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怎么寫范文

時間:2023-04-01 11:54: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議論文怎么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議論文怎么寫

篇1

議論作文提綱怎么寫

議論文寫作提綱主要涉及:

1.擬寫標題;2.中心論點與分論點;3.思路結構;4.篩選論據;5.論證方法;6.論據分析方法

1.擬寫標題

議論文的標題相比記敘文的標題來說更顯重要。

議論文標題應有的作用包括:或是揭示中心論題或論點,或是別出新意,吸引讀者。

考場作文標題要有現實感、要有新意,擬題方式有直接點題法、概念并列法、引用化用法、形象修辭法、詩情畫意法、設置懸念法、巧用算式符號法、中外結合法、怪異另類法等。

2.中心論點與分論點

中心論點明確是議論文提綱寫作的第一要著。

中心論點不能是否定句,應當是表陳述或判斷的肯定句。

若要圍繞中心論點設置若干個分論點,可以是不同角度的并列式,可以是不同層面的正反對比式,也可以是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從個體到群體、從現象到本質的層進式。

分論點的概念之間應當是或并列關系、或正反關系、或遞進關系,絕不能是交叉甚至重合關系。分論點的句式結構可以是一致的,即排比的形式(適用于并列式、對比式),也可以是靈活多樣的(適合于層進式)。

3.思路結構

思路就是在確定論點的基礎上構思如何寫作,包括行文結構、行文順序、寫作素材的搜集分類。

議論文的結構從整體上說大都是總分總的形式,即從現象或問題中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從“為什么”的角度正反分析問題,最后從“怎么辦”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結尾照應全文,深化主題。

從局部結構來說,有并列(分論點并列、論據并列)、正反(觀點正反、論據對比)、層進(論點的主次深入)三種。

議論文的行文順序比較好安排,但也要注意分論點的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邏輯順序,材料運用的順序也要注意從古到今、由中而外、由詳而略。

4.篩選論據

確定論點和分論點以及行文思路結構之后,就要根據寫作需要廣泛搜集相關素材,一是平時學習中了解的素材,二是有意識地積累的素材,三是現實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四是身邊生活中現象細節。

素材包括你熟知的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中學課文(語文、歷史、政治)中學習過的人物事例、課內外的古代詩文語句、平時積累的一些特殊事例、近幾年國內外新聞事件、近幾年著名網絡事件、社會生活中的普遍現象等等,后幾類優越于前幾類。

搜集材料盡量的多,然后將其一個一個地與原材料進行比較,有較大相似之處的留下,沒有共同點的統統排除。

根據論點尤其是分論點的側重點,把留下的材料一一分配到各個段落,注明寫作時的詳略安排。

5.論證方法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舉例論證。事實勝于雄辯,舉例論證是議論文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包括個例與現象的運用,詳例與簡例的運用;更包括各種事例的相互搭配,如古與今、中與外、詳與略、個案與現象、名人與普通人、正面與反面、自然與人類等。

比喻論證。運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與各種現象來比喻人生、社會、生活等;比喻論證一定要注意喻體與本體的相似點,并與中心論點一致。

引用論證。自己千辛萬苦不如名家片言只語,適當引用名言警句、詩詞歌賦、民諺俗語,不僅論證有力,語言也增色許多。

對比論證。有比較才有鑒別,好的對比能讓人一目了然,能然中心更加突出。注意的是對比一定要有對比的點,此點得符合論點要求。

6.論據分析方法

論據分析是將論據與論點有機融合的必需過程,缺乏有效的論據分析,文章勢必顯得淺薄(不深刻),論證顯得機械(不嚴謹),結構顯得太刻板(不靈活)。

論據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因果分析法、假設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效果分析法、層進分析法、剝皮分析法等。

無論運用那一種分析法,都要切中要點,指向中心。

無論運用那一種分析法,都要有理有據,切忌胡扯。

議論作文提綱格式范文

【議論文寫作提綱范本1】

標題:…………………………

中心論點:……………………

結構:(整體為_式,主體為_式)

分論點1:…………(事例1、2、3)

分論點2:…………(事例1、2、3)

分論點3:…………(事例1、2、3)

論證方法:………(方法1、2、3)

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第一層(引論) :用什么方法引出什么中心論點。

第二層(本論) :分幾個方面論證。各方面都分別寫清楚:主要論證什么,用什么論證方法、什么事例、用什么方法分析事例、引用什么詩文語句等。

第三層(結論) :用什么方法歸納全文,如何點題。

【議論文寫作提綱范本2】

論點:生活需要寬容

分論點1、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構件

論據: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分論點2、寬容是人與人友好交往的橋梁,是人們心靈溝通的橋梁。

論據: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

分論點3、寬容是一個人文明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論據:唐太宗容忍魏征的事例

分論點4、缺少了寬容,人們將在斤斤計較中與人結怨,在睚眥必報中與人結仇,在水火不容中同歸與盡。

論據: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交往過于斤斤計較的反面事例。

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1-3并列,與4正反對比。

列作文提綱的技巧

1.巧列小標題

最簡單的一種是使用小標題。例如《班有三寶》這篇文章,就用了“一寶——親切媽媽型”;“二寶——西洋潮流型”;“三寶——溫文爾雅型”。

這種結構的作文思路一目了然,簡單易學,尤其適合于作文基礎中下層的學生。

篇2

一、摘要寫作

論文摘要的主要作用是對整篇論一個概括,從而讓讀者對整篇論文有一個大概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摘要通常必須簡單的描述論文的主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發現、研究的結論和所帶來的啟示。一般來說,中文摘要的字數在500個漢字左右,英文摘要在250-300個單次左右就可以了。

雖然摘要出現在正文的前面,但一般的情況是:寫完論文主題部分后才寫摘要,因為只有全文寫完了,作者才真正能夠給讀者提供一個整篇論文的概括。根據黃國文、葛達西、張美芳(2006)的觀點,論文的摘要應該包括下面這些內容:(1)研究的主題、范圍;(2)研究的背景;(3)研究的目的;(4)研究的方法(研究是怎樣進行的);(5)有哪些主要研究發現或觀點;(6)研究所帶來的啟示。

根據所摘論文的內容和性質的不同,摘要大致可分為三類: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指示性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是對論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圍作簡明扼要的介紹,字數大約在100~200字。報道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是對原文內容的濃縮。這是一種概述論文主要論點、重要發現和創新內容,包含論文重要數據等主要信息的摘要。字數可在300~400字左右。報道性摘要屬于資料性摘要,適用于一般主題較單一的論文,要求作者述論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及得出的結論等主要信息。字數一般在150~250字。

學術論文摘要雖說字數很少,但是內容卻高度濃縮,所以我們需要認真對待。首先必須對全文主題進行高度的概括、濃縮,以最簡煉的筆法、對選題反復推敲,用最少的文字去表達達盡可能多的意思。然后要客觀反映論文的中心思想,既不能寫成“前言”式的內容,不能寫成“結論”式的簡單重復,應是對全文核心內容的高度歸納與概括,縮而成論文正文之前的獨立單元。最后,摘要一般不以第一人稱表述,最好采用第三人稱過去式的表述方法,求客觀、真實。

二、摘要翻譯

英語文章的特點是開門見山,不拖泥帶水,摘要更是如此。因此,英文摘要在語言上應該簡明易懂,直截了當;表達要客觀準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文體要樸實自然;長度要適宜,通常不超過250個詞。在原則上,英文摘要需要由原論文的作者提供,但是許多作者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科研人員尚難以使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思想,實際上都是委托他人將自己的中文摘要翻譯成英文。針對這種情況,譯者首先應該詳細了解原文的內容,弄清楚原文中專業術語和詞匯的含義,通過上下文,梳理出語法關系和邏輯關系,正確理解中文摘要的內容;其次,根據英語的行文習慣和詞語搭配的用法,合理安排句子結構,正確選擇用詞,盡可能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最后,對照原文仔細檢查。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要特別注意專有名詞的翻譯,如外國人名或已被公認的中國人名的拼寫,外國地名的拼寫,文章或書籍名稱的翻譯,專業術語的翻譯等等。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去翻譯,而應該通過咨詢專業人士或查找資料找到這些詞語正確的英文表述。英文摘要常常使用被動語態,這樣可以避免主觀色彩太濃,給人以強加的印象;但是有時為了突出所表達的內容,主動語態可以更加直接有力;時態通常使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主語使用單數第三人稱(也有的用第一人稱復數形式).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摘要翻譯的例子:

原文:

生態成本構成與作用研究

摘要: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環境,創建優良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本文綜述了我國生態與環境現狀,簡述了國家、政府部門針對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的發展理念、政策和措施。本文重點闡述了生態成本的基本內涵、構成,分析了生態成本用于產品成本合算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并針對我國有關生態成本的研究與應用現狀,分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環境;生態成本;構成

譯文一:

AStudyoftheComposition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

Abstract:Theenvironmentisanelementaryconditionforpeopletosurvivein.Soprotectingourenvironment,creatinganexcellentenvironmentandbuildingabeautifulChinaisthedutyandmissionconferredonusbyhistory.ThispapersummarizesthecurrentsituationofecologyandenvironmentinChina,andbrieflyintroducesdevelopmentconcepts,policiesandmeasuresabouttheecologicalenvironment,Whichputforwardbythestateandgovernmentdepartments.Besides,thispapermainlyillustratesthebasicconnotation,composition,andanalyzesthesignificance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forcost-effectiveproduct.Anditanalyzestheurgent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inviewof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cologicalcost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ecologycost;composition

譯文二:

AStudyontheComposition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

Abstract:Itisourhistoricresponsibilitytoprotecttheenvironmentonwhichwelive,andcreateanexcellentenvironment.ThispaperintroducesthecurrentsituationofecologyandenvironmentinChina,andthedevelopmentideas,policiesandmeasuresofChinainaddress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s.Itmainlyanalyzesthebasicconnotationandcompositionofecologicalcostanditsfunctionandsignificanceforproductcostaccounting.Itconcludesbypointingouttheurgent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i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cologicalcost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ecologicalcost;composition

從整體看就可以看出來,譯文二在整體上就比譯文一要整齊和簡潔,更符合英文摘要的簡短準確的特點。再從具體用詞可以看出,譯文二的用詞更貼切原文,更能表達出原文的意思,用詞更加準確。尤其是在專業名詞的翻譯上更是較為準確。當然在句式的安排上也是更勝一籌。

總結

對于一名MTI學習者來說,正確書寫論文摘要和準確翻譯論文摘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當然在兩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相關的問題。所以明白和理解相關書寫和翻譯原則、規定和方法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黃國文.MTI畢業論文寫作指南[M].北京: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黃國文、葛大西、張美芳.英語學術論文寫作[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篇3

論文關鍵詞:術語,雙語詞典,翻譯

 

1.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知識積累的速度和知識總量急劇增長。新技術新產品、新思想的層出不窮,導致了新術語的不斷涌現,數量與日俱增,且分布極為廣泛。大量的現實表明,術語在科技發展、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以及科學進步等方面的影響,現代人類社會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作為承載科學知識載體的術語。

探討科技術語與社會科學術語的異同十分必要,因為不同語言以及不同研究領域中產生的思想、概念和術語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它們相互滲透和相互依存。而且一種思想或概念術語的不同翻譯勢必影響接受者的思維方式,甚至會使得該思想、概念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術語翻譯得當,可省除許多不必要的誤解。所以,我們必須從術語形成的特點出發,找出其自身規律,并對其翻譯方法進行統一規范。

2. 科技術語和科學術語的產生的不同背景

為了表達明確,在雙語詞典中很有必要區分科技術語和科學術語。下面將從概念和背景兩方面對科技術語和科學術語進行區分。

2.1 科技術語產生的背景

一般來說,隨著新技術、新事物、科技革命的產生,新概念、新思想得以形成,術語得以產生。術語的一個較為常見的構成方式是將代表若干個簡單概念的單詞聚集在一起,使其組合成一個表示該復雜概念的新術語,如space + ship =spaceship; hyper + text =hypertext 等。另一常見的方法則恰好與上一方法相反,即將一長串表達復雜概念的單詞組合依照英語構詞法的規則予以簡化。如“首字母縮略法”: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簡化為GPR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簡化為CDMA 等;又如“首字母拼寫法”:Wireless ApplicationProtocol 被簡化為WAP,Network InformationCenter 簡化為NIC 等;還有“合成法”:teleprinter + exchange 簡化為telex,information + economics 簡化為infonomics 等。一般說來,科技術語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2.2 社會科學術語產生的背景

社會科學方面的術語詞匯隨社會的發展而豐富。社會科學方面的術語構成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普通詞語專業化或術語化。普通詞語一旦帶有專業色彩,就具有嚴格的定義界限。如“dumping”源于“dump”,其本意為“倒垃圾”,在商業領域被引申為“傾銷”。二是創造新詞畢業論文怎么寫,如“手機”“網民”“扶貧”“融資”“年薪”“聽證會”等。三是借用或引進外來詞語。外來詞又分為外部借入和內部借入兩種。外部借入的術語是指從外語中翻譯而來的詞語。如漢語政治術語“民主”“議會”“資產階級”等都是外來語。內部借入既可指同種語言中普通詞語術語化,也可指同種語言中吸收方言詞語。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廣東、香港等地經濟發展迅猛,粵語方言伴隨著經濟浪潮大量進入普通話。普通話吸收的港臺語有:傳媒、斥資、個案、轉型、廉政、構想、認同、按揭、整合、互動、瓶頸、峰會等。其中吸收的不少詞語在普通話中已經有了同義表達的詞語。另外,部分詞由于語言歸化的原因,其能指和所指有所改變。但也盡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源語的基本特征:如“音借法”:radar 譯為“雷達”,EININO 譯為“厄爾尼諾”等;又如“形借法”:CEO 譯為“首席執行官”,WTO 譯為“世界貿易組織”等。

3. 雙語詞典的特征

雙語詞典是溝通兩種語言的橋梁,也是學習外語的重要工具。近年來,隨著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雙語詞典的需求也隨之升漲,編纂事業也相應地蓬勃發展。直到目前,雙語詞典的研究已成為詞典學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其基本理論構架業已確立,各分支的探討和實驗也方興未艾。

雙語詞典中,源語言和目的語經常相互補充,前者往往通過諸如語法、詞源、參照、插圖等進一步的輔助信息對后者的對等詞提供補充說明論文格式。這種基本呈現方式和輔助說明的結合幫助詞典用戶理解源語言詞條的真正含義。因此,在雙語詞典中,,詞典編纂者往往會采用源語言的這些輔助信息來更有效、更高效地解釋詞的意義。

由于雙語詞典的獨特語言特征,詞條的翻譯往往和例證獨立開來。詞條的翻譯被看作是“語言”,而非言語,因此遵循詞義上、風格上、語用信息上、語法上的多層面對等原則。首先,漢語上不同詞類的同形異義詞可以被看作是同義詞,放在最常使用的詞類當中,必要時,可輔以其它詞類的例證說明。其次,功能詞應標有詞類標注加以解釋,同時附上解釋性的或意譯型的對等詞。

相對于語文雙語詞典來說,非語文雙語詞典提供的語言學信息遠遠少于語文雙語詞典。翻譯百科詞和專科詞目的原則是力求規范性和科學性,要求譯名統一。而翻譯的方法則多種多樣,例如: 意譯法、音譯法、音兼意譯法、詞索義分析譯法、音雙關譯法等[1]。翻譯時切忌膠柱鼓瑟,編者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或整合各種翻譯手段,以保證譯名既真實反映源語含義,又易于理解和運用。另外,根據雙語詞典翻譯中的特殊性,在翻譯術語時,應做到:不同領域之間、語詞專家與學科專家之間必須緊密協作; 對于約定俗成及舊時譯名問題不能簡單操作,要視具體情況處理; 不能統一的“一物多名”需保留幾種譯名,必要時還應附以簡略說明[2]。

4. 雙語詞典中術語的翻譯

雙語詞典的核心任務是在目的語中找到與源語言相應的對等語[3]。需要承認的是,有嚴復1898年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在某種程度上也同樣使用于雙語詞典的翻譯研究。不過,這一原則太廣義而難以應用于雙語詞典中的無數實際例子。鑒于此,本文從雙語詞典的視角對術語的翻譯問題提出一種嘗試性的研究。

黃建華等在《雙語詞典學導論》中歸納了雙語詞典的十種基本釋義方式[4]: (一)等值對譯法—提供語義內涵完全相等的目的語詞,如:supermarket---“超級市場”;(二)對應選擇法---列舉各種對應變體,如: “cut-”---切,割; 斬,截; 削,剪(發);(三)譯注法---譯義加注釋,如: Oxford shoes---牛津鞋 (一種足背系帶的淺口便鞋);(四)譯音法---直接音借外來詞,如: copy---拷貝;(五)音義兼譯法---音義自然結合,如:tittup---踢踏舞; (六)譯形法---保留源語中的字母或相似字形,如: X-ray:---X射線;T-square---門-字尺; (七)同義對釋法---常用中性詞釋有語體色彩的詞,用標準語詞釋方言詞,用現代詞釋古舊詞,如: phono---[口], phonograph(留聲機); (八)替換法---用肯定式釋否定式,反之亦然,如: 倒霉---unlucky; staunch---不漏水的畢業論文怎么寫,不漏氣的;(九)構詞釋義法---說明構詞法,介紹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如: taken---take的過去分詞; (十)描述法---當目的語中沒有對應詞時以描述法揭示詞義,如: 何嘗---used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or statements toemphasize negation。

雙語詞典中的術語翻譯除了提供詞條的對等之外,還要具有規范性和科學性,同時譯名要統一[5]。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詞不斷涌現,原有的語詞語義范圍不斷擴大,雙語詞典編纂者的首要任務是準確地譯出那些專業性強、詞義固定、構成復雜、形式多樣的專科及專名術語,編纂者除了要具備良好的雙語語言功底之外,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

結合以上的翻譯方法和術語的特征,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術語的翻譯方法。雙語詞典中的術語翻譯最好遵循以下釋義的原則:

1)意譯法

意譯法是與直譯并列的主要譯法之一。譯文內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謂之意譯[6]。意譯法既是翻譯語文雙語詞典詞典的主要手段也是翻譯非語文雙語詞典的重要方式,翻譯時必須透徹理解源語中該詞的命名理據,力求譯詞名副其實,揭示其事物的本質屬性或特征[7]。如:beeppager---呼機;terminal---終端

2)音譯法

在翻譯一些外來事物的詞匯時,或因目的語中無對等詞匯,或因譯者對所譯對象尚不能完全把握,或因讀者對這些新事物頗感陌生,人們往往采取音譯法將其譯出。如:加油!--- Jiao You!音譯法是國際上翻譯術語的一種潮流,已有利于術語運用在國際上的統一、有利于國際交流和人類知識的共享。

3)音兼意譯法

這種音、意義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采用一半是音譯,一半是意譯的方式,如:topology---拓撲學;motorboat---摩托艇。另外,還可以采用在音譯完詞條后加一些補充說明的所屬詞匯后綴,如:neon---霓虹燈。

4)諧音雙關譯法

在翻譯中利用“諧音雙關”修辭格,可以在讀音上保留與源語相近的讀音,但在詞義上不拘泥于源語語義,而是不脫離一定范疇的創造性詞義。實際上,很多術語詞都來自于這種翻譯方法。例如:休克---shock;威士忌---whisky;邏輯---logic。其中有些術語詞由于使用的廣泛性,已經沒有了異族語的影子,成了本族語的一部分。

5. 結語

雙語詞典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是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要工具。詞典編纂者理應關注科學技術術語的翻譯問題。盡管術語只占雙語詞典中的一小部分,我們決不能忽視。筆者在此希望以上這些術語的翻譯方法能對雙語詞典編纂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2]張錦文.英漢術語翻譯與雙語詞典編纂問題[J]. 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 2002年第4期.

[3]Zgusta,L. Manualof Lexicography[M]. Academic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zechoslovak,Academy ofSciences. 1971.

[4]黃建華;陳楚祥.雙語詞典學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138-145

[5]馬秉義.詞典翻譯原則探討[J].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1996年第5期:54-57

[6]方夢之.科技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2008年.

[7]劉宓慶.譯學大辭典[M]. 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9.311?316.

篇4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議論文的要點并寫一些議論文呢?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我初步探索出了以下議論文教學程序:

一、排除議論文起始教學中的障礙

萬事開頭難,議論文的起始教學也是如此,引導得好,學生學習議論文就有興趣有動力,在閱讀和寫作中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終生受益。現在的初中生到高中畢業仍寫不出像樣的議論文,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但沒有抓好議論文的起始教學卻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起始教學中,學生存在的障礙主要有:A情緒抵觸造成的心理障礙。學生往往對童話、寓言、民間故事等文體感興趣,而對議論文就覺得枯燥乏味,加上教師一開始講解就是論點論據地全方位抽象解剖。因此學生一接觸議論文就有一定的心理障礙;B慣性思維形式的思維障礙。議論文的生動形象性不及及記敘文強,學生易受記敘文等文體特點影響,寫出來的文章論據與論點不符;C積累缺陷帶來的知識障礙,諸如缺乏感性認識,議論常識,缺乏可供議論的材料等都會給學生學習和寫作議論性文體帶來很大的心理障礙。

要排除障礙,在起始教學中,除了向學生傳授一些議論常識外,不妨把目光放遠一點,多渠道、多樣化有序地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廣泛涉獵,并養成摘記、整理的習慣。議論文包容性大,要求閱讀和寫作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因此多讀,多積累才能見多識廣,寫作才能得心應手。

2、熟讀乃至背誦一些典范的議論文。我在教學中常采用靈活方式,讓學生背誦《談骨氣》、《從三到萬》、《想和做》等結構易掌握,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文章,讓他們頭腦中有一些議論文的框架。有新知識出現時,則以舊引新,促進學生更深層次地學習。總之排除障礙,議論文教學的良好開端就實現有望了。

二、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議論文

議論文教學排除學生心理障礙后,教師就得想法讓學生如何有效地閱讀學習議論文,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閱讀議論文的一些簡單方法:(一)儲存議論文的基礎知識。只有學生頭腦中有一定的議論文知識,才能準確地辨識議論文的三要素及明白議論的表達方式。具體做法是供給學生一些記敘和議論的語段材料,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區別,從而獲得一些議論文的感性認識,頭腦中有了一些“議論”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反復閱讀所給文章,看其議論的話題及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二)把握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及思路。知道了觀點,就得想一想,作者通過哪些論據,怎樣的方法,循著怎樣的思路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的。當學生對論據的概念已把握的情況下,便能迅速地辨認論據類型,相應地論證方法也就一目了然了。(三)體會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其實議論文語言與其它文體不同之處就是語言的嚴密性和論辯性,作者所訴的問題能否經得起推敲,關鍵是語言的嚴密性,這也是議論文區別于其它文體的標志之一。

三、有層次地訓練學生寫議論文

學以致用,學生閱讀學習了議論文的基礎上,寫作議論文就較為容易了。教師應根據學習的重點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寫作一些淺顯的議論文。總結起來有以下一些簡單的程序:

1、分清重點、逐個訓練。其實初中語文第四冊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我們可以根據側重點的不同,組織學生進行練習,體現訓練的針對性。

2、精心設計、耐心指導。

審題指導是關鍵。根據標題里的一些顯著字眼,采用標志法、分析法、比較法等抓住議論的要害之處,使議論能夠緊扣題目深化開去。

3、反復揣摩、巧設題目。議論文特別是給材料作文,擬一個好的標題能為文章畫龍點睛,增添不少色彩,從而誘人閱讀。大致說來議論文擬題有以下要求:準確、鮮明、簡潔、形象、別致、整齊。(這里不再贅述)

4、方法多樣、訓練議論能力。

課前說名言議名言,抄名言警句,結合生活現象和學生喜好訓練作文不失為訓練議論能力的好方法。如“有錢能使鬼推磨嗎”結合時弊寫文,學生興趣濃厚,可寫的東西也多。學生對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懷玉公主》特別感興趣,我就訓練他們寫人物評論,于是就有了對容嬤嬤扮演者大加稱贊的語句“沒有絲毫的忸怩、造作、很逼真,怎么下得了手痛打善良可愛的小燕子?”;也有對韻貴人的中肯評價,說她“既可恨又可憐”,評人物顯示學生獨到的見解和鮮明的愛憎。另外將佳作定期成集,在班內傳閱,促發大多數人的寫作興趣,這樣議論文的寫作就不再是一件苦事。

5、最后重視學生作文信息反饋。每次作文突出一個評改重點,在下次作文前作為評講及指導作文的依據,而且不僅要突出“篇”的優秀之作,也要突出“段、句”的優秀者,意在使大多數同學都有一種作文的成功感。

篇5

【關鍵詞】議論文;文題;結構;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80-02

議論文是一種很理性化的文本,要想使初學議論文寫作的高中生走出記敘文寫作的感性化、敘述化的“軟”陣地,讓自己的風格理性化、強勁化起來,首先,他們要有一個強烈、堅定的需要闡述的觀點,有不說不快的闡述欲望和胸有成竹的闡述理由,使思想無堅不摧;其次,寫作時注意一些方法,作文風格便會“硬”起來。“軟”和“硬”是相對而言的。初寫議論文者,也許只感知于棉花是“軟”的,鋼鐵是“硬”的具體事物上;也許只意會于柳永、李清照的詞是“軟”的,辛棄疾、蘇軾的詞是“硬”的層面上;但沒法建構于議論文的寫作中。我們不妨用對比的方法讓初學者感知議論文的“硬”和記敘文、抒情散文的“軟”。

下面,筆者從3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

一、文題要硬朗

比如,以“父愛”“母愛”為話題作文,記敘文擬題可以是“我的爸爸”“背影(朱自清)”“我與地壇(史鐵生)”,抒情散文可擬為“一件毛衣”“生命的念想”“父愛如山”“母愛如荷”等。但議論文的文題就不能像記敘文那樣注重介紹、講述某個人、某件事,也不能像抒情散文那樣情意悠遠,勾起讀者無限酸甜苦辣的回憶,最終忘失自己,與作者同悲共喜。議論文的文題有時是闡述作者的某個研究成果,如美國哲學家艾?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乍一聞,就知絕不是講述這兩代人的具體故事,也不是抒發這兩代人之間的動人情感,它顯得更嚴肅、更鄭重、更冷峻,讓人覺得更應該正襟危坐,更得用冷靜的頭腦、清晰的思維來閱讀,否則,理不順。議論文的文題大多用來直述自己的觀點(這適宜初學者),仍以這個話題為例,學生們可以擬為“父愛(母愛),不可忽略”,“父愛(母愛),難道能被替代嗎?”

通過對比,學生就會感知到議論文的擬題要祛除描述化、形象化的特點,盡顯觀點,不藏不掖,不過也可以用“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手法,如用問句的形式,強調意味更濃烈。

對于初學議論寫作的學生來說,擬定的文題愈硬朗,語氣愈強烈、愈強硬,寫作時方向感就愈強,寫作指向就愈明確,行文思路就愈明晰。題好一半文,所以,擬一個“硬”的文題對初寫議論文者至關重要。

二、結構要硬實

結構指的是文章中組織材料和編排內容的具體形式。記敘文的結構一般有總分式、分總式、總分總式、順承式、并列式。抒情散文因“神聚形散”,即“材料和內容”散,所以一般中間部分似零碎,往往用一條或幾條線索串起,“一線串珠”是它的常用形式。

議論文是需要自圓其說,通過自己的闡發引來更多“同盟軍”的文體,所以它的結構較前兩種文體更嚴謹。對于初學者來說,最宜駕馭的結構模式是總分總式、并列式,每個論證的小層次都有緊扣中心論點的議論句,這樣結構會顯得更清晰,更一目了然。如韓愈的《師說》,先提出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中間兩段以對比手法來分析不重師、恥學于師的后果和從師的必要性,最后總結全文,這就是總分總式。這里重點說說并列式結構,因為這種結構形式呈現在初學者的習作中,就會摒棄初學者常易犯的結構混亂、觀點不明、氣勢不足的“軟骨病”,而呈現一種結構鮮明、觀點逼人、氣勢凌人的霸氣、硬漢形象,從而倍受青睞。

并列式結構就是在總分總式的“分”部分,即分析問題(本論)部分,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這三者選取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圍繞中心列出幾個分論點,逐一論證的結構方式。如一學生寫作《天才的背后》,從“是什么”的角度,列舉了“天才的背后是勤奮”“天才的背后是隱忍”“天才的背后是善思”這3個分論點。另一學生寫作《放下過去,重新開始》,從“為什么”的角度列舉這樣3個分論點:“放下過去,能更冷靜地總結過去”“放下過去,能更清醒地認清自己”“放下過去,能更理智地開啟征途”。還有一學生寫作《幸福的來源》,3個分論點從“怎么樣”的角度來列舉,分別是“幸福需要肢體勤一點”“幸福需要眼界低一點”“幸福需要心胸寬一點”。

綜上所述,并列式結構的分論點句式盡量工整,最好用三到四個,分論點之間不能交叉,幾個分論點都要緊扣中心論點設置,不得含糊。只有結構立起來了,整篇文章才不會呈現出搖搖欲墜的疲軟之勢,才是個堂堂正正的“硬漢”形象。

三、語言要硬健

整篇文章的風格主要承載于文章的語言上。連貫是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注重渲染,善于煽情是抒情散文語言的要求;議論文的語言要求準確、嚴密,忌空洞、唆,忌感彩不定、左右搖擺。筆者認為,議論文語言區別于記敘文、抒情散文的語言,最本質的特點是有氣勢。怎樣褪去學生從記敘文寫作中攜來的敘述化之風,怎樣讓學生抹去他們大多青睞的抒情文中的朦朧色彩,爭現說話理直氣壯、有理有據、觀點鮮明、氣勢磅礴的風格,筆者曾嘗試過的方法是舉行辯論賽。辯論,無處不在,大到國際社會間鏗鏘有力的論壇,小到民間市井中一分一厘的爭議,存在之廣,應用之多,無須贅言。在課堂上,讓學生明白它的普遍性、重要性,可激發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其中。

在引導學生初寫議論文時,筆者就曾多次組織過學生開展辯論賽,話題、形式、規模各一。第一次,辯題是“我們的語文老師是不是好老師”,形式:全員參與,兩人一組,同桌(兩人一組)之間各為正反方,直接口述觀點和理由,發言時間不定,誰列舉的論據多,誰就勝出。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經常議論的話題,讓他們有話可說,能鼓勵他們大膽地開口;不用筆記下來整理,直接口述,能培養他們的快速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以論據多取勝,讓他們明白“事實勝于雄辯”,任何觀點一定要有佐證,不可信口胡謅。

第二次,辯題是“我們是否長大了”,形式:15周歲以上(包括15周歲)的為正方,15周歲以下的為反方。所有學生都是辯手,以陳述自己觀點為主,如有反駁對方觀點為上。直接口述,每次發言時間不超過2分鐘。按年齡把全班劃分為兩個團隊,形成一定規模的對立局面,且有時間限制,可以讓辯論氣氛更緊張,學生思維隨之會更嚴謹。是否取勝不再以論據多寡為標準,而是以是否有“反駁”環節來衡量,可培養學生更深層次的分析能力,漸增他們的思辨能力。接下來便安排學生利用放月假的時間,回家在網上觀看“大學生辯論賽”,并抄錄其中一次辯論賽中的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語句,上學后學生間互相交流。

為什么不把欣賞大學生辯論賽放在第一次,而是放在學生有了兩次不正規的辯論賽之后呢?這樣可以消弭學生的視之高深而生畏懼之感,反而可激發學生視之高雅而欲顯紳士、博學之心,增強學生對辯論的興趣,增強他們寫作議論文的信心。

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開始進行議論文的片斷寫作,筆者仍只是給出一個辯題,學生可自由選擇正方、反方,要求用筆寫下來,300字左右。逐步讓他們的思維有條理。以后便開始組織學生寫作800字左右的議論文。經過幾次不成型的辯論賽之后,學生們議論的語言簡潔、準確,一環扣一環,很緊湊,并且學生們大多善用追問的語句,語氣強烈,氣勢逼人,全然沒有了記敘文中娓娓道來的慢節奏,也沒有了抒情散文中空靈飄逸的柔風骨。學生議論文中的語言嚴謹、有氣勢了,整體面貌就剛毅、硬健了。

當然,議論文并不都是“剛硬”的,但對于初寫議論文的學生來說,“硬”文能讓他們更有力、更快速地邁進“議論”之門。

參考文獻:

篇6

“中考滿分作文及點評 四年級作文未來的筆”“經常聽見有學生抱怨說作文難。因為作文是一項日積月累的工作,是硬功夫,不是能靠走捷徑就可以取得優異成績的,文學底蘊的差距的確是沒有辦法在短時期內彌補的,但是,若用心思考,底蘊差的學生一樣可以用技巧來彌補才華的不足。故而,要說作文簡單,還真簡單。”文越教育高級語文教師劉森介紹說。那么如何寫好高考作文,

"中考滿分作文及點評 四年級作文未來的筆"作文方法:

首先從體裁上看,高中作文主要是議論文和記敘文兩大類,這兩大類中又尤以議論文為主,記敘文是為那些“天才”和“庸才”兩個極端準備的。好的可以達到滿分,差的也就僅僅是20左右分。所以針對大多數既非“天才”也非“庸才”的學生,議論文就成為最主要拿分體裁。奉勸那些處于中間位置的學生要抓好議論文。

其次,寫好議論文可按板塊模式操作。議論文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是提出中心論點,一定要鮮明、清晰,一定要達到劈面就可映入眼簾的效果。第二板塊是對中心論點進行分析,這個板塊是文章的主體。一般來說,可以細致的分成三個自然段,逐條闡述中心論點,或用并列式或用遞進式或用假設式等等。第三板塊就是總結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用總結性的話語結束全篇。當然,這決不是說,所有議論文都要這樣寫,這里僅僅說的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寫作模板。總的來說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大部分。

再次,如何填充內容。簡單說幾個要點:一是修辭。一定要多用修辭,哪怕用一點最簡單的修辭,也比干巴巴的論述要好看得多。二是引用。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想引經據典就必須下大力氣背誦。三是書寫。不要小看書寫,它就像人的外貌一樣,直接決定著判卷老師的第一印象。當然,除了這三點以外,還有諸如作文的立意、語言、擬題、題記等方面都有技巧可為,篇幅所限不多陳述。

最后,就是習慣。習慣不僅決定人的性格,甚至決定人的命運。想寫好作文,就要多思考、多讀書、多練筆。克服懶惰,克服安逸。(

冬天的雨,總是那么的陰冷,似乎還有點小小的毒辣。那雨滴伴隨著冷風打在你臉上,有一股針扎般的疼。一場雨后,便要冷一成。搞不好就要你嚴重發燒39度以上!鼻涕噴嚏一起來,直流三尺。所以,我不喜歡冬天的雨。

可叫其軟肋開花并將曾鐵打進湯池中去

主人和客人打起來這遠遠違背了生意的身體也跟著一晃慣性帶著他的身體向小馬撞去

啊~~地叫了一聲小馬一個閃身順勢一帶辛九的身體辛九馬上圍著他轉了度后立在他的面前辛九這才知道不僅曾鐵不敢惹就連他一直沒有看在眼里的小馬也深藏不露

這時他已經顧不上想太多了因為他的整條手臂發軟就像是肩關節脫臼了似的

篇7

(題目《借口》作者:余志云選自《兒童漫畫選》)

[畫意解說]

《借口》是余志云同志創作的一則故事型漫畫,它由四幅圖組成:圖1上有四個人物,活動在同一間教室里。正中間的是一位正在上課的老師,老師的右邊是一名學生,剛剛跑進教室,臉上還淌著汗,背上背著書包,從嘴里喊出兩個字“報告!”圖案左下角有兩名學生,目光都落到這個遲到的學生身上。下面的三幅圖都只畫了老師和這位遲到的學生。圖2中畫著老師生氣地責問:“怎么搞的,天天遲到,怎么解釋?”學生只道出一個字:“我……”圖3畫著老師指責學生:“又有什么借口?塞車,頭痛,壞車,還是壞了鬧鐘……”圖4畫著學生面對生氣的老師說:“能讓我在當中選一個答案嗎?”

[多向構思]

寫記敘文。應緊扣漫畫的內容,遵循記敘文的寫作要求,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兼描寫、抒情或議論,把漫畫的內容記敘清楚。全文應按順序,具體記敘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緊扣中心,選擇、組織材料,安排好結構。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把漫畫中故事的發生、發展、結果等完整地記敘下來,而且在必要的地方,還要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人物的表情、神態、行為、語言以及心理活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來。為了突出中心,還可以畫龍點睛地議論或濃烈地抒情,甚至還可以展開聯想,補充一些情節,含蓄地反映現實生活。當然,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表達方式,都要以記敘為主,從漫畫本身出發:揭示漫畫的內涵,給讀者多一分認識,多一份聯想。

寫說明文。必須把漫畫所要表達的內容,用最準確、最樸實的語言,真實、清楚地介紹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感受漫畫的內容。圖1要解說清楚環境:教室;時間:上課;事件:某學生上課遲到;人物:教師和學生。圖2要解說清楚教師的問話內容、神態和心理反應以及學生的反應。圖3要解釋清楚教師提供的種種“借口”,圖4主要介紹學生針對教師提供的種種“借口”,發出無可奈何的疑問,表示反抗,以及教師無以答對的尷尬狀態。寫故事性很強的漫畫說明文,只要把畫面的意思解說清楚,給人以完整的印象就可以了。

寫議論文。首先應從漫畫提供的材料中,多角度、多側面提煉觀點,從中選一,寫成議論文。議論文應著眼于作者主觀的理性認識。就這幅漫畫而言,我們可以從“借口”這一角度,確定論點,選擇論據,進行論證;還可以從“借口”中跳出,換幾個角度議論。這種漫畫,議論角度,伸縮性很強,只要不脫離漫畫內容,可以多角度立意,深刻揭示漫畫的內涵。另外,還要注意議論文語言的縝密、準確,突出理性和作者的主觀認識的闡發,給人一種哲理性的啟發和教育。

[教師范文]

遲到

“這些天,為了突擊堆積如山的作業,一寫就到半夜十二點。早晨總是起得很晚,今天難免又要遲到了。”我揉了揉朦朧的睡眼,從床上掙扎著爬起來,著急忙慌地穿好衣服,顧不上吃早飯,拎著書包就往學校飛跑。

當我趕到學校的時候,同學們早就上課了。我“嗖”地溜進校門,直往教室里跑。來到教室門口,我想也沒有多想,一頭沖了進去。老師正在給同學們上課。我這一突然的舉動,把大家嚇了一跳,同學們的目光“唰”地落在我身上。老師的表情也一下子變了,瞪著眼睛,直盯著我。我感到周圍的空氣仿佛一下子凝固了,教室里一片寧靜。老師瞪著被氣紅的眼睛,沖著我聲嘶力竭地吼道:“怎么搞的,天天遲到,這次你又怎么解釋?”我發覺這一次老師真的動了氣。前幾次遲到,老師臉上表情雖然也不好看,但都沒有今天這么厲害,臉拉得很長,充滿怒氣。我習慣地撓撓頭,嘴里很不自然地只擠出一個字:“我……”

“今天你又有什么借口?塞車,懶床,吃飯晚了,我已經不只一次警告你了,怎么就是不聽呢?你有沒有把老師放在眼里……”他這邊訓著,那邊額頭也見汗了,臉漲得通紅。

我站在一邊,低著頭,完全成了一啞巴,一動也不動。也不知是怎么搞的,全身的毛孔一時間活躍了起來,汗水不停地從里面涌出來,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才好,幾次想鼓足勇氣,把遲到的原因解釋一下,想對老師說:“老師留的作業太多,一寫就是半夜,早晨哪能起得來呀!”但轉念一想,如果真的對老師這樣說,那老師非得給我剝一層皮不可,說不定把我攆出教室。我反復思量了一會,只好用試探的語氣,怯怯地問:“老師,能讓我在當中選一個答案嗎?”

盡管我是用商量的口吻,極小心,極謹慎地詢問老師,老師聽后,好像是受了極大的侮辱似的,更加嚴厲地喊道:“你還敢這樣戲弄老師,還敢說你的借口,走,跟我到辦公室去!”

我呆呆地望著氣得發瘋的老師,又環視一下靜待上課的同學們,深深地感到愧疚和無奈。都是自己的遲到,惹得老師動了這么大的肝火,又使同學們白白浪費掉一節課的寶貴時間。但這又能全怪我嗎!正當我猶豫不決的時候,老師一邊惡狠狠地催促,邊拎著我,向校長辦公室走去……

篇8

【關鍵詞】高考作文 命題特點 評分細則 強化訓練

每年高考過后,第一時間備受關注的是作文。無論是報紙,還是網絡,無論是身邊的學生,還是老師,議論紛紛的還是作文。作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人批評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上不作為,或者“不肯有作為”,這個觀點我不同意。語文教師誰不想把學生的作文教好?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怎樣有作為,怎樣進行有針對的訓練?應試作文和常規作文存在較大的差距。怎么解決這個矛盾?我的看法是:深入研究高考作文命制特點,準確把握應試作文評分細則,強化應試作文訓練。

一、深入研究高考作文命制特點

我們如果研究一下2010年高考18道作文題對文體的要求會發現,有的省市明確要求寫議論文或記敘文,比如湖南卷、江西卷;有的明確要求文體特征鮮明,比如山東卷。這是為什么呢?從1999年話題作文出現,到2004年話題作文達到全盛,話題作文在給了考生無限的寫作發揮空間的同時,由于在文體方面都是“自選文體”,沒有任何限制,結果出現了許多“四不像”作文,這該是話題作文意想不到的負面結果。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大家議論紛紛。如果限制文體,那么就限制了考生的發揮,那又該怎么辦?于是有了山東卷的文體特征鮮明,有了湖南卷、江西卷的兩種文體任選一種。

對文體的要求,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一些作文題允許考生寫這寫那,但是就是不許考生寫詩歌。如天津卷、重慶卷、北京卷、安徽卷、上海卷、浙江卷、江蘇卷、山東卷,共8套試卷不允許寫詩歌。18套試卷中有一半要求詩歌除外,如果寫成了詩歌體裁,判分20分以下。

2010年高考18套作文中,新材料作文題有10套,它們是全國1卷、全國2卷、海南寧夏卷、福建卷、四川卷、遼寧卷、湖北卷、安徽卷、上海卷、山東卷;新命題作文7道,這就是湖南卷、廣東卷、江蘇卷、重慶卷、江西卷、北京卷、浙江卷;話題作文1道,天津卷。

這里需要說一說新命題作文。新命題作文包括兩種類型:一是標題+要求型,二是材料+標題+要求型。重慶卷(以“難題”為題)、湖南卷(以“早”為題)屬于前者類型,2010年江蘇卷屬于后者類型。在材料+標題+要求型題目中,特別應該重視的是材料。因為材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標題,認真閱讀思考所給材料,便能順利打開思路。2010年南京市期初考試出了兩道作文題:第一道作文是標題+要求的命題作文,第二道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沒有采用08.09.10年江蘇三年未變的材料+命題+要求的作文模式。

二、準確把握應試作文評分細則

準確把握評分細則,對我們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寫作文,大有裨益。2010年江蘇省高考作文評分的基本原則是:作文須堅持立意、內容、語言、文體為重點,全面衡量。對那些緊扣文題、概念準確、判斷恰當、論證嚴密、富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的好文章,賦分時盡量打高分。淘汰切入分的做法,采用分類打分形式:一類卷原則上63分以上:二類卷原則上56~62分;三類卷原則上42―55分:四類卷原則上28~41分;五類卷原則上27分以下。五類卷對應的審題、立意方面的要求應為:一類卷切題,二類卷符合題意,三類卷基本符合題意,四類卷偏題,五類卷嚴重偏題。對于內容方面的要求是結合記敘文、議論文的寫作詳細注明。不管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做到言之有物,內容便是充實的。記敘文敘述具體,描寫到家,表現手法多樣,突出表現中心思想,你能說內容不充實嗎?議論文論述充分,論據豐富,論證方法靈活,有力論證中心論點,你能說內容不充實嗎?所謂語言通順,就是要求語言表達規范、準確、連貫。所謂規范,是指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沒有病句;所謂準確,要求語言表達恰如其分,能切合原意;所謂語言連貫,指句子之間語意貫通,順序合理,注意前后照應和銜接。至于文體要求,如果讓你寫記敘文,就要以記敘為主,就得有六要素,就應展開合理的描述,寫出的文章像記敘文的樣子。如果讓你寫議論文,就要以議論為主,就得有三要素,就應進行理性的論述,寫出的文章像議論文的樣子。

三、強化應試作文訓練

強化作文教學,突出作文訓練,是高三應考復習的重中之重。建議結合專題復習進度,單獨擬定作文復習計劃。根據每單元的寫作要求,從“審題、選材、立意、布局、語言”等方面進行有重點、序列化的作文訓練。重在指導學生在有限的考場時間內(60分鐘),用800字左右的文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題旨的獨特理解。在寫作之前,可以做適當的指導,在認真批改之后,更重要的是做好講評。

還可以采用一些有效地訓練方法,提高復習效率,提升作文水平。比如:

1.積累材料法。

充分利用課內外各種渠道,獲取新穎的寫作素材:可以是名人故事,可以是新聞報道,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俗語諺語。起初用筆記本記錄下來,然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和回憶。積累的素材應以小故事為主,多義性的小故事最妙。寫作時要想一想自己積累的材料有哪些可以入圍寫作范疇。

2.語言訓練法。

每周確定一個話題,每堂課課前3分鐘,要求學生寫好提綱或文稿,有準備地進行口頭表達。也可以復述自己積累的材料,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佳作欣賞法。

結合作文講評課,把同題作文中的優秀作文作為范文,請習作者朗讀,師生共同點評,評一評有哪些優點,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借鑒,以此拓寬寫作視野,提高審美能力。

4.分層目標法。

分析班級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按照下等、中等、上等制定入格標準和精作標準,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確定不同學生的寫作目標,學生只要按照這等要求寫作文,就是好作文。

5.提綱訓練法。

目的是增加訓練的密度,節約訓練的時間。圍繞題目,只擬提綱,打好作文草稿,沉著為文。這樣做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同時,在寫作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課文“面”的處理藝術

“面”的處理實際上就是對文章思路的理解與把握。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導。理解和把握了文章的層次結構,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內容。

小說和戲劇的“面”就是作品的情節。情節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歷史,只有先理解情節,才能理解人物。處理這類課文時,首先讓學生理解情節,欣賞情節,概括情節,把握作品的基本內容。情節熟悉了,才能為后面“點”的賞析打好基礎。例如教學《陳奐生上城》一文時,先要讓學生在自學討論的基礎上理解情節,感受陳奐生上城的行路和心路歷程:

從鄉下進城(悠然)―自卑;

在車站生病(突然)―惶惑;

到賓館住下(偶然)―懊惱;

由城里回村(飄然)― 神氣。只有熟悉了這些內容后,“點”的教學才有可能。

散文講究形散神聚,理清散文的思路,就是要弄清散文“形”的變化。如教學《故都的秋》時,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五幅“秋景圖”: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教議論文時,首先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議論結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如《燈下漫筆(節選)》的議論結構:我們變成奴隸后萬分喜歡(是什么)――中國歷史就是想做奴隸而不能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兩個循環時代(為什么)――我們要創造第三樣時代(怎么樣)。

課文“點”的處理藝術

課文的“點”是指根據課文教學目標確定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教學基點。教學重點是體現教學目標的內容要點,教學難點是落實教學目標中的教學障礙,教學基點是根據教學目標確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點(也簡稱“雙基點”,新課標為“知識和能力”)。如果說課文的“面”還只能使學生認識課文的表象,那么課文的“點”就能使學生認識課文的本質。但是“點”是在“面”的基礎上提煉組合的,應以“面”托“點”,以“點”帶“面”,點名結合,相輔相成。

小說、戲劇的“點”是作品中突出地表現人物性格的精彩語段。處理教材時,教師就要緊扣這些語段,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表現出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厚度。如教學《陳奐生上城》時,在弄懂了基本情節后,應以陳奐生住賓館的細節描寫為“點”來設計教學內容,通過對陳奐生“交五元房錢”前后的心理和動作描寫的對比賞析,來把握陳奐生善良質樸而自私狹隘的性格特點。

散文短小精悍,一般要短文細教。它的取“點”范圍較大,一般是文章的形神聚合處,基點凸現處,難點突出處。這些“點”不像小說、戲劇你那樣相對集中,而是分散在文章的各個部分。因此教師要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去發現他們。不同的教師會取“點”不同,這就反映出教學能力的差別。如教學《荷塘月色》時,文章主要的“點”應在描寫荷塘與月色的三個短落(4―6)中確定。這里的講點很多:比喻的明與暗,比喻的形與神;描寫對象,描寫角度,描寫順序,描寫作用;景與情;煉詞煉句;等等。這些理解、分析綜合、鑒賞等能力的訓練,都是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典型“例子”。除了這些主要的“點”之外,課文前面的“文眼”、景物襯托、心理獨白和文章后面的“六朝采蓮”的聯想以及結尾的卒章顯志也可作為“點”,因為這些對理解散文的“神’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篇10

然而,作文的復習備考恰恰是師生們感到茫然和困惑的。于是,造成了學生怕寫作文,老師怕教作文的艱難處境――寫或不寫,教或不教,都成了師生們糾結的根源,吃力不討好的作文備考幾乎成了師生們共同的苦澀心聲。

那么,有沒有一種有效的作文教學呢?

所謂有效的作文教學,通俗的理解就是――在上完一堂作文課后,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要有所提升。

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反思我們的作文備考,從中找出提高作文備考效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那么,學生寫不好作文的最大癥結在哪里呢?

我以為,學生寫不好作文的最大癥結在于學生單調的閱讀體驗和單調的生活體驗。生活是寫作之源,高中生繁重的學業壓力,大大的擠壓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削減了對于提高寫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閱讀體驗而絕大多數學校封閉式的管理,則更是無情的切斷了生活給予學生作文的豐富補給。俗話說的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這種情形下,怎么可能要求學生寫出精彩的作文呢?

因此,要想提高學生作文備考效率,打開學校緊鎖的通向生活的大門斷然無法想像,但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時間是我們語文教師和學生可以爭取的唯一生命線。如何守護好閱讀這條生命線就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那么,對于高三的同學來說,如何守護好閱讀這條生命線呢?

進入高三,同學們的復習備考日趨緊張。在高考復習用書、各地的高考模擬試題、教師無休止的講解中,同學們疲于應付。于是,僅有的語文閱讀課便首當其沖,讓位于其他所謂“更加重要的高考復習”,似乎學“見效慢”的語文就不是在“復習備考”,而讓學生“看課外書刊雜志”的閱讀課則更被看作是荒廢學業、誤人子弟。殊不知,這是可憐的傲慢與偏見!

綜觀各省及浙江近年來的語文試題,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事實,高考語文已越來越關注現實,心憂天下。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成了語文試題的主流價值觀。這也很好的詮釋了《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學科的定義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更體現了普通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的變化――它所要招收的學生應該是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新時代青年。

無論各地的新課程改革在推進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差異,但高考的指揮棒無疑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學前進的導引。很難想象,一位只捧著語文高考復習用書,埋頭于題海中奮戰的,很少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考生能在語文學科的高考中考出一個理想的成績。

然而,在忙碌而緊張的復習備考中.要同學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到閱覽室看報刊雜志,關注網絡、電視、報紙、雜志中的語言運用現象,儲備作文寫作的素材,確實也是分身乏術。

為了減輕同學們的負擔,更為了迎接,為學生收集編寫一本讓學生能夠省時省力省心、還能達到高效備考目的的閱讀資料,就是教師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

那么,如何編寫這樣的閱讀資料呢?

我以為,不妨借助以議論為主,實用性強的申論的形式,收集報紙、雜志、網絡中觀點鮮明的文章,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拓寬閱讀視野,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些精選的議論文章更可以為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起到一種范文的作用,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無形地培養了寫作的語感,提高了寫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可以讓學生在這些優秀有趣的議論文閱讀中,找到自己閱讀和寫作興趣的激發點,為此,再進一步借助閱覽室、網絡等途徑積累自己獨特個性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