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名人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3:3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鄉名人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鄉名人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安徽省從古到今出過不少家喻戶曉的名人,從古代的包公、朱元璋到現代的陶行知、主席等,但其中我最了解的就是包公。

包公,真名叫包拯,字希仁。是北宋廬州合肥(現在的安徽省合肥市)人。他和范仲淹一樣,一生做過許多官,小到縣令大到樞密副使。不管是做什么官,他都認真處理政事,執法如山,鐵面無私。所以在戲劇里,專門給他畫了一個大黑臉。

在眾多故事中唯有歷史記載的有關包拯斷案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包拯在天長縣任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個人,將一名農民告上了縣衙,說那名農民殺了一頭耕牛,并且把熟牛肉只留下了一點點給自己吃,其它的全部賣了。在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犯法的,但是那個人沒有想到這狀一告就泄露了自己。原來在前一天那名農民就到縣衙向包拯告狀了,說有人把他家的牛的舌頭割了,當時包拯就意識到這一定是某個仇家有意陷害這個,便讓那名農民把牛殺了,來“引蛇出洞”。這件事形象的反映出了包拯的機智。

篇2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三部曲《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及《托爾斯泰傳》組成,羅曼﹒羅蘭有力地刻畫了他們三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復雜心路歷程。

其中最令人為之動容的是音樂天才——貝多芬,對音樂有著異乎常人天賦的他卻被命運捉弄。他的父親總是用暴力迫使他,而他的母親在他17歲時因病去世,這讓貝多芬深受打擊。一種對人生莫名的憂郁開始折磨他的肉體與精神。在他對生活充滿信心時,命運的天平突然加速傾斜。他的耳朵開始發出轟鳴,聽力開始不斷下降,而貝多芬并沒有被生活所迫而頹然,經過他的努力,也可以開始在維也納舉行音樂會。他的驚人天賦和精彩演出獲得了觀眾的五次掌聲,貝多芬在終場結束時感動地昏厥過去。可是,片刻的感動并不能徹底改變世俗的心靈,那只是一針滿足人們暫時追求高尚心理的撫慰劑而已。對于貝多芬而言,生活依然沒有改變,任何的物質給他帶來的都寥寥無幾。他的生活依然窘迫,疾病依然折磨著他,他依然是那么孤苦伶仃。可是,命運的苦難讓他更加堅毅,他戰勝了疾病的痛苦,戰勝了世俗的平庸,戰勝了命運的悲苦。而這一切都源于他堅毅的品格,高尚的道德,還有他為之奮斗終身,奉獻一切的精神圣地——音樂。

他說:“犧牲,永遠讓人生的一切愚昧為你的藝術而去犧牲!藝術,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貝多芬用痛苦譜寫的人類與命運抗爭的音樂,為后世留下了享受不盡的精神食糧。對于像貝多芬這樣不甘于平庸的人來說,他的一生注定要悲慘的,沒有光華幸福,僅僅只是孤獨斗爭的一生,僅此而已。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精神之花最濃艷的花朵:正義和自由。

面對人生的劫難和世間的悲苦,他從來就不會有一絲惶恐和顫抖,他英雄的姿態是那么桀驁不馴,有如波濤,有如颶風,不住地吹響歡快的號角。他從來不說自己的悲苦,而事實上,他的痛苦在常人看來又是難以想象。他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沉淪,他沖破了人生的束縛,下決心決不能羈絆奔騰向前的駿馬;當痛苦與日俱增,積聚到他無法忍受的時候,就如潮水般傾瀉而出。艱苦的童年,愛情的失敗,生活的拮據,孤獨無依,可這些都阻擋不了他向音樂的殿堂邁進,撲滅不了他對音樂的理想的熊熊火焰。貝多芬的人生簡直可與虛構的偉大悲劇媲美,他用痛苦達到了他理想的高度,換來了他渴望的快樂!

篇3

一、準備素材――搜集相關資料

在指導這類習作時,應該在學生動筆寫作前就布置他們去搜集相關的資料,以豐富表象。學生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去搜集資料呢?網絡是查找資料最方便快捷的途徑,可以提倡學生使用。書刊也是必不可少的資料來源途徑,學生應充分利用起來。當然還可以通過調查、訪問、請教別人等方式。只有讓學生搜集到相關資料,他們才會對寫作對象漸漸熟悉,作起文章來才能言之有物。例如,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是《介紹家鄉的一種產品》――它可以是農副產品,也可以是工業產品;可以先介紹它的外部特征,再寫出它的價值或用途等。在進行習作指導前,我帶領學生參觀食用菌基地、水蜜桃基地(我們家鄉素有“食用菌之都”“水果之鄉”的美譽)。在學生大飽眼福后,我要求學生快速確定出自己想寫的產品。然后,我相機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所選產品的外部特征,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觀察所得及時地記錄下來。我還啟發學生向有關人員詢問一些該產品的問題,也要求學生做好記錄。當參觀完后,如果學生還沒有詳盡地了解該產品,我就鼓勵學生回去查閱有關資料,并將查找到的內容制成資料卡片。這樣,學生搜集到的資料不僅有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還有翔實可靠的文獻資料,寫起作文來,就不愁“沒米下鍋”了。

二、精心構思――篩選可用資料

教學實踐證明,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搜集信息的能力,但處理資料的能力很低,經常是把搜集來的資料一字不漏地搬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當然不會讓人滿意。而在潛意識中,學生還覺得文章容易完成,久而久之,就助長了他們的惰性和依賴性。所以,指導學生對搜集來的資料進行適當的篩選就顯得十分重要。應讓學生先通讀搜集來的資料,從中確立出符合習作要求的主題或角度,用筆標注出和主題有關的內容。然后,根據篩選出來的資料進行精心構思,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篩選,再刪去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經過一層一層的篩選,就可以有效避免資料的濫用、內容的疊加。如,教學習作《介紹家鄉的名人》,由于學生受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的制約,平時對家鄉名人所知并不多,即使知道一兩個,了解得也很粗略、膚淺。為此,我比較早進行了啟發指導,布置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家鄉名人的事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們搜集到許多有用的資料,有的學生帶來了厚厚的書,有的學生打印了好幾頁內容,有的學生甚至還帶來了圖像資料。面對著如此繁多的資料,我要求學生先認真地讀一讀資料,并想一想:從這些資料中,你最敬佩哪個名人的什么品質?接著,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資料,畫出能體現名人優秀品質的具體事例。最后,我讓學生根據這些材料,精心構思,并交流習作構想。由于學生精心搜集資料并進行了適當的篩選,因此本次習作學生筆下的名人特點就比較突出,無關的內容并沒有在文中出現。經常進行這樣的指導,學生就會逐漸掌握篩選資料的一些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動筆成文――巧妙使用資料

篇4

一、參加校內活動,體驗校園生活

學校常開展跳繩比賽、乒乓球比賽、拔河比賽、拔河比賽、綁腿跑比賽、螃蟹背球比賽等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活躍了校園氣氛,調動了全校師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些比賽是寫作的優秀素材,如指導寫《記一次乒乓球比賽》,首先是要讓學生親自參加比賽,在寫作時就有真情實感。其次是把活動過程攝錄下來,讓學生反復地看,經過仔細觀察、回憶,能從不同的角度來寫這次比賽活動。

二、游覽家鄉名勝,表達熱愛之情

茂名市位于中國南海之濱,風光秀麗,自然山水與人文古跡相輝映,具有不可多得的本土資源。虎頭山、中國第一灘旅游區,著名畫家關山月的巨作《綠色長城》就取材于此;放雞島水下風光奇特周圍水下海水能見度達8米,居世界第二、中國第一位。大霧嶺屬省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704米,為粵西最高、廣東第二高峰。那里峰高林茂,珍稀動植物豐富,被譽為“動植物王國”。 春天的第一叢嫩綠,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蘋果林,冬天的鵝毛雪,無一不觸發他們的靈感,撩撥孩子們的詩情。茂名地處華南地質斷裂帶上,溫泉種類多,分布廣,有西江溫泉、新時代溫泉、山閣溫泉等十幾處。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風景錄像,介紹景點特色,讓學生感受家鄉的風光。游覽過的同學讓他描述旅游的見聞與感受。此后,我讓學生進入多重角色,當導游、宣傳員、游人、護林專家、攝影師等,從不同角度感受家鄉的景點文化。當學生心盈自然之美時,有感而發,思維特別活躍,爭相暢敘心中之美,寫起作文來也必定會思維活躍,文思泉涌。這樣的習作也激發了熱愛家鄉的情感。

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在1996年“中華之最”評選活動中,茂名市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有“全國水果第一市”的美稱,幾年前開辟了一條生態旅游線路。高州根子鎮,被稱為“中國荔枝第一鎮”,荔枝種植以面積大、品種齊、成熟早、產量高、質量好、市場廣而聞名,鎮內水果種植集中連片,茫茫果海,一望無際,每年吸引著大批國內外游客。作為茂名人,我們應好好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寫作素材。有條件的學生讓他們到果園去看看,隨手摘個果子嘗嘗;沒條件的,留意電視新聞,在電視報道中感受豐收的喜悅。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有關照片、錄像,讓他們感受一望無際的果園,指導他們觀察果樹的形狀、開花、結果時的美景,再現生活中的典型環境,喚起學生對觀察客體的回憶和急于表達的動機。同時我帶來時令水果分給同學們嘗嘗。吃水果時,先讓他們觀察果子的外形、顏色,然后留意吃法,接著品嘗味道,再抒發品嘗佳果的感受。最后我讓學生談有關描寫這些水果的詩句、對聯、散文、廣告語、傳說與典故等等,把這些內容寫進文章中去,會使作文充滿生氣,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向往。如寫荔枝時,楊貴妃愛吃荔枝的故事以及杜牧的絕句《過華清宮》中的“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讓學生興趣盎然。

篇5

浙江省溫州市建設小學校長,溫州市名校長,溫州市首批教育名家,浙江省督學。出版《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等專著。

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孩子成長

真善美,勤勞淳樸,同情弱者,這些都是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要引領孩子形成與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核心價值觀。

故事分享:重回公平碼頭

2007年臘月二十九,我特意帶孩子倆來到上海公平碼頭。我對孩子倆說:“爸爸曾是公平碼頭的天涯淪落人。”

1989年年底,23歲的我只身赴北京做生意。臘月二十九回到上海,買了到溫州的輪船票,身上只剩零花錢。因開船時間未到就到外灘游玩,之后我提早兩小時往回走。沒想到趕到碼頭,船卻已離岸50米。當時,沒有電話,沒有信用卡……后來,在一位老人的好心指點下坐火車到金華,最后已身無分文的我在一位司機的幫助下才平安抵家。

公平碼頭已由原來的海航碼頭變成了渡江碼頭,見不到幾個人,只見幾艘渡船在黃浦江上悠閑地開著。碼頭周邊還是老房子,在遠處高樓的映襯下顯得有點凄涼。當年的公平碼頭是通往各沿海城市的交通樞紐,曾經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的日子如今一去不復返了,讓人不禁有種滄桑感。

我說:“十八年前,如果爸爸想不開了,現在也就不會有你們了。”

兒子說:“挫折能使人有斗志。”

記憶中還有一座天橋,于是我帶著孩子倆四處尋找。找了半天無果,只好詢問坐在碼頭邊的搬運工。搬運工說:“原來的天橋在東大銘路上,十幾年前就已經拆了。”我帶孩子倆來到了東大銘路,對孩子說:“記憶中的天橋橫跨在寬闊的馬路上,感覺氣勢宏偉,而今天的東大銘路卻顯得有點窄小。”

我對孩子倆說:“當年爸爸差點流落街頭,如果把困難比喻為天橋,當時的天橋顯得特別高大。但當后來克服了困難再重新看時,天橋卻早已拆了。”

兒子說:“人難免會碰到困難,甚至苦難,但不要怕,要想辦法解決。”

我說:“人們都說藝術都是遺憾的藝術,實際上人生也都是遺憾的人生。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是遺憾的事。但人應該成為強者,能不斷克服困難的人就是強者。”女兒說:“老師正布置《青春向我們走來》的命題作文,我就寫爸爸的創業精神!”

家教建議: 讓孩子擁有明辨是非的價值觀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時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既有核心價值觀的正面影響,也有非主流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因此,家長的引領很重要。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可以突破的,什么是不可容忍的,都要清清楚楚地傳遞給孩子。

從小接觸中華傳統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構成了中國人價值觀的根基。從小常讀經典文學,對孩子人格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對正義與邪惡、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分析,對天、地、君、親、師的敬仰,對溫、良、恭、儉、讓的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這些傳統文化都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精神食糧。

孩子倆幼時,我就讓他們接觸古詩詞。2003年,我組織瑞安安陽實小教師編寫《經典文學誦讀》校本教材,教材配有注音,易于誦讀,于是我給孩子倆誦讀。杲杲讀初中時,班主任婁老師的傳統文化功底深厚,對孩子影響很大。初二時,杲杲就開始看《論語別裁》《史記》等經典書籍。杳杳本來語文就強,讀初中時恰好也是婁老師當班主任,因此古典文學學得特別好。

我還有意讓孩子倆多讀歷史書,他們從小就看了許多歷史題材的書。我曾與杳杳有一段對話。我說:“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他怎么會懂得自己將到哪里去?不懂歷史的人思想會不成熟,也不會有遠見;政治家如果不懂歷史,國家將四面楚歌;科學家如果不懂歷史,有可能會使科研成果成為人類的劫難。”杳杳說:“歷史老師說,人最可怕的就是失憶,忘記歷史就像一個國家失去了記憶。”孩子14歲時,我在上海書店買了一本美國人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的《全球通史》,孩子倆特別喜歡看。

傳承長輩美德

每個家庭都有一本創業史,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艱辛生活的回憶。我曾碰到一位單親媽媽,生活過得極其艱苦,卻不讓兒子知道,而孩子卻缺乏上進心。我建議她將家里的情況如實告訴孩子,后來孩子了解了媽媽的辛苦,變得相當懂事。

把長輩的故事講給孩子聽,會讓孩子更好地傳承家庭的核心價值觀。遠的有家族長輩的故事,近的有父母奮斗的成功與挫折。我常給孩子倆講家族長輩的故事,如我父親30多歲時曾因家境困難到貴州打工的故事;我20出頭時曾只身赴北京推銷汽車配件的人生經歷。在家族長輩的故事中,向孩子傳遞的價值觀主要是做人要勤勞,身處困境要樂觀等。

此外,我還讓孩子接觸家鄉名人的故事。溫州是宋代永嘉學派的發源地,深受義利并舉的價值觀影響。改革開放前,溫州因地處偏僻,人民生活普遍艱辛。但是,在艱難的歲月,溫州人互相關愛,日子過得也幸福。改革開放之后,溫州人率先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在歷史長河中,溫州人形成了特別能吃苦、能合作、能創業的溫州精神。我常有意地與孩子倆討論義利觀,討論溫州精神,希望他們能傳承家鄉先賢以智慧和行動鑄就的獨特價值觀。

學會尊重

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獲得尊重會產生愉悅感。懂得尊重他人,擁有包容心,將更有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改革開放后,尊重成為了社會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做世界公民,讓孩子學會尊重。自我中心意識太強的孩子,缺乏對他人的尊重,這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我常教育孩子倆,人生而平等。人的職業不同,而人格都是平等的,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我曾出版作文專著《新理念作文》,其中收錄了學生的鄉土作文,描寫了關于打工者、農民的美德故事,這些故事對孩子倆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我告訴孩子倆,與人交往應,希望別人與自己個性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每個人因天性、成長環境、教育經歷不同,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因此與人交往應該學會包容。孩子有時會對某人或某事有意見,我會引導他們從另一個角度多想想,學習換位思考。2004年,我帶杳杳去北京游玩,導游小姐硬帶旅客進商店,一些旅客很生氣,后來還發生爭執。杳杳輕聲對我說,“大家沒必要這么生氣,導游也有難處,就算導游錯了,你也可以去投訴。在路上就爭吵,犯得著嗎?”

不要代替孩子選擇

是一種精神風俗。宗教教人求善,使人們在道德踐行中體悟到人生的尊嚴和神圣。宗教文化普遍存在,孩子遲早要接觸。我覺得,可以讓孩子了解宗教知識。一些家長喜歡帶孩子到宗教場所,讓孩子感受宗教文化,也未嘗不可。

從文化視角看,是比較可取的教育方法。我母親信仰佛教。一次,孩子倆聽到奶奶念經很好奇,我告訴他們,宗教是哲學文化,佛教是釋加牟尼創建的哲學文化。孩子倆似懂非懂,我說,“釋加牟尼創建佛教,這像老師給學生講故事,以故事中的道理教育學生。佛經就是故事書。”后來,孩子倆陸續了解世界上并存的幾大宗教,對宗教文化開始有所認識。當然,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如果家長把強加給孩子,這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明智的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自主選擇與決定的權利。

核心價值觀VS多元價值觀

家長要嚴格把握核心價值觀,對于在孩子身上出現的與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的行為,絕不能掉以輕心。比如,孩子貪心而拿他人的東西,攻擊他人,浪費珍貴資源等,這些與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的行為,一旦出現苗頭就要及時給予糾正。

當然,對于一些非核心的價值觀,家長沒必要干涉過多,或者對孩子要求過高。如幼兒貪吃、貪玩,青春期兒童裝扮比較另類,對于這些非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我覺得,還是以寬容對待為好。如果家教過于嚴酷,會對孩子心靈造成傷害,對孩子成長而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當前一些家長喜歡讓孩子學特長,這未嘗不可。但我覺得,功利的特長教育不是核心價值觀,我們更要重視人格教育。家長不能逼迫孩子學習,并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學習成績好,并不能完全替代孩子其它方面的發展;如果成績不佳,只要人格健全,也不見得是壞事。過于功利的目標,如學習成績、體藝特長,甚至孩子長大后的職業選擇,都應以多元價值觀分析為好。千萬不要只抓學習分數和特長培養而忽視人格教育,也千萬不要盯著所謂的好職業而犧牲了孩子的天性。

人生幸福取決于幸福感

教育,不只是將孩子培養成人、成才,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幸福是由心態決定的,家庭教育要關注、引導、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故事分享:雨水叮咚響

剛搬家到瑞安縣城時,因房子質量不好,客廳里常漏雨。一旦下了雨,客廳里就得擺上臉盆、水桶。孩子們倒是喜歡玩,當臉盆、水桶里裝滿水時,爭著倒水。

后來,女兒和兒子的房間都漏雨了。有一次雨水漏滴到床中央,棉被都濕了。于是,我們在天花板上釘上尼龍紙,將雨水引到床邊,再用水桶接著。夜深人靜,雨水叮咚響。我對孩子倆說:“這是對我們的考驗。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壞事,心情會不好,但雨水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壞心情就停下來。”孩子們問:“那該怎么辦?”我說:“調節好心態。”近半年的雨天,孩子倆在漏雨的房間里安然度過。

一次大雨過后,客廳、房間里擺上了好幾個臉盆和水桶,叮咚作響。我說:“古代文人都很喜歡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我們也是文人,我們也喜歡雨水。”于是,我們就按著《泉水叮咚響》的旋律,一起邊敲臉盆邊唱自己編的歌——“雨水叮咚/雨水叮咚/雨水叮咚響/穿過了屋頂/穿過了墻壁/來到我身旁/雨水呀雨水/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帶著我的煩惱/流向他鄉……”真有點詩情畫意的感覺。

直到第二年暑假,我找人大修屋頂,孩子倆的房間再也不漏雨了。但那些“雨水叮咚響”的場景,卻成為了他們幸福的回憶。

家教建議:關注孩子的幸福感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幸福。童年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家庭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幸福感,而絕不能以成人的觀點讓孩子“被幸福”。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親情,讓孩子有所追求,并在生活中培育孩子的幸福感。

關注孩子真正的需要

孩子的幸福感與成人不同。家長常犯的錯誤,總是以自己的幸福標準去愛孩子。一些家長認為過去生活艱難,就認為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幸福;一些家長認為過去沒有得到關心,就對孩子百般溺愛。可實際情況是,孩子感受不到幸福。于是,家長不斷地埋怨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實際上,不是孩子不好,而恰恰是家長應該反思。家長應該與孩子商量,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和幸福感。

兒童的幸福感與基本需要相關。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這些都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孩子的生理需要、人身安全大都為家長所重視,而心理安全需要則常常被忽視。如年幼的孩子都怕黑,因此當孩子分房睡后,房間的布置要溫馨,讓孩子感受到微光,并且父母的房間盡可能靠近孩子的房間。

孩子喜歡上學,不僅只是學習的樂趣,還因為上學能滿足歸屬的需要。上學后,集體生活讓孩子擁有歸屬感,同伴群體也使孩子獲得歸屬感。當孩子參加如春游、大合唱、朗誦等集體活動時,也會從中獲得歸屬感。隨著孩子長大,受尊重的需要慢慢增強,這時候,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專制的作風或將成人意志強加給孩子,都可能會使孩子產生痛苦。

給予孩子更多的親情

一些家長因工作壓力重,長期無法陪伴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有些家長把孩子寄養在他人家里,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親情。一個與父母親長期隔絕的孩子,有可能會在幸福感上出問題。

傳統觀念把家庭教育的責任交給母親,父親似乎可以不用操心家庭教育,我覺得這非常不妥。被稱為“人才魔術師”的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先生,作為父教的倡導者,培養了五位博士一位碩士。他曾說,“那些只在周末晚上親一下孩子額頭的父親,是失職,更是失敗。”這句話深深影響了我。孩子倆出生時我在瑞安教育局工作,后來我擔任瑞安安陽實小校長一職,工作任務相當繁重,但我總是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如做游戲、參與探究、親子閱讀、討論問題等。其實,孩子在家里常常看到父母的身影,就會感受到親情。我覺得,只要看重親情,不管多忙,陪伴孩子的時間總是有的。

讓孩子品嘗自由學習的幸福

許多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就要求孩子學特長,如樂器演奏、書法、畫畫、演講等。如果孩子多才多藝,不僅會增強自信心,更能從中獲得獨特的幸福感。但是,學習才藝,孩子有興趣是前提。如果家長逼迫孩子學才藝,極有可能適得其反。我覺得,才藝并不一定就是鋼琴、書法之類,也并不一定都要形成特長。任何一項才藝若要形成特長,需要花大量時間,除非孩子特別有天賦或者具有特別的意志力,不然會使孩子承受過重的學習壓力。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學特長而謀求以后進名校,這種功利性的做法,本身就違背了教育本質,實在不可取。

孩子上學后,從天性上而言,學習是幸福的事。但是,由于現行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強化記憶,加班加點,橫向競爭,使本來幸福的學習變了味。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學后,更是緊盯分數,一旦老師布置的作業少了些,就外加作業,雙休日還送孩子參加培訓班,使孩子的學習一開始就烙刻下苦行僧的色彩,致使許多孩子怕學、厭學。

孩子倆幼時,我也嘗試著讓他們學一些才藝,但他們對音樂、美術、體育項目缺乏興趣,我也就不勉為其難。記得曾有一位老師說杳杳手指特別修長,適合彈鋼琴,但杳杳對此卻毫無興趣。杳杳曾學過一段時間硬筆書法,后來也不了了之。相比而言,孩子倆特別喜歡看書,我就引導他們自由閱讀。孩子倆上學后,我大膽嘗試,讓他們走自主學習之路,因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孩子倆的中小學生涯過得很幸福。

幸福是追求之過程

幸福是追求之過程而非追求之結果,一個人若沒有了追求,幸福也就大打折扣。培養孩子的幸福感,要讓孩子有追求,并從中培育幸福感。喜歡游戲,希望更豐富的游戲機會,這是每個孩子的追求。希望探究秘密,希望獲得玩具,上學后希望取得好成績,希望得到老師、同學的尊重,這些也都是孩子的追求。家長應該在了解孩子追求的前提下,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目標,在一個目標達成之后,還要及時引導確立新的目標。

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幸福,既要有高遠的志向,又要有恰當定位。志向,使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但孩子遭遇挫折時容易灰心喪氣,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將志向分解為具體的且適當的追求目標。杳杳讀初一時成績在班級10名左右,我給她定位在班級20名。有時能考到15名,她就很高興,若考到5名則更高興,這樣的目標,使她享受到了無比的幸福,這樣的幸福感繼而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

把家庭的生活計劃告訴孩子,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生活追求,也能培育孩子的幸福感。在瑞安縣城通過房貸購房后,我讓孩子倆了解什么是貸款,家里計劃如何還貸。孩子倆對我說,“爸爸不用擔心,我們好好學習,以后會有好工作,就能為您還貸款。”2004年我出版作文專著《新理念作文》,2005年我出版教育理論專著《尊重教育新理念》,孩子倆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我覺得,大人將自己的追求變成孩子們的共同追求,不失為家教的好方法。

幸福由心態決定