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7 11:55: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虎門銷煙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在長期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思考、總結和探索,發現了一種對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定幫助的教學形式――“名詞化”教學。所謂“名詞化”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名詞的使用,用名詞展示課程目標,以名詞作引線貫穿課程教學,拿名詞作為學生合作和討論的命題,以名詞作總結課程內容的提綱,等等,從而調整課堂教學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我就“名詞化”教學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簡單介紹,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評和幫助。
一、課程標準的“名詞化”解讀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指導性綱要,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和教學效果的檢驗標準,所以教學的首要環節是對課標的解讀。農村初中教師對《課標》的學習和理解度比較低。如何做到相對恰當的課標解讀,既能做到相對清晰地解讀課標,又不會造成學生的理解混亂,我認為“名詞化”解讀是不錯的方法。我將目標初步拆分為“識記”、“理解”和“運用”三個層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尋課程標準描述的內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點”、“事件”等內容用名詞進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級第一課《》相關課標的表述是“講述林則徐的故事;列舉中英《》的主要內容,認識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我們能清晰地看見里面三個事件的概念“”、“《》”、“”。從表述的層次看,“”是識記層次,“《》”為理解層次,而“”則是運用層次。我們再將三個名詞根據層次用不同顏色表示:“”用黑色表示“了解”,“《》”用藍色表示“理解”,“”用紅色表示“運用”。這樣就對課標進行了相對簡單的“名詞化”解讀。
二、學習目標的“名詞化”展示和課程重難點的“名詞化”表述
課標解讀完成后,就存在一個目標展示問題。關于目標展示,我們大可以“名詞化”。在學習目標后展示幾個名詞,把重難點用不同顏色標識,這樣就既能讓學生基本了解課堂學習的中心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以《》為例,我的學習目標展示就是“”、“《》”、“”三個名詞,而在“《》”、“”兩個名詞上,分別標識藍色和紅色以示本課的重難點。
三、“名詞化”“探寶式”閱讀
學生課堂教學中的自主閱讀是比較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的能力,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了解相關知識的過程。農村中學的學生綜合素質是比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對簡單又好操作的“名詞化”“探寶式”閱讀。
“名詞化”“探寶式”閱讀,就是把課程中涉及的重點名詞提出,做出學生閱讀的第一目標,學生閱讀的第一任務是在課本中找尋到相應的名詞并勾畫出位置,之后以名詞為中心展開相應閱讀。當然在名詞設計上,有時候可以適當找一些有特點、特色甚至怪異的詞,容易激發學生“探寶式”的和興趣。比如《》中,我在自主閱讀環節中,就設定“”、“林則徐”、“關天培”、“香港”、“”等名詞,讓學生尋找位置。還把“”故意寫錯為“虎門燒煙”,把“鴉片”改造為“”,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難度,創造探尋名詞的樂趣。學生能很開心地接受這樣的引導并順利轉入自主閱讀中。
四、課堂教學“名詞化”流程
學生自主閱讀完成后,之后就是較為簡單的教學過程了。在“名詞化”課堂教學中,我主抓核心詞語的標識,以幫助學生找到知識點,理解知識點。還是以《》為例,在“《》”的內容環節,我讓學生首先齊讀兩遍《》的內容,然后拋出“香港島”和“2100萬元”兩個詞讓學生理解。這兩個詞是學生很容易誤解的,屬于考試易錯的部分,很多學生在描述《》時會把“香港島”和“2100萬元”寫作“香港”和“2100萬兩”。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為在學生的概念里,這兩組詞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詞給予較深層次的解釋。以香港的地圖說明“香港”是由“香港島”、“九龍司”和“新界”構成的;“銀元”和“銀兩”更不是一個概念,價值相差許多。
“名詞化”的教學很容易吸引學生眼球,也便于學生找尋知識的核心,方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適當地“摳字眼”也并非壞事。
五、課程討論“名詞化”議題
為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課堂學習的參與性,對課程部分內容的討論是必不可少的。在設置課堂討論的議題時,我依然采用“名詞化”方法,以名詞作為討論的主題。核心詞、特別的、有趣的詞語甚至改編的詞語,都可作為議題。設置議題的目標很簡單,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討論,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成長。
再以《》為例,我設置議題“民族英雄”和“虎門燒煙”。在“民族英雄”的討論中,讓學生首先總結本課出現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和關天培,之后回憶七年級曾經出現的“民族英雄”――戚繼光、鄭成功等,總結“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問岳飛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這樣的問題能加深學生對一個歷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著是“虎門燒煙”的議題,這個名詞是我有意寫錯讓學生糾錯的,學生很容易找到我把“”寫做“虎門燒煙”了,也知道“銷”改作了“燒”,于是引導學生討論“銷”和“燒”的區別,“”為何不是“虎門燒煙”。這個議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六、課程總結“名詞化”反饋
課程知識總結是課程教學的最后環節(練外),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課堂學習內容的總結。但是這樣一個總結過程操作難度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用練結知識的點的覆蓋面不夠;語言總結,時間過長。此時我們不妨再用“名詞化”總結。
“名詞化”總結的形式主要有兩種:1.板書總結,在課程開始進行“名詞化”目標展示時就留白,留下足夠書寫空間,在課程結束時補全。這樣很容易達到總結的效果。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上臺補全板書,也可以采用問答方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補全板書。2.語言總結,學生根據板書中核心名詞的展示,進行語言上的總結,甚至可以做一個“名詞串聯”的小游戲,讓學生根據名詞用語言將知識點用故事的形式復述和串聯起來,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篇2
特點:貫通古今
此類景點是家長帶孩子出游的熱門首選:一來孩子可以在游覽人文古跡、歷史名城時,領略祖國深厚悠久的歷史,增強文化素養;二來這類旅游景點多是經典線路,旅游區的各類配套設施開發完善,旅行社的常規團次多,交通、通訊、住宿等生活設施也便利,不必過多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
關鍵字:聽
人文景觀的線路通常分布在文化歷史名城,如北京、西安、洛陽等,這些名城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歷史沉淀,曾經或仍然是經濟文化中心。為了讓孩子最大限度地感受旅途的意義,家長可重點提醒孩子學會“聽故事”。無論是歷史古跡、人文遺產還是宗教名寺,其意義都在于建筑景觀背后故事所賦予的內涵,比如長城VS孟姜女的眼淚、慈恩寺VS唐僧的西天取經、虎門炮臺VS林則徐的銷煙壯舉等等。孩子多聽聽導游或家長的講解,不僅對旅游景點加深了印象,而且對日后學習歷史,理解秦始皇的大一統、唐太宗的文化交流、等事件的歷史意義也將有很大幫助。
自然風光游――
特點:投奔自然
這是常規景點中的另一熱門線路。久居城市的孩子通常只能從書本和電視上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但間接認知和直接感受不可相提并論。這類線路通常位于人為改造痕跡較少的地區,由于遠離現代污染,景點都擁有清新的空氣和形態各異的山水景觀,孩子在直接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也放松了身心,陶冶了情操。
關鍵字:看
無論哪種類型的自然風光,最好的享受方式就是用眼睛發現、用心品味視覺的盛宴。家長可以根據眼前的風光挖掘孩子的觀察力和想像力,比如問問他壯麗的長江與家鄉的小河有何不同?漓江的九馬畫山究竟藏有哪九匹馬?隨著海拔不同,黃山腳下的樹木植被和山頂上的又有哪些不同?啟發孩子觀察每一處景觀,并通過回憶、比較、尋找和復述,一次次發現風景的美,開闊視野,加深印象,使孩子不枉此行。
現代都市游――
特點:繁華都會
去繁華的大城市旅游是近幾年才新興的路線,熱點城市有上海、香港、廣州等經濟、文化相對集中的國際化都市,主要以購物、玩樂、游覽城市景觀、感受都市魅力為主。現代都市游的旅程輕松舒適,交通便利,飲食住宿條件和衛生有保證,而且大多數具有著名的城市地標,值得見識和游歷,很適合親子同游。
關鍵字:游
路線的精華在于都市魅力的挖掘,除了城市的著名地標,旅行社安排的常規購物、娛樂以外,對于城市風情的直觀感受和內涵挖掘也很重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整理見聞,增進視野和感受現代文明:來到繁華的上海陸家嘴和香港銅鑼灣時,問問孩子對城市的印象是什么;見識了石庫門的懷舊情懷和赤柱洋樓的異域風情,這時孩子對城市的印象又是什么?通過了解和對比,培養孩子對建筑、人文景觀等凝固藝術品的審美。
主題游――
特點:有的放矢
每到節假日,旅行社都會根據潮流的趨勢、孩子的需要而度身定做特定的旅游路線。這種主題游通常有明確的主題和目的地,行程安排較為統一,有些路線不只是單純的游覽,還能鍛煉身體、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如英語夏令營、軍校體驗營、野外訓練營、革命老區游、高校一日游、迪斯尼一日游等等。
關鍵字: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