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0:14: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與健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人體健康與化學元素的關系
人體中含有大量的化學元素。在這些元素中,除碳、氫、氧、氮能形成各種體內的有機物質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學形態和結構形成各種生物配合體、功能蛋白質、酶等存在于人體組織中,或作為組成人體結構的材料。或作為血氧運輸的載體、或作為酶的激活劑、或作為體液中電解質平衡的調節劑,或作為人體細胞間的信息傳遞的通訊員,這些元素協同作用,共同完成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但是,由于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對現代社會環境中,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方面的巨大變化的元素的生態適應機制,環境中有些元素對于人體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人體中任何一種化學元素超過一定的標準都會成為對人體的有害元素。例如,鐵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組成血紅蛋白、傳遞電子和氧,維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體攝人過量的鐵,就會損傷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體的必需元素,氟對防齲齒、促進牙的生長有積極作用,氟還參與人體內各種氧化還原反應和鈣、磷代謝。但是,過量的氟會引起氟斑牙、氟骨癥和骨質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現代人與古代人人體中的微量元素的變化是由環境污染而造成的。隨著人類新技術的發展和對地球資源的開發利用,現代環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過了古代環境。因此,現代人人體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過了古代人.
現代人體內大多數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許多元素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危害。它們在人體中有隱性,當高于某一閾值時,人體便發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銅的過量攝人曾導致了轟動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長期食用含銅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達72處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鉛也是一個潛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來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劑——四乙基鉛。在汽油時代開始以前,古代羅馬人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鉛了。古羅馬人用鉛制成貯存糖漿和果酒的容器,貴族婦女癡醉于鉛做的化妝品。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鉛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產和不孕癥是羅馬帝國上層階級出生率低,從而導致古羅馬最終衰亡的原因。隨著鉛的開采和汽油的使用,環境中的鉛越來越多。鉛中毒引起人體壽命縮短,情緒低沉、疲倦、貧血,甚至影響兒童的智力。 二、人體對污染物的富集
人類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質越多,“潘多拉魔盒”效應也越明顯。據統計,已有96000種化學品進入了人類環境。這些化學品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環境問題。100年前,“滴滴涕”的發明者(瑞士人綴勒)由于發明了“滴滴涕”而獲得諾貝爾獎,而現在許多國家因其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已將“滴滴涕”列為禁用品。
科學家發現,人體對環境中某些元素具有驚人的富集效應。美國的科學家在長島河口區做過這樣的實驗,大氣中“滴滴涕”濃度很低,但經過食物鏈放大,進入人體的“滴滴涕”濃度可達大氣“滴滴涕”濃度的 1000萬倍以上:大氣“滴滴涕”(富集1.3萬倍)浮游生物(富集14.3萬倍)小魚(富集57.2萬倍)大魚(富集85.8萬倍)水鳥(富集1000萬倍)人體。
現代科學證明,人體對有毒物質的富集放大是驚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縣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縣的痛痛病及農藥的污染,研究表明,工業廠礦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到環境中造成環境鎘污染,從而使當地居民種植的水稻等農作物含鎘量超標,居民長期食用被鎘污染的糧食、蔬菜等,導致體內鎘負荷逐漸增高,鎘在體內的生物半衰期長達10-30年,為已知的最易在體內蓄積的有毒物質。鎘的不斷累積,可使接觸者產生各種病變。急性或長期吸入含鎘煙塵可引起肺部炎癥、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纖維化乃至肺癌。長期、低劑量接觸鎘污染主要產生的腎臟病變,表現為腎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鎘中毒時,腎臟對鈣、磷的吸收率下降,對維生素D的代謝異常,長此以往,可導致鎘接觸者的骨質疏松或骨質軟化。鎘還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的腫瘤。都是由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結果。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1692年由于患嚴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憂慮及妄想等癥狀而與世長辭。100多年后,人們分析了這位大物理學家的頭發樣品,發現牛頓死于鉛、砷、鎘中毒。這些元素都是牛頓用金屬做煉丹實驗時,從“潘多拉魔盒”中跑出來的。牛頓當年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的身體吸收了他的煉丹元素,并因此而喪生。
三、環境污染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及危害
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環境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廢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環境污染物影響人體健康的特點,一是影響范圍大,因為所有的污染物都會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而流動,并且對所有的接觸者都有影響;二是作用時間長,因為許多有毒物質在環境中及人體內的降解較慢。
環境污染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經皮膚和其他途徑進入。氣態污染物一般是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由于呼吸道各個部位的結構不同,對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體肺泡面積達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極快,僅次于靜脈注射。進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徑一般不超過3μm,而直徑大于10μm 的顆粒物質,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上。水溶性較大的氣態物質,如氯氣、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極少進入肺泡;而水溶性較小的氣態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達肺泡。污染物進入人體后,由血液輸送到人體各組織。不同的有毒物質在人體各組織的分布狀況不同。一般來說,重金屬往往分布在人體的骨骼內,而“滴滴涕”等有機農藥則往往分布在脂肪組織內。毒物長期隱藏在組織內,并能在組織內富集,造成機體的潛在危險。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強、相對分子質量極小的污染物可以原報排出體外,絕大部分都要經過某些酶的代謝或轉化,從而改變其毒性,增強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體的肝、腎、胃腸等器官對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轉化作用。其中以肝臟最為重要。污染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氧化還原和水解,這一代謝過程主要與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關;第二步是結合反應,一般經過一步或兩步反應,原屬活性的有毒物質就可能轉化為惰性物質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現象,如農藥1605在體內氧化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種污染物在體內經生物轉化后,經腎、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體外,少量經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種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過皮膚的新陳代謝到達毛發而離開機體。
人體除了通過上述蓄積、代謝和排泄三種方式來改變污染物的毒性外,機體還有一系列的適應和耐受機制,但機體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過一定的限度,人體就會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影響環境污染物對人體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劑量、作用時間、反應條件和個體敏感性等。總的來說,不同的污染物對機體危害的臨界濃度和臨界時間都是不同的,只有當環境污染物在體內蓄積達到中毒閾值時,才會發生危害。
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當污染物在短期內大量侵入人體,常會造成急性危害。歷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當污染物長期以低濃度持續不斷地進入人體,則會產生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例如,大氣低濃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劑量重金屬鉛引起的貧血、末梢神經炎、神經麻痹、幼兒腦受危害而引起學習和注意力渙散等智力障礙等。環境污染物對人體的遠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資料表明,人類癌癥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過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學物質引起的約占90%。而致癌的化學物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環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纖維、煤煙中的苯類、二氧化硫、農藥等。如位于包鋼北部偏西約20公里的沙德格蘇木,許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關節疼痛,部分人出現骨骼變形,據包頭醫學院在該地區的調查,兒童牙齒斑釉率為97.63%,成人為89.57%,嚴重的氟污染不僅損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給當地的畜牧業帶來危機。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大隊有萬余頭羊,后來只活了不過4000頭,牧民們生活極端困苦,紛紛灑淚離鄉,逃荒到達茂旗等地。對此,國家環保總局很重視,指派太原環境醫學研究所去調查核實,結果情況基本屬實。
篇2
關鍵詞:光觸媒薄膜 活性炭 污染 處理 原理
一、室內污染氣體成分分析
新裝修房中含有甲醛、苯、氨、TVOC等
1.甲醛
目前裝修中最大的裝修污染就是甲醛,甲醛可引起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的疾病出現咳嗽、咽痛、胸悶、頭暈惡心、四肢無力、呼吸困難、嗜睡等癥狀。更為嚴重的誘發鼻癌、、咽喉癌、皮膚癌和白血病等癌癥發生。
2.苯
苯是一種無色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體,沸點為80.1℃,甲苯、二甲苯屬與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餾或石油的裂解產物。目前室內裝飾中多用甲苯、二甲苯代替純苯作各種膠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劑或稀釋劑。因為苯具有易揮發、易燃、蒸氣有爆炸的特點。人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溶度的甲苯、二甲苯,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醉作用,輕者有頭暈、頭痛、惡心、胸悶、乏力、意識模糊,嚴重者可致昏迷以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如果長期接觸一定溶度的甲苯、二甲苯會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現頭痛、失眠、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樣癥候群。苯化合物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強烈致癌物質。
3.氨
氨的來源:① 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外加劑:冬季施工常常在混凝土墻體中加入以尿素和氨水為主要原料的外加劑對混凝土進行防凍保護。這些添加劑在墻體中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被還原成氨氣并從墻體中緩慢釋放出來,造成室內空氣中氨濃度的增加。② 室內裝飾材料中的添加劑和增白劑:采用含有尿素組分膠粘劑的木制板、以氨水作為添加劑與增白劑的涂料。
氨的危害:① 以氣體形式吸入肺泡,與血紅蛋白結合,破壞運氧功能;② 氨是一種堿性物質,對動物或人體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蝕作用,使組織蛋白變性,使脂肪皂化,破壞細胞膜結構減弱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③ 長期接觸氨后可能會出現皮膚色素沉積或手指潰瘍等癥狀;④ 短期內吸入大量氨氣后可出現流淚、咽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帶血絲、胸悶、呼吸困難,并伴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嚴重者可發生肺水腫、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癥,同時可能發生呼吸道刺激癥狀。
4.總揮發有機化合物 T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世界衛生組織對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的定義是指沸點范圍在50~100℃到240~260℃之間的化合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為芳香烴、鹵化烴、氧烴、脂肪烴、氮烴等,多達900多種,其中部分已被列為致癌物,如氯乙烯、苯、多環芳烴等。
TVOC的危害:由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并非單一的化合物,各化合物之間的相加、相乘作用不夠清楚,且不同時間地點TVOC的組分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有所變化,大體的危害如下: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頭暈、頭痛、無力、胸悶等癥狀;感覺性刺激,嗅味不舒適,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膚;影響消化系統,出現食欲不振、惡心等;懷疑性危害:局部組織炎癥反應、過敏反應、神經毒性作用。
5.有害氣體的綜合作用
由于新裝修房屋和新置家具會釋放大量高濃度的甲醛、苯、氨、tvoc等有害氣體,若不經過有效處理, 對人體傷害是不可小覷的。
二、活性炭處理原理簡述
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是孔隙結構發達、比表面積很大(1500m2/g以上)、吸附能力很強的炭。是以煤、木材和果殼等原料,經炭化、活化和后處理而得。按外觀形狀可分為粉狀活性炭、顆粒活性炭、成型活性炭和活性炭纖維。
活性炭吸附的實質是利用炭吸附的特性把低濃度大風量廢氣中的有機溶劑吸附到炭中并濃縮,經活性炭吸附凈化后的氣體直接排空,其實質是一個吸附濃縮的過程。并沒有把有機溶劑處理掉。是一個物理過程。活性炭是一種多孔性的含炭物質, 它具有高度發達的孔隙構造, 碳纖維的多孔結構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積,能與氣體(雜質)充分接觸,從而具有了特有的吸附性能,使其非常容易達到吸收收集雜質的目的。就象磁力一樣,所有的分子之間都具有相互引力。正因為如此,碳纖維孔壁上的大量的分子可以產生強大的引力,從而達到將有害的雜質吸引到孔徑中的目的。但不是所有的碳纖維都能吸附有害氣體,只有當碳纖維的孔隙結構略大于有害氣體分子的直徑,能夠讓有害氣體分子完全進入的情況下(過大或過小都不行)才能達到最佳吸附效果。
三、綜述
室內裝修污染的處理方法具有多樣性,將光觸媒薄膜和活性炭二者有效結合,是一種最完美、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以其高效、無污染等優點,光觸媒薄膜和碳纖維的結合必將成為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浩, 張吉光, 蘇有亮 建筑裝修材料與室內空氣質量 建筑熱能通風空調 [期刊論文]2003,22(5) .
[2]余江, 李伯靈, 王軍義, 劉建泉 裝修居室內空氣質量及其健康影響的衛生學調查 環境與健康雜志 [期刊論文]2005,22(2).
侯燕 淺談木質材料對室內空氣質量的影響 中國科技博覽[期刊論文] 2011(29).
[3]田世愛, 于自強, 張宏, TIAN Shiai, YU Ziqang, ZHANG Hong 室內甲醛污染狀況調查及防治措施 潔凈與空調技術 [期刊論文]2005(1).
[4]王俊, 張景義, 陳雙基, WANG Jun, ZHANG Jing-yi, CHEN Shuang-ji 室內空氣中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s)的污染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期刊論文] 2002,16(3).
[5]梁寶生, LIANG Bao-sheng 關于我國氨室內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的建議 中國環境監測 [期刊論文]2005,21(4).
[6]梁寶生, 劉建國 關于我國苯室內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的建議 三峽環境與生態 [期刊論文]2003,25(12).
[7]張勝軍, 姚曉青, 蔣欣 室內裝修后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污染調查 中國環境監測[期刊論文] 2004,20(4).
[8]黃昱, 劉賜敏, 李少茵, 周金森, 劉鈺釵, 龍軍標 室內裝修危險因素對裝修工人影響研究 實用預防醫學[期刊論文] 2007,14(2).
[9]宮菁, 劉敏 甲醛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及控制 環境與健康雜志 [期刊論文]2001,18(6)落志筠 我國室內裝修污染的現狀及其法律原因分析 現代物業 [期刊論文]2011(2).
[10]李連山, 馬春蓮, 陳寒玉 室內甲醛污染的分析調查 環境科學與技術 [期刊論文]2002,25(3).
[11]楊士建 室內裝修的環境污染及其防治 環境科學與技術 [期刊論文]2004,27(2).
[12]遲欣, 石玉琴, 顏進, 付承紅, 張本延, CHI Xin, SHI Yu-qin, YAN Jin, FCheng-hong, ZHANG Ben-yan 室內裝修后苯系物動態變化規律研究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期刊論文]2006,17(6).
[13]宋召強, 于文霞, 馬婭, 孫自平, 孟斌, 高梅蘭 室內裝修污染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現代預防醫學 [期刊論文]2003,30(6).
篇3
難忘的大學生活將要結束,大家都知道畢業生要通過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有計劃的、比較正規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畢業論文應該怎么寫才好呢?為了方便大家,共同閱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畢業論文感謝信,歡迎閱讀!
畢業論文感謝信1我的導師溫老師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取到項目的最終完成,溫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謹向溫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還要感謝在一齊愉快的度過大學生活的每個可愛的同學們和尊敬的老師們,正是由于你們的幫忙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順利完成。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情緒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忙,在那里請理解我誠摯的謝意!多謝你們!
畢業論文感謝信2在本篇論文完成的同時,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__老師。在_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的論文才能如此順利的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師的肯定。在本篇論文的完成過程中,_老師對我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指導意見,細心地和我講解論文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專業上的指導,信心上的鼓勵。我能順利完成本篇論文和老師的認真指導和辛苦的批改是分不開的,在此我由衷的向_老師表示感謝。
同時我也要感謝學校和學校的領導給我們創造的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論文。感謝同學和家人在這期間的大力支持。
畢業論文感謝信3畢業設計即將結束,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忙之下,學生對于道路設計有了更多新的認知,對路基路面設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對路基路面綜合設計的整體脈絡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徹。透過畢業設計,學生對自己大學四年以來所學的知識有更多的認識。
畢業設計,幫忙我們總結大學四年收獲、認清自我。同時,還幫忙我們改變一些處理事情時懶散的習慣。從最開始時的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到方案比選,確定方案,再到著手開始進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線排水的設計,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銜接緊密,其中任何一個步驟產生遺漏或者疏忽,就會對以后的設計帶來很多的不便。
學生的動手潛力和資料搜集潛力在設計中也得到提升。畢業設計中很多數值、公式、計算方法都需要我們去耐心地查閱書籍,瀏覽資料,設計中需要用到輔助設計軟件的地方,也需要我們耐心的學習。掌握其使用的要領,運用到設計當中去。最后匯總的時候,需要將前期各個階段的工作認真整理。
畢業設計結束了,透過設計,學生深刻領會到基礎的重要性,畢業設計不僅僅僅能幫忙學生檢驗大學四年的學習成果,更多的是畢業設計能夠幫忙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自我,磨練學生的意志與耐性,這會為學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忙。
畢業論文感謝信4感謝培養教育我的__學校,__濃厚的學術氛圍,舒適的學習環境我將終生難忘!祝母校蒸蒸日上,勇創輝煌!祝校長財源滾滾,仕途順利!感謝對我傾囊賜教、鞭策鼓勵的__大學_系諸位師長,諸位恩師的諄諄教誨我將銘記在心。祝恩師們身體健康,家庭幸福!感謝論文中引文的原作者,他們都是__學界的名師大家,大師風范,高山仰止。祝他們壽域無疆,德業永輝!感謝同窗好友___、___、___、__以及更多我無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們和我共同度過了四年完美難忘的大學時光,我十分珍視和他們的友誼!祝他們前程似錦,事業有成!家有嬌妻,外有二房!最最感謝生我養我的父母,他們給予了我最無私的愛,為我的成長付出了許多許多,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育之恩,無以回報,惟愿他們健康長壽!感謝我的牌友___、___、___、___,他們和我一齊度過了大四無聊的時光,讓我在寫作之余能有很好的休閑活動。祝他們以后多培養牌壇新秀!感謝我的煙友___、___、___。在我沒煙抽的時候他們總能毫無吝嗇的將自己的煙分給我抽,尤其是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我廢寢忘食,足不出戶,煙抽得很快,他們給予我很大幫忙,讓上一支煙,文思如泉涌,快樂似神仙!祝他們永遠都有好煙抽!最后要感謝我自己,沒有自己的努力,本文是無論如何也完不成的!感
謝我以最大的毅力完成了四年大學學習,在這個環境里我能潔身自愛,出淤泥而不染持續一顆純潔的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祝自己身體健康,權財兩旺!家里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
篇4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統計2007年~2011年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醫藥衛生研究論文1,072篇,從發表的年度分布、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況、論文被引頻次、登載期刊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研究論文的規律和特點,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3)04-0065-03
收稿日期:2013-03-25
作者簡介:劉瀾(1976-),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圖書館館員;秦立國(1980-),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圖書館館員。1 前言
任何國家衛生事業的最終目的都是要使其人民的健康水平達到能主動參與社會和經濟生活[1],并以此來構建和諧社會。隨著國家衛生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的衛生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對于經濟欠發達的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占據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其發展形態是衡量區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在發展中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多年來,各部門積極從基礎建設投入、服務體系升級、科研軟實力加強等方面入手,大力發展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醫療平臺,而這一平臺的打造,也為人才的科研發展提供了自由的拓展空間。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工作者借助這一軟環境,努力致力于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服務與管理模式,發表了大量的科研、學術、研究論文,對區域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指導和促進作用。為了了解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發展歷程,筆者對2007年~2011年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發表的研究論文情況進行了全面的統計,對統計結果匯總、分析和研究,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2 統計方法
2.1 統計時間、發文數
從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5年,1,072篇論文。
2.2 統計單位
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單位包括鐵嶺市中心醫院、鐵嶺市中醫院、鐵嶺市結核病醫院、鐵嶺市婦嬰醫院、鐵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鐵嶺市中心血站、鐵嶺市衛生監督所、鐵嶺市慢性病防治所、鐵嶺市健康教育所、鐵嶺市中醫研究所、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其中鐵嶺衛生職業學院于2010年3月升格為高職學院,其前身是鐵嶺市衛生學校),總計11家市直衛生系統單位。
2.3 統計數據庫
選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期刊論文數據庫。
2.4 期刊劃分標準
期刊等級劃分以北京大學圖書館主辦并出版發行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版》為標準。
2.5 核心作者劃分
筆者以近5年累計發文量≥5篇的作者為核心作者。
3 統計數據及分析
3.1 各單位情況及年度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2007年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研究論文133篇,占近5年論文總量的12.41%。但隨著時間推移,論文數量呈加速遞增趨勢,這和我市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與投入相吻合,尤其是2010、2011兩年論文數量約占總數的50%,說明現階段醫學工作者的科研氛圍高度活躍,醫務工作者利用科研軟環境積極地深入科研領域,促進了科研數量和水平的提升,從而積極地推動了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時筆者也發現,在11家市直單位中,鐵嶺市中心醫院和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兩家量就占到了77.52%,而其他9家的總和僅占22.48%,可見二級單位在資源分配、利用及成果產出等方面出現了嚴重不均衡態勢,這一趨勢的過度集中,必將在未來制約相關單位的科研發展。
年份
單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發文量 比重(%)
鐵嶺市中心醫院 79 90 95 110 71 445 41.51
鐵嶺市結核病醫院 1 1 4 2 2 10 0.93
鐵嶺市中醫院 9 9 15 12 16 61 5.69
鐵嶺市婦嬰醫院 4 22 35 20 11 92 8.58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8 10 10 5 3 36 3.36
鐵嶺市中心血站 2 2 5 3 5 17 1.59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 24 59 64 85 154 386 36.01
鐵嶺市衛生監督所 6 1 5 3 4 19 1.77
鐵嶺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0 0 0.00
鐵嶺市健康教育所 0 0 0 2 0 2 0.19
鐵嶺市中醫研究所 0 2 2 0 0 4 0.37
發文量 133 194 235 241 265 1,072
比重(%) 12.41 18.28 21.92 22.57 24.81
表1 各單位情況及年度分布
劉瀾,秦立國: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劉瀾,秦立國: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3.2 論文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況
從統計的1,072篇論文中看,一人獨撰者839篇,占發文量75.75%;二人合撰者180篇,占發文量16.79%;三人及以上合撰者80篇,占發文量7.46%(見表2)。說明該地區學術合作氛圍低,合作率僅為27.25%。
在2007年~2011年的1,072篇論文中,5~10篇的作者22人,10篇以上的作者3人,25名核心作者分別隸屬于鐵嶺市中心醫院3人、鐵嶺市中醫院1人、鐵嶺市婦嬰醫院1人、鐵嶺衛生職業學院20人(見表3)。經電話調研,核心作者以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及學科帶頭人居多,說明高層次人才是該地區科研的主導力量,但從側面也反映出人才發展的局限性和失衡狀態,年輕人才的發掘及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約。
合作情況
單位 一人獨撰 兩人合作 三人
及以上 合計
鐵嶺市中心醫院 360 61 24 445
鐵嶺市結核病醫院 10 0 0 10
鐵嶺市中醫院 42 14 5 61
鐵嶺市婦嬰醫院 74 11 7 92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1 5 10 36
鐵嶺市中心血站 11 5 1 17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 285 76 25 386
鐵嶺市衛生監督所 5 7 7 19
鐵嶺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鐵嶺市健康教育所 0 1 1 2
鐵嶺市中醫研究所 4 0 0 4
發文量 812 180 80 1,072
比重(%) 75.75 16.79 7.46
表2 各單位論文合作情況統計表
發文數量
單位 5~10篇 10~15篇 15篇以上
鐵嶺市中心醫院 康 凱、孫國民
朱曉菲、趙繼偉
鐵嶺市中醫院 孫立廣
鐵嶺市婦嬰醫院 李東濤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 華桂春、姜淑琴
肖 輝、趙 欣
彭玉英、秦立國
陸慶麗、馬永貴
楊麗清、田 艷
李迎春、馬世新
張柏梁、隋亞榮
劉文閣、叢 波
馬曉霞、隋玲娟 趙曉杰
關玲敏
表3 各單位核心作者統計表
3.3 論文下載及被引頻次
在1,072篇論文中,下載頻次從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期刊論文數據庫無法考證;標注被引論文有388篇,占發文量36.19%;其中被引3次以上者34篇。
3.4 登載期刊情況
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2007年~2011年在150多種刊物上發表了1,072篇論文, 其中35篇在19種中文核心期刊上,所占比重為3.26%。在150多種刊物中登載50篇以上的期刊前五名依次為《中國醫藥指南》、《中國醫療前沿》、《中國現代藥物應用》、《中外健康文摘》以及《中國當代醫藥》。以上統計表明,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醫療、科技人員主要的投稿對象為醫藥衛生總論類的綜合性刊物,且以上刊物2007年~2011年的影響因子均低于醫藥衛生總論刊,因此可以看出,科研氛圍濃郁的同時成果產出的認證手段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4 討論及建議
4.1 論文數量明顯提高
近5年發文1,072篇,較前5年發文148篇,增加了924篇。期刊的種類也由原來的30多種增加到150多種,而且一部分文章發表于核心期刊。從發文數量、期刊種類以及發文質量上看,均比前5年有明顯的提高。這主要緣于鐵嶺地區注重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療、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帶動了成果的產出。而大量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的臨床應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激發科研熱情,并形成科研促進發展、發展提高科研的良性循環。
4.2 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從刊載論文的刊物質量上看,本地區的醫療、科技工作者5年共發文1,072篇,但僅有35篇刊載于核心期刊,總被引用為388篇。因此,這一結果與該地區經濟發展及對醫療、衛生的投入成正相關。但是,通過近3年的資金投入、人才引進、業務培訓、資源整合等手段,從某種程度上凸顯了效果。例如發表于核心期刊的35篇論文,均為2010年~2011年所發表。但是,隨著管理體系制度化的完善,科研能力必然會面臨“瓶頸”,那么如何向縱深發展,如何繼續加強基礎建設,提高醫療、科技人員水平和能力,提高社會影響力應是下一步重點考慮的問題。
4.3 各單位發展失衡有待改善
在11家直屬單位中,鐵嶺市中心醫院和鐵嶺衛生職業學院的量就占到了77.52%,而且無論從發文的數量、質量、核心作者數量、核心期刊刊載情況以及被引情況,這兩家單位明顯高于其他單位,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直屬單位資源分配、利用及成果產出等情況嚴重失衡,更從側面印證了這兩家單位的學術龍頭地位及社會影響力[2]。而且,這一態勢不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有所改觀。為此,衛生系統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應從國家衛生職業均衡發展的大環境出發,逐步規劃、有計劃地調整,力求在滿足各單位發展需求的同時,積極扶持相關單位的發展,這樣才能有效遏制因龍頭單位過度擠壓造成其他單位生存空間受限的趨勢,應以主導帶動全局,形成全面發展的格局。
4.4 作者合作力度有待加強
在1,072篇論文中,兩人及以上合作為260篇,占總發文數的27.25%。而且,其中90%以上為本單位合作,且主要集中在各種基金、課題上,說明該地區合作研究不夠,合作力度缺乏。合作,代表了方法和資源整合,只有充分的合作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優勢,才能最大化地形成成果產出。因此,各單位、各單位人員今后應該以開放性姿態,多渠道、多途徑地加強對外交流、溝通與協作,形成以單位與外單位合作、單位與外單位部門合作、部門與外單位部門合作、部門與其他部門合作、人員自由合作等多種模式,以便使科研項目更貼近臨床實際應用,科研成果更能提高醫療水平,科研合作更能促進科研水平,最終達到提高科研水平和救死扶傷的目的。
4.5 對萬方數據庫的建議
萬方數據庫是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醫藥衛生類數據庫,收錄期刊的數量、覆蓋率以及收全率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應在以下兩個方面做適當的調整:①應增加文獻的下載頻次統計。②增加以期刊名稱為索引的導航,并區分是否為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
總的來說,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近幾年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水平穩步提升,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產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但是目前仍舊缺乏一套完整的規劃和發展的科研理論體系,難以為科研單位、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適宜的科研探索環境。同時,與國內其他地區同系統相比,我市衛生系統各單位產出的科研成果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加強硬件基礎建設的同時,也應促進軟實力的改善。這樣,科研成果、學術文獻才能在雙重力量的推動下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篇5
在全校范圍內為本科生開設公選課環境與健康,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環境與健康基礎知識,了解國內外環境現狀、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和環境與健康教育的有關信息,了解自然環境和生活居住環境與人群健康之間的關系,掌握各種環境因素的健康效應及其與疾病的關系,充分認識到如何利用有利環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環境因素促進健康。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增強環境危機意識,提高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識別和抵制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種種有損環境的行為,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準則和自覺的參與意識,逐漸形成良好的環保行為規范。同時,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預防疾病,提高身體素質。因此,環境與健康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獲得認識和解決環境與健康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成為具有保護和傳播環境安全理念和健康意識的、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新一代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課程主要教學內容
環境與健康是應用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系統地研究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人群健康關系的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由于授課對象多為非生物和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對生態環境的了解相對有限,而這些內容又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很多本科生對本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選取授課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興趣,擬定教學內容。
經過連續5年10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總結,確定了本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第一章為環境與健康概論,重點介紹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態學基礎,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微量元素與健康,環境污染與健康及環境安全;第二章為水環境污染與健康,介紹水體污染源、污染物及水體污染的危害,水質標準和飲用水衛生;第三章為大氣污染與健康,生活中常見大氣污染物及其來源,大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空氣質量標準;第四章為物理污染與健康,介紹當前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污染、光污染等及其對健康的危害;第五章為農藥污染與健康,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農藥污染及其對人體的危害,農藥污染的防治和污染食物的處理;第六章為食品安全與健康,當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及各種食品污染對健康的危害;第七章為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介紹室內空氣污染的特點、室內裝修中存在的主要污染問題及控制對策;第八章為生物入侵與生物安全,主要介紹生物入侵的危害與對策、生物技術與安全。
上述教學內容決定了該課程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社會性、時代前沿性,將全球當今典型的環境問題與健康問題緊密聯系起來,綜合性、科普性、趣味性強,易于理論聯系實際,非常適合作為綜合性大學本科生的公選課來開設。2008年開課至今,已經連續授課共計19個班(100人/班),選課學生達1900人,涉及范圍涵蓋全校大多數專業(除醫學和生物學)的本科生,學生評價很好,是頗受本科生喜愛的一門全校性公選課。
三、教學方法與考核
豐富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中,充分恰當地利用課件、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教學形式生動活潑。由于公選課每周只安排一次,間隔時間較長,容易導致學生記憶信息的遺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和強烈的信息刺激,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中,圍繞重點內容,參考國內外最新資料,反復篩選和重新編輯制作出符合我校學生特點的多媒體課件。同時,針對教學內容,注意收集播放相關制作精良的影碟,如在講授物理污染與健康一章時,放映有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光污染等;在講授水環境污染與健康一章時,放映關于水俁病的視頻;在講授食品安全與健康一章時,放映著名營養學專家關于飲食與健康的講座視頻。這些視頻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對強化課堂教學內容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5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課件和影像資料的結合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有效地提高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向學生介紹一些重要的環境與健康網站、醫學網站和生態學網站、書籍、期刊雜志等,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拓展知識面。
嚴格制定課堂考勤制度,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檢查和評價。采用課堂考勤、討論、作業、課程論文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考勤、討論、作業占總成績的40%,課程論文占總成績的60%。這樣既考核了學生對本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又提高了其論文撰寫的能力。應用網絡工具加強教學管理和師生交流。建立本課程的公共郵箱,學生可以隨時提出疑難問題和自己的觀點,互相討論,教師定期對所討論的典型問題進行提煉總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補充講解。目前,我們正在積極進行課程網站建設,通過網絡教學環境,讓更多的學生(包括未選修的)受益,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更為方便、快捷和順暢。
開課5年的教學效果比較見表1,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成績由2008年的80.50分上升到2012年的92.80分;學生期末考核平均成績也逐年升高,由2008年的76.20分上升到2012年的86.90分;通過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顯示,選修此課后認為收獲很大的學生所占百分率逐年上升,2012年達到86.80%。說明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充實、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以及考核制度的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農藥,污染,健康,環境保護
一、農藥污染途徑
農藥的污染途徑眾多,但農藥之所以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基本特性,如:農藥的理化特性,包括:農藥的溶解性、降解性、附著性、滲透性和內吸性等。
1、直接污染
顧名思義,直接污染就是農藥的有害部分直接作用于受污染體。農藥直接作用于蔬菜瓜果等可食作物的表面,經過長期的生長過程侵入其內部,在進入食物鏈,就直接危害人體健康。
2、間接污染
所謂間接污染,就是說作物的食用部分并非農藥的直接受體,而是農藥經由土壤中的水分養料進入作物體內并富集,從而形成農藥殘留。
3、違規用藥
農民為減小作物受病害、蟲害等災害的影響,不僅會違規交叉使用蔬菜上禁用的高毒農藥,例如: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等。而且還會頻繁用藥或增高用藥量,這些都是造成農藥污染的主要途徑。
二、農藥污染的危害
1、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作為農業生產資料對減輕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它也是一把雙刃劍,農藥在對作物實施保護的同時會才六在作物體內,通過食物鏈而危害人體健康。科技論文。具體而言,農藥可經過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尤其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從而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某些高效農藥,會引起急性中毒,嚴重者會引發生命危險。
2、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得到了重視。農藥多是以液體噴灑使用的,在噴灑中或使用后,農藥中的擁堵成分會隨水分一起蒸發到空氣中,從而對大氣造成影響,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過本底值,并達到一定數值就稱為污染。如果污染物濃度超過衛生標準或生物標準,就視之為污染或嚴重污染。而一旦達到污染或嚴重污染,就勢必會對人體健康、其他生物健康及整個生態平衡造成威脅。
3、農藥對水環境的污染
水體中農藥的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藥;含有農藥成分的雨水落入水體;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生產農藥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藥的生活污水等進入水體等。農藥的使用時刻都危害著水環境及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會破壞水生態平衡。科技論文。如密西西比河、萊茵河等一些世界著名河流的河水中都檢測到嚴重的農藥超標問題。
4、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的農藥來源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農藥直接進入土壤,如除草劑的施用;第二種是防治病蟲害噴撒農田的各類農藥。第三種是隨著大氣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殘體。而農藥對土壤的污染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深入土壤之中的農藥會隨著養料和水分進入作物體內;另外還會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三、農藥污染危害與環境保護措施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造成了農藥使用品種多、用量大的局面。然而,可有人知曉,對作物所使用的農藥中70%~80%直接滲透到自然環境中,并對土壤、水甚至是人們一心想要保護的農產品造成污染,從而進入生物鏈,對所有生物和人類健康都產生嚴重的、長期的和潛在的危害性。
盡管我國從實施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來,在病蟲害防治問題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離完全控制化學農藥對環境污染的目標還有很遠。植保是我們不能放棄的,如何才能使植保的功能兼顧持續增產、人畜安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多方面。采取相對有效的防治措施,充分發揮自然抑制的作用,將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害水平下,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都達到相對平衡的程度。
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體系
擯棄傳統的以農藥抑制作物病蟲害的思想觀念,由新的、更合理的方法取代。比如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來調節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以生物多樣性來保護生物,使有害生物的在種族密度保持在經濟效益所允許的受害范圍以內。科技論文。從持續農業觀念看,這種方法是十分可行的。不過從技術上看還有待研究與推廣。
2、研究開發有害生物監測新技術
要在植物病原體常規監測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誘餌植株利用、血清學鑒定基礎上開展病原物分子監測技術的研究,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監測病原物的種、小種的遺傳組成的消長變化規律,為病害長期、超長期預測提供基礎資料。對害蟲的監測也可利用現代遺傳標記技術(RFLP’RAPD等)監測害蟲種群遷移規律。對于雜草應充分考慮到雜草群落演替規律,分析農作物——雜草、雜草——雜草間的競爭關系,另外還應考慮使用選擇性除草劑給雜草群落造成的影響,對雜草的生態控制進行研究。
3、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長期預測和宏觀控制
為適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預測、預報應對有害生物的消長變化做出科學的判斷,也就是要對有害生物消長動態實施數年乃至十年的超長期預測。要在更人的時空尺度內進行,其理論依據不單單只是與有害生物種群消長密切相關的氣候因子,亦包括種植結構、環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國家為實現農業生產持久穩定發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參考文獻:
[1] 馮雨峰,閭振華,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治對策[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1
[2]鄒喜樂,論農藥對環境的危害[J].湖南農機,2007-07
[3] 劉英東,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危害及其防治對策的探討[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1
[4] 海浪,大協作致力降低農藥污染[J].山東農藥信息,2010-02
[5] 劉世友,農藥污染現狀與環境保護措施[J].河北化工,2010-01
篇7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教學策略
語文審美教育是對以前語文教學的糾偏和完善,語文教學又是中學實施審美教育的優先途徑。語文審美教育是語文文本的審美屬性和語文學科內在需求決定的,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及中學教學現狀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渠道。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從詩歌、散文、小說和議論文等方面的教學中就小學語文審美教育進行探討。
一、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具有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學教材中的古詩詞融語言美、音韻美、情景美、節奏美于一體的具有豐富的審美元素。“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師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讀出詩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著再把握詩歌情感。審美心理的形象感知――體驗情感――抒發創造三個階段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進行古詩詞審美鑒賞的時候,要靈活貫通地把三者的關系處理好,通過科學的方法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養。首先要從剖題意、辨詞語、補語法、調語序、分析時代背景、品味關鍵字詞等進行感知閱讀與審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讀吟誦中悟情,巧設疑問抓情感基調,明詩人之志知曉詩情以進行情感閱讀與審美體驗;最后要在學生閱讀詩歌時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進行審美創造。
二、散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散文是講述人生百態的文學作品,它抒情性強,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或啟人深思,或達人感情。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教師要抓住散文特點,去發現它獨有的現實美,不同形式的藝術美(形象美、意境美、結構美)。散文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散文的美感作用,從而達到培養中學生“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目標,使他們初具藝術審美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首先要尋找審美因素,通過精心設計導語,使學生進人畫境,引入審美階段,再進行富于感情的吟誦,使學生在畫境中感受美。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品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結構美”;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描摹、抒情、議論的詞句進行分析,感受這些詞句的藝術魅力,從而提高學生“語言美”的審美能力,通過賞析語言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不同作家作品的表達特色。最后要引導學生突破散文鑒賞的“意境美”。引外還要通過聯想想象,豐富審美形象,以達到入情之后入理,提升學生的審美層次。
三、小說教學的審美教育
小說中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因素,小說的人物美、情感美、環境美、故事美都為我們提供了審美的視角。教師能夠充分挖掘各種審美因素,努力帶領學生感悟、品析,學生就一定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從小說語言入手,提升審美感知力。教師要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課堂的駕馭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充分調動自身的感官,對小說進行審美感知,使他們的審美感知力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其次要從小說要素提升審美理解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美,從小說情節入手促使學生理解情節美,從小說中的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方面促使學生理解環境美。最后要從審美參與入手以提升學生審美想象力,從結合現實切入,提升審美創造力。總之,要在小說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特別要重視引導學生多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只有多讀,多比較,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四、議論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議論文是在“審美理想十分強烈而急迫的時候,寫作主體常常不再去通過典型人物去反映,而是直接出來闡發和宣傳”[2]的情況下寫成的,這樣就決定了它強于邏輯和思辨的特點。議論文從形式到說理藝術、結構安排、思維特點、理論深度都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教師應該在議論文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和學生一起開展審美活動。首先明快的節奏和整飭的音韻或結構是議論文的形式美,教師要善于發現它的審美價值。其次,教師要用修辭增強說理的形象性,以引用增強語言的智慧美,巧用設問、反問創造文章的波瀾美。再次要梳理議論文思路,認知結構美。議論文的結構是一門審美的學問,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來加深對結構美的理性認識,在審美中鍛煉抽象、提煉的能力。第四,重視形象性思維,認知形象美。議論文中的形象思維能有力地激發學生開啟理性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理性信息,使學生的理解力得到大的提高。形象思維往往點綴在議論文嚴謹理性的論述中,使文章有了趣味,使文章更具可讀性。在審美活動中,這是容易被忽視的審美因素。最后要體悟議論文論證,認知理性美。理性美主要體現在議論文說理追求言簡意賅,使讀者豁然開朗,認知議論文的理性美是該體裁最高層次的審美活動。總之,議論文教學中的審美內容是豐富的,教師要帶領學生好好利用它,讓學生在議論文的學習中增長思維能力,提升審美品位,成長心智。
鑒于審美教育的極端豐富性,本文無法完全窮盡語文教育聽、說、讀、寫等諸多方面,只能有所側重地選擇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閱讀教學”板塊對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審美策略作有選擇性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字】水環境檢測質量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B84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水環境監測及質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水環境的檢測與治理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工作,是人類居住水平提高的關鍵。水環境的檢測與治理不僅管理到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還對氣候環境、水容納能力以及水處理能夠有著極大的影響。居住點周邊水體環境直接作用于居住點的生態系統,影響生態環境以及水處理能力、影響居住點的小氣候。以居住點周邊濕地為例,濕地不僅能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 同時還能夠幫助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調節氣候。而且,在現代人們休閑需求不斷提高的今天,濕地水體環境的治理還能夠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景觀環境、休閑環境。而濕地水體環境還將對居住點周邊河流的水體產生影響,甚至影響飲用水源水質,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針對居住點水環境的重要性,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將水環境以及水體生態治理作為重點。加強城市濕地的恢復與改善、加強污水處理的檢測與治理,為提高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奠定基礎。
二、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
1、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工作中的事前控制
水環境監測事前控制為預先亦稱控制,它是水環境監測工作的起始點,一般是在對水環境進行監測之前對其實行控制。預先控制也就是事前的預防性控制。
(1)人員素質因素。由于水平高低將直接決定工作的最后信息的錄入是否準確。現如今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計劃對技術人員的實行的專業理論知識教育勢在必行。
(2)儀器設備的籌備。儀器設備的質量將會影響到監測的結果。環境監測機構應當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對設備進行維護,故而可以保證運用設備測量出來的數據的準確性。工作人員可以在設備上貼上類似‘恰格”或“停用 等這樣分等級的標簽從而達到減少差錯的目標。
(3)良好的工作環境。儀器所處的環境是否適合應當予以充分的重視。環境監測儀器需要配備抽濕機、通風、照明設備,以便保證既滿足儀器工作的需要,又可以減少因為環境監測對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傷害。
(4)行之有效的監測方法。鑒于實踐中存在種種差異,這就要求各單位或組織根據自身所具有的條件的特點,同時結合國家所頒布的行業標準擬定監測規范說明書,從而達到保證現場有序并能及時更新監測工作標準的目的。
(5)力求監測管理的專業化。對于監測工作中用到的各種藥劑應該妥善做好管理和保存工作,比如藥劑的出入庫房等級,這樣不僅可以建立起檔案,而且還能及時的對庫房中存放的過期藥品進行檢查,減少失誤。
2、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工作的事中控制
水環境監測的過程控制其實就是指對實驗室監測和現場監測過程中所進行的控制。實驗室監測過程是指在質量控制和采樣工作任務下達后,采樣人員按照相關要求采集水質樣品并送實驗室進行分析處理,當確認儀器和檢測環境符合要求后開始檢測。著重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對水質監測點位置的設置。監測數據是否具有代表性表現在水質監測站點的設置是否準確。根據監測對象、污染物性質以及具體條件,并按國家、行業標準及相關部門頒布的相關技術規范和規定可以設置監測點位,來確保監測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得以完善的目的。
(2)水質樣品的實時采集。樣品采集必須符合Ⅸ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的規定和要求,對于在此過程中的采樣、記錄和核對人員都有準確的記錄和說明,實行明確分工的責任制。
(3)對水質樣品的質量控制。樣品在采集、運輸、保存、交接、制備和分析測試過程中,應當遵守既定操作流程,確保樣品的質量。對監測結果要通過制圖來顯示。注意純水要求、雙樣平行與加標回收率、標準控制樣品、標準曲線、空白樣本試驗以完成水環境實驗中內部質量控制這一重要環節。
(4)為保證樣品實驗的準確度應該按計劃有區分的對待樣品。為了使水樣濃度不發生大變化對其進行保存。一定要按照規定存儲和運輸水資源樣品,力求將每一環節的工作交接好,避免發生不合格、漏記或丟失樣品。
3、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工作的事后控制
完善質量控制體系。數據記錄的控制、內部監測、質控評估是其實施途徑。監測數據要真實、完整、可靠,經得起檢驗。記錄包括:計劃、方法、樣品、環境、儀器和數據處理工作。要重視對質量控制體系進行自檢和自我完善,對錯誤及時進行糾正和預防、對質量體系的改進提供依據、對質量控制體系的現狀和適應性進行正式的評價,以到規定要求。
三、相關質量監測控制措施的探討
水環境監測的質量控制包括:采樣質量控制保證、分析測試質量保證和數據處理與綜合評價質量保證三類。三大類分別獨立,又相互關聯。
1、建立相關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完善組織領導機構體系是基礎。領導要高度重視是建立和實施質量保證管理體系的關鍵。同時要正確決策、親自參與、明確監測機構和人員的主要職能,力求做到各部門任務明確,認真落實到每個人身上,需要各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
2、提高技術人員素質,持證上崗人員的高素質是質控的保證。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專業人員能接受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安排調度好其工作崗位,保證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積極性、創造性,提高水環境監測工作效能和質量的水平。
3、基礎環節不容忽視。保證實驗室的設施、測試場所以及能源、采光、通風等方面都滿足監測工作的實際需求,保證環境條件中的監測結果的有效性、測量準確度、穩定性,確保為工作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保證監測儀器正常運轉。儀器設備是保證水環境監測工作開展的必要手段。確保實瞼中的用水、試劑的純度和效能。如質量堪憂,不能滿足實驗要求,或使用、保管不當,會直接影響到監測結果的準確性,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做好后期綜合評價工作。這是最終環節,注重以綜合技術為手段,重點要完成數據向水環境質量定性結論的轉變。高層次的信息加工、分析有力的體現了一個監測機構的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 牛秋慧 提高水環境監測質量的探索途徑[期刊論文]-華章2011(7)
[2] 劉剛 水環境監測工作探討[期刊論文]-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7)
篇9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食品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它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品,它是人類與環境進行物質聯系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
【關鍵詞】食品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 豐富的內涵
【本頁關鍵詞】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雙刊號CN期刊
【正文】
食品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它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品,它是人類與環境進行物質聯系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對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人們開始從健康、衛生、營養、科學的角度注重飲食生活。因飲食不當等種種原因造成的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已逐漸減少。
1.發酵食品。是人類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類食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它豐富了我們的飲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釀、泡菜、醬油、食醋、豆豉、腐乳、黃酒、啤酒、葡萄酒,甚至還包括臭豆腐,這些都是頗具魅力而長期為人們喜愛的食品。發酵食品經發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體利用的物質(如乳糖、棉子糖等)轉變成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物質,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經發酵轉變成安全無毒的物質,改善了風味和結構;對于酸奶發酵生成乙醛、雙乙酰、3-羥基丁酮等,使其產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軟結構,而且發酵食品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增加保質期。發酵能提供種類繁多的組分、風味和結構的食品。
2.方便食品。多指工業化大規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稍加烹調即可食用的食品。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旅游業的興起,省時省力的方便食品已是食品市場的“寵兒”,并逐漸成為市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現在最普遍最常見的方便面、各種飲料、以及方便米粉、芝麻粥、果蔬罐頭、肉類罐頭、速凍水餃、速凍面條等,種類繁多、風味各異,趨于大眾化,是利于人們生活性很強的食品,它將成為食品中消費量最多的食品。
3.冷藏食品。是抑制化學反應和酶反應,阻止微生物生長的手段,使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冷藏食品是消費者喜歡并青睞的食品。人們把新買來的食品放入冰柜中冷藏,幾天后還可以保持其新鮮度。在一些超市可以看到有些食品通過包裝改變氣體并與低溫相結合,使食品有更好的保藏效果。食品的冷藏技術在我國已得到了高效快速的發展。
【文章來源】/article/47/178.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篇10
關鍵詞:企業會計,環境會計,會計體系
引言
環境會計的研究對于我國而言還處于初級階段,為了防止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重蹈覆轍,實施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博士論文,會計體系。我國必須加緊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實施。通過上文對環境會計的探討,結合我國國情,針對目前我國在環境會計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我國開展環境會計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 制定和完善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不愿意實施環境會計,或者不能真實、準確地實施環境會計。博士論文,會計體系。為了保障環境會計在我國真實有效地推行實施,這就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強有力的支撐。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環境會計相關法律體系,以強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環境會計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約束、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使之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保證環境會計的順利實施。在制定和完善相關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時,可以在考慮我國特有國情的前提下,適當地借鑒、吸收國際上的理論成果和成功的實踐經驗。
目前,環境會計在目標上還很不明確,對其目標的正確認識是完善和發展環境會計的前提;環境使用者的群體還不夠普及,到現今為止,只有政府相關部門對其比較重視,并且依據企業在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的行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獎懲措施。博士論文,會計體系。除此以外,大多數企業部門和個人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意識還不夠強烈。我國要發展環境會計必須增強和國外學者以及相關部門的交流,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的案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深我國環境會計理論方面和實務方面的研究探討,使我國的環境會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都跟上國際的步伐。
2遵循環境會計發展的循序漸進原則
按照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和我國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想讓環境會計的實施在我國一下子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是不現實的。我國的環境會計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萌芽、發展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對于不同階段,環境會計的應用要求也有所不同,從形式到內容,從核算方法到應用范圍,都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1、形式上,將復式記賬和單式記賬兩種方法的核算相結合,然后由單式記賬慢慢轉變成復式記賬;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財務報表中補充資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漸向正規的報表披露模式轉變。2、內容上,對比較容易操作的內容先確認、計量和披露,當發展成熟時對其全部內容進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暫時對環境會計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嚴格的要求,之需要從現有的會計資料中獲得環境信息就可以,不過當環境會計要素的核算逐步發展成熟時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體系。4、推行范圍上,先在一小部分進行試點,然后推廣到全國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狀況比較嚴重或者國家重點建設的企業和行業進行試點,通過對其反映效果的觀察從中進一步改善,總結其中經驗,然后逐步推廣到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企業,最后推廣到全國各地。博士論文,會計體系。
3加強政府管理部門對環境會計的監督
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不愿意實施環境會計,或者不能真實、準確地實施環境會計。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環境會計的監督顯得尤為重要。博士論文,會計體系。社會公眾監督和社會中介監督都屬于社會監督的一部分。博士論文,會計體系。其中,社會公眾監督不具有法律效應,但是它的輿論影響不能忽視,它往往決定著媒體對企業的輿論導向,所以社會公眾的監督對企業在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這是促進環境會計完善的一個重要部份。然而,國家有關機構對環境會計的監督主要體現在強制性和專業性上,當前,我國國家審計機構還沒有環境審計這個組織,在相關的審計法律法規中也沒有對環境審計方面的內容作具體的規定。審計是一個重要的監督組織,在環境會計體系中建立環境審計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環境審計首先要了解環境審計法規建設;其次為建立環境審計做好物力人力和財力準備如配備環境審計人員;最后出具環境審計報告,這是我們進行環境審計得出的書面證明,是促進企業環境會計穩步前進的有效推進力。環境審計部門可以從核查原則、核查內容和核查材料上這三個方面對環境審計進行定義確認和披露。
4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素質
作為會計處理的實際操作者,會計人員的會計專業技能極大程度地直接影響到國家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實際貫徹執行是否合法真實有效。作為一門新興的會計學科,環境會計的實務操作還沒有被我國廣大會計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國大力推行實施環境會計,非常有必要培養一批高專業技能素質的會計人才,同時也要提高現有會計工作者在環境會計相關方面的專業技能。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增強,高新技術的出現,環保措施的進步以及綠色產品的產生,企業對環境管理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我們雖然經常強調生產商對其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廢物的排放,但是沒有改變其根源,污染源還是不斷擴散開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想回到過去清新的環境,必須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個階段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只有從管理思想上徹底變革了才能保證每個環節的改變。對于會計的主要核算人員——財務人員就必須樹立起積極的環保思想,另外,環境會計是由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環境學多門學科相結合的應用學科,傳統會計中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財務人員就需要對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所以,財務人員在加強對環保認識的基礎上更要在專業水平方面下功夫。
參考文獻
[1]辛鑫.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及計量[J].雞西大學學報,2010,(03):76-77
[2]劉潔亮,忻琦,査林蓉.環境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張曉會.芻議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2):186
[4]鄧寅.關于我國環境會計計量方法的探討[J].企業導報,2010,(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