘤和腦部小囊腫患者,建議采用顯微技術治療,這樣可以減少甚至避免傷及正常的腦組織[7]。

該研究發現,在60例繼發性癲癇患者中,多數患者為腦梗死患者,但是相關專家研究發現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現繼發性癲癇的幾率是最高的。除此之外,早發性癲癇患者比遲發性癲癇患者多。提示在實際工作中要將重點放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上,及時處理適應癥,將發作率降低到最低。在發生腦卒中半個月之后的癲癇患者,在進行早期發作的干預基礎上,給藥1~2個月之后停止使用藥物。

對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而言,發病之前是沒有發作史的,通常是出現在腦中風疾病以后,才會第1次出現癲癇。藥物治療的同時仍需做好相關護理,以提高治療有效率:①可以配合按摩,它能有效減輕甚至防止浮腫的癥狀,并且對患肢也有刺激恢復的效用。護理人員進行按摩護理時要注意分寸,采用舒緩、輕柔并有節奏地進行按摩,注意不能使用有強烈刺激性的手法進行安撫性的按摩,使患者身體處于放松的狀態。②站立訓練與行走練習?;颊咦プ〈惭兀M行重心前后移訓練;然后兩位護理人員扶著患者進行站立練習,上肢前伸,軀干前傾和后仰;最后試著讓患者自己站立,保持5 min左右再扶會床。行走練習:患者先扶著床沿緩慢移動雙腳,借助健肢的力量帶動患肢行走,然后護士攙扶離開病床,可以進行跨門檻的練習,最后試著爬樓梯。練習時間不宜過長,使患者肢體恢復情況而定。

治療體會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病因影響元素比較繁雜,不同類別的腦血管疾病、早發和晚發的病情時間,均影響著癲癇的種類和病情程度。遲發性癲癇患者的發作原因多是腦卒中的細胞穩定性出現了變化,一旦出現變化癲癇就自然發生了[8]。治療期間建議患者擇取臥床靜休,這樣有利于肢體可以保持在一個較為良好的位置、良知的,可以避免患肢關節出現攣縮變形的狀況和關節脫位產生了形體變化的情況。健側臥位的時候最好在胸前放置一個枕頭,保證患肩能夠前伸,患側臥位時則需要拉肩胛骨到前伸位。繼發性癲癇患者如有發作的征兆,醫師需要讓其就地平臥,避免摔傷,在口內置入毛巾,防止患者咬傷自己。意識恢復之后還需要加強監測護理,防止再次發作。發作時需要保持患者呼吸暢通,避免窒息,拿去患者的枕頭,頭保持側向,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在用藥方面,患者及其家長需要遵照醫囑按時用藥,按時進行復診,如發現不良的反應,即可報告醫師進行緊急處理。病房需要保持空氣的新鮮,防止異味刺激患者引起煩躁,同一個病房內不適宜住兩個患者,防止病情發作時出現互相刺激。同時密切監測體溫、觀察熱型及伴隨癥狀?;颊叱龊购蠹皶r更換衣物。讓家長了解疾病的可防可控性,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積極配合治療。心理指導可以建立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有利于保證患者家屬配合醫生的相關治療和護理。從該研究的治療效果來看,可以及時控制癲癇的早發,在初期可以選擇見效快速的藥物,病情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發作,進而死亡率可以大大降低。對此,總結出,控制早發癲癇的時候,適用的藥物是最為重要的。一般情況下,倘若患者發作的時間比較短,給藥時就可以視其病情予以加減[9-10]。

綜上所述,通過對60例腦卒中繼發性癲癇患者臨床資料的研究分析,總結出:神經內科藥物治療的效果極為顯著,僅有少數病例的效果差強人意,結合相關護理也可以極大提高治療有效率。因為癲癇患者的治療方法很多、過程比較復雜,仍需相關學者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許秀珍. 對出血性腦卒中并發癲癇患者實施的護理手段以及護理體會[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 13(2): 352-353.

[2] 寧紅久,馬玉清. 腦卒中合并癲癇128例臨床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3, 13(4): 15-16.

[3] 左毅. 腦卒中后癲癇36例臨床分析[J]. 河北醫學,2012, 18(11): 1577-1580.

[4] 胡云霞. 腦卒中繼發癲癇的護理體會[J]. 基層醫學論壇,2012, 16(36): 4835-4836.

[5] 曾少嬌,周雪珍,熊焰,等. 缺血性腦卒中后繼發癲癇的臨床探討[J]. 當代醫學,2013, 19(26): 85-86.

[6] 陳秀格. 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臨床研究[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 13(5): 73.

[7] 黃遠桂. 腦卒中與癲癇[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 15(5): 449-451.

[8] 雷恩峰. 腦卒中繼發癲癇67例臨床分析[J]. 基層醫學論壇,2013, 17(20): 2713-2714.

[9] 李唯峰. 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臨床探討[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3): 59-61.

篇7

【關鍵詞】癲癇精神分裂癥;臨床特征;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082-01

精神分裂屬于精神科疾病之一,伴有癲癇性精神分裂的患者常表現為癲癇發作時出現精神分裂的臨床癥狀及表現[1],對于此類患者進行護理時需要加強注意,分別對于癲癇和精神分裂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將精神性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筆者現將癲癇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特征與護理匯報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科收治的癲癇性精神分裂癥的患者40例進行分析討論,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18-54歲,平均年齡在(34.28±3.42歲,病程在3個月-6年,平均病程為(3.29±2.92年,其中工人8例,農民4例,干部6例,學生3例,患有軀體疾病的患者有3例。

1.2治療方法預防癲癇性精神分裂的發作:嚴格遵循藥物治療原則:①對于偶然發病或首次發病的患者確定是否用藥。②根據癲癇的類型以及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及病人的年齡,全身狀況,耐受性等合理的選擇藥物。③盡量單藥治療,應自小劑量開始,緩慢增至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發作而無不良反應或反應很輕的最低有效劑量。④堅持長期規律治療,癲癇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部分患者需終生服藥,千萬不能自行停藥,停藥要嚴格遵醫囑進行。

2護理措施

2.1病情觀察對于癲癇性精神分裂發作的先兆癥狀要進行嚴密觀察,聽取患者主訴如有頭昏頭痛,幻覺、躁動不安、局部感覺發生障礙、肢體抽動等提示患者病情加重,及時報告醫生配合處理,防止癲癇癥狀的發生[2]。詳細記錄每一次發作的全過程,對于癲癇發作的時間、癲癇持續性質、兩次癲癇的間歇時間、癲癇時患者癥狀,并作詳細對比治療效果。在觀察癲癇發作的同時也要注意有無腦血管疾病的并發癥的,神志意識、瞳孔改變、生命體征的改變,注意患者有無腎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癥狀發生。注意在癲癇發作時期應保持病房安靜,避免聲光刺激。

2.2癲癇性精神分裂發作的護理患者出現癲癇性精神分裂發作時,立即給予頭低側臥,下頜稍向前,頭偏向一邊時唾液和呼吸道內分泌物流出嘴角;保持呼吸通暢,隨時吸呼吸道內分泌物防止窒息。迅速解開患者的衣領和腰帶,用毛巾或裹住紗布的壓舌板放置臼齒之間,以防止發生咬傷舌。對于躁動的患者正確使用約束帶進行保護,注意不可強行按壓患者的肢體,以免發生骨折和關節脫臼。不可強行喂水或喂食,以免誤入氣管窒息或者導致肺炎[3]。

2.3心理護理癲癇性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常因為反復發作、長期服藥而導致精神負擔加重,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常見癥狀,采取早發現癥狀實施早治療手段,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熟知精神病的癥狀包括情感障礙、思維方式、行為與意志的障礙,采取針對性護理對患者治療很重要,鼓勵患者盡自己的能力正常生活,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有耐心和責任心,對于發病的患者應該加倍進行照顧。鼓勵患者認識到自身的疾病特點,克服患者的自卑心理,建立患者的自信心,以樂觀積極態度的配合治療與護理。鼓勵患者家屬多對患者進行關心,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加患者對康復的信心。

2.4給藥的觀察護理因抗癲癇藥物會對患者的意識障礙造成影響甚至加重,因此會導致患者癲癇發作時常會發生昏迷,在此情況下會掩飾患者的病情的變化。因此,在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的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并有效的護理。例如,大劑量的安定會發生呼吸功能障礙,使用各種藥物時要嚴密觀察患者用藥所發生的副作用,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遵醫囑使用副作用較小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注意觀察有無腎臟損害及水、電解質紊亂,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凝血功能損害、檢查皮膚粘膜、牙齦有無出血傾向。定期進行各種化驗檢查,如血常規、離子系列、生化系列、腎功等,及時送檢,如有異?;貓蠹皶r通知醫生。

2.5出院指導針對患者及家屬講解此類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發作時家庭緊急處理急救的方法。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感情沖動、過度疲勞以及休息不好等誘發因素[4]。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中有益的活動,根據自身病情適當的參與體力和腦力活動,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單獨行動,注意安全,限制具有危險性的工作,隨身攜帶簡要病情診療卡,注明姓名、地址、病史、聯系電話等基本信息,以備發作時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用藥的原則重要性,針對抗癲癇藥物不可隨意增減,更不要隨意換藥或漏服,應堅持長期、規律的服藥,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一旦發現立即就診。

參考文獻

[1]城珠,林娟,江碧玉.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的護理[J].中華醫學寫作雜志,2001,21:1321.

[2]魏曉麗.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癇36例護理體會[J].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16:59.

篇8

【關鍵詞】

腦內動脈瘤;栓塞術;護理; 圍手術期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壁上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發于40~60歲中老年,青少年少見。

本病發生的原因與顱內Willis 環大動脈分叉處的動脈壁先天性平滑肌層缺乏及后天動脈硬化高血壓、感染、創傷等因素有關。我科自2008年始開始臨床應用動脈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36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心得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6例,男30例,女6例,年齡42~72歲。患者突發劇烈頭痛,頻繁嘔吐,腦膜刺激征陽性,大汗淋漓,體溫升高,頸強直,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36例患者均行全腦血管造影(DSA)檢查,行顱內動脈瘤栓塞術,術后恢復良好。

1.2 手術方法 患者在全身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行股動脈穿刺,行全腦血管造影術以明確診斷,在 DSA 監視下將微導管置入動脈瘤,經血管內置入導引導管,將微導管在微導絲指引下送至動脈瘤處,將彈簧圈栓塞在動脈瘤內。

2 結果

36例患者中33例痊愈出院,2例術后偏癱,1例一過性失語,隨訪6個月,患者均未出現再出血。

3 護理心得

3.1 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突然發病,精神高度緊張,產生焦慮、恐懼心理,情緒極其不穩定,護士應向其講解疾病發生的原因,介入栓塞術手術方法及術后的恢復程度,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

3.2 術前檢查 術前1 d備皮,行碘過敏試驗,心、肺功能的檢測、血尿常規、凝血四項化驗、血型。頭顱螺旋CT、心電圖、胸片等相關檢查,術前禁食8 h,常規左側肢體建立靜脈通道。

3.3 術中護理 囑患者不要緊張,并隨時聽取患者主訴。密切觀察心電監護,備好急救藥品及器械。監測心率、心律變化。應在直接動脈壓監測下調控血壓。

3.4 術后護理 ①術后行動態心電監護,觀察心率的變化,監測血壓變化,給予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遵醫囑靜脈滴注甘露醇,預防腦水腫。囑患者多飲水,測量患者尿量,以便術中造影劑的及時排泄,避免發生腎臟的損傷。②飲食護理:術后6 h給予低鹽、低脂、清淡飲食,多飲水,保證充足尿量,保持大便通暢,生活規律,情緒穩定,避免勞累。③預防并發癥:由于導管在腦血管內停留時間長,機械刺激易引起腦血管痙攣[1],腦動脈瘤破例3~14 d是腦血管痙攣發生的高峰期,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血壓及生命體征變化等情況,頭痛劇烈時,遵醫囑使用鎮痛劑。另外血管痙攣,能誘發癲癇發作,故應密切觀察患者神態,及時發現癲癇發作前的先兆,癲癇發作時立即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靜脈推注抗癲癇藥物[2]。

3.5 出院指導 患者術后康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加強身體鍛煉,合理營養,禁止煙酒,飲食要清淡、低脂、低鹽,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情緒激動,預防感冒。如果患者體溫持續升高,并有劇烈的的背痛、胸痛、腹痛等撕裂樣、刀割樣尖銳性疼痛,不能耐受,強鎮痛劑往往不能緩解,此時應立即就診。

4 討論

腦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急劇,患者劇烈頭痛,形容如“頭要炸開”。頻繁嘔吐,大汗淋漓,體溫升高。頸項強直,克氏征陽性。也可能出血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出血前有勞累、情緒激動等誘因,也有的無明顯誘因或在睡眠中發病。介入栓塞技術的開展,有效的提高了護理質量,護士只有熟練掌握本病護理要點,做好術前、術中及術后的良好護理,有助于提高顱內動脈瘤栓塞術的成功率[3],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同時,做好出院指導,囑患者注意勞逸結合,調節情緒,做好腦血管痙攣的預防護理。

參 考 文 獻

[1] 王月榮,趙麗萍,楊曉艷,等.點解可脫彈簧圈破裂動脈瘤后患者3 h治療的護理.護理雜志,2008,2(52):49-50.

篇9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共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1個月至12歲,病程1d至5年。臨床表現其中30例為發作性抽搐、口吐白沫、雙眼上吊、意識喪失。8例為發作性意識喪失、突然倒地,無四肢抽搐。2例為發作性腹痛,并伴有意識喪失。2例表現為夢游癥。

1.2方法

采用太陽電子科技公司生產的數字視頻腦電監護系統QDBS-1018V型,首先給患兒剃光頭,不能留毛茬,將21根頭皮盤狀電極固定在頭皮上。安裝電極時按照國際10~20系統放置用皮尺測量位置并做好標記,每個盤狀電極內置滿導電膏,用布膠條或火棉膠黏附電極,外戴網狀彈力帽。電極導聯線與監測床旁機連接。12~24h監測患兒,記錄患兒在日常自然活動下的腦電活動。

2護理

2.1監測前的護理

2.1.1心理護理:要求受檢者至少有1人全程陪護,耐心細致地對患兒及其陪護者講解監測中注意事項,說明本項檢查在其診斷中的重要性。主動給患兒及其陪護者介紹檢查室的各項功能及周圍的環境,消除其陌生感,并給患兒發放玩具,少兒圖書,使其盡快適應監測環境,消除心理壓力。

2.1.2檢查前患兒的準備:要求患兒洗干凈頭發,不要用護發素之類產品,讓患兒來院之前穿上前開襟的純棉內衣以避免干擾波出現。讓患兒在監測室安定下來,用熱水將頭發沾濕,把電極安裝部位的頭發用剃須刀刮干凈,不要留毛茬,使盤狀電極充分與頭皮接觸。如果醫生沒有要求停服抗癲癇藥物,應讓患兒繼續按時服用抗癲癇藥物,以免癲癇發作。

2.1.3檢查前物品的準備:將21根盤狀電極腦電圖線順序排列,擺放整齊,每一個盤狀電極內置滿電極膏備用。95%酒精棉簽,彈力帽、皮尺等。

2.2監測過程中的護理

2.2.1提供舒適的監測環境,空調溫度調至22~25℃,濕度60%,溫度過高,患兒出汗,電極容易脫落、移位,溫度過低,患兒肌肉緊張,容易產生肌電干擾波。房間內避免閑雜人員進出。患兒病床周圍1m以內不準人員來回走動,病房內不準接打手機,不能聽收、錄音機。

2.2.2患兒的護理:患兒應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閉目養神,肌肉放松,自然平靜呼吸。矚患兒監測過程中至少做3次深呼吸試驗,1次3min,如果患兒年齡偏小,不配合深呼吸者,矚陪護者用白紙放在患兒嘴前,用力吹紙3min(1歲以內患兒不做深呼吸試驗)。定期觀察監測屏上腦電波情況。如發現有干擾,電極脫落,及時調整電極。并重新固定頭皮電極,以達到滿意效果為止。指導幫助患兒在監測室內大小便并給予及時清理。監測過程中,及時詢問患兒有無不適癥狀,測量體溫等。如果患者癲癇發作時,記錄好準確時間,撩開被子,并囑陪護人員不要遮擋攝像頭,讓患兒充分暴露在攝像頭下,并及時調整視頻鏡頭,準確、全面的錄下全部發作過程。如遇癲癇小發作,無需處理,做好觀察記錄,繼續監測;遇到癲癇大發作時,此時,應解開患兒領扣、用壓舌板撬開牙齒,防止咬掉舌頭,同時可掐人中、合谷穴促使患兒蘇醒。注意保護頭部電極線,避免扯斷電極線或使電極脫落。并給中流量或高流量吸氧,以提高動脈內血氧飽和度。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處理。

篇10

【關鍵詞】癲癇;體層攝影;X線計算機;護理

CT appearances and clinical nursing in 80 cases of infantile epilepsy

WAN Xin-cui,YANG Wei-hong,QIN She-li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hui 45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T appearances in 80 cases of infantile epilepsy and clinical nursing.Methods CT appearances and clinical nursing in 80 cases epilepsy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Results Of 80 cases of infantile epilepsy,68 cases have been found CT abnormal(85%),including:20 cases of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25 cases of encephalitis;6 cases of intracranial tumour; 22 cases of infant hypoxia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7 cases of others; nurse measurement included conventional care and healthy education.Conclusion CT has a value for the diagnosis of infantile epilepsy;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careful nursing is of great value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result of epilepsy.

【Key words】

Infantile epilepsy;Tomongraphy;X-ray computer;Nursing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癲癇患兒80例,在CT檢查明確病因的基礎上,積極治療原發病,結合常規藥物治療和精心護理,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48例,女32例,年齡最小2歲,最大14歲,平均7.8歲,其中農村患兒59例,城鎮患兒21例,臨床表現形式多樣。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診斷標準[1]。全部患者均行腦CT檢查。

2 腦CT表現

腦CT表現正常12例,表現異常68例,陽性率為85%。分別表現如下:①先天疾患20例:結節性硬化7例。胼胝體發育不良4例。腦穿通畸形2例?;屹|異位1例,表現白質內出現帶狀中等密度影,周圍未見水腫區,病變不伴占位效應。注射對比劑后,病變強化方式與灰質表現相同。腦裂畸形2例,閉合型、開放型各1例。Dandy-Walker畸形1例。Sturge-Weber綜合征1例,表現為右枕葉腦回狀鈣化,患側腦室、腦池擴大、腦溝、腦裂增寬。外部性腦積水2例;②顱腦腫瘤6例:皮樣囊腫3例、髓母細胞瘤1例,表現為小腦蚓部腫塊伴梗阻性腦積水,注射對比劑后,腫塊呈中度強化。蛛網膜囊腫2例,表現為左中顱窩底、側裂池囊性腦脊液樣低密度影,局部顱骨骨質受壓變薄;③顱內感染性病變25例:腦膜腦炎8例,表現腦水腫。腦膿腫5例,CT顯示病灶位于皮髓質交界區,直徑2~4 cm,類圓形薄壁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均勻強化,周圍腦組織水腫明顯,占位效應明顯。結核性腦膜炎3例,顯示基底池變窄、閉塞、幕上腦室積水。病毒性腦炎2例,CT顯示左顳葉高、低混雜密度影,輕度占位效應。腦囊蟲病7例,腦實質型4例,腦室型1例,混合型2例;④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22例,CT表現腦實質密度降低,灰質、白質分界不清,腦灰質呈指套狀。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16例。腦實質出血2例;⑤外傷等所致7例。

3 結果

16例先天疾患患兒治療中途退出或轉院治療失訪。64患兒經藥物治療及精心護理,除2例顱內感染致腦疝死亡,4例因驚厥時間過長出現智力發育落后外,其余58例康復出院。

4 護理體會

4.1 病室環境 病室保持安靜、空氣新鮮、避免聲光刺激。

4.2 癲癇發作期護理 癲癇發作時,應將患兒平臥,頭轉向一側,松解衣服及領口,并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及時吸痰,清理口腔分泌物、嘔吐物,用纏紗布的壓舌板放在上、下齒之間,防止咬傷舌部。迅速控制抽搐,立即吸氧,注意監測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避免或減輕腦缺氧性損傷。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兒基本生命體征的變化,當出現脈率減慢、呼吸節律不規則、瞳孔散大時等顱高壓表現時,及時告知醫生,用20%甘露醇、速尿劑20~40 mg脫水,注意液體輸入量及速度的控制。糾正電解質紊亂,控制高熱及感染等。

4.3 癲癇發作間歇期護理 適度活動,避免情緒劇烈波動誘發發作。

4.4 飲食護理 規律進食,食物富有營養且容易消化。意識障礙患兒留置胃管,胃管予以妥善固定。不能進食患兒或進食后嘔吐患兒靜脈給予營養支持治療。

4.5 健康教育 通過各種形式加強癲癇的宣教,消除無知和誤解,減輕家長、患兒的心理負擔,自覺配合醫生治療,避免一切誘發因素,諸如感冒、暴飲暴食、疲勞過度、睡眠不足等。指導家長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動作、語言、認知訓練,培養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6 合理用藥 合理用藥對癲癇患兒尤為重要,應嚴格遵照醫囑用藥,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定期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嚴格掌握口服藥物劑量,服藥時間,并送藥到口。出院時應囑患兒及家長堅持規律服藥,定期復診。

5 討論

癲癇是一種由于腦功能異常所致的慢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驚厥。驚厥發作是由于腦神經元異常過度同步放電所產生的突發性、一過性的行為改變,包括意識、運動、感覺、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短暫異常[2]。

癲癇大致可分為原發性癲癇(病因不明)、繼發性癲癇。影像學檢查在明確繼發性癲癇病因及指導臨床治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5]。本組腦CT顯示繼發性癲癇患者病因包括腦先天發育異常、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顱內感染、外傷等,與有關文獻報道相一致。所以,孕期加強孕婦、胎兒監測,產后加強小兒的防護,減少各種致病因素,如腦先天發育異常、顱內感染、高熱、外傷等,是預防癲癇發生的重要措施;而且區分病因進行相應處理,結合藥物治療、精心護理、加強健康教育,是提高癲癇療效和預后所不可缺少的環節[6,7]。

參考文獻

1 吳希如,林慶.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基礎與臨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98-399.

2 王慕荻.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02.

3 任峰博,張振杰,王濤,等.小兒癲癇的CT表現及其應用價值分析.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6(6):553-556.

4 萬衡,周澤永,雷田丁,等.MRI在癲癇中的應用.四川醫學,2005,26(9):1035-1038.

5 樊潔,馬云川.PET在小兒癲癇定位診斷上的應用.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2,18(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