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調查范文
時間:2023-04-06 13:2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幸福感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大學生幸福感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轉型的不斷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形成了各種社會問題。人們面對這些問題時似乎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消極情緒和消極心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是祖國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研究他們的幸福感將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和競爭的實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我選擇的調查對象是L大學的大學生,有效問卷為813份,包括不同的年級和專業。
二、L大學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結果
對L大學813名同學的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以及對相關文獻的分析、理論的分析。從各種因素的影響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還是比較正確的,對親人的關心、擁有健康的身體、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其次就是受到理解和尊重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可見作為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們幸福的重要指標。當然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豐厚的物質條件也是決定他們是否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談到了家庭幸福。他們認為:家庭氛圍的和諧溫暖、親友的關心愛護、親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的生活質量在他們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一)幸福的影響因素
1.積極的情緒。即積極的心理態度或狀態,是個體對待自身、他人或事物的積極、正向、穩定的心理傾向,是一種良性的、建設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在對L大學大學生的調查中積極的情緒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幸福感,比如:有份理想滿意的工作、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家人的健康等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投入。在字典中投入指的是一個經濟體系使用其現有的技術將投入轉換為產出。
3.人際關系。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4.意義與目的。情感的賦予,就是事物的意義,意義的事物在情感里的關系程度,就是意義的本身。目的通常是指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作為觀念形態,目的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實踐關系。
(二)影響因素
1.主觀原因。(1)個人的人格因素。外向的大學生幸福感高于內向型,人格穩定的大學生幸福感高于人格不穩定的大學生。(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六種成分與主觀幸福感及其組成成分有顯著相關關系,這六種心理素質是:性格特征、職業能力、人際管理、心理動力、學習心理、自我意識。(3)健康因素。自身的健康因素是影響獲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心情,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4)歸因傾向因素。大學生不同的歸因傾向會對其主觀幸福感存在一定影響,且歸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圍。內控者、介于兩者之間者幸福感指數均較高,且無顯著差異;外控者幸福感較低,與內控者、介于兩者之間者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
2.客觀原因。(1)家庭因素。從813名大學生的問卷中可以得出98%的同學都認為自己的幸福與家庭和親人有關,可見家庭對于大學生獲得幸福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家的字里行間都流露著對家人的關愛,對家人的感恩。(2)人際關系因素。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每個人都要與班級同學,宿舍朋友,有很多還要和社團成員,學院老師等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3)學習因素。學習因素對他們來說和獲得幸福感的關系并不大,因為在他們的問卷上我們發現只有11%左右的同學提到了對于學習的期待,對陶冶在書海中的快樂而感到幸福。(4)愛情因素。大學生的戀愛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大學生對愛情認識還處于懵懂狀態,但很多大學生卻因為失戀而選擇極端行為。(5)物質因素。物質財富對大學生獲得幸福感影響相對較大,大學生這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的生活費基本上是由父母支付的,但他們的實際消費需求很高,對于一些家庭情況一般的同學,他們僅僅能夠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所以這當然會影響他們獲得幸福感的指數。(6)休閑因素。休閑因素就是大學生的娛樂活動,包括:運動、聚會、參加社團等等。這些娛樂活動給他們帶來了充實的大學生活,也讓大學生的課外活動更加豐富。充實和豐富的大學生活才會更加有意義。(7)就業壓力。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達到727萬人,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增加28萬人,創下新高。就業壓力不容小覷,很多臨畢業的高校同學對于就業壓力現狀表現的很不樂觀,他們的幸福指數相對其他低年級在這方面明顯較低。
綜上所述,影響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因素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影響,當然也會受到學校的影響,校方應該對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傾注更多的關注。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就大學生的社會幸福感問題進行了探討,分別從社會認同、社會實現、社會貢獻、社會和諧、社會整合5個方面對部分大學生做了調查,并得出目前大學生在總體上社會幸福感水平較高,希望可以為相關領導和部門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幸福感;調查
[中圖分類號]:K8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2-0239-02
大學生是社會上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既有天之驕子的驕傲,卻又要承受畢業所帶來的無形壓力,很多大學生在這個階段中總是容易感覺自我迷失,既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義,又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幸福感和理想歸宿,所以在不斷的自我迷失中彷徨而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因此對大學生幸福感的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大學生社會幸福感的總體狀況
大學生的幸福感來源是非常多面的,有家庭因素,有社會因素,其中社會因素是大學生關注的焦點。根據社會因素的來源和組成,我們又將其分為社會認同、社會實現、社會貢獻、社會和諧、社會整合5個部分,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感較強,而社會和諧感是最弱的,其余的幾個參考指標比較平均,總體上來說,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幸福感還是屬于中上的。
經過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社會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比較明顯的提升,法制以及民主建設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最為大學生群體,可以利用種種媒體和介質感受到這些變化的存在,感受到其所帶來的切實利益。與一般的社會群體不同,大學生具有較高的修養和文化素質,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會從自己的角度產生對社會的感悟與認知,因此,大學生群體總是敏感的,他們會關心社會上的重大事件,關注社會的發展。在大學生的認識中,知識的作用無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終極力量,因此只要知識在增加,社會就會不斷進步,因此大多數的大學生群體對世界的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想象,也正是基于此,大學生在社會認同感方面有著比較強烈的歸屬意識,從一個普通的孩子到成長為大學生的歷程,更讓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增強,堅定地確信社會和諧和社會進步是國家和個人都可以得到發展的最好保證。
但是,我們的社會畢竟處在發展和轉型階段,很多問題的存在也在所難免,經??梢栽诟鞣N媒體上看到各種影響社會和諧的事件發生,對于時刻關注社會變化的大學生來說,很多問題會被不斷地放大化和片面化,所以大學生對社會和諧的關注度最高,但是感覺分值卻是最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究其原因來說,在社會認知上的片面性是其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我國大學生有較高的社會幸福感,他們認為社會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相信社會的發展潛力,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預測,并且他們認為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對社會有歸屬感,相信自己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2、大學生社會幸福感的性別差異
在調查中發現,不論是男大學生或者女大學生,總體上對于社會幸福感的認知并無太大差異,當然如果具體到某一個指標來說,還是有區別的。在社會和諧和社會認同問題上,男女生之間的差異比較大,從分值上來說,男生是遠遠高于女生的,這也可能更多是與男女生的社會角色定位有關,男生更多的關注社會、民生、軍事等等方面,比較偏重于理性思考,而女生更多關心的是相對感性的話題如美容、美食以及偶像劇等。因此,男女生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差異也就不足為奇,但是除此之外,并無太大的區分。
3、大學生社會幸福感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在是否是獨生子女問題而影響自己的社會幸福感問題上,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沒有影響,只是在選項問題上有少許差別。獨生子女在除了社會認同方面上得分低于非獨生子女外,其他方面得分都高于非獨生子女,但兩者在所有方面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在社會認同方面上得分低,主要是因為獨生子女處于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三個家庭的中心,受到比非獨生子女更多的關愛,做事情容易自我為中心的。而非獨生子女,從小就要學會與人分享,與他人交流,相當于更早地接受了社會化。在其他方面上,獨生子女得分都高于非獨生子女,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愛和支持,這使得獨生子女對適應社會和實現自我有更多的自信。
4、大學生社會幸福感在是否學生干部上的差異
通過研究結果可知,從整體上看,大學生社會幸福感在是否擔任學生干部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學生干部在社會和諧、社會整合和社會貢獻三個方面上具有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在這三個方面上的的得分顯著高于沒有擔任干部的學生。學生干部是老師和同學推選出來的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的學生代表,他們在日常的班級學習、管理和服務工作方面是組織者、協調者和執行者。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既要處理好專業學習與班級工作的關系,還要處理好與他人的溝通,自身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較多的鍛煉。而活動的完成以及對其他同學的幫助也會提升學生干部的社會貢獻感。因此,他們比一般學生在社會和諧、社會整合和社會貢獻三個方面上具有更高的社會幸福感。
5、大學生社會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社會幸福感總量表的得分在年級上呈顯著性差異。從具體的方面來看,年級的差異在社會實現、社會認同和社會貢獻三個方面上達到了顯著水平。
從不同年級大學生社會幸福感的發展水平來看,大一學生除了在社會和諧方面外,在其余四個方面和總量表上的得分都是最高的,即大一學生的社會幸福感水平最高??赡苁且驗椋笠粚W生經過努力終于圓了自己多年的大學夢想,使自己的自我價值感達到最高水平。并且大一學生對遠離父母的嶄新獨立環境,對新的團體的適應,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對周圍社會環境都是抱著積極態度,這都會增強大一學生社會幸福感。大二學生社會幸福感水平與大一相比驟然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經過一年時間,大二學生對大學生活已基本適應,但是很多學生發現大學生活與自己原有的期望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形成落差。還有一些大二學生在寬松的大學教育環境下過于放松自己,甚至沒有了追求,失去了目標,這都會影響他們的社會幸福感水平。大三學生的社會幸福感除了社會認同方面外,在其他各個方面上的得分最低,并且大三學生在社會實現方面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級。大三學生開始面臨考研和融入社會的壓力,隨著思維的不斷發展,他們對社會問題有了自己更深地理解和體會,開始能夠辯證地看待和思考周圍的社會問題,這些都降低了他們的社會實現水平。大四學生在多數方面上的得分處于中等水平,并且在社會和諧方面上顯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學生。大四學生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在知識和思維上都得到很大發展,日趨成熟。他們對社會接觸越來越多,能夠更真實準確地認識社會現象和預測社會趨勢,即有著較高的社會和諧感。
6、結束語
可以肯定的是,總體上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幸福感是比較高的,不論性別差異,不論是否獨生子女,不論是否學生干部等等,結果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所以從社會學角度來說,既然大家的幸福感較高,就更應該珍惜這樣的幸福存在,努力學習,積極探索新的知識,構建和培養自己的能力,力爭使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為社會的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社會幸福感。
參考文獻:
[1]苗元江.從理論到測量―幸福感心理結構研究發展[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 2009(02)
[2]苗元江.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 2009(01)
篇3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館員 主觀幸福感 工作倦怠
中圖分類號: G25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1)03-0099-0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Librarians in China
Liu Fangfang (Chongqing Children's Library, Chongqing, 400014)
Wang Fu (Library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imenggu Hohhot, 010051)
Zhang Bingmei (Chongqing Library, Chongqing, 400037)
Abstract:251 college librarians in China are investigated with "librarians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survey" to learn the statu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m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burnou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college librarian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ex is 60.423 on average and the level is low. The scores in indexes of respect and self-realization needs are low. The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factor embodied job burnout. 14.44% of total variance of librarians' subjective well-being can be explained by job burnout through three variabl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paper presented 3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librarian's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college library; libraria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b burnout
CLC number: G251.6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99-05
1 引言
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自人類誕生以來從未間斷。社會學角度的幸福主要講的是人的生活質量問題,它包含社會提供的客觀物質生活環境和人對這種環境的主觀心理感受及評價兩個層面。積極心理學關注生活質量問題的第二個層面,因為它體現了客觀生存發展條件和主觀心理體驗的統一,強調了個體的內在體驗對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意義,國內一般譯之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1 ]國內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關注老年人、青年學生、教師、特殊病人等。[2 ]新世紀以來,邢占軍等開發出適合中國文化的主觀幸福感測量工具,以城市居民為對象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從整合的角度,他提出體驗論的主觀幸福感是指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和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從內容方面講,主觀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地生存方式與發展的狀態。
國內以圖書館員為對象的主觀幸福感研究成果很少。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數據庫中(檢索時間2010年12月6日)在“全文或任意字段”項中以“幸福感”+“館員”進行檢索,并對檢索結果的參考文獻進行回溯,我們僅查到論文16篇,時間自2006年至今。其中實證研究3項,論文9篇,徐建華2006年圍繞邢占軍博士論文中的主觀幸福感理論和十因素量表,設計了八因素“快樂指數”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開展研究,但其研究工具的標準化過程中試測和因素篩選等環節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3 ] [4 ] [5 ]沈弘2009年修訂美國學者Diener等人編制的國際大學調查問卷(ICS)對高校館員的主觀幸福感進行了調查研究,[6 ]但其省略ICS修訂過程的報告,因此其結論“認為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水平處于中等稍偏上”存疑;付慧英2010年用邢占軍的研究工具,[7 ]對上海的中小學圖書館員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中小學館員群體主觀幸福感指數(62.64)偏低,其研究中也存在相關數據報告不完善的不足。思辨式的研究中,邱錦[8 ]、王慶雯[9 ]、陳嵐[10 ]、邱軼[11 ]、劉立軍等對圖書館員職業幸福感的影響因素[12 ]、原因及對策等進行了探討。如此看來,系統、規范地考察我國高校館員的主觀幸福觀是有必要的。
工作倦怠是個體職業狀態的反映。Maslach & Jackson認為工作倦怠是“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癥狀”。情緒耗竭,又稱情緒衰竭,是指由于人際工作的要求導致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人格解體,又稱玩世不恭、工作怠慢,是指個體對待服務對象的負性、冷淡的、過度疏遠的態度;個人成就感降低,又稱成就感低落,是指個體對自己進行負性評價的趨向。[13 ]李宏利等基于進化論觀點,[14 ]總結認為食物、財富、婚姻、友誼、職業等會影響人的幸福感。職業即是主觀幸福感的來源之一,那么作為職業狀態反映的工作倦怠,它和主觀幸福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以國內高校館員為對象進行實證探討。
2 方法
2.1 樣本
教育部高校圖工委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628所高校圖書館正式職工人數為29322人。[15 ]2010年6月至9月,我們在圖書館學術交流QQ群、E線圖情論壇、圖林博客圈等群體中,獲得了東部113名、中部51名、西部87名共251名各級各類高校的館員作為研究樣本,其中男性9 9名,女性152名;30歲以下64名,30-39歲98名,40歲及以上89名;初級職稱及以下69名,中級107名,副高級65人,正高級10人;工齡不滿一年13名,1-5年65名,6-10年58名,11-15年40名,16-20年26名,20-25年27名,25年以上21名;現崗工齡不滿一年29名,1-5年129名,6-10年60名,10年以上33名;圖書館藏書規模在25萬冊以下22個,25-50萬冊36個,50-100萬冊80個,100-150萬冊50個,150萬冊以上60個;調查對象中第一學歷高中及以下18名,大專51名,本科144名,碩士38名;最后學歷高中及以下2名,大專12名,本科127名,碩士105名,博士4名;圖情專業119名,其他專業127名;經常接觸讀者130名,很少接觸讀者119名;月收入2000元以下38名,2000-3000元98名,3000-4000元56名,4000-5000元35名,5000元以上22名。
2.2 研究工具
編制以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SWBS-CC,后稱簡本)和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后稱通用版)為主體的圖書館員工作和生活狀況調查問卷。①簡本,采用由邢占軍編制的六級計分量表,包括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等10個分量表共20個項目,得分越高表示主觀幸福感體驗越強。量表а系數為0.8457,信度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效標效度和較好的構想效度。[16 ] [17 ] [18 ]②通用版,用李超平等修訂的中文版。7分等級量表,共15個項目,包括情緒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分量表。情緒衰竭和玩世不恭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強;成就感低落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低。三個分量表a系數分別為:0.88,0.83及0.82。[19 ]③量表適用性檢測,簡本KMO=0.834,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χ2=1586.150,df=190,p=0.000。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進行因素分析,抽取10個公共因素累計方差貢獻率達79.027%,表明效度良好。通用版KMO=0.898,Bartlett球形檢驗的近似χ2=2381.263,df=105,p=0.000,抽取3個公共因素方差貢獻率為72.028%,效度良好。簡本的克倫巴赫а系數為0.868;通用版三個分量表а系數分別為0.886,0.888和0.912,表明簡表和通用版的信度較高。
2.3 程序
將編制好的電子問卷鏈接(http:///74318-81086.aspx)在QQ群、論壇、新浪博客等,告知調查為匿名進行,邀請館員參與。問卷提交成功后數據進入Excel列表,數據用SPSS For Windows 17.0統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和工作倦怠現狀分析
主觀幸福感量表計分中,分量表最低分為0,最高分為10,總量表最低為0,最高為100。從平均分看,主觀幸福感指數60.423,分量表中低于6的有五個,最低是知足充裕體驗4.976,最高是成長進步體驗7.080;從分布范圍看,主觀幸福感指數最低18,最高94,標準差12.839。綜合說明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指數偏低,在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身體健康體驗上表現突出,情況不容樂觀(見表1)。將高校館員的工作倦怠水平與三項同類研究結果的加權平均數(見表2)進行單樣本T檢驗,發現:高校館員工作倦怠在情緒衰竭上顯著低于綜合水平(t=-4.216,df=245,P=0.000),在成就感低落上顯著低于綜合水平(t=-14.101,df=246,P=0.000),在玩世不恭上低于綜合水平,但差異不顯著,表明高校館員工作倦怠主要表現在成就感低落因素上。
3.2 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在人口統計學和職業特征上的差異分析
為探討人口統計變量和職業特征對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別以性別、年齡等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及其十因素為因變量,進行多變量的Wilks’Lambda檢驗,考察各變量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主效應,結果發現性別、婚姻狀況、年齡、現崗工齡、職稱、月收入水平、圖書館規模因素對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影響的主效應顯著(Wilks’λ=0.907,P=0.011;Wilks’λ=0.904,P=0.009;Wilks’λ=0.807,P=0.000;Wilks’λ=0.802,P=0.009;Wilks’λ=0.865,P=0.027;Wilks’λ=0.765,P=0.015;Wilk’λ=0.780,P=0.040)。進一步分析發現:男性館員在知足充裕和心態平衡體驗平均分上顯著低于女性館員;有婚姻生活的館員在知足充裕體驗上顯著高于無婚姻生活館員,心態平衡體驗上顯著低于無婚姻生活館員;40歲及以上組館員在知足充裕和目標價值體驗上顯著高于其他兩組;現崗工齡不滿1年組館員在身體健康體驗上顯著高于其他三組,而心態平衡體驗上現崗位工齡10年以上組館員顯著低于其他三組;初級職稱及以下組館員在知足充裕體驗上顯著低于其他兩組,目標價值體驗上顯著低于高級職稱組;知足充裕體驗上月工資2000元以下組顯著低于3000-4000元組、4000-5000元組及5000元以上組,2000-3000元組顯著低于4000-5000元組及5000元以上組,3000-4000元組顯著低于5000元以上組;圖書館藏書規模為150萬冊以上組館員主觀幸福感指數上顯著高于25萬冊以下組、50-100萬冊組及100-150萬冊組。
3.3 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和工作倦怠的典型相關分析
為探討高校館員工作倦怠三因素和主觀幸福感十因素兩組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工作倦怠的情感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為控制變量,以主觀幸福感的足充裕體驗等為效標變量進行典型相關分析。結果:①得到三個典型變量CV1(χ1,η1),CV2(χ2,η2),CV3(χ3,η3);三個典型相關系數CR1=0.626(Wilks’λ= 0.458,p<0.001),CR2=0.403(Wilks’λ= 0.753,p<0.001),CR3=0.317(Wilks’λ= 0.899,p<0.01);②得到控制變量、效標變量與典型變量的典型負荷系數、解釋變異數百分比、重疊指數(郵表3)。
可以發現:①高校館員工作倦怠主要通過三個典型變量影響其主觀幸福感。②工作倦怠的χ1可以說明主觀幸福感η1總變異量的39.2%,而η1可以解釋主觀幸福感十因素變異量的33.0%,工作倦怠與主觀幸福感重疊指數為0.1296,也就是說工作倦怠三因素通過CV1可以解釋主觀幸福感十因素總變異量的12.96%。依此可以得到工作倦怠通過CV2,CV3對主觀幸福感的解釋量分別為1.57%、0.93%。③工作倦怠和主觀幸福感在三個典型變量上的重疊指數,共計0.1444,即館員工作倦怠三因素經過三個典型變量可以說明其主觀幸福感十因素總變異量14.44%,而三個典型變量可以直接解釋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總變異量的65.5%。④三個典型相關及重疊指數以第一個較大,第二個和第三個很小,可見工作倦怠主要由CV1影響主觀幸福感。工作倦怠三因素中情緒衰竭及玩世不恭與χ1的相關高,典型負荷系數為0.801、0.935,成就感低落與其有中等強度相關,典型負荷系數為-0.471;在主觀幸福感中,目標價值體驗與η1關系密切,典型負荷系數為-0.836,其他除自我接受體驗(-0.277)與其關系強度較低外,均有中等強度關系。所以,在CV1中,主要是工作倦怠中情緒衰竭和玩世不恭因素,影響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成長進步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平衡體驗、人際適應體驗、家庭氛圍體驗。由于典型負荷系數中,情緒衰竭和玩世不恭為正值,成就感低落為負值,幸福感十因素均為負值,所以,情緒衰竭與玩世不恭表現越嚴重、成就感越低的高校館員,其目標價值體驗越低、心理越不健康、心態難以平衡,進而主觀幸福感越低。⑤如果以主觀幸福感為控制變量,工作倦怠為效標變量,則它們在三個典型變量上的重疊指數共計為0.2831,即對總變異量的解釋率為28.31%。
4 討論
4.1 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在高層次的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上滿意感不足
幸福感是人們體驗到的一種理想的(或者非常滿意的)存在狀態。[23 ]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現狀上,平均幸福感指數為60.423,水平偏低,在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身體健康體驗上未能達到滿意的狀態。如果將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現狀結果與我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一般水平進行單樣本T檢驗,就會發現:①館員幸福感指數60.423低于城市居民,但差異沒有統計顯著性(P>0.05);②知足充裕和心理健康體驗水平顯著高于城市居民(P=0.044;P=0.003),社會信心和目標價值體驗水平顯著低于城市居民(P=0.000);③人際適應體驗水平低于城市居民,差異接近顯著水平(P=0.064);④身體健康和家庭氛圍體驗低于城市居民,成長進步、心態平衡和自我接納體驗高于城市居民,但差異都沒有統計顯著性(P>0.05)。這個結果與一項以高校教師為對象的相同研究方法的研究結果認為的“高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處于較良好的狀態”[24 ]是不一致的。我們認為高校館員群體的平均文化水平遠遠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這種差異帶來的對生活環境認識水平不同造成的需求不同,可能是原因。社會信心是指對社會發展是否充滿信心;是否相信社會的發展趨勢對人們有利。目標價值是指是否有充實感;是否感到手頭做著的事情充滿樂趣;是否清楚自己一生的追求,并理解當前所做的事情的意義。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社會信心和目標價值體驗所包含的內容可以歸為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的內容,高校館員社會信心和目標價值體驗水平顯著低于城市居民一般水平說明了高校館員在高層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上的滿意感是弱于城市居民的。
4.2 圖書館規模、現崗工齡和月收入三個因素對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需要關注
在影響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主效應顯著的性別、婚姻狀況、年齡、現崗工齡、職稱、月收入水平、圖書館規模因素中,我們發現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有隨圖書館規模增大而增加的趨勢,在館藏50-100萬冊與100-150萬冊中間有一個拐點;有隨現崗工齡增長而降低的趨勢,在工齡1-5年和6-10年中間有個拐點;有隨月收入增加而增加的趨勢,在月收入3000-5000元中間有一個拐點。以藏書量為指標的圖書館規模一般反映一個學校在發展歷史上對圖書館的重視程度,這具體體現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的通知里硬性地要求上。圖書館工作既有綜合性的服務崗位,又有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崗位,我們通過圖書館學術交流QQ群了解到,當前高校圖書館實現崗位輪換制度的情況和方式差別甚大,有的實行三年一次雙向選擇并制度化,有的只對新進人員輪崗,有的不定期的大輪換和小輪換并行等等。很多高校在人事改革設崗上,把圖書館員定為管理崗、教學輔助崗,而且區別于教學崗,并體現在具體收入分配上。后續研究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關注。
4.3 提高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的措施
我們無法確定工作倦怠和主觀幸福感的因果關系,但從工作作為幸福感的來源之一的角度來考慮,館員工作倦怠癥狀嚴重,意味著館員工作狀態的消極,這要影響其主觀幸福感,這提示我們減輕工作倦怠癥狀是提高館員主觀幸福感的有效措施。有研究者提出可以通過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提高館員對圖書館的認同感、提供館員壓力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學習訓練課程來預防和緩解館員的工作倦怠,這些措施在提高館員主觀幸福感上也是適宜的。就本研究有關結論,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高校館員主觀幸福感:①國家層面立法保證圖書館的地位以及經費、館員的職業回報的持續增長等,杜絕管理者行政權力使用不當導致的對圖書館工作的不重視,造成館員主觀幸福感降低。②高校圖書館管理者在管理中實行輪崗制度,特殊崗位特殊考慮,綜合服務崗位定期輪換,增加館員對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感性和理性的認知程度,進而提高對圖書館工作的認同感,提升主觀幸福感。③高校館員要積極主動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和對讀者的研究,提升自己的服務技能;加強和同行的交流,了解行業發展的動態;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以能夠及時疏導工作帶來的不良情緒;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幸福包含的內容很多,工作僅為一部分,館員只有自己發揮能動性才能通過工作這個途徑提升自己的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16]邢占軍等.城市幸福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3,6-7,62-133,389-391.
[2]李志,謝朝暉.國內主觀幸福感研究文獻述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4):83-88.
[3]徐建華.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7,51(6):5.
[4]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5]杜林致等.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調查問卷規范化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7,51(6):28-31.
[6]沈弘.高校圖書管理員的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圖書館,2010,(2):68-69.
[7]付慧英. 中小學圖書館員職業幸福感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0,29(7):29-31.
[8]邱錦,徐約權.我國普通圖書館員職業幸福感的缺失與提升[A].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論文集(2008年卷)[C].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39-144.
[9]王慶雯.圖書館幸福感的本真體驗[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8,20(12):213-215.
[10]陳嵐,戚敏,賀梅萍.解讀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J].圖書館界,2009, (2):16-18.
[11]劉立軍.提升圖書館員職業幸福感的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10,(8):66-68.
[12]邱軼.淺談圖書館員的職業幸福感[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10,(2):4-5.
[13]李永鑫.工作倦怠的心理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8-9.
[14]李宏利,張雷.進化論觀點下的幸福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7):1046-1051.
[15]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秘書處.
2008年高校圖書館基本統計數據排行榜[EB/OL].[2010-12-27].http:///tugongwei/info/affixes/evaluate/2008tjsj.doc.
[17]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的編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2003,(6):703-705.
[18]邢占軍.測量幸福: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0-118.
[19]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35(5):677-684.
[20]稂麗萍.圖書館員工作倦怠調查與分析[J].圖書與情報,2009,(1):117-121.
[21]楊帥.廣州高校圖書館館員職業倦怠現狀調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7):99-103.
[22]劉方方.圖書館員的人格及應對方式對其工作倦怠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9):60-63.
[23]邢占軍,金瑜.城市居民婚姻狀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6):1056-1059.
篇4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1.2 調查方法與內容。采取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和自行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國內段建華[4]根據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簡稱GWB)修訂的量表,該量表共有33項,對該量表的前18項進行測試,該量表在國內大學生幸福感調查中有較好的運用[5],得分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烈。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性別、年級、生源地、月消費等)和幸福感狀況等。
1.3 數據處理。將全部有效問卷進行編碼、輸入并校對,運用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一般情況。調查對象共312名,收回有效問卷300份。統計有效問卷,其中男生為156人,女生144人;獨生子女170人,非獨生子女130人;農村187人,城市113人;大四見習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五實習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四見習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為76.14分,大五實習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為70.48分。
2.2 不同特征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得分。男生的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為72.97分,女生的平均得分為73.84分,不同性別在幸福感得分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獨生子女平均得分為74.26分,非獨生子女平均得分為72.38分,獨生子女與非獨1生子女在幸福感得分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平均得分為72.56分,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平均得分為74.06分,城鄉差異之間無統計意義(P>0.05)。月消費水平不同的大學生,其主觀幸福感得分之間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這與蔣凌琳等做的“在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的調查研究”不同,他們做的統計表明月消費不同的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統計學差異[6]。而見習學生和實習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 學生自我評價情況。6.67%的見習學生感覺“非常幸?!?72.67%的見習學生感覺“基本滿意”,20.66%的見習學生感覺“說不清楚”,見習學生中沒有人認為自己“不幸?!?。12.67%的實習學生感覺“非常幸福”,63.33%的實習學生感覺“基本滿意”,12.67%的學生感覺“說不清楚”,11.33%的實習學生感覺“不幸?!?。見表2。
2.4 其它情況。相比現實而言,80%的學生認為網絡并不能給人帶來幸福感。90%的實習學生感覺正在受到就業、考研和實習約束的壓力。75%的見習學生在臨近考試時感到焦慮,87%的實習學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無法合理統籌的時候感到焦慮。15%的學生通過跑步等體育運動來排解焦慮,34.66%的學生通過寫日記、博客的形式進行自我解壓,25.33%的學生找心理老師或朋友傾訴,其他同學不會特別在意,任其發展。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個人刻苦和奮斗”、“良好的社會關系”、“機遇”這個四個選項中,對于人生獲得幸福的根本條件是什么,40%的學生選擇了“良好的社會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環境”,只有43.33%的學生選擇了“個人刻苦與奮斗”。
篇5
關鍵詞:幸福感;福州居民;影響因素;建議
中圖分類號:D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105-03
幸福感是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包括對客觀生活的評價,也包含對自己主觀精神生活的體驗,具有主觀性、穩定性和綜合性。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1-4]。近年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了主觀幸福感相關的研究,并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學者們提出了諸多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比如人口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還有類似于環境質量等的公共物品等因素[3,5-8]。為了客觀反映福州市區居民的幸福感狀況,筆者在福州市區內開展了居民幸福感的問卷調查,分析影響福州市區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一、案例點和數據選擇
(一)案例點選擇
為了了解福州市區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調查小組于2014年3月在福州市區內選取不同街區、不同單位的福州市居民進行調查??偣舶l放問卷350份,有效回收332份,樣本有效率達94.8%。
(二)調查方法和樣本特征分析
1.研究方法
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內容主要涉及:(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性別、婚姻狀況、年齡、職業等;(2)影響調查對象幸福感與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3)調查對象對現有居住條件的滿意度和對理想居住環境的看法。
2.樣本特征
調查對象都是福州市區內的居民,覆蓋不同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被調查者中,從性別比例看,男性占到52.71%,女性占47.29%;從年齡分布看,30歲以下的占到34.55%,31―40歲和41―50歲占到38.18%,其余的是51―60歲的人群;從受教育程度看,初中(中專)和高中(高職)水平的分別占到20.78%和29.52%,大專或大學以上的是45.18%,其余為小學文化水平;收入分為5個層次,3 000―5 000元的最多,占到31.02%,2 000―3 000元的占到27.71%,1 000―2 000元的有21.99%,剩余的是低于1 000元和高于5 000元的人群,分別占到10.24%和9.04%。
二、描述統計
在調查居民現階段的主觀幸福感時,設定了4個維度:非常幸福、比較幸福、一般和不太幸福。調查中發現,有4成福州市民感到幸福,其中覺得非常幸福的占到1/4;認為不太幸福的約占3成。
(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當調查中問到有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增加被調查者的幸福感時,我們發現存在這樣一些因素,即居住環境、家庭氛圍、身心健康、休閑生活、收入、社會環境、自我價值、人際關系及就業條件等。其中,18.48%的調查對象認為舒適的居住環境能夠增加他們的幸福感;14.91%認為是家庭和睦;14.65%認為是身心健康;14.34%認為是有足夠的休閑娛樂生活,工作和生活能得到平衡;10.54%認為是豐厚的收入;10.28%認為是穩定安全的社會氛圍;另外,自我價值的實現6.26%,融洽的人際關系5.4%,良好的就醫條件5.14%。從結果看,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物質為基礎的收入和居住條件,還有家庭關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等5個方面。
(二)不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在統計問題“有哪些因素讓你感覺不幸?!睍r發現,主要涉及9大因素,即收入、居住條件、身體健康、人際關系、個體發展、心理健康、工作狀況、業余生活及工作學習環境等。其中,感覺收入太低影響幸福感的占到18.01%;居住條件差17.73%;身體不健康14.4%;家庭、人際關系差13.02%;個人發展不理想11.35%。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安逸著稱的福州市,福州人特別注重心態對幸福感的影響。調查中,有7.2%的調查對象認為,心態不好會拉低幸福指數;另外,工作壓力大6.93%,業余生活枯燥5.26%,工作、學習環境差4.99%,其他1.11%??梢娢镔|財富、家庭、環境等也同樣是不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三)居住幸福感
環保部最新的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報告顯示,福州市1月份達標天數比例達64.5%。按照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福州市在74個城市中排名第五。因此,調查發現,對于居住大環境,約有7成調查對象表示比較滿意,其中16.36%認為環境非常好。但是,在個體住房方面,對于現有居住滿意的還不到3成,這說明福州市在改善住房需求方面還有很大空間。
三、交叉統計
調查對象根據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的不同,幸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圖1―4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按照性別分類看居民的幸福感狀況,女性相對比男性更幸福;圖2表明居民的年齡與幸福感呈現出U型關系;圖3―4則顯示居民幸福感與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幾乎呈正相關。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女性相對比男性更幸福。這可能是因為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異,男性工作壓力較大、高收入的需求也更高。第二,年齡與市民幸福感之間呈現U型關系。從調查結果分析,幸福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在45歲上下達到最低值。這個年齡階段的調查對象基本處在上有父母要贍養,下有孩子要撫養的狀態,父母的醫療費、孩子成家立業的支持資金等等都成為不幸福的因素。第三,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與居民的幸福感程度正相關。顯然,收入的提高能滿足物質方面的需求,從而提高生活質量;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感受,受過高等教育的市民相對更能客觀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遭遇。第四,在房價居高不下的現狀下,居住條件便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感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從調查結果來看,福州市民幸福感的提高必須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就政府方面而言,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改善就業環境。首先是通過積極的政策措施引導社會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7,8],比如,招商引資,促進本市經濟增長的同時創造新的崗位需求;發展社區服務業,不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再者,就是始終注意到制造業仍然是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要繼續推到制造業的發展,保持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以此不斷鞏固并擴大就業規模。另外,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要鼓勵他們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要清理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制度和限制,形成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的社會環境;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項目單位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以上企業招用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享受相關就業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對于啟動資金不足的,給予小額擔保貸款及相關創業指導。
第二,提高居民收入。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經濟增長結構不優;在收入分配過程中,初次分配向企業傾斜及再分配中政府所得增長較快;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影響居民轉移性收入的提高等因素都會導致居民所得偏低[8,9]。因此,要深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切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縮小貧富差距[4]。(1)要強化稅收調節措施,減少針對企業的各種不必要收費,積極落實各種退稅、減稅政策,減少企業負擔從而增加職工工資;(2)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高諸如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障水平;(3)加強對物價的宏觀調控,確保居民的相對收入不會因物價的上漲而下降;(4)加強勞動用工市場的監管,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10]。
第三,優化居住環境。住房是關系到每個人“安居樂業”的特殊商品,而現階段,“買房難”、“住房難”的問題無疑成為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大因素,因此,政府有必要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有序的宏觀調控,有效控制房價[11]。比如,用稅收杠桿控制房價,即對居民擁有的第二套以上住宅征收重稅;用廉租房抑制房價,廉租房的存在會使得房屋買賣市場需求減少,房價就趨于穩定,政府可同時進行租房補貼。同時,豐富社區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改善居住大環境,創建美麗宜居城市[12]。
除了政府采取一些積極的政策措施,企業也可以做出相應的努力來提高居民的幸福感程度。比如,將職工工資增長機制與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相結合,保證職工工資與經濟增長相適應、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結合實際、創新管理方式,通過員工激勵獎勵措施、員工精神文化生活及和諧人家關系的構建等,增強員工職業幸福感;創造良好的企業文化,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陶冶員工的情操[13]。從居民個體的角度出發,也有很多方法來提高自身的幸福感:(1)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客觀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主動追求美好的事物。(2)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和綜合素質。受教育程度影響著一個人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影響著個體的就業及其他機會。(3)愛崗敬業。在工作中盡職盡責,體現自我價值。(4)修煉自身的涵養,維持和諧美滿的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5)注重身心健康,培養業余愛好,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 畢明,孫承毅.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年齡差異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2] 李志,謝朝暉.國內主觀幸福感研究文獻述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3] 任志洪,葉一舵.國內外關于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4] 李靜,郭永玉.金錢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7,(6).
[5] 徐映梅,夏倫.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個綜合分析框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2).
[6] 李承宗,韓仁生.幸福感與不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探究[J].心理研究,2011,(2).
[7] 陳有真,賈志永,周庭銳.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9,(6).
[8] 張小麗.城市居民主觀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J].傳承,2008,(14).
[9] 魯元平,王韜.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10,(5).
[10] 王鵬.收入差距對我國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11] 國家統計局福州調查隊“居民主觀幸福感研究”課題組,陳倩.福州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調研世界,2013,(7).
[12] 馬亮.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比較與幸福甘肅建設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7).
[13] 邱天.國民幸福指標研究與實證分析[D].廣州:廣東商學院,2012.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Fuzhou city residents' happiness feeling
ZHANG Pei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430077,China)
篇6
關鍵詞:研究生;幸福感;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研究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報告——以浙江財經學院為例
收錄日期:2013年5月17日
一、前言
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擴招力度不斷加大,研究生已組成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與此相對,研究生在接受高學歷教育的同時,其幸福感并沒有達到期望中的高水平。當前對大學生幸福感的關注逐漸增多,但針對研究生的研究卻相對較少。本文以浙江財經學院在讀研究生為對象,主要探討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所說的幸福感是指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參照SWB的定義,我們有SWBP,即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stgraduate,指研究生的主觀幸福感,即研究生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主要以浙江財經學院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共有在校研究生約1,000人,調查時采用隨機取樣法,在第一步訪問調查時隨機選取200個研究生進行調查,第二步問卷調查時選取學校一至三年級研究生共100人。在對個體調查前先確定其所在年級以確保達到這個比例。本次調查時間為2012年11月,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8份,其中有效問卷70份,占回收總數的71.4%。其中一年級37人,二年級22人,三年級11人,男生25人,女生45人。被訪對象的性別結構、年級分布與浙江財經學院的整體情況一致。
(二)研究路徑。在實際調查中本文采取了兩步調查法。
1、訪問調查。對調查對象進行個別訪問,主要訪問內容是“您覺得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訪問目的是確定SWBP的影響因素,以便進一步編制問卷。
2、問卷調查。確定好影響因素之后,編制問卷,每個影響因素下分別編制若干個相關問題,除為確定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的題項外,其他題項一般設置5個選項A、B、C、D、E,分別表示調查對象認為自身的該項狀況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如“Q1:您覺得自己和身邊的人相處得融洽么?選項:A很融洽,B比較融洽,C一般,D不太融洽,E很不融洽”。另外,有些問題由于客觀原因不能設置五個選項的便設置了3個選項,如“Q1:您的家庭居住地點在哪里?A城市,B城鎮,C農村”。同理,分別表示調查對象認為自身的該項狀況好、一般、差。此外,問卷中設計了兩道幾乎一樣的題目來判斷問卷的有效性。
三、調查結果初步分析
(一)影響SWBP的因素。通過訪問調查,我們對收集的資料歸類整理,將SWBP的影響因素分為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生活環境、個人生活情況、就業憧憬這五大種類別。家庭狀況包括家庭關系的融洽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狀況、家庭所在地等因素。經濟狀況指調查對象的經濟狀況,包括家庭經濟狀況、月可支配金額等因素。生活環境指調查對象對自身客觀生活環境的主觀印象,包括住宿環境、安全狀況、生活方便程度。個人生活情況包括情感生活狀況、身體健康狀況、人際關系情況等因素。就業憧憬指對未來畢業后就業情況的預期,包括目前學習成績、專業滿意度、職業規劃情況等因素。
(二)問卷調查結果初步分析。采用Likert五點計分法,對調查問卷中提出的問題的五個選項A、B、C、D、E分別計分為5、4、3、2、1,即分別表示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對于只有三個選項的,分別計分為4.5、3、2.5,即分別表示好、一般、差。對每個研究對象的幸福感得分取均值得到SWBP的總體得分為3.6,幸福感偏低。
四、計量模型:SWBP的影響因素分析
將根據調查結果得到的SWBP的5個影響因素: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生活環境、個人生活情況、就業憧憬作為SWBP的解釋變量。采用Likert計分法對每個選項計分后,每一份有效問卷中的每一題都有一個分值,對刻畫某一影響因素的所有題項的得分取平均值作為該變量的值。
應用eviews3.1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的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表1)變量x3、x4、x5的P值分別為0.636、0.0031、0.0201,低于10%,回歸結果良好,而x1、x2的P值分別為0.1302和0.2230,超過10%,回歸結果并不顯著,從調整后的擬合優度值33.8%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這兩個因素對SWBP的缺乏解釋力,個人生活狀況、就業憧憬、生活環境這三個因素對SWBP的解釋力較強。
去掉變量x1、x2,將x3、x4、x5和y進行回歸分析見表2。(表2)
可得到估計方程為:
Y=0.310527×X3+0.640427×X4+ 0.29875×X5-0.771595
(1.999174)(0.0003)(2.166174)(1.005556)
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總的來說情況有所改進:
(1)x3、x4、x5的P值分別為0.0497、0.0003、0.0339,顯著性水平較高,說明個人生活狀況、就業憧憬、生活環境這三個因素對SWBP的解釋力較強。
(2)常數C的P值為0.3183,顯著性水平較低,反映了樣本數據的個體差異不明顯。
(3)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303903,擬合狀況仍然不太理想。
(4)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變大。
(5)在模型中,x3、x4、x5的系數,分別為0.310527、0.640427、0.29875,x4>x3>x5,說明個人生活狀況對SWBP的影響最大,生活環境其次,就業憧憬最小。
五、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第一,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這兩個因素對SWBP缺乏解釋力,而理論上來說,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對個人的幸福感是存在一定影響的。
第二,調整后的回歸情況中,常數項C的顯著性水平很低。
第三,據回歸結果,個人生活狀況對SWBP的影響最大,生活環境其次,就業憧憬最小。
(二)原因分析
首先,樣本個體差異不明顯。本文研究的目標群體全是研究生,思想行為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由此導致了上文第二個問題的出現。
其次,樣本容量較小。盡管本文選取的樣本量已達到總體數的10%,有效樣本量已占到總調查樣本量的70%,但就數量來說,有效樣本僅為70份,這就意味著用于計量回歸的數據組數少,因而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再者,刻畫影響因素的問題較少。
六、總結性評論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SWBP的分值總體偏低。計量分析結果顯示,SWBP與某些影響因素間呈顯著正相關:與生活狀況、就業憧憬、生活環境這三個因素呈顯著正相關,但是與經濟狀況、家庭狀況的關系不顯著。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研究生這個角色本身和社會現狀有關,面對沒有經濟來源的生活,他們可能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產生了質疑,因此個人的生活狀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另一方面,面對一年比一年嚴峻的就業形勢,研究生文憑的價值也在日益降低,這也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幸福感,不難理解生活環境也對研究生幸福感有著顯著影響。
主觀幸福感作為一種主觀感受,不但受主觀因素個人狀況的影響,也受社會環境中客觀因素客觀支持的影響。在提高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中,一方面注重個體內部因素,積極提高個體能力和競爭;另一方面要發動家庭、學校、社會給予碩士研究生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1]Ed Dienier.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2]Ed Dienier.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5.
[3]鐘艷蘭,賴小林.汕頭大學碩士研究生自我和諧狀況及其主宰幸福感的相關.中國健康心理學,2009.17.1.
[4]鄭雪,嚴標賓,邱林,張興貴.幸福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47.
篇7
【關鍵詞】城鎮化 農民工 幸福感
1978年以后,中國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獲得自由的農民開始大量涌入城市,農民工群體隨之產生。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農民工人數達到2.6億左右。這些農民工在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他們所面臨的工作環境惡劣,工資收入低下,長年與親人分離,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如何保障農民工的切身利益,提升他們的幸福感,是政府和社會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幸福感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雖然農民工普遍表示現在的工資收入較之前些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以裝修工種中的泥工為例,五年前泥工一天收入約為100-120元,現在泥工一天的收入可達200-250元,基本上五年翻了一番。盡管收入得到了增加,但絕大多數農民工在問及其是否感覺到幸福時,仍然表示幸福感較低。這充分說明收入的高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農民工的幸福感,但并不是主要的決定因素。
許多農民工認為,他們從事的是最艱苦的工作,生活上流離失所,遠離親人,難以與家人享受開倫之樂;工作上面臨的環境惡劣,風吹日曬,灰塵滿天,甚至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較大的威脅;攬活的競爭壓力也較大,干的不僅是體力活,也需要一些談判的技巧,這對于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的農民工而言難度較大,有些甚至連普通話都講不好,與雇主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而且一些雇主比較挑剔,稍有不滿意可能就拿不到工錢;思想方面包袱也比較重,有時可能接連數天都攬不到活,而且無法照顧老人和小孩,使他們多少會有些內疚感;拖欠工資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這些現象的存在,極大程度的降低了農民工的幸福感。
二、城鎮化進程中影響農民工幸福感的因素
個人受教育程度。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較高的農民工,具有積極世界觀和價值觀,且多數是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能夠迅速的掌握工作情況,滿足職業需求。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民工,由于文化程度較低,只能從事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且所獲取的勞動報酬較低。
工作生活環境狀況。對任何一個來說,其工作、生活的環境狀況是影響其幸福感最主要的一個因素之一。工作和生活環境較好,能夠讓人在一種較為寬松的氛圍中去從事工作,這不僅使人感覺到身心愉悅,而且還會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與效果。而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惡劣,則會使人處于一種緊張與痛苦的氛圍中,使人難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工作的質量也難以保證。
勞動報酬的高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勞動能夠被認可,從而從雇主處獲得與之相適應的勞動報酬。普遍認為,勞動報酬高者,其工作時的幸福感就比較高;而勞動報酬較低時,則幸福感就比較低。對于農民工而言,他們從事的多是體力勞動,艱苦、危險、強度大等伴隨左右,但他們的工資收入相比而言確實過低。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農民工的幸福感。
社會認同程度。農民工作為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為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長期生活在工作區域的農民工,作為城鎮化建設的生力軍需要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同感。社會認可程度的高低,影響著他們對建設城鎮化工作的熱情。來自社會的尊重情況,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幸福感。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包括農民工的勞動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子女教育問題等。在勞動保障方面,農民工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是農民工首要關心的問題。同時,農民工看病難、難看病的情況也是被農民工普遍關注的。再次,農民工子女能否隨其進城入學,也是一個焦點。這些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都極大的影響著農民工的幸福感。因此,需要有一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來加以解決。
三、提升農民工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提高勞動報酬,設立維權組織。當前,農民工的勞動報酬與其勞動強度出現了不相協調的情況,農民工的酬勞與城鎮勞動者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政府應該努力改革勞動就業制度,使農民工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同等的待遇,逐步提高農民工工資待遇,設立農民工維權組織,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豐富業余生活,提升交際能力。絕大多數農民工的業余生活枯燥,彼此間缺乏學習交流,使幸福感偏低。因此,在農民工聚居區,社區居委會可以把區內農民工組織起來,建立“農民工之家”,讓他們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其業余生活;引入工作技能培訓制度,利用節假日及業余時間,幫助農民工提高工作技能,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學習,提升交際能力。
開展“團圓”項目,促使家庭和睦。農民工由于外出務工,經常與家人分隔兩地,留守兒童問題相當嚴重,嚴重影響家庭和睦程度。為此,政府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農民工開展“團圓”項目,將留守兒童接送到農民工身邊,有利于增強家庭成員的感情,解決農民工思念家人的困難,提升家庭和睦。
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改善農民工居住環境。良好的社會治安能夠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獲得安全感,從而切實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因此加強社會治安管理,為農民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更能促使能民工幸福感提升;繼續多渠道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添加必要設備,提高農民工待遇,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醫療及子女教育問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將進城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尤其是要解決好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問題,妥善解決農民工密切關注的問題;完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取消借讀費,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享受城鎮人口同等的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抑郁癥;人格特征;幸福感
總體幸福感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反映了個人對自己生活質量及其情感狀態的總體評價。而人格特征會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判斷以及對不同事情的看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筆者對本院心理科的住院抑郁癥患者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對2013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心理科住院的抑郁癥患者進行調查。入組標準:年齡為≥18歲,≤60歲,符合CCMD-3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并取得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無其它軀體疾病。
1.2測評工具
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文化、職業、婚姻、家庭收入、醫療來源等??傮w幸福感量表(GWB)[1],共有33項,理論最高分值為162分,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越好。艾森克人格問卷(EPQ),采用龔耀先教授修訂的88題成人問卷,讓被試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是或否,然后按E(內向-外向)、N(神經質)、P(精神質)和L(掩飾性)四個量表計分,前三者分別代表艾森克人格結構的三個維度,L是后來加進的一個效度量表,但也代表一種穩定的人格功能,即反映被試者的社會樸實或幼稚水平(即測量被試者的掩飾作用)。最后,再根據被試者在四個量表所獲得的粗分,按被試者的年齡、性別常模換算出標準T分,以分析被試者的個性特征。
1.3調查方法
問卷由受過培訓的主管護師發放,按統一指導語說明,患者采用不記名方式填寫。發放問卷172份,收回有效問卷167份,有效回收率為97.1%。艾森克問卷由醫院心理測量室專業的治療師進行測量。
1.4統計學方法
問卷收回后采用人工錄入的方法整理數據,并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2.1 患者的一般資料 167例中男53例,女114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42.57±11.71);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2例,初中47例,高中及中專45例,大專21例,本科及以上22例;職業:公務員5例,教師15例,學生7例,醫務人員8例,農民49例,自由職業45例,其他38例;婚姻狀況:未婚24例,已婚133例,再婚3例,分居/離婚5例,喪偶2例;家庭人均年收入:5萬元40例;健康狀況:認為一般的70例,良好的72例,差的25例;業余生活:認為豐富的17例,一般的106例,幾乎沒有的44例;醫療來源:自費的23例,農村合作醫療55例,城鎮醫療保險的75例,公費醫療的14例;本院住院次數:1次的117例,2次的39例,3次的5例,4次及以上的6例。
2.2 患者總體幸福感得分
總體幸福感總分88.48±16.41。
2.3患者總體幸福感及人格特征
3討論
3.1抑郁癥患者總體幸福感與人格特征情況
本次調查顯示,抑郁癥患者總體幸福感評分50~141分,平均(88.48±16.41)分,處于較低水平,說明抑郁癥患者總體幸福感水平低。本組患者都在住院期間,部分患者抑郁情緒明顯,還有對自身健康狀況、住院費用以及疾病容易復發等的擔心,因此幸福感水平低。
表1顯示抑郁癥患者總體幸福感與人格特征中的P(精神質),N(神經質)存在顯著負相關,P量表表示心理變態傾向,N量表表示情緒的穩定性。分值高,表示個性不穩定,分值低表示穩定。與E(內外向),L(掩飾性)存在正相關。E量表分值高,表示個性外傾,分值低表示個性內傾。說明穩定和外傾的性格特征可以增加幸福感,變態,不穩定和內傾的性格特征可以降低幸福感。
3.2提高患者幸福感
3.2.1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遵醫囑服藥。同時要告訴患者,抑郁癥的表現既有生物學的也有心理學的影響,患者不應完全依賴藥物,仍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要改變自己一些錯誤的認知,要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雖然有心理和軀體的不適,但仍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減少一人獨處的時間,讓生活充實自己,保持愉快的情緒,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幸福感。
3.2.2 性格是個體在其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生活過程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更具有社會性[2]。穩定和外傾的性格特征可以增加幸福感,而內傾性格的患者,他們常常喜歡獨處,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平時基本不會主動找工作人員談心,有問題也放在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更要關注這些患者,及時了解思想動態,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幸福感。
3.2.3做好疾病知識的宣教,降低病恥感。讓患者了解抑郁癥的特點,服用抗抑郁藥物的注意事項,預防抑郁癥復發的護理措施等。抑郁癥患者很大一部分病人都有病恥感,覺得別人會看不起自己,因此封閉自己。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幸福感的體驗主要來自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支持網絡[3],因此,要鼓勵患者增強自信心,多與人交流,護士要給患者創造更多的交流平臺,豐富患者的業余生活,從活動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并讓患者體會到人際之間的相互支持,轉變觀念,調整心態,從而提高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83-86,127-131.
[2]沈漁.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2.
篇9
關鍵詞:德昂族 主觀幸福感 扶持政策
1 德昂族及其所受到的扶持簡介
我國的德昂族主要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芒市(原叫潞西)、瑞麗、盈江、隴川、梁河等縣市以及保山市的隆陽區潞江鄉、臨滄地區的鎮康、永德、耿馬等縣,分布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备鶕?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人口數為17935人,被列為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其中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人口約占其總人口的75%,以芒市最為集中。
為集中力量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步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國家采取特殊政策措施,積極開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從農村經濟發展、能源、交通、社會事業等各個方面進行整體推進。截至2010年,德宏州共有55個德昂族自然村列入上海對口幫扶范圍,投入幫扶資金5960.008萬元(其中上海投入2526.908萬元、云南省民委配套1549.5萬元、縣級整合資金217.9萬元、群眾投工投勞折算1665.7萬元),積極開展村內道路、人畜飲水、電力、安居工程、農村能源、農田水利、種植、養殖、文化、教育、科技培訓等項目,解決了德昂族人民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用電難等基本生活困難,生活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
2 德昂族的主觀幸福感調查結果及分析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簡稱SWB)是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總體評價,主要包括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感。通過幫扶,德昂族地區的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步縮小了與其他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然而,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人們是否幸福的并不是現狀本身,而是人們對現狀的感知。為此,本研究期望通過對德昂族主觀幸福感的調查來探知德昂族人民是否因此而體驗到幸福,從而為今后有關扶持政策的制訂與實施提供實踐依據。
2.1 調查對象及研究方法
以德昂族非常集中的德宏州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的勐丹、出冬瓜、允欠等村的德昂族村民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55份,收回50份,有效回收率為91%。其中男性20人,女性30人,共50人;18歲及以下的有2人,19~35歲的有21人,36~59歲的有25人,60歲及以上的有2人。
所用《主觀幸福感調查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調查,包括性別、年齡等信息。第二部分為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測查受試者目前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包括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傮w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的一致性為0.55??傮w情感指數與另一種幸福感測查的相關性為0.52。第三部分為人臉量表,該表由Andrews和Withey于1976年編制,是一種非言語性的幸福感量表。國外有研究報道,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調查過程中,主要由被調查者自行完成問卷,當場收回。由于有幾位德昂族老人不識字,研究者便把題目念給他們,并記錄他們的回答。數據錄入后采用SPSS10.0進行統計處理。
2.2 德昂族人民主觀幸福感調查結果
表1 德昂族主觀幸福感調查結果統計表
注:Campbell幸福感量表測驗中,得分越高表明越幸福;人臉量表測驗中,得分越低表明越幸福。
由表1可知,三臺鄉的德昂族人民比較積極樂觀,絕大多數人都能在生活中感到快樂、充實、有價值,并且對生活總體感到滿意。在性別方面,男性德昂族在生活中的幸福感受程度要略高于女性德昂族,但女性德昂族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略高于男性德昂族。總體而言,女性德昂族的幸福指數要高于男性德昂族。在年齡方面,Campbell幸福感量表測驗結果表明,36~59歲年齡段的德昂族無論是對生活的幸福體驗程度,還是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在四個年齡組中都最高,說明他們感到最幸福。其次是60歲及以上年齡段的德昂族。人臉量表測驗結果表明,35~59歲年齡段的德昂族感到非常幸福,其次是60歲及以上年齡段和18歲及以下年齡段的德昂族。
3 討論
3.1 德昂族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情況
本研究的調查表明,三臺山鄉的德昂人民大都對生活感到滿意,幸福體驗很深刻,這與國家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密不可分。由于地處偏遠、社會發育程度低等歷史原因,三臺山德昂族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對落后。2006年德宏州啟動了上海對口幫扶德昂族發展項目,55個德昂族自然村列入上海對口幫扶范圍,并制定了《德宏州人口較少民族德昂族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2007―2010年)》和《上海市對口幫扶德昂族發展項目五年規劃綱要(2006―2010年)》等規劃,啟動了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文化及衛生等社會事業及促進經濟發展等項目,使三臺山德昂族鄉全鄉經濟和社會的各項事業有了較大發展,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三臺山德昂族鄉處處都是新道路、新房子、新家園和新生活,每一個村民的臉上自然都會露出幸福的喜悅。
3.2 德昂族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情況分析
在性別方面,本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女性德昂族的主觀幸福感體驗要深刻于男性德昂族。通過近幾年的幫扶,德昂族人民告別了又黑又暗又矮的茅草房,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實現了居住瓦房化、道路彈石化、能源沼氣化、生活現代化,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這些變化都是顯而易見,并且與人們的生存息息相關的,而女性的感性思維又比男性強,因而德昂族女性的幸福體驗較之男性會更加深刻些。
在年齡方面,本研究的調查發現,在“18歲及以下、19~35歲、36~59歲和60歲及以上”四個年齡階段中,36~59歲年齡段的德昂族對現實生活的滿意度最高,幸福感也最強烈。這個年齡段的德昂族大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中經濟來源的創造者。通過啟動上海市民宗委對口幫扶等活動,村民得到了養豬、橡膠和茶葉種植、沼氣使用與管理等多項科技培訓,學到了許多種植、養殖等技術,就業和創業的渠道也得以進一步的拓寬。家庭經濟收入明顯增長,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得以提升,幸福感自然就會流露于表,體驗深刻。
參考文獻:
[1]海日.德昂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11):46-48.
[2]王鑫.德昂族人口發展調查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J].紅河學院學報,2007,5(4):11-15.
[3]張永華.對涼山彝族畢摩信仰與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6):61-64.
[4]汪向東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73.
篇10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摘要:職業幸福感是評定幼兒教師職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幼兒教育工作質量的重要指標。對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提升社會對幼兒教師的認可度,同時有助于提高幼兒教育的整體質量,使幼兒教師在工作中體驗到幸福,符合幼兒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幼教工作發展的需要,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意義所在。
關鍵詞 :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職業發展水平;幼教工作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50
中圖分類號:G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4—0105—02
收稿日期:2014—11—19
作者簡介:韓蕊(1988— ),女,內蒙古赤峰人。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兒童個性、社會性發展與教育。
一、教師職業幸福感概述
對于幸福的定義,不同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解釋。陳艷華認為:“教師的幸福就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產生的一種自我滿足、自我愉悅的生存狀態?!眲⒋瘟终J為:“對于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復,而是創造,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p>
隨著對幸福感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幸福感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它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受,是一種持續的、快樂的幸福體驗。對于幼兒教師而言,其職業幸福感則是指在其教育工作中,通過努力,潛能得到發揮,自身和諧發展,教育理想得以實現,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持續的快樂的情緒體驗。
二、對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研究
本文采用問卷法、文獻法等研究方法,借鑒其他學者的研究過程,對赤峰市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經過分析,提出了提升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途徑。
(一)調查對象。本研究采用隨機分層取樣的方法,在赤峰市區隨機抽取六所幼兒園,從辦園性質來看,政府級別幼兒園三所,企業性質幼兒園一所,民辦幼兒園兩所。在六所幼兒園中,省級類幼兒園一所,市級類幼兒園三所,一般幼兒園兩所。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0份,有效回收率為90%。
在本研究樣本中,來自市級幼兒園的教師共37人,占總調查人數的41%;來自政府性質幼兒園的教師共59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5.5%。從調查對象所在單位級別來看,市級幼兒園教師所占比例大,因為他們更具有群體代表性;所抽取幼兒園樣本中的幼兒教師多集中在政府級別、民辦性質的幼兒園里,因為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政府性質的幼兒園仍然是幼兒園的主體,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民辦性質的幼兒園是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一股新的力量。
(二)對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的調查分析。
1.工齡與職業幸福感。本次調查研究顯示,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與其工齡長短沒有顯著關系。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經常能體驗到幸福感的教師比例在上升,但仍然沒有超過一半,總能體驗到幸福感的教師比例有所增加,說明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與工齡沒有顯著關系。對于工齡不同的幼兒教師,體驗到幸福感的時間會有所不同。有的幼兒教師在剛參加工作時就能體驗到幸福感,有的幼兒教師則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適應了工作環境,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后才有幸福的感覺,而有的幼兒教師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體驗到幸福感。
2.幼兒園級別與職業幸福感。數據分析顯示,在自治區一類幼兒園中,經常能體驗到幸福感的教師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在市一類幼兒園工作的教師;在一般幼兒園中,偶爾能體驗到幸福感的教師比例達到71%,明顯高于其他兩類幼兒園教師所占比例。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級別的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幼兒園的級別影響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從總體上來說,教師所在幼兒園級別越高,其越能體驗到更多的職業幸福感,而在級別較低的幼兒園工作的幼兒教師,其職業幸福感較低。
3.工作成就感與職業幸福感。結合以往研究和本次調查研究可知,目前,赤峰市幼兒教師的工作成就感現狀值得深思。在調查中發現,有一半的教師在工作中只是偶爾能體驗到成就感,經常能體驗到成就感的教師只占13.3%,這說明整個幼兒教師群體工作成就感的水平是比較低的。幼兒教師工作中的成就感對其幸福體驗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成就感高的教師其職業幸福感較高,而低成就感的教師只體驗到較少的職業幸福感。
4.人際關系氛圍與職業幸福感。經過調查可知,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體驗與其所處環境的人際關系氛圍有很大的關系,其職業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能經常體驗到幸福感的教師比例占57.4%,有超過60%的調查者只是偶爾能體驗到幸福感。在調查中,大部分的幼兒教師為女性,覺得自己的工作環境十分和諧的幼兒教師所占比例極小。幼兒教師中男、女比例的失調不僅對幼兒的成長有負面影響,而且也不利于幼兒園和諧人際關系氛圍的形成。調查結果顯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幼兒教師愉快工作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會影響幼兒教師對幸福感的體驗。
5.社會地位與職業幸福感。雖然本次研究中被試樣本主要集中于公辦幼兒園、市級類幼兒園,但數據顯示,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還是比較低的,從總體上來看,有超過一半的調查者選擇了“等級在5級以下”(級別越高,說明社會地位越高)。幼兒教師體驗到的他人眼中的幼兒教師群體社會地位主要集中于4、5、6級別,并且有超過80%的調查者選擇“在4級以下”。相關研究已經證明,社會地位與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是提高其職業幸福感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提升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途徑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激發幼兒教師的工作熱情,充分調動幼兒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有利于赤峰市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及和諧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
(一)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為幼兒教師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相對于發達城市來說,赤峰市的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較緩慢,但總體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作為新一批學前教育發展的重點建設地區,決策者要從幼兒教師的切身實際出發,尋找改革的突破口,調動幼兒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改革合理化、科學化、統一化,以幼兒教師為本,進行民主管理、科學管理。在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的基礎上,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的發展,提升私立、民辦幼兒園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二)關注幼兒教師,為幼兒教師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好的環境造就好的心態。社會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協同運作,盡可能地為幼兒教師營造寬松、愉悅的工作環境。針對赤峰市幼兒教育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應鼓勵社區幼兒教育的發展,使更多適齡兒童就近入園,提高城市的幼兒入園率,給更多從事幼兒教育的年輕教師提供就業機會,使其感受到幼兒教育的快樂和幸福感。幼兒園管理者應為幼兒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科研氛圍,積極借鑒、學習其他地區的優秀改革成果,使幼兒教師在幼兒園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感受到幸福感。
(三)鼓勵幼兒教師,為幼兒教師的發展搭建平臺。幼兒園是集聚人才的大舞臺,在幼兒園管理過程中要尊重、信任幼兒教師,確立幼兒教師在幼兒園中的主體地位,為幼兒教師實現自我價值提供合適的契機,通過社會和幼兒園管理者的共同努力,逐步提升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
[
參考文獻]
[1]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束從敏,姚國榮.幼兒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原因的調查與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3(6).
[3]穆玲.教師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提升途徑[J].衛生職業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